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公报写作[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21:3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计公报写作[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计公报写作[最终版]》。

第一篇:统计公报写作[最终版]

1.概述

统计公报是一种专题性公报,是用于国家和政府统计机关发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情况的一种公文。我国统计部门发表这类公报时通常以年度(或半年度)为计数的时间单位。地方的统计公报一般不对外,只在地方报刊发表。

2.写作要点

统计公报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构成:

(1)标题和题下标示

统计公报的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时间和公报的内容)和文种类别(统计公报)三部分组成,一般不能有省略。题下要准确标明发布该公报的时间。如属年度统计公报,标题的时间和题下标明的发布时间应相差一年。

(2)正文

正文可分为概述和分述两大部分。开头的概述,一般要对公报公布时限内的情况加以综合介绍,简明扼要地分析原因,指出存在的问题。分述部分要详细介绍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通常都要对照上一年进行比较,以见其本年度、本阶段的发展、不足。有的统计公报在结尾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简要的建议。

统计公报的法定作者和日期已见标题和题下标示,不必另外注明。

统计公报的数据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准确可靠,保证其权威性。公布的内容要有选择性。统计公报的法定作者必须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统计机关。

3.例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1年2月22日)

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1.农业

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略)

2.工业

……略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未包括台湾省。

(2)各项总产值约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的基数,除1989年末人口数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作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按新的商品房统计数作了调整外,其余均为《中国统计年鉴》发表的正式统计数。

(4)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其自产自用产品价格是按原定的国家牌价计算的,与历年资料可比,如改用合同定购综合平均价计算,则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3元。

第二篇:09年武汉市统计公报

武汉市统计局 2010年3月9日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多措并举,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快速回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06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142.14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42亿元,增长12.5%。一、二、三产业比重3.2:47.0:49.8,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

表1: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4560.62 13.7 第一产业 149.06 1.6 第二产业 2142.14 16.0 工 业 1772.14 16.7 建筑业 370.00 12.3 第三产业 2269.42 12.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0.66 0.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52.56 12.5 批发和零售业 405.67 13.4 住宿和餐饮业 174.57 7.9 金融业 311.30 18.3 房地产业 155.93 25.5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地方财政收入535.54亿元,增长4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247.95亿元,增长12.5%;非税收入68.12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6%,其中,食品类上涨0.5%,非食品类下降1.1%;消费品类下降0.3%,服务项目类下降1.5%。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0%,其中,轻工业品下降2.9%,重工业品下降7.6%;生产资料下降8.0%,生活资料下降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8%。

表2: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 标 2009年 2008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9.4 105.7

1、食 品 100.5 114.1

2、烟酒及用品 102.3 105.6

3、衣 着 100.0 100.4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9 98.1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3 104.9

6、交通和通信 98.2 98.5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7.4 98.6

8、居 住 96.3 105.1 年末全市新增全民创业基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创业培训人数11500人。新增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59亿元。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人数3.24万人,直接带动8.81万人就业。新增企业2.67万户、个体工商户6.93万户。

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59.0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52万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5.01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1.6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12万人,登记失业率4.2%。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种植业138.81亿元,增长0.8%;林业1.39亿元,下降15.1%;牧业64.78亿元,增长4.9% ;渔业45.52亿元,增长7.1%;农林牧渔服务业1.29亿元,增长1.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23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4.42千公顷,减少3.1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7.97千公顷,减少1.4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3.42千公顷,增长3.5%,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3.0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8千公顷。

年末畜禽养殖小区达到277个,其中,生态畜禽养殖小区达到66个。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9千公顷,增加2.67千公顷。新建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6.67千公顷。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7个、共20千公顷。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59.5%。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全年粮食产量135.89万吨,比上年增长4.7%;棉花3.22万吨,下降8.6%;油料19.05万吨,增长3.3%;蔬菜583.20万吨,下降0.3%;生猪出栏248.77万头,增长3.0%;水产品产量42.22万吨,增长3.5%。

表3: 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粮 食 万吨 135.89 4.7 棉 花 万吨 3.22-8.6 油 料 万吨 19.05 3.3 蔬 菜 万吨 583.20-0.3 生猪出栏 万头 248.77 3.0 家禽出笼 万只 4763.04 2.4 禽 蛋 万吨 14.43 4.2 水 产 品 万吨 42.22 3.5 牛奶产量 万吨 5.34-54.6 年末耕地面积204.54千公顷,其中,当年土地流转面积22.01千公顷。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成立,全年交易金额18.18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07.40万千瓦,比上年增加9.06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9.82万千瓦,增加0.32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9千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7.1%。农业灌溉用水量10.7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增长10.2%。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152.79亿元,增长17.5%;重工业总产值3879.39亿元,增长8.2%。

表4: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工业总产值 5032.18 10.2 #国有经济 1333.86-8.1 集体经济 28.31 4.3 股份制企业 2020.79 15.7 外商港澳台经济 1567.96 23.1 #轻工业 1152.79 17.5 重工业 3879.39 8.2 全年钢材产量1265.19万吨,比上年下降3.1%;生铁产量1342.88万吨,下降1.2%;汽车产量49.21万辆,增长45.6%;原油加工量451.16万吨,增长13.8%;显示器1152.94万台,增长10.5%;房间空调器514.28万台,增长4.2%;卷烟255.72万箱,增长2.6%;软饮料215.90万吨,增长27.7%;啤酒8.98亿升,增长1.2%;发电量167.74亿千瓦小时,下降0.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建材等11个主要行业工业总产值4901.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4%。其中,6个行业产值过500亿元,比上年增加3个;8个企业产值过100亿元,增加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8个,增加385个。表5: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汽车及零部件 857.24 33.0 装 备 制 造 738.10 12.5 电 子 信 息 717.89 24.1 钢铁及深加工 663.76-21.2 食 品 烟 草 564.58 15.9 能 源及 环保 514.35 6.8 石 油 化 工 295.56 0.3 日 用 轻 工 223.85 6.7 建 材 144.19 28.7 生 物 医 药 92.83 12.8 纺 织 服 装 89.36 13.0 全年7个中心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个远城区1040.06亿元,增长22.5%;两大开发区1939.45亿元,增长18.7%。其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837.52亿元,增长21.7%;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101.93亿元,增长16.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1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752.16亿元,增长14.3%;实现利税总额637.06亿元,增长20.5%.其中,利润总额236.22亿元,增长9.4%。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382家,比上年增加13家;实现建筑业产值1967.19亿元,增长22.2%;实现利润63.62亿元,增长2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21.76亿元,增长32.7%。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28亿元,比上年下降16.3%;第二产业投资734.79亿元,增长10.3%,其中,制造业投资638.78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投资2168.69亿元,增长43.2%。

表6: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001.10 33.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921.76 32.7 按行业分:

第一产业 18.28-16.3 第二产业 734.79 10.3 #制造业 638.78 8.3 第三产业 2168.69 43.2 按构成分:

建筑工程 1537.73 31.0 安装工程 180.87 25.3 设备购置 570.04 26.6 其他费用 633.12 45.8 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2117个,比上年增加510个,其中,投资在亿元以上项目206个,增加135个。新开工项目投资总规模1312.27亿元,增长46.3%。全年市级重点项目404个,完成投资1137.50亿元,增长45.0%。武钢三硅钢、东风本田、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等59个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五、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住宅开发投资498.04亿元,增长20.0%。房屋施工面积4487.38万平方米,增长18.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580.99万平方米,增长11.1%。房屋新开工面积1651.17万平方米,增长14.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47.61万平方米,增长1.2%。房屋竣工面积945.05万平方米,增长8.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24.58万平方米,增长7.3%。

表7:2009年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778.59 38.9 住宅开发投资 亿元 498.04 20.0 # 经济适用房 亿元 59.47 20.7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4487.38 18.1 住宅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3580.99 11.1 #经济适用房 万平方米 477.77-0.9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945.05 8.6 住宅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824.58 7.3 #经济适用房 万平方米 133.66 9.3 房屋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1086.99 48.5 住宅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1041.39 52.4 #经济适用房 万平方米 102.92 11.4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86.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5%,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52.26万平方米,增长62.0%;期房销售面积734.72万平方米,增长42.8%。商品房销售额579.22亿元,增长65.5%,其中,现房174.82亿元,增长75.5%;期房404.40亿元,增长61.5%。在商品房销售中,住宅销售面积1041.39万平方米,增长52.4%;住宅销售额541.37亿元,增长69.3%。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214.1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0.6%,其中,住宅空置面积137.10万平方米,增加1.5%。

全年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477.77万平方米,下降0.9%;其中,新开工面积86.27万平方米,下降71.2%。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133.66万平方米,增长9.3%。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102.92万平方米,增长11.1%;销售额28.95亿元,增长12.7%。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824.63亿元,增长17.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7.60亿元,增长12.4%;其他行业零售额61.86亿元,增长10.5%。按用途分,吃的商品零售额500.33亿元,增长8.7%;穿的商品零售额382.29亿元,增长11.6%;用的商品零售额1280.89亿元,增长22.4%。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零售额92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5%,提高1.1个百分点。武商摩尔商场、宜家销品茂、汉阳摩尔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四季美农贸城、中国家具CBD、汉口沿江商务区等大型商贸项目进度加快。武昌区户部巷等6条特色商业街建成。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3万台。

表8: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164.09 17.0 按行业分:

批发零售业 1824.63 17.9 #限额以上 857.29 21.1 住宿餐饮业 277.60 12.4 #限额以上 62.94 8.4 其 他 61.86 10.5 按业态(限额以上)

百货商店 168.72 17.2 超级市场 221.08 15.0 专 业 店 292.65 26.6 专 卖 店 150.91 28.7 便 利 店 20.96 2.5 其 他 2.96 9.7 年末全市大中型综合超市130个,比上年增加22个;便民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2472个,增加726个。登记注册的商品交易市场637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70个。

七、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2%。其中,进口56.47亿美元,下降20.4%;出口58.25亿美元,下降16.0%。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6.73亿美元,下降37.5%;加工贸易出口27.84亿美元,增长19.0%。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39.55亿美元,增长2.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38亿美元,下降1.5%。出口国别和地区数184个,减少2个。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9.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1%。引进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8项,增加3项;引进外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1项,与上年持平。累计批准三资企业5434户,增加12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77家,增加3家;投资项目96项,增加4项。表9:2009年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进出口总额 114.73-18.2 进 口 56.47-20.4 出 口 58.25-16.0 #一般贸易 26.73-37.5 加工贸易 27.84 19.0 实际利用外资额 29.35 14.1 全年对外签定承包工程劳务合同总金额7.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3%。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73亿美元,增长135.7%。在境外兴办企业9家,增加5家。

全年引进内资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引进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36个,增加8个。引进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项目161个,增加19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2个,5亿元至10亿元项目24个,1亿元至5亿元95个。累计登记驻汉办事机构314家,增加9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驻汉办65家。引进国内民营500强企业总部6家、地区总部4家、研发中心2家。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武汉获批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建成投入使用,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全部建成。武汉火车站投入使用,武汉至上海、广州客运专线开通,武汉进入“高铁时代”。全年交通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238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5%。年末民用航线146条,增加5条。其中,国际航线17条,增加5条;国内航线129条,与上年持平。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1千万人,达到1130.5万人,增长22.9%。公路通车里程11571.91公里,增长16.2%,其中,等级公路11204.65公里,高速公路614.9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151.60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16.2%。民用车辆拥有量90.76万辆,增长10.9%,其中,小型汽车47.45万辆,增长24.0%。在小型汽车中,私人小汽车38万辆,增长32.4%。

表10:2009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周转量及其增长速度

标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1900.05 8.6 铁 路 亿吨公里 1032.40-5.9 水 运 亿吨公里 584.63 2.0 公 路 亿吨公里 282.19 257.7 航 空 亿吨公里 0.83-9.5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654.94 3.7 铁 路 亿人公里 466.70-1.5 公 路 亿人公里 109.53 34.1 航 空 亿人公里 78.72 3.9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84.8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37万户,增长27.2%,移动电话普及率123.7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339万户,下降10.8%,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42万户,下降4.7%,固定电话普及率40.4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166万户,增长25.8%。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359.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9%;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6.9万人次,增长25.3%。实现旅游总收入508.65亿元,增长36.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86.18亿元,增长36.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29亿美元,增长29.4%。年末旅游景区32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5A级1个,4A级9个,3A级9个,3A级以下13个。旅游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其中,五星级10个,增加3个;四星级25个,增加1个;三星级48个,减少1个;三星级以下28个。

九、金融 保险

年末金融机构31个,比上年末增加3个,其中,外资银行4个,增加1个。组建了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汉口银行跨省设立分行,新引进7家境内外金融机构,1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光谷金融港兴建后台服务中心,新成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575.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0%,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3917.26亿元,增长37.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010.11亿元,增长24.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069.38亿元,增长34.3%,其中,短期贷款1904.19亿元,增长14.1%;中长期贷款4584.49亿元,增长42.6%。在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贷款921.77亿元,增长34.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789.10亿元,增长35.3%;个人购车贷款48.92亿元,增长10.4%。银行各项贷款周转速度1.35次。

表11:2009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

指 标 年末数 比上年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8575.56 32.0 #企事业存款 3917.26 37.6 居民储蓄存款 3010.11 24.0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7069.38 34.3 #短期贷款 1904.19 14.1 中长期贷款 4584.49 42.6 #消费贷款 921.77 34.3 #个人住房贷款 789.10 35.3 个人购车贷款 48.92 10.4 金融机构人民币投放(+)回笼(-)-198.45-3.2 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收入27.54亿元,增长27.3%;人寿险收入95.36亿元,增长18.6%。赔款、给付支出27.75亿元,下降14.6%,其中,财产险支出14.87亿元,与上年持平;人寿险支出12.88亿元,下降27.2%。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幼儿园667所,比上年末增加29所;在园幼儿13.72万人,增加1.19万人。小学681所,减少71所;在校学生41.32万人,减少0.57万人。普通中学408所,减少18所;在校学生41.36万人,减少3.9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8所,减少7所;在校学生20.98万人,减少0.03万人。高等院校85所,在校学生数111.04万人,其中,成人高校7所,在校学生数17.6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4.63万人,在校研究生8.75万人。6-11岁人口入学率99.95%,12-14岁人口入学率99.87%,6-14岁盲聋弱智人口入学率99.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9.94%。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8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学校竣工面积55.91万平方米。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4.6万平方米。新建51所标准化初中,累计175所;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9所,累计159所。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武汉的改革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年末全市科技研究机构108所,比上年增加4所。科技活动人员7.5万人,增加0.4万人。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98项,增加5项。市科技计划项目680项,增加83项。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市科技局登记科技成果331项。全市科技成果获奖数353项,其中,国家奖14项。专利申请12100件,增加830件,其中,发明专利3100件,增加195件;专利授权5500件,增加171件,其中,发明授权1000件,增加14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74.04亿元,增长24.3%。

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30个,比上年增加103个;民营科技企业6355个,增加58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55.00亿元,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11.03亿元,增长18.2%。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860.00亿元,增长10.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16个,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场所13个,公共图书馆17个。市属专业剧团全年新排上演剧目45台,比上年增加26台,获国家奖8个,获省级奖46个,儿童剧《古丢丢》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武汉出版社出版图书18类674种1008万册,出版报纸6.02亿份。拥有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9套,电视综合覆盖率99.95%;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8套,广播综合覆盖率99.73%;全年制作广播剧7部,举办大型晚会110场。

年末卫生事业机构2662个,比上年增加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5个。卫生事业床位数43540张,增加105张,其中,医院病床36192张。卫生技术人员数58102人,增加394人,其中,医生22911人,护师、护士2251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71人,拥有医院病床4.22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375人/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96.0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9%。药品监督覆盖率及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8.2%和 90.14%。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及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9.98%和 86.3%。居民人均预期寿命77.9岁。

年末全市体育场馆116个,其中,体育馆10个。市属优秀运动员人数134人,新增等级运动员534人。举办各类运动会14次,市级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74次。全年武汉市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重大比赛中获2枚世界级金牌,5枚国家级金牌。体育彩票销售额6.32亿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户籍人口835.55万人,增加2.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54万人,减少1.47万人;非农业人口541.01万人,增加3.7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78‰,上升1.32个千分点,其中,人口出生率8.18‰,下降0.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4.40‰,下降1.34个千分点。人口净迁移率0.71‰,下降1.37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7.93%,下降0.32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02元,比上年增长10.0%;人均消费支出12710.29元,增长11.2%,其中,食品支出5109.70元,增长4.7%。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88平方米,增加1.60平方米。每百户拥有电脑69.2台,空调器145.4台,移动电话174.8部,家用汽车5.6辆。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现金纯收入比重占92.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4901元,增长3.1%,其中,食品支出2068元,增长0.2%。人均居住面积47.68平方米,增加1.87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0.6台,移动电话170.9部,电冰箱80.3台,洗衣机72.3台,空调器52.4台,摩托车51.7辆。

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加职工210.30万人,比上年增长3.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09.18万人,增长10.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07万人,增长9.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6.24万人,增长18.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7.91万人,增长14.7%。城市居民享受低保人数23.28万人,减少0.87万人;全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95亿元,增长28.2%。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10.61万人,减少0.18万人;全年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717.62万元,增长37.9%。市属社会福利院15家。福利彩票销售额13.3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4亿元。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年末自来水厂21个,日供水能力430.70万吨。全年自来水平均每天实际供水量268.1万吨,比上年增长3.9%。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远城区自来水普及率85.8%,提高19.1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310.27亿千瓦时,增长8.3%。其中,生产用电253.51亿千瓦时,增长10.1%;居民生活用电56.76亿千瓦时,增长1.1%。年末家庭燃气用户150.00万户,增加4.7万户,其中,管道气用户96.00万户;全年天然气供气总量55000万立方米,增长34.6%,其中,家庭用量15400万立方米,增长25.6%;城区气化率93.55%,提高0.24个百分点。

年末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3052.58公里,增长6.9%;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36平方米,增加2.11平方米。公交线路273条,公共汽(电)车7062辆,出租车12137辆。公园69个,增加2个;公园绿地面积5583.82公顷,增加72.0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2平方米,增加0.0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6%,提高0.0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26.48%,提高1.36个百分点。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年限期治理老污染源27项,整治排污口30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9.8%,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7%,提高3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89万吨,下降1.8%;二氧化硫排放量12.01万吨,下降2.9%;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77,下降4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2.5%,提高2.5个百分点,全年空气污染好于二级天数301天。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7分贝,增加0.3分贝,其中,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1分贝,增加0.1分贝。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提高0.4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定数以当年《武汉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末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4、中心城区指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远城区指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5、分区工业总产值中,开发区和行政区存在重复计算

第三篇:2010年安阳市统计公报

安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安阳面临重重困难、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一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振兴工程,着力强化产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和软实力四大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态势,顺利完成了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311.3亿元,增长13.1%。其中,一产增加值159.1亿元,二产增加值809.3亿元,三产增加值34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1:61.7:26.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7.3%,菜价格上涨17.9%,油脂价格上涨11.8%,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5.2%。表1: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同期为100 类别 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6 食品 108.9 #粮食 107.3 油脂 111.8 肉禽及其制品 105.2 菜 117.9 烟酒及用品 101.5 衣着 103.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0.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5 交通和通信 100.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1 居住 101.9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4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6359元,比上年增长13.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17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080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26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二、农 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其中,夏粮种植面积304千公顷,增长0.3%。棉花种植面积18千公顷,下降15.6%。油料种植面积59.3千公顷,下降0.2%。蔬菜种植面积110.2千公顷,增长2.3%。

全年粮食产量334.2万吨,比上年增长0.35%;棉花产量1.76万吨,下降14.6%;油料产量26万吨,增长3.9%;蔬菜产量533万吨,增长3.4%。表2: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 334.2 0.35 夏粮 186.4 0.6 秋粮 147.8 0.01 油料 26 3.9 棉花 1.76-14.6 蔬菜 533 3.4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68.8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农用拖拉机14.17万台, 比上年下降1.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049台,比上年增长10.7%;农用运输车14.09万辆,比上年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31.8亿元,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48.2亿元,增长19.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重工业增加值5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3.6%。表3: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 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48.2 19.7 #轻工业 138.8 16.7 重工业 509.4 20.5 #国有控股企业 127.1 14.5 #国有企业 37 9.8 集体企业 7.6 44.2 股份制企业 521.3 19.9 股份合作制企业 0.8-41.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6 51.1 其他 74 2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增加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209.7亿元,增长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51.4亿元,增长5.4%;炼焦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2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46.1亿元,增长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41.9亿元,增长33%;烟草制品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9.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26.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6.1亿元,增长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1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6.4亿元,增长2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卷烟产量增长2.3%,发电量增长9.5%,钢材增长27.2%,布增长17.1%,水泥增长16.9%。表4: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粗钢 万吨 1359.9 2 钢材 万吨 1318.4 27.2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5.5 9.5 原煤 万吨 320.1-10 洗煤 万吨 527.2 11.4 水泥 万吨 1303.6 16.9 多晶硅 吨 935-4.1 饮料酒 千升 95.8 23 纱 万吨 9.6-17.7 布 万米 3.1 17.1 卷烟 亿支 253.2 2.3 化学药品原药 吨 6616 44.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7.3亿元,增长27.2%。实现利润总额182.8亿元,增长34%。分所有制看,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4亿元;集体工业实现利润2.6亿元,增长25.8%;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利润176.1亿元,增长30.1%。实现利润总额居前10位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9.1亿元,增长2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8.9亿元,增长10.2%;炼焦业24.6亿元,增长16.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3亿元,增长3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4亿元,增长7.9%;通用设备制造业8.3亿元,增长41.2%;农副食品加工业7.9亿元,增长11.1%;专用设备制造业7.5亿元,增长28.1%;饮料制造业4亿元,下降22.6%;烟草制品业3.9亿元,增长20.4%。

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94.7亿元,增长20.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60亿元,增长22.1%。

城镇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6.6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工业投资410.3亿元,增长6.4%。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0.1亿元,下降26.2%;电力、热水工业投资29.5亿元,增长49.8%;冶金工业投资116.6亿元,下降15.6%;食品工业投资21.6亿元,增长8.6%;化工投资64.4亿元,增长10.5%;机械工业投资70亿元,增长8.7%;纺织工业投资18.6亿元,增长18%;建材工业投资55.9亿元,增长44.5%。交通运输业投资48.5亿元,增长1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75.5亿元,增长82.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7亿元,增长3.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投资2.7亿元,增长156.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6亿元,增长30.6%。

全年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98.7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住宅投资84.9亿元,增长35.9%。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39.9万平方米,增长39.3%。

五、国内贸易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5.3亿元,增长18.9%。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为61.9亿元,增长20.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为239.3亿元,增长18%;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为44.1亿元,增长22.3%。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9%。其中进口总额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5%;出口总额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5%。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

七、交通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公路货运周转量63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8%。公路客运周转量40.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7.8%。

全年接待游客1885.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和127.3%。门票收入4007.4万元,比上年增长25.4%。

八、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税收收入45.1亿元,增长13.6%,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9.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2.7亿元,增长17.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1.6%,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35.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6.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5.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91.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8.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7.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87所,在校生102.49万人,教职工6.63万人,其中专任老师5.48万人。高等院校5所,高中阶段学校91所,其中普通高中39所,中等职业学校52所,初中280所,小学1474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幼儿园73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9%,高中阶段学校招生4.78万人。安阳市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具有较雄厚的科技综合实力。现有科研院所8家,其中中央直属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申请专利899件,授权633件,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90%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4个,公共图书馆7个。全市有调频广播转播发射台6座,1千瓦以上的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村卫生所)227家,乡镇卫生院9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家,全市妇幼保健院(所)10家。共有编制床位1.66万张,在职职工2.2万人。

年末共有体育场6个(市区4个),体育馆3个(市区1个),航空运动机场1个,国际滑翔基地(林州)1个,其余各类体育场地1037个,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435万平方米。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8枚,银牌51枚,铜牌68枚,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到1.9亿元。

十一、资源、安全生产

全市水资源总量9.75亿立方米。建有水库118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7座,总库容4.77亿立方米;有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10处。

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75万公顷。共有146个占补平衡项目通过验收,新增耕地1938公顷。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96.5万亩,有林地面积218万亩,森林覆盖率19.8%。省级森林公园6处,其中国家级1处。

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92起,比上年下降84.1%;死亡36人,比上年下降73.5%。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0年安阳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四篇: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德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2月

2008年是德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德阳市遭遇“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380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开展抗震救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把握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两个机遇,坚持“推进两个加快,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大灾之年,德阳经济社会总体仍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2008年,德阳经济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全市经济波动明显,呈“V”型运行态势。一季度,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5.4%,创近十几年新高;二季度,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经济社会遭受发展重创,德阳经济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3%,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三季度,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认真推进两个加快,调整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经济总量同比下降2%,增幅回落16.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4.3%。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04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4亿元,同比下降

3.4%,回落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3.5亿元,同比增长1.3%,回落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2亿元,同比增长3%,回落8.5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8.6:55.2:26.2。

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084元,同比增长1.1%,按2008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为2792.3美元,同比增加355.5美元。

民营经济继续占据德阳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地震和金融危机对民营经济影响大。2008年,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同比下降1.7%,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8亿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204.52亿元,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98.82亿元,同比增长1.3%。年末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 70853户,私营企业14095户,同比增长9.97%和30.79%。

二、农业

2008年,全市各级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重点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但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农村经济整体回落。2008年全市粮食生产稳定,畜牧业生产降幅较大,在农产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情况下,农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这是德阳建市以来农村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12.7亿元,同比下降

6.4%。其中农业产值(种植业)88.3亿元,下降5.8%;林业产值4.3亿元,增长12%;畜牧业产值109.0亿元,下降8.8%;渔业产值6.1亿元,增长6.7%。

粮食生产稳定,油料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播面31.2万公顷,同比增长0.1%,粮食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加286吨,增长0.01%,其中:小春粮食总产量54.5万吨,同比减1.28万吨,同比下降2.3%;大春粮食作物产量140.5万吨,同比增加1.3万吨,增长0.9%。油料作物播面6.9万公顷,同比增长9.6%,油料作物总产量17万吨,同比增加1万吨,增长6.6%。蔬菜播面6万公顷,同比下降6%,蔬菜总产量178.2万吨,同比下降14.3%。

畜牧业生产受地震后养殖条件等的影响较大,主要产品产量下降。全年肉类总产量44.7万吨,同比减少2.2万吨,下降4.8%;生猪出栏408.2万头,同比减少29.64万头,下降6.8%,猪肉产量27.1万吨,同比下降6.3%。出售和自宰肉用牛11.9万头,同比下降

2.5%;出售和自宰肉用羊30.1万头,同比下降10.5%;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8355.6万只,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13.6万吨,同比下降4.98%;牛奶产量8610吨,同比下降29.9%。

期末生猪存栏247.1万头,同比减少25.3万头,下降9.3%;牛存栏16.59万头,同比下降8%;羊存栏26.5万头,同比下降5.3%。林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村用电量16.6亿千瓦小时,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18.4万吨,增长0.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8.3万千瓦,下降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发展势头大幅振荡,工业企业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中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恢复性增长。

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1户,比上年净增121户。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12户,比上年增加1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13户,2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

工业经济总量略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325.7亿元,比上年增长0.3%。主营业务收入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受地震、金融危机和税收政策的影响,利税大幅下滑,实现利润总额42.4亿元,比上年下降50.9%。利税总额88.0亿元,比上年下降34.8%。

机械行业在逆境中发展。机械行业着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不断扩大,有效抗击了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影响,逆境中继续得到发展。2008年,全市机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0户,比上年增加6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3.5%,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43.2%。

工业效益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4.0%,比上年下降2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2%,下降8.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7%,下降7.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1%,下降6.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下降0.2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212个,比上年增加1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9亿元,比2007年净增54亿元,增长32.8%,投资总量和年净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施工项目125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98个。

从用途结构看,基本建设投资平稳增长,完成投资56.6亿元,同比增长11.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6.6亿元,同比增长9.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5亿元,同比下降0.9%。从城乡结构看,农村投资快于城镇投资。全年城镇投资160.4亿元,增长10.5%,农村投资58.5亿元,同比增长28.6%。从区域结构看,区域差别明显。绵竹市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6亿元,同比增长57.2%,广汉、中江同比分别增长70.3%和76.8%,什邡、旌阳区分别完成投资27.3亿元和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1.7%。

在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67.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9.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7亿元,增长54.6%。

五、国内贸易

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消费市场走势呈“V”型。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008年前四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呈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月均增速为20.9%。5月12日以后,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业、半停业的瘫痪状态,商品流通市场和城乡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滑,5、6、7、8月呈负增长,9月以后,随着援建、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商品消费出现起色,零售额增幅出现拐点,增长速度由负转正,9至12月的月增幅分别为3.4%、3.4%、2.9%和8.8%,全年消费品零售市场呈“V”字型走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的零售额90.1亿元,增长0.1%;县的零售额26.7亿元,增长22.6%;县以下零售额83.6亿元,增长2.7%。从行业看,批发业29.2亿元,增长15.8%;零售业124.3亿元,增长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1亿元,下降1.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增长15.8%;集

体经济实现零售额0.8亿元,下降36.3%;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28.6亿元,下降3.8%;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增长22.2%。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569个,协议金额447.5亿元,到位资金13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93.5亿元,同比增长56.3%。招商引资工业项目个数393个,资金额93.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67.9%。引进资金所属行业前三位是:制造业,到位资金83.6亿元、房地产业,到位资金16.4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到位资金

7.2亿元。引进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78个,实现到位资金67.1亿元。

对外经济成效突出。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其中:进口总额9.4亿美元,增长28.8%;出口总额9.2亿美元,增长54.3%。境外劳务输出2070人次,增长8.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56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741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76%,等级公路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等级公路中,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317公里,高速公路99公里。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13.7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4.6亿人公里。

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7250辆,比去年增加2079辆。其中:私人汽车82256辆,比去年增加3378辆。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9亿元,增长33.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9.3万户,增长29.9%;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5.5万户,增长16.5%。

旅游业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2.3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800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其中:旅游创汇383万美元。全市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4个,星级饭店1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100间。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98.2亿元,比上年下降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亿元,下降13.7%。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8亿元,下降12.6%。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2.9%、2.4%、49.8%和47.5%。财政支出总额2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其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02.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亿元,增长2.4倍、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5亿元,增长1.8倍。

金融运行稳定。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53.7亿元,支出1505.9亿元,分别增长

6.7%和8.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488.4亿元,增长36.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27.4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1.1亿元,增长16.8%;中长期贷款余额84.1亿元,增长17.3%。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23家,全年保费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亿元,增长10.7%;寿险保费收入20.4亿元,增长88%。全年处理赔款及给付金8.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8亿元。全市全年证券新开户数1.03万户(数据只包括华创和和兴证券公司,未包括华西证券,下同),证券开户数达到7.5万户,全年证券累计交易量5202万手,交易金额35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小学534所,在校学生20.2万人;初中学校163所,在校学生13.2万人。高中学校28 所,在校学生5.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5%。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5.4万人。全日制高校6所,在校生5.3万人。258人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年国家科技项目立项11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立项69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6户,获科技进步奖26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676件,其中:发明专利132件,实用新型218件,外观设计326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绵竹、什邡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年画之乡”、“书法之乡”。“文化德阳”活动广泛开展,特别是灾区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全市文艺工作者在89个受

灾群众安置救助点开展“情系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慰问活动170余场。组织创作“抗震救灾”主题漫画268幅,主题音乐作品100多首,《托起生命的太阳》、《古老的歌》等一大批美术作品参加了全国、全省抗震救灾主题作品展。率先在灾区启动一批文物抢救保护维修工程,开工建设绵竹棚花村木版年画传习所、罗江县文化馆等项目,初步恢复一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项目。

年末有广播电台7座,节目7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9.6%;有线电视转播台7座,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3702公里,有线电视用户42.3万户,比上年增加5.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2.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今年我市新增旌阳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市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农民272.9万人,参加合率为91.2%。基金到位总额20752.5万元,基金补偿支出10545.81万元,其中住院补偿43.2万人次,共补偿8642.6万元,门诊补偿42.9万人次,共补偿543.1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个,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8.5万人,覆盖率达8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体育服务于社会,面向广大群众,推进全市群众体育向前发展。全市拥有全民健身活动场所140个,健身路径186条,公共体育场馆9个。成功承办奥运火炬展示活动。德阳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1金1银,参加全国比赛获得2金2银1铜,参加四川省锦标赛获得12金8银9铜。

十一、环境保护

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保持了总体稳定,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58天,达标率97.8%;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出境断面(清江断面)水质有10个月达标;市区环境噪声低于55分贝,其中夜间为47.5分贝,较去年同期降低1分贝。

顺利开展战略环评、《德阳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德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年窗口受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671个,依法审批600个,验收32个。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省级生态小区26个、省级生态村22个、市级生态村3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市级生态家园115户。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十二、人口与安全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市出生人口3.3万人,死亡人口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年末总户数134.2万户,总人口38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8万人,农业人口296.6万人;男性人口199.3万人,女性人口188万人,性别比为106:100。全市城镇化率39.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发生交通事故902件,比上年下降24.3%;事故造成损失折款244.9万元,下降14.7%。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0元,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8.2%和0.8%,转移性收入增长16.5%;人均消费性支出9904元,增长7.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7.9%,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0.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6.7%;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21.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下降4.6%。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85元,比上年增加644元,增长14.2%,增加额中各种救灾补助和救济金410元。工资性收入增长8.8%、家庭经营纯收入下降2.4%、财产性收入增长36.8%、由于国家发放的救灾补助和救济,转移性收入增长

1.84倍。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607元,增长21.8%。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3.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1%,衣着消费支出增加9.2%、居住支出增长96.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

加快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1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94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14887人,登记失业率3.5%。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人数29万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007年个别数据有所调整,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8》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五篇:2011太仓统计公报

2011年统计公报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5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85.75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350.93亿元,增长14.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1401元,增长10.8%

太仓市统计局

2012年3月19日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牢牢抓住扩大有效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城乡一体、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重点,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5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85.75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350.93亿元,增长14.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1401元,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8%。八大类消费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1.3%、0.6%、3.7%、0.8%、0.4%、0.4%、6.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2.1%。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2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41亿元,增长22.0%。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49.10亿元,增长32.2%。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农业产值22.17亿元,增长14.1%;畜牧业产值13.97亿元,增长18.5%;渔业产值10.31亿元,增长15.7%。粮食、棉花、油料种植面积分别为29.64千公顷、0.33千公顷和

2.43千公顷,粮食、棉花、油料作物总产量分别为212012吨、409吨和6135吨。全年生猪存栏16.95万头,出栏24.10万头;家禽存栏657万羽,出栏2427万羽;水产品产量4.03万吨,其中海水产品1.60万吨,淡水产品2.43万吨。高效农业总面积26.36万亩,占农作物生产总面积的67.6%。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15个,完成建设面积4.6万亩。新增农民集中居住户9331户,集中居住率49.8%。新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76个。全市村级集体资产30.2亿元,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50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2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20.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44.00亿元,增长22.8%。

全年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185.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647.53亿元,增长22.6%。实现利税总额155.19亿元,下降2.2%;利润总额98.17亿元,下降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144.08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97.53亿元,下降5.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1.5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9家,年产值突破亿元企业296家,其中超20亿元企业14家、超50亿元企业3家。

全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701.93亿元,比上年增长30.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7.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0.2%。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70亿元,增长29.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6.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1.9%。

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7.08万平方米,增长10.4%;房屋竣工面积178.77万平方米,增长15.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工业投资212.72亿元,增长15.5%;服务业投资197.08亿元,增长30.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7.45亿元,新兴产业投资102.4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6%和25.0%。分地区看,城镇投资295.30亿元,增长21.9%;农村投资114.78亿元,增长23.1%。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7.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2%。商品房施工面积604.51万平方米,增长20.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44.48亿元,增长20.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2.63亿元,增长6.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9.60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51亿元,分别增长18.5%和17.5%。

六、开放型经济

全年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57只,完成注册外资1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实际利用外资8.10亿美元,增长3.7%。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2家,累计达160家,新增资质认证20家;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2.57亿美元,离岸执行额1.19亿美元,分别增长64.4%和83.1%。中方境外投资总额3801万美元。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1.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其中出口总额53.57亿美元,增长30.5%。对日本、美国、欧盟出口总额分别为12.29亿美元、10.82亿美元、8.73亿美元,分别增长35.2%、17.7%和9.4%。

全年引进内资项目789个,新增投资总额229.11亿元,新增注册资本96.95亿元,引进内资实际到帐资金167.37亿元。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项目259只,注册资金89.88亿元。从产业分类看,引进一产项目7个,注册资本0.25亿元;二产项目312个,注册资本37.25亿元;三产项目470个,注册资本59.45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总量10831户。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8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完成旅客运输量3112万人次,增长1.1%;旅客运输周转量132992万人公里,增长22.7%;货物运输量2145万吨,增长20.1%;货物运输周转量220322万吨公里,增长44.3%。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99742辆,比上年增长22.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0197辆,增长25.1%。私人轿车保有量7524辆,增长26.4%。

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3282万元,比上年增长29.9%;电信业务收入93574万元,增长9.1%。

全市列统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太仓港新辟国际国内航线18条;集装箱运量305.8万标箱,增长38.3%;货物吞吐量1.03亿吨,增长27.2%,其中,木材、化工原料及制品、金属矿石分别为381.3万吨、603.2万吨、3042.7万吨,分别增长50.2%、36.8%和37.0%。

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3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00亿元,增长15.6%;旅游外汇收入1888万美元,增长49.9%。接待海外旅游人数

3.7万人次,增长54.2%,其中外国人3.27万人次,增长65.2%;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0.46万人次,增长15.0%。景区接待人数260万人次,增长29.4%,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2.0%。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4家。

八、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90.23亿元,比年初增加82.00亿元,增长10.3%;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28.44亿元,比年初增加34.78亿元,增长11.8%。外汇存款余额46284万美元,比年初增加7704万美元

八、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90.23亿元,比年初增加82.00亿元,增长10.3%;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28.44亿元,比年初增加34.78亿元,增长11.8%。外汇存款余额46284万美元,比年初增加7704万美元,增长20.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49.49亿元,比年初增加106.82亿元,增长16.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8.93亿元,比年初增加84.62亿元,增长39.1%;中长期贷款余额430.36亿元,比年初增加19.42亿元,增长4.6%。外汇贷款余额107675万美元,比年初增加38040万美元,增长54.6%。

年末登记证券开户数51738户,比上年增长5.7%;全年证券交易额425.94亿元,下降19.7%。

全年保费收入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7.71亿元,增长7.8%。全年保险业务赔付2.58亿元,增长28.9%;赔付率43.3%,下降2.8个百分点。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拥有公办幼儿园31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43所,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8所,社区教育中心7个,老年大学1所。全市在校中小学生7.4万人,其中公办学校6.6万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9%。全市83.9%的幼儿园达到苏州市优质幼儿园的建设标准。在全省率先普及了15年教育。

全年新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年申请专利5092件,授权专利3997件;申请发明专利962件,授权发明专利145件。获批国家级项目19只,省级项目29只,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只。与东南大学等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5项。新增市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5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名,科技创新团队1个。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93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59万册,已开放各类档案2.41万卷。为农村、社区等放映公益性数字电影1638场,惠及群众30万人次。赴台湾、深圳和北京等地进行了文化创意产业推介,签约文化产业项目8.8亿元。

承办了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暨全国竞走冠军赛、国际乒联青少年巡回赛、中国国际男排挑战赛、国际排联资格赛(中伊、中埃、中葡)、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男子)、全国男排锦标赛、全国桥牌A类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全市举行全民健身各类赛事和活动125项,参与人数约10万人次。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89所,其中二级综合性医院1所,二级中医医院1所,精神病防治院1所,卫生院21所,血站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医疗急救站1所,疾控中心1所,诊所、医务室51所,卫生培训与健康促进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医学会1所。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人口47.04万人,比上年增加14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1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49‰,死亡率为7.86‰,自然增长率为-1.37‰;年末常住人口71.41万人,城市化率为62.72%。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7.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12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94元,分别增长15.4%和16.3%。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4.4%,农村居民为35.2%。

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7466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4%,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99.1%,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2.38万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99.1%,实际补偿比52.6%。

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2668人,培训再就业人员2952人;全市参加技能培训7550人,参加技能鉴定12777人。年末城镇失业人数1743人,登记失业率2.30%,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并轨。全年对低保及低保边缘共3895户6095人发放2300万元,向全市1.9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1600万元,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物价补贴480万元。

全市新增公共租赁住房2044套、经济适用住房70套、限价商品住房550套、廉租住房10套。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1.8%,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

十二、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沙溪、璜泾等区域规划和道路、交通、水系等专项规划加紧编制;中心城区CBD总部商务区、万达广场等加紧施工,华旭财富广场、新天地广场等相继建成,义乌国际商贸城、月星家居广场奠基启动。港区邻里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杨林塘航道整治启动实施,疏港高速加快建设,双浮路东段、协星路三期等建成通车。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2.9%和6.7%。新增绿化1.51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注: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下载统计公报写作[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计公报写作[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花都区2009统计公报

    广州市花都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12-27 20:58来源:广州市花都区统计局 2009年,全区在发展进程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

    2013年梅州市统计公报

    2013年梅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梅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 (2014年3月17日) 2013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围绕......

    2007阿城统计公报

    哈尔滨市阿城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区人民同心协力、拼搏进取,以党的“十七大”为指针,紧紧围绕区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建设新阿......

    迪庆州2012年统计公报

    2012年迪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州上下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新一轮西......

    2012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

    2012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 上报单位: 文化产业处发布时间: 2013年03月12日 2012年,面对较为复杂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按照“新跨越、进十......

    迪庆州2009年统计公报

    迪庆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2009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8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8年) 1999-06-04 1998年,由于我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污染治理工作得到加强,一些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严重的企业被关停,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工不足,总体上......

    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2006)

    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2006)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