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03-10 河南省2013年渔业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大全
河南省2013年渔业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4-03-10 10:06
2013年,我省持续推进省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认真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渔业会议和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以“保供给、保安全”为基础,以“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为核心,继续落实惠渔政策,重视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生产监管(养殖管理、用药监督和渔船监管), 巩固成型养殖技术和模式,开展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调整养殖品种结构, 发展名优和品牌渔产品,渔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产品结构进一步调优,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水产品总产量(食用)1166538吨,比上年增加69058吨,增长6.3%;养殖面积274635公顷,增加21063公顷,增长8.3%。观赏鱼养殖面积673公顷,23877万尾。
渔业经济总产值(水产行业总产值)2235298万元,增加126575万元,增长6.0%(含价格因素,下同);渔业经济增加值835364万元,增加47330万元,增长6.0%。
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10373元,增加550元,增长5.6%(含物价因素);水产品人均生产量11.0公斤,增加0.6公斤。
二、产量和面积
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产量1100459吨,增加66503吨,增长
6.4%;捕捞产量66079吨,增加2555吨,增长4.0%。总产量中,鱼类1129048吨,虾蟹类28162吨,贝类972吨,藻类255吨,其他8101吨。养殖产量中,鲢鱼259936吨,鳙鱼166186吨,鲤鱼328628吨,鲫鱼64749吨,草鱼171115吨;虾类15968吨,蟹类2687吨;甲鱼7922吨。
主要养殖水面(池塘、水库、湖泊、河沟)平均养殖单产3712公斤/公顷,减少93公斤。池塘养殖面积129294公顷,增加9622公顷;产量845798吨,增加45710吨;池塘单产6542公斤/公顷,减少144公斤。水库养殖面积131122公顷,增加11538公顷;产量(不含网箱产量)139410吨,增加9000吨;单产1063公斤/公顷,减少28公斤。湖泊养殖面积3398公顷,产量11021吨,单产3243公斤/公顷,增加222公斤/公顷;河沟养殖面积10766公顷,产量23116吨,单产2147公斤/公顷,减少13公斤/公顷。主要名特优品种主养面积13964公顷,增加698公顷;其中养殖虾类5262公顷,河蟹2736公顷,甲鱼1584公顷,鮰鱼1506公顷。
网箱养殖成品4824195平方米,产量77773吨;工厂化养殖162985立方米,产量2709吨;围栏养殖74127730平方米,产量3371吨;稻田成品养殖面积459公顷,产量632吨。
新建鱼池3395公顷;改造鱼池16825公顷,增加1237公顷;培训人员110764人次,增加8140人次。
观赏鱼养殖面积673公顷,238769458尾,重量5023吨,主要是镇平县金鱼养殖。
三、苗种
生产鱼苗697597万尾,增加55454万尾;其中人工孵化581050万尾,增加33432万尾。
培育鱼种467329万尾,增加11017万尾;其中15CM以上鱼种190735万尾,减少21991万尾。培育扣蟹1372万只、84649公斤,幼虾30235万尾,稚鳖1312万只。投放鱼种462836万尾,增加16101万尾;其中15CM以上鱼种163739万尾,减少51438万尾。
从省外购进鱼苗275497万尾,购进鱼种100018万尾。
四、养殖基地和产量大县
百亩以上连片池塘养殖基地1363个(处),面积(含苗种池)28361公顷,成品产量328543吨,养殖单产12635公斤/公顷。池塘养殖基地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1.9%,产量占38.8%。
养殖水库2105座,其中大型26座,中型102座,小一型483座,小二型1494座;养殖水面131122公顷,其中大型100040公顷,中型13971公顷,小一型9084公顷,小二型8027公顷;产量207792吨,其中大型112524吨,中型34471吨,小一型29989吨,小二型30808吨。在水库养殖产量中网箱产量68382吨。
水产品总产量超5000吨的县(区市)70个,增加4个;水产品总产量1004962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6.2%;养殖面积235993公
顷,占全省总养殖面积的85.9%。其中,总产量超3万吨(含)的县市5个,总产量占全省的19.5%,养殖面积占全省的17.2%;总产量1万吨(含)至3万吨的县区市34个,总产量占全省的49.6%,养殖面积占全省的47.7%;总产量0.5万吨(含)至1万吨的县区市31个,总产量占全省的17.1%,养殖面积占全省的21.1%。
五、乡村渔业组织和从业人员
渔业乡28个;渔业村612个,增加19个;渔户144382户,增加990户;渔业人口579323人,增加5048人。
渔业从业人员468488人,增加3660人,其中专业从业人员218295人,增加5013人,兼业从业人员210452人,临时从业人员39741人。在专业从业人员中,养殖专业从业人员161130人,增加3430人。在渔业从业人员中,女性人员94247人,占20.1%。
六、渔业灾害
全年渔业灾害直接损失59306万元,其中产品损失59156万元,设施损失150万元。干旱40028公顷,损失产量46518吨,直接经济损失52149万元(下同);病害2623公顷,损失产量3490吨,经济损失3481万元;污染1159公顷,损失产量502吨,经济损失609万元。因洪涝冲毁鱼池38公顷,经济损失129万元。
七、渔船
年末拥有机动渔船4510艘、16669吨位、69915千瓦,其中养殖渔船4426艘、16272吨位、66730千瓦,捕捞渔船1707艘、4239
吨位、24787千瓦,渔政执法船84艘、397吨位、3185千瓦。非机动渔船6446艘、5618载重吨。
八、水产品加工
水产品加工企业73个,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个;年加工能力55197吨。水产冷库56座,冻结能力1031吨/日,冷藏能力10274吨/次。全年加工水产品22461吨,使用原产品51237吨。在水产品加工产量中,冷冻品5646吨,冷冻加工品15564吨,鱼糜制品394吨,干腌制品479吨,藻类245吨。
九、渔用颗粒饲料
年产500吨以上渔用颗粒饲料生产厂(点)96个,年颗粒饲料生产能力1388877吨;其中生产企业85个,年生产能力1105965吨。全年生产颗粒饲料729346吨,其中鱼种用颗粒饲料64677吨。
十、产值和增加值
在渔业经济总产值中,涉渔第一产业(成品和苗种)产值1296584万元,增加60819万元,增长4.9%;涉渔第一产业(成品和苗种)增加值587312万元,增加31834万元,增长5.7%。涉渔第二产业产值241955万元,增加11071万元,增长4.8%;增加值63257万元,增加2663万元,增长4.4%;在涉渔第二产业中,水产品加工产值62410万元,增加值26723万元;渔用饲料产值172066万元,增加值34598万元。涉渔第三产业产值696759万元,增加54685万元,增长8.5%;增加值184796万元,增加12832万元,增长7.5%;
在涉渔第三产业中,水产品流通产值617721万元,增加值152728万元;休闲渔业产值72176万元,增加值30072万元。
十一、渔民家庭收支
据农业部在我省选取的600个渔民家庭收支调查户(分布在12个县区)统计,家庭总人口2761人,家庭专业从业人员1139人。全年总收入9739.76万元,全年家庭经营支出6303.80万元,税费支出25.44万元,全年纯收入3410.52万元,其中渔业纯收入1552.29万元。在全年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8766.31万元,占90.0%;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出售水产品收入7307.61万元,占83.4%。渔业生产支出5687.50万元,其中饲料及苗种费用4882.84万元,占85.9%;雇工费用276.93万元,占4.9%。生活支出1929.15万元,占全年纯收入的56.6%,食物支出716.89万元占生活支出的37.2%。
第二篇:2013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
2013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
2013年是渔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出的指导海洋渔业发展的文件。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现代渔业建设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国务院文件的出台和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新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级渔业部门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年渔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9351.89亿元,实现增加值8984.3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0104.88亿元,实现增加值5703.63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4521.05亿元,实现增加值1637.12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4725.96亿元,实现增加值1643.60亿元。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53:23:24,增加值的比例为64:18:18。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855.38亿元,实现增加值1056.81亿元;海水养殖产值2604.47亿元,实现增加值1481.54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28.71亿元,实现增加值236.9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4665.57亿元,实现增加值2644.42亿元;水产苗种产值550.74亿元,实现增加值283.88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渔业产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7:
53、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76:24;渔业增加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增加值比例为47:
53、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增加值比例为76:24。
渔民人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抽样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3038.77元,比上年增加1782.69元、增长15.84%。
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172万吨,比上年增长4.47%。其中,养殖产量4541.68万吨,同比增长5.91%,捕捞产量1630.32万吨,同比增长0.68%,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26;海水产品产量3138.83万吨,同比增长3.48%,淡水产品产量3033.18万吨,同比增长5.53%,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1:49。
远洋渔业产量135.20万吨,同比增长10.5%,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2%。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5.36千克(人口136072万人),比上年增加1.73千克、增长3.97%。
水产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8321.70千公顷,同比增长2.8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315.57千公顷,同比增长6.17%;淡水养殖面积6006.13千公顷,同比增长1.67%;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8:72。
渔船拥有量
年末渔船总数107.17万艘、总吨位1044.35万吨。其中,机动渔船69.49万艘、总吨位989.55万吨、总功率2219.9万千瓦;非机动渔船37.68万艘、总吨位为54.80万吨。
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66.36万艘、总吨位884.43万吨、总功率2018.98万千瓦;辅助渔船3.13万艘、总吨位105.12万吨、总功率200.92万千瓦。
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
渔业人口2065.94万人,比上年减少7.87万人、降低0.38%。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712.46万人,比上年减少11.12万人、降低1.54%。渔业从业人员1443.06万人比上年减少0.99万人、降低0.07%。
水产品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12.94万吨、进出口总额289.0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8%和7.12%。其中,出口量395.91万吨、出口额202.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5%和6.74%;进口量417.03万吨、进口额86.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8%。
渔业灾情
全年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总量损失162.26万吨,经济损失257.42亿元。其中,受灾养殖面积1079.72千公顷;沉船847艘,经济损失1.21亿元;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165人。
第三篇:2012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3-05-28 来源:中国渔业报 浏览次数:1 核心提示: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7321.88亿元,实现增加值791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4%和15.02%。
农业部渔业局
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农业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年渔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有好的良好态势。渔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水产品总量稳定增加,水产品市场运行平稳,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7321.88亿元,实现增加值791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4%和15.02%;其中,渔业产值9048.75亿元,实现增加值5077.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7%和14.87%;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4127.19亿元,实现增加值1436.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3%和15.1%;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4145.94亿元,实现增加值14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5%和15.49%。三产产值比重为52∶24∶24。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706.67亿元,实现增加值960.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6%和18.89%;海水养殖产值2264.54亿元,实现增加值1308.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5%和14.61%;淡水捕捞产值369.85亿元,实现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3%和9.68%;淡水养殖产值4194.82亿元,实现增加值2333.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7%和13.5%;水产苗种产值512.87亿元,实现增加值266.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5%和18.63%(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二、渔民人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抽样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1256元,比上年增加1244.44元、增长12.43%。
三、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上年增长5.43%。其中,养殖产量4288.36万吨,同比增长6.59%;捕捞产量1619.32万吨,同比增长2.49%。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比重为73:27。海水产品产量3033.34万吨,同比增长4.31%;淡水产品产量2874.33万吨,同比增长6.65%。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的比重为51∶49。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3.63千克,同比增长4.91%。
海水养殖产量1643.81万吨,同比增长5.96%。其中,鱼类产量102.84万吨,同比增长6.66%;甲壳类产量124.96万吨,同比增长10.86%;贝类产量1208.44万吨,同比增长4.68%;藻类产量176.47万吨,同比增长10.17%。
淡水养殖产量2644.54万吨,同比增长6.98%。其中,鱼类产量2334.11万吨,同比增长6.8%;甲壳类产量234.3万吨,同比增长8.25%;贝类产量25.88万吨,同比增长2.6%。
国内海洋捕捞产量1267.19万吨,同比增长2.03%。其中,鱼类产量875.85万吨,同比增长1.37%;甲壳类产量220.74万吨,同比增长5.55%;贝类产量56.34万吨,同比下降3.54%;藻类产量2.57万吨,同比下降5.97%;头足类产量69.89万吨,同比增长0.53%。
淡水捕捞产量229.79万吨,同比增长2.94%。其中,鱼类产量163.60万吨,同比增长3.38%;甲壳类产量34.39万吨,同比增长6.15%;贝类产量28.08万吨,同比下降2.02%;藻类36吨,同比下降18.18%。
远洋渔业产量122.34万吨,同比增长6.59%。
四、水产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8088.4千公顷,同比增长3.23%。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180.93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6.96%,同比增长3.54%;淡水养殖面积5907.48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3.04%,同比增长3.12%。
海水养殖面积中,鱼类养殖面积为72.9千公顷,同比下降1.35%;甲壳类养殖面积289.95千公顷,同比下降5.67%;贝类养殖面积1474.89千公顷,同比增长4.67%;藻类养殖面积120.8千公顷,同比增长1.32%。
淡水养殖面积中,池塘养殖面积2566.86千公顷,同比增长4.77%;水库养殖面积1911.47千公顷,同比增长3.22%;湖泊养殖面积1024.79千公顷,同比增长0.17%;河沟养殖面积274.82千公顷,同比增长0.78%;其他养殖面积129.55千公顷,同比下降1.17%;稻田养成鱼面积1294.92千公顷,同比增长7.20%。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和其他养殖方式面积分别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45%、17.35%、32.36%、4.65%、2.19%。
五、渔船拥有量
2012年末渔船总数106.99万艘、总吨位1009.85万吨、总功率2173.57万千瓦。其中,机动渔船69.56万艘、总吨位954.23万吨、总功率2173.57万千瓦;非机动渔船37.44万艘、总吨位为55.62万吨。
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66.35万艘、总吨位853.56万吨、总功率1977.8万千瓦。生产渔船中,捕捞渔船45.14万艘、总吨位770.74万吨、总功率1730.97万千瓦;养殖渔船21.21万艘、总吨位82.82万吨、总功率246.82万千瓦。
机动渔船中,海洋渔业机动渔船28.05万艘、总吨位771.43万吨、总功率1595.09万千瓦。海洋渔业机动渔船中,海洋捕捞渔船19.42万艘、总吨位651.75万吨、总功率1327.08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了0.75万艘、增加33.52万吨和1.49万千瓦。
六、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
渔业人口2073.81万人,比上年增加13.12万人、增长0.64%。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723.58万人,比上年减少7.35万人、下降1.01%。渔业从业人员1444.05万人,比上年减少14.45万人、下降0.99%。
七、水产品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792.5万吨,总额269.8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89%和增长4.54%。其中,出口量380.12万吨,同比下降2.84%,出口额189.83亿美元,同比增长6.69%;进口量412.38万吨,进口额79.9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94%和0.23%。
八、渔业灾情
全年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受灾养殖面积1087.78千公顷,水产品产量损失138.54万吨,受灾沉船874艘,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164人,直接经济损失237.39亿元。
第四篇:农林牧渔业统计知识
农林牧渔业统计知识
一、统计范围
(一)农林牧渔业的概念: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业(种植业、其他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统称。在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中,①种植业包括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植物性纺织原料种植业,糖料作物种植业,烟草种植业,药材种植业,蔬菜、瓜类、和薯类作物种植业,茶、桑、果树种植业及其他种植业;其他农业包括采集野生植物的纤维、树胶、树脂、油料以及野生药材、菌类、等,以及农村集体、个体从事的不够工业生产条件的工业生产活动。②林业包括采种、育苗、植树、造林、森林抚育、迹地更新、森林保护、天然林场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橡胶、漆树、油桐、咖啡、花椒、胡椒等林树种植及其林产品的采集。③畜牧业包括各种牲畜(如猪、牛、羊、马、驴、骡、骆驼以及特种经济动物等)的饲养与放牧、家禽及珍禽的饲养、狩猎、野生动物产品的采集及其他畜牧业。④渔业包括在海水和淡水水域进行的各种水生动物养殖和捕捞。
(二)范围:指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包括国有、集体、统一经营,农民家庭经营及其他经济形式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军委系统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军马生产除外)也应包括在内,但不包括农林牧渔业科学试验机构进行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
二、统计调查单位
分为两类:独立核算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
1.独立核算农林牧渔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企业。
2.农林牧渔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场所从事一个或基本上从事一种农林牧渔业活动的经济单位,是法人企业、事业、行政单位所属附营业务活动单位。
三、统计的计算
采用日历,凡在本日历内(自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收获的农作物以及林业、牧业、渔业的各种产品都应统计填报(包括上年秋冬播种和本年春播、夏播以及秋播而在本年收获的全部作物)。有的作物收割期较长,虽在当年冬季就开始收割,但需“跨年”延至来年春季才能收完(如甘蔗),仍应计算为本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本年内不能收获的多年生作物,以本年新植的和过去留存的面积计算为本年的播种面积。
四、统计指标概念与计算方法
1.耕地面积:是指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撩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烨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生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以及治海、治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应包括在内。但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摹等不应包括在内。
年初实有耕地面积=上年年末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
2.播种面积: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还是非耕地上,也不论面积大小,均应如实统计,种什么就报什么,种多少就报多少,不得遗漏。
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
①补种、改种的面积计算:有些作物播种季节基本结束之后,因遭灾成片补种或改种的,原种植的作物面积仍计算播种面积。同时,新补种或改种的作物也要按复种作物计算其播种面积。
②作物禾苗生长不齐(不全)时的面积计算:有些作物由于某种原因而青苗生长疏落不齐或缺苗断垄(条),不论是否补植(补苗)、仍应按播过种的全部面积计算面积。
③移植作物的面积计算:有些需要移植的作物,如水稻、甘蔗、烟叶等应移植后的面积计算播种面积,原来的秧畦(或秧田)不应计算为播种面积。
④非耕地上种植或间种的农作物面积计算:在非耕地上种植或间种的农作物,都要按实际情况计算其播种面积。在园地、林地的空隙地上间种的作物,其播种面积一般可按用种量折算或估算填报。
⑤多年生农作物的面积计算:等于本年新增面积(不包括本年秋冬播)加去年以前种植而留存到本年成活的面积之和,不论本年是否收获产量,均应计算在内。
⑥间种、混种农作物的面积计算:各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只算一亩并根据每一种农作物所占面积的比例折算,分别计入各该农作物播种面积项内,在同一块地上,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种籽混合起来同时播种、同时生长、同时收获,如扁豆麦、豌豆麦等,可只算一种农作物面积,不必分别折算在各种农作物面积中。
⑦复种、套种农作物的面积计算:同一亩耕地复种或套种两种作物的,应各算一亩播种面积。即每复种套种一次,就按复种、套种的次数计算一次播种面积。
再生稻、再生烟、再生高梁等,因其没有经过播种或植移工作,所以不另算一次播种面积。
本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上年秋冬播作物面积+本年春播作物面积+本年夏播作物面积 或=本年夏收作物播种面积+秋收作物播种面积
如:在春夏收粮食和油菜籽实际产量表中,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上年秋冬粮食播种面积
3.农作物总产量:是指本内生产的各种农作物总产量,不论计划内外,数量多少,耕地上与非耕地上的农作物产量,都应该统计在内。计算方法:
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和其他谷物。其产量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薯类:按5吨鲜薯折1吨计算。包括红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木薯。
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
棉花:按去籽后的皮棉计算。不包括木棉。
烤烟与晒烟:均以干烟叶计算
花生:以带壳的干花生计算
药材:指人工栽培的各种药材作物,不包括野生药材。药材面积包括上年留存面积和当年新播面积。
蔬菜:包括菜用瓜、茭白、芋头、生姜、大蒜球、黄花菜、干辣椒(4公斤生辣椒折1公斤辣椒)等在内。
瓜类:指果用瓜,不包括菜用瓜
饲料作物:指人工栽培的主要用于喂养牲畜的作物,如苜蓿
绿肥作物:指在某种作物开花前后,利用它的嫩绿茎叶作为肥料的作物。4.茶叶和水果生产情况 茶叶产量:指本内生产的全部茶叶产量。包括从成片茶园和零星种植的茶树以及荒芜未垦复的茶树上所采摘的全部产量,不论自食的或出售的,都应统计在内。
水果产量:指本内从果树上收获的全部水果产量。不论自食的或出售的,都应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果用瓜(如西瓜、甜瓜等)和主要作蔬菜食用的藕、西红柿等。也不包括采集的野生水果。水果的产量按鲜果计算,而干枣、葡萄干、柿饼、桔饼等应统一折成鲜果计算。
5.林业生产
林产品产量计算方法:
油茶籽、油桐籽、乌桕籽、核桃、按去掉果皮、外壳的干籽计算产量 五倍子以干籽计算产量
生漆、松脂按从树上割下来的生漆、松脂计算产量。
棕片和竹笋按干片和笋干计算产量
板栗按除去毛荚的果实计算产量
紫胶(虫胶)按原胶计算产量
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量:包括集体、农民售给国家的木材、竹材量及集体、农民自采自用及在集市上出售部分。农民委托国家代销量也包括在内。6.牧业生产
报告期内出栏的畜禽数:是指报告期内乡、村、各种合作经济和农民、国有农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已屠宰或出售的全部畜禽数,包括交售给国家,集市上出售和农民自食的部分。但不包括个别地区习惯吃的“烤小猪”或出口的“乳猪”。生猪包括肉猪和中仔猪。淘汰的畜禽也应计算在内。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数:指本期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各种畜禽的存栏头数。商业部门库存的和运输途中的活牲畜不进行统计。专业运输组织的运输用牲畜也应包括在内
从事农事劳役的牲畜:是指本内实际投入田间生产活动,如翻耕、播种、中耕、浇水、施肥、送粪、拉运等庄稼活的役畜,不包括由于年岁太小或已经衰老实际没有干庄稼活的牲畜,也不包括专门用于副业生产(如碾米、磨面)和用于专业性运输的牲畜。有的牲畜如有时参加田间劳役,有时参加副业劳役,则只包括其中主要和经常参加田间劳役的头数。
另:每季度报的畜牧水产生产情况报表,有几个指标是固定的,肉猪每头平均肉重为70公斤,牛每头平均肉重为100公斤,羊每只平均肉重15公斤,家禽每万只平均肉重1.5公斤。需注意的,产量要保留整数。7.渔业生产
⑴水产品产量:指本内捕捞的水产品(包括全社会人工养殖)并捕捞的水产品和捕捞天然生长的水产品产量。捕捞多少,就算多少。不论自食的还是出售的,都应计算在内。
在进行统计时,有几项规定:
①渔业生产过程中用作继续扩大再生产的中间成果,如鱼苗、鱼种、亲鱼、鱼饵及转塘鱼、存塘鱼,因不是最终成果,故不作水产品产量统计。
②渔业生产单位出售之前已经变质或因残次不能食用的水产品,不论是改作饲料、肥料还是其他用途的,从渔业生产意义上,是一种无效结果,不具有使用价值,也不作水产品产量统计。
③在淡水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如莲藕、菱角等,因属农作物的范畴,均不包括在水产品产量之内。
⑵水产养殖产品、天然捕捞产品:凡人工放养繁殖的水产品生产划为养殖(养殖产量一律以捕捞的产量计算,已养成而示捕捞并继续放养的不应包括在内);捕捞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生产都划为捕捞。在淡水水域中,凡是投放苗种(不包括灌江、纳苗)并进行人工管理的,其捕捞的产量计算为淡水养殖产量,否则计算为淡水捕捞量
⑶淡水养殖面积:是指已放养鱼苗、鱼种等水产品苗种并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的池塘、湖泊、水库、沟渠的养殖水面面积。不应包括稻田养鱼面积。
五、农林牧渔业产值核算方法
1.概念:是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是观察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和发展速度,研究农林牧渔业内部比例关系、农林牧渔业与工业、农林牧渔业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比例关系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计算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
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范围:是辖区内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个系统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业单位附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单位。军委系统的农林牧渔业生产(除军马外)也应包括在内,但不包括农业科学试验机构进行的农业生产。(1)农业 包括农作物种植业和其他农业。农作物种植业 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棉、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药材、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以及茶园、桑园、果园的生产经营。其他农业 包括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纤维、树胶、树脂、油料以及柴草、野生药材、菌类等及农民家庭兼营的商品性工业。(2)林业 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园、桑园和果园的栽培、管理和收获等活动)、林产品的采集和村及村以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竹木采伐。(3)牧业 包括除渔业养殖以外的一切动物饲养和放牧以及野生动物的捕猎和饲养。(4)渔业 包括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养殖和捕捞。从所有制看,包括国有经济的各种专业农(农、林、牧、渔)场以及国家各级机关团体学校、科研机构、部队经营的农业;集体所有制的乡镇村各级办农场;农村各种经济组织经营的农、林、牧、渔业以及工矿企业家属集体经营的农业;农民家庭自营的农林牧渔业及兼营商品性工业等。
3.核算方法
⑴产值核算方法,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核算采用“产品法“进行计算,即产品产量*价格=各种产品产值,然后它们加总求得各业的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当年生产的各种农产品都要计算产值,并且每种产品都按全部产量计算,不扣除用于当年农产品生产消耗的那部分产品的产值。
⑵产品产量的取得方法,农业总产值统计的报告期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主产品产量可以从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报表中取得,凡是有抽样调查数据的均使用抽样调查数;副产品产量,可以根据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报表中各种作物的收获面积和通过典型调查了解的每亩地上各种作物副产品产量的资料来推算,也可根据了解的各种农作物主、副产品的比例来推算。
⑶总产值计算价格的确定,产品产值=产品产量*价格 价格有现行价格和不变价格
①现行价格: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即生产者第一手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来源于农产品生产价格调查。生产价格调查资料中没有涵盖到的少数农产品,可以用集贸市场价格资料代替;没有市场价格的农作物用生产成本代替。农产品的现行价格不包括利润分成、价格补贴(助)及生产扶持费在内。按现价计算的产值主要反映生产的总规模和水平。
②不变价格:是全国通用的某一固定年份的农产品价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是为了观察农业的发展速度,消除不同的价格变动、不同地区之间价格差别的影响,使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具有可比性。我们现在用的有1990年、2000年的农产品不变价格。
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核算的具体说明
⑴农业产值
①谷物和其他作物
谷物、薯类、豆类产值=各种产品主副产品的产量*单价 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蚕豆、芸豆等豆类作物的主副产品。薯类包括红薯、马铃薯等薯类作物的主副产品,不包括芋头、木薯等。
油料作物产值:包括花生果(带壳的干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和其他油料作物主副产品的产值。但不包括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的产值。
棉花产值:指籽棉和棉秆等主副产品的产值,但不包括木棉
麻类产值:包括黄红麻、苎麻、线(大)麻、亚麻、苘麻、剑麻和其他麻的 副产品产值。但不包括野生麻类产值。
糖类作物产值:包括甘蔗的蔗秆产值,甜菜的块根产值。甘蔗包括糖蔗和果蔗,甜菜不管块根用途如何,都要计算在内。
烟叶产值:包括烤烟、晒(土)烟等干烟叶的产值。
其他农作物产值:包括青饲料、绿肥、牧草、桑叶及采集的野生植物等的产值。这些作物的产值一般以产量乘单价计算。青饲料和绿肥一般没有价格,也缺乏产量数据,其产值计算可按播种面积乘平均每亩种植成本可用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的方法取得,播种面积可从农业生产年报取得。桑叶产值按饲养家蚕用桑叶量乘价格计算;而饲养用桑叶量可以根据生产每担蚕茧耗用的桑叶数量来计算。野生植物采集的产值按采集的各种野生药材、纤维原料、油料、淀粉原料等原料产品(即未经加工)的数量乘这些产品的单价计算。产量数字可从收购部门了解并应加上自留部分。
②蔬菜产值:各种蔬菜产量*价格 其中食用菌产值按各种食用菌类产量(干鲜混合)分别乘其单价计算。
花卉及其他园艺作物产值:计算商品性的鲜切花和盆栽类观赏植物的价值。乡村及农户为出售而培植的花卉,按出售收入计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商品量乘价伤口的方法计算;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了解,或者通过住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
③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产值:产量*价格
④中药材产值:指人工委员会的金银花、红花、甘草、枸杞等各种药材的主、副产品产值。如果缺乏产量资料,可按种植面积推算;也可以和收购部门研究,按收购部门额推算。
⑵林业产值
①林木的培育和种值。目前采用以费用代替生长量计算产值,即按从事人造林木各项生产活动的成本计算。也就是说,先从林业生产统计报表中取得下列六项资料:育苗面积、造林面积、零星植树株数、迹地更新面积、幼林抚育面积,分别乘上述各项生产活动的每亩成本求得(零星植树按每株成本计算)。林业生产中的其他费用,如造林前的调查设计费用和护林防火费用等和林木生长的关系比较间接不包括在内。
②木材、竹材采运产值。各种林木、竹材采伐产量*产品价格
③林产品产值。产量*价格
⑶ 牧业产值
肉猪产值=本年肉猪出栏头数*每头肉猪平均毛重*价格 每头肉猪平均毛重由省统一调查确定,为95吨。
牲畜产值=出栏数*价格
家禽产值=出栏只数*价格
以上数据可以在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报表中取得
⑷ 渔业产值
淡水产品产值:按捕捞的天然淡水产品和淡水养殖的水生动物产品产量乘以这些产品的价格计算。没有捕获而留在水中的数量不计算产值;鱼苗和鱼种的培育是渔业生产的一个过程,不是渔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因此不计算渔业产值。从外地购回水产品屯养后出售,不能计算产值。它已属商业活动的一部分。
⑸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等于农林牧渔服务业营业收入。普查年份资料来源于基本单位普查,非普查年份主要是通过测算增加值,然后用上增加值率来反推得到产值。
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上增加值率
⑹附记指标
农民家庭兼营的商品性工业产值:是指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为主的农民家庭兼营的工业,只计算农民家庭为出售而生产的工业品价值。其产值以出售价格计算。
退耕还草产值:按退耕还草面积乘以单位面积的成本(投入)计算。不包括用以出售的草坪草皮的产值,该项活动的产值已在园艺作物中计算。
⑺分类农林牧渔业产值核算
核算范围、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报一致。
产值核算总的原则是收获原则,即如果该种作物在该核算期补收获,则在该核算期记录其产出和投入,对正在生长的作物概不作计算。
产值计算方法:对可直接取得季度(季度累计)产品产量资料的,可直接按产品产量乘以生产价格的方法,分别计算各季度(季度累计)现行价格和可比价产值。不能直接取得季度(季度累计)产品产量资料的产品,可通过面积、商品率等资料进行推算。
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核算
1.概念: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2.核算方法:生产法和分配法
①生产法:这是目前各地计算增加值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即由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的方法取得。
②分配法:也称收入法,是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取得收入份额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营业盈余
3.具体核算方法
为了细化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在具体计算时要划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五个细行业分别计算,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用“生产法”核算;由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和中间消耗资料资料难以取得,目前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主要采取分配法或增加值率的方法进行计算。
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出-农业中间消耗
林业增加值=林业总产出-林业中间消耗
牧业增加值=牧业总产出-牧业中间消耗
渔业增加值=渔业总产出-渔业中间消耗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营业收入)*增加值率,4.季度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季度数据(包括全年预计)采用总产值乘以增加值率的方法计算。
第五篇:09年武汉市统计公报
武汉市统计局 2010年3月9日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多措并举,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快速回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06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142.14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42亿元,增长12.5%。一、二、三产业比重3.2:47.0:49.8,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
表1: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4560.62 13.7 第一产业 149.06 1.6 第二产业 2142.14 16.0 工 业 1772.14 16.7 建筑业 370.00 12.3 第三产业 2269.42 12.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0.66 0.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52.56 12.5 批发和零售业 405.67 13.4 住宿和餐饮业 174.57 7.9 金融业 311.30 18.3 房地产业 155.93 25.5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地方财政收入535.54亿元,增长4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247.95亿元,增长12.5%;非税收入68.12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6%,其中,食品类上涨0.5%,非食品类下降1.1%;消费品类下降0.3%,服务项目类下降1.5%。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0%,其中,轻工业品下降2.9%,重工业品下降7.6%;生产资料下降8.0%,生活资料下降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8%。
表2: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 标 2009年 2008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9.4 105.7
1、食 品 100.5 114.1
2、烟酒及用品 102.3 105.6
3、衣 着 100.0 100.4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9 98.1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3 104.9
6、交通和通信 98.2 98.5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7.4 98.6
8、居 住 96.3 105.1 年末全市新增全民创业基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创业培训人数11500人。新增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59亿元。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人数3.24万人,直接带动8.81万人就业。新增企业2.67万户、个体工商户6.93万户。
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59.0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52万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5.01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1.6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12万人,登记失业率4.2%。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种植业138.81亿元,增长0.8%;林业1.39亿元,下降15.1%;牧业64.78亿元,增长4.9% ;渔业45.52亿元,增长7.1%;农林牧渔服务业1.29亿元,增长1.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23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4.42千公顷,减少3.1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7.97千公顷,减少1.4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3.42千公顷,增长3.5%,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3.0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8千公顷。
年末畜禽养殖小区达到277个,其中,生态畜禽养殖小区达到66个。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9千公顷,增加2.67千公顷。新建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6.67千公顷。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7个、共20千公顷。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59.5%。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全年粮食产量135.89万吨,比上年增长4.7%;棉花3.22万吨,下降8.6%;油料19.05万吨,增长3.3%;蔬菜583.20万吨,下降0.3%;生猪出栏248.77万头,增长3.0%;水产品产量42.22万吨,增长3.5%。
表3: 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粮 食 万吨 135.89 4.7 棉 花 万吨 3.22-8.6 油 料 万吨 19.05 3.3 蔬 菜 万吨 583.20-0.3 生猪出栏 万头 248.77 3.0 家禽出笼 万只 4763.04 2.4 禽 蛋 万吨 14.43 4.2 水 产 品 万吨 42.22 3.5 牛奶产量 万吨 5.34-54.6 年末耕地面积204.54千公顷,其中,当年土地流转面积22.01千公顷。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成立,全年交易金额18.18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07.40万千瓦,比上年增加9.06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9.82万千瓦,增加0.32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9千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7.1%。农业灌溉用水量10.7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增长10.2%。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152.79亿元,增长17.5%;重工业总产值3879.39亿元,增长8.2%。
表4: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工业总产值 5032.18 10.2 #国有经济 1333.86-8.1 集体经济 28.31 4.3 股份制企业 2020.79 15.7 外商港澳台经济 1567.96 23.1 #轻工业 1152.79 17.5 重工业 3879.39 8.2 全年钢材产量1265.19万吨,比上年下降3.1%;生铁产量1342.88万吨,下降1.2%;汽车产量49.21万辆,增长45.6%;原油加工量451.16万吨,增长13.8%;显示器1152.94万台,增长10.5%;房间空调器514.28万台,增长4.2%;卷烟255.72万箱,增长2.6%;软饮料215.90万吨,增长27.7%;啤酒8.98亿升,增长1.2%;发电量167.74亿千瓦小时,下降0.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建材等11个主要行业工业总产值4901.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4%。其中,6个行业产值过500亿元,比上年增加3个;8个企业产值过100亿元,增加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8个,增加385个。表5: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汽车及零部件 857.24 33.0 装 备 制 造 738.10 12.5 电 子 信 息 717.89 24.1 钢铁及深加工 663.76-21.2 食 品 烟 草 564.58 15.9 能 源及 环保 514.35 6.8 石 油 化 工 295.56 0.3 日 用 轻 工 223.85 6.7 建 材 144.19 28.7 生 物 医 药 92.83 12.8 纺 织 服 装 89.36 13.0 全年7个中心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个远城区1040.06亿元,增长22.5%;两大开发区1939.45亿元,增长18.7%。其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837.52亿元,增长21.7%;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101.93亿元,增长16.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1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752.16亿元,增长14.3%;实现利税总额637.06亿元,增长20.5%.其中,利润总额236.22亿元,增长9.4%。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382家,比上年增加13家;实现建筑业产值1967.19亿元,增长22.2%;实现利润63.62亿元,增长2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21.76亿元,增长32.7%。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28亿元,比上年下降16.3%;第二产业投资734.79亿元,增长10.3%,其中,制造业投资638.78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投资2168.69亿元,增长43.2%。
表6: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001.10 33.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921.76 32.7 按行业分:
第一产业 18.28-16.3 第二产业 734.79 10.3 #制造业 638.78 8.3 第三产业 2168.69 43.2 按构成分:
建筑工程 1537.73 31.0 安装工程 180.87 25.3 设备购置 570.04 26.6 其他费用 633.12 45.8 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2117个,比上年增加510个,其中,投资在亿元以上项目206个,增加135个。新开工项目投资总规模1312.27亿元,增长46.3%。全年市级重点项目404个,完成投资1137.50亿元,增长45.0%。武钢三硅钢、东风本田、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等59个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五、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住宅开发投资498.04亿元,增长20.0%。房屋施工面积4487.38万平方米,增长18.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580.99万平方米,增长11.1%。房屋新开工面积1651.17万平方米,增长14.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47.61万平方米,增长1.2%。房屋竣工面积945.05万平方米,增长8.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24.58万平方米,增长7.3%。
表7:2009年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778.59 38.9 住宅开发投资 亿元 498.04 20.0 # 经济适用房 亿元 59.47 20.7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4487.38 18.1 住宅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3580.99 11.1 #经济适用房 万平方米 477.77-0.9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945.05 8.6 住宅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824.58 7.3 #经济适用房 万平方米 133.66 9.3 房屋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1086.99 48.5 住宅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1041.39 52.4 #经济适用房 万平方米 102.92 11.4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86.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5%,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52.26万平方米,增长62.0%;期房销售面积734.72万平方米,增长42.8%。商品房销售额579.22亿元,增长65.5%,其中,现房174.82亿元,增长75.5%;期房404.40亿元,增长61.5%。在商品房销售中,住宅销售面积1041.39万平方米,增长52.4%;住宅销售额541.37亿元,增长69.3%。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214.1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0.6%,其中,住宅空置面积137.10万平方米,增加1.5%。
全年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477.77万平方米,下降0.9%;其中,新开工面积86.27万平方米,下降71.2%。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133.66万平方米,增长9.3%。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102.92万平方米,增长11.1%;销售额28.95亿元,增长12.7%。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824.63亿元,增长17.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7.60亿元,增长12.4%;其他行业零售额61.86亿元,增长10.5%。按用途分,吃的商品零售额500.33亿元,增长8.7%;穿的商品零售额382.29亿元,增长11.6%;用的商品零售额1280.89亿元,增长22.4%。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零售额92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5%,提高1.1个百分点。武商摩尔商场、宜家销品茂、汉阳摩尔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四季美农贸城、中国家具CBD、汉口沿江商务区等大型商贸项目进度加快。武昌区户部巷等6条特色商业街建成。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3万台。
表8: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164.09 17.0 按行业分:
批发零售业 1824.63 17.9 #限额以上 857.29 21.1 住宿餐饮业 277.60 12.4 #限额以上 62.94 8.4 其 他 61.86 10.5 按业态(限额以上)
百货商店 168.72 17.2 超级市场 221.08 15.0 专 业 店 292.65 26.6 专 卖 店 150.91 28.7 便 利 店 20.96 2.5 其 他 2.96 9.7 年末全市大中型综合超市130个,比上年增加22个;便民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2472个,增加726个。登记注册的商品交易市场637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70个。
七、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2%。其中,进口56.47亿美元,下降20.4%;出口58.25亿美元,下降16.0%。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6.73亿美元,下降37.5%;加工贸易出口27.84亿美元,增长19.0%。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39.55亿美元,增长2.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38亿美元,下降1.5%。出口国别和地区数184个,减少2个。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9.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1%。引进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8项,增加3项;引进外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1项,与上年持平。累计批准三资企业5434户,增加12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77家,增加3家;投资项目96项,增加4项。表9:2009年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进出口总额 114.73-18.2 进 口 56.47-20.4 出 口 58.25-16.0 #一般贸易 26.73-37.5 加工贸易 27.84 19.0 实际利用外资额 29.35 14.1 全年对外签定承包工程劳务合同总金额7.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3%。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73亿美元,增长135.7%。在境外兴办企业9家,增加5家。
全年引进内资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引进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36个,增加8个。引进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项目161个,增加19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2个,5亿元至10亿元项目24个,1亿元至5亿元95个。累计登记驻汉办事机构314家,增加9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驻汉办65家。引进国内民营500强企业总部6家、地区总部4家、研发中心2家。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武汉获批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建成投入使用,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全部建成。武汉火车站投入使用,武汉至上海、广州客运专线开通,武汉进入“高铁时代”。全年交通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238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5%。年末民用航线146条,增加5条。其中,国际航线17条,增加5条;国内航线129条,与上年持平。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1千万人,达到1130.5万人,增长22.9%。公路通车里程11571.91公里,增长16.2%,其中,等级公路11204.65公里,高速公路614.9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151.60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16.2%。民用车辆拥有量90.76万辆,增长10.9%,其中,小型汽车47.45万辆,增长24.0%。在小型汽车中,私人小汽车38万辆,增长32.4%。
表10:2009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周转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1900.05 8.6 铁 路 亿吨公里 1032.40-5.9 水 运 亿吨公里 584.63 2.0 公 路 亿吨公里 282.19 257.7 航 空 亿吨公里 0.83-9.5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654.94 3.7 铁 路 亿人公里 466.70-1.5 公 路 亿人公里 109.53 34.1 航 空 亿人公里 78.72 3.9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84.8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37万户,增长27.2%,移动电话普及率123.7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339万户,下降10.8%,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42万户,下降4.7%,固定电话普及率40.4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166万户,增长25.8%。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359.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9%;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6.9万人次,增长25.3%。实现旅游总收入508.65亿元,增长36.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86.18亿元,增长36.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29亿美元,增长29.4%。年末旅游景区32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5A级1个,4A级9个,3A级9个,3A级以下13个。旅游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其中,五星级10个,增加3个;四星级25个,增加1个;三星级48个,减少1个;三星级以下28个。
九、金融 保险
年末金融机构31个,比上年末增加3个,其中,外资银行4个,增加1个。组建了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汉口银行跨省设立分行,新引进7家境内外金融机构,1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光谷金融港兴建后台服务中心,新成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575.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0%,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3917.26亿元,增长37.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010.11亿元,增长24.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069.38亿元,增长34.3%,其中,短期贷款1904.19亿元,增长14.1%;中长期贷款4584.49亿元,增长42.6%。在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贷款921.77亿元,增长34.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789.10亿元,增长35.3%;个人购车贷款48.92亿元,增长10.4%。银行各项贷款周转速度1.35次。
表11:2009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
指 标 年末数 比上年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8575.56 32.0 #企事业存款 3917.26 37.6 居民储蓄存款 3010.11 24.0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7069.38 34.3 #短期贷款 1904.19 14.1 中长期贷款 4584.49 42.6 #消费贷款 921.77 34.3 #个人住房贷款 789.10 35.3 个人购车贷款 48.92 10.4 金融机构人民币投放(+)回笼(-)-198.45-3.2 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收入27.54亿元,增长27.3%;人寿险收入95.36亿元,增长18.6%。赔款、给付支出27.75亿元,下降14.6%,其中,财产险支出14.87亿元,与上年持平;人寿险支出12.88亿元,下降27.2%。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幼儿园667所,比上年末增加29所;在园幼儿13.72万人,增加1.19万人。小学681所,减少71所;在校学生41.32万人,减少0.57万人。普通中学408所,减少18所;在校学生41.36万人,减少3.9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8所,减少7所;在校学生20.98万人,减少0.03万人。高等院校85所,在校学生数111.04万人,其中,成人高校7所,在校学生数17.6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4.63万人,在校研究生8.75万人。6-11岁人口入学率99.95%,12-14岁人口入学率99.87%,6-14岁盲聋弱智人口入学率99.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9.94%。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8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学校竣工面积55.91万平方米。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4.6万平方米。新建51所标准化初中,累计175所;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9所,累计159所。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武汉的改革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年末全市科技研究机构108所,比上年增加4所。科技活动人员7.5万人,增加0.4万人。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98项,增加5项。市科技计划项目680项,增加83项。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市科技局登记科技成果331项。全市科技成果获奖数353项,其中,国家奖14项。专利申请12100件,增加830件,其中,发明专利3100件,增加195件;专利授权5500件,增加171件,其中,发明授权1000件,增加14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74.04亿元,增长24.3%。
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30个,比上年增加103个;民营科技企业6355个,增加58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55.00亿元,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11.03亿元,增长18.2%。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860.00亿元,增长10.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16个,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场所13个,公共图书馆17个。市属专业剧团全年新排上演剧目45台,比上年增加26台,获国家奖8个,获省级奖46个,儿童剧《古丢丢》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武汉出版社出版图书18类674种1008万册,出版报纸6.02亿份。拥有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9套,电视综合覆盖率99.95%;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8套,广播综合覆盖率99.73%;全年制作广播剧7部,举办大型晚会110场。
年末卫生事业机构2662个,比上年增加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5个。卫生事业床位数43540张,增加105张,其中,医院病床36192张。卫生技术人员数58102人,增加394人,其中,医生22911人,护师、护士2251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71人,拥有医院病床4.22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375人/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96.0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9%。药品监督覆盖率及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8.2%和 90.14%。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及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9.98%和 86.3%。居民人均预期寿命77.9岁。
年末全市体育场馆116个,其中,体育馆10个。市属优秀运动员人数134人,新增等级运动员534人。举办各类运动会14次,市级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74次。全年武汉市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重大比赛中获2枚世界级金牌,5枚国家级金牌。体育彩票销售额6.32亿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户籍人口835.55万人,增加2.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54万人,减少1.47万人;非农业人口541.01万人,增加3.7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78‰,上升1.32个千分点,其中,人口出生率8.18‰,下降0.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4.40‰,下降1.34个千分点。人口净迁移率0.71‰,下降1.37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7.93%,下降0.32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02元,比上年增长10.0%;人均消费支出12710.29元,增长11.2%,其中,食品支出5109.70元,增长4.7%。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88平方米,增加1.60平方米。每百户拥有电脑69.2台,空调器145.4台,移动电话174.8部,家用汽车5.6辆。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现金纯收入比重占92.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4901元,增长3.1%,其中,食品支出2068元,增长0.2%。人均居住面积47.68平方米,增加1.87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0.6台,移动电话170.9部,电冰箱80.3台,洗衣机72.3台,空调器52.4台,摩托车51.7辆。
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加职工210.30万人,比上年增长3.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09.18万人,增长10.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07万人,增长9.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6.24万人,增长18.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7.91万人,增长14.7%。城市居民享受低保人数23.28万人,减少0.87万人;全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95亿元,增长28.2%。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10.61万人,减少0.18万人;全年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717.62万元,增长37.9%。市属社会福利院15家。福利彩票销售额13.3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4亿元。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年末自来水厂21个,日供水能力430.70万吨。全年自来水平均每天实际供水量268.1万吨,比上年增长3.9%。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远城区自来水普及率85.8%,提高19.1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310.27亿千瓦时,增长8.3%。其中,生产用电253.51亿千瓦时,增长10.1%;居民生活用电56.76亿千瓦时,增长1.1%。年末家庭燃气用户150.00万户,增加4.7万户,其中,管道气用户96.00万户;全年天然气供气总量55000万立方米,增长34.6%,其中,家庭用量15400万立方米,增长25.6%;城区气化率93.55%,提高0.24个百分点。
年末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3052.58公里,增长6.9%;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36平方米,增加2.11平方米。公交线路273条,公共汽(电)车7062辆,出租车12137辆。公园69个,增加2个;公园绿地面积5583.82公顷,增加72.0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2平方米,增加0.0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6%,提高0.0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26.48%,提高1.36个百分点。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年限期治理老污染源27项,整治排污口30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9.8%,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7%,提高3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89万吨,下降1.8%;二氧化硫排放量12.01万吨,下降2.9%;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77,下降4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2.5%,提高2.5个百分点,全年空气污染好于二级天数301天。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7分贝,增加0.3分贝,其中,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1分贝,增加0.1分贝。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提高0.4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定数以当年《武汉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末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4、中心城区指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远城区指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5、分区工业总产值中,开发区和行政区存在重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