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近抽空读了一下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
最近抽空读了一下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实践论》,颇有感触,就写了下面这点儿感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我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毛泽东特别环节实践教学
院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班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9-1
姓名:杨吉亮
学号:540904030147
第二篇:伟大领袖毛泽东
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他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极具文学价值;他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这与他少年时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成长经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中国湖南湘潭韶山冲人。是中国的一名军事与政治领袖,曾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战胜中国国民党。在1949年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父亲的这种性格,自然对从小目睹这一切的毛泽东产生了影响。父亲毛顺生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帐。特别是十四到十五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 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 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工争胜,抢重活干,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体会很深。
毛顺生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却促成了他最初的反抗心理。
一九零六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 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才和平解决。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同父亲比较起来,给少年毛泽东影响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亲文七妹。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荒的人。
1902年-1909年先后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
从此毛泽东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毛泽东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在同各种势力斗争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人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并先后参加了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武装、参加战争的重要尝试。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随后,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尔后,在井冈山斗争中,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原则。1928年至1930年初,毛泽东在他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古田会议又明确了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在1930年至1931年的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形成了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
遵义会议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的时期。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起点。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以及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毛泽东文学方面的成就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然而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足令人惊叹。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尤其在抗战期间,可是他总是挤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学习。这一点在他的中南海故居中得到了验证,他的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上、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而且他的床上除了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全被书占领了。所以,这样的一个人要想在文学上没有建树实在很困难。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写下了《贺新郎 别友》:
“
挥手从兹去。
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误会前翻书语。
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有病,天知否?
朝霜重东门路,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割断愁思恨缕。
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接下来毛泽东又写下了《西江月 秋收起义》、《西江月 井冈山》、《采桑子 重阳》等著名的诗篇。毛泽东在七律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至今人呗大家广为流传的有:《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柳亚子先生》、《到韶山》、《登庐山》、《答友人》、《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 咏梅》、《冬云》。
毛泽东的诗词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把握,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比如:《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诗写于1931年春,1930年8月5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何应钦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央领导下的“围剿”。
1930年10月7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十二月七日,蒋至南昌布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十二月三十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
1931年4月,何应钦调集二十万军队作第二次大“围剿”,这就是下阙的“二十万军重入赣”。
这些不做说明毛泽东在文学上成就的万一,但是后世能够记得如此的清晰,是因为它体现的人民的生活,是最原始的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以研究毛泽东而闻名于世界的美国学者施拉姆曾说过:“二十世纪的重要人物几乎没有谁像毛泽东那样受到极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评价。”出现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奇怪。除毛泽东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异常丰富、复杂的原因外,主要同评论者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知识构成、个人情趣、资料掌握、研究方法等主体状态有直接关系,正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战略家、革命家、军事家,而且精通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化,是伟大的学问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把当代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将中国思想文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人被人视为不文明的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党的抗战斗争中,部分领导人出现了左倾思想,使红军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毛泽东的政治地位与领导地位!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统治了中国二千多年。到了近现代,孔子思想已不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思想代之。但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和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国资产阶级未能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未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形成自己的成熟思想体系,以代替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肩上。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形势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形成了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毛泽东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已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三篇:向伟大领袖毛泽东学习
向伟大领袖毛泽东学习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啊„“,一首耳熟能详的《东方红》,道出了中国人民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爱戴与感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如今,虽然这些伟大的领袖已渐渐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以这些伟大领袖为榜样,学习他们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我心中是一位神圣的领袖。
在“万木霜天红烂漫”时节,他“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在“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重阳日,“战地黄花分外香”;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征途上,他带领红军战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尽枪林弹雨、艰苦卓绝,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居高远眺,怀着“今日长缨在手”的自豪,展望“何日缚住苍龙”胜利前景。他藐视一切反动势力,“欲与天公试比高”;他最相信的是人民的力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带领的人民军队,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垮了蒋介石,不久又痛揍了美帝黑心狼。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时势造英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需要以人为镜,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点燃自己。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学习。
我们要学习他那坚毅且肯于钻研的精神。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历史、地理、文学无不涉猎,尤其对社会科学类的极感兴趣。为了读书,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只在中午离开去买一个包子或者一块饼充饥。他读书并不是囫囵吞枣般掠过一遍就算,而是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而现实中的我们是这么做的呢?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我们都有不怕苦,不怕累,肯于刻苦钻研的精神吗?
我们要学习他那坚如磐石不肯屈服的意志。为了能够锻炼其意志,他常拿着书到最喧闹的南门去学习。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每天坚持锻炼,即使在狂风暴雨之际他也从不懈怠!他经常会在暴雨中大声朗诵唐诗,或者爬上那岳麓山顶,享受着风雨带来的酣畅淋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我们更要学习他那关心实事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当逢乱世,他没有只顾一己之安危而选择明哲保身不问世事。相反,他热衷于看时事报纸并时常给他的同学们分析中国国内混乱局势以及国外的发展近况等等。“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他将救国救民的重担挑起,这便是一代伟人啊!虽然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但若无毛泽东心怀天下,若无为中国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那么何以担起为中华崛起的重任呢?
回溯往事,我们曾经哭过,笑过,迷茫过,也成功过。但不管过去的我们成功与否,我们要像毛泽东一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人生的精彩篇章才刚刚拉开序幕。路在脚下,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然而回想起去年的9月,当时的我们满怀激情一同踏入南京工业大学,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舞出自己的大学。时过境迁,曾经的我们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一年转瞬即逝,每个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希望大家能趁着我们为数不多的青春,学习一下伟大领袖的光辉精神,开创自己的人生。
步入大学校园,我想多数人突然没了方向。但当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各种事迹和精神后,我没有犹豫,选择读研。读研,在有的人眼中是一片苦海,还没开始就已经投降,而有的人则是苦苦坚持,但最后中途放弃。这正是要我们学习伟大领袖的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的。
仰望天空,毛主席虽已成为历史,但他的精神却生生不息,他像耀眼的明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怀想天空,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学习,从此我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天空。
测绘1202班 李浩
第四篇:向伟大领袖毛泽东致敬
向伟大领袖毛泽东致敬
说到毛泽东,你会想到什么?如果要给他加上标签,那么“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等等的词汇枚不胜举。
我是一个女生,对于他一生的征战无数,政治理国了解的不多,也没有过大的兴趣。只是读惯了陆游的忧心忡忡忧国忧民,清照的婉约小令,美人愁心,当我读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之景时,眼前,心前都是一片壮阔,有辛弃疾的慷慨雄厚,却又比他多了一份热情赞叹;有曹操的气韵沉雄,却又比他多了一份积极乐观……这时,我回头再去看作者,毛泽东三个字跃然入目,如此雄壮的诗也只有他能写得出!
《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从此便迷上了他的诗词,也是他最广为流传的两首词《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令我体味最深,给我影响最深。
如果之前对他的了解都是生搬硬套别人对他的评价,那么让我真正走进毛主席思想的,是一次旅行,一位老人……
大巴车开了近2个小时才开到山脚下,剩下的山路,就全要靠我们自己走了。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一路在车上颠簸再加上自己晕车,自己明知道是借口,却也都搬出来当作不再前进的理由。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边用手扇着鸭舌帽,一边嘟囔着:“不爬了,走不动了……”“小姑娘啊,这么年轻气盛的,这才到半山腰就走不动了?”一个夹杂着喘气声的熟悉声音传过来,我循声望去。哦,原来是在车上坐在我前面的一位爷爷,一路上我和他一直很聊得来。爷爷继续说:“你不是还跟我说,你特别喜欢你毛爷爷的诗词,觉得他的词教会了你很多吗?”他也坐到石头上,慢慢地摇着遮阳帽。“是啊,可是,怎么了?”我糊涂了,这和我爬不爬山有什么关系,反正我是铁了心不爬这累死人的山了。“嗯,那我问你。”爷爷侧过身子,“你知道毛主席的《六盘山》吗?”“当然!”我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爷爷听完了,笑着说:“好,你知道吗这首词啊,原本叫《长征谣》,是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他虽说这长征屈指不过二万,可你自己想想,长征时,他们翻过的那一座山不比这座山高,不比这座山陡,路不比这山路难走?可他却还说‘不过屈指二万!’ ”爷爷回头望着我,问:“你说,为什么啊?”
我不说话了,低着头,想着:“难道毛主席他们长征时的条件有我们现在这么好?他们包里定然不可能像我一样装着矿泉水,巧克力,身上穿的肯定也没我们这么轻便,可是他们还是翻过了大山,渡过了大江。为什么,为什么?”
我抬起头,这时候爷爷已经起身继续先前行进了,看着走在光中的爷爷,我突然意识到,是信念!是毛主席和全体红军要解放中国的伟大信念,所以只要他们想,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得了他们前进的脚步!是啊,无论多高,多陡的山,只要人想也就一定能翻越;无论多急,多宽的河,只要人想也就一定能渡过。
在想想他说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今,爷爷都走在了我的前面,难道正是风华正茂的我还赶不上他吗?
抬头看看山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低头望望路,也没有感觉中那么崎岖。长空高阔白云清朗高阔,南飞的大雁已经望到天边,毛主席曾站在山顶看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我站起身,赶上爷爷,爷爷朝我笑着,我也笑着说:“我要先到山顶啦!”然后看着前方,朝着山顶,朝着光豪无畏惧地走着……最终我在山顶看见的更多还是与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我们都在山顶,看风景,看做今朝风流人物的信念,看明天……
毛主席的诗不仅仅帮我翻过了那一座山,更教会了我无论在怎样的困难下,都不能言放弃。在后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每每遇到高山,大江,想到他的诗,就坚定了我的信念,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都告诉我,我没有理由退缩!
毛主席,谢谢您。我,向您致敬!
第五篇: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故事
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