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大重点工程力推山西教育大变脸
六大重点工程力推山西教育大变脸
记者从2月28日召开的2011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省将启动实施“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六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一是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城乡新建或改扩建1000所标准化幼儿园。同时我省将启动对基本达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市、区)的评估验收工作。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为重点,集中力量进行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2015年70%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
三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县级职教中心和100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点支持建成100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及1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配备一批“双师型”教师。
四是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工程。积极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加快老校区改造,2012年前完成建设任务。继续支持山西大学省部共建和太原理工大学“211”工程建设,支持建设40个左右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一批本科特色专业和高职高专精品专业,新增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继续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启动实施“三晋学者”支持计划。
五是农村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城乡间、学校间交流制度。
六是教育信息化工程。为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发展动态监测、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表示,我省今后5年教育发展目标就是形成更高质量的普及教育,更广覆盖的公平教育,更加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和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为2020年我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奠定基础。(记者 李林霞)
第二篇:济宁敲定农村六大重点工程
济宁敲定农村六大重点工程
加快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六大重点工程。2月22日,记者在济宁市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动员会议上了解到,该市将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在济宁建成更多的现代化新农村。
1:农民增收人均年纯收入每年增长12%
加快培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各地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到2013年粮食总产达到并稳定在100亿斤以上。
全面实施五大特色产业振兴规划。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为重点,围绕蔬菜、畜牧、渔业、果业、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造,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保护,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013年达到10000元以上。
2:水利设施每年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5400项
实施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抓好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彻底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
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城中城郊村、镇中镇边村、经济强村、园中村、压煤搬迁村五个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今年完成8万户的农村住房建设任务,新建100个市级示范点。
加强工程建设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配套,一步到位,改善社区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步伐,年内改建农村贫困家庭危房3000户,消除农村土坯房。
5:农村基础设施3年内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
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体系,巩固行政村通油路成果,加快推进老油路改造升级,实施“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工程,3年内投资4.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
推进农村公共供水设施维护和管理,保障正常运转,实现全时供水。抓好村村通自来水入户、入室改造工程,提高防冻能力。3年内,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8.5%。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巩固扩大农村“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成果,农村沼气正常使用率达到90%以上。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升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2013年达到80%以上。
6:农村精神文明创建2013年实现村村有文体活动场所
广泛开展“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和文明村镇、农村文明社区、文明集市、“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创评制度,健全创评机制,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加强新农村“两室两窗口”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实现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集体上访。
第三篇:新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石墙镇农村六大重点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我镇始终把农村六大工程,作为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水平、改善农村环境的核心工作,立足实际,强化领导。
一、立足实际、做好富民工程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经济规模。充分利用“一片三区”规划,着力抓好中航重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临工贸有限公司、金盛管业有限公司等项目的洽谈进度,争取早日签约落地;全力抓好济宁亿得利饲料有限公司和三合纺织等项目建设力度和员工培训,确保早日投产。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展现蓬勃生机。采取土地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方式,继续培植壮大岳庄蔬菜基地,涉及大季、南井、乔庄等5个村2500亩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树坑回田,正准备栽种树苗10万余株。
二、加大基础建设、做好农田水利工程
投资1000多万元,惠及16个村庄、1.6万群众的西南联合供水工程,正在进行水厂建设、水源地打进和管网铺设。蔡东、蔡西、王场3个村庄、面积6000多亩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正进行道路工程和机电井建设。
三、科学规划,做好环境工程
临菏路、邹郭路和济枣路的“绿色通道”工程,正在进行打点、划线工作。加强对主要干道和村级保洁员的管理,实行天天督查,周周调度。对济枣路两侧的乱建、乱建、乱栽进行了清理。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2-
第四篇: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国务院批准实施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简介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实施这六大工程,不仅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工程的系统整合,也是对林业生产力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将有根本性改观。国务院批准实施经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它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和平原绿化二期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特殊。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到2010年时,初步建立起乔灌草搭配、点线面协调、带网片结合,具有多种功能与用途的森林生态网络和林业两大体系框架,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求相适应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基本形成。
第五篇: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典型材料
实施农村六大工程 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
(2011年10月)中共任城区委 任城区人民政府
自实施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明确重点项目,集中精力推进,及时总结盘点,做到目标上明确,方法上得当,成效上显著,扎实做好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的开局之年、关键之年的各项工作,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为全面完成农村六大重点工程三年任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以产业化发展为载体,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持久动力。一是在示范园区上建精品。长沟葡萄观光园跻身全省农业休闲精品园区行列,李营世纪童话生态园、石桥荷花园、南张花卉园等五家被评为济宁市农业休闲精品园区。二是在示范基地上提档次。实现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千户蔬菜基地,生产的航椒、高山娃娃菜等10多个希特品种,已成为我市高档酒店餐厅的首选。投资2200万元建设的南韩蔬菜基地,建设“设施配套、技术先进、产品一流”的西红柿生产基地;建成投产的大成肉鸡养殖场和众和肉鸭养殖场,分别采用自动换气、自动清理粪便和自动化温控等先进技术,产值均可实现
路养护机制。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为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每个镇(街道)均成立了管理养护办公室,每三公里配备1名养护人员,实行了“三定一包”,今年全区共养护农村公路413公里。三是实施农业综合大开发。投资近千万元,开发治理了1万亩中低良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巩固农村电网改造成果。共完成农村标准用电村22个,建设低压台区6个,新建或改造0.4千伏线路25.65千米,配套台区10kV线路1.45千米,更换电能表4867只。五是实现农村信息网络全覆盖。镇(街道)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80%左右,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已达98%。
五、强化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创城夺杯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城乡环境的大改善,生态的大发展。一是实现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按照城市环卫设施的配备标准,为农村建设地卧式垃圾台箱77个,液压式垃圾台9个,装备各类垃圾清运车500辆,新建公厕30座,建设垃圾池439个,村垃圾箱11367个,区镇出资为村(居)配备保洁员714人。二是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建立了长效机制,把环境综合整治列入政协视察、人大评议的重要内容,与各镇(街道)、村(社区)签订了责任书,责任与干部任用、奖金挂钩。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城区主要路段的治理公开招标承包给专业保洁公司。今年累计清理乱贴乱画5600余处,取缔占道经营、超门头经营2600余处,夜市摊点300余处,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500余块,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对国省道及
镇(街道)驻地等清理垃圾6万余方,沿街墙面粉刷一新,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三是实现环境生态化。以“增绿”为重点,新增绿地268公顷、屋顶绿化2.7公顷,建成林荫停车场10个,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以“循环”为重点,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95%,综合利用率100%。推行畜禽养殖“退村进区”工程,对幸福奶牛场进行了搬迁,为鸿顺养猪场建设了沼气池,建设完成了洸府河入湖口人工湿地和中水水库。
六、创新服务载体,创建农村精神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突出基础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开展。一是开展农民文明素质教育。进行了道德模范评选,评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敬业奉献”五类共10位道德模范。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群众文化大讲堂,举行了一系列以创建文明村庄为主题的群众文明素质提升讲座。二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选择了32村(社区)与32个区直单位进行两年的结对帮扶,共建城乡文明。投资近2亿元,对新华农贸市场、金城农贸市场、土城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新华农贸市场已列为市级文明集市创建的示范点。三是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了“殡葬改革宣传周”活动,打击了殡葬不文明行为,先后平坟276座,砸碑327块,对48家扎制封建迷信用品和16家大木棺生产窝点给予了查封取缔。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和“尊老、敬老、养老”创评活动,落实农村70岁以上老人新农合费用减免政策,为全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补助金125万元。四是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建设镇(街)文体中心3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