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平台的六大体系
企业管理平台的六大体系
企业管理平台的价值
企业管理平台是一个管理体系,是企业现实运营中使用的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充分保证企业自己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工具、企业流程、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的实现。这个平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充分的发挥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核心的任务则是保证企业目标、任务和结果的实现。
传统意义的企业管理平台,是通过手工、电脑、内部网、独立的管理系统、OA等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的,这个比起最原始的纯手工的企业管理平台,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不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而且科学管理也得到了空前的应用。而今天的管理信息化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管理信息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为企业构建一个管理平台,是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和管理应用来搭建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管理平台,以满足企业对自身管理的需求。管理信息化本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不是技术、不是管理也不是工具。但是,它能够构建起一个体系,让企业的管理在这个体系中高效运作。
特点:
1、融合应用,协同执行。融多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于一个平台之中,实现企业真正的协同运作、高效执行;
2、百川汇海,自然天成。汇聚百川,归于大海。让知识、信息、数据源于百川(企业的每个人、每个流程、每个环节、每个决策)而汇于大海(企业知识库),实现工作中的知识管理,实现流程、决策与知识的融合;
3、目标引领,一以贯之。贯彻执行、目标为纲。让企业的目标贯穿在每一个人
每一天的行动中,实现目标、执行与考核的贯通,确保企业目标的达成;
4、通观全局,决胜千里。信息、决策通达顺畅。助管理者居一隅而通观全局,位一处而决胜千里。
优势:
企业管理平台是企业线上生存的运营支撑环境,它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类似线下日常工作的环境,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时间工作的管理者,可以像坐在同一个房间一样地工作。
1、企业管理平台是一个集成应用的管理软件平台,集成性是它最大的特点之一。在协同管理平台之上,企业的各个管理单元是高度关联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不是信息孤岛的简单集合。协同管理平台下的各个子系统使用的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业务流程,知识存储在统一的一个知识库中;
2、企业管理平台是面向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工具,它可以涵盖管理职能的各个方面,如行政、人力、目标、客户、项目、知识等的管理,而不是只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可以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之上工作,并且相互“协同”;
3、企业管理平台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载体、以人为中心,能实现“目标、执行与考核的贯通”、实现“流程、决策与知识的一体化”、实现客户、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企业管理平台的六大体系
企业管理平台的六大体系:理念体系;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职责体系;流程体系;制度体系。六个体系间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系统。
(一)理念体系: 理念体系指的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与是非准则,说明在这个组织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一个组织的个性。理念体系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内在源泉,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包括经营性理念、管理性理念和体制性理念.
处理企业外部关系的十三个经营性理念:
1、内在性诚信理念;
2、主动市场性理念;
3、能动创新性理念;
4、自觉性守法理念;
5、科学性经营理念;
6、理性化双赢理念;
7、公平性竞争理念;
8、可持续发展理念;
9、快速型应变理念;
10、多层次性品牌理念;
11、预警性反危机理念;
12、比较优势理念;
13、开放性拓展理念。
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的八个管理性理念:
1、责权利平衡性管理理念;
2、高效率性管理理念;
3、共享共担性管理理念;
4、互动性管理理念;
5、员工主体自觉性管理理念;
6、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7、理性化管理理念;
8、有序化管理理念。
处理企业生存与成长关系的体制性十个理念:
1.契约理念;
2.共赢平台理念;
3.内在融合理念;
4.忠诚理念;
5.团队精神理念;
6.学习型组织理念;
7.等级差别理念;
8.效率唯一性理念;
9.制度至上理念;
10.生产力中心理念.(二)企业目标体系:
企业目标是企业的共同愿景,包括: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定性的目标与定量的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目标的设计要求既超前发展,又切实可行(目标的导向性与现实性);既是企业目标更是员工目标(目标的一致性与凝聚性);与国家建设目标相统一(目标的宏观背景对企业微观发展的支持性)。
(三)企业组织体系:现代公司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原则:指挥系统;命令统一;精干、高效;责、权、利相一致;适应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职能部门型组织结构;事业部门型组织结构;控股公司型组织结构。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原则: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离原则;利益与成果相结合原则;素质第一原则.组织机构体系:公司决策机构第一层次为股东会和股东大会,第二层次为董事会;公司执行机构由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具体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机构;公司监督机构,监事会或者监察委员会.(四)企业职责体系
职责体系是企业目标的分解,清楚确定为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各部门、各岗位要做什么,要求做到何种程度。职责的内容包括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
职责体系的设计原则是:权责明确;职权与职责相一致;职责履行与经济效益相联系。
(五)流程体系:
流程管理就是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业务流程,获得以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指标来衡量的经营业绩的显著提升,从而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增长与价值创造的基础和动力来自于对企业传统认识的超越。进入21世纪,持续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源于流程创新而非专利技术,流程管理成为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取得更好绩效的关键。
流程管理普遍适用基本原则:
1、业务开展以流程为中心,而不是以职能部门为中心。
2、对各级管理人员评定薪酬的标准不再是行政级别,而是整个流程的执行结果。
3、更新企业的信息平台,使每名员工通过网络即可得到与岗位业务相关的各种信息。
4、组织结构扁平化,消除“中层领导”.企业管理普遍流程:
信息-目标-计划-执行-跟踪-业绩。流程再造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
(六)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经营观念、目标与战略、企业组织、市场营销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科研与开发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等,每个方面又包含多个层次。
公司内部制度体系的表现形式为:公司章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公司具体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平台的价值
企业管理平台可能是一个软件系统,也可能是一系列软件系统的集合。企业管理平台的主要价值在于:
(1)把重要的流程制度“固化”在软件中,人们使用软件的时候就已经按照既定的流程来执行(如果没有配套的软件,流程就形同纸上谈兵)。
(2)提高管理效率。用软件来管理日常工作和事务,显然比手工记录的效率高得多。
(3)企业管理平台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财富,而且可以分析人员的绩效。
第二篇:2、六大体系实施细则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关于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农发管理水平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四型财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抓落实,促提升,扎实推进责任链条档案、全程信息监控、社会监督公开、综合检查验收、长效机制管理、群众受益评价等“六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发管理水平,按照《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农发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冀农发办„2012‟139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 责任链条档案体系
第二条 责任链条档案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重点环节及责任人,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完善项目资金公开运行机制,建立上下贯通的责任档案管理体系和追责机制,确保农发资金及项目管理健康高效运行。
第三条 完善省市县责任链条。根据工作流程,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各重点环节的主要责任,建立责任单制,责任单由各环节相关责任人签字,并注明审核审批意见和具体情况。
按照谁主管、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项目立项审核审批环节严格实行审核 “一单制”(见附表1)。从县级申报项目起,每个农发项目均须填写项目审核审批责任单,自县、市到省在审核审批岗位的工
行施工建设,确保建设质量。
在项目验收环节,严格验收标准,规范验收流程,切实把好验收关,确保验收质量。
第六条 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人员要遵守工作规程,严守工作纪律,严格制度执行。继续在全系统实行签订“三书”(责任书、保证书、承诺书)责任制,制度执行效果要逐级打分并列入综合考评。
严肃追责问责。对在各级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属实的问题,要倒查责任,对相关责任人,按照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严肃处理。并作为分配资金的综合考虑因素,视情节轻重扣减市县投资规模。
第三章 全程信息监控体系
第七条 按照“纵向管到底、横向全覆盖、即时能监控、运行能分析”的总要求,构建全程信息监控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和资金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第八条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简称“管理信息系统”,下同)是构建全程信息监控体系的主要工具和载体,省办各处室应根据工作职能,配合系统研发人员及时补充完善项目审核、即时监控、运行分析、成果展示和监督管理等系统功能,为科学构建全程信息监控体系提供技术保障。
第九条 严格规范信息录入。各市县和项目单位要按要求及时、全面、真实地采集并录入相关信息,规范信息采集和录入行为,把好源头信息录入关。
应用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工作。各设区市、开发县也要明确专人负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确保所需信息及时录入。
强化业务能力保障。适时对市县工作人员专题培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升工作人员系统操作能力。
强化推行制度保障。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要求,规范信息采集录入行为,通过制度约束,确保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全面、真实规范,所反映出的结果科学、可信。
强化专项投入保障。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维护所需资金,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切实提升管理信息系统硬件配备水平,满足系统运行需要,解决硬件配备与工作需要不同步的问题。
第四章 社会监督公开体系
第十二条 在不断强化系统内部对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支出管理监控的同时,着力建立以群众监督为主体,社会专业机构监督为支撑的社会监督公开体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项目和资金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第十三条 农发机构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支出管理的责任主体,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县级农发机构是监督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招采的物资数量、质量进行验收和把关,对工程招标采购中标企业或工程队资质进行验证把关,对项目工程建设实施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和监督,对资金支付报帐进行审核把关。监督过程须建立日志或台账,明确责任事项。对不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物资,拒
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省农发办负责抽查工程监理和财务审计机构资质,负责对中介机构的业务培训。在各类检查、审计和验收中,都要把监理、审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及时总结监理、审计、验收中出现的普遍性、规律性问题,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制度和办法。
第十五条 受益群众是农发项目质量监督的主体,要坚持实行群众监督员制度,土地治理项目区涉及的每个村至少要聘2名群众监督员。各级农发办、各施工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群众监督。
县级农发机构负责向群众监督员告知项目信息,组织培训群众监督员参与项目工程质量监督,收集群众监督员提供的情况,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
市级农发办要定人、定期向所辖县农发办了解群众监督员项目监督情况,向群众监督员直接或电话访问,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做好回访记录,每年向省办报告一次。
省农发办负责制定群众监督员管理制度,有关处室要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防止监督工作走过场。
第十六条 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审计等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积极协助审计、财政监督部门对农发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 综合检查验收体系
第十七条 综合检查验收体系包括日常监督检查、项目竣工验收、综合检查(大排查)三部分。
形成检查报告报省级农发办自查。
省农发办在督导市县做好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按照每年不少于开发县总数1/3的比例进行抽查。重点对发现问题县的整改情况,容易发生问题的工作环节,国家、省安排的重点项目以及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等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不在重复或全面检查。检查记录和工作底稿纳入责任档案,随同项目档案一并保存(附表3—7)。
省级抽查结果作为对设区市的农发工作评价依据之一,列入项目和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内容。
第六章 长效机制管理体系
第二十一条 健全管护制度,建立管护组织,明确管护责任,强化保障监督,建立长效机制管理体系,确保农发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的住、长受益。
第二十二条 健全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职责。
县级农发办依据省、市制定的管护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项目管护制度,指导项目乡镇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项目工程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范围,对管护责任划分、工作标准、物资保障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做到责任明确、制度规范、落实到位。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出台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政策法规,提高管护效力。
市级农发办要对所辖县管护制度制定执行情况,管护效果,项目效益发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导整改。指导县级做好工程管护工作。
省农发办对项目管护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探索科学有效的管护方
10第三十条 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按照有关要求,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项目建设整体评价与受益群众典型调查相结合,对项目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新增农业总产值、直接带动基地面积、直接受益农户和受益农民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林(草)网覆盖率、良种覆盖率、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设施改善情况、防灾抗灾能力、农民满意度等(见附表10)。其中群众满意度要说明调查人员构成、数量、分布等情况。
第三十一条 全省各级农发机构要按照本细则规定,抓好贯彻实施工作。省办各处、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各负其责,抓好落实。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现代农业发展六大体系
陆良县将突出六抓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六大体系
陆良县将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和“十二五”期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机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切实抓好现代农业装备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一抓项目,建设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依托水利、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用5年时间新建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30万亩。二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大力提高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输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先进环保的植保机械,推行植保专业机防队统防统治,提高防效,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量,降低防治成本。三是以蔬菜为重点,建设良种引育设施,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等生产设施,不断提高蔬菜设施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强畜牧良种繁育、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三大体系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
技术更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制种、供种能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五是抓住云南省蚕桑大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大新植桑园、中低产桑园改造力度,巩固发展蚕桑优质高产基地建设,加强培训,加大投入,做好小蚕共育室建设,优良簇具推广,以提高单张产茧、亩桑产值,确保陆良蚕桑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二抓带动,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紧扣“龙头、基地、品牌”三个关键环节,使龙头舞起来,基地大起来,品牌响起来,产业兴起来。一是做强龙头。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立足农业谋发展的经营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化的“联合舰队”。到2015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家以上,使龙头企业的经营范围覆盖各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突破1亿元。二是做大基地。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基地,更大规模的发展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农
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做优品牌。按照“以标准创品牌,依产业树品牌,靠品牌拓市场”的品牌发展战略,以蕻芋、新千佛、老食味等省著名商标为依托,以优质米、蔬菜、马铃薯、优质水果、畜产品为重点,有选择的进行注册,搞好包装,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推介、博览平台,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扶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等各种质量认证,制定名牌产品奖励政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省乃至国家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四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积极发展一批集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努力拓展农业综合功能。
三抓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名牌农产品等品牌培育,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品种、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检疫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全面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到2015年,特色产业无公害生产规模达到9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0万亩。
四抓创新,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主导优势
产业,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培育多元化科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业科技措施、新品种研发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主要农业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实用技术入户率。三是继续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优势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四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制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机制,培养懂经济、懂贸易、懂管理、懂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五是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六是大力举办高产创建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集成科技措施,促进各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七是鼓励
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五抓流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建立健全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贮藏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贮藏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超市、菜市场配送农产品,形成全覆盖、广辐射、布局合理、货畅其流的完备市场体系,积极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二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流通主体。三是建立健全农资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资市场整治,确保优良种子(种畜、种苗)和合格肥料、饲料、农药、兽药、农膜、柴油、农机具等农资供应,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六抓协调,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服务机制,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物资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畜牧信息网”的作用,及时提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加强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警、农村经营信
息服务队伍、制度和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完善与特色产业的利益联结,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篇:六大药品安全体系
六大药品安全体系
一是落实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区政府成立药品安全委员会,把药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分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二是健全农村药品监管网络体系。以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为基础,大力加强乡镇协管员和村级信息员队伍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健全工作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将监管触角延伸到农村最基层。
三是建立日常监管责任体系。实施药品安全监管分片包干责任区制度,严格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辖区内不发生药械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四是构建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档案,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实施“黑名单”制度,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
五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由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和应急队伍组成的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建立完善隐患排查、风险防控、信息报送、应急值守等保障措施,全面提升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六是构建联合打假协作体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公安、工商、邮政、卫生等部门建立联合打假协作机制,建立多方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执法资源,实现信息互通,提升执法效能。
第五篇:世界企业管理的六大新动向
安排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高层领导,有40%的时间用于企业的经营战略;40%用于处理与企业有关的各方面的关系;20%用于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创新管理。作为管理者,应通过各种管理方法来刺激创新者,保持他们创新的动力。给予一定的职权和自由度是刺激创新者产生创意和开展革新活动的一条有效途径,而给予适当的奖励报酬和容忍失败也是很有必要的。
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也称作无缺点管理或末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示企业树立危机意识,注意有效的交流,努力消除自身缺点和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它以市场竞争中危机的出现和过程,研究应付危机的规则和方法以及企业反危机的行为机制,采取有效手段和策略以预防危机和安全渡过危机。
信息管理。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要求,当今企业已逐步趋向多样化、综合化、弹性化、分权化,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日益受到重视和重用。
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更多地体现在营销方面。绿色营销注重把环保观念融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在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产品本身、废物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绿色营销的思想,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满意管理。在工业社会,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在信息社会,则要求企业应对包括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方面有最优化的关系,令各方面都感到满意,这既是企业长期激烈竞争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