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农业局
重庆市农业局
关于停止推广部分水稻、玉米品种的公告
各区县(自治县、市)农业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5]201号)的有关要求,经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议表决,并于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2月15日在重庆种业信息网上对停止推广的水稻、玉米品种进行了公示。我局同意市品审会的审议意见, 现将从2009年起在全市停止推广的水稻、玉米品种公告如下:
一、停止推广II优多57等 82个水稻、玉米品种名单(见附件一)。
二、停止推广时间从2009年3月31日起执行,现予公告。
附件:重庆市2009年起暂停推广的水稻、玉米品种
二00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重庆市2009年起暂停推广的水稻、玉米品种
序号 品种名称
7II优多57 II优63 优I 63 D优704 K优5号 K优926 早汕优一号 汕窄8号 审定号 川审稻67号 川审稻36号 重农品审稻第2号 重农品审稻第6号 重农品审稻第10号 重农品审稻第23号 川审稻9号 川审稻4号 审定年限 1996 1990 1991 1994 1995 2000 1986 1985泸红早一号 10 D优63 11 荆糯六号 12 辐龙香糯 13 合系30 14 高原粳一号 15 II优3028 16 宜糯931 17 辐92-9 18 K优402 19 冈优12 20 江优151 21 糯优1号 22 汕优63 23 K优17 24 辐优130 25 D优162 26 II优734 27 汕优多系一号 28 冈优多系1号 29 II优1539 30 泸优502 31 辐优63 32 冈优734 33 冈优渝9号 34 K优一号 35
D优10号
川审稻12号 川审稻16号 川审稻30号 川审稻60号 川审稻61号 川审稻65号 川审稻74号 川审稻78号 川审稻79号 川审稻71号
重农品审稻第3号(川审稻39号)川审稻69号 川审稻58号 川审稻1号 川审稻75号 川审稻(97)63号 川审稻66号 川审稻(97)68号 川审稻45号 川审稻55号 重农品审稻第19号 川审稻56号 川审稻40号 川审稻(97)70号 重农品审稻第14号 川审稻48号 川审稻35号
1986 1987 1989 1995 1995 1996 1997 1997 1997 1996 1992 1996 1995 1985 1997 1997 1996 1997 1993 1995 1998 1995 1992 1997 1997 1995 1990
D优3232 37 冈优906 38 II优86 39 冈优501 40 辐优838 41 汕优86 42 冈优151 43 K优3号
序号 品种名称 44 豫玉5号 45 掖单13 46 渝玉1号 47 成单16 48 宜单四号 49 南黄单交 50 黄七单交 51 屯玉3号 52 成单14 53 雅玉3号 54 矮三单交 55 名丰一号 56 成单九号 57 仁单2号 58 成单10号 59
成单11
川审稻(97)72号 川审稻(97)65号 川审稻50号 川审稻63号 川审稻73号 川审稻64号 川审稻(97)69号 川审稻42号审定号 川审玉20号 川审玉38号 重农品审玉第7号 川审玉49号 川审玉40号 川审玉9号 川审玉15号 重农品审玉第8号 川审玉30号 川审玉54号 川审玉3号 川审玉11号 川审玉13号 川审玉19号 川审玉21号 川审玉26号
1997 1997 1995 1996 1997 1996 1996 1993
审定年限1991 1995 1995 1997 1995 1987 1989 1997 1993 1997 1986 1988 1989 1991 1991 1992
七黄单交 61 荞单一号 62 川农单交9号 63 川农单交10号 64 阿七三交 65 农大60 66 万单11 67 夹单13 68 农大65 69 达单一号 70 成单12 71 西农单交1号 72 成单13 73 南玉3号 74 南七单交 75 农大108 76 协玉1号 77 绵单1号 78 成单17 79 万单12 80 成单18 81 成单15 82
成单201
川审玉39号 川审玉43号 川审玉29号 川审玉32号 川审玉56号
重农品审玉第2号(川审玉25号)川审玉44号 川审玉53号 川审玉16号 川审玉36号 川审玉27号 川审玉23号 川审玉28号 川审玉45号 川审玉5号 重农品审玉第12号 重农品审玉第11号 川审玉14号 川审玉50号 川审玉55号 川审玉51号 川审玉46号 川审玉41号
1995 1995 1992 1993 1997 1991 1996 1997 1990 1995 1992 1991 1992 1996 1986 2000 1998 1989 1997 1997 1997 1996 1995
第二篇:重庆市农业局致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慰问信
重庆市农业局致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慰问信
全市农业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
您们辛苦了!
今年入夏以来,我市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造成所有区县(自治县、市)受灾,全市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损失。面对特殊旱情,全市农业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放弃高温酷暑期间轮休待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依靠科技,突出重点,密切协作,快速行动,积极组织开展抗旱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为夺取抗旱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顶烈日、冒酷暑,奋战在第一线,表现出了作风扎实、情系“三农”的精神境界和不畏困苦、战天斗地的优良作风,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演绎出了一曲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抗旱救灾战歌。实践证明,关键时刻,全市农业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顶得住的坚强队伍。在此,重庆市农业局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目前,旱魔仍在肆虐巴渝大地,多数地方旱情继续蔓延,旱情解除后还可能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任务十分艰巨。全市农业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切实做好“抗大旱、抗大灾”的思想和物资准备,始终战斗在抗灾救灾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取得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负重拼搏,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夺取农业抗旱救灾工作的最后胜利,全面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重庆市农业局
二○○六年八月十八日
第三篇:农业局
南 部 县 农 业 局
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
2009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和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体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局党组研究,现提出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一)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粮油生产有增有减。全年粮油播种面积207.9万亩,较2008年增加5.6万亩,增2.77%;全年粮食总产53.83万吨,较2008年增产0.97万吨,增1.84%;全年油料总产 6.81 万吨,较2008年减4.2 %。
2、三大产业稳步提升。全年新栽、补栽水果6000亩,改造水果3000亩,其中改良水果2000亩,水果总产5.8万吨,较2008年增5.5%,实现产值1.2亿元,较2008年增5.6%。城郊优质商品蔬菜4万亩,总产16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较去年增收0.4亿元,增12.5%。新增中药材面积达到3.15万亩,总产15600吨,较2008年增30.2%。
3、项目推进富有成效。全年争取到位中、省、市、县农业项目32个,到位资金总额3999.7万元,超目标任务3000万元的 33.3%。其中:八大民生工程、重点工程任务超额完成。共改造中低产田土 1.41万亩,建设标准粮田2.1万亩,培训新型农民工4200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8.6万人次,支持农民新建沼气5800口。
4、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共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贸易活动8次,签订投资贸易合作项目45个,招引企业2业主个,引进资金0.7亿元,参加展销3次,招引水果经销大户鲜销枇杷、葡萄、脆香甜等水果2.8万吨,销售金额1.2亿。
5、农业管理有序有力。全县62个乡镇实现村帐乡管,库区72个重淹村全部规范建立项目资金台帐,农村“一事一议”深入推进。全年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个。农资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日益完善。
6、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全局动员,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局联系的街道、村社环境显著改善,机关办公场地、居家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7、机关建设扎实推进。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维稳、机关效能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国卫”创建、平安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档案管理、计划生育“三结合”等工作全面达标。
年初县委、政府给我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其中,八大民生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超额完成任务,定点支持乡镇工作人员落实,产业规划落实,项目支持到位。
(二)主要工作措施
按照中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全局围绕“3211”(三大工程、两大农业示范园、一大战略、一大活动)工作重点,突出“好”、体现“快”、讲求“实”,确保全年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1、实施“1亿斤粮食增粮工程”。一是扎实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五大作物高产创建。二是努力抓好种粮面积的稳定落实。三是突出抓好新技术培训推广,大力实施农科教三大行动(大培训、大现场、大示范)。四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提高防大病、抗大疫的应急防控能力。
2、实施“果蔬药特色效益产业增收工程”。一是实施“六大”产业带基地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培育优势、成线连片、品牌鲜明”的基本思路,全力推进212线枇杷产业带,马王至老鸦脆香甜柚产业带,潆新线、南洪线优质梨产业带,东坝至南隆优质葡萄产业带,老鸦、火峰等优质商品蔬菜产业带,柳驿、黄金等中药材产业带建设。二是构建“龙头企业+基地乡镇+专合组织+农户”的组织化发展模式,建成“各尽其能、协调行动、集中发力、联动推进”的产业推进长效机制。三是延伸“种、管、销、加”产业链条,在枇杷、脆香甜经销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3、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今年,我们争取到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一是组建专家组,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建了2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组建专家 组,遴选了技术指导员100名。经过专家组的推荐,共筛选出15个主导品种和21项主推技术。二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紧紧围绕我县的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从全县72个乡镇中选10个乡镇,每个乡镇选10个村,每个村选1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植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共计1000户。三是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建水稻、玉米、油菜、小麦、蔬菜、中药材、蚕桑、水果试验示范基地10个,每个基地面积100亩以上,各示范基地坚持一村一品,综合示范。
4、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工程”。一是在大王繁荣村、定水庙子山村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和谐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统一规划、项目整合、撬动农户、把握标准、总体推进。二是在老鸦文家坝实施猪-沼-菜-粮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一方面抓统一规划,上坝为1200亩的现代农业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中坝为大型生猪养殖场配套建设的沼气供给区,下坝为1300亩大棚蔬菜种植示范片。另一方面抓项目整合,整个示范园配套整合了13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同时抓专合组织,该示范园先后建立了蔬菜、粮油和生猪三个专业合作社,共吸纳业主3个,带动360户农户入社。
5、实施“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农业项目推进攻坚战略”。一是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培养找项目的眼光,落实抓项目的措施,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严格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完备方案、加快进度、保证质量。三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规范制度,四是全面提升项目实施效应,严格按照“提速增效,又好又快”的基本目标,做到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群众满意。
6、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一是坚持以完善机关管理制度为基本手段,强化实施管理,激发机关干部职工的活力。在完善劳动纪律、财务管理的同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分解包干、分站落实和重要工作请示报告制度;项目争取、项目实施奖惩和风险抵押金集中收支等“三项制度”,以制度创新激发职工活力,增强工作推力。二是坚持以解放思想和狠抓落实为基本要求,突出工作实效,增强机关干部合心共为、合力共进的信心。三是以开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局工作执行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局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显著转变,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产业链仍然较短,产品附加值仍然较低。
2、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增多,农业系统内常规性项目推迟甚至减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太难,项目实施环境差、难度大。
3、粮油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偏低,耕作粗放,耕地撂荒现象仍然存在。国家对土地摞荒没有过硬的法律政策制约措施,土地流转上面重视过头,具体操作无措,机制不健全。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多,投入甚少,空壳较多。农民负担,农村财务管理弱化,实际问题不少。
5、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够健全,基层的农技服务缺失,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6、全局人多事少,人浮于事,经费拮据,运转困难。
二、2010年工作的安排
(一)工作目标:全年粮食总产达到54.5万吨,油料总产达到7.8万吨,水果总产达到6.5万吨,商品蔬菜总产达到22万吨,新建中药材产业基地2万亩,新建专业合作社20个,争取农业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确保农民从种植业上获得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二)基本思路: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丘区强县、构建和谐南部),突出两个重点(农业项目推进、优势特色效益产业培育),应对三个风险(粮食安全、农民负担管理、项目资金使用),强化四个保障(技术服务、效能建设、机关运行、安全稳定)。
(三)工作措施:
1、大力实施“1亿斤粮食增粮工程”,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是扎实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五大作物高产创建活动,以高产创建为载体,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单产提高和品质进步。抓好技术、项目、资金的整合投入,开展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研究,确保实现高产创建目标,力争创建几项享誉全市、全省的高产栽培典型。二是努力抓好种粮面积的稳定落实。大力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粮油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种粮大户的激励扶持 机制,坚持将优质粮油订单倾斜落实到种粮大户;规划20-30个粮油生产基地乡镇,推动优质粮油产业化经营。三是突出抓好新技术培训推广。大力实施农科教三大行动(大培训、大现场、大示范),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科技扩散面、覆盖率;坚持围绕优新品种、节本高效、轻简化栽培、农机化配套农艺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力争在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米、高筋高抗小麦、杂交双低油菜等新品种的推广上迈出新步伐;力争在水稻强化栽培、水稻旱育抛秧、玉米“三高”栽培、稻-芋-油固定厢沟双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上取得新进展并收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力争在粮食与种植产业协调发展的耕作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四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加强植保专业服务队建设,整体提高防大病、抗大疫的应急防控能力。
2、大力实施“果蔬药特色效益产业增收工程”,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抓好“六大”产业带基地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培育优势、成线连片、品牌鲜明”的基本思路,全力推进枇杷产业带、脆香甜柚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优质葡萄产业带、优质商品蔬菜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建设,特别是全力搞好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建设项目,力争全县农业产业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大力构建“龙头企业+基地乡镇+专合组织+农户”的组织化发展模式。尽快建成“各尽其能、协调行动、集中发力、联动推进”的产业推进长效机制。三是大力抓好“种、管、销、加”产业链建设,特别是销售加工上取得新进展。四是打造农业新品牌。力争在枇杷、脆香甜等优特农产品、无 公害绿色食品的产品认证上取得新的突破,在标准化生产示范上拓展更大规模。
3、大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农业新技术的转化和运用。一是继续争取和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力争在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二是尽力争取种子、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示范建设项目。整合资金推进农业局机关集中和功能完备化服务。三是加大对乡镇农业技术指导服务,进一步发挥县乡农技推广示范作用。
4、大力实施“大王定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和老鸦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工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在大王繁荣村、定水庙子山村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力争内示范园在产业发展、专合组织建设方面取得实效。二是在老鸦文家坝大力实施猪-沼-菜-粮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确保内大型沼气池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大棚蔬菜取得规模效益,专合组织发挥作用各项整合配套项目全面完成。
5、大力实施“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农业项目推进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全力向上争取项目投入,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二是进一步严格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各业务站股必须切实承担起项目实施的主体责任,完备方案、加快进度、保证质量。三是进一步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认真执行项目建设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集中支付制。局里不在任何项目中提取工作经费,各站股必须保证项目资 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对查出的项目资金使用违规违纪问题,局里决不庇护,首先查处。四是建立项目争取与项目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对项目争取和实施成效明显的将给予特别奖。五是全面提升项目实施效应。要突出抓好沼气建设,标准粮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提速增效,又好又快”的基本目标,做到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群众满意。
6、大力推进五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的效能和水平。一是围绕五城建设谋求发展,推动工作执行力。特别是在饮品城建设中,力争实施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争取招企业入驻南部充实引领饮品精深加工。二是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强化实施管理,进一步激发机关干部职工的活力。严格执行劳动纪律管理、财务管理、项目争取、项目实施奖惩和风险抵押金等规章制度,以制度创新激发职工活力,增强工作推力。三是坚持以解放思想狠抓落实为基本要求,突出工作实效,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合心共为、合力共进的信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确保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坚持完善以落实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大力营造用心想事、踏实干事、高效办事、愉快共事等“四种氛围”,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工作精神,确保全局干部职工把力量用在“想干事”上,把勇气用在“敢干事”上,把本事用在“会干事”上,把作风体现在“善干事”上,把目标定在“干成事”上,把底线把持在“不出事”上。培育造就一支作风优良、务实高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更高的工作效能保 障全年全局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努力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农业局
农业局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县政府办:
2010年上半年,我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抓住时机,精心组织,扎实安排,努力拓求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特色、新亮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资府办字[2010]71号文件,现将农业局上半年主要工作和下半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1、农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上半年**县逸沁茶业有限公司的“出云峰”白茶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获得正式批文;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的“源之源”白茶荣获“江西省著名农产品”称号;省农业厅授予**县为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农业局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积极为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市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上半年已申报市级龙头企业2家,重新论定四家,申报省级龙头企业2家,重新论定2家。为企业产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正在开展,组织了六家企业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加大了龙头企业产品推广宣传力度,实行了农业局领导干部与龙头企业“一对一”帮扶服务。4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正在紧
锣密鼓实施;上半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达7200多亩;新增5000亩白茶种植的山场正在抓紧选择,秋冬即可垦山定植;春季动物防疫注射工作已经完成。早稻种植面积6938亩,一晚种植面积达68000亩,因受洪灾,早稻、一晚及烟叶损失严重。
2、招商引资工作情况
我局利用农业业务优势,尽可能引进相关优势产业,将我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0年我局同其它相关部门一道引进一家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山庄(明辉山庄,坐落在马头山镇湖石村),同时去年引进的亿元油茶加工项目**县景田实业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增加进资2300万元。
3、配合县中心工作及农业项目申报和建设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治理一河两岸工作中,我局9户拆迁任务已完成7户,另2户因有临街店面,目前与其商谈拆迁工作遇到较大困难,但农业局领导及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仍在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已争取到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资金40万元)及测土配方施肥(资金30万元)等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今年的争项目争资金工作主要围绕粮食生产、休闲旅游农业、农业产业化、动物防疫、养殖等方面进行,目
前已成功申报的项目有:测土配方施肥巩固项目县建设项目资金25万元、中稻万亩高产创建项目资金20万元、标准化养殖园建设项目资金40万元,在如期展开。同时农业局积极做好包乡扶村工作,大力支持挂点村新农村建设,上级规定要支助的扶村资金全部足额到村。
4、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落实情况
今年,县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交我局回复的人大代表建议是《还泸溪河自然生态亮点》,县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交我局回复的提案是《关于利用荒芜田地发展生态鹅养殖的建议》,农业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于4月14日召开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加快办理进度,答复函要规范,确保必要的办理经费,并主动上门联系代表、委员征求意见,对暂不具备办理条件的要做出恰当的解释,确保建议、提案办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100%。目前农业局对要回复的建议和提案分别都作了书面答复。
5、政府信息公开及其它工作完成情况
围绕建立健全局机关学习制度、财务制度、安全制度、工作责任制度、执行县统一的上班打卡、请假等制度及相关业务工作,农业局在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信息上网数量达65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作的开展。
特别是在抓好乡镇兽医站体制改革方面,信息公开招录畜牧防疫人员,确定畜牧防疫人员工作职责,妥善处理乡镇兽医站存留的历史问题,化解人员出路及安置。同时农业局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结合农业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六项创建活动”,结合创业服务年,农业局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党员干部与相关企业结成紧密的“一对一”帮扶服务,不定期举办与企业交流座谈会,并与企业在政府信息网上交流相关信息,取得良好效果。
6、抗洪救灾及应急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为认真做好农业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理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农业局制定了《**县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和《**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使农业救灾工作得以高效和有条不紊的进行。特别是今年6月19日以来,我县遭受连续强降水,农业局测、防、报、救四项措施同时并举,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班子成员及各站、股按照各自分工认真负责,密切配合,在应对我县此次重特大水灾,做好农业救灾工作方面显示了农业局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效。目前,我局已将向上争取到的120余万元救灾物质及资金拨付到了
各有关乡镇场,全县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按实施方案紧张有序进行中。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由于上半年我县农业遭遇了特大洪灾,农业损失惨重,上半年首当其冲的工作是搞好农业灾后恢复重建,使农民灾害损失灾后补、早稻损失晚稻补、水田损失旱地补、农田损失山上补,上半年损失下半年补,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下半年主要工作如下:
1、抓好二晚秧苗后期管理和大田移栽。重点抓好二晚秧苗后期病虫防治和施肥工作,打好送嫁药,施好送嫁肥,做好二晚秧苗调剂,确保二晚秧苗质量上乘,数量充足,加快二晚种植速度,力争早栽,要在7月底之前二晚秧苗移栽完毕,要保证基本苗、施足基肥,早栽早管,确保二晚丰产丰收。
2、抓好一晚中后期田间管理,一晚是我县粮食生产的大头,目前重点抓好肥水病虫管理,注重防治二代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增施钾肥、薄水灌溉,抓紧修复水毁坝、沟、渠道,确保不断水。
3、抓好秋粮生产,对水毁农田暂时缺水一时无法修复的,要抓紧安排秋玉米、秋大豆、秋红薯及荞麦等旱粮生产。
4、扩种蔬菜,要利用现有蔬园及缺水田抢种各种蔬菜,抓好大棚蔬菜生产的落实,保障我县蔬菜市场正常供给。同时要重点抓好鹤城2000亩的蔬菜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促进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5、抓好茶叶及其它果园管理,对园地普遍做好除草、松土及施肥工作,促进我县茶叶及果园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6、抓好水毁池塘修复和鱼苗补放。各地要尽快修复水毁池塘,抓紧投放鱼苗,并精心管护。
7、抓好畜禽疫病防疫,做好补栏补笼工作,灾后畜禽防疫一定要严把关,一是要做好消毒工作;二是要打好疫苗,确保畜禽生产安全;要抓紧时间,筹措资金,补栏补笼,使畜牧业生产尽快得到恢复。
**县农业局
2010年7月20日
第五篇: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局关于 “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
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局关于 “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农业局渝农法[2004]2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在本区中心集镇龙沙镇、移民大镇大周镇、产粮大镇太安镇三个镇共选取30户农户,按照文件提出的提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一、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情况
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在我区上上下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普遍认为继1982至1986年中央为农业发了五个一号文件的十八年后,今年中央又为农业发出了一号文件,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区委、区政府对一号文件的宣传贯彻非常重视,对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进行了布署。区委宣传部、区农办、区农业局和区林业局等单位联合组织了“万州区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团”,从2月中旬开始到乡镇对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区委、区政府决定在3月中旬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重点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龙宝、天城、五桥和江南新区四个开发区对贯彻中央1号文件都作出了具体安排,各乡镇、街道都已陆续行动起来。我们调研所到的三个镇都召开了“三干会”,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并通过他们传达到农村的家家户户。
二、粮食生产方面的情况
1、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的30个农户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90.31亩,比2002年减少了5.9亩,减6.1%。今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为88.21亩,比2003年又减少了2.1亩,减2.3%,基本与全区农业统计情况一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截止2003年底,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8万亩;二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部分耕地改种了柑桔、桃等经济林木;三是三峡水库淹没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征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田的老人和妇女多数体力较差,无力耕种造成弃耕。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条。
粮食产量总体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的30个农户2003年粮食产量合计为81070斤,比2002年减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04年预计产粮食77730斤,与2003年相比,又将下降4.1%。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2、粮食单产。调查结果,30个农户2003年粮食平均亩产为898斤,比2002年高14斤,2004年预计粮食平均亩产为881斤,比2003又低17斤,可见整体上有增有减。影响粮食单产主要是气候影响,2003年农业自然灾害较2002年轻,粮食单产就高一些;其次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就单个作物看,玉米生产方面,由于近年来临奥一号等高产品种的大量推广,玉米单产提高较快;而水稻生产方面,由于没有显著高于当前推广的D优、岗优系列的高产品种,因而单产水平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3、农户存粮情况。调查发现,2003年农户存粮人均只327斤,不够一年的食用。三个镇中,农户存粮情况不均衡,龙沙镇调查的农户存粮不多,大周镇调查的农户均无存粮。只有太安镇调查的农户存粮较多,一般农户存粮均够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了解的情况大致是,20%农户存粮够一年以上食用,50%的农户存粮只够一家人大半年(6—10个月)食用,20%的农户基本无余粮,近10%的农户要买粮食才能满足食用。从增减趋势上看,今年以来多数农户存粮数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粮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国家放开粮食流通渠道后,粮食的加工户和贩运户增多,许多加工户和贩运户主动下村、下社、上门收购粮食,加上去年以来粮价持续攀升至现在稻谷1.20元/kg,一些种粮农户借机纷纷出售存粮;二是近年来我区畜牧业快速发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粮;三是粮食总产逐年下降,存粮来源减少。
此外,农民对贮藏粮食的认识也有变化。调查的三个镇中,龙沙镇农户存粮明显较其他两个镇少,其主要原因是该镇农田水利设施较好,水田基本能旱涝保收,整体经济水平也好于其他两镇,农民认为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粮食防止灾荒。
4、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总的情况是,现金投入逐年增加,种粮劳动力投入减少。调查的30个农户2002、2003年粮食生产投入分别为15520元和16371元,2004年预计要增加到16852元。
现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于肥料、种子等农资产品涨价。调查发现,今年尿素零售价达到1675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元/吨;碳铵零售价达到52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元/吨;优质稻种子价格达到15元/斤,比前两年和目前普通杂交稻种子高一倍,需25斤稻谷才能换1斤,而过去换1斤杂交稻种子只需10斤稻谷。高产玉米种子价格7元/斤,一般杂交玉米种子只2元/斤左右。当前,农资产品的涨价已抵销了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劳动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二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田的多数系体力较差的老人和妇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农家肥,耕作也相对粗放;三是抛秧栽培、稻田稻草履盖洋芋等节劳技术的推广面积增加。
5、农民对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看法。接受调查的农民普遍认为,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粮猪型农业生产模式仍然占农户经营的绝大部分,虽然不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但粮食却是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饲料来源,一旦粮食大量减产,势必造成粮价上涨,农民又无能力购买。同时,由于人多地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存粮不多的现实,我区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乐观。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对我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增加我区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肯定会有很大帮助。
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扶持,农民们有许多意见和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国家直补政策要尽快到位,补贴金额要大一点,小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目前万州区各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村社、群众无力整修,这对保护全区粮食生产能力威胁极大。
⑶希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补助到种粮食农户头上的办法,现在国家成百上千万的补助资金投给了农业开发的“业主”,一些业主(龙头)又没有很好起到龙头的作用,老百姓没有真正得到多少实惠。
⑷希望政府对种粮大户要实行特殊保护政策,一要制定最低保护价,二要保证收购,三要严格控制农资价格。
⑸国家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保证农技推广经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钱办事的问题;二是对增产增收效果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可实行良种补贴,解决新品种种子价格高令农民望而生畏的问题,尽快扩大良种推广应用面积。
三、农民收入方面的情况
1、农民收入水平。万州区是集中连片的国家级贫困山区,目前尚有20个特困乡、220个特困村,绝对贫困人口达6.97万人。200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52.9元(农经统计口径),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个区(县)中排倒数15名。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75.9元,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民收入虽然逐年上升,但增长速度非常缓慢,2002年和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实物比重大,现金收入少。
调查的30个农户2002、2003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762元和2050元,今年预计可达2205元,在本区农村属中等偏上水平。
2、农民收入来源。调查结果,30个调查户2003年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166100元),占总收入的63.8%;其次是种植业收入(51360元),占总收入的19.7%;再次是养殖业收入(29860元),占总收入的11.5%。
从全区统计情况看,种养殖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接近收入总额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外出劳务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30%,超过了种植业的收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20%。“种粮饱肚子,喂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是万州区多数农户经营收入来源的形象总结。
3、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的增加来自于多个方面,但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外出务工收入。2003年全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61744.3万元,比2002年增加了7719.3万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额的一半。粮食收入的增长是2003年农民增收的第二大项目,由于粮食涨价,全区农民增加收入近5000万元。养殖业也是近年来万州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区畜牧业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7929.6万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近4000万元。
从30个调查户2003年的收入增长结构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2002年增长34050元,人均增长268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总额的93.1%,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种植业收入,其比2002年增加了2655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额的7.3%。
总结各调查户生产经营计划,预期2004年农民收入比2003年增长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比2003年又多3人,外出务工收入预计可达185800元,比2003年增长近12%;二是从目前农产品的行情看,我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品——粮食和毛猪的价格依然走高,同时优质高效的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农民从种养殖业中将会增加一部分收入。
4、农民增收的困难。座谈中,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纷纷反映,目前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一是外出务工找工作难,找到报酬较高的工作更难;二是分户经营应对市场的能力较差,信息不灵、销售价格偏低、销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农户,难以形成种植规模,阻碍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五是发展新的生产项目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保证。
5、解决增收难,农民有四盼
一盼国家要给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让外出务工农民同样享受到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贫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处,农村的生产公益设施建设同样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国家在农民转岗就业培训、种养殖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
三盼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农民权益保障力度,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障法》,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恶劣行为,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农民撑腰,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1、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万州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严重过剩。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去年八月,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重庆市万州区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万州府发[2003]74号),对今后5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规划,对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清理和规范相关的办证收费行为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区里还组建了培训职能机构,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实行组织、发动、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开展服装艺术、农产品加工、家政服务、保安等8个岗位1790多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在调查的3个乡镇中,大周、龙沙两个乡镇已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做到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务工手续随到随办、帮助务工人员催要工资、开展务工前培训等方面服务。龙沙镇举办了两期(家政服务、农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班。
2、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的30个农户中,2003年外出务工3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6%;2004年外出务工39人,比2003年多3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4%,平均1户有1个多劳动力在外务工。
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头带领和务工者相互邀约、串联而外出,靠政府部门和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大约占22%,盲目外出占8%。
外出务工人员中,89%以上能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有11%的无固定工作,收入较少。外出务工人员中能顺利取得工资占80%,大约20%的务工人员遭遇过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况。
外出务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驾驶、厨师、缝纫、砖瓦工、木工、电工、焊接等,主要学习渠道是民办培训学校和跟师学艺。
3、目前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以及他们的愿望、要求。
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组织,信息不灵,民工外出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适应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难以提高务工收入水平,难以保证务工收入的长期稳定;三是部分民工务工期间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权益保护的知识和司法帮助。
他们强烈要求:一是希望司法部门要大力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给进城务工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在各个方面以平等对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专门机构,外出务工人数在3000以上的乡镇,建议政府要配备1—2名专职人员,加大力度在用工信息、劳动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管理等方面给予长期、有效的帮助。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纳入政府目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