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时间:2019-05-15 13:4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第一篇: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中医执业常见病证类证鉴别

一、感冒

【类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相似。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二、咳嗽

【类证鉴别】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三、哮病

【类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四、喘证

【类证鉴别】 喘证与哮病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五、肺痨 【类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

虚劳两病都具有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虚证特征,且有一定联系,肺痨可发展为虚损,故《金匮要略》将之列为虚劳范畴,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肺痨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病理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病变为五脏虚损而以脾肾为主,一般不传染,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病理特点,是多种慢性虚损病证的总称。2.肺痨与肺痿

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 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 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 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六、心悸

【类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2.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3.心悸与卑惵

《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其病因在于“心血不足”。卑惵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心悸则缘于心跳,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卑惵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七、胸痹

【类证鉴别】

1.胸痹与悬饮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

3.胸痹与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清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八、不寐

【类证鉴别】

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区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痛苦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九、痫病

【类证鉴别】

1.癎病与中风病

典型发作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 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癎病与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不难区别。

3.癎病与痉证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癎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十、胃痛

【类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十一、呕吐 【类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辨的。

2.呕吐与噎膈 呕吐与噎膈二者皆有呕吐症状,但是,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人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3.呕吐物的鉴别

呕吐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十二、腹痛 【类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2.腹痛与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3.与外科、妇科腹痛相鉴别

(1)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

(2)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十三、泄泻 【类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2.泄泻与霍乱的鉴别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十四、痢疾 【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十五、便秘 【类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

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十六、胁痛 【类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十七、黄疸 【类证鉴别】

1.黄疸与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2.阳黄与阴黄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十八、头痛 【类证鉴别】

1.头痛与眩晕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十九、眩晕 【类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 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十、中风

【类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 斜等症状。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 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 斜等症,亦与痫 证不同。二

十一、水肿 【类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 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与阴水

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二十二、淋证 【类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

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尿出自如,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以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

4.六种淋证

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此外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二

十三、癃闭 【类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

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2.癃闭与水肿

3.癃闭与关格

二者主症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关格常由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以此可资鉴别。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故癃闭病情轻于关格。

二十四、阳痿 【类证鉴别】 阳痿与**:

阳痿是指欲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而**是同房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射精,射精后阴茎痿软的病证。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别,但在病因病机上有相同之处。若**日久不愈,可进一步导致阳痿,故阳痿病情重于**。二

十五、郁证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邰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二

十六、血证 【类证鉴别】

1.热盛迫血证 :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临床表现: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 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 :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临床表现: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 红,苔少,脉组数等症。3.气虚不摄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临床表现: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 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二

十七、消渴 【类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二

十八、内伤发热

【类证鉴别】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二

十九、虚劳 【类证鉴别】

1.虚劳与肺痨

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三

十、癌病

(一)脑瘤 【类证鉴别】 1.与脑血管疾病

脑瘤 指生长于颅腔内的新生物以头痛、呕吐、视力下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人格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脑瘤患者可见颅内压增高、偏瘫应注意与脑血管疾病相鉴别。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多突然出现昏迷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偏瘫。CT、MRI有助于鉴别。2.与癫痫脑瘤患者

可以有症状性癫痫 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和其他局灶性症状如精神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持续存在。原发性癫痫通常缺少局灶性脑症状发作过后多无明显症状。CT、MRI有助于鉴别。

(二)肺癌 【类证鉴别】 1.肺癌与肺痨 肺痨与肺癌均有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消瘦等症状,两者很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肺痨多发生于青壮年,而肺癌好发于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部分肺痨患者的已愈合的结 核病灶所引起的肺部瘢痕可恶变为肺癌。肺痨经抗痨治疗有效,肺癌经抗痨治疗则病情无好 转。借助肺部 x 线检查,痰结核菌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助于 两者的鉴别。2.肺癌与肺痈

肺痈患者也可有发热、咳嗽、咯痰的临床表现,应注意鉴别。典型的肺痈是急性发病,高 热,寒战,咳嗽,咳吐大量脓臭痰,痰中可带血,伴有胸痛;肺癌发病较缓,热势一般不高,呛咳,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伴见神疲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肺癌患者在感受外邪时,也 可出现高热,咳嗽加剧等症,此时更应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并借助肺部 x 线 检查、痰和血的病原体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3.肺癌与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的慢性肺部疾病。病程长达数年,反复 发作,多发生于 40 岁以上人群,以咳嗽,咯痰,喘息,胸部膨满为主症;肺癌则起病较为 隐匿,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见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借 助肺部 x 线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不难鉴别。(三)大肠癌 【类证鉴别】 1.大肠癌与痢疾

痢疾与大肠癌在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症状上有相似点要注意区别。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较急常以发热伴有呕吐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在腹泻后减轻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血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大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查等。2.大肠癌与痔疾

痔疾也常见大便带血、肛门坠胀或异物感的临床表现应注意区别。痔疾属外科疾病起病缓病程长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坠胀或异物感多因劳累、过食辛辣等而诱发或加重。直肠指诊、直肠镜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四)肾癌、膀胱癌 【类证鉴别】 1.肾癌与多囊肾

多囊肾常有腰、腹疼痛血尿或蛋白尿出现肾功能障碍和高血压的患者较多往往合并其他多囊脏器。B超、CT、MRI有助于鉴别诊断。2.肾癌、膀胱癌与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多有急性疼痛可伴见尿血B超、腹部X线等有助于诊断。3.肾癌、膀胱癌与肾及膀胱结核

肾及膀胱结核也常有尿路刺激征尿血脓尿并伴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尿中查到结核杆菌。抗痨治疗有效。三

十一、痹证 【类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三

十二、痉证 1.痉证与痫证

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 痫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厥证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

3.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三

十三、痿症 【类证鉴别】

1.痿证与偏枯

痿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痿证与痹证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但痿让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三

十四、腰痛 【类证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十五、乳癖 【类证鉴别】

与乳岩鉴别:

乳岩表现为乳房肿块,多无疼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边界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三

十六、蛇串疮 【类证鉴别】 与热疮鉴别: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三

十七、痔 【类证鉴别】

内痔和外痔的区别表现在内痔是在齿线以上发生的痔,表面为粘膜,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出血,一般无疼痛,但有血栓形成成嵌顿时则有剧烈疼痛;而外痔是指在齿线以下发生的痔,表面为皮肤,主要有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血栓性、炎性四种,皮肤不发生破溃时无出血,前两种一般无明显不适,后两种则有明显疼痛。内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上,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喷血、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还有大便困难、便后擦不干净、有坠胀感等。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和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内痔排便时带血,无脱垂,齿线上粘膜呈结节状隆起;二期内痔便时带血、滴血或射血、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三期内痔排便时或咳嗽、劳累、负重引起腹压增加时,均发生内痔脱出,并需用手还纳。内痔和外痔的区别中,外痔位于齿线以下,以疼痛、肿块为主要症状,肛门周围长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赘。根据其病理特点不同,又可分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血栓性及炎性四种。其中以炎性外痔最多见,主要表现为肛缘皮肤皱襞突起,红肿热痛、水肿、充血明显,有压痛,排便时疼痛加重,并有少量分泌物,有的可伴有全身不适和发热。

十八、脱疽 【类证鉴别】

1.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2.雷诺综合征(肢端动脉痉挛症)

脱疽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雷诺综合征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 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后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十九、肠痈 【类证鉴别】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2.右侧输尿管结石

腹痛多在右下腹,为突发性绞痛,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腹痛剧烈,但体征不明显。肾区叩痛,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B型超声检查表现为特殊结石声影和肾积水等。X线摄片约90%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显示结石影。

十、崩漏 【类证鉴别】

1.月经先期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是经量过多如崩,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似漏。这种周期、经期、经量的各自改变与崩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同时严重失调易混淆,但上述疾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可作鉴别。

2.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1~2周内波动,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即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3.经间期出血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四

十一、痛经 【类证鉴别】

1.异位妊娠 多为停经后突然发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严重者可致休克,或伴少量阴道出血,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颈举痛,子宫胀软,宫旁有界限不清质软而触痛的包块。

2.肠痛 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正常。

十二、绝经前后诸证 【类证鉴别】 1症瘕

经断前后的年龄为好发之期,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症状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西医学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四

十三、痄腮 【类证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四

十四、胎漏、胎动不安 【类证鉴别】

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应与各种流产鉴别以辨胚胎已殒未殒或存活与否,并与妊娠期间有阴道出血或腹痛的疾病相鉴别。

1.难免流产(胎堕难留)阴道出血增多,色鲜红,腹痛加剧,无组织物排出;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或已破膜,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尿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B超见宫内胎囊,可有胎动或胎动弱。

2.不全流产(堕胎、小产)阴道出血少量淋沥或大出血,腹痛加剧或减轻,有部分组织物排出;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或有组织物堵塞,子宫较孕周小,如宫腔内充满血块时,子宫仍可增大如停经月份。B超见宫内有异常回声。

3.完全流产(暗产、堕胎、小产)阴道出血少或停止,腹痛消失,组织物全部排出;妇科检查宫颈口已关闭,子宫正常或略大。B超检查宫内无异常回声。

4.过期流产(胚死不下)阴道无出血或少量咖啡色血,无腹痛,无组织物排出;妇科检查宫颈口闭或松,子宫较孕周小;B超见胎囊变形,无胎心、胎动。

5.异位妊娠 阴道点滴状褐色出血,少腹隐痛或突发剧痛,无组织物排出或有蜕膜排出;妇科检查宫口闭、摇举痛,子宫较孕周小,附件可及小包块,触痛明显; 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宫内无胚胎,宫外有包块或孕囊。

6.葡萄胎 阴道少量不规则出血或大出血,腹痛不显或胀痛,无组织物排出或有葡萄状胎块排出;妇科检查见宫口松或有葡萄状胎块堵塞,子宫大于孕周,附件可及囊肿,不痛; B超见宫内有葡萄状胎块。

十五、产后发热 【类证鉴别】

1.蒸乳发热

产后3~4天泌乳期见低热,可自然消失,俗称“蒸乳”,不属病理范畴。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2.乳痈发热

乳痈发热表现为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发热并伴有乳房局部症状是其特点,而产后发热不伴有乳房局部症状,可资鉴别。四

十六、不孕 【类证鉴别】

不孕症应与暗产相鉴别。

暗产是指早早孕期,胚胎初结而自然流产者。此时孕妇尚未有明显的妊娠反应,一般不易觉察而误认为不孕。通过BBT、早孕试验及病理学检查可明确。四

十七、肺炎喘嗽 【类证鉴别】

支气管哮喘:哮喘以咳嗽、喘鸣、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四

十八、小儿泄泻 【类证鉴别】 痢疾(细菌性痢疾):

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四

十九、水痘 【类证鉴别】

水痘与脓疱疮的鉴别:脓疱疮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头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分布局限,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混浊。五

十、痄腮 【类证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中医执业常见中医病证病机归纳(转载)

1.感冒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气虚感冒: 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阴虚感冒: 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2.咳嗽

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3.哮病 冷哮证: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热哮证: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风痰哮证: 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虚哮证: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喘脱危证: 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4.喘证

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5.肺痨

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气阴耗伤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阴阳虚损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6.心悸

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瘀阻心脉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7.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气滞心胸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痰浊闭阻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寒凝心脉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8.不寐

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心肾不交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心胆气虚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9.痫病

风痰闭阻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痰火扰神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瘀阻脑络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心脾两虚证: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心肾亏虚证:癎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10.胃痛

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肝气犯胃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瘀血停胃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脾胃虚寒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11.呕吐

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食滞内停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肝气犯胃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12.腹痛

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13.泄泻

寒湿内盛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湿热伤中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脾胃虚弱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肾阳虚衰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肝气乘脾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14.痢疾

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阴虚痢: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15.便秘

热秘: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气秘: 肝脾气滞,腑气不通。冷秘: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16.胁痛

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瘀血阻络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肝络失养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17.黄疸

热重于湿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湿重于热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脾虚湿滞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湿热留恋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肝脾不调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18.头痛

风寒头痛: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风热头痛: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风湿头痛: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血虚头痛: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痰浊头痛: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肾虚头痛: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瘀血头痛: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19.眩晕

肝阳上亢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痰湿中阻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瘀血阻窍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20.中风

风痰入络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风阳上扰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阴虚风动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痰热腑实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痰火瘀闭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痰浊瘀闭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脱证(阴竭阳亡):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风痰瘀阻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21.水肿 风水相搏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湿毒浸淫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水湿浸渍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湿热壅盛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脾阳虚衰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肾阳衰微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瘀水互结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22.淋证

热淋: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石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气淋: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膏淋: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劳淋: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23.癃闭

膀胱湿热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肺热壅盛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肝郁气滞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浊瘀阻塞证: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脾气不升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肾阳衰惫证: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24.阳痿

命门火衰证: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心脾亏虚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肝郁不舒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

惊恐伤肾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达宗筋。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25.郁证

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气郁化火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痰气郁结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心神失养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心肾阴虚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26.血证 鼻衄

热邪犯肺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胃热炽盛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肝火上炎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齿衄

胃火炽盛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阴虚火旺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咳血

燥热伤肺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阴虚肺热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吐血

胃热壅盛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肝火犯胃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气虚血溢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便血

肠道湿热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尿血

下焦湿热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肾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脾不统血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紫斑

血热妄行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阴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气不摄血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27.消渴

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气阴亏虚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肾阴亏虚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阴阳两虚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28.内伤发热

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血虚发热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阳虚发热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气郁发热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血瘀发热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29.虚劳 气虚

肺气虚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脾气虚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肾气虚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血虚

心血虚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肝血虚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阴虚

肺阴虚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心阴虚证:心阴亏耗,心失濡养。脾胃阴虚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肝阴虚证:阴虚阳亢,上扰清窍。肾阴虚证:肾精不足,失于濡养。阳虚

心阳虚证: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脾阳虚证: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肾阳虚证: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30.癌病 脑瘤

痰瘀阻窍证:痰瘀互结,蔽阻清窍。

风毒上扰证:阳亢化风,热毒内炽,上扰清窍。阴虚风动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肺癌

瘀阻肺络证:气滞血瘀,痹阻于肺。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痰湿蕴肺。阴虚毒热证:肺阴亏虚,热毒炽盛。气阴两虚证:气虚阴伤,肺痿失用。大肠癌

湿热郁毒证:肠腑湿热,灼血为瘀,热盛酿毒。瘀毒内阻证:瘀血内结,瘀滞化热,热毒内生。脾肾双亏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肝肾阴虚证:肝肾阴伤,阴虚火旺。肾癌、膀胱癌

湿热蕴毒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瘀血内阻证:瘀血蓄结,壅阻气机。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阴虚内热证:肝肾阴亏,虚火内生。31.痹症

风寒湿痹(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风寒湿痹(痛痹):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风寒湿痹(着痹):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风湿热痹: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痰瘀痹阻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32.痉证

邪壅经络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肝经热盛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阳明热盛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心营热盛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痰浊阻滞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阴血亏虚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33.痿症

肺热津伤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湿热浸淫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脾胃虚弱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肝肾亏损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脉络瘀阻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34.腰痛

寒湿腰痛: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湿热腰痛: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瘀血腰痛: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肾虚腰痛(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肾虚腰痛(阳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第二篇:中医内科总结

中医内科近期工作总结及12月份工作计划

展望已将到来的2014年,我们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呼图壁县中医医院今年经过大量前期建设准备工作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运营,通过这一个月以来工作的开展,我们既感到了压力和困难,但更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现将中医内科、一月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以期鞭策自己!

一、内科工作开展情况:

1、内科逐渐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门诊就诊235人次。内科收住院病人7人,内科出院人数2人。

2、科室严格执行医疗安全制度,落实科室三级查房制度,完善制定各级人员职责、各种技术操作规程的学习,将逐步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职责明确化、技术规范化、并逐渐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中医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

3、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尽量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如为病人提供一次性杯子,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下楼,为失眠的病人提供荞麦皮低枕,严格执行国家节本医药政策及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让病人感受到“公开透明、诚信服务”。

4、积极配合治未病中心下基层开展义诊活动,发放宣传单,进行健康教育,既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医院的就诊人次。

二、内科开展工作需要协调的问题:

1、我科的特点是涉及学科较广,疑难病人较多,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同时也医院制造经济增长点,希望院领导在医疗设备的配置上给予我科大力的支持,如微量泵、输液泵,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及尿微量蛋白测定仪、配备足浴盆治疗头晕、失眠病人。

2、检验科便常规、凝血五项现仍不能开展,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3、望尽快推行医生工作站,简化工作流程,方便病人就诊。提高收费透明度,提供快捷费用结算服务,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4、望院领导酌情考虑聘请名老中医实现业务技术上“传、帮、带”,积极

发扬中医药传统。形势在发展,医院在前进,我科涉及多学科、多病种、技术上需要我们去攻克、去掌握、去提高,希望能有选择性组织科内人员的参加省内外各种新技术短期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全科诊疗服务水平。

三.12月工作计划:

1、加强环节病历和终末病历质控 , 组织全科认真学习中医病历书写规范,做好医患沟通及随访工作

2、加强三基训练,打好基本功,加强政治和法律法规学习并作好记录,资料归档完整;努力学习十四项核心制度,切实作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3、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经营意识,具体措施是要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比例,拓展服务范围,向服务要效益,向医疗挖潜要效益。

4、加强人文关怀,确保医疗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积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医生护士少坐办公室,多深入病房,多问病人及家属询问意见和要求,将可能发生的摩擦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贯彻始终,把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法规条例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5、继续配合治未病中心下基层义诊活动,提高我院的知晓率,为医院业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呼图壁县中医医院还处于发展期,面临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但勤奋、正直、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院领导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医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不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将以巨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呼图壁县中医医院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三篇:中医内科实习总结

本人于2007年8月开始在XX市中医院实习。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幸亏老师看得很慢,我有足够时间做这些。当抄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方,我渐渐明白了这位老师的思路和用方习惯,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见解,有些也被他采纳了。我感觉我突然进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

第四篇:七版中医内科总结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病名首见于《内经》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扶正补虚。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4.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厚朴麻黄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1)睥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肾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五、喘证

治则:实证祛邪利气;虚证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饮伏肺,复感客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黑锡丸蛤蚧粉

六、肺痨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虞抟《医学正传》提“杀虫”“补虚”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经》首载病名;病变首在肺,继脾、肾,后期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病因:久病肺虚+外邪 症状:咳、痰、喘、胀、悸、肿、紫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4)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或桑白皮汤

八、痰饮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合泻白散

3)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4)饮停胸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溢饮——外寒内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热、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2)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补中益气汤)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六味地黄丸)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治则: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证—补血、养血、滋阴、温阳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一、胸痹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主要病机:心脉痹阻

1)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涤痰汤 2)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3)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脉-枳薤桂枝合当归四逆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7)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十二、不寐

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1.实证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2)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3)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神—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十三、厥证

气、血、痰、食、暑、尸、酒、蛔

总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治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1.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生脉/参附注射液 2.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气养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四、自汗、盗汗《金匮》首载盗汗之名

《三因极——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 《景岳全书》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2)心血不足:养心补血-归脾汤

3)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阴虚为主、火热不甚用麦味地黄丸

十五、郁证

《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

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创立六郁汤、越鞠丸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2)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3)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合六味地黄

十六、癫狂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2.狂病

3)痰火上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5)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十七、痫证《内经》“胎病” 突然发作、反复发作、不治自愈《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阴虚:滋养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八、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

《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1)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2)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5)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膈始见于《内经》;噎始见于《诸病源侯论》

唐宋以后噎膈并称。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二十、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病名首见《内经》;《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虚证

1)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3)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二

十一、呃逆

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动膈 《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病变 《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病名;

《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理气和胃,降气平呃

实证

1)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2)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虚证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用橘皮竹茹汤 二

十二、泄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三、痢疾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二

十四、腹痛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5)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6)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二

十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疏丸 4)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5)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6)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 7)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 二

十六、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

十七、黄疸《伤寒》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辩证施治系统化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 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 阴黄

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二

十八、积聚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内经》首提病名 《难经》积、聚区别,“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治则: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舒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合六君子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九、鼓胀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5)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三

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厥阴: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少阴:细辛、麻黄、附子(头痛连齿)

太阴:苍术、半夏、南星(头痛多感晕沉,腹泻自汗)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三

十一、眩晕《素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上气不足” 《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 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虚者: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1)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2)痰湿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3)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二、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

《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外台秘要》首创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1.中经络 朱丹溪首先提出探吐法(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实证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2.中脏腑 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仁承气汤 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抵挡丸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 虚证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涤痰汤 1)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 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2)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3.恢复期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三

十三、痉证病机:筋脉失养,或热盛动风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肝经热盛: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5)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6)痰浊阻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 三

十四、疟疾病机:感受疟邪,邪正相交 表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神农本草经》常山治疟; 《肘后备急方》青蒿、砒石治疟 《金匮》蜀漆治疟治则:祛邪劫疟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白虎加人参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桂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4)热瘴:除瘴解毒,清热保津—清瘴汤 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养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疟母用鳖甲煎丸)三

十五、水肿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连赤豆汤五味消毒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水瘀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

十六、淋证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忌汗、忌补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实证清利湿热,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补脾益肾固涩—膏淋汤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

十七、癃闭肾和膀胱气化失司病名首见于《内经》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用葱管导尿记载 三

十八、痹证《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治则:祛邪通络 1.风寒湿痹 1)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2)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化痰行痹、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

十九、内伤发热气血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1)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 2)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合中和汤 3)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4)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5)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当归补血汤)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知柏地黄丸)7)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 四

十、消渴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

十三、虚劳《金匮》首提病名 《医宗必读》强调脾、肾; 《诸病源侯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 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补益脾肾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 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3)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味 3.阴虚 1)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2)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胁痛甚用一贯煎)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4.阳虚 1)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2)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汤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2012年6月5日,Tracye

第五篇:中医内科总结2

中医内科速记

一、感冒: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 1.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2.风热感冒: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3.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 银连“新加”厚扁薷 4.气虚感冒:参苏饮 参苏陈根木前枳半三梗苓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葳蕤”(玉竹)薇荷桔豉大葱草

二、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风热、风燥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麻杏草

止嗽散为心悟方,白前百部桔甘襄,陈皮紫菀配荆芥,统治诸般咳嗽良 2.风热犯肺:桑菊饮(肺表清肃)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3.风燥伤肺:桑杏汤(肺失清润)桑杏沙参栀豆(象)贝梨

内伤咳嗽: 痰湿、痰热、肝火、肺阴 4.痰湿蕴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平胃散:三苍厚皮

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草,再加生姜与乌梅。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桑白二母蒌桔梗,茯苓芩栀陈麦冬。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泻白散:白骨粳草

黛蛤散:黛蛤青陈梗芩母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桑叶扁豆甘。

三、哮病

1.发作期:冷、热、寒、风、虚 1)冷哮证: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2)热哮证: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参芪沉香冬虫味,苏子半夏款冬橘。6)喘脱危证:回阳救逆汤合生脉饮加减 2.缓解期:肺睥、肺肾 1)肺睥气虚证: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草+陈皮半夏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生脉地黄汤:生脉饮+地黄

金水六君煎:六味地黄丸+陈皮半夏当归甘草

四、喘证:

实喘:风寒、表寒、痰热、痰浊、肺气 1)风寒壅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康。华盖散:华盖桑白陈茯苏 2)表寒肺热:麻杏石甘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桑白芩连栀,贝母杏半苏。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草,再加生姜与乌梅。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虚喘:肺气、肾虚、正虚

1)肺气虚耗: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肺阴、虚火、气阴、阴阳 1)肺阴亏损:月华丸

2)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痹阻心脉,心血运行不畅 气、血、阴、阳、水、瘀、痰 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归脾汤

3)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 6)心血瘀阻: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心脉痹阻:

血、气、痰、寒、气阴、心肾阴、心肾阳 1)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参附汤合右归饮

八、不寐:肝火、痰热、心脾、心肾、心胆 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归脾汤 4)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九、痫病:以痰为主。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风、火、瘀、心脾、心肾

1、风痰闭阻:定痫丸

2、痰火扰神: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痛:病机:胃失和降,不通则痛。1)寒邪客胃: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保和丸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中汤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十一、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实证(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

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保和丸

3)痰饮内阻: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四七汤 虚证

5)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汤 6)脾胃阳虚:理中丸 7)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十二、腹痛:

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小建中汤

十三、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泻出如水样)病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瀑泻: 寒湿、湿热、食滞 1)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保和丸 久泻:脾胃、肾阳、肝气 1)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衰:四神丸 3)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十四、痢疾:(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病机:疫毒弥漫,腑气壅滞,气滞血阻,气血与邪气互搏,夹糟粕积滞肠道,脂络受损。1)湿热痢:芍药汤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连理汤

十五、便秘: 实秘 1)热秘:麻子仁丸 2)气秘:六磨汤 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 虚秘: 1)气虚秘:黄芪汤 2)血虚秘:润肠丸 3)阴虚秘:增液汤 4)阳虚秘:济川煎

十六、胁痛:

(气滞、血瘀、湿热、失养,病位在肝胆)病机:肝络失和,不通则痛或是不荣则痛。

1)肝气郁滞: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 4)肝络失养:一贯煎

十七、黄疸: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以湿邪为主)

阳黄

1)热重于湿: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千金》犀角散 阴黄

1、寒湿阻遏: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

十八、头痛:

外感头痛(病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以风邪为主。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与脾肝肾有关)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十九、眩晕:

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上扰清窍。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归脾汤 3)肾精不足:左归丸

4)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通窍活血汤

二十、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

中经络: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

中经络

1)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3)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有神志变化。

闭证:

1)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羚羊钩藤汤 3)痰浊瘀闭:涤痰汤 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

1)风痰瘀阻:解语丹 2)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二

十一、水肿: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阳水

1)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阴水

5)脾阳虚衰:实脾饮

6)肾气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7)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

十二、淋证: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1)热淋:八正散 2)石淋:石韦散 3)血淋:小蓟饮子 4)气淋:沉香散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无比山药丸

二十三、阳痿

1、命门火衰:右归丸合赞育丹

2、心脾受损:归脾汤

3、恐惧伤肾:启阳娱心丹

4、肝郁不舒:逍遥散

5、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二十四、郁证:病机:肝气郁结

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归脾汤

3)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

十五、血症

1、鼻衄

热邪犯肺:桑菊饮 胃热炽盛:玉女煎 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归脾汤

2、齿衄:

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燥热伤肺:桑杏汤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

4、吐血

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归脾汤

5、便血

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归脾汤 脾胃虚寒:黄土汤

6、尿血

下焦湿热: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7、紫斑

血热妄行:十灰散 阴虚火旺:茜根散 气不摄血:归脾汤 二

十六、消渴:

(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1)上消

肺热津伤:消渴方 2)中消

胃热炽盛:-玉女煎 气阴亏虚:七味白术散 3)下消

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二

十七、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归脾汤 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金贵肾气丸 4)气郁发热:丹桅逍遥散

5)痰湿郁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6)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二

十八、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心气虚—七福饮

3)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二

十九、痹证: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1)风寒湿痹 行痹:防风汤 痛痹:乌头汤 着痹: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 3)痰瘀痹阻:双合汤 4)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 三

十、痉证: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病机:病在筋脉,肝所主。阴虚血少,筋脉失养。1)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羚羊钩藤汤

3)阳明热盛: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清营汤 5)痰浊阻滞:导痰汤

6)阴血亏虚: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三

十一、痿证:

(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伴肌肉萎缩)病位在筋脉肌肉。

1)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虎潜丸

6)脉络瘀阻: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三

十二、腰痛:

病机: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肾阴虚:左归丸

肾阳虚:右归丸 三

十五、肠痈:

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痈。

1、瘀滞证(初期):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

2、湿热证(酝酿期):复方大柴胡汤

3、热毒证(溃脓期)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三

十三、乳癖

1、肝郁痰凝证: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

十四、湿疮

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

2、脾虚湿蕴证:参苓白术散

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 三

十五、痔

1、风热肠燥: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脏连丸

3、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

4、气滞血瘀:止痛如神汤 三

十六、崩漏

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

2、肾虚证:

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证:右归丸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

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湿热证: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三

十七、痛经

1、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

4、气血虚弱证:圣愈汤

5、肾气亏损证:益肾调经汤 三

十八、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证: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 三

十九、带下病 带下过多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证: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止带方

5、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 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证:左归丸

2、血枯瘀阻证:小营煎 四

十、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证:寿胎丸

2、血热证:保阴煎

3、气血虚弱证:胎元饮

4、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

十一、肺炎喘嗽

1、风寒闭肺证:华盖散

2、风热闭肺证: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证: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证: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证: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证:人参五味子汤 四

十二、小儿泄泻 常证

1、湿热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风寒泻:藿香正气散

3、伤食泻:保和丸

4、脾虚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变证

6、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

7、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四

十三、厌食症 四

十五、水痘

1、邪伤肺卫证: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 四

十六、肩关节脱位 四

十七、颈椎病

十八、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内科实习总结(五篇)

    精选范文:中医内科实习总结(共2篇) 本人于2007年8月开始在xx市中医院实习。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总结

    第一章 肺系疾病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表湿—羌活胜湿汤 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风寒外束,入里化热—麻杏石甘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

    中医内科试题自己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真心痛:以心胸剧痛,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青,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为 主要表现的疾病。 2. 休息痢: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 3. 劳淋:淋症日久不愈,遇劳即发,以......

    2014主治医师中医内科总结

    第一章 外感病证 1、感冒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5. 气虚感冒:益气解......

    中医内科宣传材料

    一、 中医药简介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优势: 1.“治病求本” 在治......

    中医内科方证总结(精选五篇)

    感冒 1.风寒束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

    中医内科总结(优秀范文5篇)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时行感冒:是在一定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病情重......

    中医内科总结题[五篇材料]

    中医内科总结题 一 肺痨:肺痨是因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 喘证:喘证是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风:中风是指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