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的天空》读书笔记
《成长的天空》这本书,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它教会我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很喜欢它。
翻开这本书,首页便是目录。目录上每个题目都像一块磁铁般吸引着我,勾起我的好奇心。这本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坦然面对挫折》这篇文章。
有一头驴不幸跌落在一口枯井里,它的主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家都没有办法把它救上来。为了减轻驴的痛苦,主人要把枯井填掉。当驴知道主人的决定后,非常伤心,心想:与其在此等死,不如奋力一搏。驴抖了抖身上的沙土,居然堆成了一个小沙堆,驴站在沙堆上,猛地一跃,竟跳出了枯井。这真是一个有惊有险、化险为夷的喜剧。这头驴在生死关头非常镇定,没有丝毫惊慌失措,才能安然脱险,这个小故事浅显易懂,意义深刻。
我们的成长之路是很曲折的,但也充满了精彩,如果面对挫折与困难,总是愁眉苦脸,这样的结局就会很惨。
舅舅告诉我:在人生的路途中,要多一分勇敢,少一分畏惧;多一分乐观,少一分忧愁。挫折是人们前进路上的障碍,我们要披荆斩棘,勇往之前。
第二篇:《故乡的天空》读书笔记
夏末秋初,最是让人思念的季节,这个季节容易让人变得伤感,但是伤感却不是伤心。伤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伤心只是一种心情,一种暂时的痛苦。因为感情细腻,因为明白了生活的心酸,所以我们变得伤感,变得忧伤,但是伤感并不是悲观消极,相反它会让我们更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忧伤而美丽的世界。
《故乡的天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张子健的家乡风景很美,在他的记忆中,家乡的天空永远都是那么湛蓝,白云朵朵,空气清新。因此,每当他想起家乡的时候都会心情舒畅。
张子健的童年很苦,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爸爸在外打工,许多年都没有回来过,只是偶尔往家里寄些钱。小小的张子健和弟弟相依为命,他只能过早的肩负起生活的重担,不光要做家务,还要打工挣钱。
张子健和六岁的弟弟常常吃不饱饭,村里人可怜这两个小家伙,就每家轮流送饭给他们吃。张子健不愿意平白无故的接受乡亲们的施舍,就常常和弟弟外出要饭,以填饱饥饿的肚子。乡亲们知道后,狠狠地训斥了两个小家伙,一位大伯对张子健说:“我们就是你的亲人,有我们吃的就有你们吃的,不许在外出要饭,那是给乡亲们丢脸。”张子健对乡亲们的恩情感激不尽,铭记在心,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学习本领,报答村里人对他们的爱护。张子健读完了高中以后,由于要共弟弟继续学习,张子健没有选择考大学,而是选择了出去打工,他跟着村子里的老乡来的了一处工地,凭力气吃饭。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张子健在打工中非常细心,学会了很多技术,后来他当上了包工头,给村子里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生活的人是悲伤的人,因为他们明白生活的艰辛,明白生命的可贵,懂得每天买菜做饭的平淡才是真实。因为明白痛苦,因而他们懂得快乐;因为明白艰辛,所以他们懂得知足;因为他们明白可贵,所以他们懂得珍爱。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学会把感恩幻化成蝶,我们就达到了这最后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度了。
第三篇:《成长的天空》读后感
《成长的天空》读后感
最近,我喜欢上了《成长的天空》这本书,为什么说是喜欢呢?因为《成长的天空》,这本书和我形影不离,是我的好伙伴,是我的小老师,他教会了我许多课外知识,如:怎样预防铅中毒、做事要有计划„„我最感兴趣的文章叫做“做自己心灵的天使”。
这篇文章讲的是小军总喜欢欺负别的女同学,小军妈妈知道了,很气愤问起小军为什么这样做,小军一扭头,倔强地说:“谁要她不给我看,我就偏要看!她再不给我看,我要让她也没得看!”
小军脾气暴躁,喜欢挑衅他人,时常被老师留下来批评,所以和老师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对于老师和同学,他总觉得他家对他很不公平,心里也一直憋着一股怨气,心想:老师反正讨厌我们这种差生,学习好的同学待遇就越好,跟我们没得比!
妈妈总是耐心的教导:“那个女生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你就一直欺负她?”小军很生气地说:“谁让她惹我!自以为是,觉的自己成绩好,人长得漂亮就看不起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最烦这种人了!
小军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懂谦让,敏感而固执,总是觉得错不在自己,都是别人。在小军的话中,很多次都提到了坐在他前面的女生,其实,小军本来希望跟她做朋友的。要让小军明白道理,得让小军体验一下那个不断被干扰、欺负的女生,要来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小军当一下那个女生。
经过游戏,小军终于明白了那个女生的感受,他也觉得:如果有
人用这种方式和他交朋友,他也一样不愿意,很烦,一点也不高兴,他也觉得自己应该改一改。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些坏习惯,如:打架、作业不做、人际关系不好„„在我们的成长中,都会有一些这样的小毛病,当我们学会打开自己的心窗时,便能找到指引我们方向的明灯,这些坏毛病都会自然而然地改掉。
《成长的天空》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而我,以后将会安排好自己每天的计划,让自己过得更加的充实和美好。
姓名:郭晓萍
学校:龙南县桃江学校
班级:六年级
地址:龙南县桃江学校
电话:3551554
邮编:341700
指导教师:钟丽琳
第四篇:《成长的天空》读后感
《成长的天空》读后感
玉山县城东小学五
(四)班周小豪指导老师徐明燕
当老师把一本《成长的天空》交到我手上时,我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如饥似渴地看起来,我读后觉得它是我忠实的朋友,更是我精神的粮食。在这本书中,让我感悟颇深的是《坦然面对挫折》这篇文章。
文章里讲述了一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一头驴不幸跌落在一口枯井中,它的主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怎么才能把驴从枯井里救出来呢?大家你望我我望你,谁都没有良策。为了减轻驴的痛苦,主人只好将枯井填掉。当驴知道主人的决定后,非常痛苦。与其在此等死,不如拼死一搏。驴抖了抖沾在身上的沙土,居然堆成了一个小沙堆,驴站在这个沙堆上,猛地一跃,竟然跳出枯井了,这真是一场有惊无险,化险为安的喜剧。这头驴在生死关头非常镇定,没有丝毫惊慌失措,才能安然脱险。
一头驴都这么的勇敢,而我呢?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我本来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长得高高的,可我是个药罐子,我全身无一处是完整的皮肤,那是因为我从娘胎里出来就患上一种病,是一种不会传染的皮肤病,具体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我不能吃海鲜,不能吃辣,不能······于是,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而自己在一旁吞着口水。记得有一次,我偷偷吃
了同学给我的辣条,全身痒的被我抓出血来了,衣裤上、枕头上、被子上都是血迹斑斑,后来住了一星期的院,我常常偷偷流泪,也常发脾气,独自玩,因为别人都怕被传染。所以我很自卑,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一团遭。
合上书,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我明白了: 有些人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总是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这样结局就会很惨。我们面对困难时,要敢于挑战。我们的成长之路是精彩的,遇到挫折时,要镇定,不慌张。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要多一分勇气,少一分畏惧;多一分乐观,少一分忧愁。挫折是前进路上的荆棘,我们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后来,我不再悲观失望,我拒绝美食的诱惑,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我努力学习,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感谢《成长的天空》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是我人生的道路上的指明灯,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喜欢它。
第五篇:成长的读书笔记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
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
儿童何时开始走向独立?儿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心理障碍将给儿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女士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儿童心理教育的经验,为广大家长们解析孩子心理成长之路。
本书告诉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体,情绪,感知,精神,集合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应由一个完整的儿童成长而来。孙瑞雪女 士详细生动地阐释了孩子的成长路途中细微的不易窥见的重要环节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导爸爸妈妈们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并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篇二: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到现在为止,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是浅浅的了解了一下,可是,到第二边读的时候,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也深刻的影响了我的内心思想。读《完整的成长》,“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在书的背面,对“完整”做了件的解释。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个人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一、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有精神升华。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因此,在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
爱可以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儿童自己家中,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三、隐藏在儿童身体内的生命力
儿童体内天生就隐藏着生命力,我们不被儿童发现,是因为我们缺少生命力。然而,我们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让儿童发现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我们体内的生命力”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幼儿天生对“生命力”有着敏感的嗅觉。孩子的生命力指引着孩子身体的自由,如果身体被他人支配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更加都懂尊重孩子的身体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四、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这里的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就是理解。
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仍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心理的感觉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带着对生命的思考,对儿童的尊重,我还要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味,我相信,每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我将这一份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幼儿完整的成长。篇三:《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她用温和的笔法向大家呼喊: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跑呀,蹦呀,站起来,蹲下去,再跑,再蹦??一直到困了,饿了,才用让你怜惜的声音说:“妈妈抱抱”,或者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果果在看到跳舞毯之后就爱上蹦蹦跳跳的跳舞,回到家里拉着我在爬爬垫上开始他的独舞,还邀请我也跳舞,当我跟着他开始跳,才发现我跟不上他的节奏,他的双脚蹦起还不灵活,不断的会摔倒,但他却从不停歇,摔倒了爬起,继续跳,继续摔倒??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篇四:《在反思中成长》读书笔记 《在反思中成长》读书笔记
经常听到家长们反映,说自己家的宝宝把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无论老师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永远都是“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也难免会有这样的语言习惯,即能怎么样或者必须不能怎么样,对错都在老师的话语之间得出了鉴定。我们班级里的昆昆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孩子,很勇敢。如果班级里某某小朋友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他总会像个小英雄一样,保护别人。但他的方式总是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反感,甚至有的时候会伤及到别人。一面为了想要发扬昆昆的正义感,但另一方面又想让昆昆能够换一种方式去“伸张正义”,我感到一些棘手。终于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这个问题不得不去面对了。那天,昆昆正在和别的孩子一起观察小乌龟呢,小乌龟爬在乌龟爸爸的身上,真有趣。也许是出于对乌龟宝宝的喜欢、可能也许是为了保护乌龟爸爸,突然,洋洋的小手不自觉的伸向了那两只乌龟,想要把它们拎出来,昆昆看见了,显得特别的愤怒,一下子就把住了洋洋的手,并且把洋洋往自然角外面拽,想让他赶紧离开小乌龟。洋洋被他都拽到地上了,可昆昆还是没有一点松手的意思。我看到了这一情景赶紧制止了昆昆,昆昆特别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洋洋他伤害乌龟,我要保护他!!”看到这里,我有点生气,要让昆昆道歉,可是昆昆依旧重复着那句话,他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可此时,我转念一想,那句想要保护动物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把我想要批评昆昆的话先吞了回去。我明白,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面对眼前的昆昆是什么作用都起不了的,甚至还会引起他的反感。
我拉着昆昆的手,微笑着让他坐到我的旁边,轻轻地拍着他,刚刚还情绪激动的昆昆,此刻变得安静了。我与昆昆讨论起了这件事情,昆昆也很乐意把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在集体中,我表扬了昆昆的勇敢、正义,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和睦相处,知道动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时,也发现了类似这样的案例,面对调皮的孩子,捉弄同伴无所不能,并且不认错,细心的老师的做法给与了我处理此类事件的启发。
首先可以利用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也许这样“调皮”孩子的家长也可能是非常权威性的,管教严厉,认为不打不成才,所以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以武力来解决。这样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一定要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其次,老师还要抓住这个宝宝的“闪光点”,如我们班级的昆昆是个非常爱帮助别人的人,那么老师可以让昆昆担当起“乐于助人”小标兵,给他戴上我们班级里特有的标志头饰,让昆昆继续帮助别人,同时也鼓励别的孩子努力帮助别人,争取也当上“乐于助人”小标兵。让昆昆经常得到表扬,以正面的方式教育他。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读《教育文摘》中《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有感 青岛四方实验小学:曲伟宁 在人人都追求成功的当代社会,怎样去理解“成功”?对于孩子的教育,“成功”和“成长”的区别在哪里,哪一个更为重要?不久前,著名媒体人杨澜来到北京史家小学,在以“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为主旨的“史家讲坛”上,作为一名家长代表,她用自己两个孩子的教育经历,讲述了对于教育的观察和思考。这是我在教育文摘上读到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成长毕成功更重要》。师长的期望左右着孩子
“怎样才能成功?”一位史家小学的学生在杨澜开讲之前这样提问,这也是她经常被问及的问题。“看来,当今社会人们对成功过于着迷了,而对成功的理解也太过狭义了。”杨澜说,成功意味着在竞争中获胜——这样狭隘的理解一直在左右着众多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
“有一次陈凯歌导演接受我的访问,说到儿子弹钢琴的事,大人和孩子都很痛苦。终于有一天,他对小儿子说别弹了,没想到,孩子竟跑到钢琴前深深鞠了一躬。此情此景,陈凯歌不禁落泪了??”这件事也深深触动了杨澜,“孩子是认为自己辜负了家长的期望,是不是这样的期望束缚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呢?”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太渴望成功了,很多家长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家长们期望孩子学习优秀、出好成绩,这也是每个老师和家长的愿望。因此,现在社会的怪现象是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是否优秀。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个按照事先定做好的模具来生活的零件而已。对于多数孩子为了好成绩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社会活动力、动手动脑的能力的自主力------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打个寒颤,现在的教学真的要审视一下,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个有21年教龄的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你的教学要为学生教点什么?你要把什么看作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知道将德育作为教育的之首。在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受当时社会的升学的压力能忘记这些吗。
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成熟化,更应该以育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将学生的成长放到第一位。学生的成长的培养包括很多,如:学生的行为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的培养等等都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盲点,在当今追求升学时代人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
过分的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孤独没有自己说话的伙伴;有的孩子成绩很好但从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对各项活动表现的冷漠;还有的孩子自私不会和别人分享。针对这些,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就经常给孩子们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在活动中去体验更多的生活常识,更多的交流经验,更多的分享乐趣。
一、在活动中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我们班的小班干部轮换制、争当班主任小助理等,都是给孩子们展示的平台,让孩子们在竞争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更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班级在正当卫生标兵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能为班级出把力的就出把力,全班都能动起来,就为这个卫生小标兵,无论在操场上还是在班级个个都能把自己看成是主人,有意识的去捡拾身边的一片纸花,一个食品袋。当然老师要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公平公正的表扬。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个节日都充分的给他们自主的权利,让他们自己筹备策划,准备。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完成自己的计划,由个体变成全班总动员。从这个活动中能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成长。
二、在学习中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学记》说:“教然后知困”,意思是说,当自己教人时,就会感知自己有哪些困惑。“知困”,就是知道自己对哪些知识没有搞明白。“然后能自强也”,“自强”是自己努力。一个人愿意自己努力,就可以学好。自己努力的前提不是外在压力促使的,而是自己自觉自愿的,是自发的,只有这样的努力,才是最有效的努力。自觉努力的前提是“知困”,而“知困”的前提是“教”——自己展示知识,与人交流知识。因此,在学习中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讲说知识至为重要。
因此,在预习交流中让孩子都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