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近毛泽东有感[推荐]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走进毛泽东》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毛泽东光辉的一生的。其中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毛泽东为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生动而富于个人魅力的伟人形象,影片展示的毛泽东生平镜头100多组,绝大多数为首次在银幕上出现,这是毛泽东逝世27年后,首次将它呈现给广大观众,如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在大海中畅游、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的故事、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生活、毛泽东骑马要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等镜头。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话了的毛泽东,而是以平视的角度和生动真实的文献资料,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可信的毛泽东,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一个有真性情、中国心、大智慧的毛泽东。让我们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同时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外发生地许多史事,使我们更深地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第二篇: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毛泽东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该著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通过对毛泽东《实践论》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实践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实践紧密的联系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然而,实践论述的过程中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能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哲学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作为学生首先是认识学习老师和书本交给我们的知识,然后再去实践,通过实践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的去实践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
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在生活中,其中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事情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就错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又怎么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还有一些人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不用再去实践,可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情况。再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更看轻实践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大胆地去认识和实践,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三篇:《毛泽东》读有感
勇气与睿智成就伟大
——读《毛泽东》有感
是谁,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了国际领导人的舞台?是谁,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大国的领袖?又是谁,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谁„„纵观中国历史的长河,只有一人能有如此气概,并创造出如此奇迹般的跨越,他,就是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小时候,每次听当过红军的爷爷给自己讲毛主席的故事,唱这首耳熟能详的红歌,总会特别自豪地跟着唱起来,就好像自己也做了一些伟大的事情一样。同时,内心深深地为中国诞生过伟大的毛泽东而自豪。
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他何以成为泱泱中华民族的领导人,并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与压迫中站了起来?同是被压迫、被欺压的劳苦大众中的一员,他为何就能改变世界,使世人叹服?都是生活在战火年代的革命者,他为什么总是能看过他人所看不见的危机与冲突?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毛泽东》,深深地被他的勇气与睿智所折服,感触颇深。
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领导人的大舞台,这样的升华需要一种勇气。在几十个世纪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一个不变的传统——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老老实实的种田、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责任。然而,年少的毛泽东能在“养儿防老”观念盛行的当时,顶着世俗的压力与家人的反对,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临危机的时刻,毅然做出了走出乡关,去探索充满未知与多变的世界。在他走的时候,他留给了父亲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时的毛泽东才16岁,比现在的我们还要小许多。然而他却有如此果敢的勇气,不惧动荡之世的危机与未知,离开了熟悉的土地与家人,走向了充满未知的世界,为拯救麻木与衰落的民族迈出了坚定的一步。曾经看过一位心理学家写到:每个人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中都会产生畏惧的心理。更何况要有所作为、活出价值,这该是需要何等的勇气来坚定自己,探索世界啊。但我们看到的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勇气为盾,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并实现了当初对父亲的承诺——学不成名誓不还。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了32年的韶山,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领导人,化勇气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勇气不仅仅体现在年少的毛泽东身上,中年的毛泽东亦是勇气的写照,这一点在“重庆谈判”事件上就有充分体现。1945年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发动内战,但受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且苦于战争的准备不够,于是变换策略用假和平掩盖真备战的阴谋,多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蒋介石摆的“鸿门宴”,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了。但
是毛泽东说:“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我毛泽东就是有天大的危险,也要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呀!”于是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决定亲自去重庆谈判,并与蒋介石签订了至关重要的“双十协定”。为未来的中华民族的安定踏下坚实的一步。没有人是不怕死,毛泽东也不例外,但面对个人的安危与祖国的未来,毛泽东选择了后者,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能置自己的安危而不顾。这也是毛泽东为什么能够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领导人的大舞台的原因所在,只有拥有坚定的勇气,才能将困难通通消灭,做到平凡之人所不能做到的一切。毛泽东,我为你的勇气所折服!
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跨越需要一种睿智。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充满智慧的,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的拯救者,诚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他发挥自己的睿智,领悟到了别人领悟不到的精神真谛,成功地将麻木的中华民族从盲目的摸爬滚打中带上了正确农民起义的革命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叛变,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接着许克祥又在长沙及其附近各县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作出关于“分共”的决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毛泽东认真地思考了革命失败的原因,最终意识到了单单靠政策与纪律去坚持革命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能制约反革命分子的利器——枪杆子,他强调,对不能合作的已经反动的国民党分子要严加处置,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要用武力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枪杆子。最终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动了秋收起义,奏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乐章。这就是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真是毛泽东的睿智,使得他正确且果断地发现了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从而带领了共产党人正确地走向了革命胜利的彼岸。倘若没有毛泽东的睿智,共产党人还会在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下摸爬滚打,我们也无法想象今天的胜利篇章什么时候才能书写,甚至可能没有今天的我们和美好又安逸的生活。
真正的睿智不是短暂的,是可以用之不竭的,这在毛泽东的身上也是体现地淋漓尽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强渡大渡河”这一系列的成功战例完美地诠释了毛泽东的睿智。真是因为在他睿智的引导下,共产党人才会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最终抵制外患、平定内忧,实现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领导人的大舞台,这样的升华需要一种勇气。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跨越需要一种睿智。成大事者必须要有他能为人所赞扬与欣赏的地方,伟大的毛泽东作为中华复兴的居大功者,身上也是亮点颇多。他的勇气,他的睿智„„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我们伟大的领袖和民族的灵魂,让我钦佩不已,深深地为之所折服。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想毛泽东学习,学习他的非凡的勇气,学习他出色的睿智„„学习他身上的优点,为我国的宏伟目标而发愤图强,提高个人修养,掌握科学技术,刻苦努力。
“中国梦”不是海市蜃楼,是需要我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唯有我们以史为鉴,扬长避短,努力提高个人能力,学习伟人们的事迹,并吸取其精华,脚踏实地,才有可能实现的那一天。
为了祖国,为了“中国梦”,以勇气和睿智为桨,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努力前进,胜利的彩霞终将会出现。那时,我们就是伟大的,加油!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控制1201班
2013年5月29日
第四篇:观《毛泽东》有感
观《毛泽东》有感
曾几何时,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立下复兴中华的志向。
当他写下论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那一刻,当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理论的那一刻,当他遭人排挤却依旧心系革命的那一刻,当他当机立断审时度势决定长征的那一刻,当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他孩提时的志向终于实现,他被全中国人记在了心中,他的名字,就是毛泽东!
十七岁的毛泽东,不顾父母的阻拦,毅然离开了韶山冲,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毛泽东就有如此之伟大的志向,在他的行动和话语之间,流露出的自信和坚毅,都是我们现代青年所缺乏的。看如今社会,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的心灵,人生最好的年华就这样荒废在了这些对学习生活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上,哪还有当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种精神。而我自己呢,也经常把时间荒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丧失本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啊。想想当年的毛泽东,总是那样的斗志满满,似乎随时准备着与敌人作斗争,而如今的我们,在金钱和欲望的诱惑下,渐渐在这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原本的理想和愿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壮年时代的毛泽东,是不畏艰难的,他有着常人所没有决心,纵使在政治生涯中被人排挤,他也依旧坚持着为党、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时刻奋斗。为了革命胜利,为救国救民,在战火纷飞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他身经百战,指挥千军万马,以眼观全局的战略才华,用一杆毛笔杆子赶跑了小日本,打败了蒋介石,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才华横溢,他运筹帷幄,他将一次次的困难一一化解。他的这些品质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如今的我们,也应当学习他身上的精神品质,不畏艰难,敢于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发展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毛泽东的晚年,是带着淡淡的凄苦的。岁月不饶人,毛泽东老了。外貌变得憔悴,动作变得迟钝。他的手总是颤抖着,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也吃不下几口。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晚年确实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文化大革命的**,带走了无数知识青年的青春年华。但是过并不能覆盖他的功绩。他的一生是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和贡献的一生,到了晚年他也依旧致力于改革中国社会,虽然犯“左”倾错误,但是出发点是好的。我们不应当只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而忽略其一生的贡献。
1976年9月9日,一位纵横历史的伟人,就这样撒手人寰,然而,他却留给了我们无数值得回忆和学习的东西。无论如何,没有毛主席,就不会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他,打走了日本人,平定了内乱;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带领红军渡过艰险,完成一个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是他,创立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他,倡导了中华民族的崭新的文化品格,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品格;是他,开辟了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历史前程,带领中国走出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是伟大的,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一个辉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一生,充满辉煌,在战火中熊熊燃烧,照明前进的道路,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今的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的手中掌握着祖国未来的命脉,几代伟人共同建立的国家的命脉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所以,请奋发地读书吧,请努力地汲取知识吧,请尽全力地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第五篇:毛泽东传记有感
毛泽东观后感
我是喜爱看电视的,但却不包括人物传记。但是当我真正去看的时候,却发现人物传记有它的独特之处。开始去了解一个人物,知道历史或者一些更具体的事实,更客观的看待事情和功过。
伟人正因为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巨大,带来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是无人能及的。毛泽东的一生,特别是前半生,是不断战斗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岁月,后半生,则是不断斗争,逐渐地偏离历史规律并逐渐从错误走向错误的黯淡时光。
是谁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乔治·华盛顿以贫弱的美国北方军,经过多年苦战打败了先进的南方殖民军。使得美国获得了统一与和平。但是,在东方一个大国,他就是中国。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毛泽东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如同上帝般的预言准确而清晰的指示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人民的精神。他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极富浪漫色彩的大胆预言,充分展现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和远见。而这“星星之火”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便烧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了中国革命的主宰。
他打跑了一切内外反动派,彻底消灭了官僚买办、地主恶霸、军阀汉奸、特务流氓,让90%的中国人从文盲变成识字,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道德和宗法关系的束缚压迫,给了中国人民基本的人的生活、教育、就业和医疗保障,他捍卫了中国最广大阶层人民的人权和自由、尊严,他给我们的遗产是伟大的统一的共和国,天下无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政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他没有遗产,他的儿子至今长眠在朝鲜战场。他把自己的一生,汗水、眼泪,热血、生命、妻子、儿子、兄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看的过程中,突然冒出一个疑问:在革命的过程中,当其他同志还在迷糊或者还沉溺中上次的胜利时,毛泽东总是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博学的学识指出革命下一个阶段的方向,抓住关键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使原本混沌的局势豁然开朗,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出来的理论著作
如<<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试想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的革命会走向何方呢?会取得胜利吗?别人可能还在走第一步,毛泽东可能已经走到第三步呢.正是他快了一步的节奏,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才在他的带领下走向胜利。
如此非凡的远见又从何而来呢?这些都来自毛泽东的好学,即使在革命最艰苦的日子,毛泽东还勤奋刻苦不忘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各方面搜集来西方的哲学著作来啃读.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终身学习的习惯.仅仅爱书好书还是不够的,毛泽东可贵的一点:喜书而不唯书.毛泽东思想正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把书本知识学以致用,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用意指导革命的革命实践.敏锐的观察力和注重调查研究正是毛泽东具有远见的另一原因.总括一句话:博学+观察力+调查研究=长远的战略
要说毛泽东的缺点,那主要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争并把他赶到台湾,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但结果还不知道。
评价毛主席的这两项工作,第一点大家都没有疑义。对第二点,用毛主席临终前的话来说: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其实,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正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一种常见的解释就是毛主席是为了党内的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一种站在资产阶级人生观立场上做的主观主义的解释。它首先认为毛主席的人生价值就是要争取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以此出发,来反对文化大革命。
但也有人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的武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而其矛头指向的是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这些人虽然在昨天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并赶跑了他们,但是今天他们可能自己就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蒋介石因为他们不能从根本上同自己思想中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而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被封建主义
历史上的论功行赏的观念充斥头脑,不愿意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思想状态,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自觉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觉得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只有消灭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毛主席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意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消灭私有制乃至人民头脑中对私有制的欲望。
无论如何,毛是真正的现代中国之父。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曾经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些诋毁领袖声誉的人只能暴露他本人的自私、疯狂、胆怯和不负责任。
不论是功与过,毛泽东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
传统意识、大写的自我、人际竞争、健康状况等,都影响着我们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样反作用于我们大中国。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
会计10丙
韩碧瑾
10908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