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运输下山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禹州神火隆祥矿业有限公司
11运输下山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及水害预防措施
编
制:_________
审
核:_________
总工程师:__________
2012年1月8日
一 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11运输下山掘进工作面位于11采区,北部为西翼运输巷,南部为二1煤层未采区,东部为11101采空区,西部为西风井回风巷;该工作面地面为平原和耕地,无建筑物,工作面距地面垂深较大,预计工作面掘进不会影响地面。
2、煤层
二1煤层段:顶界止于大占砂岩底界面。上部为二1煤层,全区发育,厚0~4.93m,平均厚3.57m。二2煤层位于二1煤层上部约8m,厚0.21—1.30m,局部可采。中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底部为深灰色泥岩夹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或中细粒砂岩夹泥质条带,含白云母片、植物化石碎片、菱铁质结核和黄铁矿晶体,具水平、透镜状、脉状、互层和波状层理发育,是对比二1煤层的辅助标志之一,本段平均厚约14.40m。
二 11运输下山工作面地质构造
根据11运输下山地质资料显示,该工作面向南146m处有一虎头山正断层,走向为近东西,倾向北,倾角70°,落差130m左右,对井田开拓有较大的影响。
三 11运输下山工作面顶部和底部含水情况分析
该采面顶部含水层主要由山西组的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组成,厚12.27~58.22m,平均34.68m,含裂隙承压水。区内无钻孔抽水资料,区域上抽水资料显示,水位标高+171.01~219.71m,单位涌水量0.00222~0.0122L/s·m,渗透系数0.00382~0.016m/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0.390~0.590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第四系地下水补给,为裂隙承压水。
另据矿井调查,该含水层的充水方式一般以顶板淋水为主,在煤层埋藏较浅或为煤层直接顶板时,该含水层的富水性较强,对二1煤层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底部含水层情况:
(1)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由L1~L4灰岩组成,厚12.67~27.18m,平均17.72m,岩溶发育差、不均一,顶板距二1煤层底板44.21~76.63m,矿区内无抽水资料,据区域资料,水位标高+244.44m,单位涌水量0.0006588L/s·m,渗透系数0.00192m/d,水质类型为HCO3-Ca·Mg及HCO3·SO4-Ca·Mg型,矿化度0.443g/L,PH值7.5。
该含水层属岩溶裂隙承压水,导水性、含水性较弱,且不均一,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
(2)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
主要为太原组上段的L6~L7灰岩,厚4.10~15.62m,平均9.34m,上距二1煤层约11.32m。岩溶不发育、水量极小。抽水出现断流,说明地下水补给有限,抽水资料表明:水位标高+157.16m,降深25.16m,单位涌水量0.00392 L/s·m,渗透系数0.0120m/d。水质类型为HCO3-Ca·Na型。矿化度1.348g/L。含水层、富水性弱,且极不均一。为二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对开采二1煤层有一定影响。
四 水害评价
11运输下山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3~5m3/h,最大涌水量13m3/h,水害威胁对回采无影响。但为了确保安全,开始回采前应安装水泵及配套的排水设备及管路,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五 主要采取的防治措施
11运输下山掘进过程中加强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生产调度室汇报。严格坚持“有掘必探”的探放水原则,坚持进行超前探放水工作,防止老巷积水出水,探明其积水情况并填写钻孔记录,责任到人。.加强沿线排水管路的日常清理工作,确保排水通畅,严格按给定中线施工,注意保护测量标志。若出现构造煤层情况不明时需探明后方可回采。
组织人员经常调查研究开采范围内的水害情况,并及时标注在井上下对照图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做好水情水害分析预报。
第二篇: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11090 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11090 采煤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上山11采区东翼中部,是矿井首采区首工作面,2003年3月投产,2005年10月结束。走向长700米,倾斜宽145米。二1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页岩、泥岩、粉细砂岩,含水性很弱,沿走向和倾向的褶曲呈规则性排列,没有地层变化带,回采中没有涌水现象。
11010 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11010 采煤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上山11采区东翼南部,是矿井首采区第二个工作面,2005年4月投产,2007年11月结束。走向长800米,倾斜宽110米。二1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页岩、泥岩、粉细砂岩,含水性很弱,沿走向和倾向的褶曲呈规则性排列,没有地层变化带,回采中没有涌水现象。
11020 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11020 采煤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上山11采区西翼南部,是矿井首采区第三个工作面,2006年3月投产,2007年12月结束。走向长700米,倾斜宽110米。二1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页岩、泥岩、粉细砂岩,含水性很弱,沿走向和倾向的褶曲呈规则性排列,没有地层变化带,回采中没有涌水现象。
11110 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11110 采煤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上山11采区东翼北部,南临11090采空区,是矿井首采区第四个工作面,2007年8月投产至今。走向长950米,东部250米倾斜长265米,西部700米倾斜长110米。二1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页岩、泥岩、粉细砂岩,含水性很弱,沿走向和倾向的褶曲呈规则性排列,没有地层变化带,回采中没有涌水现象。只有少量地板水,水量0.01m3/h,工作面四邻全部揭露,预测以后回采中没有涌水现象。
11070 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11070 采煤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上山11采区东翼中南部,南临11010采空区,北临11090采空区,是矿井首采区第五个工作面,2008年3月投产至今。走向长860米,倾斜宽200米。二1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页岩、泥岩、粉细砂岩,含水性很弱,沿走向和倾向的褶曲呈规则性排列,没有地层变化带,上回风巷沿11010采空区帮有2~3m3/h的地板水,但不影响工作面回采。工作面四邻全部揭露,预测以后回采中没有涌水现象。
第三篇:矿井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郑州嵘昌集团宏鑫煤业有限公司
矿井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为认真落实煤安监司函办[2017]16号《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煤矿水文地质类型统计分析工作的通知》,我矿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矿井水文地质进行全面分析。
一、矿井基本情况
郑州嵘昌集团宏鑫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苇园沟村境内,距登封市16公里,是郑州嵘昌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井田东西长1650m,南北宽300-800m,井田面积0.767km。主要开采二1煤层,平均煤厚4.2米,煤层倾角8-12°,保有地质储量166.25万吨,可采储量65.28万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确定生产能力13万吨/年,服务年限3.4年。矿井为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81m/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21m/min,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属Ⅲ类不易自燃煤层;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类型,矿井设计正常涌水量50m/h,最大涌水量100m/h,实际正常涌水量15m/h,最大涌水量30m/h。
矿井开拓方式采用三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三立井为主井、副井、风井,其中主井井深142m,井筒直径3.8m,凝土浇筑,井筒装备有2.0t双箕斗,内设梯子间,兼做矿井安全出口;副井井深138m,井筒直径3.0m,凝土浇筑,井筒装备有1.0t单罐笼;风井井深128m,井筒直径4.2m,凝土浇筑,井筒内设梯子间,兼做矿井安全出口。
333
2二、矿井采掘布置现状
矿井以+185m水平为界,共布置两个采区,分别为11采区和21采区;其中11采区无采掘作业活动,21采区为生产采区,目前,21采区有一个21091采煤工作面和一个21071上副巷掘进工作面。21091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ZH1600/16/24Z型整体顶梁悬移支架支护,剩余走向长90m,倾斜宽80m,平均煤厚4.5m,可采储量4.2万吨,可采期4个月;21071上付巷掘进工作面采用II#工字钢支护,巷道断面6.16m²,采用人工手镐掘进的方式掘进,掘进工作面设计长度260m、现已掘进50m,目前,处于停掘状态。
三、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现状分析
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因素分析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通过基岩裂隙及松散堆积物空隙渗入地下,在裂隙沟通的情况下进入矿坑,矿井涌水量受大气降水季节变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
本区为低山丘陵地形,地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大气降水迳流排泄条件好,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区内第四系地层以坡积、洪积及冲击于沟谷、坡脚处,厚度较小,岩性复杂,富水性差。加之下部石盒子组隔水层较厚,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对二1煤层开采无影响,仅在井筒揭穿该层段时有少量淋漓现象。
1、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的补给: 本区为大陆性半干燥气候区,大气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补给时间较短。虽然区内基岩出露条件较好,但因地形高低起伏变化较大,地表迳流、排泄条件好,其渗入补给作用弱,补给量有限,加之二1煤层顶板有较厚的隔水层的阻隔,故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对开采二1煤层影响不大。
地下水迳流补给:受各含水层储水条件(或水压力状态)的改变、及隔水层厚度变化和矿区范围内断裂构造的影响,各主要含水层之间常常发生水力联系,形成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即地下迳流的补给或“越流”补给。由于F5断层的存在,使区内煤层层位与区外寒武、奥陶及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岩段相对接并产生水力联系,使得边界及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生产中当开拓回采井巷接近断层时,应采取先探后采等防水措施,并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2、老空、老塘水
本矿区浅部为二1煤层采空区,推测会积存有老空老塘水。其浅部采空区是威胁矿井后期生产的潜在危险因素,当顶板冒落破裂带与矿坑相沟通时,将会危及矿井生产安全。
3、地下水
(1)第四系冲洪积含水层水:该含水层透水性较强,富水性差别较大,但静储量较小,对矿井无威胁。
(2)二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水,岩性为深灰色含生物屑泥晶灰岩,含燧石团块,具裂隙和溶蚀现象,含水不均,富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厚度7~14m,平均厚7.40m左右。煤层采动后主要通过含水层断面以渗入形式进入矿坑,易于疏排,对矿井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3)矿区内发育的断裂构造主要为中部的F9、F10和矿区边界附近的F5断层,断层走向均呈北东向。其中,F10落差30~70m,使下盘煤层层位与上盘的二叠系碎屑岩段相对隔水层对接,而上盘煤层层位与下盘太原组的灰岩含水层岩段相对接;F5断层落差20~80m,使区内煤层层位与区外寒武、奥陶及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岩段相对接,构成矿区南部的供水边界;一般情况下,在较大的断裂构造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应力牵引、拖拉作用而在断裂带两次形成较密集的羽状断裂,破坏了底层的连续性,使各个含水层间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力联系。同时,断裂破碎带为地下水的运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场所。因此,推测在F10、F9和F5断层及其附近为地下水的相对强迳流带或相对富集区。生产中当井巷接近上述断层时,应采取先探后采等防水措施,并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正常情况下不会直接对矿井充水,对二1煤层开采威胁不大。
四、存在问题
(1)矿井存在较大面积的采空区,势必成为本矿矿井充水的隐患。查明采空区的分布状况和积水情况,彻底排除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水措施,尤其在雨季更要加大水害防治工作。
(2)随着未来采空区的不断扩大,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现象,因此应将强对地表情况的跟踪观测和治理,及时回填地面裂隙和塌陷区。
五、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在今后生产过程中,掘进工作面施工前采用瞬变电磁超前物探,坚持大钻探、小钻验的原则,通过图纸资料综合分析摸清水患“异常区”、低阻区范围和突水影响程度。同时对本矿井采空区积水范围、积水量和积水标高及时填图,采掘工作面做到采掘前水害资料清晰、安防措施到位。采掘作业施工当中坚决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基本原则,遵循“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综合水害防治措施,形成物探与钻探相结合、水样化探(验)与征兆预探(测)相结合的防治体系,提高掘进前探放水的安全可靠性。
郑州登电阳城煤业有限公司 矿井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二0一七年六月一日
第四篇: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
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
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
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
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
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米
5砾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充填混粒砂,含少量卵石,卵石粒一般○
20~40mm,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湿~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层顶颗粒较大含较多粘性土及氧化铁矿物,呈胶结状态,层厚6.0米。
6圆砾:母岩岩性多为花岗岩类,分选性差,极配好,混粒结构,磨圆度较○
好,颗粒呈圆~亚圆形,一般粒径在3~20mm,最大粒径在90mm,填充物为中粗砂,层中局部有薄土层夹层或透镜体,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4.0~14.5m。7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
布。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控制厚度4m。
3、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
本场去内主要含水层为砾砂及圆砾层。含水层沿各方向变化均不大,根据勘察期间勘察孔所揭露的地层和地下水的动力性质,本场地仅有一个含水层。该层水位深埋在16m左右,含水层厚度15m左右,该层水由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类型属潜水。
2、隔水层 ○
上部粉质粘土及粉土为覆盖层,下部粘土为隔水层。
3、地下水 ○
(1)、地下水的赋存及埋深
本区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砾砂及圆砾层中。本次勘察期间测得潜水水位埋深在16m左右
(2)、该场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2~4m,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下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在枯水期地下水向浑河等地表水系的排泄。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
(3)、根据调查和测试等,勘察区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基本是由东北流向西南。
(4)、地下水水温
勘察期间地下水温度为10.0~11.0℃。
(5)、地下水理化特性
本次勘察期间,采取水样送化验室进行水的理化分析。根据水样理化分析结果: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三、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置及施工
1、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设
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结合现场条件,在场区内布置2眼勘探试验生产井,井编号为1#、2#井,设计井深35m,孔径900mm,井径529mm。
2、钻探设备、方法
主井钻探采用8JH-80型反循环钻井机,钻探方法为清水水压回转钻探,成井深度35m,孔径900mm。
3、井管结构
勘探试验生产井上部井壁管长9~11m,采用螺旋焊,管径529mm,壁厚7mm;中部过滤器长22.5m,采用桥式滤水管,管径529mm,壁厚7mm,外包40目尼龙网;下部沉淀管1.5~3.5m,与上部井壁管相同。所填滤料为混合砾石,4~8mm约占50%,8~12mm约占50%;井管底部用钢板封底(详见井竣工图)。
4、洗井
成井后,首先采用拉活塞洗井,然后用空压机排水洗井,最后采用潜水泵扬水洗井,洗井时间为6个台班。
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抽水及回灌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1、本次勘察试验工作共完成2眼勘探试验井(1#、2#号试验井),成井深度35m。
2、本次勘察进行了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各一组。
3、场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砾砂及圆砾层。
4、场区地下水流向由东北向西南,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为2‰左右;勘察期间地下水埋深16m左右,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2~4m左右;地下水温度为10.5℃左右;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5、根据抽水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上部主要含水层渗透系数为82.0m/d,影响半径为177m;根据回灌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主要含水层回灌渗透系数为37.2m/d,回灌影响半径为208m。
6、根据场地具体情况,经计算可布设热源井23眼,其中9眼取水井,并编号为Q1~9号井(含1眼备用井);14眼回水井,井编号为H1~14号井;供暖规模在10万平方米左右,最大取、回水量为600m3/h左右(详见热源井方案布置图)。
7、若贵公司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建议取、回水井间距不宜小于100m,热泵机组对地下水提取温差宜不大于5℃。
8、为确保该项目安全可靠、合理合法建设与运行,就该项目取、回水情况和对周边的影响等,建议贵公司应根据取水导则和水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取、回水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9、通过本次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及计算并考虑到场地周围已有取水工程情况,该场区最大取、回水能力可达600m3/h,建议设计单位根据上述场地
取、回水能力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等,重新进行热负荷(制冷)计算和设计等。
10、井群施工时,建议抽水井,回灌井孔径Φ≧900mm,井径Φ≧529mm,建设施工中,取水井、回水井井壁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7mm螺旋钢板卷管,过滤器宜采用桥式或者钢管条孔过滤器,井底均用钢板封底,井深度32m为宜。
11、取、回水井成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工作,宜采用活塞提拉、空压机排水及水泵回扬三种方法联合洗井。
12、为延长井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井的工作效率,取水井每年应至少清洗一次,否则取水井动水位会有所下降,造成能耗加大,回水井每年应至少回扬一次,否则会造成单井回灌量减少。
13、在设计及施工取、回水井底下井室时,应考虑洗井及回扬设备安装维修等。
14、回水井的回水管应安装在底下水位以下2m左右为宜。
15、设备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进行长期监测。
第五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郑煤集团东坪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12煤柱Ⅲ段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及防
治水专项安全措施
提交单位:防治水科
提交时间: 2012年4月20日
12煤柱Ⅲ段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
及防治水专项安全措施
一、工作面概况
1、四邻关系
12煤柱Ⅲ段工作面位于12采区,东为我矿的东部边界及12083工作面采空区,西为我矿已回采的11062,南部为已回采12Ⅰ工作面、12Ⅱ工作面。
2、工作面参数及煤层赋存情况
12煤柱工作面由南向北分为Ⅰ、Ⅱ、Ⅲ、Ⅳ段,按顺序进行开采。
12煤柱Ⅲ段工作面走向平均长度135m,平均倾斜长100m,开采面积为8837㎡,12煤柱Ⅲ段段工作面地面标高+350m~+375m。井下标高+77~+106m。
12煤柱Ⅲ段工作面二1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部,全区发育,结构简单,层位稳定。二1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或大占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煤层厚度1.5~2.9m,平均2.0m,煤层埋深207~327m,煤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18°~22°,表现为单斜构造。
3、对应地表情况
12煤柱Ⅲ段工作面内对应为低山丘陵地区,地势北低南高,地表冲沟发育,大气降雨多顺冲沟流走,对地下水的补给较差,一般不会影响矿井安全生产,但由于本矿南部接近
1二1 煤层露头,第四系及地表水会在露头处沿顶板导水裂缝带会下渗到老空区内,在回采时要防止上部老空水的增加,特别是在雨季,上部老空渗水可能会有增大现象。南部,东部地表有白江河,为颍河之流的季节性河流,水流注入白坪井田东部券门水库。
二、水害影响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1、地表水:该工作面对应低山丘陵地区,地势北低南高,地表冲沟发育,大气降雨多顺冲沟流走,对地下水的补给较差,不会影响该工作面安全回采和矿井安全生产。
2、工作面顶、底板水:二1 煤顶板砂岩含水层是矿井直接充水水源,回采时导水裂缝带形成后涌水量达到最大,但含水层富水性弱,水量小易被疏干,一般情况下对矿井构不成水害威胁;二1 煤底板的直接充水水源来自寒武系灰岩水,寒武系灰岩水位标高为+180m左右,工作面最低开采标高为+69m,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为45m,底板隔水层承受最大水压值为1.56Mpa,突水系数值为0.03Mpa/m,即该工作面不受底板突水威胁。
3、老窑及老空水:根据调查资料,周边无老窑,东为本矿边界及12083工作面采空区,存在少量老空积水,预计工作面回采期间水量6m/h。
三、工作面排水系统
回采期间必须在12煤柱Ⅲ段工作面低洼处做泵窝,铺设 2
3水沟安装临时排水泵和管路,保持不小于30m/h排水能力,并及时清挖淤煤、杂物,确保排水线路畅通。排水路线:12煤柱Ⅲ段工作面—12煤柱回风巷水槽—十二(三)平巷水仓—中央泵房(采区水仓)—地面。
四、水害防范措施:
1、工作面回采时必须安排专人观测宊水征兆,发现异
常时,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处理。
2、在受水威胁地区施工的所有人员,都必须熟悉避灾
路线。懂得突水后急救知识。
3、中央、采区水仓要保持有效容量,并经常检修水泵
和排水管路,保持畅通。
4、工作面要设立正确的避水灾指示牌板,并保持上下
安全出口和避水灾路线畅通。
5、回采中若顶板涌水加大时,要分析其原因,采取相
应措施。
6、回采过程中遇到透水征兆时,必须停止回采,加固支架,并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向调度室值班人员汇报;值班领导应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查看,分析情况,如果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