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实施.doc----高级送评论文

时间:2019-05-12 16: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实施.doc----高级送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实施.doc----高级送评论文》。

第一篇:新课程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实施.doc----高级送评论文

新课程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实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的推进,教育多元化、社会化、终身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化学教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普及化学科学的社会责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在化学新教材教学前的备课,应实现以下几点行为转变。

一、充分挖掘生活常识

化学学科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在学习中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学习“物理变化”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日常生活现象:水结成冰、二冰变雾、高压锅炉爆炸、轮胎打爆、电灯发光、发热、石蜡受热熔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随时可能成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如果老师课前不作充分准备,上课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解释不清等尴尬局面。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备课时,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从觉的生活现象走进化学课堂,真正实现化学学科的课程理念。

二、尝试把自己当学生

传统的教学,上课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经常用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的看法强加给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感到奇怪,而不给予理睬,从而导致了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地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有想像力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学习时会用想像去发现问题,会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产生学习动机并为之努力奋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时,不妨“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这样,课堂上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想法才不会感到奇怪,并且能从“童心”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知识时,学生以前的一些不良习惯和错误概念会妨碍他们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初学者会认为只要“=”两侧配平,就算完成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写不写无所谓,“↑”“↓”标否不重要等,备课时要想到初学时学生产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和错误观点,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认识,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建构排除障碍。

三、备“导法”而不是“教法”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老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是课堂的DJ。教师职责的变化要求老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互动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集中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有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确保上课时能正确引导学生增进课堂,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去分析和交流,形成自己新的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再是通过“教书”去传授知识,也不再是去教学生如何去做。故教师上课前要思考“如何导”,而非“如何教”。

为了做好课堂的DJ,无们可将化学知识设计成“活动方案——学生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综合——交流讨论——获得知识”;或“与生活实践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互联网等)探索相关信息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到结论——获得知识。”例如,我们讲解“分子与原子”的内容时将整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实验,如高猛酸钾的溶液无限稀释、浓氨水和酚酞溶液同放密体系中;酒精和水的混合等。然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各种假设,再逐一用实验验证。学生通过不断地假设、验证,最后提出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负责指导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在必要时给学生以引导,而不是传授知识点;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从实验现象的分析中和不断的假设,验证中自己得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抽提信息诸能力方面得到初步培养,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让学生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发挥想像力去猜想,然后设法去验证

第二篇: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依据、原则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27-01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具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

设计是为创造一个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不是为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教与学的原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化学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照现代化教学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主题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2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2.1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3]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特点是:在设计理念上――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向设计学生的学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策略上――以教材知识为线索的线性设计转向以三维目标整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在设计主体上――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的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理念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课堂;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课堂;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课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课堂;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实现预期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看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其有效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有效果,要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二是有效率,要讲究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例;三是有效益,要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Q言之,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进步,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也可这样理解: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有教完内容?峤痰萌险娌蝗险妫?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岬托Ы萄А?

2.2 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是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3]。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化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3.1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检验和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知道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容易操作和评价。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化学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化学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3.2 教学内容的精炼性。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四个方面,它是以各种文本资料,背景素材,化学史实,实验过程,师生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认识,实践,社会,德育,美育和情感等方面意义的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现有的能力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钻研吃透教学大纲;其次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全方位地把握教材,并对教材的整体和局部,知识的转承延续都要分析清楚。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把握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更集中。

3.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化学教学方法是在化学教学情景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和学而进行的以化学学科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复习法等。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选择。要知道如何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出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方法,并且能预料到该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方法最优化。

4.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与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设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论文

摘要:对一节化学公开课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的已有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共同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有效路径;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追求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让公开课取得多方面效益;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课改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和创新理论,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性知识;质性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本文通过对一个个案的质性研究,就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做一些探讨。

一、一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

T老师是上海某高中高三的一位化学教师,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是该校化学教研组组长,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积极。这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T老师接受了上一节区公开课的任务。我们全程参与了从探讨到试讲、上课、评课与反思的过程。

(一)初步探讨阶段

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T老师就《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谈了他初步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是在教研活动中的部分对话。

T老师:我起初是不愿意上这节课的,因为高三就是针对高考,很难展示二期课改的理念,但我现在希望尽量把课改理念和高三的现状结合起来。我以往的讲法就是把几个典型方案讲出来,帮助他们分析、比较和归纳,再进行习题训练。这次,我想变一变。我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设计一些方案,在课堂上首先通过侯德榜制碱法引入课题,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再讲明定量实验的特点和实验设计的原则,然后根据学生的设计,说明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的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简单讲一讲这类实验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案,最后专门针对一种方案让学生讨论、分析可能会产生的误差和如何改进。(T老师拿出他事先画好的一张实验装置图,给我们讲起他的分析思路)

教师A:T老师,你已经收集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了吗?这个实验设计是从学生设计中挑选出来的吗?

T老师:我还没征集学生实验方案,但我觉得这个实验方案能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既能让学生讨论起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又对高考有针对性。

教师B:T老师,我记得《中学化学》一篇文章中,对测定纯碱中氯化钠含量的方法总结了6种方法。

T老师:哦,你赶快找来,我看看。(教师B马上去找刊物)

笔者:T老师,我觉得你让学生预先设计出方案的办法很好,如果你收集起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一下,可能会有新的想法。

教师C:对,我觉得也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设计方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

笔者:而且,这样应该会发现学生设计的不足或错误,如果你只把正确的方案告诉学生,他们并不一定能够纠正自己的原有错误认识。如果能让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设计者把他们的整个思路说出来,可能对他们已有的错误观念暴露得更清楚,也有助于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时,教师B已经找到了那篇文章,大家开始仔细分析文章中列出的几种方案。

教师D:T老师,你这节课内容很多啊,你是不是要考虑时间问题。

教师C:你是不是把定量实验与定性实验的概念放在这节课之前讲更好?三类方法都能照顾得到吗?

笔者:T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我觉得如果前面的方案讨论和分析比较好的话,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来。

教师B:对,这也符合我们新课改的理念。

……

T老师:谢谢大家的建议,看来,我要重新思考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二)试讲与上课阶段

讨论之后,T老师收集了一个班的学生设计方案,并对这些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归类和比较,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主要有: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方案的设计思路,最后总结定量实验设计的原则等。为了能上好这节公开课,T老师又在其他两个平行班级中进行了试讲。第一次试讲中,T老师从学生设计方案中选择四个方案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课后交流,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过多,无法充分展开;几个方案间的关联不够清晰;对学生探讨的启发和组织不够好等。第二次试讲改为只讨论重量法,用守恒的观点统摄和分析重量法,让学生探讨三个方案,并对三个方案使用的不同药品和不同操作步骤进行评价,效果比较理想。修改部分细节后,形成了最终教学设计。

实际上课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定量测量的特点和几类方法,用侯德榜制碱法引出工业纯碱(Na2CO3)中通常含有氯化钠(NaCl),说明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测量工业纯碱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先后显示出学生的三种实验设计手写稿,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种实验方案的流程总结出来。针对学生叙述时的情况,或追问具体细节、或询问深层原因、或提出额外的实验要求、或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在对第一种方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最后,教师总结化学守恒原则是重量法测定的依据,指出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是得分最低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把几道实验设计题目作为课后的训练。

(三)评课与反思阶段

公开课结束后,区教研员、各个学校的化学教师代表、该校教师和我们一起进行了评课。大家对这堂课的评价很高,一致认为这堂课既反映了课改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得很自然,又注重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最终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很好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特别对T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展开教学这一点非常赞赏。

评课结束后,笔者专门对T老师进行了访谈。

笔者:T老师,您能否说一下你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变化。

T教师:这部分内容我很熟悉,但我这次的教学设计与原来的很不相同。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重视了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我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开始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我还查阅了几篇关于这节课的教研论文,对可能的方案了解得更好。通过两次试讲,我对设计又进行了修改,减少了对一个设计方案的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似方案的评判,并且确定了以守恒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把握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笔者:您觉得在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T老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是我对课改理念的新理解。如果教学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处理好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笔者:这节课你觉得还有什么不足?如果让你再上一遍,你会有什么修改?

T老师:我觉得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有时我的引导比较急,急于得出结论,如果再上一遍,我会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与启示

(一)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案形成过程,我们以此为例,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如图所示。

教学设计进程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图中的内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内框中的核心要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整个教学设计形成过程的关键。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这些情境中教师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1]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自我反思的结果,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最直接因素。

整个公开课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方案可以分为四种,最初设计方案、讨论修改方案、试验修订方案和课堂实施方案。对应着四个活动阶段:讨论交流阶段、试讲改进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这个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与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过程。

外框中的评价导向、新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包括专家的指导和学术论文的启发等)和现实因素(主要指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时间、学生状况等现实情况)则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设计的形成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

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阶段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最初设计方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设计出来的。由T老师提出的最初教学方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T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对教授的学科内容把握得较好,对教学重点、难点、高考热点问题比较了解;教学目标比较清晰。但他最初认为课改理念与评价导向是有矛盾的,他想把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课改理念结合起来。不过,在结合的时候,新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合到最初的教学设计中,他基本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思路,主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预设了学生讨论的重点方案,课前收集学生设计方案只是走走形式,引入和讨论环节更多的也是为了符合新理念而设计,而不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

●由最初的教师设计方案到讨论修改方案,经过了讨论交流阶段。在与其他教师和我们的交流探讨中,我们提出的认真对待学生预先设计方案的建议,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及其组织顺序的质疑以及期刊论文中的多种实验方案,拓宽了T老师的思路,他初步发现了最初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但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研究、在考虑其他教师建议和参考教研论文的基础上,T老师修改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起了重要的作用,T老师对课改理念和现实因素中的学生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并没有实际影响到他已有的实践性知识。

●讨论修改方案还只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在两次试讲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感受和听取大家的意见,形成了经过试验的修订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作用最大,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样非常重要,专业引领考虑新课程理念较多,而同伴互助则更关注评价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较大的触动。

●相对于在试讲中主要目的在于修订方案的教学和课堂体验,在公开课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看作是实际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教学实践阶段。真正的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实际课堂实施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只是起着潜在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会有新的体验,还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在试讲修改和实际教学阶段,对理念的理解和课堂体验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潜在来源。要让这些潜在的来源真正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这种课后反思一方面是对实际实施方案和最初设计方案的比较以及再改进,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准备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会把过去挂在嘴边但却没有理解的理念转化为个体的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是T老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个体化阐释。所以,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启示

通过对这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研究,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发生变化,新课程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同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又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外部促进因素和教师自身努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要靠教师主动的吸收和消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创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在教师创造实践性知识的同时,也创造了自我。所以,“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2.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新课程改革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但应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在中国当前形势下,还没有其他方法能替代高考更好地选拔和甄别人才。课程评价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的评价方案不但应该体现课程理念,还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国家与个人、家庭与社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多方面的妥协与调和,而且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完全依靠评价改革拉动课程改革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现实性的努力就是在改进现有评价基础上用新的课程理念改善现有的教学。本节课例显示出,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之所以出现课程理念与应试的不可调和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形式化,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没有把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渐进过程;没有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课改理念的现实阐释,从而造成了新课改对教学绩效的负面影响。理解课程理念,不能只是让教师学习某种模式或方法,而是要帮助、引导他们理解课程理念的实质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和适度的阐释。

3.对公开课的进一步认识

公开课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长期存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展示和推进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有人指责新课程改革中公开课的表演性、虚假性和无用性。从本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来看,只要思想正确、方法恰当,公开课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公开课不仅要教师去展示教育理念,更要教师去用心理解和用行动诠释教育理念;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不仅要使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还要带动教研活动,促进其他教师的思考与实践。不仅关注公开课的最后结果,还要注重对整个过程的反思。本节公开课的效益是比较高的。经过认真准备、集体研讨、精心设计和实施“公开课”后,T老师有了很大收获,同组的教师和我们也受到很大启发。如果能把准备公开课的思路、做法(哪怕是部分思路、做法)迁移到平时教学中,对广大教师的成长将是十分有利的。

4.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在参与本节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教育实践的鲜活,也感受到教师理念转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严重脱节,造成了一线教师对教育理念的麻木甚至抵触。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多国外的理论和案例无法直接应用,而面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我们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却发展很慢,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悲哀。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面对课改困境、参与课改实践、发现和分析现实问题,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实践中改善、发展和创新理论。例如,校本研修是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话、互动的一种很好形式,可以实现多赢,这也许就是未来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应该走向。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摘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因而,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下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做了一点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未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难以到位。为此,本文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优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变,课堂教学优化无从谈起、课改难以实施。所以,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虽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眼里,“主导”就是“领导”,课堂上仍然居“统治”地位,学生仍是操纵的对象。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核心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起步策略,又是学生自在主体成长为自为主体的终极目标。

2.要确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与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论认为,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过程则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教互学的过程。

3.要确立科学、全面的课堂教学任务观

课堂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任务观是否科学、全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维度的有效整合去关注学生,实施教学。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理、自悟、自主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地去构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己学会提出问题,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渠道,也是挖掘、发现、提高学生潜能的出发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环节),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原有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造,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为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导入要先声夺人,引人入“戏”

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每一节课的成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运用多种导入技能,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气势,来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很快入“戏”。

2.讲授要精心安排,广泛参与

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讲析、传授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性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教师须精心安排。既要善讲,又要精讲,还要巧讲;既要抓住关键,又要巧妙点拨,还要重锤敲打,以确保讲授内容的顺利完成。

3.练习要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达标训练,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练,也可以是书面练、板演;练的题目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练的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4.结课要收束有度,余音绕梁

课堂的结束和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和导入相呼应,一始一终,一开一合,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师要讲究结课的艺术性,既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精要、深刻的印象,还要起到卒章显志、总结升华等功效;既要保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收束有度,又要给学生留下思索、回味无穷的空间,做到课虽终而意无穷。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这样才能改变以封闭、单向灌注为主的传统教法,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着眼于导趣,诱导学生“乐学”

导趣,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主动获知的状态之中。实践证明,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使每个学生能够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变成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导思,启导学生“活学”

导思,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事实证明,出色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奥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总结规律,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3.着手于导法,指导学生“会学”

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两者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要掌握灵活多变的教法,而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但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怎样学”的问题,既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4.着重于导成,引导学生“善学”

导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风格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它是学生形成最优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学生“善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并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品质和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品行,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变“乐学、活学、会学”为“善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Abstract: Reform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effect is th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Hen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new curriculum.Key words: new curriculum;classroom teaching;optimization

第五篇: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林岩松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教学设计,是指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与学等活动的一种优化的构思。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最佳切入点。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旧的师生关系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变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是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新教材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平台,以此为媒介必须搭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设计符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和学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常考的所谓的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形同一个知识的接受器,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又累学生又乏味。新教材实验以来,我注意了与学生的交流,发展同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不能只追求知识结论,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我国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深深体会到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只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要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他们的发现和体验才能解决问题,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学生处于“被告休眠”的状态,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和独立探索。而主动参与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问和总结,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高中化学《碱金属》中《钠》这一节的教学为例,可将这节课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课:将演示实验安排在新课开始,作为新课的设问引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设思维情境的作用。而将教师的“钠”演示实验改为请学生做的“学生式的演示实验”,起到鼓励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探索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及钠和水反应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然后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主动找问题。如:(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2)钠为何会变成小球?(3)小球又为什么会四处游动?(4)为什么还会发出“嘶嘶”的声响?(5)将酚酞滴入反应容器里,溶液为什么会变红色呢? 随即可引出一系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钠为什么会与水反应如此剧烈?水太少会怎样?它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它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变成什么物质?在空气中应怎样保存?等等。经过学生讨论后再进行分组实验以检验他们的不同猜想。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可见,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而且真正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要体现现代教学特征

时代学生是指我们的学生处于科学技术口新月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体现时代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愿望,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高一化学中《能源问题的探讨》为例,就可以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提出一般问题,并提供网上路径、相关资源,让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随着教学的深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列举的问题: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分别有哪些?

2、从网上收集能源信息:(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电能)

3、下载专家对新能源的设想:太阳能,地震能,台风能,雷电能等等。

4、处理网络信息:把收集到的知识以化学为主干线,发散到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找出各学科间的整合点。

5、探究性的问题:人类每年消耗3.75×10 9t的石油,石油的燃烧对环境造成哪些污染?如何解决此类污染?寻找绿色能源的进展如何?分析各能源的利弊。

6、拓展思维。学生经过研究、讨论,观点活跃,得出多种答案:(1)最理想的新能源莫过于氢,它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热能且生成物是水,但廉价的生产氢的途径目前难以实现;(2)可以培养一种细菌之类的生物物质,实现能源再生,既无污染又能成为有用的新能源;(3)把机械功转为能源,利用工业余热;(4)充分利用电能,城市多用公共电车、自行车,学生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中得知:小汽车消耗的能量及产生的污染约是公共汽车的5倍;(5)用一种方法收集自然界放出的各种能量,然后用于工农业生产;(6)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做能源,例如,风车、水车。通过以上的交流、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地球上,常规能源的供应是有限的,且能源的大量消耗对生态环境起了严重的污染。如何制止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寻找新能源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这样的化学课学生愿意接受,易于理解,在应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可见,对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方法,并对信息与知识进行不断的新加工、组合和整理,努力创造探究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知识网络的建构,知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实际应用能力。既巩固学科的双基知识,拓宽知识面;又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实现化学教学的多元化、趣味化和优质化。

四、教学设计要体现教与学反思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不能光凭经验,要不断换“脑”,明白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从理论上说,课前教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一定要贯彻执行计划好的教学设计,而是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体现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同时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的再认识,再思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强调教学反思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近年来,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传统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的失败,忽略了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思。事实证明,我们把一切都归咎于学生、家长,这显然是不妥的,教师必须从自身找问题。因此,我们要经常问自己“这节课,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做的更好?”“还可以作怎样的修改?”问学生 “老师这样的课,你喜欢吗?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呢?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教高中化学《硫酸》—节时,我发现我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课本和归纳知识及学习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的现象,就思考怎样才能通过教学设计改变这一现状。根据学生在初中已对酸的通性和对浓硫酸的吸水性有一定的了解的实际,决定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并让学生通过自学找自己出不懂的知识,课程由科代表主持,让不懂的同学提问,由会答的同学解答;让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再由回答的同学进行答辩。即使是学生解答有错的地方,我也不出一言半语,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若遇到学生不能解释的问题,就让学生回去再思考就这样,通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答辩同学间的疑难,虽然课时增加了,但效果确非常好,达到预想的目的,更加重要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难免会遇到不少学生问一些自己在上课反复强

调的知识,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责怪学生。

思,是用心灵去耕耘的良田。教育的荒废就因为缺乏心灵的浇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里的失败并不是一般的失败,而是经过思考、有过反思的失败,失去思的失败是没有价值的失败。教师思它表现在教学中的点滴进步;表现在学生眼神中的渴望;表现在不断成熟的教师形象。因此,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要将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设计要不断丰富,我们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 革还未成功,你我还要努力!

(附作者简介:林岩松,男,中学化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

下载新课程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实施.doc----高级送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实施.doc----高级送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田鹏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0期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_职教论文

    [摘要]:现行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此三项目标的意义的认识也逐步地深入,从仅仅注重知识和......

    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尝试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改革课堂教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下......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概要

    摘要:对一节化学公开课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的已有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共同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高峰 摘要: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当前推进实施二......

    怎样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

    ————张荣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1、目标教学的制定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

    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标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现代美术课堂......

    高中数学 教学论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

    【中学数学教案】用心 爱心 专心- 678你知道小高斯是如何求1+2+„+100的吗? 这一方法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首尾相加”)? 类似的,你能求1+2+„+n吗?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