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
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
——听陈晋谈新作《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
——听陈晋谈新作《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本刊记者 张纪
编者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毛泽东是我们党内善于读书学习的典范,本期我们特邀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结合多年来研究毛泽东的成果,为我们解读毛泽东是如何读书学习的。
记者:自1987年进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后,您就一直在整理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思想,也萌生了编辑毛泽东读书笔记的想法。30年后,由您主编的四卷本《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发布并广受读者好评。请您谈谈这套书的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
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这套书的编写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是在《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的基础上,增删、调整、补充、改写而成。为了让这套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好看,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搜集整理毛泽东同志的手迹,从1913年他的听课笔记开始,一直到1976年7月他的最后一份手迹。
全书按专题分为:《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每个条目包括“原文”、“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精讲”部分,多角度解析了毛泽东同志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他的读书生活、读书理念,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也可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同志如何将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工作的决策上。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个附录的编写。附录一《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汇集了能够找到的毛泽东同志一生阅读或推荐他人阅读的上千种书目,每个书目前均写有按语交代该书目产生的缘由,这不仅扩展了他的读书信息,也大体反映了其一生的涉猎范围。附录二《从三十一个书目看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阅读重点》,则是从纵向的角度把附录一所列的三十一个书目串起来,便于读者了解这上千种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毛泽东同志各方面实践活动的关联。
我们编写出版《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的重要指示。同时通过全民阅读把我们民族提升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一个民族,增强我们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记者:在中外历史上,像毛泽东同志那样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非常罕见。您长期从事毛泽东研究,对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的业绩贡献、智慧才华以及人格魅力,与他勤于学习、乐于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政治风云中度过了一生,同时也在广博无垠的书海里遨游了一生。对他来说,读书学习是一种精神存在的方式,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思想升华的途径,是一种历史责任。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读书学习的典范,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即读书学习必须要有“三根柱子”来支撑。一根叫“无信不立”,所谓“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一根叫“无学难为”,所谓“学”,就是学问、认识、本领;一根叫“无实必败”,所谓“实”,就是实际、实践、实事。所谓学用之道,精华就在于此。
毛泽东同志1939年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所谓“进货”,就是读书学习。当然,也包括向实践、向人民学习。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向党内领导干部荐书“进货”,是毛泽东同志习惯的领导方法。在我们整理的《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中,从1941年起,有11个书目是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本领恐慌,适应新的形势,纠正不良倾向,统一党内认识,毛泽东同志推荐给党内同志阅读的。
记者: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伟人、历史巨人,在勤于读书、善于学习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请您谈谈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有什么特点?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热爱读书,到晚年还用自己的稿费把一些经典书籍印成大字本来读。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他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我们编写《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就是希望把他读书学习的典范风格反映出来。
毛泽东同志的读书学习之道,体现在“读—得—用—巧”之间。他年轻时曾写诗说,要永葆“胸中日月常新美”,阅读就能做到这点。阅读的佳境是由内向外地延伸,即通过阅读积累和营造“胸中日月”,延伸为通过实践积累和创造“人间天地”,这是一个“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过程。我们编辑整理的《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虽只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攀缘书山之路在一些景点的驻足痕迹,但却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胸中日月”和“人间天地”相互影响的精神轨迹。
毛泽东同志的阅读,同他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如他阅读军事和哲学类书籍,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思考,在1941年以前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有对土地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抗日战争规律的揭示,有对思想方法的澄清和标举,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分析和阐述,对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贡献。
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发表至今整整80年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性著作,“两论”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其中,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上的知行统一理论,在处理复杂矛盾事物上的对立统一法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借助知行统一和对立统一的哲学智慧,我们更容易理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何以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
记者:毛泽东同志一生读书涉猎广泛,您认为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的重点有哪些?对今天党员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有什么启发?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中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无法做完备统计和周详介绍。不过,从他的藏书、批注、著述和谈话中可知其大概。毛泽东同志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种类繁多,规模宏大,达一万余种,近十万册。他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不知几何。
毛泽东同志的阅读范围虽广博专深,但也不是漫无目的。马列、哲学和历史,在他的阅读范围中排在了前三位。
马列著作排在阅读首位,对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来说,缘由不言自明,这就是总书记指出的,它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但对毛泽东同志而言,当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他始终感到,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时期,全党理论水平跟不上实际需要。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新哲学年会上曾讲:“中国革命有了许多年,但理论活动仍很落后,这是大缺憾。”在读苏联西洛可夫等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语中,他直率地写下:“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他希望通过阅读学习马列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有新的创造。1938年,他提出党内要“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1949年,他推荐十二本马列著作,提出党内“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他始终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1963年,他推荐三十本马列著作,提出中级以上干部有几万人学就行了,“如果有二百个干部真正理解了马列主义就好了”;1970年,又指定二百五十多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读九本马列著作,还说了一句名言:“学好马列主义不容易,联系实际用好马列主义更困难。”
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
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1961年)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喜欢读哲学?根据他的有关论述,原因有四:第一,他把哲学归结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这是塑造人们灵魂和思想的根本前提;第二,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不懂哲学很难弄通马克思主义;第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总结实践经验、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工具”;第四,作为理论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读哲学,这既是个人兴趣,也是进行理论工作的必要前提。他说过:“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毛泽东同志既读马列经典中的哲学书,也读艾思奇、李达、普列汉诺夫、爱森堡、西洛可夫、米丁、尤金、河上肇等这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论述哲学问题的中外学者的书;既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杜威、罗素等这些西方哲学家的书,也读中国古代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王充、朱熹、张载、王阳明等诸子的哲学论著,以及中国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研究哲学的论著。
关于读历史,毛泽东同志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类书籍兴趣之浓,用功之深,众所周知。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不总结历史,就等于割舍了应该拥有的经验和智慧,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今天的中国,也就难以正确地走向未来。毛泽东同志的一些名言直接道出了他酷爱读史的缘由:“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经历的百科全书,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各方面的内容。因此,读历史是个大概念。毛泽东同志读史,对各方面的内容均不偏废,很注意史书所载的理政之道、军事战例、经济政策、治乱规律等。他还阅读了不少“五四”以来的学者们写的中国通史、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论著。传统治学强调文史不分家。毛泽东同志也是文史不分家,对古代文学作品,诸如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疏策政论、笔记志异,均有大量的阅读,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文学名著更是非常熟悉。这些文史以及各方面书籍的阅读使毛泽东同志拥有罕见的人文素养,对他成为我们党的伟大领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篇:毛泽东文集给我们的启示
毛泽东文集给我们的启示
毛泽东是中国红色革命的伟大领导者,是结束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开路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而《毛泽东文集》则深刻地蕴含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真实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有些人说毛泽东思想只适用于革命时期,在我们新时代它已经过期了。甚至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迂腐的。
以前我也不能确定这些想法是否正确。但是现在我明确地认识到了毛泽东思想在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在读过《毛泽东选集》之后,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具体而直观的认识,书中体现的毛泽东思想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首先的一条启示就是实事求是。
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毛泽东选集》贯穿始终的主题。在《毛泽东选集》中,每个章节都或隐或显的表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比如《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是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毛泽东在文中提到了一些当时党内出现的现象:“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本文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这正是要求大家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另外还有很多没有直接表现或证明实事求是重要性的文章,它们也都间接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比如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这篇文章让人觉得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相当有说服力。为什么呢?因为他详细地叙述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细节、社会上各种身份各种阶层的人对农民运动的看法以及“十四件大事”。这是经过调查后才诞生的报告,这是一篇实事求是的报告,所以它才有这样的说服力。
在现今时代,实事求是任然是相当重要的思想。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带来成功。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实事求是才能认识到自己在学业上的不足,进而才能采取针对措施来弥补,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反而太过高估自己或者不断地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我们只会止步不前,最终会被别人远远甩开。
其次的一条启发就是要团结。
在《毛泽东选集》中,《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等文章都反复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在这些文章中既讲了大的团结,有涉及到小的团结。比如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并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到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统一战线。这是大的团结,是各阶层的团结。
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大团结起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奋战。他怀着满腔的热忱和民族的大义说:“单纯的政府抗战只能取得某些个别的胜利,要彻底地战胜日寇是不可能的。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然而要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必须国民党政策有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必须全国上下共同实行一个彻底抗日的纲领”、“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忱向中国国民党、全国人民、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提出彻底战胜日寇的十大救国纲领。中国共产党坚决相信,只有完全地、诚意地和坚决地执行这个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中国共产党在自己一贯的方针下愿意和中国国民党及全国其他党派,站在一条战线上,手携手地团结起来,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战胜万恶的日寇,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这也是大的团结,是民族的团结,不同党派之间的团结。
而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的一些自由主义的不良风气发出号召“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他认为“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积极的思想斗争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因此要克服自由主义,实现党内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这就是讲的小的方面,个人的团结。
那么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用这一思想呢? 首先,我们要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什么呢?应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才能崛起,只有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我们要和身边的的人团结,尤其是和自己在同一班级,单位,团队的伙伴。作为一个团队的伙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困难应该是共同的,资源应该是共享的。一个团队只有团结一致,分工明确,互帮互助,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披荆斩棘功夫胜利。相反,如果团队中的成员彼此勾心斗角,有好的想法不愿拿出来,别人做出成绩就嫉妒,平时还互相拆台,打小报告,那么团队显然是没有前途的。
再一点启发就是要遵守纪律。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毛泽东指出:“党内存在着的非组织的观点,其表现是少数不服从多数。例如少数人的提议被否决,他们就不诚意地执行党的决议”、“红军党内的个人主义的倾向有如下各种表现:
(一)报复主义
(二)小团体主义
(三)雇佣思想
(四)享乐主义
(五)消极怠工
(六)离队思想”。这些都是不遵守纪律的表现,为此毛主席说:“党的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要太随便。一成决议,就须坚决执行”。
而《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更是直接讨论了不遵守纪律,自由过剩的问题。他说道:“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这些换句话说就是不遵守纪律的表现。
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这一点都是相当不屑的,他们会觉得这是小孩子要做的,作为一个青年或者成年再谈遵守纪律未免可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的纪律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要么是关系到工作的安全,要么是为了保证工作学习的效率,要么是道德和文明的需要,如果违反纪律,小则带来他人不满、工作效率降低,大则会引起事故,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很多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自由是第一位的,遵不遵守纪律别人管不着。但是他们只看到了西方思想的一个方面,殊不知“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的前面还有一个前提:“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美国9·11时,人们任能排队有序从大楼疏散,但在中国,上个巴士就能挤成一团!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这难道不证明纪律的重要吗?
所以,读过《毛泽东选集》后我了解到,毛泽东思想并不是过时的,它不仅适用于革命时期,也适用于现代社会。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才能带来胜利。所以我们要将毛泽东思想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三篇:爱因斯坦的科研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爱因斯坦的科研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是世界物理史上一颗永远闪耀着光辉的巨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学思想,科研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一生的科研探索中坚持唯物主义的观念,以实验事实为出发点;能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键词:科研方法
数学工具 简单原则
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学会灵活运用数学工具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数学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在研究中非常看重数学工具的使用。
爱因斯坦在母校同学的帮助下,学习了黎曼几何,里齐与列维的张量分析,这一理论体系很快被应用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之中。经过多年努力才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引力理论,它把物理学和几何学统一了起来。在日常研究过程中,虽然爱因斯坦本人的数学已经是很好的了,但还专门请了精通于的数学助手来帮助他克服数学难关。曾经他在谈到牛顿时说:“他不仅作为某些关键性方法的发明者来说是杰出的,而且在善于运用他的经验材料上也是独特的,同时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详细证明方法有惊人的创造才能。”
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功中不难我不难发现数学的影子,我也渐渐明白为什么许多理工科专业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科目。数学是我们在科学探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像武士手中的利剑。我再也不能认为数学与我的专业关系不大而不重视学习,以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才能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质疑与探索精神
由于相对论的观点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甚至有着尖锐的冲突,相对论从一开始就受到包括一些科学家在内的反对。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以获得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的建立者获奖,而相对论始终未获奖。但相对论在物理学上却非常合理且为实验所证实。
学生时代,爱因斯坦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使他不满足于以强制灌输为特征的教育制度,他曾经引用一句名言来讽刺那些以为听信权威的人:“谁企图在真理和认识的领域内要人们认为他是不可动摇的权威,那他就要在上帝的哈哈大笑中垮台。”这样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指引着他的科研探索。
从爱因斯坦的经历来看,在科学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怀疑常识,勇于创新,不要被权威束缚住自己的思想。
爱因斯坦认为物理理论有两类,一类是构造性理论,它从比较简单的假设出发,用综合方法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景。另一类是原理性理论,他从在经验中发现的基本原理出发,用分析的方法来形成理论,这种理论的优点是逻辑上完整与基础扎实。相对论就属于这种理论。基本原理来自经验,是靠直觉获得的。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
富有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不仅如此,他还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的这些话充分强调了想象力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这就如同写文章一样,只有在发挥了作者充分的想象力后,我们才觉得文章富有生气,给人耳目新的感觉,在科学探索中我们应该勇于突破前人的思想枷锁,努力创新,展现自己的思维光芒。
简单性原则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他有异于常人的对资料的理论分析方法,他认为应该由材料作为引导,提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不仅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同时它还具有可能的简单性。爱因斯坦对简单性原则深信不疑,他相信,“一种理论的前提的简单性越大,他所涉及事物的种类越多,他的应用范围越广,他给人们的印象也就越深。”
正因为新的思想体系和简单性原则,指导着爱因斯坦完成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它给我的启示是,在考虑复杂问题时,往往要突破前人思想的束缚,并能够在其中找到一条尽可能简单的路线来进行探究,要学会化繁为简,寻找突破口,而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
结语:除此以外,爱因斯坦在一生的科研探索之路上还相信世界的统一性,
第四篇:毛泽东读书报告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班级:经贸133
学号:1305020340
姓名:张玉铭
从小就围绕耳边的就是各种对于毛泽东的颂扬声,从电视上,课本上,知道了许多关于毛泽东在他的时代那些激荡人心的传说。慢慢地长大了,自己心里对于毛泽东的概念也越来越丰满,作为一个将全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伟人,他是毫无争议最伟大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军人的铁血,哲人的深邃,无一不彰显着毛泽东无与比拟的巨大魅力。
借由本次读书报告的机会,我从三本备选书籍中选择了《毛泽东传》,为的是具体深入的了解一下毛泽东伟大的一生。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而且是一个作为封建社会一部分的家庭里。让我特别感动的不是后来毛泽东在战争中的抗争,而恰恰就是他与父亲,也即是与封建思想代表的努力抗争。作为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孩,他在对于自己的追求和父亲的阻挠时没有半分犹豫,毅然决然地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懈努力,不断反抗。毛泽东能逐步成长为一个伟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鲜明的个性和他独有的个人魅力。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表现出了他的叛逆,与父亲抗争,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获得成功,以致使叛逆成为一种习惯。当然,此时的叛逆已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出乡关后的毛泽东不久就进入了长沙第一师范,在那里接受着新思潮的洗礼,了解了来自各地的最新政治动态,这对刚离开消息闭塞的韶山的毛泽东来说,对其一生都应该有这不可小觑的影响吧!在长沙第一师范这个人才济济的学校里,本就倔强叛逆的毛泽东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里的五年半时间他自己的思想雏形开始形成,而这一切都为日后他的革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时代的他锋芒毕露,秉承他的豪言壮志“自信人生二百年”。在第一师范的几年生活里,他始终是一名学生组织者,俨然一位青涩却出色的活动家。他敢于对错的东西说不,博学多识,成为学校里当时先进,更准确的说是激进分子的偶像,而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他一样使他人都心服口服,稳重、果断的他具备着少有的影响力和领导力。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很多道理也都基本懂了,无论做什么事,须知知易行难。伟人跟普通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的去努力,而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点的。行动,远比空想来的实在。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了好的想法,不去做,结果等于零,空想最终只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而只会做不会想,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不动脑筋只会傻乎乎出笨力气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有了好的想法,去做了,因为遇到困难而退缩了,结果跟只想不做也差不多,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解决它,困难就像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泽东的求知欲更不能翁小觑,这也是他独特个性的一部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交给了图书阅览室,把大多数的钱也用在了买书上。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读后感,或赞同,或批判。在闹市上读书,纯粹的磨练自己的注意力。对报纸
上的所有地名人名都细细考究。
转眼到1921年,毛泽东和当时的57名共产党员参加了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毛泽东也就此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当然毛泽东的革命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他领导的秋收起义以失败告终,不过这次挫折并没有使一向倔强的毛泽东气馁。他独上井冈山,骨子里的尚武使他坚信没有军事力量是行不通的,而这也使他带领出了当时共产党最厉害的一支武装,并最终完成了史诗般的万里长征,长征的胜利是非常悲壮的,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而领导了长征的毛更是又一次展现了他不屈的一面,毛泽东那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抗争,顽强的拼搏,都将是我学习的方向,就算未来的道路布满荆棘,我相信自己也能战胜困难,就如悲壮的长征一般。
毛泽东的坚定,顽强也给他带了后来一系列的成功——抗日战争的雪耻,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还有抗美援朝的正确决策,一切的成功都预示着这是位“天之骄子”,不过人无完人,书中也很客观的评价了毛泽东晚年犯得一些错误,诸如大跃进,十年文革这些曾今让新中国政权动摇的错误,作者都没有回避,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
而十年文革时期,毛泽东所造成的对中国发展有所损害的影响,我认为是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瑕疵。尽管在与同学对于毛泽东的争论中,同学论述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作为是形势所迫,他所做的决定是我们的眼光所不能触及的远。但我认为,毛泽东也是会犯错的,特别是当人到了晚年,思想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而全国人民对于毛泽东的信仰是如此的狂热,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许毛泽东本意并非如此,但既然结果与毛泽东有关,那么说是毛泽东的错也无可厚非。
在《毛泽东传》中,我看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不平凡的一生,从带着远大抱负走出韶山的少年到“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青年,从带领红军走过万里长征到抗战一雪国耻,从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到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霸权,从大跃进到十年文革„„一个全面而生动的毛主席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的面前,他精彩的一生注定会让我们后人铭记,为世人所传诵!
第五篇:毛泽东爱读书
毛泽东爱读书
毛泽东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睡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乍看起来似乎有点乱,实际上哪本书放在哪儿,他心中是有数的。放着的书籍和资料,就像他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意志,只要需要,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次,毛泽东到杭州,浙江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到毛泽东的住地,初次看到这种情形,以为是毛泽东同志太忙没有时间整理,便动手整理起来。毛泽东同志看到后,立即加以制止。他说,书是要读的,不是用来装璜门面的。有些人喜欢把书锁在书橱里,实际上是不看的。我们要做工作,想抽出专门时间读书那是不多的,我到处放书,随手拿来,读上一段,多方便啊!他的这个读书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本文将从毛泽东为什么爱读书?爱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来谈
一、毛泽东为什么爱读书?
1947年的夏天,在沙家店战斗中的一次非常艰难的行军途中,天气很热,又缺少水喝。当部队来到几棵树下休息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刚坐下,就笑着对身边的战士们说:“这里好,这里是„山路风来草木香‟啊!”战士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就问道:“主席,这话怎么讲?”他高兴地把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句讲解了一遍,又简单地介绍了辛弃疾的一些事迹。然后,他挥挥手中的书,说:“光学打枪还不行,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学习革命的道理。学了文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人就聪明了。”说完,他捧起书埋头读了起来。当时,有一个小战士不解地问:“您的学问都这么大了,行军又这样累,干啥还要这样苦苦地读书?”毛泽东同志哈哈笑着,抚摸着战士的肩膀,亲切地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范围那么广,你再聪明,知道的不过是有限的那么一点点。”“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一席话,使战士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毛泽东喜欢读哪些书?(一)马列著作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冲击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就开始读马列著作。他最早读马列著作的时间是1920年,读的第一本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在大革命时期,他读了《国家与革命》。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已读了前面说的在长征路上读的那几本著作。此后,他对这些书反复读。所以,他在1964年3月接见外宾时说,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他对马列的书读的最多的时候是在延安。在这个时期,他还读了《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节译本、苏联出的《列宁选集》中文版多卷本、《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等。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最喜欢读列宁著作。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那时翻译的列宁著作比马恩著作要多;二是列宁著作中有直接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民主革命和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更具直接的指导性;三是列宁著作比较生动,好读。毛泽东说过:“列宁说理透彻,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因此,他对列宁的书读得最多,下功夫也最深。他也说过:投入革命洪流以后,他是先学列宁的著作,后读马恩的书的。在列宁的著作中,他读的遍数最多的是《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等。特别是《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他个人不仅读过多遍,还推荐给别的同志读。彭德怀说过,这两本书,毛泽东寄给他读过,并写道:“此书(指第一本《两个策略》)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在寄《“左派”幼稚病》时还写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这也说明毛泽东之所以特别喜欢列宁的上述两本书,就是因为他对中国革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哲学、经济学著作
这主要是在延安时期和上世纪五十年代读的。在延安,为了批判王明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自感“我的工具不够”,要“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工具学”。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毛泽东除读前面讲的马列哲学原著外,还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和一些普及性哲学通俗读物。这方面有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米丁的《新哲学大纲》,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和《哲学与生活》;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和西方近代哲学家的著作。这些哲学著作对他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起了很大作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部分章节,他也读了,认为“十分精彩”。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如《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艺术论》,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等。
关于经济学著作,毛泽东在延安读过一些,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他再次读了《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书。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后,他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读了许多遍;还认真研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集中整整两个月时间,采取边读边议方法,对该书逐章逐节地深入研讨,其成果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注与谈话。此外,他还读过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以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等。
(三)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
毛泽东涉猎很广,但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关于中国历史,他从小就有浓厚兴趣。在省立一中,他学了古代史后,写了篇论商鞅变法的作文,获得老师好评,老师认为他“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随后,他又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更增加了对历史的兴趣。在一师,他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包括《二十四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他在给好友的信中还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称“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的而不可缺”。他对曾国藩的书也很欣赏,细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日记》。近代时政著作,他十分爱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梁的维新变法著作,特别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他爱不释手,一些好文章读了又读,几乎能背出来。《新青年》创刊后,他成了其追随者,按照时髦语言说,成了《新青年》的“粉丝”。他回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许多著作,往往是文史哲融为一体的。这些书籍给毛泽东以深刻影响。他的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用时尚说法即“国学”的底子,主要是在那时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著作他还不时地阅读。《二十四史》约有4000万字,他硬是通读完了,有些部分还不止读过一遍。在1959年出巡时所带的书中,有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和大字本《二十四史》全部,还有关于《老子》的书等十几种,以及《荀子》、《韩非子》、王充的《论衡》、张载的《张氏全书》、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清人赵翼的《二十四史札记》,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他还有一个习惯,到了外地,要看省志和县志等地方性史书。毛泽东谙熟中国历史,讲起历史典籍和细节,如数家珍。
(四)中国文学著作
毛泽东小时候就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书很着迷。他对中国文学书籍读的比较多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古代诗词。自《诗经》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几乎广泛地阅读过,最喜欢的是《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第二类为古文和古典小说。对古文,他最爱读六朝的骈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最喜欢柳宗元的散文,认为柳文同他的诗一样,清新、精细,寓意含蓄,富有哲理。在古典小说方面,他几乎将所有名著都浏览过,并对一些名著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他认为《东周列国志》讲的许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是当时社会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上的反映,其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他认为《金瓶梅》在揭露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方面写得很细腻,但不尊重女性,只暴露黑暗,讲淫秽,就很难传开。他对《西游记》颇为称赞,这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诗中充分反映出来。第三类为现代文学,主要爱读鲁迅的著作。在延安,当时鲁迅纪念委员会编辑的20卷本《鲁迅全集》“纪念本”,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上海辗转送到延安就给了毛泽东一套。他放在办公桌上经常阅读。他在书上圈圈划划,还作批注,认为鲁迅跟他的心是相通的。因此,直到逝世前夕,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上、书架上,还摆放着新出版的大字本《鲁迅全集》,有的折页,有的夹条,有的打开着,说明还在阅读。鲁迅著作伴随着毛泽东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第四类为笔记小说和其他杂书。在延安时期,范文澜送给他一套《笔记小说大观》。所谓杂书,也是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籍,包括一些小说,如《智囊》、《笑林广记》、《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之类。他认为,《聊斋志异》的一些篇章带有民主性,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读起来很有兴致。
(五)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
毛泽东早年对自然科学不大感兴趣,读过的书有限,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他以深刻印象,直到晚年还多次谈到达尔文,以及阐发达尔文学说的赫胥黎及其《天演论》。到延安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在其涉猎范围之内。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商务印书馆出的汤姆生《科学大纲》,辛垦书店出的普朗克《科学到何处去》,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等成为他的藏书。他对人讲过:《科学大纲》使他获得很多知识。到北京后,这方面的书他读的更多一些。他对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和某些技术书籍广泛涉猎,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他还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动物学》杂志、《考古学报》、《化石》杂志等这样的刊物,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他接见杨振宁、李政道时还同他们讨论粒子的可分不可分和宇宙守衡不守衡问题;直到1976年,他还索要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此外,毛泽东还读了一些宗教、逻辑学方面书籍以及工具书。宗教方面的著作如《金刚经》、《六祖坛经》,逻辑学方面的著作如《穆勒名学》,工具书如《辞海》、《辞源》等。
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
三、毛泽东怎样读书?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读书时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毛泽东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000字的读书批注。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许多阅读符号,如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此外,毛泽东在读书时,还细心地改正了原书中一些排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在建国以后,毛泽东读书时作批注亦不少。
(二)经典书籍反复读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
(三)读书思考两不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四)读书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赞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于1927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在广泛和深入调查农村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批评许多领导者,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欢宣布政见,一遇到困难就叹气、恼火,而不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五)读书要靠挤和钻
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曾说: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一个法子叫做“挤”,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这就是向木头“挤”,木头让了步。另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是“挤”和“钻”精神的提倡者,更是实行这种精神的模范。青年时期他曾在繁华的马路旁、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建国后他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间隙读书。1975年,毛泽东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