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编英语教程5(第三版)
1)The reason why little girl like Barbie very much is that she looks like real people and can be dressed up in a perfect way.2)Man-made objects, though out-numbered by natural object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3)The number of man-made object is increasing steeply, compared with the number of natural objects as well as its actual number.4)The little girl of today would gladly use their old Barbie to exchange the new version of Barbie whereas their mother or grandmother would be reluctant to throw away their dolls until they fall-apart simply, because they are too old nothing could be more obvious th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5)The societies and people that are used to poverty reject the practice of using one product only for once or a short time and then replace it by a new one.6)It is meaning that less for a man who is fairy old to say that he wants to develop a hobby in this or that form.7)It is sensible that you further develop the hobby;you already have instead of trying to cultivate a new one.8)Taking up a hobby and living a more regularized way of life a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ave them from their boredom.9)The long hour’s work in the office or factory provides these people with the money so they can live their lives and gives them a strong desire for the simplest pleasure.10)In fact, it is highly likely that those people who take their work as their pleasure are need to divert their effort from work from time to time urgently.11)The ability to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is essential to a good leader.12)A leader must be good at exercising his authority(this is a quality that a leader must have)and be able to demonstrate to the people that he does.13)A leader should find out what the people want to do or have, and guide them to achieve it.14)If we are not powerful, determined and brave, we can’t except to find a good leader, no matter how skilled we are in shopping images, we can’t make him to be what he is not, he is only a representative of all of us.15)John Dewey has said seriously that the degree that someone’s behavior can influence the custom is the same as the degree that his body talk can influence his mother tongue.16)The result from a serious study of the custom which is not influence by the outside shows that what Dewey said is just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fact.17)If we still think that our culture is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people who we regard as uncivilized, underdeveloped or irreligious, the study anthropology must be meaningless.18)We must realized that all the beliefs are based on the same thing, the intangible and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along with our own.19)I believe that people in the society high above me are selfless, pure, noble and very intelligent.20)But it is difficult for a man of the working class to improve his social status, especially when he was full of objectives and imaginations 21)It is physically strong, and they profited a lot by exploiting my strength, but I only lived a poor life.22)He was no longer strong enough to make money by selling his strength and had nothing left to him, he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to slide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and die there in misery.23)After 100 years, the black people is still suffering in the isolated part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he feels like an outcast in his own country.24)We can see very clearly that as far as the black people are concerned, America didn’t fulfill its promise.25)We are here to demand the fulfillment of the promises which can guarantee us our freedom and justice.26)This is not the right time to calm down and adopt gradualism, waiting patiently for a solution.
第二篇:新编英语教程 5 Unit 11 教案
Unit 11 TEXT 1 CULTIVATING A HOBBY Winston Churchill
Objectives: to take notes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in class.to present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each paragraph.Section one Pre-reading questions:
(15 mins.)
1.What does ‘hobby’ mean?(refer to Lib.work)2.Do you have any hobbies? What are they? 3.Do your hobbies do you any good? In what ways? 4.Who is W.Churchill? What’s his hobby you know from what you have learned or from this text?(refer to Lib.work)
In-reading interpretation:
The teacher explains every sentence to the students while the latter try to take notes as quickly and completely as possible.After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explain some sentences by their own.Para.1(15 mins.)
1.Worry is a spasm of emotion;the mind catches hold of something and will not let it go.spasm: an involuntary muscular contraction;here, a sudden violent spell(of);a sudden convulsive movement
Worry is a kind of feeling which catches you suddenly so that you can’t have any peace of mind.This feeling arises when you think about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able to discontinue thinking about it.Thus worry results.2.It is useless to argue with the mind in this condition.in this condition = when the mind catches hold of something and will not let it go
It is of no use trying to stop the troubled mind / the worry when it catches hold of something and will not let it go.i.e., when worry comes.3.The stronger the will, the more futile the task.(LW6-1)
The stronger your will(to argue with the mind, or to stop the worry)is, the more ineffective/unsuccessful/useless it will be for you to achieve this task of stopping the worry.The more you attempt to shake off your worry, the harder it will be for you to get rid of it / have it off your mind.Then what can we do to stop the worry? 4.One can gently insinuate something else into its convulsive grasp.insinuate = introduce indirectly and subtly
convulsive grasp = the worry
The only way is to have something else in mind so that it will not be grasped by worry / so as to replace the worry.What does ‘something else’ imply?
Something else implies the hobby.5.And if this something else is rightly chosen, if it is really attended by the illumination of another field of interest, gradually, and often quite swiftly, the old undue grip relaxes and the process of recuperation and repair begins.attend = accompanied(comp.3-2)
illumination = enlightenment, edification
another field of interest = hobby
the old undue grip = worry
recuperation and repair = not becoming worried any longer
If you choose the right thing to conquer your mind, if you have another field of interest to enlighten you, your worry, gradually or swiftly, will be relieved./ you will be released from the worry.6.This para.is about worry, which is repeatedly talked about.Instead of mentioning ‘worry’ again and again whenever it is talked about, Churchill uses some other phrases to refer to this annoying state of mind so as to avoid the monotony of expressions.Identify these phrases in the 1st paragraph.(comp.3-1)
a spasm of emotion, its convulsive grasp, the old undue grip
Para.2
(10 mins.)
1.The cultivation of a hobby and new forms of interest is therefore a policy of first importance to a public man.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a public man to cultivate a hobby, because he is likely to have more worries in his work concerned with interrelationships with various kinds of people.2.But this is not a business that can be undertaken in a day or swiftly improvised by a mere command of the will.The growth of alternative mental interests is a long process.improvise = make or do without preparation, practice, sufficient material, etc.But a hobby cannot be cultivated and developed so quickly as you expect in your business.No matter how strong your will is, hobby cultivation has to undergo a long process.3.The seeds must be carefully chosen;they must fall on good ground;they must be sedulously tended, if the vivifying fruits are to be at hand when needed.(comp.3-3)This is a metaphor to describe the cultivation of a hobby.Explain it.The author compares ‘hobby’ to ‘seed’, ‘fitness(of a hobby)to an individual’ to ‘good ground’, and ‘the effect(in lessening one’s worry)’ to ‘fruit’ so that the reader can have something concrete to look at.This is certainly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explain an idea, esp.an abstract or complex idea.(Analysis)
sedulously = diligently, carefully, assiduously
vivifying fruits = results that give one relaxation / refreshment
The cultivation of a hobby is compared to that of a plant.First of all, the right hobby(the seed of a plant)must be carefully chosen for a person(good ground);the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 hobby, like that of growing a plant, requires care and effort.Only in this way can one reap in due time the fruit of one’s laborfor them a new pleasure, a new excitement is only an additional satiation.(LW6-4)
command = have within reach, be master of, possess
gratify = give pleasure or satisfaction to, indulge
caprice = sudden wish to have, or do sth., whim
satiation = complete satisfaction, wearying oneself with too much
Since those very wealthy people can afford to get access to almost anything they may think of(those people can get whatever they want)and to turn the most fanciful ideas into reality(to turn whatever they dream or desire into reality), 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can interest or excite them any more.To them, a new pleasure, a new excitement may very often make them even more bored about life.They are the unfortunate people.(comp.3-5)Why does Churchill classify as unfortunate those people who can command everything they want, gratify every caprice and lay their hands on almost every object of desire? Do you think Churchill’s attitude towards those people is really one of sympathy?
These people are simply hopeless;nothing works to relieve them of their boredom.Churchill does not really feel sympathetic towards them.Note the phrase ‘avenging boredom’.He seems to think that this is what they deserve.2.In vain they rush frantically round from place to place, trying to escape from avenging boredom by mere clatter and motion.frantically = widely excited(with joy, anxiety, pain, etc.)狂乱地
avenging boredom =(note 3)boredom that gives(them)no peace or that inflicts suffering(upon them)
clatter and motion =(note 4)This refers to the frantic rush from place to place of those who can command all they want.These kind of people rush frantically here and there(which implies, do this and that as their hobbies), talk this and that, intending to escape from the boredom they are deeply involved in, but their effort is in vain.3.For them discipline in one form or another is the most hopeful path.How do you understand ‘discipline’ here?(comp.3-6)
Regularity, a more regularized way of life
This sentence is a suggestion for this kind of people: to lead a regularized way of life.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escape from the boredom.Para.5
(15 mins.)1.It may also be said that rational, industrious, useful human beings ar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first, those whose work is work and whose pleasure is pleasure;and secondly, those whose work and pleasure are one.Here another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eings is made: 1)those who take work and pleasure as two distinguished things, 2)those who combine work and pleasure together, getting pleasure from the work.2.Of these the former are the majority.They have their compensations.The long hours in the office or the factory bring with them as their reward, not only the means of sustenance, but a keen appetite for pleasure even in its simplest and most modest forms.compensation = sth to make up for, here referring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ustenance =(flourishing quality of)food and drink 营养, 食物
Their long-hour work brings them bread, or they have to earn their living by working hard.After work, they relax themselves and enjoy themselves in a simple way.(comp.3-7)Can you suggest one or two of the simplest and most modest forms of pleasure?
Jogging, taking a walk, listening to music on the radio, watching TV, gardening 3.But Fortune’s favored children belong to the second class.In what sense are the second class of people, i.e., those whose work and pleasure are one, ‘Fortune’s favored children’?(comp.3-8)or, why does the author call the 2nd class ‘fortune’s favored children’?
There is never a clash between work and pleasure.They are always happy to work.They are just like children who take everything as pleasure.4.Their life is a natural harmony.For them the working hours are never long enough.Each day is a holiday, and ordinary holidays when they come are grudged as enforced interruptions in an absorbing vocation.grudged = accepted with great reluctance(comp.3-9)
This class of people enjoy their work, and take it as a kind of pleasure.They enjoy every working day so much that they regard the weekends and the public holidays as the interruptions of their delightful work.They are quite reluctant to take any holidays.5.Yet to both classes the need of an alternative outlook, of a change of atmosphere, of a diversion of effort, is essential.An alternative outlook, a change of atmosphere, a diversion of effort all refer to ‘hobby’.So it is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 of the great necessity for both of the classes to cultivate a hobby.Everyone should have a hobby.6.Indeed, it may well be that those whose work is their pleasure are those who most need the means of banishing it at intervals from their minds.(comp.3-10)What does the word ‘it’ refer to?
their work
(comp.3-11)the means of banishing it at intervals from their minds refers to the notion of ‘hobby’.(LW6-5)In fact,(it is probably those whose work provides them with their enjoyment who are most in need of periodic distractions from it.i.e.,)the second class of people are most in need of cultivating a hobby.Homework assignment:
Read your own notes and consult others’ to make it complet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ully/thoroughly.Mark where you find difficult and raise your questions in the next class.Read O & D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ection two 1.Pose your problems for discussion(20 mins.)2.Comp.1: the purpose of the writing(B)-to bring home to the reader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a rightly chosen hobby.(5 mins.)3.Comp.2: True or false
(5 mins.)4.O & D: What Churchill argues for in this passage is obviously the significance of a good hobby for rational, industrious human beings.But the 1st para.is devoted to a definition of ‘worry’, and a large portion of the rest of the text to the classifications of human beings.How are they relevant to his argument?
(10 mins.)
Churchill’s concern here is the role hobbies play in relaxing the mind of rational, industrious, useful human beings.To explain how a hobby works, he must first of all explain what worry really is.But Churchill is not of the opinion that any given hobby can produce this soothing effect under all circumstances.To make this clear, he has to make the first classification.He then turns to classifying the majority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 further categories.The purpose of doing this is to emphasize the point that hobby is necessary for all including those who think they do not need one as a diversion from work;as a matter of fact, they are the ones for whom the cultivation of a hobby is even more necessary.4.Interaction activity:(LW7)Talk about how a hobby can sometimes help to release your worry.a.Brainstorming in the groups(10 mins.)
b.Air the opinions in class(15 mins.)
Section three TEXT 2 A DEBT TO DICKENS Pearl S.Buck
Read the text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retell it by using ‘I’ or ‘Pearl S.Buck’.Cues: a seven-year child, in a remote Chinese countryside, the valley, the Youngtze River;
the boat folk and the farm folk, lingered and saw the customs, the way of living, fishing and thrashing, the babies alive and dead;
foreign devil, yellow curls and blue eyes, alien and isolated, parents too busy to care for her;
an impossibly voracious reader, read everything she could get;
novels by Charles Dickens, deep in them, read them again and again, over and over for about ten years, feel herself at home, not alien, entered into her own heritage;
all the teaching she got from Dicken’s novels, love all sorts of people, hate hypocrisy, kindness and goodness, money grubbing, the good a little less undiluted and the evil a little more mixed, a zest for life, merry Christmas, those funny characters in the novels.
第三篇: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标准)
Unit One
恰到好处
你见过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往箱子上钉钉子吗?只见他左敲敲,右敲敲,说不准还会将整个钉子锤翻,结果敲来敲去到头来只敲进了半截。而娴熟的木匠就不这么干。他每敲一下都会坚实巧妙地正对着钉头落下去,一钉到底。语言也是如此。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谴词造句上力求准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差不多的词,不准确的短语,摸棱两可的表达,含糊不清的修饰,都无法使一位追求纯真英语的作家满意。他会一直思考,直至找到那个能准确表达他的意思的词。
法国人有一个很贴切的短语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即“le mot juste”, 恰到好处的词。有很多关于精益求精的作家的名人轶事,比如福楼拜常花几天的时间力求使一两个句子在表达上准确无误。在浩瀚的词海中,词与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要找到能恰如其分表达我们意思的词绝非易事。这不仅仅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相当大的词汇量的问题,还需要人们绞尽脑汁,要观察敏锐。选词是认识过程的一个步骤,也是详细描述我们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使自己以及听众和读者深刻理解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在我思想未成文之前,我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这听起来似乎很离谱,但它确实很有道理。
寻找恰如其分的词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了那个词,我们就会感到很欣慰:辛劳得到了回报。准确地用语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我们描述的事物。例如,当有人问你:“某某是怎么样的人?”你回答说:“恩,我想他是个不错的家伙,但他非常„„”接着你犹豫了,试图找到一个词或短语来说明他到底讨厌在哪里。当你找到一个恰当的短语的时候,你发觉自己对他的看法更清楚,也更精确了。
一些英语词汇词根相同而意义却截然不同。例如human 和humane,二者的词根相同,词义也相关,但用法完全不同。“ human action(人类行为)”和“humane action(人道行为)”完全是两码事。我们不能说“人道权力宣言”,而是说“人权宣言”。有一种屠杀工具叫“humane killer(麻醉屠宰机),而不是human killer(杀人机器)。
语言中的坏手艺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有人邀请一名学生去吃饭,他写信给予回复。请看他的信是这样结尾的:“我将很高兴赴约并满怀不安(anxiety)期待着那个日子的到来。”“Anxiety” 含有烦恼和恐惧的意味。作者想表达的很可能是一种翘首期盼的心情。“Anxiety” 跟热切期盼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这个场合是不能等同的。
乌干达一政党领袖给新闻界的一封信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让我们打破这自私、投机、怯懦和无知充斥的乌干达,代之以真理,刚毅,坚定和奇异的精神。
这一激动人心的呼吁被最后一个词“奇异(singularity)” 的误用破坏掉了。我猜想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思想的专一,即抱定一个信念永不改变,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被次要的目的干扰。而singularity 指的是古怪,特性,是将一个人从众多人中区分出来的那种东西。
即使没有出现词语误用,这词仍可能不是符合作者意图的恰如其分的词。一名记者在一篇有关圣诞节的社论中这样引出狄更斯的话:
任何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已经被禁锢(imprisoned)在这句话中„„“Imprisonment” 暗示着强迫,威逼,这么一来似乎意思是有悖其初衷的。用 “包含(contained)”或 “归结(summed up)”就要好些。“概括(epitomized)”也行,尽管听起来有点僵硬。稍微再用点心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到 “mot juste(恰倒好处的词)”,那就是“distilled”.它比包含和归结语气更强。“Distillation(提炼)”意味得到本质(essence)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这个句子修改为:
所有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的精华都被提炼到这句话之中。
英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一个意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无论意思上如何相近的词总是存在着些许区别。作为学生就要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区别。通过查字典,尤其是通过阅读,学生对这类细微差别敏感性将逐步增强,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罗利教授曾经说过:“同义词是不存在的。句子用词改变了,句子就不再是原来的意思了。”这也许过于绝对,但是很难驳倒。措辞稍有变更,意思会有微妙的变化。看下面两个句子:
(1)童年时候我喜欢去看火车开过。
(2)当我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喜欢看火车开过。
乍一看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一样。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在 我童年时候比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更加抽象。而看很可能比去看更强调看火车这一动作。这个例子不是很明显,可能有待商榷。但每个人看了下面例子后一定马上同意。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区别。
(1)他死的时侯很穷。(2)他断气时穷困潦倒。
在某种意义上,expired 是died 的同义词,in indigent circumstances 是poor 的同义词。但当看整个句子时,我们就不能坚持认为两句是一样的了。措辞的变化往往意味着风格的改变,并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也许当好一个 谴词造句的工匠比当好一个与木头钉子打交道的木匠要难一些,但是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敏感性。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为各种活动和嗜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词汇。就那走路来说,通过我们拥有的各种各样的词语的意义范围有多么广阔。我们可以说行军,踱步,巡逻,潜进,跨过,践踏,重步走,蹦蹦跳跳地走,昂首阔步,高视阔步,徘徊,沉重缓慢地走,溜达,曳足而行,摇摇晃晃地走,侧身而行,跋涉,蹒跚学步,漫步,徜徉,漫游,闲荡,悄悄地走。
即使不包括俚语在内英语就有四十余万单词,这很可能让学习英语的外国学生感到气馁和沮丧。但千万不要灰心,因为超过半数的词已不再通用。就算大文豪沙士比亚也只使用了两万左右的词汇。今天普通英国人的词汇量在12000到13000之间。一个人的词汇量当然是尽量扩大的好,但仅仅10000的词汇量就够他说话写字表达丰富的意义了。关键是你要扎实地掌握你知道的单词。粗略地认识三个单词还不如准确地掌握两个。衡量一个木匠的好坏并不在于他拥有工具的数量多少,而是在于他运用工具的技艺如何。同样的,衡量一个作家好不好不能通过其认识单词的数量,而应通过其找到恰如其分的词的能力。这个词要不偏不倚正中要害,一言中的。
Unit Two: 警惕海洋污染
每年有一亿的度假者被吸引到地中海去度假。该地区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旅游业,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其污染也是最严重的。
虽然地中海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百分之一,但在它的海面上却漂浮着泄入海洋的一半以上的石油和焦油。成千上万的工厂将有毒物质倾入地中海。几乎地中海沿岸的每一座城市、小镇和村庄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进海里。
结果,曾孕育这么多文明的地中海不堪其苦----第一个由于其周围人们对其利用能力的增强和对其环境污染的忽视态度而受害的海洋。污染不仅窒息海里的生物----它还威胁着沿海的居民和游玩海滨的游客。
伤寒、副伤寒、痢疾、小儿麻痹、病毒性肝炎以及食物中毒成为当地的地方病,还有周期性爆发的霍乱。
这种恶疾的反复暴发是由污水造成的。地中海沿岸120座城市中85%的污水被泄入地中海,而当地居民和游客就在其中沐浴和捕鱼。而且,大多数城市把污水径直倒在海滩上;像戛纳和特拉维夫那样用管道把污水排出离海岸半英里以外的地方的实在是少。
希腊四百万沿海居民中仅有不足十万人把生活污水作了适当的处理---如图所示,希腊还算是地中海北岸相对干净的国家之一。
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是以色列及黎巴嫩沿岸和巴塞罗纳与热那亚之间的海域。那里每年向其每英里海岸排出200多吨污水。
浅水区充斥着细菌是不足为奇的,并且用不了多久就会蔓延到人。据皇家免费医院的威廉布鲁佛特教授统计,到地中海游泳的人都会有七分之一感染疾病的可能。其他科学家说这种估计过高;但他们几乎都同意游泳者是在冒险。
还有更大的危险潜藏在那些诱人的、为假日的菜单增色不少的海鲜里,贝类水生物是该地区许多恶性疾病的主要病菌携带者。
贝类水生物通常在污水中生长,即使并非如此,它们也会因“使它们新鲜一些”这一普遍的做法而受污染----在市场里给它们泼上脏水使其鲜活。
工业也加重了地中海的污物。沿海工厂集结,即使是最现代化的工厂也鲜有适当的污物处理设备。它们对海洋造成的损害同污水造成的差不多。
15,000家工厂殃及意大利利古里亚沿海度假胜地。六万家工厂污染了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之间的第勒尼安海,以及西部的意大利海滨。仅威尼斯的礁湖就承受着76家工厂废水的污染。
还有更多的污物从遥远的内陆工厂沿河流入。波河和罗纳河最脏,其次为西班牙的挨波罗河、罗伯里加河,再就是意大利的啊迪杰河、台伯河以及尼罗河。
成千上万吨杀虫剂从田间流进海里,洗涤剂从数以百万的洗涤槽流出,毒死鱼类,被冲到海里的化肥滋养了大量浮游生物,使游泳者身上粘满令人发痒的黏液。
还有石油----每年从船只倾泻350,000吨,从沿岸工业泄出115,000吨。最近有研究表明地中海被石油污染的程度是大西洋北部的4倍,是太平洋东北部的40倍。
除了9英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外,地中海完全被大陆包围,根本无法自我清理。要通过浅而狭小的海峡更新海水需花80年时间,这个速度对解决污染的无情冲击来说实在太缓慢了。
微弱的沿海涌流使得污水和工业废物滞留在海岸边,并逐渐地把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和焦油冲到岸边,而微弱潮汐无法将它冲走。
当然,地中海人始终利用大海处理他们的垃圾。威尼斯的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靠近尼罗河三角洲的海水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健康之敌,危害人类的健康。
但是沿海人口已增至一亿,外加每年一亿游客到此旅游。法国和意大利的海滨度假胜地的人口每年夏天成倍增长。
北岸每码海滩每年有三位游客来访。预计未来20年里度假人数将翻一番,到时即使有最好的处理厂也难以应付。
好消息是地中海国家已经开始联合起来探讨如何拯救他们共同的海洋的方法。
但仍将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们所通过的净化海洋的措施才会产生效果。
Unit Three:
我的朋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虽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他的话我会选择纯朴。或者有关他的一些轶事能让你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有一次,遇上了倾盆大雨,他摘下帽子揣在衣服下面。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以令人钦佩的逻辑解释说,雨会淋坏帽子,而他的头发淋湿了却不会坏。这种直达问题核心的诀窍以及他对美非同寻常的感知就是他主要科学发现的秘密所在。
1935年,在坐落于新泽西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我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是第一批被该院邀请的人,在工资方面学院任由他提条件。令院长惊鄂的是,爱因斯坦要求的薪水简直办不到----他要得太少了。院长不得不恳求他接受一个大一些的数目。
我对爱因斯坦很敬畏,犹豫再三才就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些想法向他请教。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他的门时,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说:“进来。”声调有些上扬,带有欢迎和询问的语气。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看见他坐在桌子旁边,一边抽着烟斗一边算着什么。他的衣服很不合身,头发乱蓬蓬的,极具个性,向我热情地微笑着表示欢迎我的到来。他的平易自然立刻让我放松了下来。
当我开始阐述自己的见解时,他叫我把方程式写在黑板上,这样他就能明白它们是怎么展开。接着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惊鄂但又非常可爱的请求:“请你漫漫地写,我理解东西不快。”这种话竟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他说得很温和,我笑了。从此残留的畏惧之情都烟消云散了。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他并非神童式的人物。事实上他说话很晚,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是弱、智儿。上学后,虽然老师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天分,但天才的迹象已经显露。例如,他自学微积分,老师们有些怕他,因为他总问些他们回答不出的问题。因此,十六岁时他就问自己是否当人跟着光波跑得一样快的时候它会好像是静止的。由这一天真的问题的引发,十年之后他创立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没有通过苏黎士瑞士联邦工艺学校的入学考试,但在一年后被录取了。在那,他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业外,还自修了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他申请教学职位没有通过,终于在1902年在伯尔尼找了一个专利督察员的差使,三年后,他的天才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令人难忘的1905年,他创造了很多非同寻常的东西,其中就有相对论极其著名的衍生公式,E≒mc(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以及有关光的量子论。这两个理论不仅具有革命性,而且表面上看来是相互对立的:前者与光波论联系紧密,后者则表示光似乎由粒子构成。但这个不为人知的年轻人大胆地将这两个理论同时抛出-----而且他的这两个理论都是正确的,至于他为何是正确的,其中的缘由过于复杂,此处就不多说了。
与爱因斯坦一同工作是令人无法忘怀的经历。1937年,我和波兰物理学家利奥波德.因费尔德问他能否与他一起工作。他听到这个提议很高兴,因为他有个关于地心引力的想法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样我们不仅了解了作为朋友的爱因斯坦,也了解了作为专家的他。
他专心致志的强度和深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着手解决一个棘手问题时,他会像动物追咬猎物一样坚持不懈。当我们的工作遇到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他会站起身,把笔放到桌子上,用他腔调奇特的英语说着“我要显一显”(他发不准“想”这个音)。然后他会踱来踱去,用食指旋着一缕灰白的长发。
他的脸上会出现一种梦幻、恍惚却源自心灵深处的表情。没有精神高度集中的外表,没有紧锁的眉头,只要平静的内心交流。时间一点点流逝,突然之间爱因斯坦停止踱步,脸上有挂上了温和的笑容。他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有时解决方法非常简单,我和.因费尔德为自己没有想到恨不得踢自己。但神奇的推理在爱因斯坦头脑深处悄悄地进行,我们既看不见也领会不到。
妻子的去世给爱因斯坦带来极大的打击,但他坚持认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是更加努力工作的时候。记得那段悲伤的日子里,我到他家和他一起工作。他整个人形容枯槁,悲痛哀伤,但他还是强打精神集中精力。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我有意识地将讨论从常规的讨论引向复杂的多的理论问题。爱因斯坦果然逐渐沉浸在讨论之中。我们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到最后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一丝悲哀了。我离开时,他带着令人感动的诚挚感谢我说“这真有趣!”他从悲哀中暂时解脱,试图找到合适的话来感谢我,这也正表达了他的一种深刻的感情。
爱因斯坦是个多才多艺的业余音乐家。我们曾一起演出二重奏,他拉小提琴,我弹钢琴。有一天他对我说莫扎特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使我刮目相看。贝多芬“创造”了他的音乐,但是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纯净,如此美丽,给人一种感觉他是“找到”这些音乐的----莫扎特的音乐好像一直就作为宇宙内部美的一部分存在着,等待被人发现。
正是这种莫扎特式的纯朴构成了爱因斯坦研究方法的特点。例如,他1905年的相对论就是建立在两个简单的假想之上的。其一是人们所说的相对原理,粗略地说,就是我们判断我们是在静止还是在平稳地运动。其二,无论发光体的速度是多少,光的速度是一样的。如果你想一想一根棍子在湖里搅动出水波,你会发现这个假设是多么正确。无论是从固定的码头还是从飞驰的游艇上搅动棍子,水波一旦产生,就不受外界影响,而且它们的速度与棍子的速度一点关系都没有。
分别看这两个设想,就其本身而言,非常合理,甚至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但把他们放到一起考虑时,它们是完全对立的,如果是一个略逊一筹的人,就会放弃其中之一而被吓跑。爱因斯坦毅然坚持这两种设想——正因如此,他给物理学带来了彻底的革命。因为他证明了只要我们放弃对时间本质所怀有的信仰,它们毕竟是能够并行不悖的。
科学就像是卡片屋子,时间,空间概念在最底层。时间稍有改动就会使房子严重倾塌。正因如此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得非常重要——而且颇具争议。在普林斯顿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七十周年的会议上,在会上发言的人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试图表达出爱因斯坦成就的神奇性质,但他却说不出话来,只得绝望的耸耸肩,指着他的手表,用一种惊异的声调说:“都是打这儿来的。”他的无言正说出了我所听过的对爱因斯坦天才的最动人颂词。
爱因斯坦的工作都是用铅笔安静的在纸上完成的,看上去远离日常生活的喧嚣。但是他的思想太具有革命性,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战和无理的愤怒。事实上,为了将迟到的诺贝尔奖颁发给爱因斯坦,遴选委员会不得不避免提到相对论,而假装这个奖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量子论上的杰出贡献。
政治事件层出不穷更是颠覆了他宁静的生活。纳粹在德国上台执政后,他的理论被官方宣布为错误的,仅仅因为它们是一个犹太人提出的。他的财产被查抄,并有消息说政府悬赏要他的脑袋。
当美国的科学家担心纳粹可能会开发原子弹,寻求途径要美国当局警惕其危险性时,他们根本没有被注意。绝望之下,他们草拟了一封由爱因斯坦签名的信,并直接将信寄给了当时在任的罗斯福总统。正是这一举动导致了全力以赴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定。爱因斯坦没有积极参加这一过程。当他听说了他的E=mc2公式引起的痛苦和破坏时,他居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此他的眼中笼上了一丝难以言传的悲哀。
爱因斯坦身上有一种另人困惑的古怪。这可由我最喜欢的关于他的一件轶事说明。事情发生在他到普林斯顿第一年的圣诞前夕,一群孩子在他房子外唱圣诞颂歌。唱完后他们敲开他的门向他解释说他们在集资买圣诞礼物。爱因斯坦听了后说道:“稍等一会儿。”他穿上外套,戴上围巾,从匣子里取出他的小提琴。接着他加入孩子们的队伍,当孩子们挨家挨户唱《平安夜》时,他在一旁伴奏。
了解了爱因斯坦和他的工作意味着什么呢?我该怎样总结呢?就像那位绝望的指指他的手表的诺贝尔奖得主一样,我也找不到恰当的言辞。它就像伟大的艺术所揭示的内容一样,就在于让人看到原来隐藏的东西。比如,当我在人际罕至的沙滩上漫步时,我想起他对宇宙简单性的不懈探索,那种情景带有一种更深刻、更哀伤的美感。
Unit Four 看不到的贫穷 /穷人
在美国,数以百万计的穷人日趋隐形。虽然他们的群体是如此的庞大,但是要看到他们非得有足够的智慧和意志不可。
我是亲自通过一种奇特的方式发现这一点的。在我完成第一篇有关美国贫困的文章后,所有的统计数字就都跃然纸上了。令我感到满足的是,我总算证明出在这个国家有大约50,000,000穷人。但是我意识到我并不相信自己得出的数字。穷人存在于政府的报告中,仅仅是一系列长长的而且紧紧相连的栏目中的数字和百分比,并未溶入我的经历。我能够证明另一个美国的存在,但却从未去过那里。
有些长期造成的原因使另一个美国成为一个看不到的国度。
贫穷常常产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且总是如此。普通游客从来不会离开主干道,而现在他往来于洲际高速公路。他不去宾夕法尼亚的山谷,那里的市镇宛如电影里的三四十年代威尔士的场景。他没有看到一排排的工厂住房和布满车辙的马路(无论是住在城市、乡镇或农场,穷人的路都不好走),所有的东西都黑乎乎脏兮兮的。即使游客碰巧经过这些地方,他也不会见到酒吧里的失业男人和彻头彻尾的血汗工厂里收工回家的妇女。
其次,美景和神话是贫穷永久的面具。旅游者在宜人的季节来到阿巴拉契亚山。他看到了山川,溪流,树叶——但没有贫穷。或者也许他看着一栋破败的山居,更多联想到的是卢梭而不是用他的眼睛进行仔细观察,于是他断定“那些人” 真的很幸运,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能够幸运地免除中产阶级的紧张和压力。他们唯一的问题是“那些人”,那些山中奇特的居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医疗保障,正处在被迫离开土地涌入城市讨生活的过程,而在城市里他们无所适从。
这些都是造成贫穷隐形的正常而且显而易见的原因。这些原因几十年前就起作用,此后几十年将继续起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一种新型式的对贫穷的忽视正在出现。穷人正在逐渐从人们的经历和意识中淡出。
如果说中产阶级从来就不喜欢丑陋和贫穷,至少他们以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在贫民区”并不是很远的一段路。圣诞节时他们会涉足贫民窟,也有慈善机构与穷人保持联系。只要到商业区工作或娱乐,几乎每个人都时不时经过黑人聚居区或廉价公寓区。
现在美国的城市被改造了,穷人们依然居住在市中心极差的住宅群里,但是他们逐步与外界孤立,无法进入任何人的视线。中产阶级妇女难得进城在剧院里消磨一个晚上,途中可能会瞥见另一个美国,但他们的孩子被隔离在郊外的学校里。商人或职员们可能驾车或搭公车经过贫民窟的边缘,但这对他们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很重要的经历。那些一败涂地的,无一技之长的,伤残的,年老的以及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就在那里,他们一直以来就住的贫民窟里。但是除此之外,那里没有任何其他人。
总而言之,美国城市的发展把贫穷状况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消除,从成百上千美国中产阶级的情感体验中消除。幽居在郊区,人们很容易想象,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富足的。
更糟的是,这种对贫穷的新的隔离混合着一种善意的无知。很多富有同情心的美国人都清楚有许多关于城市改建的讨论。当他们驾车经过市区时,突然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贫民窟被推倒,曾经是廉价公寓和简易房子的地方屹立起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种温暖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们为问题的解决感到由衷欣慰:很显然,穷人受到很好的关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实跟这种印象恰恰截然相反。美国战后各种各样的住房项目所造成的总的影响是把越来越多的人塞进现有的贫民窟中„„。着装也使穷人们趋于隐形。美国的穷人是全世界穿得最好的穷人。由于多种原因,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在这一领域比其它领域分布得更平均。在美国,一个人轻而易举就可以穿着体面,但说到体面的居住环境,良好的饮食和医疗条件就是不那么容易了。即使收入来源十分窘迫的人也能穿的有模有样,看上去有如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这是决定我们对于贫穷确实存在的无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底特律,从公司设立储物柜的那天起,社会地位的存在变得越来越难以分辨。从那以后,再也看不到人们穿着工作服到工厂上班,而是穿着家常裤和白衬衣的市民。这一过程美化了全国上下的穷人。在大城市中有成百上千的美国人尽管穿着鞋子,或者甚至是剪裁时髦的洋装,却在饿肚子。这并非蓄意所为,虽然看起来差不多是这个富足的社会将服装分发给穷人使他们不至于破衣烂衫的碍别人的眼。
而且,很多穷人都处在一个“隐形”的年龄,他们很多人(超过8,000,000)年龄在六十五以上,更多的人未满十八岁。另一个美国中的那些年老的人经常生病,不能动弹。有人在孤独落寞中了此生,他们或终日枯坐在廉价租来的房子里,或紧挨在早已彻底改头换面的临近宅子边。事实上,老年人贫困最差的方面是人们看不见也不会想到他们,他们很孤独。
年轻人相对要更受关注些,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同样局限于他们住所附近。小报故事时不时出现耸人听闻的帮派血斗,他们以此将他们的贫穷广而告之。但他们一般不会打扰中产阶级街区的安静。
最后,穷人 在政治上也是隐形的。发达国家社会生活中最残酷的讽刺之一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依无靠的人们不能够为自己说话。一般来说另一个美国的人们显然不属于工会,兄弟会或政党。他们没有自己的游说团;他们从不提出议案。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是一盘散沙。他们没有表情;他们没有声音。
因此,甚至没有一个如过去一样的一个虚伪的政治动机来关心穷人。因为贫民窟不再是强大的政治组织中心,政客们无须实实在在的关心那里的居民。中产阶级也看不到贫民窟,因此很多为需要帮助的人而战的理想主义的强烈欲望消失殆尽。只有一些社会机构才真正与另一个美国有联系,但他们缺乏强大的政治力量。
如果说穷人有自己的发言人,那么那个角色是由劳工运动来扮演的。这个组织有自己特定的理想体系。而且,他们意识到廉价无组织的劳工群体的存在是对整个经济中工资和劳动条件威胁。因此很多工会的立法提案——扩大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组织农场季节工人——都明确地表明了穷人的需求。
穷人是隐形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们不单单是在改革的花言巧语中被忽视,被忘却;更糟糕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到他们。
第四篇: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标准)
新编英语教程5课文翻译(1,2,3,4,7,9,10单元)
Unit One
恰到好处
你见过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往箱子上钉钉子吗?只见他左敲敲,右敲敲,说不准还会将整个钉子锤翻,结果敲来敲去到头来只敲进了半截。而娴熟的木匠就不这么干。他每敲一下都会坚实巧妙地正对着钉头落下去,一钉到底。语言也是如此。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谴词造句上力求准确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差不多的词,不准确的短语,摸棱两可的表达,含糊不清的修饰,都无法使一位追求纯真英语的作家满意。他会一直思考,直至找到那个能准确表达他的意思的词。
法国人有一个很贴切的短语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即“le mot juste”, 恰到好处的词。有很多关于精益求精的作家的名人轶事,比如福楼拜常花几天的时间力求使一两个句子在表达上准确无误。在浩瀚的词海中,词与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要找到能恰如其分表达我们意思的词绝非易事。这不仅仅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相当大的词汇量的问题,还需要人们绞尽脑汁,要观察敏锐。选词是认识过程的一个步骤,也是详细描述我们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使自己以及听众和读者深刻理解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在我思想未成文之前,我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这听起来似乎很离谱,但它确实很有道理。
寻找恰如其分的词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了那个词,我们就会感到很欣慰:辛劳得到了回报。准确地用语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我们描述的事物。例如,当有人问你:“某某是怎么样的人?”你回答说:“恩,我想他是个不错的家伙,但他非常„„”接着你犹豫了,试图找到一个词或短语来说明他到底讨厌在哪里。当你找到一个恰当的短语的时候,你发觉自己对他的看法更清楚,也更精确了。
一些英语词汇词根相同而意义却截然不同。例如human 和humane,二者的词根相同,词义也相关,但用法完全不同。“ human action(人类行为)”和“humane action(人道行为)”完全是两码事。我们不能说“人道权力宣言”,而是说“人权宣言”。有一种屠杀工具叫“humane killer(麻醉屠宰机),而不是human killer(杀人机器)。
语言中的坏手艺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有人邀请一名学生去吃饭,他写信给予回复。请看他的信是这样结尾的:“我将很高兴赴约并满怀不安(anxiety)期待着那个日子的到来。”“Anxiety” 含有烦恼和恐惧的意味。作者想表达的很可能是一种翘首期盼的心情。“Anxiety” 跟热切期盼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这个场合是不能等同的。
乌干达一政党领袖给新闻界的一封信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让我们打破这自私、投机、怯懦和无知充斥的乌干达,代之以真理,刚毅,坚定和奇异的精神。
这一激动人心的呼吁被最后一个词“奇异(singularity)” 的误用破坏掉了。我猜想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思想的专一,即抱定一个信念永不改变,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被次要的目的干扰。而singularity 指的是古怪,特性,是将一个人从众多人中区分出来的那种东西。
即使没有出现词语误用,这词仍可能不是符合作者意图的恰如其分的词。一名记者在一篇有关圣诞节的社论中这样引出狄更斯的话:
任何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已经被禁锢(imprisoned)在这句话中„„“Imprisonment” 暗示着强迫,威逼,这么一来似乎意思是有悖其初衷的。用 “包含(contained)”或 “归结(summed up)”就要好些。“概括(epitomized)”也行,尽管听起来有点僵硬。稍微再用点心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到 “mot juste(恰倒好处的词)”,那就是“distilled”.它比包含和归结语气更强。“Distillation(提炼)”意味得到本质(essence)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这个句子修改为:
所有有关圣诞节的想法和文字的精华都被提炼到这句话之中。
英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一个意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无论意思上如何相近的词总是存在着些许区别。作为学生就要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区别。通过查字典,尤其是通过阅读,学生对这类细微差别敏感性将逐步增强,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罗利教授曾经说过:“同义词是不存在的。句子用词改变了,句子就不再是原来的意思了。”这也许过于绝对,但是很难驳倒。措辞稍有变更,意思会有微妙的变化。看下面两个句子:
(1)童年时候我喜欢去看火车开过。
(2)当我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喜欢看火车开过。
乍一看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一样。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在 我童年时候比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更加抽象。而看很可能比去看更强调看火车这一动作。这个例子不是很明显,可能有待商榷。但每个人看了下面例子后一定马上同意。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区别。
(1)他死的时侯很穷。(2)他断气时穷困潦倒。
在某种意义上,expired 是died 的同义词,in indigent circumstances 是poor 的同义词。但当看整个句子时,我们就不能坚持认为两句是一样的了。措辞的变化往往意味着风格的改变,并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也许当好一个 谴词造句的工匠比当好一个与木头钉子打交道的木匠要难一些,但是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敏感性。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为各种活动和嗜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词汇。就那走路来说,通过我们拥有的各种各样的词语的意义范围有多么广阔。我们可以说行军,踱步,巡逻,潜进,跨过,践踏,重步走,蹦蹦跳跳地走,昂首阔步,高视阔步,徘徊,沉重缓慢地走,溜达,曳足而行,摇摇晃晃地走,侧身而行,跋涉,蹒跚学步,漫步,徜徉,漫游,闲荡,悄悄地走。
即使不包括俚语在内英语就有四十余万单词,这很可能让学习英语的外国学生感到气馁和沮丧。但千万不要灰心,因为超过半数的词已不再通用。就算大文豪沙士比亚也只使用了两万左右的词汇。今天普通英国人的词汇量在12000到13000之间。一个人的词汇量当然是尽量扩大的好,但仅仅10000的词汇量就够他说话写字表达丰富的意义了。关键是你要扎实地掌握你知道的单词。粗略地认识三个单词还不如准确地掌握两个。衡量一个木匠的好坏并不在于他拥有工具的数量多少,而是在于他运用工具的技艺如何。同样的,衡量一个作家好不好不能通过其认识单词的数量,而应通过其找到恰如其分的词的能力。这个词要不偏不倚正中要害,一言中的。
Unit Two: 警惕海洋污染
每年有一亿的度假者被吸引到地中海去度假。该地区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旅游业,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其污染也是最严重的。
虽然地中海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百分之一,但在它的海面上却漂浮着泄入海洋的一半以上的石油和焦油。成千上万的工厂将有毒物质倾入地中海。几乎地中海沿岸的每一座城市、小镇和村庄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进海里。
结果,曾孕育这么多文明的地中海不堪其苦----第一个由于其周围人们对其利用能力的增强和对其环境污染的忽视态度而受害的海洋。污染不仅窒息海里的生物----它还威胁着沿海的居民和游玩海滨的游客。
伤寒、副伤寒、痢疾、小儿麻痹、病毒性肝炎以及食物中毒成为当地的地方病,还有周期性爆发的霍乱。
这种恶疾的反复暴发是由污水造成的。地中海沿岸120座城市中85%的污水被泄入地中海,而当地居民和游客就在其中沐浴和捕鱼。而且,大多数城市把污水径直倒在海滩上;像戛纳和特拉维夫那样用管道把污水排出离海岸半英里以外的地方的实在是少。
希腊四百万沿海居民中仅有不足十万人把生活污水作了适当的处理---如图所示,希腊还算是地中海北岸相对干净的国家之一。
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是以色列及黎巴嫩沿岸和巴塞罗纳与热那亚之间的海域。那里每年向其每英里海岸排出200多吨污水。
浅水区充斥着细菌是不足为奇的,并且用不了多久就会蔓延到人。据皇家免费医院的威廉布鲁佛特教授统计,到地中海游泳的人都会有七分之一感染疾病的可能。其他科学家说这种估计过高;但他们几乎都同意游泳者是在冒险。
还有更大的危险潜藏在那些诱人的、为假日的菜单增色不少的海鲜里,贝类水生物是该地区许多恶性疾病的主要病菌携带者。
贝类水生物通常在污水中生长,即使并非如此,它们也会因“使它们新鲜一些”这一普遍的做法而受污染----在市场里给它们泼上脏水使其鲜活。
工业也加重了地中海的污物。沿海工厂集结,即使是最现代化的工厂也鲜有适当的污物处理设备。它们对海洋造成的损害同污水造成的差不多。
15,000家工厂殃及意大利利古里亚沿海度假胜地。六万家工厂污染了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之间的第勒尼安海,以及西部的意大利海滨。仅威尼斯的礁湖就承受着76家工厂废水的污染。
还有更多的污物从遥远的内陆工厂沿河流入。波河和罗纳河最脏,其次为西班牙的挨波罗河、罗伯里加河,再就是意大利的啊迪杰河、台伯河以及尼罗河。
成千上万吨杀虫剂从田间流进海里,洗涤剂从数以百万的洗涤槽流出,毒死鱼类,被冲到海里的化肥滋养了大量浮游生物,使游泳者身上粘满令人发痒的黏液。
还有石油----每年从船只倾泻350,000吨,从沿岸工业泄出115,000吨。最近有研究表明地中海被石油污染的程度是大西洋北部的4倍,是太平洋东北部的40倍。
除了9英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外,地中海完全被大陆包围,根本无法自我清理。要通过浅而狭小的海峡更新海水需花80年时间,这个速度对解决污染的无情冲击来说实在太缓慢了。
微弱的沿海涌流使得污水和工业废物滞留在海岸边,并逐渐地把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和焦油冲到岸边,而微弱潮汐无法将它冲走。
当然,地中海人始终利用大海处理他们的垃圾。威尼斯的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靠近尼罗河三角洲的海水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健康之敌,危害人类的健康。
但是沿海人口已增至一亿,外加每年一亿游客到此旅游。法国和意大利的海滨度假胜地的人口每年夏天成倍增长。
北岸每码海滩每年有三位游客来访。预计未来20年里度假人数将翻一番,到时即使有最好的处理厂也难以应付。
好消息是地中海国家已经开始联合起来探讨如何拯救他们共同的海洋的方法。
但仍将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们所通过的净化海洋的措施才会产生效果。
Unit Three:
我的朋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虽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他的话我会选择纯朴。或者有关他的一些轶事能让你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有一次,遇上了倾盆大雨,他摘下帽子揣在衣服下面。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以令人钦佩的逻辑解释说,雨会淋坏帽子,而他的头发淋湿了却不会坏。这种直达问题核心的诀窍以及他对美非同寻常的感知就是他主要科学发现的秘密所在。
1935年,在坐落于新泽西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我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是第一批被该院邀请的人,在工资方面学院任由他提条件。令院长惊鄂的是,爱因斯坦要求的薪水简直办不到----他要得太少了。院长不得不恳求他接受一个大一些的数目。
我对爱因斯坦很敬畏,犹豫再三才就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些想法向他请教。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他的门时,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说:“进来。”声调有些上扬,带有欢迎和询问的语气。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看见他坐在桌子旁边,一边抽着烟斗一边算着什么。他的衣服很不合身,头发乱蓬蓬的,极具个性,向我热情地微笑着表示欢迎我的到来。他的平易自然立刻让我放松了下来。
当我开始阐述自己的见解时,他叫我把方程式写在黑板上,这样他就能明白它们是怎么展开。接着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惊鄂但又非常可爱的请求:“请你漫漫地写,我理解东西不快。”这种话竟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他说得很温和,我笑了。从此残留的畏惧之情都烟消云散了。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他并非神童式的人物。事实上他说话很晚,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是弱、智儿。上学后,虽然老师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天分,但天才的迹象已经显露。例如,他自学微积分,老师们有些怕他,因为他总问些他们回答不出的问题。因此,十六岁时他就问自己是否当人跟着光波跑得一样快的时候它会好像是静止的。由这一天真的问题的引发,十年之后他创立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没有通过苏黎士瑞士联邦工艺学校的入学考试,但在一年后被录取了。在那,他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业外,还自修了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他申请教学职位没有通过,终于在1902年在伯尔尼找了一个专利督察员的差使,三年后,他的天才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令人难忘的1905年,他创造了很多非同寻常的东西,其中就有相对论极其著名的衍生公式,E≒mc(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以及有关光的量子论。这两个理论不仅具有革命性,而且表面上看来是相互对立的:前者与光波论联系紧密,后者则表示光似乎由粒子构成。但这个不为人知的年轻人大胆地将这两个理论同时抛出-----而且他的这两个理论都是正确的,至于他为何是正确的,其中的缘由过于复杂,此处就不多说了。
与爱因斯坦一同工作是令人无法忘怀的经历。1937年,我和波兰物理学家利奥波德.因费尔德问他能否与他一起工作。他听到这个提议很高兴,因为他有个关于地心引力的想法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样我们不仅了解了作为朋友的爱因斯坦,也了解了作为专家的他。
他专心致志的强度和深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着手解决一个棘手问题时,他会像动物追咬猎物一样坚持不懈。当我们的工作遇到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他会站起身,把笔放到桌子上,用他腔调奇特的英语说着“我要显一显”(他发不准“想”这个音)。然后他会踱来踱去,用食指旋着一缕灰白的长发。
他的脸上会出现一种梦幻、恍惚却源自心灵深处的表情。没有精神高度集中的外表,没有紧锁的眉头,只要平静的内心交流。时间一点点流逝,突然之间爱因斯坦停止踱步,脸上有挂上了温和的笑容。他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有时解决方法非常简单,我和.因费尔德为自己没有想到恨不得踢自己。但神奇的推理在爱因斯坦头脑深处悄悄地进行,我们既看不见也领会不到。
妻子的去世给爱因斯坦带来极大的打击,但他坚持认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是更加努力工作的时候。记得那段悲伤的日子里,我到他家和他一起工作。他整个人形容枯槁,悲痛哀伤,但他还是强打精神集中精力。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我有意识地将讨论从常规的讨论引向复杂的多的理论问题。爱因斯坦果然逐渐沉浸在讨论之中。我们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到最后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一丝悲哀了。我离开时,他带着令人感动的诚挚感谢我说“这真有趣!”他从悲哀中暂时解脱,试图找到合适的话来感谢我,这也正表达了他的一种深刻的感情。
爱因斯坦是个多才多艺的业余音乐家。我们曾一起演出二重奏,他拉小提琴,我弹钢琴。有一天他对我说莫扎特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使我刮目相看。贝多芬“创造”了他的音乐,但是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纯净,如此美丽,给人一种感觉他是“找到”这些音乐的----莫扎特的音乐好像一直就作为宇宙内部美的一部分存在着,等待被人发现。
正是这种莫扎特式的纯朴构成了爱因斯坦研究方法的特点。例如,他1905年的相对论就是建立在两个简单的假想之上的。其一是人们所说的相对原理,粗略地说,就是我们判断我们是在静止还是在平稳地运动。其二,无论发光体的速度是多少,光的速度是一样的。如果你想一想一根棍子在湖里搅动出水波,你会发现这个假设是多么正确。无论是从固定的码头还是从飞驰的游艇上搅动棍子,水波一旦产生,就不受外界影响,而且它们的速度与棍子的速度一点关系都没有。
分别看这两个设想,就其本身而言,非常合理,甚至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但把他们放到一起考虑时,它们是完全对立的,如果是一个略逊一筹的人,就会放弃其中之一而被吓跑。爱因斯坦毅然坚持这两种设想——正因如此,他给物理学带来了彻底的革命。因为他证明了只要我们放弃对时间本质所怀有的信仰,它们毕竟是能够并行不悖的。
科学就像是卡片屋子,时间,空间概念在最底层。时间稍有改动就会使房子严重倾塌。正因如此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得非常重要——而且颇具争议。在普林斯顿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七十周年的会议上,在会上发言的人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试图表达出爱因斯坦成就的神奇性质,但他却说不出话来,只得绝望的耸耸肩,指着他的手表,用一种惊异的声调说:“都是打这儿来的。”他的无言正说出了我所听过的对爱因斯坦天才的最动人颂词。
爱因斯坦的工作都是用铅笔安静的在纸上完成的,看上去远离日常生活的喧嚣。但是他的思想太具有革命性,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战和无理的愤怒。事实上,为了将迟到的诺贝尔奖颁发给爱因斯坦,遴选委员会不得不避免提到相对论,而假装这个奖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量子论上的杰出贡献。
政治事件层出不穷更是颠覆了他宁静的生活。纳粹在德国上台执政后,他的理论被官方宣布为错误的,仅仅因为它们是一个犹太人提出的。他的财产被查抄,并有消息说政府悬赏要他的脑袋。
当美国的科学家担心纳粹可能会开发原子弹,寻求途径要美国当局警惕其危险性时,他们根本没有被注意。绝望之下,他们草拟了一封由爱因斯坦签名的信,并直接将信寄给了当时在任的罗斯福总统。正是这一举动导致了全力以赴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定。爱因斯坦没有积极参加这一过程。当他听说了他的E=mc2公式引起的痛苦和破坏时,他居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此他的眼中笼上了一丝难以言传的悲哀。
爱因斯坦身上有一种另人困惑的古怪。这可由我最喜欢的关于他的一件轶事说明。事情发生在他到普林斯顿第一年的圣诞前夕,一群孩子在他房子外唱圣诞颂歌。唱完后他们敲开他的门向他解释说他们在集资买圣诞礼物。爱因斯坦听了后说道:“稍等一会儿。”他穿上外套,戴上围巾,从匣子里取出他的小提琴。接着他加入孩子们的队伍,当孩子们挨家挨户唱《平安夜》时,他在一旁伴奏。
了解了爱因斯坦和他的工作意味着什么呢?我该怎样总结呢?就像那位绝望的指指他的手表的诺贝尔奖得主一样,我也找不到恰当的言辞。它就像伟大的艺术所揭示的内容一样,就在于让人看到原来隐藏的东西。比如,当我在人际罕至的沙滩上漫步时,我想起他对宇宙简单性的不懈探索,那种情景带有一种更深刻、更哀伤的美感。
Unit Four 看不到的贫穷 /穷人
在美国,数以百万计的穷人日趋隐形。虽然他们的群体是如此的庞大,但是要看到他们非得有足够的智慧和意志不可。
我是亲自通过一种奇特的方式发现这一点的。在我完成第一篇有关美国贫困的文章后,所有的统计数字就都跃然纸上了。令我感到满足的是,我总算证明出在这个国家有大约50,000,000穷人。但是我意识到我并不相信自己得出的数字。穷人存在于政府的报告中,仅仅是一系列长长的而且紧紧相连的栏目中的数字和百分比,并未溶入我的经历。我能够证明另一个美国的存在,但却从未去过那里。
有些长期造成的原因使另一个美国成为一个看不到的国度。
贫穷常常产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且总是如此。普通游客从来不会离开主干道,而现在他往来于洲际高速公路。他不去宾夕法尼亚的山谷,那里的市镇宛如电影里的三四十年代威尔士的场景。他没有看到一排排的工厂住房和布满车辙的马路(无论是住在城市、乡镇或农场,穷人的路都不好走),所有的东西都黑乎乎脏兮兮的。即使游客碰巧经过这些地方,他也不会见到酒吧里的失业男人和彻头彻尾的血汗工厂里收工回家的妇女。
其次,美景和神话是贫穷永久的面具。旅游者在宜人的季节来到阿巴拉契亚山。他看到了山川,溪流,树叶——但没有贫穷。或者也许他看着一栋破败的山居,更多联想到的是卢梭而不是用他的眼睛进行仔细观察,于是他断定“那些人” 真的很幸运,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能够幸运地免除中产阶级的紧张和压力。他们唯一的问题是“那些人”,那些山中奇特的居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医疗保障,正处在被迫离开土地涌入城市讨生活的过程,而在城市里他们无所适从。
这些都是造成贫穷隐形的正常而且显而易见的原因。这些原因几十年前就起作用,此后几十年将继续起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一种新型式的对贫穷的忽视正在出现。穷人正在逐渐从人们的经历和意识中淡出。
如果说中产阶级从来就不喜欢丑陋和贫穷,至少他们以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在贫民区”并不是很远的一段路。圣诞节时他们会涉足贫民窟,也有慈善机构与穷人保持联系。只要到商业区工作或娱乐,几乎每个人都时不时经过黑人聚居区或廉价公寓区。
现在美国的城市被改造了,穷人们依然居住在市中心极差的住宅群里,但是他们逐步与外界孤立,无法进入任何人的视线。中产阶级妇女难得进城在剧院里消磨一个晚上,途中可能会瞥见另一个美国,但他们的孩子被隔离在郊外的学校里。商人或职员们可能驾车或搭公车经过贫民窟的边缘,但这对他们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很重要的经历。那些一败涂地的,无一技之长的,伤残的,年老的以及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就在那里,他们一直以来就住的贫民窟里。但是除此之外,那里没有任何其他人。
总而言之,美国城市的发展把贫穷状况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消除,从成百上千美国中产阶级的情感体验中消除。幽居在郊区,人们很容易想象,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富足的。
更糟的是,这种对贫穷的新的隔离混合着一种善意的无知。很多富有同情心的美国人都清楚有许多关于城市改建的讨论。当他们驾车经过市区时,突然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贫民窟被推倒,曾经是廉价公寓和简易房子的地方屹立起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种温暖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们为问题的解决感到由衷欣慰:很显然,穷人受到很好的关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实跟这种印象恰恰截然相反。美国战后各种各样的住房项目所造成的总的影响是把越来越多的人塞进现有的贫民窟中„„。着装也使穷人们趋于隐形。美国的穷人是全世界穿得最好的穷人。由于多种原因,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在这一领域比其它领域分布得更平均。在美国,一个人轻而易举就可以穿着体面,但说到体面的居住环境,良好的饮食和医疗条件就是不那么容易了。即使收入来源十分窘迫的人也能穿的有模有样,看上去有如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这是决定我们对于贫穷确实存在的无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底特律,从公司设立储物柜的那天起,社会地位的存在变得越来越难以分辨。从那以后,再也看不到人们穿着工作服到工厂上班,而是穿着家常裤和白衬衣的市民。这一过程美化了全国上下的穷人。在大城市中有成百上千的美国人尽管穿着鞋子,或者甚至是剪裁时髦的洋装,却在饿肚子。这并非蓄意所为,虽然看起来差不多是这个富足的社会将服装分发给穷人使他们不至于破衣烂衫的碍别人的眼。
而且,很多穷人都处在一个“隐形”的年龄,他们很多人(超过8,000,000)年龄在六十五以上,更多的人未满十八岁。另一个美国中的那些年老的人经常生病,不能动弹。有人在孤独落寞中了此生,他们或终日枯坐在廉价租来的房子里,或紧挨在早已彻底改头换面的临近宅子边。事实上,老年人贫困最差的方面是人们看不见也不会想到他们,他们很孤独。
年轻人相对要更受关注些,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同样局限于他们住所附近。小报故事时不时出现耸人听闻的帮派血斗,他们以此将他们的贫穷广而告之。但他们一般不会打扰中产阶级街区的安静。
最后,穷人 在政治上也是隐形的。发达国家社会生活中最残酷的讽刺之一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依无靠的人们不能够为自己说话。一般来说另一个美国的人们显然不属于工会,兄弟会或政党。他们没有自己的游说团;他们从不提出议案。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是一盘散沙。他们没有表情;他们没有声音。
因此,甚至没有一个如过去一样的一个虚伪的政治动机来关心穷人。因为贫民窟不再是强大的政治组织中心,政客们无须实实在在的关心那里的居民。中产阶级也看不到贫民窟,因此很多为需要帮助的人而战的理想主义的强烈欲望消失殆尽。只有一些社会机构才真正与另一个美国有联系,但他们缺乏强大的政治力量。
如果说穷人有自己的发言人,那么那个角色是由劳工运动来扮演的。这个组织有自己特定的理想体系。而且,他们意识到廉价无组织的劳工群体的存在是对整个经济中工资和劳动条件威胁。因此很多工会的立法提案——扩大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组织农场季节工人——都明确地表明了穷人的需求。
穷人是隐形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们不单单是在改革的花言巧语中被忽视,被忘却;更糟糕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到他们。
Unit Seven:按天资分组:正方
我认为天才儿童具有某种已被多次测试与观察手段认可和证明的素质或天生才能,他们无论在体育、智力还是艺术方面都表现出兴趣并获得成功。
这些孩子也许是天才运动员,但实在难以胜任学业功课,或者是糟糕的运动员,但却是智力超常的神童,各项检测都遥遥领先。“天才”也可以用来形容智力平常的学生,他们在艺术或音乐方面有非凡的才能,也可以用来指智商是135,无论哪方面都是优胜的孩子。
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天才?我坚决认为应该根据兴趣和能力(天赋)尽可能相近地把他们组合起来,用一种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和潜质的方案来激励他们。
这种组合在小学阶段可以采取特别科目安排的形式,即一个班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由各类学生组成,但是有时分成特别兴趣或能力班组进行特殊指导。在中学,可以根据任何标准把学生分成常规班,但基本上按各科目范围的兴趣和能力(或能力缺乏)来分组。
反对组合天才的一种基本论点是害怕造就一个恃才傲物的群体。同样,有些教育家担心普通和迟钝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如果我对天才的定义得到认可的话,那么这些担心是成立的。毕竟,学校多年来就已经组合天才运动员了。然而有多少运动员认为自己是精英呢?那些学校运动代表队的运动员们会认为其他学生低等而瞧不起他们了吗?很明显大多数人都不这么认为。
再考虑一下在演讲、音乐、艺术和新闻方面天才组合的结果吧。学校欣然地组合了这些方面的天才,却没有产生任何明显的不良效果。据我观察,鼓励在辩论、音乐、艺术和写作方面有天赋的人发展其特殊才能并没有使能力欠佳的学生产生嫉妒或自卑感。
如果教学工作者真诚希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自尊,那么依我所见,他们就没有理由为任何形式的分组而担心。是老师,而不是班级组织的形式,决定学生对待个体差异的态度。但是在他们希望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态度以前,老师需要严谨分析他自己对待这些差异的态度。
如果天才或非天才学生对自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概念,责任或许在于老师、父母或管理者。我相信如果老师接受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如果他们能激励并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学生将会成熟,并随着其兴趣与才能而顺利成长。我要说,让那些具有相同兴趣和天赋的孩子在一起交往、规划未来并享受彼此为伴的快乐。
许多教育者不同意天才组合,因为他们相信这对成绩提高没有重大影响。他们引证了一项试点研究,该研究表明当学生分成快慢班时,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的变化。
事实上,在大多数试点研究中孩子们是按智商分数分组的,智商分数远不够可靠,其结论基于仅衡量掌握实际细节问题的成绩得分。
遗憾的是,没有可靠的仪器和方法来衡量诸如创造力、态度、个人适应性、潜在兴趣和才能以及天分这些方面的成长。
基于十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把学生按兴趣和能力分组,再通过某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来调动他们、激励和引导他们,会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使他们学有所成。
混合班里其他大多数孩子能做的功课,有些孩子却长期不能做,这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而那些聪明的孩子不能从学校学习中得到适当的激励时也会产生挫败感。混合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我一点也不担心分组教育会给有天赋的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因为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能力的极限。另一方面,我认为孩子们的天赋不能因为一个聪明或有天赋的孩子满足于慢漫的进步(象蜗牛爬似的),或者满足于在能力低的班上名列前茅而白白地浪费掉。
我熟知的几所学校实验过在一项阅读课计划中进行按天分组合。常规的做法是将一个班分成三到四个组,由一名老师负责教课。老师的时间被分配给几个小组。
实验包括将各班阅读速度慢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各班阅读速度中等的集中到另一个班,阅读速度快的则又集中到另一个班。每班仍然只有一个老师,但他不再需要把时间分配给几个不同的小组。另外还有一个对照班,用上述常规程序组织教学。
两年后,研究者发现实验班里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有了全面的提高。事实上,一些慢速班的学生进入到中速班,一些中速班的学习到了快速班。在这个实验中,按不同能力分组给各方都带来了好处。
我相信同样的结果可以在自然科学、社会学课程、数学或英语课中获得。通过缩小兴趣范围或能力水平,老师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每个学生成长。
虽然我认为孩子们不应该被看成是按社会需要去加工的资源,但我的确认为,作为个体,他们被赋予某种性格和特点----天赋---– 这种天赋就预示他将来人生中的成功。应当让那些具有类似天赋的孩子在一起工作和学习。
Unit Eight: 为何样样失灵?(为何什么都没用?)
根据著名学者摩非所发明的法则,“任何东西如果有坏的可能,它就一定会坏掉。”摩非法则的推论为劣质商品问题提供了依据:任何东西如果可能会失效,它就一定会失效;任何东西如果可能解体,它就一定会解体;任何东西如果可能停止运转,它就会停止运转。虽然摩非定律永远不会被推翻,但是它的效应通常却是可以被延缓的。人类生存多半想能确保物品出厂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坏掉、解体、失效或停止运转。要想预防摩非法则对产品产生效应需要智慧、技术和承诺。如果这些人为的输入得到专门的质量监控仪器、机械和科学的抽样工序的辅助,那就更好了。然而,单单是质量监控仪和抽样调查将永远不能制胜,因为这些物件也受制于摩非法则。质检仪器需要维修;计量器也会出故障;X光和雷射光束需要调整。无论技术如何先进,保持高质量需要智慧、活跃的思想和行动。
回忆一下史前和工业化前人类的物质文化也许有助于说明我的意思。博物馆里展览着简单的工业化前的社会所用的手工物品,只参观一次就足于打消质量得依赖技术这种观点。手工物品也许设计简单甚至原始,但其制作意图却是要终生耐用。我们敬慕“手工制作”的标签并愿意多花钱购买当今数量递减的手工艺人推出的珠宝、毛衣和手袋,就是承认了这一点。
波摩印地安人的篮子编得如此紧密,以至于用它来盛开水而滴水不漏;爱斯基摩人的皮船具有一系列无与伦比的综合优点,既轻巧结实又经得起风浪。这些东西的质量源泉是什么?仅仅因为它们是手工制作的吗?我认为并非如此。不熟练不经意的手做出来的篮子或船只也会和机器制的篮子或船一样迅速分崩离析。我宁可认为我们之所以敬慕“手工制作”的标签,是因为它让人联想起的不是生产者和产品之间的技术关系,而是一种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贯穿史前时期,保证产品最高程度的耐用性和持久性的是这一个事实: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个人就是同样的个体或是近亲。男人们制作自己的长矛、弓、箭以及抛掷尖物;女人们编制自己的篮子和网兜,用动物皮毛、树皮或纤维做自己的衣服。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质文化变得更复杂,族人或村子里的不同成员采用技艺分工,如制陶术、编蓝术或制船术。尽管许多物品是通过实物交易获得,生产者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亲密持久充满关爱的。
男人不可能为自己做一把飞到一半尖头就会脱落的长矛;女人也不会用烂草编织自己用的篮子。同样一个妻子缝制的毛皮风雪大衣是给丈夫在零下60度的温度下出去为家人打猎穿的,那么针针线线都会密密细缝、十分牢固。如果造船的人是开船人的叔伯、父亲,他当然会利用当时的一切技术,制造出最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船只。
相比之下,人们很难去关怀陌生人或给陌生人使用的产品。在我们这个工业批量生产和批量营销的时代,质量是个不断出现的问题,因为那种曾经使我们对彼此负责、对产品负责的亲密情感和个人关系已经消亡,并被金钱关系所取代。不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素不相识,从事生产和分配各阶段工作的男男女女----从管理人员到生产线上的工人,从办公室助理人员到销售人员,彼此都互不相识。在较大的公司也许有成千上万的人全都在为同一产品工作,却从不对面相遇或知道对方的名字。公司越大,劳动分工就越复杂,漠不关心的关系就越严重,因此摩非法则的效应也就越大。公司的发展使得工资单上的行政官、工头、工程师、生产工人和销售人员层层增加。由于每个新雇员为整个生产程序所负责的分额在减少,他们与公司及其产品的疏远就可能增加,同时还以来可能忽视或甚至故意破坏其质量标准。Unit Nine:
新闻将我们引向何方
不久前我应邀参加了一次有关美国报业的作用的公众研讨会。还有另外两个嘉宾也出席了。一位是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另一位是美国一家主要报纸的编辑,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新闻工作者----在据实报道的方式上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且见识过人。
据我所知本次研讨旨在审查传媒的义务,并提出实现那些义务的最佳途径。
在公开讨论时,观众席中的一位男士向两位嘉宾提问,“为什么报纸和电视新闻节目都充斥灾难?为什么新闻界的男男女女对悲剧、暴力、和失败是如此关注?”
主持人和编辑作出了回答,好像是自己应该为坏消息的存在而受到谴责一样。他们说,新闻工作者只负责报道新闻,而不负责制造或修改新闻。
我不认为这两位新闻工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先生并没有因为世上的歪曲报道而谴责他们。他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报道得最多的是歪曲的事件。新闻媒体的运作理念似乎是凡是新闻皆坏事。为什么呢?是不是着重报道负面新闻是一种传统——是新闻工作者所习以为常的对日常事件作出的反应方式?
在此或许分析一下我们如何定义“新闻”一词会有所帮助,因为这是问题的起因。新闻应该是报道过去十二小时,最迟二十四小时内所发生的事情。然而,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爆炸性的:一名狙击手枪杀了几名行人,一名恐怖分子劫持了飞机上250名人质,欧佩克石油组织宣布原油价格上涨25%,英国货币又贬值10%,一辆载有放射性废料的卡车与一架水泥搅拌车相撞。
然而,一味聚焦这些报道,则是失真的画面。人类文明成果远远多于灾难总和。每种文明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进步。但进步不会立即发生,也没有爆发性。一般来说,它是一点一滴逐步发展的,在某个特定时刻是微不足察的。但是所有微小的进步都参与了历史性的巨变的实现,使社会更加美好。
就是这类活生生的历史,绝大多数的新闻媒体没有予以充分的反映,结果导致我们对社会的正面发展了解不足,对灾难却知之甚多,这又使人产生失败和绝望的情绪,而这些情绪易于阻碍社会进步。爆发性新闻大餐另人忧心忡忡,大大削减了自由社会所需的动力,绝望和偾世的情绪使人没有动力迎接严峻的考验。
我并非暗示可以编造“积极”的新闻来抵消头版上灾难报道的作用。也没有把青年基督会作用的深刻报道定义为“正面”新闻。我要传递的观点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是搜寻并报道重大事件,无论它们是否有关冲突、对抗或灾难。这个世界是天堂和地狱的绝妙结合,两个方面都需要关注和观察。
我希望新闻界人士能从更宽广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职责。是时候认识到人类事件中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范围领域是极其宽广的。例如,有几篇新闻文章报道过固氮作用——植物通过这一过程能固定氮肥,由此减低了肥料需求量?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为这一前景而努力,希望借此解决饥荒。对远东地区水稻产量提高的巨大进步又了解多少?事实上,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的重要发展,这些都值得做重要的新闻综合报道。
主持人和编辑说得对,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责任来塑造世界,但是他们有责任影响我们的态度。我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那我们就是怎样的。我们只能实现那些我们自己敢于设想的目标。新闻工作者为我们提供我们对自身以及这个世界认知的写照——这种写照最好是逼真的肖像,而不是扭曲的漫画像。因为我们就是根据这一写照来做决定,筹划未来的。
按照华特.里普曼的说法,新闻记者是大众的哲学家。他曾经写道?“后天习得的文化并非由基因遗传,美好社会的甜美的生活虽然可得,但却不是一旦拥有就永远不失去。如果美好生活中的智慧没有被传下来,所得一切也将化为乌有。”
有了对美好社会中美好生活的准确报道,我们可以采用伯纳德.德.查维斯建议我们的利用历史的方式,并以此来利用新闻——在我们的经验之上提高自己。因此,使他们能“像坐在巨人肩上的矮子,比前人看得更高更远。”
Unit Ten 物品:一次性社会
芭比,一个12英寸的塑料少女型娃娃,可算是历史上最出名最畅销的玩偶了。自从1959年问世以来,全世界的芭比娃娃销量总数已经达到1200万个,比洛杉矶、伦敦或巴黎的人口还多。因为这种娃娃形象逼真,有可以梳妆打扮的特点,所以小姑娘无人不爱。它的制造商马特尔公司还出售娃娃的全套服装,包括平时白天的穿戴,出席正式晚会的礼服以及游泳衣和滑雪服。
最近,马特尔公司又宣布生产了经过改进的芭比玩偶。新的式样体型更苗条,有“真正”的眼睫毛,有扭摆自如的腰肢,因此比过去更具人性化。马特尔公司还第一次推出了以旧换新的折价活动,宣布小姑娘们想买新芭比的,可以用旧娃娃折价来换。
但是,有一件事马特尔公司没有宣布,那就是:通过折价换取技术上改良后的新款娃娃,今天的小姑娘(也就是明天超工业化社会的公民)可以学到有关这个新社会知识的重要一课,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短暂了。
在我们周围的人造物品的大海洋背后,有一个比它更大的天然物品的海洋,但是这些用新技术创造出来的环境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塑料或水泥结构、街灯下汽车的彩虹色反光、喷气飞机窗外看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城市景象----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景象。人造物品进入了人的意识并对其加以渲染。和天然环境相比,人造物质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是以爆炸性的威力在不断地猛涨。这种情况今天如此,在未来的超工业社会里将益发如此。
提到物品的重要性,反物质主义者总不免要嘲笑一番。但物品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物品有着实际用途,而且还因为物品有心理上的影响。我们在发展与物品的关系。物品影响着我们的连续感和不中断感。物品在情境结构中起着作用;缩短了我们和物品联系的时间,就会加快我们的生活的节奏。
不仅如此,我们对物质的态度还反映了判断价值观念的基本能力。旧式的姑娘,一如她们的妈妈、奶奶,有一个娃娃就爱不释手,不到日久破烂了,是绝不肯丢掉的。新派小姑娘不一样。有了经过改进的新娃娃,她们就会高高兴兴交出旧娃娃。这两类小姑娘有着天渊之别。这种区别比什么东西都更令人注目。这种差别体现了过去与将来、持久耐用与短暂速成的新旧社会之间的对比。
人与物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短暂了。观察、研究一下折价换娃娃的小姑娘周围的文化就可以看清这种情况。她们很小就懂得,生活中很快出现又很快消失的物品,绝不只是芭比娃娃一个。尿片、围嘴、纸餐巾、手纸、纸巾、不回收的汽水瓶----这些东西在她们家里全都快速用完,然后无情地加以清除。小松饼买来时是装在烘罐里的,罐子用一次就扔掉了。菠菜就装在塑料袋里,在开水锅里烫过后,袋子也扔了。电视烹饪节目在一次性盘子上烹调并经常它们盛菜。们的家就像一个庞大的加工机器,物品从这个机器流人流出,而且进出的速度越来越快。她们出生以来,就被包围在一种用完就扔的文化中,无法自拔。
一件东西用过一次或用过很短一段时间就换掉,这种主意同社会的本质以及具有贫困传统观念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格格不入的)。不久以前,专为法国广告业进行市场研究的尤里尔 罗尼告诉我们,“法国的家庭主妇不习惯于用完就扔。她们喜欢保存东西,连旧东西也保存着,舍不得丢掉。我们曾为一家想推出一种一次性塑料窗帘。我们为此作了一次市场调查,结果发现阻力很大。”不过,在整个发达世界里,这种阻力正在日见消失。
一位名叫爱德华 梅兹的作家指出,1950年初期,很多到瑞典访问的美国人,看到这个国家那么干净,感到非常惊讶,“美国路边到处都是啤酒瓶和软饮料瓶的确令人感到害羞。瑞典却一点也没有,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真肃然起敬。可是你瞧,到了60年代,瑞典的公路上也突然冒出很多瓶子来。到底是这么一回事?瑞典也变成一个买了就用,用完就扔的社会,学起美国的样子来了。”今天,日本的纸巾非常普及,因而人们认为布手帕非但不卫生,而且也不时髦。在英国,花6便士就可买到一把一次性牙刷,上面涂了一层够刷一次的牙膏。甚至在法国,用完就扔的打火机也很普遍。短期使用或仅用一次的产品,从纸质牛奶盒到作为发射太空飞行器的火箭越来越多地制造出来,越来越多地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近来发明的纸质和类似纸质的服装把一次性处理的潮流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时装店和廉价的服装店雨后春笋般开辟出五彩缤纷设计新颖的纸制衣服专卖部。时装杂志展出各种各样的纸制长袍、大衣、睡衣甚至结婚礼服。在一本杂志的图片中有一个新娘穿着一条白色拖地长裙,披着一长串纸制花边。图片说明写道,这些花边在婚礼过后大可改作及棒的厨房窗帘。
纸质衣服尤其适合儿童。一位时装专家写道:“不久小姑娘们就可以洒冰淇淋洒在衣服上画画,或在上面剪出图案,而她们的妈妈会在一旁对于她们的这些创新给予亲切的微笑。”成年人如果想要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可以买一套配有画笔的“自己上色的服装”,价钱不过两美圆。
当然价格是纸制品激增的关键因素。因此,有的百货商店专售一种简便的A字型连衣裙。这种连衣裙是用一种叫“魔鬼也会动心的人造纤维尼龙混纺布料”裁制的,每件只要1.29美圆。顾客买一件这种衣服穿完后丢掉要比把一件普通的衣服拿到洗衣店洗还便宜。这种裙子很快就会上市。但这涉及到的不仅是价格的问题,因为延伸“用完就扔”的文化在心理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啊。
我们发展“用完就扔”的思想是为了适应“用完就扔”的产品。这种思想影响了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产生一套急剧变化了的财产价值观念。但是对商品随意处理的能力在社会上-普及,又意味着人与物之间的持续时间缩短了。我们不再在较长的时间内和单一的物品发生联系,而是在短期内和一连串取代该物品的其他物品发生联系。
第五篇:新编英语教程5 第五章课文翻译
带插头的毒品:电视和美国家庭(第一部分)
在电视机这项发明进入美国人生活的25年后,它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甚至美国至少有一个州的法律规定电视机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如果负债,它可以和衣物、厨具等一样可免于作为财产抵押,并且看电视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甚至不可避免的活动。只有在电视机进入人们生活的最初几年,作家和评论家们才有充分的洞察力可以将看电视这种活动本身和电视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分开。在哪些早期的日子里,作家们经常讨论电视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过,奇怪的是,缺乏远见困扰着那些早期的观察家们: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电视给家庭生活带来了非常正面的,有益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简直非常奇妙。
早在1947年就有作家预言:“电视机将成为有孩子的每一个家庭的意向真正的财产。”
另一位评论家也声称:“电视将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你孩子的生活习惯,但是这种改变肯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进步。”
1949年,《纽约时报》电视评论家做出这样的评论:“无需调查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视使家庭成员聚集到了一个房间。”
早期这些关于电视的文章每一篇都会刊登这样的照片或者插图:一家人舒适地围坐在电视机前,女儿坐在妈妈的腿上,男孩靠在爸爸的椅子扶手上,爸爸的手臂环绕着妈妈的肩。谁会想到大约二十年后会是这样的结果:妈妈在厨房看电视剧,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看动画片,而爸爸却在客厅里看球赛。
当然,在早期的时候,电视机的价格十分昂贵,到1975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美国家庭会拥有两台以上的电视机的想法在当时看来简直太荒谬了。拥有多台电视机所导致的家庭分裂状况是早期的作家所没有预见的。也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孩子们最终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会是多少,家长们会经常将看电视作为安抚孩子的手段,电视对于孩子的抚养方式又有多大的影响,孩子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被看电视所主宰——总而言之,没有人能想象得到这一新的媒介支配家庭生活的强大力量。
后来,随着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的增加,家长们对于过多地看电视到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忧虑。早期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关于电视对孩子们影响的研究,其作者不断重复的话让很多家长消除了疑虑,他说:“电视总是会通过进入已经存在的影响模式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同龄人、学校、教堂以及广义的文化。”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的家庭生活正常,父母就不必担心所有看电视的影响。
但是,电视不仅仅只是影响孩子,它也深深地影响了意欲改善电视影响的“影响模式”。自从电视出现以来,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活动越来越以电视为中心,很多时候他们聚在一起只是看电视。电视同意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环境,因此,坚持认为电视所扮演的只是附属角色(往往都是电视工作者)显然是不合理的。电视不仅仅是影响当今儿童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其给家庭带来的改变,电视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儿童生活至关重要的因素。
电视对家庭生活的贡献也是不确定的。的确,它曾一度避免了家庭成员的分散,电视它没有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它通过支配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毁掉了每个家庭独一无二的特性,这种家庭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活动,取决于特殊惯例,游戏、反复讲的笑话、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参与的一些活动。
尤里·布朗芬布勒写到:“就像古代的巫师似的,电视机下了一个充满魔力的符咒,只要符咒的魔力不消失,人们的言谈举止就一直冷若冰霜,活生生的人也变成了沉默的雕像。”电视机的主要危害不在于它导致的一些行为(诚然,这一点同样具有危害性),而在于它所阻止的人们的行为:谈话、游戏、家庭庆典甚至争吵,而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途径,也是塑造其品格的途径。打开电视机就中断了孩子向成年转变的过程。
然后,家长们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以电视机为主导的生活方式,他们根本看不到电视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告诉我们:
“在一群孩子里面,有一个小孩,她是独生女,她很不合群,而且没有朋友,我很想了解她的家庭情况,所以我就跟她的母亲谈了谈。哪位母亲说他们每天晚上忙的不可开交,家长把孩子从保育员那里接回来以后就回家,然后,孩子看电视,妈妈做晚饭,接着全家一起吃饭,饭后安顿孩子睡觉,我对这位母亲说“难道她不帮你做饭吗?这可是你们谈话的最佳时间。”然而这位母亲说:“我不想让她错过《缩放》节目,那是一个很不错的节目。”
即使当人们力图控制电视的负面影响时,它的存在也刚好和家庭生活的一些积极效应抵消了,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两个年近3岁和7岁孩子的母亲,曾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描述她的家庭电视时间表:
“我们家进行着全方位的战争,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战争,每一秒节目也会引起一场小冲突,我们承认家里到处都是糟糕的战争场面,我们时刻准备着通过外交谈判协商„„,原则上,我们已经一致同意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先是《芝麻街》,然后是《玩具总动员》(这两档节目期间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完晚饭),然后就是7点到8点半之间分别两个长达半小时的广告节目,这段时间刚好可以让大人安安心心地吃饭,也可以避免孩子们因为争电视而打架。孩子们睡觉前的这段时间真让人头疼,因为最近乔舒告诉我:”没有什么让我更喜欢的了。”我知道他说的就是《我的职业是什么》和《说出真相》这两个节目„„
这时候的确需要一些质量上乘的儿童节目。
让我们想一下这里所描绘的家庭生活情境吧:大概父亲在《芝麻街》和《玩具总动员》两个固定节目之间的这段时间下班回家。孩子们要么正在看电视,要么正在狼吞虎咽地吃饭,要么两者同时进行。当父母两人安安静静地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再看上一个小时的电视,如此一来睡觉前就只剩下半个小时的时间了,这段时间就只够洗澡、换睡衣、刷牙等一些睡觉前的准备工作,孩子们晚上的时间就像军事部署一样有严密的安排。他们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当没有他们喜欢的节目时,电视放什么,他们就看什么——因为看电视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他们的母亲却不知道就在这消极被动的看电视的过程中却丢失了很多东西:她仅仅是希望在那些时间里有一些制作优秀的儿童节目。
我们不必回忆起在维多利亚时代,家人一起做游戏,一起悠闲自在的吃饭,家族成员团聚,现在的问题也就呈现出来了:孩子每天晚上看电视,让他们看多长时间,他们就看多长时间,这样的生活机械而毫无生气,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好的家庭生活方式了吗?
当然,现在的家庭有时也会一起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夏天去野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礼拜天去动物园,进行各种各样的旅行和探险活动等。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在一起的时间却日倾减少——围坐在餐桌旁进餐、自发地开展活动、在无事可做时孩子们突发奇想的游戏、孩子们的涂鸦、聊天、甚至争吵,所有这些事情构成了完整的家庭生活,也对孩子的童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后现在的情况却是,孩子们每天有规律地勘电视,睡觉,父母则再一旁安静的吃饭。
《纽约时报》上那篇文章的作者这样说:“保持家庭生活的健康就是要平衡孩子和父母的需求。”但是,肯定的是满族成年人的需求远比满族孩子的需求容易,父母经常把孩子放到一边,不然孩子捣乱,而自己就可以像没有孩子的夫妇一样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事实上,正是这种孩子对于家庭的需求才带来了孩子的成长,也真是这种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满足才建立起来未来家庭所赖以发展的家庭关系。如果家庭没有积累它共享的经历—那发生,再发生,变化以及发展的日常生活经历,那么它很可能与托儿所没有什么区别了。
带插头的毒品:电视和美国家庭(第二部分)
家庭仪式
家庭仪式被社会学家定义为:“家庭成员喜爱,引以为荣并希望继续下去的家庭生活部分”,还有文章这样说:“家庭就像一个团队,而家庭仪式的发展状况正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兴趣爱好的一个指路牌。”
很多家庭都会定期安排一些活动,这些事情让人有安全感,让所有家庭成员觉得有归属感,在这个家庭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这些经历就像粘合剂一样比任何物质利益更能把所有家庭成员牢牢地团结在一起。这些事情和经历都是家庭仪式,而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了?
就餐仪式、就寝仪式、处理疾患的仪式、以及假期的仪式,所有这些仪式活动面对电视机的侵袭,有几个保留下来了?
一位在芝加哥附近长大的青年女子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对于电视对家庭仪式的影响,她这样说:
“由于我的父母都出生于比较大的家庭,所以我小的时候周围就有很多亲戚,我的爸爸就有九个兄妹,每到节假日,就会有很多叔叔,伯伯,阿姨,婶婶以及无数的堂兄妹,表兄妹来我们家在一起聚会,我现在仍然记得过去那些美好的场面。那些堂兄弟,表兄妹每次来我家,我们都会做游戏,吃完饭以后,所有的女人都会坐到屋子前面,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所有的男人都会坐到屋子的后面,一边喝酒一边抽烟,而所有的孩子就玩捉迷藏,满屋子到处跑。每到圣诞节大家更开心,因为他们会带来他们的玩具和新的游戏,我们家的屋子有几个想通的壁橱。所以我们这些孩子可以绕着大圈来回跑动,我现在仍然记得,那些场面是多么美好啊。”
“然而有一年,我现在仍然记得,我突然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这些孩子不再玩那些我们以前经常玩的垄断棋盘,找线索那些游戏了。这是因为我们有了电视,我们要看足球赛,所以以前进行的那些集体活动都不复存在了。现在一到假期,我们家庭聚会的内容就是所有人坐在电视机前,那样子太糟糕了,我记得自己当时被弄的措手不及,不知为什么电视变的更有吸引力了。”
家人聚在一起自杀进行单一的活动,那就是看电视。随着一起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多,以前那些曾给家庭带来某种特质的家庭仪式和娱乐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少,史前时期,居住在洞穴里的家庭经常一起打猎、聚会、吃饭、睡觉,很少有剩余时间积累一种有意义的家庭文化,现代家庭并非从那时起就已经退化到了仅仅只有这一个共同点的地步。
现实生活中的人
电视这一具有巨大威力事物的出现使很多东西都减少了,而不仅仅是家人共同参与的家庭活动,它同样影响家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影响有的很明显,有的很微妙。小孩子在看电视的时间里,只是和电视里的人物单向交流,这种交流不存在任何双向沟通和互动,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显示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它表明一个人不管使用眼睛直接看对方还是用余光看还是眼神来回闪动,眼神接触的方式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孩子与电视的关系中却没有眼神交流可言,尽管在一些儿童节目中人物声称是直接与孩子对话,而这些节目通过直接将摄像头对准要拍摄的人而使人们产生这样的错觉(罗杰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在节目中对孩子说:“我喜欢你,你很特别。”等等)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扭曲,这将会怎样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包括信任,坦诚以及现实生活中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经写到:
“如果让孩子一天中花大量的时间去被动地听电视上热情洋溢的语言,去听那些所谓的电视人物感情丰富的表演,那么这些孩子将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做出回应的能力,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调动别人感情的能力比那些专业演员要小得多。更糟糕的是,他们将失去在现实中学习的能力,因为现实生活比他们在电视里看到的生活要复杂得多„„”
一个老师对她看电视的经历也做出了类似的描述:
“我在看了一段时间电视以后,就发现自己在自我激励和处理现实人际关系中有了麻烦,从看电视那种状态转变到现实生活状态很难,我想也许是因为我在看电视的时候不需要花任何力气,而在现实与人的接触中却需要付出努力。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对于一个小孩,尤其是每天看大量电视的小孩而言,要做到同样的事情难度又要大多少呢?”
然而电视机带给家庭关系更明显的破坏还是父母与孩子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没有了交谈机会,争吵机会(也许这对于家庭关系而言更为重要),甚至是相互抱怨的机会。很多家庭往往用看电视这种方式来避免面对现实问题,然而现实问题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视而不见而消失,问题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恶化,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一位母亲这样说:“我有三个孩子,每当他们打闹的时候,我发现我本能地就想打开电视机,每次我都不得不挣扎不去这样做,因为我觉得那就是在向他们暗示:看电视是解决争吵的方法,但是每次我还是忍不住这样做了。”
一位家庭临床医学家在讨论电视被作为一种逃避机制时,这样说道:“我知道有一个家庭,父亲下班回家就打开电视机,孩子回家以后也跟他一起看,妻子就在电视机前伺候他们吃晚饭。吃完饭以后,父亲就去洗澡,或者修理汽车,或者做别的什么事情,而妻子就独自坐到电视机前吃晚饭,当然上述描述只是症状,在这一症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摆脱电视将能够对他们都有帮助。如果在没有电视的前提下,认真去研究这种症状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易于解决。电视只会助长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回避意识,如果他们不会用看电视来掩饰自己,那么他们就会更敏锐地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事情不一定会变得更好,但他们也不会变得麻木。”
在以电视为中心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交谈的机会日趋减少,这也许可以解释波士顿医院急症室里一位护士所描述的情况,她说现在很多父母陪着生病了的甚至是严重受伤的孩子进来看病,尽管和孩子说说话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或者减轻他们的痛苦,但是进来以后他们就只是坐在一旁。她观察到:“他们似乎已经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交谈。”同样,一位电视评论家也曾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就在前一天,我带我的儿子去一家医院的急诊病房,因为他的左眼上方需要缝几针,这样的场面对我而言,就想中南部的洛杉矶的玛诺特或是第五十四号街那样不真实,我们之间有种距离,我麻木无助,我根本什么也没做,只是看着„„”
很多研究都证实了电视会妨碍家庭活动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在一项调查中,百分之七十八的被调查者表示在看电视时是没有交谈的,除非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时间段,比如广告时间,研究指出:“在绝大多数家庭中,看电视的气氛就是所有在场的家庭成员都安静地专注于电视节目,在看电视时,家庭关系的本质可以说是平行的而不是互动的,当电视机打开的时候,它的确似乎支配着整个家庭生活,”在另外一项调查中,百分之三十六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一周中唯一的家庭活动。
在对电视对于家庭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时,詹姆斯·贾巴迪诺这样说:“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电视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破坏作用,由此推测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也是如此„„于是这样的问题就不无道理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般的美国家庭都是由父亲、母亲、两个孩子和一台电视机组成,这是否就关系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年轻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