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站着上北大》有感
读《站着上北大》有感川通服德阳分公司魏翔
“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这是北大校长周其凤在2012年本科毕业典礼上发出的感慨,是谁让他说出如此发自肺腑的话,是一位保安,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年轻人。
他叫甘相伟,07年9月2日,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北大学子一起,踏进了他心目中的圣地—北京大学,不过不同的是,别人是新生,而他是以保安的身份来北大就职,每天面对过往的学子和教授,让相伟心中那颗不安分的种子开始生长,保安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修行,一次难得的升华,每一份工作都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他处在保安位置,在教授和社会知名人士面前,并没有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相反虚心请教,去旁听讲座,常人认为北大课堂与一名保安毫不相干,而相伟却将宝贵的学习资源收入囊中。
他的自传读后受益匪浅,颇有所感。父亲早逝,从苦难中走出的相伟,用血泪为我们书写了一位不屈的人,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年轻人,因为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财富,生命也只有经历磨砺才能激发潜能,生命的确贵在有痛可受,正因为此,他才如此珍惜当前的工作,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常言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你朝向何方,步履沉重也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一种从苦难中磨砺出的坚持,锲而不舍的决心,即使自己处在团队的最低层,也要有奋发向上的动力,善于从领导或同事身上发现闪光点,取长补短,以此激励自己。勤能补拙,知识改变命运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更需要看清空洞价值观,一种忽略了自身价值而一味寻求包装的价值取向,即使得到了社会地位也是稍纵即逝的。
相伟的拼搏历程也体现出一种创新理念,出生不重要,所处的位置不重要,但你的方向和方法是重要的,如果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相伟一辈子都只能是个保安。在确保工作顺利完全的情况下,更应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在站岗的休息时间去旁听讲座,相伟抓住了别人没有抓住的学习机会;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价值,并善于总结自身未完善之处,需要一种创新思维对当前处境进行分析以至改观,这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更好体现。人不可能尽善尽美,但不断自我完善也能体现 人生的辉煌。
我们的血液里应该流淌一种叫做自立自强的东西,让我们能放开视野,能够承受肩上的重担。在工作的路上不断拼搏,在拼搏的路上不断求知,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不断自我完善,方能一路清晰,步步为营;用求知的眼光在工作的路上以创新的思维努力拼搏,方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篇:读北大一星事迹有感
读北大一星事迹有感
药学一班
我读到了关于梁岩的采访。让我感触很深。
从他回答记者的问题和记者对他的描述,我发现了他很多很好的品质。例如,梁岩说他曾经调皮,但在初中时开始正视自己和今后的道路。从这里我看见了他不一般的自制力。我也不是什么乖孩子,但我从来就失败在如何控制自己,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未来。我知道,要从顽皮中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是很困难的。但是他办到了。所以我敬佩他,要向他学习!
在此我引用一段他与记者(北大青年)的对话
“好!下面,你凭感觉告诉我,在你的朋友中,通过校学生会途径结交的和非校会途径结交的比例。凭感觉哦!” “……7比3吧。”
“那么,好朋友的比例呢?”
“9比1吧。”
我惊讶于第二个比例,因为我也凭感觉认为,好朋友的比例应该更加均衡一点——至少比7:3要小。于是我加了第三个问题:“那么,真正交心的朋友,各有几个?” “5比0。”
他对朋友的理解让我也十分惊讶,不过我很快释然了:他是一个真挚的人,他对它的每一个朋友都是真挚的所以认为自己的每个朋友都是要好的。都是真心的好朋友。交心的朋友竟然是五比零。没错,他对每个朋友的真挚是他对每个朋友真心付出。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这也是他当选学生会常代会主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每个人,当他真挚的对待周围的人的时候,周围的人不然也会尊敬他,因此而亲近他支持他。我从他身上学习到的就是我要真挚的对待我身边的朋友,甚至敌人。
他说他在任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办事方法。这也让我心头一亮,在大学,不仅要知识,还要锻炼自实践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我之前好像一直埋头学习,到了大学为什么不展开自己的手脚,多多参与事实呢?
他还做出了支援西藏的伟大决定,虽然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但是要做出到西部去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这意味着要忍受艰苦的条件,缺少娱乐的生活和与家人的分别。我自问没有这样的魄力与勇气。也没有这样对国家的献身意识。我还有待提高啊!
他还是一个重承诺的人,他答应自己的朋友要解决三十六楼的信号问题,于是在新学期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信号问题,并与移动公司协商建信号台。在体现他办事能力的同时,也显示了他重承诺的品格,让人敬佩!
总之,我从梁师兄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北大之星果然名不虚传啊!虽然优秀的品质我无法完全学到,但是我要尽力的向他学习,提高自己。
第三篇:读《北大高效学习法》有感
读《北大高效学习法》有感
李炳华
“读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掌握高效读书方法也是我们必备的能力之一”。打开高效学习法这本书封面,这一段简洁的文字说明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睛,让我想要一探书中的究竟。是的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高效率的学习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北大高效读书法为我们想要成为读书的成功者,指明了一个方向。
目录一共把本书分成了六章,其中强化你的学习动机、提高成绩的方法、增强你的记忆力这前三章,为进行成功学习作了简要说明,而“如何学好各门功课”则是具体到了实际操作的层面。书为我们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作用点,学习使用的力度,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指出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平时的时间点滴,而养成了的好习惯可以终生相伴,好习惯用到学习上更是如此。诚然学习是一个求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千日之功也。这个功夫全要在平时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上面。有了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行动,进而就会有好的回报。一些平时习惯好的,并进而考上了各类名牌大学的学习尖子就是好的证明例子。
请看北大学子如是说的:“学时专心致志,玩时酣畅淋漓,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走神;对待任务雷厉风行,说做就做,一做就完,绝不拖泥带水;对每一项学习任务,无论大小一律认真对待,不马虎了事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养成了一些习惯,获益匪浅,直到了大学,仍然保留了很多高中的习惯”。
那么什么叫做好的习惯?那些习惯比较适合学生呢?人人都想达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那是一种理想。多数的学生都是从一字一句、一言一行学起,从点滴做起的。好习惯来源于平时的养成,老师的因势利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是二个相辅相存的环节。如把学习语文、英语的早读课这种习惯反复多次后,再坚持一阶段时间,过后回头一瞧,会发现原本的与现在的大不相同了。这就是习惯的养成。高效率课堂的得来,也是平时的一种积累和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不能少的三步曲,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几个步骤,把握知识的要点。学有余力的学生下了课,还可能会把课堂笔记和自己在听讲中领悟到的道理拿出来反复比较,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甚至前后进行联系,融会贯通,以便能总结出一点规律。再如学完了一章节或一单元后自己总结,有什么重要的定理、公式、概念等等把它吸收消化等等。平时要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分清轻重缓急,一件件先后次序,这样不仅避免了到期没完成的任务,也可以使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比如到了高三,学生就要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牺牲一切可牺牲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充分利用早、中、晚时间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时不时地把高一高二的笔记翻出来回顾,我以前所教的学生到这时为止,他们自己有几本平时整理好的难错题,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有效途径。真象北大学子所说的:“碰到想不明白的题目或道理,我一遍遍地思考,而我恍然大悟时,高兴得简直比喝了一大杯冰水还舒服。星期天,本可以好好睡觉休息,虽然我也很累很困,但我仍然无法放下课本,放下钢笔”。与困难抗衡的确让人疲惫,但当你胜利时,心中会无比畅快。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会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也是一种好的习惯,你说可不是吗?
第四篇:读《站成一棵树》有感
读《站成一棵树》有感
拔地参天,深邃叶丛,这是王者的象征,是成熟的标志,是所有人的向往,更是我们这一些小种子的目标,却不知,其中有着深刻的哲理技巧。
《站成一棵树》不愧是“最佳少年读物”,等于是小种子身旁的《种树指南》,其中讲了许多方法,但有一点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先说说一篇文章——《猪屁股带来的的烦恼》,主人公叫孟晶明,是学校美术组的一员,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去画猪,而孟晶明偏偏画了一个猪屁股,被老师大骂一顿,正当他烦恼之时,却被老科学家相中。
这个“猪屁股”是什么?仅仅是孟晶明的画?我觉得这正是当代少年缺少的自由和创造力,如何在当代教育体制和思想中突围,不束缚扼杀想象力,在千篇一律之中一点红,不一直“人云亦云”,是要思考的问题,而这千篇一律的风气太害人了。
害人的不仅在学校,还有可能在社会。比如“指南第二文”——《爱先生的小辫子》,主人公自然是爱先生,平凡得不能在平凡,邻居忽视他,工作二十五年老板不认识他,没人打电话给他,直到有一天,女儿和他玩闹,不小心将两个蝴蝶结帮爱先生扎了小辫子,瞬间,爱先生火了,电视台来采访他,老板给他加薪,但爱先生却以为是他的新领带帮了他,但第二天,所有街头上的人都扎了两个小辫子。
这很显明是有讽刺意义的,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社会没有创造力,学爱先生从而千篇一律,但并非如此。这个社会就是因为太有创造力课,“流行风”一波接一波,人们对“时髦”的观念好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导致了这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甚至引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妒忌、蔑视。
在个人方面,我知道大家现在全都出现了困惑,两种选择全被上面的文章封杀了,再看“指南终极文”——《爸爸怎样讲真话》。这是一位爸爸给儿子讲述的他的小时候的故事。这位爸爸少时总想把谎撒得圆满一点,但总是被被大人们识破,所以他决定永远讲真话,但却处处碰壁,将自己的所有错误全部真真切切地暴露出来,又不讨大人们喜欢,所有他得到的往往是痛苦,而不是快乐。
从中大家应该了解了上面的困惑,也学习到了处世之道了。有时,我们不可以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只有真话或假话的,也许,假话不一定令人厌恶,真话也不一定令人欢喜,这其中的技巧,需要沐浴阳光雨露,风雨彩虹。
在千篇一律中去突破,在新潮涌动中去遵规,但却不一定要完全背离世界,背离人类,永远不要轻易去改变世界,这会使你走向极端,中立是最好的。不论社会怎么变,所处环境怎么变,宠辱不惊,去掌握技巧,不背离又不被引领,因为世界不完美,但要做最好最完美的自己。
秦羽轩
2010.8.15
第五篇: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
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
1927年12月19日,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二十九周年集会上,刚刚脱离北大的经济系教授马寅初(1882-1982)发表演讲,题为《北大之精神》。
马寅初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为我们所熟知。1951年5月,马寅初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7月,马老提出用普遍宣传避孕节育的方式来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需要勇气的。我一直认为,马老的实事求是、敢说真话,除了自身的性情使然,与北大这片沃土是分不开的。纵观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人说,北大精神就是五四精神,而对于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概括历来五花八门,其中马先生的说法最为别致。不但“精神”,而且“主义”,在外人看来,或许有“大北大”的嫌疑。可将为了国家与社会,“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作为“北大之精神”,我以为还是抓住了根本。身为北大的首任教务长,马寅初五十年代方正式出任校长,时间长达十年。五十年代的大学校长与三十年代的大学校长,其所处环境及责任、权利等均有很大差别。即便如此,你仍能感觉到马校长不时露出的棱角。发表《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上述“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
马老提到的北大之精神,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变革。北大大概是中国最敢于变革与创新的学府了,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和强大之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可谓举世闻
名,可谈到创新精神,尤其到了近代以后,却不得不承认与西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认为,北大称得上是中国创新与变革的地标,尽管在历史上几经波折,但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声誉,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虽然没有机会亲身融入到北大的怀抱,北大之于我,也并非高山仰止,但在我内心中,仍然对北大怀有敬意。遥想1919,北大,作为民主与科学的阵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航母,孕育着民主的理想,播撒着科学的火种。北大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投身革命,潜心钻研,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中国革命的跌宕岁月,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力量。他们的身上,不但有从北大得来的学识,更发扬着北大学子的精神。马老这样说北大精神是故以北大之精神,牺牲于社会,对于全国,或以范围过大,尚须相当时日,若仅浙江一省,则改造之目的,诚可立而待也。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举凡战胜环境,改造人心,驱除此等奄奄待毙不负责任之习俗,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对于马老来说,北大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为真理而牺牲,为民族而牺牲,为公民意识的觉醒而牺牲。秉承着这个信条,马老的一生说真话、办真事,无愧于北大之精神,无愧于灵魂之信条。
不可否认,马老口中的北大之精神,也恰是马老所信仰的人生信条。北大之精神,折射成为马老之精神。即使遭受大批判,马老仍然坚持真理,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兴衰,为了唤醒国家,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马老奔走呼号,换来的却是批判与迫害。马老为学为师,实事求是,亲力亲为,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获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数据。不可否认,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马寅初先生都堪称典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马寅初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烈一生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先生的道德文章,必传之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