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教学活动的四个维度(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2: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有效教学活动的四个维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有效教学活动的四个维度》。

第一篇:浅谈有效教学活动的四个维度

浅谈有效教学活动的四个维度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其核心是教学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有效教学必须通过有效活动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效教学活动中活动品质、活动方式、活动主体和活动条件这四个维度。

一、活动品质。

活动品质是有效教学活动的生命,是有效教学的新追求。第一,有效活动是具有任务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活动。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自己就应该对任务的目标、任务的结果及任务的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把握活动的方向。有时也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任务的内容,如何开展此项任务,任务目标达成等,而且任务目标越具体越好。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意识模糊,目标不明确,那就可能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也就是说无活动品质的低效活动。

第二,有效活动是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最具有挑战性、激励性、探究性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这个区域之外的活动,或是太难,或是太易,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与形式,都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那些难度适中的活动才对学生发展真正具有价值。

第三,有效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模拟或贴近学生的世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学习任务,给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活动。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问题情境。由于问题的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活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与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

二、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层次和多样性上。

首先,有效的活动是有层次推进的、渐进型的活动。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呈阶梯状分布,使间断的、琐碎的活动经验成为一个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循环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并由数个微任务构成的“任务链”的任务阶梯,使教学层层递进。

其次,有效的活动是能帮助学生经历多元体验,积累多元经验的活动。从心理和年龄特点来看,学生一般喜欢参与包含大量新异刺激内容的活动,也就是喜欢不断转换各种活动,从倾听到谈论,再到动手操作等等,这种调动多种感觉通道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地集中注意力并能全身心地投入。从发展角度看,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活动的对象、活动类型、活动性质和活动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主体的发展状况,因此,有效的活动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动用多种认知手段参与到学习中。

三、活动主体。

活动的主体是有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有效教学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需求,体现主体价值。

一是有效的活动是有较高效能感,有成功体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对于先前活动有过积极的、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参与这些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应设法形成学生的效能感,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应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而低效的活动常常是教师没有描述目的或对学生没有期望,对低层次的活动结束或过程随便迁就,长此以往学生对活动失去了兴趣。

二是有效活动必须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的,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数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有效参与则与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或简单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好称作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有效的学习结果。有效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四、活动条件。

活动条件虽然是有效活动的外在因素,但它是指导、支撑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因素。

有效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出学生逻辑上的问题,揭示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因此,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有效活动必须有良好而积极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尊重、信任和宽容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可以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感。来自老师和同伴的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撑,知识上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活动才能更有成效。反之,活动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

有效活动必须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活动是比较困难的,很难保证活动的深入。同时,班级规模过大,学生数量过多,既限制了某些活动开展的环境空间,也难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表达、师生有充分交流的机会。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无法进行较有深度的探究,认知与思考也只是浅尝辄止,难以真正收到成效。

有效活动还必须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作为支持条件。对于活动教学来讲,使用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活动资源是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正是这些实践性、生动性、形象性、参与性强的活动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创造了动手实践、直接体验、感性认识的机会。活动资源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可以利用的丰富人文和自然资源。

有效教学活动离不开这四个维度,只有诸因素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提高活动设计的实效性,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更有成效的、更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更有价值取向的活动。

第二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的四个维度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的四个维度

语文阅读教学 “怎么教”一直是当下语文教学讨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是构建有效阅读教学的原点和基础。只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思,才能再课堂上有所为;只有在教学设计上回归语文教学本真,才有可能走进语文教学的理想王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层面探讨“怎么教”的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为,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一、整体观照,奠定阅读视域

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存在有机的联系和有序的结构,结构的信息量倍增,改变了原有各孤立部分简单累加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相加之和。这便是“整体优化”的思想。只有整体观照,才能整体设计,才能居高临下,统揽全局,运筹帷幄。

1.目标的整体视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和设计的三维目标这是众所周知的。如何将这些教学目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目标体系,实现整体和谐呢?从大方向把握上,当然要对课程目标和年段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把握;从一篇课文来讲,要在单元目标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制定课文和课时教学目标。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名著》单元,在单元导读中就明确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单元导读中对本组课文的目标定位。很明显,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三个。因此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根据本组课文的目标定位,从整体观照的角度思考,可以通过“感受人物形象”这一目标入手。从文章语言切入,在反复揣摩和推敲中逐步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同时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体验阅读名著的兴趣两个目标融入其中,体现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所以我在本课中制定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借人物关系梳理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二是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通过学生对文中的“智”的深意、“文”的精彩的感悟和体验,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形象。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这样一个全局意识观照下的目标定位中,通过适当的权衡和处理,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精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内容的整体把握。当语文教学从“方法时代”走向“内容时代”的转变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课文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各种教学资源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内容数量上的取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因此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是语文阅读教学实现有效性设计的重要方面。比如教学《草船借箭》,我在初读反馈环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找找故事中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姓名?(板书人物)

(2)你能按照的自己的想法,给这四个人分组吗?

生1:我认为可以分成三组,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周瑜和孙权;引文他们分别代表了吴、蜀、魏三个国家;

生2:我觉得可以是两组,诸葛亮、周瑜和孙权是一组,曹操为一组,因为孙权和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生3;我觉得鲁肃比较难分,因为他既不能让周瑜杀了孔明,而毁了孙刘联盟,不能逆着周瑜保护孔明,因而激怒自己的主帅,他是夹在这两个人中间的。

教师相机介绍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魏)刘备(蜀)孙权(吴)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建立了“孙刘联盟”。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和东吴都督周瑜,参谋鲁肃一起,抵抗强大的曹操。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办法,一方面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把握,另一方面整合了学生原有知识的积累,可谓事半功倍。

3.策略的整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没有整体联系,没有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如何更好使教学策略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教学设计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整体优化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大气。比如可以采用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等策略。通常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一般都是采用板块设计来加于实现的。比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哪吒闹海》一课时,通过“朗读”、“概述”、“讲述”、“转述”等四个板块设计,由浅入深,从语言内容到语言形式,再到语言习得,实现语言习得、语言智能和人文精神的协同发展。

二、关注表达,把握学科本质

语文学科的特点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什么文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等。但不管怎样,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性,这种说法更接近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一个以语言知识为主轴,语言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两翼的教学体系。所以忽视语言习得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关键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课文的文体特点,二是课文语言的表达特点。

1.有效设计要关注文体特点。文体即文本的类型。小学语文课文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文言文等。文体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汪潮教授说过:“如果我们不注重文本的体裁和文本呈现的特点,我们对教材的取舍和决定教学的起点、重点和难点就会偏离应有的方向,使教学偏离正常航向”。比如《纪昌学射》这一则寓言故事,教学就要紧紧抓住“练眼力”这部分内容,体会纪昌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从而懂得练好基本功重要的寓意。学习《太阳》要特别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特别是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特点:用数据、比喻、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要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所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能彰显文章风格和教学特色,从而以有效设计成就课堂教学实效。

2.有效设计要关注语言特点。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上具有迁移性,教学意义重大。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因为“内容不可能离开形式二存在”。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当下大多数教师仍然在“课文写了什么”上下功夫,偏偏忘了“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总之,忽视甚至抛弃了“话语形式”。这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的语文可绝对不是好的语文课。比如我在设计《草船借箭》教学的过程中,对文本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敲,因为目标中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是建立在对文本语言的推敲和领悟的基础之上的。以下是我对课文语言表达的解读:

比如本文第二、三自然中语言表达形式可以关注,一是对白,比如,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每个人说话表面平静,实质暗流汹涌,这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也是人物形象的最直观刻画。而且字字铿锵,达到“减一字太少”精炼程度。二是留白,两人说话时的表情、心理活动不着一字,提示语非常简单,但周瑜一本正经却心怀鬼胎,官腔十足却步步紧逼;诸葛亮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陈仓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他们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增一字太多”的境界。三是空白,在商议军事的片段中,鲁肃一言不发,而这恰恰是他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因为鲁肃心里知道,他既不能让周瑜杀了孔明,而毁了孙刘联盟,也不能逆着周瑜保护孔明,因而激怒自己的主帅。其实第三自然段中,鲁肃问周瑜“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看似简单的两问,也是鲁肃的形象写照:鲁肃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他是在问谁?我认为一是问周瑜:看看周瑜有什么打算?了解周瑜的下一步计划;二是问诸葛亮:鲁肃知道诸葛亮绝非等闲之辈,但是三天早十万支箭,又有什么绝妙之策呢?三是问自己:我该怎样见机行事呢?保护孔明呢?等等。都是文本语言中值得推敲的地方。

三、智慧设问,迸发思维火花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同时把“发展思维”正式列入“课程总目标”,可见语文学科教学在思维培养上的重要性。思维培养的起点是发现问题。作为教师,既要问题的引导,更要引导问题的产生,才能激活课堂,让思维的火花绽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设计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问题设计尤其重要,也是实现有效设计的重要环节。

1.设问须有统领效用。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具体课文而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统领全文,是解读全文的支点,支撑起整堂课的教学,为整堂课的情感和内容奠基,不应该是琐碎的、凌乱的。这个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比如我在上《草船借箭》揭题导入环节中,出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中的歌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引导学生交流:“你知道哪些熟悉的姓名,你脑海里有多少鲜活的面容”?教师于是设问:为什么几百年过去了,三国演义中的那些人物的面容依然那样鲜活,他们的名字依然如此熟悉?让我们从今天的课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告诉学生,认识“熟悉的姓名”,感受“鲜活的面容”是课堂中要解决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这也成为这堂课教学的支撑。

2.设问须有思维价值。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能对学生的思维形成相对的刺激和挑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决不能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学生不用思考就回答的问题,这样的设问只会减弱学生思考的兴趣,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将逐步弱化。

3.设问须有激疑功能。我们一直觉得,现实的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太多,而不是太少。很多的问题都来源于教师,使得“质疑问难”这一极有意义的环节形同虚设,成为一个“幌子”。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故事就从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开始,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他们在商议什么?(造箭之事)

(2)从商议军事来看,读完这一段,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预设:①一个是三军统帅,一个是军师,一个是高参,怎么会因为造箭的事要进行专门商议?②几天造几支箭这些都是军事常识,用得着讨论吗?③作为三军统帅怎么提这样一些问题?(3)看来这商议军事还有弦外之音,再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4)讨论交流;教师小结:表面是商议军事,其实却是在斗智。„„

设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催生新问题产生,这才是智慧设问的最高境界。

四、优化练习,超越传统视角

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同时指出“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一方面课内练习的提出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课堂练习的形式和方法留给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空间。但是,为练习而练习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李吉林老师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教学园地中有“两座山”,一座是“习题式训练”如山(另一座是课堂上“问答式分析”如山)。可见习题式的语文课堂训练有待于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改变。笔者以为,所谓练习,尤其在语文课堂,并不是仅仅局限在几道语文练习题那么简单,我们应该拓宽思路,超越传统视角,去实现语文课堂是有效练习。

1.读是硬道理。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练习方式。我们经常将读书和练习作为语文教学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其实以读代讲,以读代练都是广义的课堂练习,在读中感悟汉语言文字独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义。”在口诵心惟中“深入文本领会原旨,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真实意境,积累并生成优秀的语言文化,进而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真实的语文素养。”

2.写是好形式。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写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形式,要更多的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达成天然的默契,不能旁逸斜出,生硬突兀。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穿插所谓的练习,不惜打断流畅的教学进程,硬生生得将练习拿来,不仅没有练习的实效,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感。要使写真正成为课堂练习的好形式,必须依附于教学的内容和我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3.思是真收获。优化课堂练习,还必须要利于学生课堂思维激活,比如批注便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在《草船借箭》第一课时中,我安排了三次批注来体会课文在刻画人物上的精练语言:一是研究周瑜、诸葛亮的语言, 体会“减一字太少”,;二是添加提示语,体会“增一字太多”;三是想象鲁肃的心理,体会“无声胜有声”的语言空白魅力。这种边读边思边动笔的形式也是一种极好的练习形式。

【参考文献】

1.汪潮:《“给力”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2.李亮:《阅读教学诘问》《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第三篇:反思的四个维度

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反思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教师进修学校

阳军*** 新课程改革亟待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落实新课标观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化学教学反思呢?现结合自己长期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教学反思的体会和感受。

一、课前进行假想式反思

在教案形成之后,教师对上好课是胸有成竹了,但教案设计是否十分科学呢?这有待“上课过程”这一实践行为来检测。可是这样的检测,似乎对学生来讲就不公平了,学生好像成了教师的试验品。在提高教学效率,力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似乎对学生有点不负责任了。

如此,我们教师在上课前就有必要对形成的教案进行假想式的反思。所谓的课前假想式的反思就是根据自己形成的教案和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把上课的过程演绎一遍,通过假想达到检测教案优劣的目的,从而完成课前反思的行为。

1、对化学教学重要环节进行多角度的假想

教学中有的环节相当重要,上课时必须处理好。为了上出一堂优质课,教师有必要对重要的环节进行多角度的假想反思。比如“导入”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而且可以说为整堂课奏出了一个基准音,奠定了一个基调。

比如,在讲《离子反应》这一节目中,引入环节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如,为什么可以用小苏打治疗胃酸?泡腾片进入水中有什么变化?等等。

2、对切入点进行多角度的假想

化学教学中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有助于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解离子反应及有关概念时,以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切入点,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分别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及其反应,从微观的视角看物质,从微观的视角看物质间的反应,从而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

3、对提问和学生质疑进行假想反思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提问是达到此要求的方法之一。启发得当,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达到将“讲堂”变成“学堂”的效果;启发不恰当,学生依然摸索不到正确的思路,一头雾水;启发过头,将答案呼之欲出,学生无须思维就能找到答案,则又回到满堂灌的老路。因此教师假想地多提出几个提问的方式,多角度地比较提问的优劣,就可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另外,学生在文本探究中会发现很多疑问,课前教师已形成的教案,假想学生可能质疑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比如在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一节中二氧化硅与碱性氧化物生成盐时,有的同学会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此反应为什么不选用氧化钡和它反应,而选用了氧化了钙呢?猛然间,可能教师会出现一时语塞,不能很好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是课前估计不足,未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想反思。

以上内容以处,对教学效果和对策也可以进行假想反思,设计相应的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的深入。

(二)课中灵光式反思

教学中教师有时突然开阔了思路,对教材、教法有了新的认识,灵光一闪将课上得相当优秀。这可以是教学中学生的认识给教师提供了启示,也可以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厚积薄发。这样的反思其实非常宝贵,它是应时的产物,是珍贵的教学“珍珠”,教师要善于灵光突现,对这些灵光还要善于积累。

1、对意外情况的机智处理

教学有不可预知性,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意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上出一堂生动而有吸引力的课。比如,在学完溶液这一章知识之后,老师提问牛奶、白酒、盐水、白醋、酸奶、汽水、可乐、蔗糖等物质是否是混合物?其中蔗糖溶液中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各是什么?其中有的学生说是C、H、O;有的学生说是蔗糖分子。学生有这样的悬念,为什么是蔗糖分子而不是C、H、O?在这里如果教师能很好地给学生分析一下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物质构成的主要微粒,再分析溶液的组成成分溶质和溶剂,那么学生不难得出蔗糖溶液是由蔗糖溶质分子和水溶剂分子组成,而溶质蔗糖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结论。

2、对失败之处进行补救

应当说课前反思毕竟是一种假想,并不得取代真实的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更能反映出原先教案设计的优劣。课堂中往往会发觉,原来设计好的步骤反而成了败笔,这时就要及时补救,挽救这一堂课,急中往往生智,这“智”就是当堂的灵光闪现。

这种课堂中的灵光反思具有强烈的监控性,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积累,厚积薄发。

(三)课后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课后的反思主要是针对已经上完的课,这时已经经过了课前假想式的反思,课中灵光一闪式的反思,课应该是上得比较优秀了。可是真正的反思还是课后的反思。

1、教学环节进行批判式反思

教学环节应当做到丝丝相扣,节奏组合恰当。合理的教学环节有利于课堂的顺序展开,巧妙的过渡使整个课堂和谐而有序。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节奏。节奏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教学本身。

2、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新课程各个版本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都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我们应当反思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不能为制定目标而制定,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中学化学课程的体系来看,它看要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从中学化学的安排来看,现在的课时大大减少,但基本内容没有减少。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分析性能力、实用性能力、创造性能力。我们在教学之后应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反思,分析学生是否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4、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最大的亮点,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开端。一个好的化学问题,应该具有良好的问题结构、新颖的问题情境和恰当的认知冲突,符合客观事实,符合科学规律,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这样的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节中,在提供了纯碱、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等试剂及必要的仪器之后提出:“含CO32-的物质和酸反应都能制取CO2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反应原理、动手实验、对比观察,才能得出结论。这样设置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反思,摸索规律,进行“否定之否定”

反思之后,不能置之不理,不仅要将反思进行总结,还要归纳,摸索规律。反思不是目的,反思是手段,为了以后能优化组合,巧妙应对。同时对反思还要进行反思,反思的不一定正确,还是抱着怀疑的目光看它,进行“否定之否定”。这样可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的教学实践,揭示教学规律,完善教学理念。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的,在课上和课下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扮演好三大角色,即“矛盾的制造者”、“方法的启发者”和“知识的呈现者”。如何通过反思来提高个体的洞察力,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反思性教学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组织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手段。

第四篇:一份试卷的四个维度

一份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

1.难度的计算

(1)难度是指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这个统计量称为试题的难度度。难度一般用字母P表示,P越大表示试题越简单,P越小表示试题越难。试题要有梯度,因此各试题的难度应有不同,这是命制试题时要加以特别考虑的。

(2)计算公式:P=平均分/满分值。例如:第一题平均分为8.5分,此题的满分值为10分,则第一题的难度P=8.5÷10=0.85。

(3)关于难度的几个问题。难度水平的确定是为了筛选题目。平时测验难度要利于学生的学习,但一定的难度能增加区分度,这对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及格率,防止损伤学困生的自尊心。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对分数分布的影响,一般以偏正态分布为前提,有时偏正态分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区分度的计算。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分辨能力的大小。一般在-1~+1之间,值越大区分度越好。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 ~ 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0.2 ~ 0.2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

计算区分度的方法很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同一个试题的考试成绩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区分度的值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两种方法计算区分度:

(1)先将分数排序,P1=27﹪高分组的难度,P2= 27﹪低分组的难度 区分度D =P1- P2或区分度 D =(27﹪高分组的平均分- 27﹪低分组的平均分)÷满分值

(2)利用积差系数r 计算区分度D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成为积差相关。积差相关的使用条件a、两个变量都是由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如百分制分数。b、两个变量的总体都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的分布。c、必须是成对的数据,而且每对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d、两个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积差相关系数r的计算在计算机上是很容易进行的。积差相关系数r的公式如下:r=(无法显示)原谅!下面我们利用Excel表来演示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3、试卷分析的几个特殊问题(1)选择题反应模式分析。即:被试者对备选答案的反应情况。若备选答案应选项被全体应试者所选,题过易或有某种暗示;若未被一人所选,题太难;若干扰项无一人所选,说明迷惑性不足,若全体学生同选一个干扰项,可能定错了答案,也可能教学出了问题。若高分组答案集中在两个答案上,且选择率相近,说明可能有两个答案或另一个答案也有道理。若高分组与低分组选择选项接近或稍低。说明该题与被试水平无关。若题目未答人数太多,或选择所有备选答案人数相近,说明题目过难或题目本身出错,被试无法解答或凭猜测作答。

试卷分析的四个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一、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它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它和区分度共同影响并决定试卷的鉴别性。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

二、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试题的区分度与试题的难度直接相关,通常来说,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较大。另外,试题的区分度也与应试者的水平密切相关,试题难度只有等于或略低于应试者的实际能力,其区分性能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区分度指标的评价:-1.00≤D≤+1.00,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度就越强。一般认为,区分度指数高于0.3,试题便可以被接受。

三、信度是指测得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稳定性越大,意味着测评结果越可靠。相反,如果用某套试题对同一应试者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结果第一次得80分,第二次得50分,结果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信度通常以两次测评结果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为1,表明测评工具完全可靠;相关系数为0,则表明该试卷完全不可靠。一般来说,要求信度在0.7以上。

四、效度是一个测试能够测试出它所要测试的东西的程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

任何测试工具,无论其它方面有多好,若效度太低,测试的结果不是它要测试的东西(如用英语试卷测试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对目前所要测试的东西,这个测试将是无价值的。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特点,测评的效度尤为重要。心理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目前人们还无法直接观察它,只能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或者对测试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其心理特质。如智力水于主要是借助于个体对一些问题的反应及正误等结果来推断的。效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效度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全部有效和全部无效之分。效度从种类上可分为卷面效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和共时效度。

第五篇:浅谈英语有效教学的几点情知维度

浅谈英语有效教学的几点情知维度

内容摘要: 在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们基本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技术。同时教师们也意识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及处理等等,并对此加以重视、处理、解决。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学不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情知的过程。本文浅显地对情知教学的几个维度加以阐述,从“关注知识”到“关注情知”两者相辅相成,双剑合璧,更好的提升课堂的效率。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知教学 有效性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里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教学是让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而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知”过程:(感觉--思想—知识、智慧的过程,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另一个是“情”过程:(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意向,关注学生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实现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与技巧,优化课堂环境,给予恰如其分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语等,这些都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障。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情知过程往往能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占得尤为重要的地位,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黄金作用,那么如何让这种“黄金作用”发挥出更夺目的光彩呢?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挖掘辅助资源的“再利用”优势,回归情感

多媒体作为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被大量广泛地使用,已被我们广大师生所熟悉与接受。我们教师使用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快乐落到实处。在使用这样一个作用突出的辅助手段的同时教师可以物尽其用,充分挖掘其“再利用”优势以期达到更上一层楼情知教学的功效。比如我们时常需要一些图片来进行新授内容的呈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收集一些学生真实生活,学习,活动的图片与影像,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以他们自己作为载体呈现新授内容,这样学生在情感上更亲近目标语言,从而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欲望。笔者曾经利用 一款手机软件为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形象设计,然后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教授七年级下册“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对人物外貌描述的句式。因为使用的人物载体是本班同学已然是学生兴趣大增,再加上是对学生原来面貌的重新设计,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整堂课高潮迭起,对句式的掌握可谓是水到渠成,手到擒来。

教师也可利用媒介的普遍性,做一些有意义的日常渗透。比如笔者尝试着利用每天课间的五分钟时间播放英语歌曲(一个周期内都是同一首歌曲),起先是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的纯粹的歌曲欣赏,等到学生能够跟着旋律做无意识哼唱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填歌词的missing words。从最简单的人称代词,you, me, he ,she 等,逐步提升到填一些名词,然后动词等,到最后可以让学生填一些连词或者吞音较多的词。这样对听力循序渐进的训练其实都是在学生的无意识状态之下完成的。可以说是不费一兵一卒,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演唱一首英语歌曲,还很好的提升了听力的能力,并且还让学生对这个环节念念不忘(因为现在的学生对音乐都是比较喜欢,也可谓是投其所好吧),也为学生上英语课的兴趣保了鲜。

2、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灵动情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平衡。三种思维发展平衡的越好,则人的智力水平就越高。在我们的教学和评价体系中,过多的强调了分析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和使用性思维的培养。斯滕伯格还认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的三种思维。事实也告诉我们,知识只有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时,才能转化成为人生智慧的力量。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使命是在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使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我们教师在平时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创造一些真实的information gap,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真正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笔者曾在一篇课外阅读课中设计提问主人公Jack为何十分喜欢piano,却在中途放弃,让学生小组讨论原因,并从文章的伏笔中找出真正的答案。这样的information gap不但真正的让学生有讨论的欲望,而且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线索找出最终答案终而解决问题,发展了实用性思维。笔者也曾见识过一位特级教师所展示的他的学生仿写的关于“Love” 2 的英语短文,其中不乏漂亮的句子来自学生的原创。而这些原创句子的背后实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体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任其天马行空并对其进行大胆鼓励,我们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带过一届学生,从初一起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加以引导),让思想的火花尽情的碰撞。这些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当然这也不一定是这个做法完全的作用,但是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却是我们教师该时时铭记的一条首要纲领。

3、让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亲近情感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因此,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活,不仅指向未来,也正在经历当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生活的伙伴与导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做到创造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宗旨就是,是学生能够在动态,自然的情景中,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生活化的任务来学习的。例如,笔者一直以来都在实行课前五分钟的daily report。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实例,来向其他学生做口头演讲。一方面材料来自学生生活,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这个report 的形式是以班级“电视台”为载体,每个学生都要轮流当主持人,用英语报告身边的“新闻”。笔者曾经试过让每个学生都把天气预报报了个遍,从最初的一两句话,到后来的一个小短文;从一开始的我们当地的天气情况到后来涉及周边城市的天气状况,学生对天气的表达可以说掌握的很是到位。当然笔者还利用班主任的职务之便,让学生把当天的一些简单的通知,(比如第四节课之后开会,比如明天穿校服等)也用班级电台的英语播报形式,并且把它作为唯一的通知途径。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学生不习惯,或者因没听懂而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只要坚持一下,学生都能习惯并且接受。在这类源于生活的真实交际中,学生不仅会积极的尝试使用所学的词汇,并且还会自主的去探究学习课堂不曾教授,但是自己又必须在这个主持中所用到的语言项目,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还会在运用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与个性。

4、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升华情感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量化过程,还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成长中的学生渴望沟通,理解,支持和帮助。教师学会关注学生心灵,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特殊,奇妙的作用。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要让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需要学生内心的接受与感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需要我们持续给予爱的滋养。笔者平时喜欢收集每个学生的生活信息,特别是一些独特的信息。比如Jack家养有一条宠物狗Bob,是条很漂亮的牧羊犬,很多学生都看见过并且都很喜欢;小丁的钓鱼水平是很棒的,更难得的是他每次都会亲自烹饪自己钓上来的鱼,而且味道一流;陈涛的父亲是个乒乓高手,还受邀参加过学校的运动会;李福的生日礼物是一只乌龟等等。在英语课堂上,笔者会将这些信息有机的融入于学生的对话及操练中,如: What do you often feed your dog Bob? 或者What are you going to cook for us ? I miss your fish so much!在新授课的导入时,我常常会以“调侃”Jack家的宠物狗来进行对话操练。这种小技巧常常可以让看似机械的语言操练充满情趣,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5、打出减时增效“组合拳”,夯实情感

本套Go for it 教材每个单元的阅读量都较大,知识面宽,信息十分丰富,若是要在大量的教学资料及指导材料中再融入一些个人特征的话,对于不少教师来说,课时不足便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并且在这套教材的不同时期会重复出现前几册出现过的同样的话题。这样的安排固然是提高知识的复现率以及对该个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但与学生而言难免有“炒冷饭”之嫌,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在把握教材灵魂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的进行教材上的重新组合,优化教学内容。

笔者曾经尝试把Go for it 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八年级上册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以及八年级下册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中对于未来生活的畅想部分进行整合,备了一节名为“Life plans”的教学内容。把这套新目标教材中对于职业话题,未来生活话题以及将来时态的教授与操练进行有机删选组合,既可以让教授的内容不会显得单薄,重复,又很好的让这几个话题有了完整的顺延性,一气呵成。在对将来时态的操练上也是有了更多的话题可讲,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而不会像以往单独教授一个单元时所 4 讲话题那么单一。比如在未进行整合之前,教授八上Unit 10 的时候,学生一直讲的就是对未来职业的畅想,所用的句型也显得单薄,一直都是“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 I’m going to be a …”。而教材组合之后对未来职业的句式就丰满很多,除了原先的“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 I’m going to be a …”,还增加了“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wear a …”等,知识的延展性和学生的兴趣性都的到了很好的保护。当然这样跨越不同时期教材的组合在教授的时机上需要一定的斟酌,太早的出现整合教材的教授,会让学生在难度上以及量度上吃不下来,太晚的话又觉得有炒冷饭之嫌内容也相对简单,所以何时进行整合内容的教授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作业的体现上也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切不可简单的让学生完成练习本里的作业了事,作业也需要教师进行整合优化。像这种“跨界”的组合算得上是一个大动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针对整一册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者是一单元的内容整合却能很好的体现减时增效的作用,坚持整体教学,打破课与课的界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单元,或者备整册教材。

结束语:

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以“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为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更多的关注落实情知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而这有效的基础便是巧用学生的情感,达到老师和学生所共同希望的愿景,从而让“黄金作用”更显其光彩。

参考文献: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高金玲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五个要素》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2.钱剑波.“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教师教育》,2007年第10期 陈思算 《新课标下的单元语法循环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2

下载浅谈有效教学活动的四个维度(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有效教学活动的四个维度(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四个明确

    有效教学四个明确: 一、明确内容: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 老师一定要熟悉教材,潜心研究,了解每个单元、每个课时在整个学年段所占的位置和起的作用,以及每个知识点的主题......

    教师教学素养的四个维度(含5篇)

    教师教学素养的四个维度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下面笔者以《......

    教师素质的四个维度

    教师的素质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必须高于教材,高于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力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考核业绩的四个维度

    考核业绩的四个维度 中瀚石林对于考评企业税务经理人的业绩,可从为四个维度: 第一是财务维度。能不能帮助企业依法降低税收成本负担率,使本企业具备税收成本竞争力,是评价企业税......

    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维度

    阅读教学的四个维度 这学期听得课不多,也差不多听了一遍,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阅读教学问题,其实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可是自己心里没底,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够条......

    着眼四个维度 提升思维能力

    着眼四个维度 提升思维能力 刘振所 做好强军大文章,必须深刻领会强军目标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方法。提升思......

    自主招生面试注意四个维度

    自主招生面试注意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2-3-9 浏览人数:100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华约”“北约”“卓越”都将于2012年3月初公布面试入围名单,考生最快在本周就......

    卷烟终端建设包括四个维度

    卷烟终端建设包括四个维度:服务终端,管理终端,形象终端,延伸终端。卷烟终端陈列属于形象终端的范畴,属于终端的生动化建设。商品陈列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卷烟销量。据统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