第一篇:送评论文
用活三杯“感情水” 浇开语文“教学花”
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中
孙爱军
邮编:225417
关键词: 情感教学 三点入手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教师可从引人入胜——让学生与作者心灵共鸣,“心心相印”—— 让学生与教师情感交融,合作探究——让学生与学生互补共进三方面人手,巧用三杯“感情水”,浇开“语文教学花”。
语文作为人文气息最为浓烈的一门学科,其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些却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并不重视的问题,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往往味同嚼蜡。笔者认为如能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则语文教学功必成。那么何以融情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引人入胜——抓住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阶段,语文学习已不能再简单停留在识字、朗读与背诵课文的阶段,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到领略和感悟,常常是真、善、美的真情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样的完成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互动作用。当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广阔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像,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本身就已经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如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标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心灵快感。
对初中生而言,这样的阅读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往往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外化的结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那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鲁迅幼时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里父亲的浓浓舐犊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北国风雪中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国土沦丧之际法兰西人民的一腔爱国之情;还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真挚友情,再加一股淡淡的惆怅之情„„怎不
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此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得以提高,灵魂得以升华;而非做学生情感的灌输者。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增强其领悟能力。
二、“心心相印”——抓住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相信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爱屋及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如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人格。而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优秀民族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高规范和高要求看齐,以自身渊博的学识俘获学生的心,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同化乃至升华他们的灵魂。这样,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感受颇深。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分析完课文的基础上,我给学生们朗读了我在师范时期的一篇优秀习作《追车的妈妈》,当读到妈妈为了给我送书,吃力地追赶已启动的汽车的情景时,我眼含泪花,声音哽咽;而学生则满座寂然,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显而易见,大家被浓浓母爱以及我对伟大母爱的理解和赞美深深感染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挖掘父母对自己的挚爱深情,并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我还告诉学生我在学生时代以及现在是如何孝敬父母的,然后要学生说说自己打算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们竞相发言,说出自己的做法:从小到盛饭倒水捶背揉肩,大到读书成才报效祖国都有;且都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真挚情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不仅让他们读懂了课文,学到了写作技巧,更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教学效果之好,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这正说明师生情感共鸣发挥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经典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总体来说,大多都是体现着真、善、美的精彩华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童心和爱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放飞思想:感受极地大漠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欣赏西方作家的幽默风趣,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激情澎湃,学生热情洋溢,真正做到师生互动,乃至师生共动,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合作探究——抓住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活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
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仅仅运用这些传统方法已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正所谓“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多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等等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建立一种由不同成员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互补共进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以创造并运用更为有效的合作探究新方式,切实活化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不是无情物,融入情感更开花”。教师如能多给自己及学生几杯“感情水”,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浇开绚丽的语文教学之花!
第二篇:仲恺高新区2011年教学论文送评材料
仲恺高新区2011年教学论文送评材料
科目 小学体育
学校 德园学校
题目浅析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
姓名 罗方波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luofangbo@126.com
日期 2011年9月28日
浅析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小学体育教法的现在进行分析,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重视教法的创新;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降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
一、前言
体育是健康的守护神,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时,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致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习惯。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兴趣
创新
二、小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体育的不足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其教学方法有一般教学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游戏方法和心理训练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并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如“填鸭式”、“放羊式”。面对学生生理、心理、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重视不够,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以致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冷漠、甚至厌倦的心理,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违背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性,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已是势在必行。
(二)课堂上的沉闷
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一般都是活泼可爱,感情丰富,他们的情绪丰富而深刻,体育课上进步的喜悦、成功的自豪、胜利的欢呼等体验对学生能产生强烈地感染,因此,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体育课教师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
(三)讨厌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为学生不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特别是对耐久跑等项目有一定的心理畏惧,对剧烈运动感到非常不适应,可能与他们的素质基础和平时的锻炼量不够有关。当今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越,平时的体力付出也很少,因此,他们对付出体力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感觉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这代青少年的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畏缩等自然而然的也体现于体育课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吃苦,怕累等。其它原因也有,但都不是第一位。
(四)不恬当教育产生的后果
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情绪低下,在消极无奈中联系,甚至发展为恐惧。让学生在运动中失去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华,感受不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只能适得其反可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
三、小学体育的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1.要敢于创新教学,克服教法模式化,重视教法的更新。如教跳绳的动作,长时间用单一的形式重复练习单个动作,将使学生很快产生厌倦情绪,如果采用长、短绳交替进行,以及不同的人数,不同的难度,男女生交替练习,定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干劲倍增,收到很好的效果。
2.要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影响不同,思想智力和体力各异,而且男女生在生长发育期间心理、心理差异有明显改变。因此,采用同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会使学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分类指导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体制质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来分组。对身体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量加大运动量,提高教学目标。面对身体素质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降底要求,使之能完成动作,提高信心,而后逐步提高要求。
3.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应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片面强调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这与现代教学任务是不相符的。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要有民主教学作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的民主教学作风,能激发学生主体,精神得到解放。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情绪场”,并通过这个“情绪场”的作用唤起学生的求知乐趣。
2.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情趣。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运动负荷等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有张有弛,使学生听、看、想、练、息交替适度。这样也会使学生产生美好和谐的感受。
3.要重视师生交流,建立和谐的氛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防止消极因素的产生和蔓延。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或者就是失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在学生的精神上就会感到满足,不断的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当然,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良好的组织纪律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爱上体育课。
(三)降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
对于个别能力差或由于各种心理生理上的原因,不能顺利获得成功的学生,可根据情况正确引导或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获得成功。同时,这种成功的体验对他们也是一种“需要”。据研究者对“需要”的奇妙规律是:“人越获得满足,就越需要;人越得不到满足就越不需要”。人对“成功”的体验是一种满足,是一种需要,学生对学习上取得的进步也是一种满足和需要。例如:在小学体操教学中,有的学生由于力量、灵敏、柔韧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条件较好,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动作不会存在大问题。这些学生大多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羡慕,会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对这项运动越来越产生兴趣或爱好。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在完成某个稍难的动作时,成功机会会较少。为了使“人人成功”,老师在教学中对他们可适当降低要求,或先完成分解动作,或先练好基本功等,使他们在不同的要求下同样获得成功。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了,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所以,在小学体育教育期间,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的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的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华,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可见,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的锻炼的习惯,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能力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的观念,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和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主编,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魏争光主编,小学体育教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4、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学校体育/陈文卿 谢翔主编.—4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第三篇:评论文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敢与大师争高低
最近,一女大学生在一次活动中放言“要革了金庸们的命”,超越他们,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网友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对此持批评的态度。但我却以为这个“自不量力”的女学生敢与大师争高低,挑战权威,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泰斗、专家、权威等等词汇都极容易和真理划上等号。于是人们便像供奉神灵一般将他们捧在天上,以致于每个人都要以敬仰的眼光膜拜他们。这时的我们是盲目的。我们听不见耳边的鸟语,嗅不到萦绕的花香,察觉不到脚边的蚂蚁早已越过千山万水,只是伫立在原地,继续仰望与幻想。
够了,别再让虚无的光环晃了眼睛,高呼一声“不唯上”,脚踏实地干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一声怒吼,摇动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王权。“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达尔文淡然的话语,推倒了神殿里的谎言。这些或烈或淡的声音就是不畏权威,勇于突破的呼喊。每一字、每一句都铿锵有力,深刻地刻进了人类的进步史。
不敢想像没有李四光打破外国权威论断,开掘出中国自己的油田,中国的工业现在将会如何。不敢想像没有国家研究所人员打破国际惯用了包扎疗法而研发的暴露疗法,有多少烧伤病人还要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看,这就是不畏权威,勇于突破的成果,沉甸甸的,每一颗都装进了开往美好境界的货车。
不畏权威,勇于突破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如同一颗种子要突破大地的禁锢。努力与汗水,认真与思辩等等都是必不可少。陈胜了解到王权一日不灭,人民一日没有好日子过。这是何等前瞻的目光,充满思辨的光芒;达尔文在实验室中苦读了一年,又在无数荒岛上留下了脚迹。其中包含了他多少次的尝试和为此挥洒的汗水。李四光、中国科研人员……他们都用实干创造了打破“神话”的神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相信 金庸先生们将会乐于看到一本本具时代色彩的武侠小说出版,因为他们的旗帜不会倒下,武侠小说也有了生机。
敢与大师争高低,这初生牛犊般的勇气真叫人喜爱!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退一步,海阔天空
乘公交车有乘公交车的规矩,陈小姐对此不满也无可厚非,但为了一元钱,耽误车上数十人的宝贵时间,却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了!
一元钱虽少,却也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公交车的规定是否合理?陈小姐的坚持值得吗?在我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挑最不利的那一个。在面对大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不妨退一步思考,以大局为重,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生活才会充满快乐!
古人常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罒陈小姐认为公交车的规定不合理时,完全可以先退让一步,而后与公交车交涉并反映意见,采取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而不必牺牲全车人的利益去与司机“对峙”,最终得不偿失。生活不可能处处完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完善生活,而不是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将矛盾上升为死结。
“大成若缺,其用一弊,大盈若冲,其用一穷。”老子的话告诉我们,生活不一定很圆满,一丝的空白与后缺失会给我们增加一股劲——尝试让生活更充盈!面对着生活中的矛盾,退却有时候很重要,它并不是要求我们怯懦,不反抗,而是让我们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选择,以更宽广的心胸去对待,那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睿智和胆识!记得清朝康熙年间的官员大老张英曾收到家人投诉与邻居争地的信,然而这位位高权重者却只是哈哈一笑,回信中附诗一首,曰:“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罒年秦始皇。”如此胸襟,如此气魄,让家人羞愧的同时也让邻居钦佩。于是双方各让三尺,友好往来,桐城“六尺巷”美名传扬天下!三尺之地映衬出张英的万丈胸襟!何必步步逼紧,让人没有退路的同时也陷自己入困境!各退一步,眼前又何止是海阔天空?
在罒今民权高涨的时代,我们要有维权意识。但维权的同时也不能侵权,牺牲别人成全自己是最卑下的做法!在权益观念被淹没之前,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学会退一步思考,为双方都留下一丝余地。这样,和谐社会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退步,是获得双赢的睿智和远见,是顾全大局的果断与胆识!
第四篇:送教下乡评课
评课稿
11月25日上午,在石码中心小学参加了漳州市“小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送教下乡听课观摩活动,旁听了林红连老师、黄海云老师、林文美老师的三节示范课,三节课精彩纷呈,给予我们很大启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三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
《触摸春天》这一课的教学中,林红连老师围绕“这是一个奇迹”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进行品读、感悟,走进主人公安静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她的心灵随蝴蝶飞翔美好与快乐。林老师声音温润如玉,音色柔美清新,和着“淡如菊”的个人气质,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如沐春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师在“多姿多彩”这一词语的教学引导上:“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了。”林老师让学生利用“多姿多彩”的近义词进行句子的替换练习,在多次的替换朗读中让学生既了解到“多姿多彩”这个词的词义,也让学生感悟到主人公内心的丰富。
黄海云老师在《我们真快乐》这一课中,通过唱歌、猜谜、做手工等不同的方式让低年级学生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里充分理解“快乐”,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让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感恩父母。在日常的课程安排里,“品德与生活”这一门课或多或少被“边缘化”,这一趋势有违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需要像黄海云老师那样有趣又有益的“品德与生活”课。
对于从未兼任英语教学的我,《It’s on your desk 》这一堂课让我眼前一亮,连我也不自觉地动着嘴唇,跟着进行英文发音练习。时尚的打扮,标准流畅的英文发音,语言风格轻快,肢体语言丰富,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林文美老师带动了整堂课,也带动了在座的老师和评委们。情景设置、动手表演、师生游戏互动、全英文教学,多种方式合理搭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较活跃,掀起了本次教学观摩活动的最高潮。学生在游戏和互动中,乐于参与讨论,学会“It’s on your desk.”、“ It’s under the chair.”这两种句式和表达方法。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张永林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听了岳彦老师讲授《黄鹤楼送别》一课,感受颇深。
1、岳老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关注差异,积极创设教具,质疑问难,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手段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有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能及时给予鼓励,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读的训练,以范读引导学生正确地,有感情地读,学生从中体会文中意思和思想感情,并能让学会对老师的读给予评价,这样做学生既注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从中学到老师是怎样有感情地去的读的,本节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3、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4、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