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六大体系
陆良县将突出六抓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六大体系
陆良县将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和“十二五”期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机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切实抓好现代农业装备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一抓项目,建设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依托水利、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用5年时间新建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30万亩。二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大力提高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输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先进环保的植保机械,推行植保专业机防队统防统治,提高防效,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量,降低防治成本。三是以蔬菜为重点,建设良种引育设施,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等生产设施,不断提高蔬菜设施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强畜牧良种繁育、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三大体系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
技术更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制种、供种能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五是抓住云南省蚕桑大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大新植桑园、中低产桑园改造力度,巩固发展蚕桑优质高产基地建设,加强培训,加大投入,做好小蚕共育室建设,优良簇具推广,以提高单张产茧、亩桑产值,确保陆良蚕桑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二抓带动,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紧扣“龙头、基地、品牌”三个关键环节,使龙头舞起来,基地大起来,品牌响起来,产业兴起来。一是做强龙头。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立足农业谋发展的经营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化的“联合舰队”。到2015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家以上,使龙头企业的经营范围覆盖各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突破1亿元。二是做大基地。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基地,更大规模的发展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农
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做优品牌。按照“以标准创品牌,依产业树品牌,靠品牌拓市场”的品牌发展战略,以蕻芋、新千佛、老食味等省著名商标为依托,以优质米、蔬菜、马铃薯、优质水果、畜产品为重点,有选择的进行注册,搞好包装,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推介、博览平台,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扶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等各种质量认证,制定名牌产品奖励政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省乃至国家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四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积极发展一批集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努力拓展农业综合功能。
三抓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名牌农产品等品牌培育,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品种、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检疫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全面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到2015年,特色产业无公害生产规模达到9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0万亩。
四抓创新,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主导优势
产业,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培育多元化科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业科技措施、新品种研发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主要农业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实用技术入户率。三是继续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优势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四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制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机制,培养懂经济、懂贸易、懂管理、懂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五是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六是大力举办高产创建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集成科技措施,促进各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七是鼓励
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五抓流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建立健全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贮藏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贮藏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超市、菜市场配送农产品,形成全覆盖、广辐射、布局合理、货畅其流的完备市场体系,积极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二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流通主体。三是建立健全农资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资市场整治,确保优良种子(种畜、种苗)和合格肥料、饲料、农药、兽药、农膜、柴油、农机具等农资供应,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六抓协调,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服务机制,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物资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畜牧信息网”的作用,及时提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加强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警、农村经营信
息服务队伍、制度和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完善与特色产业的利益联结,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篇:广州:着力建设六大体系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广州:
着力建设六大体系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广州市行政面积74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0万。共有35个建制镇,1142个行政村,农民230多万人,农业从业人员76.75万人;常用耕地面积150.97万亩、鱼塘面积38.8万亩、海域面积236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市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重点建设农业基础体系、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科技体系和质量体系“六大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产品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三大功能”,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的成效。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14818元、同比增长16.9%;农业土地生产率达到7900元/亩、劳均农业增加值2.5万元/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
一、加强基础体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一是建设标准化农田(鱼塘)。完成146万亩连片农田和15万亩连片鱼塘的标准化改造,占基本农田和连片鱼塘面积的70%。二是发展农业设施装备。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7万千瓦,温室大棚、喷滴溉等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万亩,畜禽养殖已基本实现设施化。三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园区。初步建立了从化“万花园”、南沙都市农业产业园、花都“花之都”、增城“小楼人家”等多个面积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农业企业、农业科
技、农业设施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四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84万亩,每亩节约化肥成本15~20%。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去年市及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落实基本农田补贴资金约5亿元。
二、优化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功能
一是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建成了15个蔬菜基地、10个水果基地、10个渔业基地、31个万头猪场和96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场。全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保持53万亩(复种面积248万亩)、年产量340万吨,水产品产量45万吨、家禽出栏量1.2亿只,总量自给有余;生猪出栏数240万头、禽蛋产量3万吨、牛奶产量5.5万吨,自给率均达到30%。二是加快发展花卉业。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22万余亩,年产值近30亿元,其中观叶植物生产约占国内市场销售量的70%。三是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评选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12条、星级农家乐56家。8家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成为国家3A级景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100多个,年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次,旅游收入6.8亿元。四是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我市以种子、种苗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农产品产值达43亿元。其中花卉的“红掌”种苗生产约占国内市场的90%,并拥有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掌和凤梨新品种。
三、强化组织体系,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市本级财政保持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7家,其中省级以上26家、国家级10家。二是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年市本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达到1300多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566家,平均每2个行政村就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600多万元,每年培训11000多名高素质的新型农民,99%的参加培训人员获得农民绿色证书。
四、健全科技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市、区(县级市)农业科研机构共有科研人员57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人员107人。有45家农业龙头企业承担了各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有20多家农业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了1个国家级及一批省、市级农业生物物种资源库。二是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市级财政每年投入6000多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农业科技研发及相关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实施“星火计划”项目39项,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奖39项。三是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每年服务农民超过10万人次,有60多个农业主导品种和10多项主推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五、提升市场体系,改善农产品流通
一是加强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了江南果菜、黄沙水产等大型“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中心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的三级批发市场体系,构建了“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扶持生产型农业企业建设冷库、冷藏车,形成了东升菜场、农艺菜场、华隆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农超对接”等品牌化直销方式,大部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与超市、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效的配送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扶持建设了华南农产品交易网、绿色菜篮子网、优鲜生活、东升农产等多家网上选购农产品交易平台。
六、加强质量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90多项,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2个;获得认证认可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78个、农产品35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20家,产品73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7家、产品164个。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龙头、区(县级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质检站为补充,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监测体系每年检测样本量约100万份。三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建立了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农环植保总站为核心、覆盖全市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成功建设广州亚
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实现了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历史性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加强城乡统筹,健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机制,围绕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推进农业布局组团化、功能多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组织化、产品品牌化、质量安全化和流通顺畅化。重点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和经营主体,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农田水利、科研、农产品物流、重大动植物防疫、质量监管等基础设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体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新兴产业,一批以种养特色明显、生态优美、农业生产条件完善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一批“异地对接、异地扶持”外省外市定点供穗“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1.5%和1%;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蔬菜、水产、家禽总量保持自给有余,生猪、禽蛋、牛奶自给率保持30%左右;劳均农业增加值达到2.8万元/人,土地产出率达到1万元/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
第三篇:完善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完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县地处××省东北部××腹地,××,隶属于××市,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公里,滩涂面积××万亩,辖×镇×乡×个街道×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是鲁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大县。今年1—9月份,全县收获小麦×万吨,肉蛋奶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分别同比增长××%、××%。下一步,我县将始终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努力形成布局合理、效益高效、产品安全、基础牢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完善农业规划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一批承载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平台。突出规划现实指导作用,注重加强产业顶层设计,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制定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推动粮棉、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发展。南部地区,依托较好的立地条件和产业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种植,进一步将蔬菜、特色苗木花卉等产业做大做
2构优化整合,进一步理顺监管机制,尽快建成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坚持以农业投入品、违禁药品为重点,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台账备案制度体系,开展常态化专项检查,始终保持对违禁药品和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的高压态势,从源头上遏制影响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隐患。三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入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四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加强对种养农户的技术指导,制定完善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简明技术规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群众掌握更多标准化生产知识。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农村带头人积极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地和产品认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生动局面。
(四)完善要素支撑体系,筑牢农业发展基础,营造一个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持续强化农业发展要素保障,加大各方有效投入,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推动现代农业高效稳步发展。坚持在保障财政刚性支出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去冬今春,我县累计投入××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今年经反复论证,计划投资××多万元,重点实施××、骨干河道沟渠清淤疏浚、××万亩高标准农田创建等××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并分别投资××万元、××万元,启动××一期和××项目建设,全力破解制约农业生产的用水难题。大力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对县内所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市场硬件设施、配套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交易市场产品集散能力,放大农产品营销效益。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加快县级土地承包管理服务平台完善提升,设立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数据库,为农村土地进入市场流转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金融机构来我县增设分支,引导金融机构或有实力的企业筹资组建村镇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农村融资新产品,加大农村市场服务力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之间开展合作,成立贷款担保机构,开展资金互保互贷。进一步加大麦田深松、保护性耕作和宽幅精播等技术推广力度,依托春喜、金富祥等一批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幅推广机械化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继续深化与高校院所联系合作,加大农业新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重点抓好北方鲈鱼繁育中心、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为现代农业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第五篇:2、六大体系实施细则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关于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农发管理水平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四型财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抓落实,促提升,扎实推进责任链条档案、全程信息监控、社会监督公开、综合检查验收、长效机制管理、群众受益评价等“六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发管理水平,按照《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农发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冀农发办„2012‟139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 责任链条档案体系
第二条 责任链条档案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重点环节及责任人,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完善项目资金公开运行机制,建立上下贯通的责任档案管理体系和追责机制,确保农发资金及项目管理健康高效运行。
第三条 完善省市县责任链条。根据工作流程,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各重点环节的主要责任,建立责任单制,责任单由各环节相关责任人签字,并注明审核审批意见和具体情况。
按照谁主管、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项目立项审核审批环节严格实行审核 “一单制”(见附表1)。从县级申报项目起,每个农发项目均须填写项目审核审批责任单,自县、市到省在审核审批岗位的工
行施工建设,确保建设质量。
在项目验收环节,严格验收标准,规范验收流程,切实把好验收关,确保验收质量。
第六条 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人员要遵守工作规程,严守工作纪律,严格制度执行。继续在全系统实行签订“三书”(责任书、保证书、承诺书)责任制,制度执行效果要逐级打分并列入综合考评。
严肃追责问责。对在各级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属实的问题,要倒查责任,对相关责任人,按照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严肃处理。并作为分配资金的综合考虑因素,视情节轻重扣减市县投资规模。
第三章 全程信息监控体系
第七条 按照“纵向管到底、横向全覆盖、即时能监控、运行能分析”的总要求,构建全程信息监控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和资金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第八条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简称“管理信息系统”,下同)是构建全程信息监控体系的主要工具和载体,省办各处室应根据工作职能,配合系统研发人员及时补充完善项目审核、即时监控、运行分析、成果展示和监督管理等系统功能,为科学构建全程信息监控体系提供技术保障。
第九条 严格规范信息录入。各市县和项目单位要按要求及时、全面、真实地采集并录入相关信息,规范信息采集和录入行为,把好源头信息录入关。
应用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工作。各设区市、开发县也要明确专人负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确保所需信息及时录入。
强化业务能力保障。适时对市县工作人员专题培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升工作人员系统操作能力。
强化推行制度保障。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要求,规范信息采集录入行为,通过制度约束,确保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全面、真实规范,所反映出的结果科学、可信。
强化专项投入保障。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维护所需资金,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切实提升管理信息系统硬件配备水平,满足系统运行需要,解决硬件配备与工作需要不同步的问题。
第四章 社会监督公开体系
第十二条 在不断强化系统内部对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支出管理监控的同时,着力建立以群众监督为主体,社会专业机构监督为支撑的社会监督公开体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项目和资金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第十三条 农发机构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支出管理的责任主体,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县级农发机构是监督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招采的物资数量、质量进行验收和把关,对工程招标采购中标企业或工程队资质进行验证把关,对项目工程建设实施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和监督,对资金支付报帐进行审核把关。监督过程须建立日志或台账,明确责任事项。对不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物资,拒
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省农发办负责抽查工程监理和财务审计机构资质,负责对中介机构的业务培训。在各类检查、审计和验收中,都要把监理、审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及时总结监理、审计、验收中出现的普遍性、规律性问题,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制度和办法。
第十五条 受益群众是农发项目质量监督的主体,要坚持实行群众监督员制度,土地治理项目区涉及的每个村至少要聘2名群众监督员。各级农发办、各施工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群众监督。
县级农发机构负责向群众监督员告知项目信息,组织培训群众监督员参与项目工程质量监督,收集群众监督员提供的情况,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
市级农发办要定人、定期向所辖县农发办了解群众监督员项目监督情况,向群众监督员直接或电话访问,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做好回访记录,每年向省办报告一次。
省农发办负责制定群众监督员管理制度,有关处室要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防止监督工作走过场。
第十六条 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审计等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积极协助审计、财政监督部门对农发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 综合检查验收体系
第十七条 综合检查验收体系包括日常监督检查、项目竣工验收、综合检查(大排查)三部分。
形成检查报告报省级农发办自查。
省农发办在督导市县做好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按照每年不少于开发县总数1/3的比例进行抽查。重点对发现问题县的整改情况,容易发生问题的工作环节,国家、省安排的重点项目以及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等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不在重复或全面检查。检查记录和工作底稿纳入责任档案,随同项目档案一并保存(附表3—7)。
省级抽查结果作为对设区市的农发工作评价依据之一,列入项目和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内容。
第六章 长效机制管理体系
第二十一条 健全管护制度,建立管护组织,明确管护责任,强化保障监督,建立长效机制管理体系,确保农发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的住、长受益。
第二十二条 健全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职责。
县级农发办依据省、市制定的管护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项目管护制度,指导项目乡镇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项目工程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范围,对管护责任划分、工作标准、物资保障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做到责任明确、制度规范、落实到位。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出台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政策法规,提高管护效力。
市级农发办要对所辖县管护制度制定执行情况,管护效果,项目效益发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导整改。指导县级做好工程管护工作。
省农发办对项目管护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探索科学有效的管护方
10第三十条 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按照有关要求,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项目建设整体评价与受益群众典型调查相结合,对项目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新增农业总产值、直接带动基地面积、直接受益农户和受益农民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林(草)网覆盖率、良种覆盖率、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设施改善情况、防灾抗灾能力、农民满意度等(见附表10)。其中群众满意度要说明调查人员构成、数量、分布等情况。
第三十一条 全省各级农发机构要按照本细则规定,抓好贯彻实施工作。省办各处、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各负其责,抓好落实。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