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炮制方法简介
1.蒸法:是将净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气蒸制的一类操作。蒸制品应色泽黑润,内无生心,未蒸透者不得超过3%,含水分不得超过13%.分清蒸,酒蒸,醋蒸,黑豆汁蒸,豆腐蒸。
2.煮法:净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锅内,加适量清水同煮的一类操作。煮制品未煮透的不得超过2%,有毒药材应煮透,含水份不得超过13%,药汁煮品,豆腐煮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分清水煮,甘草汁煮,豆腐煮。
3.法:取净药物,投入多量的沸水中,沸烫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或种皮松软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中稍浸,除去种皮,及时干燥。用时捣碎。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煮制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3%.4.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材用一种或数种辅料,按照所用炮制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多次炮制的一类操作。多用于毒性药材的炮制,例如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的复制。
5.发酵法:将配制好的药料置于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其发泡、生衣的一类操作,又称曲法。用药料与面粉发酵的是六神曲、半夏曲、建神曲、沉香曲等;用药料直接发酵的是淡豆豉、百药煎。
6.发芽法:是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使成熟的果实或种子萌芽发幼芽的一类操作。
7.煨法:是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埋在煻火中煨熟的一类操作,又称裹煨。
8.制霜法:是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末,或通过渗透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煮成粉渣的一类操作。
9.提净法:是某些矿物质,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静置或加热,重新析出精制结晶的一类操作。
10.水飞法:是利用不溶于水药物的粗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不同,来分离、倾取极细粉的一类操作。
11.拌制法:是将药物表面黏附一层辅料的一类操作,又称拌衣。12.干馏法:是将中药材或饮片置于容器内加热,或直接以火烤灼,使之产生液汁的方法。
第二篇: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作用
下面讲第22页,中药炮制的第二节,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前面讲过,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药学专业的一个基本功,他们在中药炮制学里面专门有这方面的实验要操作。对于医学专业的同学来讲炮制方法就对这些常用的一些方法作为一个名词术语能够进行解释,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了。
在这一节当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药的炮制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几十种方法。目前一般把它分为了五类,就是我们书上的:
一、修治,二、水制,三、火制,四、水火共制,五、还有一个其他制法。其他制法不要求,所以我们这里屏幕上没有打出来五。但是这种分类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刚才在讲炮制的含义的时候就已经讲,这个修治呢,凡是不用火的现在都可以(包括)。那么这个水制一般是用水来处理,它也属于修治范围,所以有的又认为这两个可以合并在一起,统称为修治,然后水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当然其他又可以分成很多方法。所以这个分类是人为的,是相对的,就作为常识性了解。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常见的炮制方法我们作为一个名词术语来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第一,水制当中要了解一个水飞,就是我们书上水制的第二段。因为水制的方法非常多,凡是用水,低温的水来处理都叫水制,或者有的是其他液体,不是一般的水,也属于水制的范畴。我们书上讲淋、洗、泡、润、漂等等,还有其他的,但那些都很简单。其中比较特殊的,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或者没有听说过的就是这个水飞,这个要要求。火制法当中的四种:炒、炙、煅、煨,这个要要求。然后水火共制当中的淬和,一共来说,要求大家了解的名词术语就是七种,因为水制里面有一个水飞。关于水飞,大家知道什么叫水飞,它怎么操作?水飞简单的讲就是在水当中来加工很细的药材粉末的一种炮制方法。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药要能够在水当中粉碎,所以一般的植物药和动物药,在水当中它都有吸湿性,都要吸水。在水当中那个韧性反而增加,可能它不可能在水当中粉碎。所以能够在水当中进行粉碎的是矿物药,但矿物药也不是所有的矿物药都能够水飞。我们对矿物药不熟悉,但是对矿物类的一些物质,同学们可能有的应该是很熟悉,比如说一个生活必需品食盐,盐,这个也可以说是一个矿物药,那能不能水飞?当然就不能水飞。因为它的水溶性很强,溶解度很大,在水里面就完全溶解了,还没有让你把它研磨细的时候已经就不见了。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的芒硝,为什么前人把它叫做硝?就是因为前人没有溶解度,溶解这样的一些概念,或者这样的一些语言,就是说它放在水里面就不见了。那个芒硝我们今后要讲,因为它的结晶体有锋芒,这是它的形状,晶体的形状。硝呢就是它的水溶性很好,遇水则消,它也是不能够水飞的。所以能够水飞的矿物药要非水溶性的,在水里面不溶解的,这是一个前提,主要是矿物药。有的动物药它类似于矿物,主要是一些海产动物的贝壳,象我们今后要学的牡蛎、石决明、珍珠母这样的一些。其实它(们)主要的成分就是碳酸钙,和很多矿物没有两样,它虽然来源于动物,但它的理化性质和很多矿物是一样的,所以它也可以进行水飞。我们书上是说的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药或贝壳类的药材置于水中,一般的方法是把这个矿物药,不溶于水的矿物药或者动物的贝壳把它敲碎,碎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加少量的水,在那个乳钵里面用力地研磨。研磨得比较细的时候再加比较多的水来搅拌,来搅匀。搅拌的时候它很细的粉末就悬浮在上面,然后把上面悬浮有药粉的药液把它倾倒出来。由于它不溶于水,慢慢的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它里面的矿物的细粉就沉淀在容器的底部,然后把上面的水,这个清液把它倾掉,把它倒掉,然后把下面剩下的很细的矿物药晒干。能够悬浮在水当中的粉末一般都非常的细,剩下来的再研磨,再加水,经过很多次,把主要的药材都变成很细的粉末。这样得到的药粉一个是很细,就便于制剂。另外有些动物的贝壳或者矿物药里面还含有一些水溶性的非药用的一些成分,甚至是有害的成分。比如说今后外用药当中的雄黄,雄黄主要是硫化砷,往往里面就有氧化砷,氧化砷就是砒霜,如果在水飞雄黄的时候,氧化砷,就是砒霜,在水里面它能够溶解掉绝大多数,这样子就使毒性降低。所以有的有毒的成分还可以在这里面把它除掉。比如我们刚才讲石膏,湖北应城的石膏里面,比如说有的也含有害的其他的矿物的成分很少,有的里面除了铅还含砷,主要也是指的氧化砷。在水飞的过程当中,它也会溶解掉,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使它更加纯净,也更加安全。还有如果是干的粉碎呢,粉尘容易飞扬,人体吸入以后对身体也有危害,尤其是在大工业生产的时候,所以这个水飞它有多方面的意义:一个是便于加工(成)很细的粉末,便于制剂,有利于除掉矿物药或者动物贝壳里面一些水溶性的一些有害的或者无效的成分,也避免粉尘的飞扬,造成人体吸入以后对人体的损伤。那么在传统药房里面是用的小的乳钵,人工的,那比较慢,那产量不高。现在工业化生产是用的一种球磨机,也是在有水的情况下,能够环保,避免粉尘的飞散。水制当中就认认真真的体会一下这个水飞这一种炮制方法。
第二类就是我们要讲的火制,火制当中第一个炒,这个炒呢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一日三餐都要有蔬菜,蔬菜很多都要炒了以后来吃,所以炒是烹饪当中一个基本的方法。那么中药当中的炒和烹饪当中的炒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操作方法是一样,就是把药物放在锅里面加热不断地翻动,让它炒到一定的程度,这种方法就叫做炒。就是把药物置于锅内,直接的翻炒。在中药炮制当中的炒又分两大类,一大类叫做清炒,清洁的清。所谓清炒呢就是把药材直接放在锅里面,不加任何辅料直接地炒,这种方法叫做清炒。清炒根据火候的不同又有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方法。一般的药材炒到表面微微带黄色的时候为度,这种就称为炒黄。炒到药材的表面焦黑,但是里面还是有原来药材的颜色,这种就叫做炒焦。炒炭呢就是让它基本上都炭化,但是里面可能还要存性,就是还有一点原来的那种颜色或者气味的时候。这是三种不同的程度,根据药材的不同需要掌握不同的火候,那么哪些药材需要炒黄,哪些需要炒炭,哪些需要炒焦,今后会涉及很多的药物。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荆芥,一般就是炒炭。当然这个炭也不是完全炭化,所以有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写焦荆芥,实际上它是介于焦和炭之间的,这个就是一个例子。比如说炒焦栀子,栀子这个药把它的果皮炒得开始焦了,但是里面还没有变化的时候就称为焦栀子。不加辅料的炒叫做清炒。另外一种炒呢叫做辅料炒,就是不但要加药物,把它放在锅里面,把药物放在锅里面,而且要加其他药物以外的一些原料,这些原料呢统称为叫辅料。我们书上加的辅料比如说有沙,有土,有米,有麦麸,有海蛤粉、滑石粉等等,这样一些矿物或者动物类的粉末。加这些的目的主要是使这些辅料温度很高,药物放在里面去了,就能够使这个比较高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比如说我们今后活血化瘀药当中一种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种动物的一种角质的甲壳,如果温度低了,它就达不到炮制的要求,那么一般是把沙放在锅里面,把沙的温度炒得很高,然后把穿山甲放在里面,它就膨胀,然后就变成那种金黄色,蜷曲成一种圆球状,所以就叫甲珠,或者叫做山甲珠。这种用沙来炒的方法民间比如说我们有的炒花生、炒胡豆,先都是把沙炒得很烫的时候放在里面,这个就相当于中药的沙炒。那么土炒,米炒呢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大家应当注意到了,辅料炒的辅料,沙、土、大米、麦麸、海蛤粉、滑石粉等等它都是固体的,所以辅料炒的辅料都是加的固体辅料。当然固体辅料除了是使它保持很高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有的辅料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说用土炒可能会增加一些药物的止泻效果,和中止泻,或者和中止呕。有的加米来炒,可能能增强和胃这样的一些作用,也不完全排除它增效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在辅料炒当中要次要一些。辅料的增效是次要的,增加它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这个是最主要的。
第二个方法叫炙,炙也是把药放在锅里面,也要加辅料。但是加的辅料和辅料炒不同,它加的是液体辅料,不是固体辅料。我们书上说以液体辅料拌炒药物叫做炙,它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在锅里面炒,加进去的辅料是液体。我们书上的蜂蜜,蜂蜜当然在冬天它可能有一定的形状,不是液体,但是放到锅里面去了以后,受热了以后它是液体状的。酒、醋、姜汁、盐水、童便这样的一些都是液体。这里需要说明,盐可以作为固体辅料来拌炒药物,也可以把它化成盐水,用来炙药物,所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到。就看它是以固体状态和药材接触还是以液体状态让它进入药材,它分别属于两类不同的炮制方法。这些液体的辅料本身就是药物,比如说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都是传统的中药,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就是它有自己的功效,它和被炒的药物之间往往主要是产生一种协同增效的作用,它就是炮制目的的第一点。当然也有少数在于降低毒性或者不良反应,比如我们说的常山用酒来炒,减轻它的呕吐的作用。关于炙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点,今后在写处方的时候凡是用蜂蜜来拌炒的药物,很多医生把这个辅料的名称省掉,只写这个炮制的方法炙,比如说炙麻黄、炙百部、或者炙冬花,都是指的蜂蜜炙,加的是蜂蜜。所以今后见到了只写一个炙字,没有写明辅料名称的,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蜂蜜。那么其他的液体辅料呢,往往在处方的时候要写清楚辅料的名称。比如说开处方厚朴,下面要写个姜汁炙,或者姜厚朴。实际上用的姜汁拌炒,用姜汁来炙,都要把这个名称(写上)。川芎用酒炙,酒炙川芎,或者酒川芎,酒炒川芎。炙有时候也可以称为炒,但是这个辅料是液体的。所以这个在有的考试当中,有的老师故意增加那种干扰性,比如说就写一个酒炒川芎,它用的炮制方法是什么?不能说炒法,你要说是炙法,因为它加的是液体辅料。它和炒的定义不完全相同。虽然它有炒的过程,但是它完全符合炙的定义,所以这个要注意。有的甚至于写盐杜仲,实际上是用的盐水,加到杜仲里面拌炒,那不是炒法,那是炙法。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在书写的时候,或者在考试当中要把炒和炙区别开来。一个是固体辅料,一个是液体辅料,这是要说明的一点。第二点呢,就是关于炙法的归类。我们这个教材,中药学当中一直把它放在了火制当中,但严格的讲,炙应该是水火共制。因为它加的辅料本身就是液体状,它不但有炒的用火,也有辅料的水,所以它的归类呢就有一定的问题。所以现在在编的一个临床中药学的教材,我们已经把炙法放在了水火共制里,这样可能更加严谨一些。当然这个放在火炙里面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它主要是用火,但只是说在归属的时候看准不准确的问题。这个是说明一点,可能以后见到了可能就是在水火共制,这个完全可以,而且应该。
第三个,煅,煅呢,我们书上就分了两种方法,一个直接煅,一个间接煅。那么直接煅呢,就是把矿物药或者把动物的骨骼或者甲壳放在炉火上直接地煅烧,直接放在火上烧,这种叫做直接煅。这种煅又叫明煅,就是光明的明,就是把它暴露在空气当中,没有用容器把它装上,直接放在火上。比如说我们把磁铁石或者牡蛎就放在炭火上,让它煅烧,这种叫做直接煅,也叫做明煅。这样煅的目的是很多的,有的是去掉里面的一些有机成分,比如说有些土类的药材,土类的药材可能里面有些有机物,煅烧了以后,比如说炉甘石这一类,它可能让它破坏掉。另外呢也可能让它的化学成分改变,比如说(含)碳酸钙的一些动物的贝壳等,煅烧了以后成了氧化钙,就更容易粉碎,而且药效作用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它的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另外一种煅叫做间接煅,间接煅就是要把药材放在一个容器当中,甚至于要把容器密闭起来,所以这种煅我们书上煅的第三行又叫焖煅,一个火字旁一个烦闷的闷,焖煅,又叫做间接煅。间接煅呢就是药材间接地加热,不直接地和火接触。有一些植物药直接煅的时候它完全成了灰烬,就没有药用的价值。比如说中药当中的血余炭、棕榈炭,就采用的是间接煅的方法。棕榈呢,大家知道棕榈树用它的叶柄或者它的叶鞘纤维,把它清洗干净以后放在一个容器当中,晒干了以后,把这个容器密闭,不让它氧化,不让它成为灰烬。同样的道理,血余炭,血余就是人的头发,发为血之余,把这个头发清洗干净以后呢晾干,然后放到密闭的容器当中,隔绝氧气的情况下,让它成炭,就是血余炭,棕榈炭,能够成为一个止血的药物。没有煅炭的时候它没有明显的止血效果,煅炭以后就有了止血的作用,它的性能功效都改变了。这个就是关于煅。
第四个是煨,煨就是用湿润的纸或者湿润的面粉把药物包裹起,放在火里面去烧。过去因为燃料是用的柴,比如说做饭的时候用柴或者一般的草类,它有很多的火灰,放在了火灰里面那样子煨出来的效果更好。但是现在可能就没有用柴来做燃料,只有一些偏远的山区(烧柴),所以煨这种方法现在就和传统有些区别。但它也可以用湿润的面粉或者纸包着,比如说就在一般的火炉上面烧,甚至于煤气上面烧,也可以达到相似的目的。把外面的包裹物烧焦了以后,里面的药物已经达到了煨制的这样一个目的。我们今后要煨的药,比如说葛根、生姜、木香,或者肉豆寇,煨的目的根据药物不同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多是降低它的刺激性,有利于止泻。比如说葛根、肉豆寇和木香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水火共制,第四,第一个是淬,淬来源于这种煅铸,工业上的煅铸淬火,一回事。先把药物烧红,其实经过了明煅的阶段,然后把明煅了的矿物药或者动物的甲壳、骨骼马上放在冷的液体当中去,让它马上受冷,收缩,它就崩解,产生很多裂口,破碎了,就便于把它捣碎,便于制剂。其实淬就是两个过程,煅了以后放在冷的液体当中。如果液体是醋,就叫用醋淬。其他的液体就有相应的名称,但用得最多的是用醋来淬。比如刚才讲的磁铁石,放在火上烧红了,马上放在醋里面,磁铁石就很容易捣碎,裂成很多小块,很多裂纹,它的四氧化三铁就变成了醋酸铁,溶解性增加,所以它的作用也增强。这是前面讲的,这是关于淬的(内容),主要是矿物药。动物药的贝壳也可以淬,但是比较少,比如说龟甲,鳖甲也可以,但它主要不是为了粉碎,它主要是为了增强它的作用。
第二个是,呢在中药书上包括我们现在的书上都是水字旁,但是经过考证应该是火字旁的,这是中药学当中一个特殊的字,一般的工具书上都查不到。所以可能以后这个字逐步要改为火字旁,现在炮制学已经改了,中药学马上也会改过来。因为在古代的字词书上三点水这个不读[dan],它用在其他地方,所以应该是火字旁的字。我们把它说明一下,更正一下。这个是在大量的沸水当中,就是开水当中放少量的药物,马上把它滤起来。这个比如刚才说的马齿苋,一下它容易干燥。有的象桃仁、杏仁呢,了以后它容易去皮,去掉非药用的部分,这个我们书上都写得很清楚,大家知道这个字。这个和在烹饪当中,有的地方比如说把菠菜一下,然后拌来吃,也是同样的方法,(用)比较多的开水。但有的地方就是说把这个淖一下,三点水一个功效卓著的卓,那是在烹饪里面,中药炮制里面不这样讲。有的说在水里面汆一下,这个就是一个入字底下一个水字,入水,氽。那也是在水里面很快的捞起,把它滤起来,但那些都是在烹饪学里面使用,在中药里面就用字。
其他的方法自己看一下,我们都不做要求。要求的这七种炮制方法,就是我们今后临床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因为需要写明,比如说我们开朱砂,往往要写一个水飞;大黄比如说要写一个焦大黄,或者酒炙大黄,这些都是能够用得上的,要能够作为名词术语能够解释。这个中药炮制的总论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因为先已经说了,以后在具体的药物还要联系到这个炮制的目的、炮制的方法,大家来逐步加深,一定会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完了。
我们下面就介绍第四章,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呢是我们有中药学教材以来第一次增加的一章,在现行的其他中药教材上没有这样一章,所以这一章就基于这样一个现状,我们把它作为参考,不作为考核的内容。但是这一章呢有一些问题对学好中药学也至关重要,所以我简单的也加以一些说明。这一章里面也是分了两节,第一节是中药的基本作用。这一节主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后学习中药的时候,每一个药下面都有功效这样一个栏目,而没有作用这个栏目。但是如果我们是学西药,西药学,它的一些药学往往是写的作用。中药为什么不用作用而用功效?前边主要就说明这样的一个原因。昨天讲本草学的发展概况的时候说过,古代的本草象《本草纲目》是比较典型的,它都是作为一个百科全书的来编篡,没有完全局限在一个药学专著。那么我们中药不管是植物药,动物药,或者矿物药,它作为一种物质,除了医疗作用以外,它还有其他的非医疗的作用。这些非医疗的作用古代的本草文献当中也加以收载,比如《神农本草经》,比如说什么药它能使铁变为铜,实际讲的是一种镀的,在面上镀铜的一种方法,它现在属于这种冶金上的一种工艺,它也有这方面的作用,它不属于医疗的作用。有的中药古代也种植,种植干什么?作为染料,它对纺织品进行染色。比如说茜草、大青叶等等都是这样,在古代的本草也有详细的记载,它有非医疗的作用。那么在医疗作用当中,它有对人体的作用,也有非人体作用。其他动物在古代也把它混在一起。其他由于种属的不同,人和动物的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常山,人服用了以后就有严重的恶心呕吐,我们刚才讲常山用酒来炒,就是为了降低它的涌吐的作用。但是少量的常山对牛、或者羊这类反刍类的动物来服用,那么就不能说是涌吐了。在兽医,中兽医上面利用常山对于牛这类作什么用呢,作为健胃药,促进它的反刍,有利于食物的咀嚼,又帮助它消化吸收,作为一个健胃药来使用。这些作用不是中药学要讨论的,所以在古代的本草它是包罗万象的。所以中药的作用有医疗的作用,有非医疗的作用。在医疗的作用里面,就是对于人体而言,它有毒性作用,有副作用,那么毒性作用、副作用是作用的一个部分,它不属于中药的功效的范畴。所以为了更好地区别有利的治疗的作用和不利的不良的一些作用,在中药里面它是分得很清楚的,利和害。我们要研究的是利,有害的呢,是在使用注意当中加以讨论,提醒临床医生加以注意。所以在中药学当中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一个术语,就叫做功效。功效呢是中药作用的一个部分,它和作用还不能完全相等。其实它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们首先就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中药的作用当中为什么要用功效而不用作用。然后呢我们在26页的最后一段提到了一个中药的基本作用,为什么要保留这个问题呢?这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在的中药教材,每一版的中药教材在讨论中药的性能之前,都提到了中药的基本作用。为了和其他的教材保持这个内容的一致性,所以我们在这里面也简单的谈了中药的基本作用。因为中药的功效是很多的,具体功效是很多的,但是这些功效高度概括起来它都可以,就是我们书上这一段当中说的,要么是祛邪,要么是扶正,要么是调整脏腑的功能,就是这个倒数第三行,26页的第一节的倒数第三行后面,高度的概括起来,中药的很多作用它不外乎是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气,或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盛衰,使机体恢复或重建阴平阳秘的状态。所以中药的基本功效高度概括起来就是祛邪扶正和调整脏腑功能。因为人体的病理变化要么是外邪引起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能够针对六淫的中药,比如说解表的、散寒的、清热的、解暑的,那么就是祛邪的;要么针对人体正气的虚衰,那么就是补虚药。有的人体的病理变化表现出来的病证,又没有明显的邪气,又没有明显的正气亏虚,比如说有的睡眠不好,失眠,很难用祛邪或者扶正来(治疗),那么我们就把它概括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这个是很次要的。实际这个脏腑失调严格讲与祛邪扶正都有一定的联系,只不过历来的中药学上都是这样讲,我们就把它保持一致性。这个其实对于这一章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同学们学了以后要知道,中药的基本作用就是这么三点: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的功能。
下面来重点的讲一下第二节,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应该是中药与生俱来的,它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但是人们对这些医疗作用的认识是缓慢的,在中药学发展的过程当中,反应出来就是这样。尽管我们本草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本草学没有明确的提出药物的功效这样一个概念,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往往是功效和主治混杂在一起。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一直到明清的很多本草书,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状况。功效和主治的概念的区别是不清楚的,它在记载药物的时候有的是功效,有的是主治,我们今后去查《神农本草经》或者其他的中药著作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比如说麻黄,它能够发汗,是一个功效,后面呢,伤寒寒热,那就是主治,那个治癥瘕积聚那就是一个主治。有的药里面比如说有补虚,又有咳逆上气,麻黄也有咳逆上气,那咳逆上气是一个主治。所以古代的本草它记载的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功效和主治混言杂书,纠杂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本草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没有可读性,一会是功效,一会是主治,包罗万象的在一起。所以清代初年的本草学家汪昴在编《本草备要》的时候,在他序的里面第一条,就是说最能使人如睡如寐者莫过于读本草,就是这个中药书翻开就使人睡觉,为什么呢?没有可读性。为什么没有可读性呢?条理不清楚。条理最不清楚的就是功效、主治混杂在一起,这个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严重的影响了中药学的发展,影响了它的进程。那么在中药学或者本草学当中,首先有了把功效和主治区别开来这个意图的第一人应该是明末的贾九如,它做了一本本草叫做《药品化义》,变化的化,意义的义,《药品化义》。《药品化义》这本书里面它都有一个栏目叫做力,力量的力。力下面记载的内容完全是功效,比如说槐花,力这项就是凉血,主治后面比如说才是什么吐鼽,咳嗽有血,它把功效和主治分得很清楚了,但是它没有使用功效这个术语,但是有了把功效和主治明确的区别开来,最成功的、最早的是《药品化义》,然后经过了清代的发展,功效和主治就明确的区别开来。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专门对功效来进行专题讲座,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值得学习。就是我们在现代对于药物的具体功效一般都很清楚,比如说人参能够补气,大黄能够泻下,麻黄能够解表。但是对功效理论从总体上来进行探讨,目前还很少有人来触及这一块的理论。功效的理论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对中药学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我们在教材里面就增加了功效的这样一个(内容),其实这个是为了引起注意。以后这一部分的内容还要不断地充实,要发展,成为中药基本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第一个关于功效的含义。关于功效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功效的含义呢,在我们的书上,就是在27页的第二段,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功效就是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简单的说,什么叫功效?功效就是中药对人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所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有些问题需要说明。第一个,我们现在认识的中药的功效,也就是我们今后要学的这些药物的功效,是在传统的给药途径下认识的功效。传统的给药途径主要是汤剂口服,和一些药物的局部外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功效。如果把中药改为其他给药途径,比如说改成注射,它还有没有原来的功效?它和原来的功效是不是一样?比如说芒硝能泻下,芒硝经过静脉注射能不能泻下?不能泻下。所以我们现在中药有了新的剂型,这种新的剂型在古代是没有的,它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功效。比如说我们发现了枳实能够升高血压,能够治疗休克;天花粉能够用于孕中期,孕妇的中期引产。但是这些功效必须用注射的途径给药,口服是没有这样的功效的。这是我们研究中药,尤其是现在剂型发展以后必须注意的。我们传统的功效是在传统的给药途径下总结出来的。新的给药途径不一定会相同,这个不能划等号,这是要注意的一点。要注意的第二点呢,中药的功效是直接的治疗作用或者保健作用,不能把间接的作为独立的功效。我们现在在很多中医药文献当中把一些间接的作用列为功效,这个在清代一个本草学家叫做黄宫绣,他在《本草求真》里面就提出了批评,就是药物的功效有的人“隔二隔三,以为附会”,把隔二隔三的间接效果附会的作为一种功效。比如说比较典型的,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厚朴这味药,一般的教科书上行气、燥湿、去积、平喘。去积就不是一个直接作用,它就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它不是功效,它不是直接的治疗作用。它去什么积,如果去气积,它应该是行气消积,行气才是直接作用,才是功效。如果它治疗的是湿积,那么它燥湿去积,治疗的是水湿停滞,燥湿才是直接作用,去积是个间接效果。间接效果不能独立的称为一个功效。如果治疗的是饮食积滞,厚朴在治疗饮食积滞的方当中它发挥的基本作用是行气消胀,仍然是去的气积,它不能够消食积。象这类的把间接作用作为功效,这个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们今后要注意,要直接的作用,不是间接的。第二,这个功效是单味药的作用,不是复方的。复方的作用和单味药经常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很多中药,把复方的作用等同于单味药的功效。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中药书上,讲桂枝能够发汗解肌,这个解肌不是桂枝单味药的功效。到我们讲桂枝的时候还要讲,问题很多,因为解肌本身就是一个随意性很大的一个术语。从张仲景开始一直到陶节庵,或者以后明清一些温病学家,它们的解肌每个人的内涵不一样。张仲景有桂枝汤的解肌,陶弘景有麻黄疗伤寒为解肌第一要药。陶弘景的解肌就是发汗,张元素有张元素的解肌,李时珍有李时珍的解肌,陶节庵有陶节庵的解肌。有的人把石膏也称为解肌,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所以这个在中药的文献里面解肌是一个随意性很大的。但是对于桂枝来说这个解肌是复方的作用,而不是单味药的(作用)。因为在《伤寒论》当中有这样一条经文:“桂枝本为解肌(就是说桂枝汤有解肌的作用),其人恶寒发热而无汗者不可与之也”,他讲的是桂枝汤,如果说对于恶寒发热而无汗的不适合用,那么张仲景的解肌是指的桂枝汤的复方的作用,而不是桂枝单味药的作用,这个解肌就相当于调和营卫,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所以我们教材上桂枝里面写个发汗解肌,是混淆了复方和单味药的功效,混淆了。有的书上(说)柴胡是一个和解退热(的药),和解是小柴胡汤的功效,单味柴胡并不能和解,小柴胡汤才能和解,这是比较典型的一些例子。淡豆豉的除烦,解表药,淡豆豉的除烦,什么鹤虱的能够去绦虫,象这些全都是复方的作用。我们讲到具体的药的时候,我们能够举出很多例子,把复方的功效混同于单味药,其实不是单味药的功效,这个是存在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在功效的含意下面除了记住那一句话以外,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另外这个功效的分类有治疗的功效和保健的功效,但是我们目前要学的基本上都是治疗的功效。但是中药保健是一个优势,由于理论的限制,没有办法总结出保健的功效,所以就给现在的药政管理出了一个难题。要么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在国家取消了保健药,因为是基本理论的局限造成的,所以中药保健功效的研究和总结是中药学一个重要的课题。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三篇:中药的炮制方法(本站推荐)
没药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干燥胶树脂。
一、净制:拣净杂质。
二、炮炙
1.醋制:取净没药,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每没药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取净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
3.香附制:取没药拣净杂质,打碎成小颗粒或粗粉末。加入香附60%研成粉,先将香附粉放在锅内用文武火炒热后,又放入没药拌炒,炒至浓烟上升,呈灰褐色,发泡松脆,取出,晾凉。
4.麸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虚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没药1kg,用麸皮0.5kg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灯心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加入灯心同炒,至油被灯心吸尽,没药膨胀呈球状为度,取出簸去灯心,放凉。每没药1kg,用灯心30kg。
6.煨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没药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没药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7.煮制:取没药,加水浸1日,连同水倒入锅内,煮至溶化,滤
临床应用没药时,由于炮制不过性,患者服后有恶心、呕吐反应。用狗试验证明,狗吃生没药7分钟即吐,服制没药安然无事。事实说明,内服没药不炮制或炮制不过性,服后都有副作用反应。
乳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橄榄科卡氏乳香树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或鲍达乳香树 Boswelia bhaw dajiana Birdw.及野乳香树 Boswellia neglectaM.Moore皮部渗出的干燥胶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1.醋制 取净乳香,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取出,放凉。每乳香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
(1)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药典85》)。
(2)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显油亮光泽,取出放凉(《规范》)。
3.茯苓制 取乳香拣净杂质,成块的捣碎成粒状。加半量的茯苓粉,先将茯苓粉放入锅内用文武火炒热,然后放入乳香迅速用锅铲铲到锅底压碎拌炒,防止粘结成块,炒至浓烟上升乳香发泡成珠,现紫黄色,取出摊开,放冷(《云南》)。
4.麸制 取净乳香,大者剪成小块,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胀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乳香1kg,用麸皮0.5kg(《河南》)。
5.煨制 取净乳香,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乳香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乳香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6.煮制 取乳香加水烊化,滤去木屑、沙石,用文火煮至滴水成珠而下沉(《江苏》)。
7.灯心草制 取净乳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烊化,加入灯心草拌炒至质酥松,取出,簸去灯心革。用时敲碎。每乳香100kg,用灯心草6.25kg(《上海》)。
8.酒制 取乳香块加白酒淋润4小时,至酒被吸尽,用微火烘2昼夜,至油透在纸上,质脆,不粘手为度,再研细即可。每乳香块1kg,白酒60g(《集成》)。【现代研究】
1.比较了清炒、灯心草制及水制三种制乳香的挥发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制乳香含油量最高,清炒次之,灯心草制者最少。建议采用灯心草制法。含杂质较多或大量生产时,可将水制与清炒结合进行(陈振飞等:中成药研究,(6):20,1982)。
2.对比了炒制乳香和水火制乳香的挥发油含量、树脂化学反应及镇痛作用。按照乳香中树脂是其活血镇痛的主要物质,建议采用水蒸汽蒸馏去油,直接分离树脂的水火炮制方法,既符合中医传统用药要求,又有利于生产(钱百炎:中成药研究,(12):15,1982)。
3、比较研究了清炒、水煮、灯心草制、夹层水煮、夹层浓缩法炮制乳香的质量和收获率。结果表明,夹层水煮法的成品收获率最高,即为91%,夹层浓缩法的成品收获率最低,即为54.2%。故建议采用夹层水煮法炮制乳香(袁坤祥:中药通报,(1):23,1983)。
4.比较了清炒乳香和煮制乳香两种炮制品的药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乳香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为挥发油。乳香炮制前后均无催吐作用。认为乳香炮制过程中,大量挥发油逸散是浪费,故可直接应用生乳香,或提取挥发油应用(沈道修等:中成药研究,(7):12,1983)。
5.对比了生乳香和水炙、水炒、醋炒、麸炒、清炒制品中的挥发油含量。结果表明,水制乳香的挥发油,由生品含量的2%,减少至0.3%。此法速度快,经济实用。临床观察,未出现不良及副作用,且功效增加(孙向红:中草药,(6):7,1985)。
6.对乳香的炮制,有人主张生用或用其挥发油。历史上不论配方或作丸散均用制品,实验证明乳香树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与中医临床对乳香用作活血镇痛等疗效是一致的,在伤科使用配合其它药物作为活血化瘀来处理;在丸散“牛黄醒消丸”中用的乳香也是制乳香,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如果仅认为止痛的机理在于生用或挥发油的作用,是不够确切的(劳药功:中药通报,(10),19,1985)。
7.对乳香的烤箱烘制法与人工炒制法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认为,可改为将乳香平铺搪瓷盘内,或在搪瓷盘内平铺等量灯心草后,再铺上乳香,置烤箱中,150度恒温3分钟,翻动药材。醋炙或水炙,可在翻动时,喷洒配好的醋液或适当水,翻动均匀,再烘烤至适度。该法较传统制法省工省时,减少污染及损耗,可控制温度和时间,能保证质量。没药炮制亦可应用此法(罗迈;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1):24,1985)。
松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马尾松Pinus masscnlana Lamb.或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树干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置铜勺中用文火加热熔化,除去木屑等杂质后倒入水中,俟凉后取出,干燥即得(《药典63》)。
二、切制 大块砸碎,整块掺匀(《河北》)。
三、炮炙
1.葱制 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即得。每松香100kg,用葱10kg(《药典63》)。
2.炒制 取原药材,加热熔化后,取出澄清部分,放冷,用微火炒后研细(《集成》)。
虻虫的炮制方法
1.净制:拣去杂质,筛去泥屑,除去足翅。2.炮炙:
1.炒制:取净虻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取出放凉。
2.米制:取净虻虫与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米呈深黄色为度。取出,去米,放凉。每虻虫100kg,用米20kg。
3.酒制:取虻虫,用酒洗净,焙干。
芦荟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 Aloe vera L.、好望角芦苦Aloe ferox Mill.及斑纹芦荟Aloe L.var chinensisis(Haw.)Berger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切制 用时捣碎(《药典77》)。
三、炮炙 炒制 取芦荟块用微火炒至焦黑色(《集成》)。
干脂类的炮制方法
【来源】
炮炙
1.煅制
取擦净的干漆,砸成小块,置锻锅内至锅容量的三分之一,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银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划成小块即得(《药典63》)。
2.炒制
(1)取干漆块用微火炒焦为度(《集成》)。
(2)取净干漆置锅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烟尽为度,取出放凉(《山东》)。
3.制炭
(1)取干漆,放于火上烧枯后取出,冷后收藏(《湖南》)。
(2)取净干漆块,用明煅法加盖煅至烟尽(《四川》)。
苏合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 Liquidambar orientallsMill.分泌的树脂。
【炮制方法】
净制 取原药材,滤去杂质(《规范》)。
藤黄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藤黄科植物藤黄 Garcinia morella Desv.的胶质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打成小块或研成细粉(《规范》)。
三、炮炙
1.豆腐制
(1)取豆腐1块置盘内,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放入藤黄,再用豆腐盖严,置笼内,蒸至藤黄熔化,取出放凉,待凝固后,取出藤黄,晾干。每藤黄100kg,用豆腐400-500kg(《规范》)。
(2)在铜或铝锅内先将豆腐块铺1层,再将藤黄打成小块,放在上面,然后用豆腐块铺1层,盖上,将其放在大锅内隔水炖透,取出,放冷,剥去豆腐,研成细粉(《辽宁》)。
2.羊血制 先将鲜羊血置锅内,加水煮1-2小时,捞出羊血块,加入净藤黄块,再煮5-6小时,倒出藤黄液,晾干。每藤黄500kg,用鲜羊血250kg(《上海》)。
3.荷叶制
(1)取藤黄小块30-60g,用双层湿润的净荷叶包裹,用线扎紧,留出线头,放入装有豆腐的瓦罐内,将线头固定在瓦罐上,不使荷叶包翻动,煮2小时,取出,冷后去掉荷叶,晾干。每藤黄31.25g,用豆腐125g(《湖北》)。
(2)取荷叶加10倍量水煎1小时,捞去荷叶,加入净藤黄煮至烊化,并继续浓缩至稠膏状,取出,凉透,使其凝固。打碎。每藤黄100kg,用荷叶50kg(《江苏》)。
血竭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I.果实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灰尘(《规范》)。
二、切制 敲成小块,或研成细粉(《规范》)。
败酱草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
Patrinia villosa(Thunb.)Juss.的干燥全草。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切制 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药典77》)。
三、炮炙 制炭 取败酱草用木柴缓火炒至黑色,微洒水,晒干(《集成》)。
半边莲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Thunb.的干燥全草。【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鲜半边莲,用时洗净(《湖北》)。
二、切制 洗净,切段,晒干(《药典85》)。
苎麻根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荨麻科植苎麻 Boehmeria nivea(L.)Gaud.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药典77》)。
三、炮炙 制炭 取净苎麻根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洒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规范》)。
枫香脂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Hance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葱制 用葱加水煎汁,去渣,将净枫香脂投入葱汁中,煮至烊化,趁热倒入冷水中,待凝结后取出,晾干,研细。研时用力不可过大,以免粘底。每枫香脂10kg,用葱1kg(《上海》)。
安息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酒制 取安息香加酒与水煮4-5小时至成粉膏状,或煮至沉于底部凝成块时,取出晒干。每安息香30g,用黄酒15g(《集成》)。
阿魏的炮制方法
时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阜康阿魏 Ferula fukanensis K.M.Shen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药典63》)。取原药材,加水熔化后,滤去杂质及残渣即可(《集成》)。
二、切制 剁成小块(《药典63》)。捣碎或研细(《集成》)。
三、炮炙
炒制 取阿魏炒净烟,至灰黑色存性(《集成》)。
猪苓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药典85》)
天竺黄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 Sch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茎竿内的干燥分泌液。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过筛去灰屑即得(《药典63》)。
二、切制 用时捣碎(《内蒙》)。
“樟树帮”中药传统炮制特色
自古以来,江西就因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樟树帮”、“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而享誉全国。“樟树帮”和“建昌帮”为全国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其炮制加工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
樟帮药业始于东汉时期,药祖葛玄在樟树阁皂山洗药炼丹,守药行医,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后经南宋著名药师侯逢丙来樟树设药加工,开店经营,奠定了樟帮药业的基础,至明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樟帮药业发展体系,该过程前后历时达1800多年。樟树中药炮制,不论炒、浸、泡、炙或烘、晒、切、藏均十分考究,独树一帜,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樟树药帮的先贤通过千百年的努力,争得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成为海内外药界同仁认可的中国药都。
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别具一格
1.“樟帮”特制的炮制工具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在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传统加工炮制工具。主要工具有:铡刀、片刀、刮刀、铁锚、碾槽、冲钵、蟹钳、鹿茸加工壶、压板和硫磺药柜等。尤有片刀、铡刀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被称为“樟刀”。
2.饮片工艺独具风格
樟树饮片继承了传统工艺,选料上乘,切制精良。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槟榔切108片,一粒马钱子切206片(腰子片)”的说法。其刀工独具一格,片型美观,厚薄适中,反映了樟树药帮的制作工艺特色。
3.炮制辅料质量要求严格
“樟树帮”辅料非常讲究,其固体辅料有糙米、蜜麦麸、白矾、豆腐、灶心土、滑石粉、油砂、红糖及其它药物等。液体辅料有酒、醋、盐水、姜汁、蜜汁、甘草汁、皂角汁、米泔水、米汤、山羊血、猪心血、鳖血、胆汁、羊脂油等。尤能发挥土特产优势,如酒制,“樟树帮”都选用当地名酒。酒炒以糯米甜酒为主,酒洗以白酒为主,酒蒸用封缸酒;醋制用陈年米醋;蜜炙用橙花蜜汁;米炒用糙米;土炒用灶心土等。历来反映“樟树中药炮制,辅料讲究地道,归经如择,用量适度,疗效增强。”
4.遵术效法独创风格
樟树药工对中药炮制素有“术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训。千百年来,体现了《雷公》之“十七法”和《蒙筌》之“三纲”、“九法”。在长期的继承实践中将古人之经验,各派之成就,按药物性能与临床结合,独创自己的一派风格,坚持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经典方法,做到药为医用、药为病用之旨。
樟树中药饮片切制特点
1.润药
樟树饮片外形美观,与润药关系极为密切,润药得当,既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损耗。“樟帮”流传“七分润工,三分切工”、“润药的师傅,切药的徒弟”之说。有歌曰:“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含水匀一致,条坚者可微弯曲,块状者指甲能掐入,粗大者刺无硬心,太硬伤刀又费力,太软质次片不佳。
2.洗药
“樟帮”药工洗药非常重视季节气候(称为“洗药四季水”)和药材质地等因素,灵活掌握。夏秋气温高,入水洗的时间宜短;春冬气温低,水洗时间可长。质硬药材水洗应长,并可兼达软化目的;松软的药材水洗宜短,荆芥、薄荷等芳香药物应随洗随捞,称为“抢水洗”。
3.切片
樟树饮片依照药性及临床,分为圆片、骨牌片、斜片、直片、肚片、丝条片、段筒、骰子、劈片、刨片、捣碎、粉末等。各种片形各有特色,贵在适中。目的是易煎出药效,便于炮制,称量准确,气味相得。
4.饮片干燥
樟树饮片,传统要求保持形、色、气、味俱全。樟树药工把所有的药物归宗,分八类干燥法编成歌诀:“粘性、芳香、粉质、油质、色泽与根须、根皮、草叶干燥法,各有千秋勿乱为。一曰粘性类药如天冬,潮片极易粘,文火干不透,原汁仍外渗,武火最适中。二曰芳香类药举薄荷,高温香气散,阴干最适宜,防霉防变黑,香浓药汁高。三曰粉性类药如山药,湿片易霉馊,随切随摊晒,若焙用文火,严防气色变。四曰油质类药举当归,火旺油溢出,色黄显焦干,天晴日晒好,阴雨文火烘。五曰色泽类药分黄白,例举黄芪与桔梗,桔梗日晒白上白,芪焙味香色金黄,白晒黄焙要记牢。六曰根须类药如白薇,片短水足易成团,空气不通防霉变,随切随摊勤翻晒,阴雨旺火防燃烧。七曰根皮药如黄柏,潮片易摊多翻晒,不易霉变忌麻痹,多摊多晾可烘晒,夏令谨防颜色变。八曰草叶类药举泽兰,润后水多易粘结,薄摊晾晒要勤翻,阴雨薄烘用文火,草叶易燃人莫离。八类干燥都说过,饮片干燥莫放松。”
樟树中药饮片炮制的特点
樟树中药炮制在长期实践中,注重“三个结合”,即技术、工艺结合;技术、工艺与药性结合;技术、工艺与临床应用结合。在药性和用药归经上,应用“三个”不同,即用不同辅料和方法,不同之炮制程度,达到不同临床应用的要求。其特点颇多:
1.逢子必炒
樟树饮片炮制,有“逢子必炒,药香溢街”之说。逢子必炒,得其香气,炒至裂口,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药效。
2.炒黄的药黄而不焦
樟树有炒黄的药黄而不焦而香气回溢的特点。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及药物特性。炒黄用小火或中火进行,不断翻动,至药物呈黄色或比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为度。
3.火炮的药松泡酥脆 火炮的技术上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否则不及或不达,太过焦而无性。樟树经验,火炮之药,外焦起泡,内黄空松,功效俱到。
4.火煅之药酥而不坚
煅制在樟树广泛用于矿物或某些动物类药物,如贝壳类和血余等。使之经高温,除杂质,变性状,质地疏松,利于粉碎煎汁,也可消除毒副作用,增强疗效。火煅的方法根据药物硬度及性质而异,“樟帮”将煅法归纳为“坚者煅淬,较坚明煅,轻者飞煅,得其酥脆,留其药性”。
还有炒炭之药焦而存性;酒洗、酒炙、酒蒸;甘草、皂角浸渍而解毒;滋补药重蒸闷;藤黄山羊血制而去毒;鳖血炒柴胡;童便浸马钱子;七制、九制香附等。这些炮制方法都是樟树中药炮制的特色。
马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 Calvatialilacina(Mont.& Berk.)LIoyd的干燥子实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剪成小块(《药典85》)。
马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 Calvatialilacina(Mont.& Berk.)LIoyd的干燥子实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剪成小块(《药典85》)。
雷丸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 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药典85》)。润软,切极薄片,晒干(《上海》)。
三、炮炙
1.醋制 取雷丸加醋煮透,至内心金黄色为度,切片晒干。每雷丸100kg,用白醋5kg(《集成》)。
2.甘草制 取雷丸加水浸1-2昼夜,再加水淋1次,晾至7-8成干,加甘草水(先加水煮1小时至药汁达1kg左右为度,去渣)浸泡24小时至透,稍晾,切4.5mm厚的片,晒干或用微火烘干。每雷丸1kg,用甘草60g,水1.5g(《集成》)。
昆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海带科植物海带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昂布 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干燥叶状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漂净(《药典85》)。
二、切制 漂净,稍晾,切宽丝,晒干(《药典85》)。
海藻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m.)C.Ag.或羊栖菜 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的干燥藻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漂净(《规范》)。
二、切制 洗净,稍晾,切段,晒干(《药典85》)。
海金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的干燥成熟孢子。【炮制方法】
一、净制 簸净杂质(《药典63》)。
二、炮炙 煨制 布包煨(《云南》)。
茯苓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茯苓个,浸泡,洗净(《药典85》)。茯苓皮,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药典85》)。
三、炮制
1.朱砂制 取切好的茯苓,置盆内喷水少许,微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并随时翻动,至外面挂匀朱砂为度,取出,晾干即得。每茯苓10kg,用朱砂180g(《药典63》)。
2.土制 用武火将白土炒热,再将白茯苓块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取出,筛去白土,摊开,晾凉(《甘肃》)。
3.米汤制 取茯苓去皮,加米汤浸1夜,蒸热,趁热切3mm厚的片,晒干(《集成》)。
4.明矾米汤制 取茯苓去皮,加明矾热米汤溶液浸6-8小时,洗净,焖1-2天,蒸1小时,趁热切1.5-3cm厚的片,晾干。每茯苓100kg,用明矾0.25kg,热米汤适量(《集成》)。
西瓜霜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 Citrulluis vulgaris Schrad.的成熟果实与芒硝经加工而成的白色结晶粉末。
【炮制方法】
炮炙 制霜
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顶盖,挖去瓜瓤及种子,将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插牢,放入瓦盆内,盖好,置阴凉通风处,待析出白霜时,随时刷下,直至无白霜析出为度(《规范》)。
【现代研究】
1.西瓜霜一药,最初见于顾世澄《疡医大成》第17卷中,其制法与一般同,即大西瓜1个,朴硝5kg,萝卜1.5-2kg,收获西瓜霜约180-360g,掺入冰片,适用于急性咽喉炎,悬垂垂过长,急性扁桃腺炎等症(干祖望:新中医药,(6):44,1956)。
2.介绍一位有30余年经验的中药技师熊君的制备方法;
(1)朴硝3-5kg,置于洁净不漏水的砂缸内,夏秋时将吃下的西瓜皮扔入,愈多愈好,投入的西瓜皮会融化,并不发臭。
(2)西瓜1个,不用水洗,悬于通风处,防其腐坏不堪应用,可预备2-3个,忌猫踏(易沙),不能与糯米接近(易烂)。
至霜降后,将西瓜皮融化的朴硝液,用粗夏布过滤,然后再加白萝卜0.5-1kg切薄片,文火煮数沸,至萝卜将全部融化时,取出,再过滤1次,将粗渣捏细,入冷开水重滤1次;最后将此液置净缸内,投入若干约尺许长的稻草秆,露天过一宿,翌晨,将有好钉头样的结晶取下。而后将准备好的西瓜,在茶部切如盖状,去其子瓤,装入以上制就的朴硝,盖好,用棉线网络好,挂户外阴凉避风处,隔三四日,外面有粉状附着物,以鹅羽扫下,每3-4日扫1次,遇雨天收藏家中。至瓜皮干瘪时,即停止扫取;里面剩余的,全部取出,亦可应用(孟景春:上海中医药杂志,(6):35,1958)。
3.天然硝酸钾、天然硫酸钠,热水溶解,过滤,滤液加萝卜丝20%(W/W),煮沸30分钟,过滤,滤液加西瓜40%(w/w),(洗净,打碎,去子)煮沸,再过滤;滤液加活性炭1%(w/w),再煮沸,再过滤,(布氏滤器,滑石粉助滤),滤液,经垂熔滤器滤过至澄明,减压蒸发浓缩,放冷析晶,分离结晶,风化(干燥,脱去结晶水),接处方规定量加入冰片,套研均匀,过100-110目筛,检验,包装。此法质量稳定,生产周期短,每批生产历时6天左右,为传统制法的1/10,产量提高数十倍,适宜工业化生产(陆泽俭:中成药研究,(1):27,1978)。六神曲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四川》)。
二、炮炙
1.炒制 取六神曲,切成小块,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取出,放凉(《药典85》)。
2.麸制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待起烟时,随即倒入六神曲块,拌炒至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六神曲100kg,用麸皮10kg(《规范》)。
3.制炭 取神曲块,炒至外焦黑内焦黄为度(《集成》)。
【现代研究】
1.比较了炒黄和炒焦神曲的不同浸取方法,即粉末与块粒,温浸与煎煮,对神曲等分解淀粉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神曲消化淀粉效价,经炒黄后有不同程度保存,即炒黄后为生品的60%,炒焦后消化淀粉效价基本消失(陈廉等:南京药学院学报,(8):41,1962)。
2.检测了目前国内神曲和建曲等药曲中消化酶的含存情况。认为可用蛋白酶和淀粉酶为指标,衡量神曲等药曲的内在质量及判断制备工艺的合理性(黄国能:中成药研究,(5):18,1981)。
3.采用单一菌种和以麦茨代替面粉,作为神曲的发酵营养源。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效果好,可降低成本,缩短发酵周期,消化酶含量也较高。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发酵过程中可避免杂菌。经临床验证,具有与天然发酵品同等疗效(本刊通讯员:中草药,(12):13,1984)。
紫梢花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淡水海绵科动物脆弱针骨淡水海绵Spongillafragilis Leidy的干燥群体。
【炮制方法】
净制 拣去杂质,洗净泥沙,晒干即得(《药典63》)。除去杂质及灰屑(《天津》)。
紫河车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健康人的干燥胎盘。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灰屑(《药典85》)。
二、切制 砸成小块(《药典85》)。
三、炮炙
1.花椒、酒制 取新鲜的紫河车,横直剖开血管,用水反复洗漂干净,另取花椒置布袋中加水煎汤,去渣,加入净紫河车,煮2-3分钟,及时捞出,滤净水,放入黄酒盆内拌匀,置笼屉中蒸透,取出,烘干即得。每紫河车100个,用花椒120g,黄酒1.5kg(《药典63》)。
2.滑粉石制 先将滑石粉炒热加入紫河车,稍烫后研细(《集成》)。
3.土制 用细黄士炒至黄红色发配,放冷研细(《集成》)。
紫草茸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 Laccifer lacca Kerr.所分泌的胶质。
【炮制方法】
净制 除去枝梗及杂质(《药典77》)。
白术炮制不同功效也有别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归脾、胃经。味苦、甘而性温。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正如《医学启源》记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神农本草经》记载白术“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药性赋》记载白术“味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
白术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病症。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满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表虚自汗可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胎气不安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有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利尿、抑制子宫收缩、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与白术健脾益气作用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其燥湿利水功效与利尿作用有关;而安胎功效与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有关。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入煎剂常用量6~12克。
白术的炮制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别。临床常用的白术炮制方法有:1.生白术,即将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捞出,切片,晒干。生白术长于健脾、通便。生白术用于通便时,入煎剂可用到每天30克,常与枳实同用。2.炒白术,又名炙白术,先将一份麸皮撒于热锅内,等有烟冒出时,再将十份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炒白术善于燥湿。3.焦白术,又名焦术、白术炭,即将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焦白术以温化寒湿,收敛止泻为优。4.土炒白术:取一份灶心土(伏龙肝)研为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五份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土炒白术以健脾和胃、止泻止呕为著。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常识:中药的用量与炮制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又涉及用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严格控制剧毒药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克~6克,煎服如超过10克,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克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若延长煎煮时间,可以减低其毒性。
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克~8克),干姜为辅(2克~5克)。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克~10克),附子为辅(4克~6克),余可类推。
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克~6克)。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当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
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黄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关于炮制
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抓住必要的炮制
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薏苡仁健脾止泻,在书写处方时都必须注明。
避免有害的炮制
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分都已消失。
改革繁琐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必要的医嘱
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服药次数
急性病服汤药要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小时~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1剂,或两天1剂。
服药时间
一般每日服两次者,多早晚服用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
注意服药后调护
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覆以取汗,避免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第四篇:中药炮制培训
中药炮制学课件
一、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使药材纯净
中草药多以原生药材入药,因此要首先做到药材洁净,除去非 药用部分及霉变、伪杂品、泥沙等,以保证用量准确和疗效。净制、切制、炮炙等方法主要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2、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和付作用
有些具有毒性的药材,其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必须经过适当的炮制,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川乌有大毒,炮制后毒性降低。
3、改变药材性能
有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常可改变其性能适应医疗、调剂和制剂的需要。如生大黄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酒炒或酒蒸后则能缓和其泻下作用,炒炭能起到止泻止血的作用。
4、增强药材疗效
炮制过程中常加入一些辅料,可与药材起协同作用,增强药材的疗效。如杜仲炒炭后的降压作用比生杜仲大一倍,历代本草对杜仲的炮制有“炒断丝”的记载,实验证明,杜仲的降压成份是水溶性的,丝被炒断后,可使有效成份的溶解度增加,从而提高疗效。
5、便于制剂
矿石、贝甲、化石及某些种子类药材,质坚难碎,不便制剂,需经煅、炒、捣等方法处理,以利入药。
6、矫臭矫味
动物类及其它具有腥臭气味的药材,服后往往引起恶心甚至呕 吐,经用水漂洗或用酒、蜜、醋、土、麸等制后,可以消除腥臭气味。如制龟板、憋甲等,即可使之酥脆,便于制剂,又可除腥去臭。
(二)、炮制的方法
中草药的炮制方法,根椐药材的特性、中医临床用药和制剂的需要,通常分为净制、切制及炮炙三类。
1、净制
即净选加工。经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时,均应使用净药材。净制的方法药典2015年版四部中列出了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及泡洗等方法。如我公司生产的维C银翘片中的金银花、连翘在提取前,就需要进行挑选。挑选(拣选)就是把中草药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拣去;或是将药材拣选出来,分开大小,为进一步炮制提供条件。如连翘捡去果柄,金银花拣去叶、梗等,为了使药材清洁;穿山甲分开大、中、小,则是为烫制甲珠提供条件。
2、切制 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进行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份流失。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其厚薄大小通常为: 片 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 长10-15mm;块 8-12mm的方块;
丝 皮类药材丝宽2-3mm,叶类药材丝宽5-10mm。其他不宜切制的药材,一般应捣碎用。
3、炮炙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如下。(1)、炒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炒时应火力均匀,不断翻动。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清炒 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时,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 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10kg.(2)、烫 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的沙子、蛤粉或滑石粉。取沙子(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 翻动,烫至泡酥或规定的程度时,筛去沙子(蛤粉、滑石粉),放凉。
如需醋淬时,应趁热投入醋中淬酥。(3)、煅 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断 取净药材,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合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材,不要求煅红,但必须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煅淬 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
(如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4)、制炭 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
炒炭 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 取净药材,置煅锅内,密封,焖煅至透,放凉,取出。(5)、蒸 取净药材,照各该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 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该品种炮制项下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有毒药材煮至后的剩余汁液,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弃去。(7)、炖 取净药材照各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 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气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干燥。
(8)、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有的种子类药 材,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种皮,晒干。
(9)、酒制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制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酒炙 取净药材,加酒拌均,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
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黄酒10kg。酒炖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炖法制备。酒蒸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酒炖或酒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种子类用黄酒20kg,根及根茎类用黄酒30kg。
(10)、醋制 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醋制时,应用米醋或其它发酵醋。
醋炙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煮 取净药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备。醋蒸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醋20kg,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11)、盐制 包括盐炙、盐蒸等。盐制时,应先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
盐炙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药材则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拌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蒸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盐炙或盐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食盐2kg。(12)、姜汁炙 姜汁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如用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凉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13)、蜜炙 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炼蜜25kg。
(14)、制霜(去油成霜)除另有规定外,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去部分油脂,制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松散粉未。
(15)、水飞 取按规定处理后的药材,加水适量共研细,再加多 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第五篇:中药炮制——天麻炮制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I.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残茎杂质,洗净以(《云南》)。
二、切制 洗净,润透或蒸软,切薄片,干燥(《药典85》)。
三、胞炙
1.姜制 取原个天麻,除去残茎杂质,洗净,滤干水,每100kg天麻加姜汤30kg(生姜5kg,加水40kg,煮取30kg),拌匀,使吸尽姜汤,润透体软,蒸3-4小时,取出,放冷,切2mm薄片,干燥(《广东》)。
2.麸制 取天麻片,用麸皮炒至深黄色,筛去麸皮(《上海》)。
3.煨制 在锅内铺好表芯纸,加水润湿,将天麻片铺上,用微火烧热,至纸干起烟接近焦枯时,翻动药片(约10-15分钟),煨至药片两面均呈黄色,放冷即可(《集成》)。
【现代研究】
天麻传统润软切片法具时间长、粘刀等缺点,改用“烘软法”结果比较理想。即大小分档,洗净后捞入筐内滤干水分,在70℃(±15℃)恒温下烘烤0.5- 1小时,趁软时切片。此法生产周期短,无粘刀或粘连现象,片面光滑,损耗率仅为3%以下(周志刚:中成药研究,(6):40,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