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设计总把握的四个维度
教案设计总把握的四个维度:
第一、备课栏目齐全:教学目标表述准确,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实际课型相配,并运用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准备充分。第二、教学环节清楚:能根据不同课型设计各个环节,着眼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和生成性。
第三、师生活动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尊重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运用合理。
第四、设计意图凸显: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研究性评价,课堂的组织和问题的讨论具有开放性。能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总结、反思、学会自我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篇:把握“四个维度”,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
围绕中心工作,把握四个维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所面临的新变革、新矛盾、新使命和新课题,提出了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要求。2017年5月,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模表彰大会代表时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正是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中国历史新时期新形势新条件下做好公安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公安机关重任在肩、使命在前,要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就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着力把握好“四个维度”。
一、把握“对党忠诚”的政治高度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十九大报告指出,建党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有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有着对马列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对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的忠诚与坚守,才有了今天的丰功伟绩和来之不易的民族复兴局面。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时刻保持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必须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践行“四个意识”,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作为守护国家大门的主力军,其担负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十分重大,必须强化政治站位,以对党的绝对忠诚来铸造“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坚定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在面对各类复杂问题时经受住各种苦难和考验,就能把好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关卡,就能完成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中所担负的重大使命。
二、把握“服务人民”的情感热度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
203次提到“人民”,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正是公安队伍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态度,中国的警察何以冠以“人民”二字?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公安队伍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是价值评判的最终依据和根本标准。以提升精准管控水平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以优化服务举措来回应人民热切诉求、以深化管理改革来满足人民通关需要,只有将工作深深根植于“服务人民”这一根本宗旨,才能真正实现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把握“执法公正”的实践强度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公安机关承担着实践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角色,“执法公正”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和应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也是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含对良好法治环境的需要,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就包含当前法治工作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边检法治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在此背景下,我们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风光涅槃,浴火重生,要想适应时代要求,就必须以此作为我们的试衣镜、磨刀石、试炼场,变被动为主,顺应形势。工作中只有将执法公正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执法活动中,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意识,扎实开展普法宣传和执法技能培训,不断加强执法质量监督审核,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不断提升边检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四、把握“纪律严明”的执纪力度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十九大精神的题中之义。早在2013年,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就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警察队伍是国家的公器重器,纪律松一寸,行为散一尺,必须用铁的纪律管人治事,必须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
严明的纪律要求是保证队伍纯洁稳定的重要武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纪律的松弛能快速地腐蚀队伍的信念、摧毁国门的防线、侵蚀国家的利益,作为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容不得任何的松弛与漏洞。新时期,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各种挑战与诱惑纷至沓来,只有继续加强纪律约束,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不断提升队伍内部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教育队伍严明政治纪律、严守组织纪律、严守廉洁纪律,才能溯本回原,真正打造一支有理想、有信念、能吃苦、能战斗的钢铁队伍,才能保证队伍始终不败之地。
工作中,“对党忠诚”是根本底线、“服务人民”是根本宗旨、“执法公正”是根本要求、“纪律严明”是根本保障。只有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为基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刻把握四个维度,才能保证边检队伍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做出新贡献、取得新成绩。
第三篇:反思的四个维度
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反思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教师进修学校
阳军*** 新课程改革亟待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落实新课标观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化学教学反思呢?现结合自己长期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教学反思的体会和感受。
一、课前进行假想式反思
在教案形成之后,教师对上好课是胸有成竹了,但教案设计是否十分科学呢?这有待“上课过程”这一实践行为来检测。可是这样的检测,似乎对学生来讲就不公平了,学生好像成了教师的试验品。在提高教学效率,力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似乎对学生有点不负责任了。
如此,我们教师在上课前就有必要对形成的教案进行假想式的反思。所谓的课前假想式的反思就是根据自己形成的教案和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把上课的过程演绎一遍,通过假想达到检测教案优劣的目的,从而完成课前反思的行为。
1、对化学教学重要环节进行多角度的假想
教学中有的环节相当重要,上课时必须处理好。为了上出一堂优质课,教师有必要对重要的环节进行多角度的假想反思。比如“导入”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而且可以说为整堂课奏出了一个基准音,奠定了一个基调。
比如,在讲《离子反应》这一节目中,引入环节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如,为什么可以用小苏打治疗胃酸?泡腾片进入水中有什么变化?等等。
2、对切入点进行多角度的假想
化学教学中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有助于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解离子反应及有关概念时,以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切入点,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分别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及其反应,从微观的视角看物质,从微观的视角看物质间的反应,从而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
3、对提问和学生质疑进行假想反思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提问是达到此要求的方法之一。启发得当,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达到将“讲堂”变成“学堂”的效果;启发不恰当,学生依然摸索不到正确的思路,一头雾水;启发过头,将答案呼之欲出,学生无须思维就能找到答案,则又回到满堂灌的老路。因此教师假想地多提出几个提问的方式,多角度地比较提问的优劣,就可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另外,学生在文本探究中会发现很多疑问,课前教师已形成的教案,假想学生可能质疑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比如在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一节中二氧化硅与碱性氧化物生成盐时,有的同学会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此反应为什么不选用氧化钡和它反应,而选用了氧化了钙呢?猛然间,可能教师会出现一时语塞,不能很好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是课前估计不足,未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想反思。
以上内容以处,对教学效果和对策也可以进行假想反思,设计相应的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的深入。
(二)课中灵光式反思
教学中教师有时突然开阔了思路,对教材、教法有了新的认识,灵光一闪将课上得相当优秀。这可以是教学中学生的认识给教师提供了启示,也可以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厚积薄发。这样的反思其实非常宝贵,它是应时的产物,是珍贵的教学“珍珠”,教师要善于灵光突现,对这些灵光还要善于积累。
1、对意外情况的机智处理
教学有不可预知性,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意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上出一堂生动而有吸引力的课。比如,在学完溶液这一章知识之后,老师提问牛奶、白酒、盐水、白醋、酸奶、汽水、可乐、蔗糖等物质是否是混合物?其中蔗糖溶液中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各是什么?其中有的学生说是C、H、O;有的学生说是蔗糖分子。学生有这样的悬念,为什么是蔗糖分子而不是C、H、O?在这里如果教师能很好地给学生分析一下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物质构成的主要微粒,再分析溶液的组成成分溶质和溶剂,那么学生不难得出蔗糖溶液是由蔗糖溶质分子和水溶剂分子组成,而溶质蔗糖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结论。
2、对失败之处进行补救
应当说课前反思毕竟是一种假想,并不得取代真实的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更能反映出原先教案设计的优劣。课堂中往往会发觉,原来设计好的步骤反而成了败笔,这时就要及时补救,挽救这一堂课,急中往往生智,这“智”就是当堂的灵光闪现。
这种课堂中的灵光反思具有强烈的监控性,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积累,厚积薄发。
(三)课后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课后的反思主要是针对已经上完的课,这时已经经过了课前假想式的反思,课中灵光一闪式的反思,课应该是上得比较优秀了。可是真正的反思还是课后的反思。
1、教学环节进行批判式反思
教学环节应当做到丝丝相扣,节奏组合恰当。合理的教学环节有利于课堂的顺序展开,巧妙的过渡使整个课堂和谐而有序。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节奏。节奏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教学本身。
2、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新课程各个版本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都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我们应当反思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不能为制定目标而制定,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中学化学课程的体系来看,它看要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从中学化学的安排来看,现在的课时大大减少,但基本内容没有减少。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分析性能力、实用性能力、创造性能力。我们在教学之后应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反思,分析学生是否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4、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最大的亮点,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开端。一个好的化学问题,应该具有良好的问题结构、新颖的问题情境和恰当的认知冲突,符合客观事实,符合科学规律,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这样的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节中,在提供了纯碱、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等试剂及必要的仪器之后提出:“含CO32-的物质和酸反应都能制取CO2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反应原理、动手实验、对比观察,才能得出结论。这样设置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反思,摸索规律,进行“否定之否定”
反思之后,不能置之不理,不仅要将反思进行总结,还要归纳,摸索规律。反思不是目的,反思是手段,为了以后能优化组合,巧妙应对。同时对反思还要进行反思,反思的不一定正确,还是抱着怀疑的目光看它,进行“否定之否定”。这样可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的教学实践,揭示教学规律,完善教学理念。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的,在课上和课下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扮演好三大角色,即“矛盾的制造者”、“方法的启发者”和“知识的呈现者”。如何通过反思来提高个体的洞察力,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反思性教学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组织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手段。
第四篇:一份试卷的四个维度
一份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
1.难度的计算
(1)难度是指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这个统计量称为试题的难度度。难度一般用字母P表示,P越大表示试题越简单,P越小表示试题越难。试题要有梯度,因此各试题的难度应有不同,这是命制试题时要加以特别考虑的。
(2)计算公式:P=平均分/满分值。例如:第一题平均分为8.5分,此题的满分值为10分,则第一题的难度P=8.5÷10=0.85。
(3)关于难度的几个问题。难度水平的确定是为了筛选题目。平时测验难度要利于学生的学习,但一定的难度能增加区分度,这对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及格率,防止损伤学困生的自尊心。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对分数分布的影响,一般以偏正态分布为前提,有时偏正态分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区分度的计算。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分辨能力的大小。一般在-1~+1之间,值越大区分度越好。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 ~ 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0.2 ~ 0.2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
计算区分度的方法很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同一个试题的考试成绩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区分度的值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两种方法计算区分度:
(1)先将分数排序,P1=27﹪高分组的难度,P2= 27﹪低分组的难度 区分度D =P1- P2或区分度 D =(27﹪高分组的平均分- 27﹪低分组的平均分)÷满分值
(2)利用积差系数r 计算区分度D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成为积差相关。积差相关的使用条件a、两个变量都是由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如百分制分数。b、两个变量的总体都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的分布。c、必须是成对的数据,而且每对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d、两个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积差相关系数r的计算在计算机上是很容易进行的。积差相关系数r的公式如下:r=(无法显示)原谅!下面我们利用Excel表来演示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3、试卷分析的几个特殊问题(1)选择题反应模式分析。即:被试者对备选答案的反应情况。若备选答案应选项被全体应试者所选,题过易或有某种暗示;若未被一人所选,题太难;若干扰项无一人所选,说明迷惑性不足,若全体学生同选一个干扰项,可能定错了答案,也可能教学出了问题。若高分组答案集中在两个答案上,且选择率相近,说明可能有两个答案或另一个答案也有道理。若高分组与低分组选择选项接近或稍低。说明该题与被试水平无关。若题目未答人数太多,或选择所有备选答案人数相近,说明题目过难或题目本身出错,被试无法解答或凭猜测作答。
试卷分析的四个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一、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它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它和区分度共同影响并决定试卷的鉴别性。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
二、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试题的区分度与试题的难度直接相关,通常来说,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较大。另外,试题的区分度也与应试者的水平密切相关,试题难度只有等于或略低于应试者的实际能力,其区分性能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区分度指标的评价:-1.00≤D≤+1.00,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度就越强。一般认为,区分度指数高于0.3,试题便可以被接受。
三、信度是指测得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稳定性越大,意味着测评结果越可靠。相反,如果用某套试题对同一应试者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结果第一次得80分,第二次得50分,结果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信度通常以两次测评结果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为1,表明测评工具完全可靠;相关系数为0,则表明该试卷完全不可靠。一般来说,要求信度在0.7以上。
四、效度是一个测试能够测试出它所要测试的东西的程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
任何测试工具,无论其它方面有多好,若效度太低,测试的结果不是它要测试的东西(如用英语试卷测试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对目前所要测试的东西,这个测试将是无价值的。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特点,测评的效度尤为重要。心理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目前人们还无法直接观察它,只能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或者对测试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其心理特质。如智力水于主要是借助于个体对一些问题的反应及正误等结果来推断的。效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效度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全部有效和全部无效之分。效度从种类上可分为卷面效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和共时效度。
第五篇:教师素质的四个维度
教师的素质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必须高于教材,高于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力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理论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
富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基本功,实施新课程,客观上要求教师能力的外延要扩大,教师只有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才能胜任素质教育的任务。
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教育机制要活。首先,要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循循善诱,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弃恶扬善。其次,能够因势利导。针对教育情境中随时发生的偶发事件迅速判明情况,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再次,注意因生治宜。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要把握教育分寸。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
教师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格品质,充分发挥人格的教育作用。
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心理状态要有感染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四、情感上要有温度
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一样重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善于在评价中表达情感。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善于在交往中增进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