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奔三的我们都该看看
1、一定要相信30岁很快就会到来,无论你是在魔兽、CS还是蹦迪泡吧,就算装得再嫩,岁月总会在你的心里留下烙印,掩饰永远都不能改变事实,办法只有一个:提前做好准备,即使你现在只有18岁,脸皮还能掐的水来。30岁一过,一样是人老珠黄一根草而已,所以要是不能提前装填自己的心理内涵,等着人见人烦吧。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管你对生活已经有了多深的认识,在许多方面最好听听父母的建议,甚至最好完全按照他们的吩咐去做,抛开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以外,他们毕竟比我们早活了几十年,对这个残酷社会的认识远远超过我们,哪怕大字认不了几筐。30岁一过,你看任何事和他们当年看你是基本一致的,那时候肠子悔青都已经无济于事。
3、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几个朋友是能帮助自己的,有几个朋友只是混吃混喝的,还有几个朋友是可 有可无的,还有几个朋友是要小心提防的,最好搞清楚他(她)们的家人是干嘛的,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朋友,你总有用的着的一天。30岁以后你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身边都会有一个或者一批很大的关系网,而维系它们的几乎都是朋友。
4、30岁以前的未婚男人可以多交几个女朋友,这样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但是性关系一定要保持稳定,同一个月的几个周末的晚上,躺在你身边的最好不要出现不同的女人,不要认为男人的名声就不重要,香蕉要是烂了,和苹果一个德行。等人尽皆知的时候,你会后悔生在这个城市或者国家。(女人同上)
5、初恋永远都是最好的。所以不管你的初恋有多么多么的不堪,不管对方有多么多么的青涩,哪怕是鼻涕已经过了黄河,记住一定不要伤害他(她),哪怕最后还是要分手,30岁以后他(她)将是你心中那条唯一清澈见底的溪流。而你的伤害往往会左右了一个人今后的交友取向。
6、第一次ML最好不要看的太重。这是很难做到但必须做到的,这并不是告诉你你可以乱来,原因可以参看第4条,说这句话主要是这个世界诱惑实在太多,而你又实在太年轻,很可能会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躺着的不是最爱的人,这个醒来的时间可能会延迟很久,假如你不懂得及时看清现实,非要计较自己的第一次给了谁,当第二次来的时候,等待你的将是更大的伤害。这一条你可以理解为把第一次留给最爱你的人。(请注意:不是你最爱的人)
7、30岁以前一定要在家庭和自己条件允许并且有节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花点钱,尽可能的多了解点这世上的新鲜事,尽可能的多买点书,尽可能的多吃点各式各样的食物,尽可能的多为自己添置点衣服,说这一点不是告诉你可以穷奢极欲,30岁以后你会发现钱多少都不够,会发现这世界你不懂得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你会后悔书读的太少,你会发现对许多食物已经没有胃口,你会发现你已经穿不上很多看上去非常好看的衣服。
8、30岁以前这个世上最可能不会背叛你的就是你自己的身体,而30岁以后最可能会背叛你的也是你自己的身体。30岁以前你可以胡吃海喝,可以灯红酒绿,可以坐在电脑前CS一宿不睡把眼珠子熬的像刚吃过人肉,可以连着把一盒戳腚棍子抽光弄得隔壁报警说怀疑你家有人纵火。30岁以后,你的身体就会用各种疾病告诉你,当年一定是脑子被驴踢了,才会那么折腾自己。
9、一定要学会做饭,一定要学会洗衣服,一定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一定要学会最起码的生存之道,在这方面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也会非常乐意的教导你这些,最好清楚男人和女人最基本的卫生和健康之道,最好知道几条生活中的小窍门,最好掌握一个或者几个拿手菜。谁都有独自面对生活的那一天。30岁以后,要是你连个袜子都不会洗,做的菜连猪都能咸死的话,除非比尔盖茨是你干爹,否则你再有钱也一样会被人鄙视。(总有一天)。
10、遇到自己爱的人一定要勇敢的去争取,假如他(她)真的值得你去争取,到手了不要把他(她)揣兜里时间太长,经常拿出来在阳光底下晾一晾,此举不仅能昭告天下名花有主,更可以对你们的爱情进行一番考验,不要把爱情谈得太久,不要等对方的身体熟悉到屁股上有几个痦子都清楚的地步,在没达到最热烈的时候该结婚就结婚,豆腐都是好豆腐,时间长了一样变质,王致和虽然味道不错,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什么单身主义,什么惧怕围城,30岁以后,你会发现哪怕是年少时那个留着清鼻涕蹲在你家楼后面痴痴等你一宿的傻东西向你求婚,你都愿意答应他,你会发现条件会越来越低,有时你的念头会让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有时你会痛哭这世界真变态,连个值得爱的人都找不到。酒是陈的香,可是相信我,你绝对成不了法国庄园里的波尔多。
人生如一盘棋,执黑执白都无所谓,能一举成名的是极个别的少数,许多人都在半截了了账,每一步都是选择,只不过有些无关痛痒,有些却马虎不得,一朝失误,满盘皆输的人比比皆是,等某一天你对身边围着的人说:我这一盘棋终于下完了,而自我感觉没有什么遗憾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赢了。
30而立。对有些人来说,30岁以前向左,30岁以后向右。30而立。对有些人来说,30岁以前是因,30岁以后是果。b
第二篇:我们奔三的80后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我们奔三的80后心得体会
我们奔三的80后: 我们奔三的80后,每天起床的时间从中午12点变成早上7点,睡觉的时间从凌晨2点变成了晚上11点;
我们奔三的80后,开始工作,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我们奔三的80后,下班路过学校,看见学校放学,我们会怀念我们上学的时候; 我们奔三的80后,见到亲戚朋友,他们不再问你考试考了几分,更多的是问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
我们奔三的80后,聊天的话题,从各种网络游戏变成房子,吃饭的时候讨论的往往是他准备结婚,她哪年结婚;
我们奔三的80后,每天不再感叹学校有多少作业做不完,开始感叹房价涨的有多快; 我们奔三的80后,月底开始算计这个月还了信用卡,还了房贷,还剩下多少钱; 我们奔三的80后,渐渐地讨厌酒吧、ktv,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奔三的80后,偶尔会有寂寞,偶尔会挂念一个人; 我们奔三的80后,我们开始追逐梦想,不会再轻易流泪,不会再为了一点挫折而放弃; 我们奔三的80后,没有了年少的轻狂,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成一种人生的阅历,试着去包容,试着去忍耐;
我们奔三的80后,免费
分享
创新
回想起曾经,我们做过了太多的错事,走了太多的弯路,我们总在后悔,可是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那个曾经纯真的年代了。当我们被社会上无形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渴望曾经的那份爱,渴望每天下班了能有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我们需要一个人来为我们分担些东西。我们在一条伟大的航路上,我们需要有人为我们鼓劲,也许我们偶尔累到会想放弃,可是当我们想到身边还有一个让我们牵挂的人,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走,我相信总有一个能够停靠的彼岸。
我们奔三的80后,我们隐身上qq看看谁在线呢看见熟悉的人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就这样纠结着···我们把空间刷新了一遍又一遍看看谁更新心情了谁更新日志了
我们奔三的80后,烦恼的时候不再发牢骚···
我们静静的静静的看着听着这很现实又很虚伪的世界··· 我们奔三的80后,明明很想哭,却还在笑。明明很在乎,却装作无所谓。明明很想留下,却坚定的说要离开。明明很痛苦,却偏偏说自己很幸福。明明忘不掉,却说已经忘了。明明放不下,却说他是他,我是我。明明舍不得,却说我已经受够了。
明明说的是违心的假话,却说那是自己的真心话。明明已经无法挽回,却依旧执着。
明明知道自己很受伤,却说你不必觉得欠我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莫名地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发呆,怀念着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三篇:军旅格言50条,都该看看
1、军队再大,一盘散沙不可以为大;人员再多,拧不成一股绳不可以为强。
2、带兵方法千万条,真诚爱兵是第一条。
3、枪林弹雨战友情,烈火浴血写忠诚。
4、战友情是一杯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
5、多一片天空,就多一片彩虹,多一个战友,就多一份幸福。
6、一根麻线拧不成绳,一滴水珠汇不成海。
7、力量从团结中来,智慧从学习中来,成功从奋斗中来。
8、好战友就是一把雨伞,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陪伴着你。
9、容人之过,但不顺人之非。
10、多一分沟通,少一分猜疑;多一分谅解,少一分隔阂;多一分关心,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支持,少一分观望;多一分正气,少一分怨气。
11、个人本事再大,离开集体,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个人本事不大,熔入集体,什么事情也办得好。
12、袒露矛盾“开窗子”,发现问题“拉袖子”,有了疙瘩“解扣子”,批评帮助“剥面子”。
13、不怕有错误,就怕不正视错误;不怕有教训,就怕不接受教训;不怕有监督,就怕不服从监督。
14、面对批评有静气,自我批评有勇气,批评别人有正气。
15、自我批评一针见血,相互批评入木三分。
16、批评对了要牢记,批评错了无须记,不批不评是大忌。
17、自我批评是觉悟,领导批评是爱护,同事批评是帮助,下级批评是监督。
18、接受忠告,就等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19、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和谐
20、团结和谐的内部环境,就是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
21、谈心是团结的纽带,猜疑是分裂的剪刀,支持是友情的源泉。
22、每一个“我”,在别人眼里都是他人;他人,是“我”和“我们”之间的连结点。
23、给别人多一分宽容,就等于给自己多一分空间。
24、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
25、宽容,犹如润滑剂,能减小摩擦系数;理解,犹如粘合剂,能增大凝聚力。
26、希望别人理解,自己首先学会理解;不懂得谅解,也得不到别人的谅解。
27、对他人要“站起来看大河”,多看主流和长处;对自己要“蹲下来看蚂蚁”,一点一点找不足。
28、和你一样的不一定就对;和你不一样的不一定就错;你对很多人看不惯,结果是很多人也看不惯你。
29、看长处,容短处,想大处,思深处,虑远处,寻同处,处处和谐相处。
30、话不在多,贵在真诚;事不在大,暖心就行;以人为本,和谐文明。
31、尊重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爱护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爱护。
32、彼此信任不猜疑,相互宽容少怨气,牵手同行军旅路,五湖四海亲兄弟。
33、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心,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可以营造出真诚和谐的人际空间。
34、感情就像水一样,受到伤害时就坚如钢冷如冰,得到呵护时就柔如风细如丝。
35、善待他人,会获得友谊;善待自己,会获得新生;善待生活,会获得快乐。
36、做事不一定有显赫的成绩,但一定要兢兢业业;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但一定要无愧于心。
37、与战友相处,微笑是起点,真诚是基础,宽容是纽带,妒嫉是天敌。
38、自己的话应该少说,别人的话应该多听。
39、宽容是金,忍让是银,谦逊是玉。
40、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见识;处难处之人,可以练德性。
41、懂得自爱才能得到别人友爱。
42、看不到自己缺点的人,永远学不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优点的人,也永远改不掉自己的缺点。
43、用爱心关爱战友,用真心帮助战友,用诚心提醒战友。
44、战友情谊是美酒,哥们义气是苦酒。
45、财富不一定是朋友,但朋友一定是财富。
46、战友情谊是棵树,需要用真诚去培土,用宽容去灌溉,用原则去修剪,用理解去呵护。
47、一个人失去了真诚,就等于失去了朋友。
48、再高超的交际技巧也不及一颗坦荡诚挚的心。
49、心与心的距离,只有用心才能缩短。
50、浇树浇根,交友交心,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四篇:我们应当教会孩子的,家长老师都该看看
我们应当教会孩子的,家长老师都该看看
维特童年托管是隶属于武汉佐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品牌,秉承智慧教育理念,以优势心理分析为基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快乐成长!
一、认真检查,养成习惯
做完作业或答完试卷,养成检查的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每道题;精力高度集中,对于每个因马虎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可用红笔做上记号,反复告诫自己,提醒自己,不许下次再犯。其实如能做好第一点,这些就容易了。
二、先求准确,再求速度
做题想好方法和思路后,告诫自己:别慌,要毫无差错地进行到底!心平气和,不慌不忙,全神贯注,认真仔细的看待每个数字每个符号,不要想当然地省略步骤,尤其是在还不够熟练的情况下。会做的题,做错了便是罪过!在此基础上再锻炼速度。记住:欲速则不达,永保“质量”第一。
三、互相监督,共同克服
同桌之间可以站在老师的角度,互相检查监督对方的马虎毛病,互相对比竞争,看谁做题的正确率高,谁最先最好地克服马虎。治疗马虎是个意志问题,只要你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它。
四、多做多练,游刃有余
课下多练习计算类题目,提高自己的口算笔算能力,可相对减少马虎出错的频率;多见题多做题,掌握各种各样题型的解法,你才能“处题不惊”,从容镇定,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克服避免马虎,检查错误。
五、细活训练,以小见大
杜绝马虎成为习惯,还要从生活点滴做起。例如,写正楷字、画工笔画、择洗蔬菜、计算水电费、物价等等,认真对待每件事,做好每个细节。通过干细活,训练细心,克服急躁慌张的毛病,远离马虎。
六、严格要求,适时奖罚
每犯一次马虎,及时给自己一次惩罚,比如罚做题或干不喜欢的事,用笔把毛病原因记下作为警示。我见过一位马虎很严重的孩子,他在手腕上套橡皮筋,每马虎一次就拉一次,每次的疼痛感让他逐渐改掉了坏毛病。同时,每当自己认真正确地完成作业后,给自己奖赏,激励自己远离马虎。
武汉佐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6-12岁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是专业提供学生学后托管、1对1个性化辅导、孩子习惯养成教育、精英课程培训及上学放学接送、膳食提供、寄宿等为一体的个性化智慧型托管教育机构。
第五篇:每个老师都该看看的心理学中的效应
每个老师都该看看的心理学中的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是法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这样一种实验:将一批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中一组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而另一组却未完成任务。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其中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逐渐消失;未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想总是被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结果影响了以后任务的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在教育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出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松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自由发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使教育教学活动有张有弛;同时要注意对有上进心的同学施加安慰,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
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多么差,其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
破窗效应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很有趣味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车篷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对着干,坏就坏到底吧!他自己就会出现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不要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才是明智之举。
首因效应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证明,上好第一堂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而且能极大地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体效应
同体效应也称自己人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学生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
同体效应的合理运用,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人,是知心朋友,于是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若教法得当,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逐步提高。
摩西奶奶效应
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摩西奶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坦然地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像格拉宁所说:“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产生“摩西奶奶效应”,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巨大的发挥。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点和学生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
林格尔曼效应
“林格尔曼效应”源自德国的林格尔曼所做的一个实验:他把男大学生分成2人、4人、6人各一组,要他们大声喊叫,并记录各人的音量。结果发现,虽然团体喊叫的总音量随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个人的音量却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降低。
也许每个参加过合唱团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这说明的确存在所谓的“社会浪费”,即在团体作业中个人工作效率随团体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林格尔曼效应”。比如在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组织集体劳动、开展学习比赛等活动中,应该将劳动任务或学习目标分解到小组直至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即使在必须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活动中,也应该将问题解剖为几个相关的任务或目标,并分解到小组或个人,使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职责固定,这样才能激励每一个人发挥水平,确保任务完成。
3对1规律
“3对1规律”是指在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比如在纸牌或麻将牌游戏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4个人参加的游戏中,当有人建议提高分值或导入新规则时,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个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人说服。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会遇到某些违纪违规的学生,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动员科任教师及与他相好的同学共同说服他,那么这位学生就更容易认识错误,接受批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不良行为时,往往面对一群学生。根据“3对1规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学生是多数,教师是少数,学生认为违纪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必然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对教师的批评也会感到无所谓。这样的批评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霍桑效应
霍桑是美国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为员工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但工人们仍然牢骚满腹,生产效率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其中有一项“谈话实验”,专家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找工人谈话两万多次。在谈话过程中注意耐心倾听,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不反驳和训斥。结果“谈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工人对工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诸多不满,当他们得到发泄后,感到心情舒畅了,之后干劲倍增。心理学家称之为“霍桑效应”。现实生活中,面对一节又一节课,一门又一门作业,一场又一场考试,学生们
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会积聚成学生的不满和懈怠。对此,教师应该运用“霍桑效应”,积极营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当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有时只需耐心听完即可;有时只需表示理解和同情就够了;有时可给予认真的引导和说服。事实上,最让学生感动的是能够受到教师的真正重视。此时学生会正视自己,树立信心,从而产生精神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这个故事说明了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的批评,导致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的地步,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人们常说“磨刀不费砍柴功”,但如果每天都磨,甚至每节课都磨,不仅占用了砍柴的时间,而且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
因此,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应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不该反复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不然学生就会认为你啰唆。上课拖堂也是令学生很讨厌的事。事实上,拖堂时间内讲的知识没有几个学生能听进去、记得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