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

时间:2019-05-14 04:4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

第一篇: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

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配置日益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明显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逐步推进,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瓶颈”之一。如何打准问题,突破高中“瓶颈”,推进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最紧迫任务之一。

高中教育瓶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债务问题某些高中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债,数量较大。省级财政多年来无高中建设专项资金,市县财政用于高中建设资金数额也十分有限。

2、师资力量问题聘用的教师编制问题难以解决,工资由学校自筹,教师缺少归属感。工资水平不高,好教师留不住,引不来。

3、观念问题受社会因素影响,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高中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不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而是以高考为本,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尚需时日。

关于未来高中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1、加快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要深入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引导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走依法治教、依法促教的路子,政府管教育的职能要逐步转向教育规划、政策供给、执法监督和教学督导等宏观管理,承担起信息、咨询、监督的任务。逐步落实学校自主办学的人权、财权和事权。

2、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公办高中要推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路子,鼓励学校从国内外引进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逐步取消各地政府、人事部门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调动的行政性审批,实行备案制。逐步建立无行政级别的高中学校体制。

3、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优化高中资源。实行普通高中“分级达标、分类推进、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批一般普通高中建设成为省级优质高中,扩大优质高中的资源总量。逐步实现高中学校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子女入学需求。

4、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合理的收入留人,建立教师流动服务机制,尽快解决好人才进不来的问题和优秀高中教师流失的问题。

5、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探索

高中阶段学生招生指标分配与初中素质教育水平、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合理挂钩的招生制度。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继续发展能力。

6、加大投入,大力扶持高中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中积极推行“学校贷款、财政贴息、学校还本”的资金筹措机制。采取拨款与贷款相结合和政府贴息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扩张效应,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高中建设。增加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设立普通高中建设的省级专项资金,补助各地优质高中建设。

7、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让老百姓享受教育公平,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程度。

***教育局基础教育股

2010年10月27日

第二篇:突破三大瓶颈 谋求教育发展

突破三大瓶颈 谋求教育发展

摘要:用全球视野、时代准则和批判性思维审视当今中国人才人力资源,人多而才少,缺失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实干精神以及探究探索素养,是我国人才不容回避的现状。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关乎人才。人才的低质量折射出教育的低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时代背景前,泱泱中国要谋求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质量新一轮的切实提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突破教育制度、教育认知、教育操作三大瓶颈。

关键词:教育质量 谋求发展 三大瓶颈

用全球视野、时代准则和批判性思维审视当今中国,我们不难发现,比之发达国家,我国虽则“家”有千万,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凤毛麟角;比之中国过去,现在的读书人,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观乎各行各业,实干者难得而空谈者好找;能开拓进取、创造奇迹者少,而循规蹈距、默默守成者多……人多而才少,缺失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实干精神以及探究探索的素养,这是当代中国人才不容回避的质量现状。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关乎人才。人才的低质量折射出教育的低质量。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人才与教育质量,当成大计,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新近,国务院又制定了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速教育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适时指出,教育的发展亟需提高质量,亟需增加投入,亟需深化改革。这为解决教育质量问题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指明了新的作为方向。

就实而言,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牵扯多、事情杂、难度大、废筹谋、费人力、费财力、费物力,绝非易事。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时代背景前,泱泱中国要谋求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质量的切实提高,笔者认为有三大瓶颈首先需要突破。

一、教育制度瓶颈

做好一件事情、发展一项事业,要有能人做能事,更要有好制度作保障。也就是说,好制度配上能人,事必兴而业必达。反之,好体制配庸才或坏体制配英才,都难以成事兴业。中国教育质量不如人意,客观地说,除了作为动态因素的实践主体在微观层面的操作出现偏失不很到位外,作为静态因素的教育制度在宏观层面的导控于事不利效应背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譬如,多年来的素质教育、新课改这些企图提高教育和人才质量的伟大工程均以圆满的设想开始而以悄然的流产结束,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从理论上说,素质教育、新课改是激活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实践素能的绝佳新路。然而,在实践中当遭遇以分数为宗的中考、高考时又不得不悄然让行。常听校长们会上说:无论素质教育怎么搞或新课改怎么改,也无论老师怎样教,但评价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最终还是分数以及以分数为灵魂的中考与高考。不错,时下教育的评价仍囿于传统的怪圈。考是法宝分是命,难怪老师、家长看学生只在乎分数,社会、主管部门看学校只在乎中、高考。至于学生在分数以外的其它素能和学校在中高考以外的其它亮点暂时是无暇顾及并加以肯定的。评价对行为的选择往往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时下的教育大家是喊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口号,也打着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能的幌子,却在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为分数而奋斗。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教育行为与结果要求出新,而教育机制与评价仍然守旧,这无异于用旧模型造新产品,真是难煞学校和老师了。可以这样说,目前中国的教育确实缺失创新环境。由此可见,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不变,基础教育断难走出应试巢窠而步入创新坦途。同样,以考定终身分数是命根的用人制度的指挥棒不变,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非基础教育应试的阴霾断难消散,创新的大道断难通达,而且受制于用人制度的中高考制度之改革将难以最终完成。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育。考为魂分是命的中考、高考以及用人制度必须改革,这是中国教育营造创新环境、谋求长足发展、提高整体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首先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二、教育认知瓶颈

就实而言,时下国人对教育之整体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水平,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集中体现在过度看重普通教育,同时又过度轻视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已使我国的国情、国力、国威今非昔比。事实雄辩的告诉世人,单凭普通教育培养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和行为已不符合当前的国情,中国的伟大复兴还必须借助职业教育这只新的推手。这种意识在我国研究层和决策层虽然早有觉醒,但要说深入并主宰一般民众的思想与行为,情况尚不怎么乐观。不转变民众的教育认知,断难改变民众的教育选择,也断难形成民众正确的教育需求。根据现实和时代特点,让普通教育降温,同时让职业教育升温,是全国上下必须遵循的绝无二选的教育法则,但遗憾的是上行下不效、上讲下不料仍是不急不缓的时症,好多人照旧守着传统的想法、靠着惯性的力量、走着背时的老路。

痴心于普通教育而离心于职业教育,诸多的表现主要有: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之际,明明缺乏一技之长,但就是不愿接受岗前培训,严重缺失职业教育的自觉和自醒;面对就学的种种压力,好多学生及家长明知道上不了普高或好点的普高,却偏不选择职业教育的新路,硬要于普通教育的独木桥上挤到黑,犯着天堂有路他(她)不走,地狱无门却硬钻的低级错误;面对就业的重重压力,好多人宁肯饱尝普高毕业后人扎堆无业就的艰难,也不改变初衷,去走国家补贴鼓励、就业相对容易的职业教育的路子;高考优秀的学生,填报志愿、选择学校时,能考虑高职的几乎没有;在百姓看来,接受职业教育那是差学生在求学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走的一条不归之路,好学生无论如何是不能问津此路的。

观念守旧,行动落伍,选择偏激。对普通教育热之又热,趋之若鹜,而对职业教育冷之又冷,疏而远之。带着偏见看教育,亲睐一面,疏远一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国民之认识未能与时俱进而催生的错误思想。认识是实践的先导,而民众又是实践的主体。目前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很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严重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扭转国人对教育的错位认知,刻不容缓,需要作大量的工作,而建立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失时机地作好教育、就业、就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政策与形势的宣传、分析和引导,是我们首先需要做好的事情。

三、教育操作瓶颈

时下,影响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欠妥操作并非个别,但是最不合时宜的没过于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城区教育容量扩大两个方面的失策失招甚至失误。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乡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转移趋势加剧以及农村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吸引力相对较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山区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减弱,而城市、城镇教育的需求在日益增长。这是中国教育在新的政策环境中和新的时代背景前,彰显的必然态势,与时俱有,不可逆转。

据此,我国的教育整体上应走压缩农村、山区资源而增加城市、城镇资源的路子。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步伐非但没能迎头赶上,反倒出现了反向反效的作为,集中体现在:一方面,面对农村学生锐减、教育资源闲置、教育需求不旺的现实,广大农村既没有主动切实地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增强教育引力、提高办学质量,以实现教育的自强自救;又没有主动向城市转移资源、协助城市解压解急,做到物为他用、力为他出、利为他谋。而是囿于农村的小圈子,继续维持浪费教育资源、弱化教育功能的惨淡现状。结果导致形成学生越来越少、教室越来越空、学校越来越闲、教师越来越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劳动量严重不足,甚至光领薪水无书可教的冷清萧条局面。

另一方面,面对城市学生骤增、教育需求日益旺盛、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广大城市既没有切实扩大教育规模、追加教育投资、缓解需求压力,以做大做强自己的教育;又没有谋求城乡互动,求援求助于乡村,调济农村闲置教育资源,以解急解压。而是囿于城市范围,在既有基础上,用增加教育教学强度和管理难度的办法来解燃眉之急,将本应该多个班容纳的学生压到一个班、本应该多所学校容纳的学生挤入一所学校,使本应该由多个老师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少个甚至一个老师来完成。这种顾标不顾本的近乎强迫的作为,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掠夺性,牺牲学生、家长、老师的利益,必然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长足发展,是极为不可取的。

依据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要较好的解决教育资源投配占有不合理、教育供需不对称、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教育操作应一反常态,力戒城乡隔离,力主城乡联动,力求实际效果。

1.关于农村教育

要始终遵循学校数量要减少,教育资源要集中,学校规模要扩大,教育引力要增强,整体质量要提高的原则,一方面裁撤设施简陋、质量低下、学生稀少、位置偏远、往来困难的乡村学校;一方面要新(扩)建条件好、师资强、规模大、引力重、质量高、易寄宿的城镇学校,切实统筹解决留守子女难就学、乡村孩子上学远、乡下教育资源劣、农村教育质量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2.关于城市教育

应始终遵循学校数量要增多、班级人数要减少、教育资源要追加、整体规模要扩大、办学质量要提高的原则,一方面,要紧跟时下城市容量日益扩大的形势,同步扩大教育容量,在城市外围增建新学校,或把城乡结合地带原本不在城市辖区的学校划归城市直辖,以容纳激增的“城市化”学生,有效缓解城区入学压力;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或转移农村剩余闲置的教育资源,切实充实城市一线教育力量,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人力支持和物力保障。

总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口流动的趋势,客观上要求时下的教育必须走效益质量上城市引导、帮扶农村,而资源数量上农村协助、靠拢城市的良性互动之路。这是教育突破操作瓶颈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营销瓶颈思考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营销瓶颈思考

张建荣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自然生态,都体现出一定的品位内涵,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被一致看好。近年来,通过各种旅游推介合作、优惠便利服务等活动,山西省旅游业取得了显著营销成果,但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营销瓶颈,认识这些瓶颈,并寻找良好的解决途径,是推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山西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的人文观光旅游产品较多,自然生态、休闲度假、会展节庆、修学旅游、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产品起步较晚。通过近几年来的挖掘塑造,山西旅游经济日益规模化、产业化,形成了“北佛、中商、南根”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并正在发展成为山西旅游经济的新支柱。但旅游产品仍处于低层次、初级化的状态,90%以上的旅游景区是观光型的,旅游产品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合中,具有突出特色或优势的项目不多,相对来讲吃、住、行、游四要素发展较快,而购、娱二要素发展滞后,六要素产品体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未能协调发展,而且刚刚步入以人们的休闲、互动、体验消费需求为引导的开发阶段。

山西省近年来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均处于较快的增长状态,尤其是旅游收入与海外游客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在接待的海外游客中,外国人仍然是海外旅游市场的主角,且日本、法国、美国、德国、马来西亚一直是山西省的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每天花费虽然有所提高却仍低于全国平均数,而且人均停留天数有所下降,说明旅游产业要素的不完善,从绝对指标看,入境旅游人数和创汇规模仍然较小。

从有关信息还可以看出,山西省游客总量虽然处于上升状态,但增长速度比周边省份的河南、陕西、内蒙等仍相对较慢,国内游客大部分是位于环渤海湾经济圈的省份以及周边省份,以山西省内、北京、天津、河北、陕西等为主,吉林、甘肃、湖南、重庆等地的客源相对疏远,经济发展最快的广东省来山西的游客相对较少,山西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表现出增长率水平不一,差异较大,市场结构不太稳定等特点。具体来说,环渤海经济圈是山西省国内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华中、华东、华南地区是山西省需要重点开发的客源地,西南、西北地区应是山西省国内旅游开发的“处女地”。①

从游客消费结构和行为来看,山西省的游客中以男性居多,且老年型旅游者比重较少,旅游者中高学历、从事较高收入职业的中青年人占到很大比重,以公务员、白领层和个体经营者为多数,一半游客选择结伴组合形式的自助游,多数游客吃、穿、用的消费仍占主流,整体来看,旅游纪念品的花费比重在不断上升②。

二、营销中存在的瓶颈

1、市场经济适应性有待完善

从旅游营销的宏观特征来看,山西省旅游营销整体还处在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阶段,还未提升到游客满意度分析和游客忠诚度建立的阶段,最终表现出核心竞争性的不给力;从微观要素分析,业内相关政府、酒店、旅行社、交通运输、旅游商品生产还有景区等多方面的旅游营销又体现出不平衡性,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战略和运作体系。与此同时,旅游经营主体弱小,旅游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强企业、大企业,且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利用率低,吸引人才的向心力差,人才流失严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山西省的旅游形象营销是一个目的的营销的问题,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涵盖了“行、游、食、住、购、娱”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涉及到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各个旅游企业甚至当地居民的整体利益,非某个独立的旅游企业力所能及。因此,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主体是代表着该地区旅游业总体利益的政府或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而旅游目的地营销中政府拥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即促销战略和支持战略,促销战略是通过实施促销组合提升潜在顾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并对其态度施加影响。支持战略是对本国或本地旅游企业直接施加影响,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促销。山西省旅游营销更多集中在支持战略上,在促销战略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专业化和社会化得不到体现,在旅游营销活动中,缺乏市场的系统性和4X(4P-4C-4R-4V)营销理论的体系性,更多的集中在具体的某一个层面,省份特征的光环效应没能通过市场途径尽致发挥。

2、旅游营销研究与投入有待进加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易受影响、脆弱性强、关联性高的行业,没有动态的环境变化和趋势研究,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于山西省旅游营销有一些相关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例方面,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过程和成果,旅游调研不充分,统计数据不健全、不完善,因为缺乏理论的支撑和引导,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理念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市场的研究薄弱,导致市场营销操作常常没有依据。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虽然全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但受发展方式和财力局限,一些地方尽管把旅游业列入重点扶持行业,但还没有真正按照优势产业优先扶持原则实施。省级财政用于旅游产业投入本身较低,分配到旅游营销专项方面更是凤毛麟角。

3、营销团队与执行力有待提升

就专业教育背景而言,科班出身的旅游营销人才非常少,同时兼备旅游和营销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关技能的人,还受旅游产业发展的限制,处在一个不断摸索进取的阶段,旅游营销人才的缺失,致使营销活动的开展缺乏科学的策划,大都在盲目的状态下进行,市场开拓不足且许多现代营销手段无法合理使用,营销绩效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很多具有旅游营销业务功能的机构大都是兼具有旅游营销功能,而不是专业的旅游营销组织,山西省旅游业内的很多管理者还没有将营销部门和营销管理提升到一个专业化需求的高度看待,多由内部人士兼任却不愿意积极寻求专业的旅游营销咨询机构,建立健全营销组织机构是营销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旅游营销活动中更加注重策划、营销高手的影响力,但是真正执行到一些细节的问题,不再是创意和策划能解决的,最根本的还是管理中对于执行力的问题,山西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缺乏好的资源和好的创意,最缺乏的是如何执行并最终将营销工作落到实处。山西省旅游形象建设过程中,提升了品牌营销意识,但还需要有品牌营销战略,更需要有品牌营销执行,否则市场推广浅尝辄止,甚至功亏一篑。

4、营销方式有待跟进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山西省整体的市场营销观念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营销方式也在不断丰富,但是更多地还是只停留在大蓬车、促销会、交易会、考察推销等一团一地的营销水平上。体验型产品的重要性逐步被推上一个台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开始关注网络营销的积极作用,对游客的服务、感情培养等都有所体现,但是对于营销方式的应用还处在蜻蜓点水式的阶段,没有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进行广泛的覆盖宣传促销,网络营销还处在单向宣传阶段,没有发挥互动作用,更没有发挥网络营销自身的众多优势特点;以景区为主角,常常开展单打独斗式的事件营销,且与客源市场的感情维系增进还处在区域合作角度,没有细化到具体旅游者消费群体中来,更没有深入到居民与游客的感情以及游客与目的地的感情这一层次,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对售后服务的关注度还处在简单初级阶段;教育营销的应用还处在模糊阶段,发挥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缺乏对某一营销方式附加链条价值的深入挖掘,使得无论是事件营销、体验营销,还是网络营销或者服务营销等,都没有提到一定高度,没能发挥应有的深远影响。营销方式的跟进,不仅仅是吸纳采用,更重要的是寻求某一营销方式的最佳作用意义,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双向跟进营销方式。

5、营销战略有待创新

旅游产业是一个灵敏型产业,无论是环境的优还是劣,都能快速的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有创新的市场营销战略来准备着随时适应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在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营销战略的关注度本身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在目标市场研究、定位、选择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组合方面,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考虑,营销战略创新就更是显露出薄弱的一面。当整个旅游市场营销走向个性化、差异化、一对

一、宽渠道的趋势之时,山西省旅游营销才刚刚加大规模营销、大众营销、标准化制定、长渠道完善方面的工作力度,且很少有哪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营销计划书》,更别说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由于旅游经营者与各研究机构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双方之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因此,旅游营销还缺乏创新机制,不利于集群的成长与壮大。

三、突破营销瓶颈的具体策略

1、注重研究,增强意识理念,寻求良好的合作机制。深入研究基础营销理论与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4X(4P-4C-4R-4V)理论体系更好地植入山西省旅游营销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旅游营销研究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逐步提升旅游经营管理者和居民的营销参与意识,并积极寻求有利于研究机构与旅游经营者的合作机制,使营销活动更加科学化、体系化、实践化,为山西省旅游营销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2、培养团队,提升执行力,推进地域整体营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在旅游者心中地位的高下,决定着该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旅游企业个体的单打独斗,始终难以不断聚合城市环境友好力和资源凝聚力,以整个山西省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营销和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提高旅游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并不断培养旅游营销精英团队,优化人才机制,建立健全营销组织机构,通过PDCA循环模式,将营销计划、执行、实践检验以及完善跟进这一体系化过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战略先行,跟进营销方式,操作力求精细化。通过对旅游营销工作的总结、对宏观环境、旅游行业与产品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确定山西省整体的营销策略思路和目标,开展系统的目标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以及具体的营销策略,将策略转换成具体的营销计划。在这些过程中搞好市场调研,每年选择一个或两个重点市场进行调查,争取在5年内覆盖主要市场。5年一循环,形成系统工程,建立信息资料库,形成可随时更新、随时查阅并有可比性的信息调研和反馈系统,为旅游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依据战略指导和科学数据分析,跟进并深化多种营销方式,比如,在教育营销中考虑从学校教育角度增加居民和暂住人员对山西省旅游资源的认知度,开拓大学生和学生家长市场,增加网络营销渠道等等,在此基础上,将旅游市场做到博而有精,精而不漏,避免因任何一个段落的薄弱或缺失造成短板效应,保障整个旅游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健康运行。

参考

①张建忠,孙根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19-22

②雷士伟.山西旅游消费结构与行为研究ttp:///html/2008120291.html

第四篇:太平豆腐干走出瓶颈发展的思考之三

太平豆腐干走出瓶颈发展的思考之三

发展原料基地,实现惠民强企

太平镇人民政府:

太平豆腐干各作坊目前每天需要的原料—大豆为1吨左右,一年下来就是365吨。豆腐干作坊的生产扩大后,年需求量可达到1100吨左右,而本镇目前大豆总产量约200吨左右(来自镇农经站的统计)。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大豆基地建设的优扶政策,积极引导和协调豆腐干企业和作坊自建本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尽快形成连片成带发展态势,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建立原料基地,也可鼓励企业采取大豆期货交易形式获取原料。主要推行“公司+农户”的形式,实行订单式农业模式,与农民建立较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也可以组建农村大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推行“专业合作+农户”或大户承包供应等多种模式,推进一村一品,形成规模效应,几年后,太平豆腐干产业基地将全面建成,大豆种植大户也随之形成,并将大豆种植业向周边地方扩张。

太平豆腐干产业将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还可以通过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

全方位开拓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从而形成大市场、大营销、大流动格局,着实打造“太平豆腐干”这块品牌,使太平豆腐干上档升位,成为促进太平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太平镇中心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2009-7-25

第五篇:关于中国民航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国民航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2012-07-16 民航资源网 綦琦、刘亚伟 [投稿排行榜] 2012/07/16(10:43:01)我来说两句(22)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分享到新浪微博

国务院于近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4号)(以下简称“发展意见”),该文件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描绘的民航2020发展蓝图和提出的建设性发展思路无不令中国民航人为之兴奋和鼓舞。如何全面学习“发展意见”的内容,深入领会“发展意见”的精髓,认真贯彻“发展意见”的提议,全面实现“发展意见”的要求业已成为中国民航的头等大事。笔者想抛砖引玉,从个人角度粗浅地阐述对“发展意见”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如有欠妥之处请各位指正。

一、全力打造民航产业链,凸显国民经济战略性

“发展意见”明确指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这是从国家层面高度对民航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角色的精准定位。“战略”两字,凸显了民航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赋予了民航行业神圣的国家使命。民航行业具有产业链长的优势,“以民航行业为依托,力争打造民航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笔者认为:推进全产业链的发展战术是将民航打造成“战略产业”的关键。该战术是通过民航运输服务这一终端消费品的生产,带动与其相关的飞机制造、机场建设、空管设备、临空经济、衍生服务、航空金融等整条民航产业链的发展。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思考:

1、科学规划航线网络,深挖行业自身潜力

在国内市场方面,通过机场规划的全局性思考和机场建设的积极性策略,进一步开拓我国国内客货运市场的潜力。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区域开发、城镇改造加快等新趋势、新政策带来的我国中西部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国民航在机场规划和建设方面应向中西部投入更多资源,力争改善我国国内航线网络“东密西疏”的不均衡格局,通过合理国内航线网络的构建激发国内市场潜力。在国际市场方面,通过鼓励有条件的航空公司在夯实国内市场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增强中国民航的国际竞争力。民航局应在各方面鼓励其参与国际航空市场的竞争。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对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急需出现与之相匹配的、能够提供全球化服务的洲际网络型航空公司的出现。在增加我国航空公司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应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航空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在客货运价制定、安保体系构建、节能环保约束等国际民航事务中争取参与权。

2、支持国产民机制造项目,突出对上游产业承接效应

“发展意见”中指出的“积极为大飞机战略服务,鼓励国内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的研发和应用”是对民航行业承接上游飞机制造产业的方向性指引。中国民航要想获得国家更多的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扶植就必须要解决其自身对相关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承接能力偏弱的现状。随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的启动,我国正在向民航产业链的上游——大飞机制造领域发展。中国民航不应只关注于航空公司发展、民用机场建设、航路空域保障等民航行业内事务,更应该站在民航全产业链的高度去合理调配和科学布局中国民航的各种资源,打破现有的公司化、区域化、条块化的管理模式,在同等的条件下,优先选用国产的诸如飞机、航材、器材等上游供应商产品。

3、引领临空产业经济发展,发挥对下游产业引领效应

中国民航全产业链急需向外拓展,向上游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这需要时间的积淀,而向下游发展可能是民航近期的可行选择。各级民航管理部门和相关民航企业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临空产业经济。通过民航业科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临空经济区为地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很多国内外的成功案例都说明了临空经济区对地方经济升级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民航机场为产业转移创造了优异的人流和物流条件,同时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将增加所在区域的经济活跃度,增加机场的客货源。通过发挥其经济集群效应将民航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超民航行业领域的区域化共赢。

二、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构筑民航新的增长极

“发展意见”明确指出:“巩固农、林航空等传统业务,积极发展应急救援、医疗救助、海洋维权、私人飞行、公务飞行等新兴通用航空服务,加快把通用航空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笔者认为:通用航空对于中国民航可谓战略价值巨大,它将成为促进低空域开放、加大与航空制造业联系、探索民营资本投资民航、开拓民航全新经济领域等民航行业创新式发展的助推器。通用航空有望成为民航发展的全新增长极,其战略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1、对我国机场建设模式的有益补充。截止2010年7月,我国共有民用机场173个、军用机场250个左右,而美国拥有15096个各类型机场。很明显,我国机场数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民航国内客运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关注一个问题,美国机场数量虽多但大部分为中小型机场,以通用机场为代表的小微机场也是数量庞大,它们是美国得以打造出中枢航线网络结构中几大国际枢纽机场的真正客源地。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新建和扩建大中型机场的同时,也要适度将建设重心下移,建设一座大型现代化机场的资金可以用来建设上百座通用机场。不仅如此,在后续的运营成本方面,通用机场的人均运营成本要远低于大型机场。还需要补充的是,积极推进直升机起落平台的普及建设,为直升机在医疗救助、消防救援、商务飞行、警务巡逻、旅游观光等领域的应用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

2、有利于深耕国内客运市场。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战略是扩大自己在黄金航线市场的份额,导致部分航线票价偏低、上座率不高、航空资源投入相对过剩。而由于支线航空运营成本较高、利润率偏低、客源量不足,骨干航空公司用现有机型执行经济性差。通用航班是做大客运市场蛋糕的举措,在有航空出行需求的村镇、厂矿建设通用机场,用30座级的小型飞机执行。特别是在内蒙、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地广人稀、地面交通不便的经济相对发达的煤田、矿山、油田等职工聚集区,通用航空更是市场潜力巨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民众出行需求、做大空运市场的举措。

3、促进引导民营资本投入民航领域。在民营航空屡屡因无法获得优质航空资源而在干线市场举步维艰的时候,我们不妨通过政策扶植和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通用航空市场的开发领域,这不仅不会涉及到现有优质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而且给民营航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又极具价值的“空运市场蓝海”。由于通用航空资本准入门槛低、运营维护标准不高、回收投资周期短等优势,对民营资本的介入有较强的吸引力。

4、增加航线,提升支线机场利用率。纵观国内机场的运营现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型机场能盈利,大部分机场特别是支线机场往往都依靠财政投入维持,症结在于其利用率较低。各支线机场都争取航空公司开通其往返大型干线机场和枢纽机场的航线,这也是造成目前枢纽机场航班时刻资源紧张的直接原因。通用航空主要连接通用机场和支线机场,使支线机场发挥一定的中转功能,通用航空的多频次起降将进一步盘活支线机场的现有沉淀资源。

5、推动低空空域开放改革有实质性进展。虽然民航局已在东北地区和中南地区试点低空空域开放政策实施,但是目前收效甚微。主要瓶颈在于没有合适通用航空器起降的机场,现有大中型机场离市区较远的现实极大的削弱了通用航空的便捷性。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中心区域兴建一批规模较小的通用航空机场将会有利于突破目前限制通用航空发展的瓶颈,以此带动固定运营基地(FBO)建设的更本性提升。

6、支持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多使用由波音、空客等外国制造商生产的机型,飞机及航材采购成本偏高。国内民用航空制造商在大型喷气机领域缺乏市场竞争力,虽然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正在尝试制造国产大飞机,但短时间仍无法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但是,通用航空需要的是小型螺旋桨式飞机和中小型直升机,以新舟60、运

12、直

11、直9为代表的国产机型拥有较强的稳定性,是通用航空公司需要的理想机型。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将是对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极大支持和推动,有利于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崛起。

由此可见,民航启动通用航空对于中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升级有着重要战略意义。我们应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航空经济发达国家的今天就将成为我们的未来,中国民航要紧抓示范性效应的机会,加快自身改革和全面升级的步伐。

三、强化科教和人才支撑,鼓励服务和金融创新

“发展意见”明确指出:“将民航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立相应的国家级民航重点实验室……强化民航院校行业特色,鼓励有条件的非民航直属院校和教育机构培养民航专业人才。”纵观世界各产业发展,其源动力无不是科技和人才,民航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对民航相关的科技研发过分依赖国外引进、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等现状制约了民航行业的产业升级步伐,强化民航科教在民航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势在必行。对于民航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采用开放式思维,打破原有只局限于行业院校来培养人的思维束缚,引进各种社会优质教学资源为民航培养各领域、各层次、各专业的优质人才。

创新是行业发展进步的源泉,“发展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提升运输服务质量”的任务。以全面提升消费者感受服务体验为出发点,开展各种民航领域服务创新,开发出各种民航服务衍生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切身需求。例如:通过开发新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更加安全、高效、科学的利用有限空域,努力提高航班正常率;通过建立面向公众的航班延误预报和通报制度,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规范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工作;通过推广信息化技术,优化运行流程,保证行李运输品质;通过完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法,简化乘机手续,创新个性化服务产品。除了服务创新外,“发展意见”还鼓励在民航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并指出:“研究设立主体多元化的民航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国内航空租赁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飞机购租、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支持民航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中期票据。”通过民航金融服务创新为民航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行业外部资源支持,这将有利于将民航行业更快的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来。

综上所述,深入思考“发展意见”的各项开创性建议,系统分析“发展意见”的项目可行性条件,认真落实“发展意见”的任务全面性要求,这将是期待中国民航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诚然,对“发展意见”的探讨远不止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仅以此为契机,启发心系中国民航命运的您有更多的思考。

下载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未来教育的发展

    浅谈未来教育的发展 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

    如何突破我镇工业发展瓶颈制约的思考

    如何突破我镇工业发展瓶颈制约的思考 我镇位于高县北部,处川云公路(206省道)中段,距宜宾市城区27公里,国营812厂江南分厂坐落境内,是宜宾市规划的工业功能区。交通便捷,(四)川云(南)路......

    检验科发展如何突破瓶颈

    检验科发展突破如何瓶颈 随着医学科枝的进步,检验医学的发展及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的改变,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验科良好......

    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定稿)

    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瓶颈?8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减免农业税后,这一政......

    旅行社发展遭遇瓶颈

    旅行社发展遭遇瓶颈 宝中模式已成业界热点话题今年去哪里旅游了?”当这句话成为人们的常用语时,突然发现,旅游休闲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差顺便看一下名胜风景,到......

    湘潭县高中教育资源现状与发展调查思考(定稿)

    湘潭县高中教育资源现状与发展调查思考一、全县高中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高中学校14所,其中普高12所,职高2所,普高中民办高中2所,共有在校生33397人,519个教学班,教师1737......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瓶颈的调查与思考(5篇)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瓶颈的调查与思考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马建林 日期:2010年07月20日 访问次数:12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农村承......

    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瓶颈的思考

    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瓶颈的思考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从事这项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