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
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
个别化教育
我们很快将迎来转变的拐点,从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授课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个别化教育。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许多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在学科学习上的特点,为他们的定位和选择做好参谋。
其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班级的编排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来重新定义班级。
第三,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在相同的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教师尽量减少面向全体学生满堂灌式的讲解,而是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答疑解惑。
第四,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同一把尺子,而是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用与之相应的尺子来评判。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自己在一段学习旅程中的进步情况变得更加重要。伦理型教师
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如何保障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有效落实,如何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教师们普遍担心的问题。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无疑是化解这一困惑的最佳途径。这其中,教师的伦理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事实上,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努力。
在备课活动中,老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等的决策过程,处处都在体现道德的思考;在上课过程中,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重点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还是重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兼顾到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给他们提出差异性的学习任务,还是从达成教学要求的角度出发提供共同的学习要求,等等,时常会给教师带来道德判断的挑战;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教师的言行总体现着德道的标准,陶行知希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原因就在于此。数字化技术
2015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也描绘了很好的蓝图,提出了未来十年着力探索的方向。
一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资源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
二是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原来总是强调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能够受益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的资源。
三是鼓励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之间能够无缝链接。
四是开展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全民性阅读
我们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我们真的能知道未来会怎样吗?
在十年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移动通信技术会有如此的发展,加上iPad、iPhone 等智能终端的跟进,彻底改变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新兴职业的出现。今天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之前根本是不存在的。未来的十年,科学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到怎样的地步,估计很少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
如果我们连十年以后的社会发展都很难预测,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其实,对教育来说,有两件事情非常关键:
一是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所必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及其语法、各种图形和数字符号、公民社会和自然世界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等等。有了这样的符号系统,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主进行阅读,查阅各种资料。
二是呵护孩子原本就具备的强烈求知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惑时,就会自主地从书籍找寻答案。这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孩子通向未来的钥匙。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意义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全民阅读的氛围会逐渐到来。今天的人们还面对着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数字化所带来的碎片式、浅阅读。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总是批判,要注意碎片式、浅阅读也有有利的一面,要充分利用其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提升个体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文化判断力,并把这种阅读和纸质书本的深度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经典的、优秀的作品能更便捷地和被广大民众所知晓。
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两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好,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阅读过程中来,全民阅读的品质就会有更好的提升。社会化融合
未来的学校,不一定让人一看就是校园。
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社区充分地融为一体,如果你不加留意,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这里是一所学校。学校里的大多数公共设施如体育场地、图书资料等都是和社区共享的,图书资料中绝大多数是数字版的,通过智能终端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和阅读。
未来的教育,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是由社区、专家等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来实施的。每一个在某领域有所专长的人,都有可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成为他们的导师,引导他们在该领域开展探索和研究。
未来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是在大自然、社区、工厂和企业的作业 场所中进行的,永恒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未来的学习,在突出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同伴互助。这里的同伴,可以是学校里的 同学,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者社会上的贤达人士。针对不同主题的学习,学生组成的互助伙伴可以完全不同,混龄混班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与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思考和实践的要素。
未来的学生,更加关注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大家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与人们的智能特征有关。而确定某一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体验。体验式校园
整个社会是学生开展体验的大舞台,但最为基础的舞台依然是在学校。未来的学校,在建设体验式的校园方面将会有一系列新的举措。
上海市在基础教育的“十三五”规划中,就对学校未来的硬件设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方案。比如说——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为有条件的学校扩建学生剧场。推动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建设。探索改造学校的图书馆。
将那些学生经常使用的图书迁移到学生平时上课的教室之中,让学生随时可得这些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数字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图书馆主要保存工具类的图书,便于师生查阅。将图书馆的空间释放出来,建设阅读实验室、文字研究实验室等,为学生们深入体验图书的魅力创设空间。
第二篇: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
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
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 常生龙
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启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迈向新征程,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关键期。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关注和践行。
一、个别化教育
在教学组织形式中,班级授课制依然根深蒂固,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同样的学习内容,被很多学校和教师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这一方向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同时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
2001 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虽说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一理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但十多年的课改实践,还是让很多学校和教师接受并认同了这一理念。这是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从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累积过程,我们很快将迎来转变的拐点,从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授课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个别化教育。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许多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在学科学习上的特点,为他们的定位和选择做好参谋。其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班级的编排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来重新定义班级。第三,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在相同的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教师尽量减少面向全体学生满堂灌式的讲解,而是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答疑解惑。第四,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同一把尺子,而是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用与之相应的尺子来评判。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自己在一段学习旅程中的进步情况变得更加重要。
二、伦理型教师
从集体授课转向个别化教育,其实质是对“人”的发现与尊重,是对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学习志趣的发现和尊重。其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学习不再是教师统一安排好让学生按照要求去执行的事情,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做出个性化选择。
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如何保障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有效落实,如何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教师们普遍担心的问题。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无疑是化解这一困惑的最佳途径。这其中教师的伦理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当下的教师培训很多,但绝大多数的培训都局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学科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很少关注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伦理素养。而事实上,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努力,在备课活动中,老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等的决策过程,处处都在体现道德的思考;在上课过程中,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重点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还是重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兼顾到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给他们提出差异性的学习任务,还是从达成教学要求的角度出发提供共同的学习要求,等等,时常会给教师带来道德判断的挑战;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教师的言行总体现着德道的标准,陶行知希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原因就在于此。
伴随着个别化教育的深入实践,一个更加多元的、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也将随之而来,这对教师的教育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伦理知识和素养,他就会用伦理的眼光来审视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各种问题,会将核心的道德原则与复杂的教育情境“对接”起来,能仔细分别各种教学行为背后细节上的道德意义,会和教育同伴一起构建伦理型的学校文化,从而呵护生活在其中的莘莘学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数字化技术 2015 年7 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是世界各国中首部围绕“互联网+”的布局,促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纲领性文件,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也描绘了很好的蓝图,提出了未来十年着力探索的方向。
一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资源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二是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原来总是强调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能够受益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的资源。三是鼓励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之间能够无缝链接。四是开展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
要让这样的蓝图变成现实,有几项工作需要着力推进:一是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存储和提取设备、各种信息化终端等,保证道路要通、节点不堵,数据的上传和下达快捷准确;二是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抓手,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新形态,促进教学流程的重构和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三是在省市级层面建设基于数字教材的教与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降低教师采用数字化方式组织教学的难度;四是构建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评价的新方式,充分利用所积累的大数据,挖掘其内在的意义与价值;五是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培育一支新的专业队伍,包括专注于教育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等领域,帮助学校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秘密。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学校的“教辅人员”的结构、作用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上海市虹口区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的整体试点区,已经在此方面进行了为期六年的探索,最近又承接了上海市数字教材整体试验区的任务,正在从以上诸方面着力实践,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累经验。
四、全民性阅读
我们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我们真的能知道未来会怎样吗?在十年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移动通信技术会有如此的发展,加上iPad、iPhone 等智能终端的跟进,彻底改变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新兴职业的出现。今天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之前根本是不存在的。未来的十年,科学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到怎样的地步,估计很少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
如果我们连十年以后的社会发展都很难预测,教育如何面向未来?其实,对教育来说,有两件事情非常关键:一是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所必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及其语法、各种图形和数字符号、公民社会和自然世界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等等。有了这样的符号系统,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主进行阅读,查阅各种资料。
二是呵护孩子原本就具备的强烈求知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惑时,就会自主地从书籍找寻答案。这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孩子通向未来的钥匙。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意义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全民阅读的氛围会逐渐到来。今天的人们还面对着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数字化所带来的碎片式、浅阅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总是批判,要注意碎片式、浅阅读也有有利的一面,要充分利用其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提升个体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文化判断力,并把这种阅读和纸质书本的深度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经典的、优秀的作品能更便捷地和被广大民众所知晓。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两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好,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阅读过程中来,全民阅读的品质就会有更好的提升。
五、社会化融合
中央在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来指导未来教育的发展是非常贴切的。
未来的学校,不一定让人一看就是校园。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社区充分地融为一体,如果你不加留意,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这里是一所学校。学校里的大多数公共设施如体育场地、图书资料等都是和社区共享的,图书资料中绝大多数是数字版的,通过智能终端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和阅读。
未来的教育,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是由社区、专家等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来实施的。每一个在某领域有所专长的人,都有可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成为他们的导师,引导他们在该领域开展探索和研究。未来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是在大自然、社区、工厂和企业的作业场所中进行的,永恒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未来的学习,在突出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同伴互助。这里的同伴,可以是学校里的同学,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者社会上的贤达人士。针对不同主题的学习,学生组成的互助伙伴可以完全不同,混龄混班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与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思考和实践的要素。
未来的学生,更加关注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大家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与人们的智能特征有关。而确定某一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体验。有一位老同志教了一辈子的书,退休之后开始玩摄影,没想到才3 年的时间就获得了一个大奖,让他明白原来摄影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但自己此前一点也不清楚,其原因就是缺乏体验,也缺少职业规划的意识。
六、体验式校园
整个社会是学生开展体验的大舞台,但最为基础的舞台依然是在学校。未来的学校,在建设体验式的校园方面将会有一系列新的举措。上海市在基础教育的“十三五”规划中,就对学校未来的硬件设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方案。比如说——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身心基础。将为有条件的学校扩建游泳池和体育馆,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探索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1-2 项运动技能。
为有条件的学校扩建学生剧场,以此推动学生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这对丰富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是很有帮助的。长期以来,艺术作为学校的“副科”,被放在了很不起眼的位置上,学生的艺术体验、艺术感受也少得可怜,这是我们必须要纠正的一种教育观念。大力推动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依据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这是最近这些年上海市教委一直在推进的一项工作,为培育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主观地改变自我和客观地建立知识。一个让人更富有人性,一个让人实事求是。这两者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渴望、能够做和所知道的一切。这也正是人的创新素养的内核。
探索改造学校的图书馆。将那些学生经常使用的图书迁移到学生平时上课的教室之中,让学生随时可得这些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数字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图书馆主要保存工具类的图书,便于师生查阅。将图书馆的空间释放出来,建设阅读实验室、文字研究实验室等,为学生们深入体验图书的魅力创设空间。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11 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2 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和称号。出版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第三篇:未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六大趋势
未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六大趋势2007-12-12 22:16:
32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决定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社会进程加快,促进了管理思想的进步。纷繁复杂的环境与市场变化让企业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的竞争力。竞争格局与竞争形态的变化让企业领导者们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集合体。西方管理专家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很多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国内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我认为未来五年内国内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态势将集中于以下六点。
1、人力资源规划将成为大中型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因素
人力资源规划是很多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做不好的问题,结果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总结和来年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无非是些工作上的想法和人员情况的大体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对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方式提出了挑战。人力资源规划必须落到实处,紧密的与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无缝对接。体现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侧重于人力资源的吸纳、消化与开发三个方面。竞争环境多变,促使企业不得不放弃宏观人力资源规划,而注重短期的微观规划。吸纳人力资源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理念与方法创新。不断开拓招聘渠道与招聘形式,以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消化与开发人力资源需要企业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保障企业团队的高效与稳定。企业战略“成于人,败于人”,人力资源规划让管理者明确需要哪些人才,如何选人、育人、用人与留人。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将从工作分析逐渐向胜任特征分析转移
麦克利兰的“胜任特征”的理论对工作分析方法及结果形式(工作说明书)成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分析剖析基于工作职责的任职资格,即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本资格条件;胜任特征分析的是基于优异绩效成果所需要的素质特点,即优秀任职者的素质特征。外部竞争加剧要求企业必须选拔、培训与使用能够产生高绩效的员工,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个老板不愿意聘用更可能产生高绩效的员工。
随着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提出,仅仅可以分析岗位最低任职水平的工作分析将逐渐被胜任特征分析所替代。但由于工作分析在西方国家发展、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人事管理者们对工作分析的依赖根深蒂固。另外胜任特征分析的技术还有待不断完善,特别是胜任特征模型中内驱力因素还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因此,工作分析向胜任特征分析转移的势头已经出现,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招聘的渠道创新与选拔对象的多元文化背景,要求选拔技术精细化、多元化
麦克利兰的胜任特征理论认为,对一个人的绩效水平产生关键影响的不是他具备的知识
和能力技能,而是内驱力的特征。内驱力包括价值观、动机与需求、情绪、职业态度等因素。通过面试只能对被试者的能力因素进行基本判断,对被试者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动机等因素进行考察是比较困难的,这取决于面试官的水平。据统计,中国有80%以上的人力资源经理在采用非结构化的面试方式,其信、效度难以保证。最终的结果就是对被试者的判断失误。
专家分析,我国大部分企业在选拔方面存在三大问题:选拔技术匮乏、简单粗燥;选拔题目与岗位素质标准缺乏对应性;选拔指标局限于知识、能力等基础层面的指标。面对复杂的环境,选拔工具的精细化与多元化势在必行。
选拔工具精细化强调,选拔指标的设定必须基于系统的工作分析或胜任特征分析,所确定的指标要充分体现岗位的素质要求;选拔工具标准化与结构化指有完善的指标定义、题目、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选拔过程中体现标准化的原则,体现对所有申请者的公平、公正性。
选拔工具多元化是要彻底打破长期以来面试方法一支独秀的局面,引进各种行之有效的选拔方法。利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对申请者的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多种技术的使用要增加选拔的时间与成本,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只有企业招聘到适合企业与岗位特点的员工,才能加快战略目标实现的进程。况且专家研究表明,选拔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部门为企业创造巨额效益的重要途径。有投入才有产出,在选拔方面的合理投入是企业的明智之举。
4、培训要求实效,将与绩效水平进行紧密结合[虽然没有研究机构统计过中国企业每年浪费多少培训经费,但这是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的共识。高层培训凭签证,中层培训凭兴趣,基层培训凭感觉。能够鲜活的说明目前中国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未来这种局面将有所遏制,培训应基于理性的需求分析、科学的内容与方法设计,培训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素质水平,提高员工个人的绩效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培训是宣贯企业文化、统一员工思想、提升企业战斗力的阵地。要想在这个阵地上取得胜利,必须科学规划、严密组织、有序实施。科学规划是从战略目标来规划、从客观需求进行分析的系统培训工作规划。严密组织是开发适合企业战略需要的课程体系,开发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素质培训、训练的方法体系,满足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动态需要。有序实施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保证、专业人员保证与必要的条件保证。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企业开始理性的对待员工培训问题,培训消费趋向理性,这些企业选择培训项目更多的考虑“对员工绩效水平的提升有哪些帮助”。
5、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过渡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存在目的、内容、过程与结果应用的区别。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评定,属于事后考核。绩效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将提升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进行高度统一的过程。绩效考核只关注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而绩效管理则注重在考核指标中体现组织的战略导向,考核结果地反馈与制订员工绩效改善计划并行,在工作的过程中融会绩效改善计划的实施过程。绩效考核是区间管理,而绩效考核是过程管理。绩效考核成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管理将员工
培训开发与考核结果紧密结合,形成考核 — 培训 — 再考核的管理闭环。绩效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改善个人绩效水平,进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6、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趋向 —— 以人为本
在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手册》中“以人为本”赫然入目,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从作者肤浅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体现六个要素:
1、尊重人性: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对群体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对成就的追求是人的本源,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管理者从根本上认识不同的人性特点,有助于管理者对这些人性需求进行利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引导。比如:经常组织团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具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能够提升士气等。
2、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本无好坏之分。无非是领导者是否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如果让开拓性人才去从事了重复性工作这是领导者的错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无过的员工。另外,实践证明越是有超常能力的员工其个性特点越突出。管理者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是尊重员工个性、建立开放的企业价值理念的具体表现。
3、注重个人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强调员工与组织的同步发展。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进步的基础上,员工的进步得益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两者的利益与方向应该是高度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与职业开发,将员工与企业的近期、长期问题系统考虑,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发展有机结合,创造出和谐的、动态的个人发展机制。这种机制以完善的培训体制、岗位轮换、接班人计划等具体制度来体现。
4、认可员工的价值:有专家说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要学会认可,其实我到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学会“认可”,即认可员工的价值。企业经营的过程是学习与总结的过程。无论员工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应该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需要反思与总结的是“我们成功在哪里?”,“哪些原因导致了失败,如何弥补或规避失败”。使经验和教训成为未来工作的灯塔和指南针。而更多的管理者采取的是奖励成功者、处罚失败者的处理策略,这对于未来的发展缺乏直接的帮助。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企业经营中的财富,所以你要认可员工的价值。
5、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级的员工需求截然不同。同一个人在特定阶段多种需求共存,但各种需求存在强度的差异。以人为本的企业注重对员工个性化需求的分析与满足。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员工不同阶段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利用于管理策略、制度之中;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就是引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的过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了,员工个人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这是现代雇员关系管理所强调的最高境界。
6、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每个员工的个性、能力技能、价值观与动机、知识等素质因素存在差异。客观认识每个员工的特点,并分配合适的任务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即知人方能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对员工个性、职业发展、职业意愿的尊重。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能将让员工创造最佳业绩成为可能。因为你无法阻挡员工对某项工作的高度热忱,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用任何掩
饰的,因为这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
第四篇:浅谈未来教育的发展
浅谈未来教育的发展
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
首先“教育家”必须爱教育、爱孩子,一个不爱教育的人不可能成为教育家;霍懋征老师毕生耕耘在小学教育园地,敬业爱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而且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思想。她是中国教育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其次教师的目标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创新。学生能个个成才,个个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三:能称得上“教育家”的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我认为.“教授级”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师德素养。作为老师首先是爱心和责任感。有 一颗仁爱之心,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德正为师”,师德高尚,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神圣形象。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真诚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自己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二)知识素养。教师应具有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做到与时俱进,保持知识结构的鲜活。为此,教师要广泛收集资源、听取学生意见,同学科专家进行交流、共建教学资源。同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出现要求教师成为 “ 科研型 ” 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由此我们也感觉到,新形势下,也要求我们变换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终身的学习者,行动的研究者等,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为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智慧、教学 能力素养.教育智慧是我们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技巧和艺术。它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必定能驾驭课堂,随机应变,使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每个学生均有收获,让所有的学生流连驻足。
随着适龄学龄人口的减少,一些不合格的教师可能要被筛选出教师队伍。什么叫不合格的教师?有的教师常年在编不在岗,有的教师病假一请好多年。真正在一线工作的合格教师到时候反而会被挤出教师队伍,其中的猫腻不说谁也明白。退出机制为了教育的长远发展,让一些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这是好事。政府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对于退出的教师要做好妥善安置,确保教师退出后没有后顾之忧。
第五篇:美国未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
美国未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
美国国防部提出了未来重点关注的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Disruptive Basic Research Areas)。包括:超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学(Metamaterials & Plasmonics)、量子信息与控制技术(Quantum Information & control)、认知神经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纳米科学与纳米工艺(Nanoscience & Nanoengineering)、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以及对人类行为的计算机建模(Computational Models of Human Behavior)。
美国国防部对于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的定义为:对于近期与未来美军的战略需求和军事任务行动能够产生长期、广泛、深远、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关键突破并且可以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成果能够使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绝对的、不对称的军事优势。
1.超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学(Metamaterials& Plasmonics)
DDG1000大型驱逐舰应用了超材料隐身技术,美国F-35战斗机应用了超材料隐身技术
颠覆性应用前景:
-利用增强/捷变隐身超材料技术使美国海、陆、空军装备被雷达发现和锁定的概率大幅下降,获得压倒性的不对称战略优势。
-小型化超材料隐身射频系统可以使通信设备更加轻便,并且不易于被侦查,使美军战场生存能力大幅提升。
-智能自检测自修复结构超材料技术将使美军装备维修保障周期/成本大幅缩减,作战效能大幅提升。核心能力:
-通过复杂人工微结构改变材料的表征特性基于超材料技术的相控天线阵列
-基于等离子体激元的增强型探测器和成像器件 重大突破:
-宽带响应复杂超材料的制备(美国杜克大学超材料团队Ruopeng Liu, et al.200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自感知与自愈合智能结构材料高精微尺度人工结构的制备方法与控制方法英国航宇公司超高安全、超大容量、超远距离保密通信、传输系统(几乎无法破译),使美军具备牢不可破的保密通信指挥系统。
-超高速量子计算机和赛博空间(Cyber Space)信息对抗系统,将可以破解几乎所有现在使用的加密系统和防火墙,使美军具备不对称的网络攻防优势。量子仿真:从量子尺度开发新材料
-量子传感、量子计量与量子成像:超越常规技术极限的灵敏度、精度和分辨率研究新的算法用于探索量子信息学的应用前景美国IBM公司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工程系统的直接心灵操控压力下的表现补偿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改善与防止 重大突破:脑结构与功能关联性进展将临床的测量与分析翻译给未受伤害的个体英国剑桥大学
4.纳米科学与纳米工艺(Nanoscience & Nanoengineering)
颠覆性应用前景:
-超轻薄防护装甲。使美军装备抗打击能力大幅提升,损伤率大幅降低。
-纳米机器人。小型仿生机器人的使用可以为美军带来无孔不入的颠覆性作战能力。能量采集的催化剂
-石墨烯与碳纳米管(已获诺贝尔奖)主要挑战:
-低缺陷密度的石墨烯、单手征性纳米管的制备韩国三星公司生物病毒战。可根据战略需求定制生产病毒,具备生物战的颠覆性优势。生物燃料与制造组织再生藻类食物的制造
-体现生物能力的清洁水技术 重大突破:
-体现系统路径复杂性的建模与仿真管控与社会认可
目前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机构包括: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哈弗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6.人类行为的计算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s of HumanBehavior)
应用前景:
-恐怖威胁实时监测、情报分析。实时掌握全球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情况,对恐怖威胁做出快速反应和预警。
-通过大数据网络制造群体事件,策反、颠覆政权,提前瓦解敌方军事威胁。实时国际社会(宗教)态势监测跨文化国际关系建设 重大突破:
-简化模型的验证成功对群体事件临界点的成功预测 主要挑战:
-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相关社会理论的矛盾性数学模型非常复杂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