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

时间:2019-05-15 13:5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

第一篇: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

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

胡宜

从事农村研究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农民很需要合作,同时农民的有效合作又的确很困难。在此,脱离了乡村社会日常生活逻辑的理论研究,常常在乡村的现实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而实证导向的村庄研究,则可能因为囿限于特定的场景从而难以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因此,对农民合作困境的解读,需要更多的工具和解释维度。

实际上,任何的合作都有其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拿什幺来进行合作——合作资源、拿多少及怎幺拿——合作成本、有人不拿或少拿怎幺办——“搭便车”的克服以及由谁来组织和控制整个过程以实现有效的合作——合法性权威。通过这四个维度的解读,或许我们对目前农民的合作困境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资源约束

许多关于农民合作问题的分歧,都简约了资源约束这一前提。从合作的角度看,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资源,主要指金钱或相应的物资;二是社会资源,主要指村庄的共同体意识和内聚力;三是人力资源,主要是劳动力的使用和安排。然而,这些资源在现实的地域分布上并不均衡,由此产生了差异性的稀缺所导致的不同资源约束状况。而任何有效的合作,都必须以化解资源约束、成功整合资源为前提。因此,资源约束状况及化解方式就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农民合作差异的基本维度。

市场逻辑中的乡村合作困境,首先缘自于资源约束的具体状况。在广东、浙江等地,由于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即使人力资源出现短缺,也可借助经济优势使劳动力得以有效的聚合),因此,其资源约束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源的拥有及拥有程度。针对这种约束所采取的各种应对策略及实际成效,也就成为解释这些地方合作状况差异的重要依据。而在中西部的广大落后地区,由于经济资源方面的紧约束状况,迫使大多数的合作必须以人力资源的使用为基本前提,那些要求动员经济资源参与的合作则往往难以达成。但是,在市场条件下,由于经济空间的开放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作为独立核算单位的农户对劳动力的使用和安排有了新的价格计算方式——劳动力被资本化。这样,表面丰富甚至剩余的人力资源实际上又还原为经济资源的匮乏问题并使合作陷入困境。同时,和经济发达地区一样,落后地区也面临着社会资源方面的挑战:那些因村庄传统遭到破坏而缺乏村庄记忆和分层的地方,伴随着原子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村庄内部的社会资源也迅速流失,从而很难应对合作提出的资源要求。相反,那些村庄传统得以保存甚至有所强化的地方,社会资源的维持则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二、合作成本

资源约束的化解,仅仅是明确了合作所需的资源基础,标识着基于共同愿望而产生的合作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能否达成合作还取决于对合作成本分摊的认可与支付方式的同意。合作成本的构成有两部分:一是基本成本,即实现合作目标本身需要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总和,最后必须分摊到具体的每一个合作者身上。当农民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并在市场化过程中逐步产生分化时,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不仅有了不同的指向,而且产生了需求程度的差异。这样,原来那种平均分摊的方式便受到质疑,成本分摊也就变得困难起来。当这种分摊不能满足农民朴素的公正要求或者与其预期收益有较大差距时,合作就难以达成。二是组织成本,即为完成合作而进行的各种发动、组织和协调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团体的规模是理解集体行动逻辑的一个重要因素,规模越大,组织成本越高,行动越不易达成。但是,许多的观察却表明,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村庄或村庄内群体(如村民小组),其合作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如荆门的一些村庄),而在另外一些更大的村庄情况则可能完全不同(罗兴佐对江西吉安农村的调查显示了这一区别),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找寻另外的解释途径。在那些村庄传统得到较好维持、村庄共同体意识依然强大的地方,合作目标的确定与基本成本的分摊相对容易实现,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组织成本。同时,在这些地方,组织成本的支付也往往不是物质报酬,而主要是村庄地位、声望与权威等象征性回报;相反,在那些村庄传统遭受破坏,村庄链接纽带已经断裂并在市场化的催逼下呈现出原子化趋势的村庄,则可能由于合作目标理解上的巨大分歧和基本成本分摊的艰难,使得任何具体的合作行为都需要艰难的组织过程,从而大大增加了组织成本。同时,由于象征性的酬报方式缺乏实质意义而更多地采取的物质方式,又可能进一步凸现经济资源的稀缺矛盾而使合作陷入困境。

三、“搭便车”

在村庄合作过程中,“搭便车”行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不能成功地预防“搭便车”行为的产生或及时地对这种行为采取相应的惩罚或规制,就不仅将提高个体分摊的基本成本数量和带来组织成本的上涨,而且还可能因为公正性的破坏使合作本身的合理性遭受挑战,从而导致合作失败,或者使后继的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从现在的乡村来看,土地基本上已成为农民维持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难以满足和实现由市场刺激起来的发展要求;国家在乡村公共物品与服务领域的退出,不仅破灭了农民从社区获取资源的企望,反而向农民提出了支付要求;同时,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与扩大发展的趋势等强烈刺激了村庄的外部面向,而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则使之变成了现实的可能。这样一来,由于无法确立起对固定生活场景的稳定或长远预期,也就难以继续维持共同体的意识和规范,这实际上意味着来自村庄内部的道德谴责与资源、机会约束的压力已不能对村民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即使是那些村庄传统或宗族传统比较强大的村庄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威胁。在这种前提下,“搭便车”行为的产生自然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

对于作为合作活动的一般组织者与监督者的村庄干部来说,在压力型体制的要求下,他必须首先保证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的完成与实现,而这又往往遭受到来自村民的抗拒和不满。同时,由于村委会干部体制外和流动性的身份特征(对乡村党的干部而言则主要是因为其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使其很难获得升迁提拔的机会,从而触发出比“搭便车”更进一步的要求。一旦村庄干部被视为具有这种嫌疑时,也就丧失了对“搭便车”行为进行规制与惩罚的合理性前提。结果是“搭便车”行为难以或无法克服,合作越来越难、越来越渺茫。

四、合法性权威

目前出现的农民合作困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乡村社会合法性权威的缺失有着直接关联:如果没有权威性力量对合作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就无法实现对资源的整合、成功地分摊和支付成本,也不可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车”行为。而对合法性权威缺失缘由的探寻,必然要求对实行近20年的村民自治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这是因为,以“四民主”和“四自我”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如果真正得到全面落实的话,农民的合作能力应该有大幅度的提高,就不会产生当下的合作难题。事实上,持续多年的自治活动并没有也不可能在乡村形成稳定的合法性权威。

建国以来,由工业化目标导致的大量原始积累的需要,使国家权力的触角深深地渗入到乡村社会的最底层,从而保证了国家对乡村的超量汲取。同时,为避免广大乡村由于过渡汲取而趋于瓦解,国家组织和维持了最低水平的乡村公共品建设和社会保障。当工业化进程得到持续发展,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和规模生产力时,新的矛盾开始凸现:由于对农村的长期超量汲取,广大农民的购买力极为低下,无法支撑日益扩大的工业品销售要求,从而形成了制约工业化发展的新瓶颈。基于这种背景,国家开始从乡村后撤。但这种后撤,仅仅表示国家减轻了对农村的直接汲取,给与了农民更大的休养生息空间,并不意味着国家对乡村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全面放弃。同时,国家也交卸了乡村公共品建设与社会保障提供的重负。

国家在公共事务领域的退出所形成的巨大空白,迫切需要其它力量来加以填补。在这样的前提下,村民自治便应孕而生并很快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是,由于国家并未完全取消对农村的汲取,也没有放弃对农村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围绕国家的管理目标与村庄的自治要求,国家权力与自治权力之间也就产生了持续的张力。而两者在力量上的极度不均衡,则决定了自治空间的狭小与后者强烈的依附性特征。这样,自治权力实际上就成为国家权力作用于村庄的另一种延伸形式,其本身也由于对自治原始要求的背离而日渐丧失其合法性基础。

而基于村庄传统与记忆的宗族此时也开始成为村庄治理的涉入力量。但通过历史上国家对宗族的打击和破坏,各地的宗族重建和复兴十分不平衡。在缺乏强大的宗族传统的地方,重建的宗族大多成为标志和维持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符号,还缺乏基本的整合力量和组织权威;那些成功延续了传统的宗族,则一方面由于国家权力对之表现出的批评性倾向,另一方面也由于其狭隘的宗族意识和排它性,难以获得普遍的遵从,因此也无法完成合法性基础的重构。

这样一来,从村庄的层面看,国家权力依然保持着对乡村的管理和控制,但又不承担合作的组织和监督,而实际上的承担者(自治力量或宗族力量)又无法构建和巩固其合法性基础,并通过其权威性力量实现有效的合作——合作困境便由此而生。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第二篇:反思的四个维度

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反思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教师进修学校

阳军*** 新课程改革亟待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落实新课标观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化学教学反思呢?现结合自己长期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教学反思的体会和感受。

一、课前进行假想式反思

在教案形成之后,教师对上好课是胸有成竹了,但教案设计是否十分科学呢?这有待“上课过程”这一实践行为来检测。可是这样的检测,似乎对学生来讲就不公平了,学生好像成了教师的试验品。在提高教学效率,力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似乎对学生有点不负责任了。

如此,我们教师在上课前就有必要对形成的教案进行假想式的反思。所谓的课前假想式的反思就是根据自己形成的教案和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把上课的过程演绎一遍,通过假想达到检测教案优劣的目的,从而完成课前反思的行为。

1、对化学教学重要环节进行多角度的假想

教学中有的环节相当重要,上课时必须处理好。为了上出一堂优质课,教师有必要对重要的环节进行多角度的假想反思。比如“导入”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而且可以说为整堂课奏出了一个基准音,奠定了一个基调。

比如,在讲《离子反应》这一节目中,引入环节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如,为什么可以用小苏打治疗胃酸?泡腾片进入水中有什么变化?等等。

2、对切入点进行多角度的假想

化学教学中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有助于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解离子反应及有关概念时,以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切入点,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分别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及其反应,从微观的视角看物质,从微观的视角看物质间的反应,从而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

3、对提问和学生质疑进行假想反思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提问是达到此要求的方法之一。启发得当,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达到将“讲堂”变成“学堂”的效果;启发不恰当,学生依然摸索不到正确的思路,一头雾水;启发过头,将答案呼之欲出,学生无须思维就能找到答案,则又回到满堂灌的老路。因此教师假想地多提出几个提问的方式,多角度地比较提问的优劣,就可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另外,学生在文本探究中会发现很多疑问,课前教师已形成的教案,假想学生可能质疑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比如在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一节中二氧化硅与碱性氧化物生成盐时,有的同学会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此反应为什么不选用氧化钡和它反应,而选用了氧化了钙呢?猛然间,可能教师会出现一时语塞,不能很好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是课前估计不足,未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想反思。

以上内容以处,对教学效果和对策也可以进行假想反思,设计相应的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的深入。

(二)课中灵光式反思

教学中教师有时突然开阔了思路,对教材、教法有了新的认识,灵光一闪将课上得相当优秀。这可以是教学中学生的认识给教师提供了启示,也可以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厚积薄发。这样的反思其实非常宝贵,它是应时的产物,是珍贵的教学“珍珠”,教师要善于灵光突现,对这些灵光还要善于积累。

1、对意外情况的机智处理

教学有不可预知性,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意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上出一堂生动而有吸引力的课。比如,在学完溶液这一章知识之后,老师提问牛奶、白酒、盐水、白醋、酸奶、汽水、可乐、蔗糖等物质是否是混合物?其中蔗糖溶液中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各是什么?其中有的学生说是C、H、O;有的学生说是蔗糖分子。学生有这样的悬念,为什么是蔗糖分子而不是C、H、O?在这里如果教师能很好地给学生分析一下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物质构成的主要微粒,再分析溶液的组成成分溶质和溶剂,那么学生不难得出蔗糖溶液是由蔗糖溶质分子和水溶剂分子组成,而溶质蔗糖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结论。

2、对失败之处进行补救

应当说课前反思毕竟是一种假想,并不得取代真实的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更能反映出原先教案设计的优劣。课堂中往往会发觉,原来设计好的步骤反而成了败笔,这时就要及时补救,挽救这一堂课,急中往往生智,这“智”就是当堂的灵光闪现。

这种课堂中的灵光反思具有强烈的监控性,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积累,厚积薄发。

(三)课后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课后的反思主要是针对已经上完的课,这时已经经过了课前假想式的反思,课中灵光一闪式的反思,课应该是上得比较优秀了。可是真正的反思还是课后的反思。

1、教学环节进行批判式反思

教学环节应当做到丝丝相扣,节奏组合恰当。合理的教学环节有利于课堂的顺序展开,巧妙的过渡使整个课堂和谐而有序。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节奏。节奏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教学本身。

2、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新课程各个版本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都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我们应当反思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不能为制定目标而制定,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中学化学课程的体系来看,它看要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从中学化学的安排来看,现在的课时大大减少,但基本内容没有减少。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分析性能力、实用性能力、创造性能力。我们在教学之后应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反思,分析学生是否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4、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最大的亮点,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开端。一个好的化学问题,应该具有良好的问题结构、新颖的问题情境和恰当的认知冲突,符合客观事实,符合科学规律,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这样的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节中,在提供了纯碱、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等试剂及必要的仪器之后提出:“含CO32-的物质和酸反应都能制取CO2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反应原理、动手实验、对比观察,才能得出结论。这样设置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反思,摸索规律,进行“否定之否定”

反思之后,不能置之不理,不仅要将反思进行总结,还要归纳,摸索规律。反思不是目的,反思是手段,为了以后能优化组合,巧妙应对。同时对反思还要进行反思,反思的不一定正确,还是抱着怀疑的目光看它,进行“否定之否定”。这样可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的教学实践,揭示教学规律,完善教学理念。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的,在课上和课下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扮演好三大角色,即“矛盾的制造者”、“方法的启发者”和“知识的呈现者”。如何通过反思来提高个体的洞察力,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反思性教学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组织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手段。

第三篇:教师素质的四个维度

教师的素质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必须高于教材,高于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力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理论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

富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基本功,实施新课程,客观上要求教师能力的外延要扩大,教师只有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才能胜任素质教育的任务。

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教育机制要活。首先,要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循循善诱,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弃恶扬善。其次,能够因势利导。针对教育情境中随时发生的偶发事件迅速判明情况,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再次,注意因生治宜。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要把握教育分寸。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

教师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格品质,充分发挥人格的教育作用。

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心理状态要有感染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四、情感上要有温度

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一样重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善于在评价中表达情感。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善于在交往中增进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维度

阅读教学的四个维度

这学期听得课不多,也差不多听了一遍,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阅读教学问题,其实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可是自己心里没底,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够条理,这几天自己理了一下思路,虽然很不成熟,但我觉得能够说明一定问题,就说几句吧。我的想法纯属个人意见,如果谈到老师们的具体课例,也就当评课的几句话吧,没有其他意图。

就语文公开课来说,大家对待公开课的态度是认真的,每位老师都作了精心准备,都非常重视,想把自己的思想展示给大家。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出现比较不像样的课(完不成目标、脱离课本、学习氛围不浓),这说明我们语文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给我整体上的感觉是不是多么深刻。原因是一部分老师并没有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导致没有精彩的的课堂出现。下面再听课的基础上,简单谈一谈我的一点思路。

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读书、交流,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简单的背诵课文、写好生字,当然这也是语文课的基础。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教材: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我们应该侧重的是引领学生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现在的教材编入的课文多是美景、美德、美心,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爱。在与老师交流时我也提到过,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的课本越来越像《读者》杂志了,也就是说,整体上教材给我们的信息是认识生活的美好一面,关于战争、旧社会的悲惨生活等课文的比例就少多了;当然减少的还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美文(遣词造句华丽的文章)。我认为,这就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信息。

下面结合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谈一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的关于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阅读课的主体是交流、对话,而对话的基础有三方面,即教师、学生、文本。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基础。即要备好课。

研究教材:多思考编者意图、作者意图,深入了解文本的内涵。当前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这个方面,所以我们的课往往没有新意。(西沙群岛、小兴安岭、大海睡了)

确立目标:目标的准确性与否、目标的呈现方式、目标的两个层面(教师角度、学生角度)这都是上课的前提。当然,这个目标是我们应该时时记在心中的。明确思路:这里我所说的思路就是教学方法,即“我准备用什么方式” 设计内容:达到目标的内容,而不是提出目标就让学生一下达到。

设计教法:怎样导入,要用有价值的问题;涉及怎样的环节与学生交流、学生之间怎样交流。

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一是注重的应该是策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的问题应该是有用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而非是不是、对不对等;三是问题、交流尽量不要脱离文本。这样就要求我们少分析,多感悟。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标准。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相互检查,我们也可以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兴趣。

4、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境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交流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懂书、学会怎样读书、学会怎样表达。这也是检测我们阅读教学的最终结果如何。

总之,这四个对话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应该时时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使学生的认知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第五篇:着眼四个维度 提升思维能力

着眼四个维度 提升思维能力

刘振所

做好强军大文章,必须深刻领会强军目标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就要加强思维训练,着眼“宏观辨方位,微观察现实,纵向看发展,横向比差距”四个维度进行努力。

宏观辨方位,明确站立点。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胸怀全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大势代表方向,洞察大势才能高瞻远瞩;大事关乎全局,善谋大事才能纲举目张。领导干部应善于从宏观的角度观大势、抓要事、谋全局。一要观大势,坚定政治定力。面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大考,要自觉强化精神支柱,坚定信仰追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凡事分析政治背景、考虑政治后果、符合政治要求,筑牢“主心骨”。在政治考验面前要多算政治账,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二要抓要事,增强发展定力。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好部队建设的大事要事难事急事。在发展考验面前要多算长远账,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信心,坚守目标。三要谋全局,保持战略定力。自觉把思考问题的基点放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上,以全局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职责任务、提升核心能力、确立建设目标。

微观察现实,找准结合点。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实,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一要接地气、摸实情。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真正沉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努力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二要循规律、干实事。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要遵循部队建设的客观规律,力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蛮干。三要集群智、求实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尊重官兵首创精神,谋划工作问计于兵;尊重官兵利益诉求,开展工作问需于兵;尊重官兵主体地位,验收工作问效于兵。深入挖掘蕴藏在官兵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纵向看发展,厘清变化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不忘历史才能面对现实,只有立足现实才能走向未来,只有面向未来才能不断进取。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纵向看发展,把握特点规律,推动强军实践。一要全面辩证看形势。部队建设要看大局、看主流,防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工作总结要看成绩、看教训,力求打一仗进一步;干部使用要用其所长,挖掘其最大潜力。二要系统推进搞建设。综合考虑强军实践的各方面因素,准确把握各要素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以系统思维分析全局,以系统方法谋划全局,防止和克服条块分割、畸轻畸重、分散建设。三要解放思想抓落实。自觉摆脱陈旧思想、惯性思维和过时做法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扭住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推进强军实践的新思路、新举措。

横向比差距,看到矛盾点。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我们要正确认识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看清矛盾求发展、解决问题促发展。一要防骄戒满,常怀忧患意识。越是部队建设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多看问题、多找问题、多解决问题,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突出问题、个别问题演变成倾向性问题。二要排除私心杂念,自觉揭短亮丑。克服怕暴露问题影响单位荣誉、个人进步的思想,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和闻过则喜的胸怀,自觉揭短亮丑,主动弥补短板和差距。三要坚持党性原则,敢于较真碰硬。较真碰硬体现的是一种决心、一种态度、一种力度。解决问题就不能回避矛盾、畏首畏尾,敢于做到问题原因没查清不放过、有关责任人没处理不放过、防范措施没落实不放过、深层次问题没解决不放过,既治标,又治本。

下载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份试卷的四个维度

    一份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 1.难度的计算 (1) 难度是指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这个统计量称为试题的难度度。难度一般用字母P表示,P越大表示试题越简单,P越小表示试题越难......

    考核业绩的四个维度

    考核业绩的四个维度 中瀚石林对于考评企业税务经理人的业绩,可从为四个维度: 第一是财务维度。能不能帮助企业依法降低税收成本负担率,使本企业具备税收成本竞争力,是评价企业税......

    自主招生面试注意四个维度

    自主招生面试注意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2-3-9 浏览人数:100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华约”“北约”“卓越”都将于2012年3月初公布面试入围名单,考生最快在本周就......

    听评课的四个维度

    老师必知的听评课的四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 中国教师杂志 2017-09-07 09:38 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送上一份干货,每个老师每学期都要经历的听评课,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今天......

    教案设计总把握的四个维度

    教案设计总把握的四个维度: 第一、备课栏目齐全:教学目标表述准确,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实际课型相配,并运用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准备充分。 第二、教学环节清......

    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

    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 来源:《红旗文稿》 期号:2013/06 作者:程京武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卷烟终端建设包括四个维度

    卷烟终端建设包括四个维度:服务终端,管理终端,形象终端,延伸终端。卷烟终端陈列属于形象终端的范畴,属于终端的生动化建设。商品陈列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卷烟销量。据统计,店......

    促进深度学习的四个维度

    促进深度学习的四个维度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一做(题)就错,一过就忘,一考就晕。”究其原因,学习没有用心,学习缺少思考,学习滞留在浅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