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时间:2019-05-12 12:0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药综合知识-炮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篇: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在收录现存的二百八十多个医方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取商劳渍醯中;止出血者燔发;燔其艾;陈藿,蒸而取其汁等。不仅有炮、煅、细切、熬、酒醋渍等术语,并有操作过程的记载。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经? 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 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呚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纪元前问世。书中指出:“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里所指阴干暴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了。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贝子„„烧”等。

汉代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如《伤寒论》抵当汤:水蛭十三个,熬;虻虫十三个,去翘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对毒剧药应用很谨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归纳起来,在张仲景时代,中药炮制方法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翘足、去咸、擘、破、呚咀、斩折、锉、捣、水浸、汤洗、煮沸、酒洗、酒煮、苦酒煮、蒸、烧、熬、炮、煅、炼、炒、炙等。同时,炮制理论上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些就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张仲景还提出药物“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矿物药的炮制,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礼? 天关冢宰》《疡医论》曾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汉末郑康成(公元127年~200年)注云:“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鸡羽扫取以注疮,恶肉碎骨尽出也。”文中其烟上着的烟,实为升华结晶氧化汞。《神农本草经》提到了丹砂能化汞,硝石炼之如膏,曾青(蓝色铜矿物)能化金铜,朴硝炼饵食之,这些就是通过炮制改变其药性。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

中药炮制经历先秦两汉的不断发展,直至宋代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就:一是将零星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初步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这些方法和原则至今仍沿用。

在炮制原则系统化方面:梁代《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等。唐代《备急千金药方》中又进一步补充,在“合和”章中说:“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楠、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这些原则在宋代《证类本草》中亦有引用。

在新炮制方法方面:晋《肘后备急方》已有用大豆汁、甘草、生姜等解乌头、芫花、半夏毒的记载。梁代《本草经集注》已将“咀”改为“切制”。唐代《千金翼方》已有反复蒸曝制熟地黄,《食疗本草》开始用童便处理药材,《外台秘要》开始用麸炒法。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有乳制法,《博济方》开始有巴豆霜,《小儿药证直诀》开始制胆南星等。

刘宋时代,雷斅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制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致有: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拣、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共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该书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上有延,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大黄用蒸来缓和其泻下作用。莨菪、吴茱萸等含有生物碱,用醋制可以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对挥发性药物茵陈,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温处理。对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等须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对药物提出“细切”的要求,并指出炮制能影响疗效,如:“„„旧方皆云呚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今如呚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凡汤就膏中,用诸石皆洗捣之,如粟米„„”等。该书记述的净选、切制、干燥、炮炙等方法众多,且均举例说明,如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羚羊角镑刮作屑用,阿胶炙使通体沸起内容很丰富。

唐代《新修本草》在炮制方面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除有煨、煅、燔、炒、煮、蒸等外,还有作檗、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如芒硝提净云:“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暧汤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该书对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记载。辅料用酒明确指出“唯米酒入药”,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丰富。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证类本草》,为唐慎微所编撰,该书广泛辑录了宋以前的有关药学方面的文献,部分保存了现今已失传的医药书籍的内容,如《雷公炮制论》等。在《本草纲目》刊行前,一直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业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后世某些炮制专书,便是辑录本书的炮制部分而写成的。宋代大观年间,陈师文等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章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成为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该书筛选了当时通用的方剂及炮制方法,实践性强,现代应用的许多方法,特别是配制成药的方法,很多都与该书所列的方法相似。

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

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李东垣“用药心法”有“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并说:“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张元素在《珍珠囊》中说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从药物炮制方法之多和理论实践上的重大改进来看,足见金元时期中药炮制的昌盛。

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

徐彦纯编撰的《本草发挥》辑自金元诸家的著作,在炮制方法上无特殊发挥,而对炮制作用原理上有较多的阐述,如“神曲火炒以补天五之气,入足阳明胃经。”“用上焦药须酒浸暴干,„„知柏之下却之药,久弱之人,须合之者,酒浸暴干,恐伤胃气也。”还提出童便制、盐制的作用,即“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浸之,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犹捷也。”“心虚则盐炒之”,“以盐炒补心肺”等,均为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在炮制技术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酸的工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在“修治”专目中,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上自《名医别录》,下至明代李时珍,总计有50多家炮制资料。在330味药物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4条,其中很多药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炮制方法都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并非他人经验的综述。在炮制方法上有所发展,例如独活条,雷斅曰:“采得细锉,以淫羊藿拌,**二日,暴干去藿用,免烦人心。”李时珍认为此法不切实用,接着说:“此乃服食家治法,寻常去皮或焙用尔。”对前代有问题的方法,李时珍也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条,雷斅曰:“凡使用„„入瓶再煅。”时珍曰:“医家皆言生砒经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类,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述及炮制理论问题时曾说:“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但制有太过不及之弊。”

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另一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作者所说的“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制十七法。

总之,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

(三)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此时的医药文献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清代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300多种,记述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论解释,内容丰富。经杨时泰修改删节为《本草述钩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为明确易解。如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等。”

张仲岩著《修世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多来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张氏作了进一步归纳、整理,条分缕析,较为醒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去中和之性,炒着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除了记载当时很多炮制方法外,还特别记载了相当数量的炭药,并在张仲景“烧灰存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主要用于疮、痔、烫伤、##疾、癣病及崩漏、出血、痢疾等的治疗。炭药的炮制与应用,在清代有相当大的发展,很有特色。

明、清时期炮制品增加很多,而有些是由当时炮制理论影响下推理出来的,所以认识上不甚一致。如《本草通玄》中不同意#莶草“生泻熟补”,认为“#莶草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煮便有补益之功耶„„古人所谓补者,亦以邪风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本草纲目拾遗》中不同意半夏长期浸泡,如“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总之,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加,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

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甚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如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编辑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王孝涛等编辑的,《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等,将散在民间和历代医籍中的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

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编写了教材,经过试用与修订,不断充实、提高,于1979年首次编写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同一试用教材,1985年出版二版教材,这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建立了炮制研究机构,已有一定力量的科研队伍。“七五”期间对何首乌等2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八五”期间又有草乌等20种饮片列为国家研究课题,其中大黄、半夏、棕榈、斑蝥、马钱子等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果能连续不断的进行系统研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萱草根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明代罗周彦曾说: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也。”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根据中药临床观察,发现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

(三)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现代实验证明,胆汁制南星能增强镇痉作用。甘草制黄连或甘草栓皮(含黄酮甙)可使黄连抑菌效力提高5~6倍。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生。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椿根皮,醋制乳香、没药,常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头、足、翘等。有些药物虽属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更应区分入药。如麻黄经发汗,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以适应医疗的需要。

第二篇: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 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

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⑪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⑫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⑬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⑭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⑮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⑯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⑰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⑱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七、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1)液体辅料

①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③蜂蜜。作用:调和药性。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作用: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作用: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⑥甘草汁。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⑦黑豆汁。作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炮制作用:增效,解毒。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作用:益气,除烦,止渴,解毒。

炮制作用: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适用于苍术、白术。⑨胆汁。作用: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适用于胆南星。⑩麻油。作用:清热,润燥,生肌。

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适用于马钱子、地龙。(2)固体辅料

①稻米。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炮制作用:增效降毒。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作用:和中益脾。

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适用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作用: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适用于半夏、天南星。④豆腐。作用: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

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垢。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炮制作用: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⑥蛤粉。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作用:利尿,清热,解暑。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⑧河砂。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

炮制作用: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的“炮”即用炒法。监: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煨: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制: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

度: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

飞:指“研飞”或“水飞”。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摋: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

煞:即晒。

曝: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2)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净制、切制、炮炙。(《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九、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哪几方面关系较为密切。

(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开始产生的;

(2)火的应用、加工处理药物,形成中药炮制的雏形;

(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补引用于炮制药物,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

操作方法: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适于炒制胶类药物。)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等。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也有用白酒的。)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2).先炒药后加酒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操作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附】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

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

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透,放凉。

(2)平炉煅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并用鼓风机促使温度迅速升高和升温均匀。在煅制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通过观察孔可见炉膛发红或红亮)时停止加热,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本法适用范围与沪口煅相同。

(3)反射炉煅将燃料投入炉内点燃,并用鼓风机吹旺,然后将燃料口密闭,从投料口内投入药材,再将投料口密闭,鼓风燃至指定时间,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红后停止鼓风,继续保温煅烧,稍后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其适用范围与炉口煅相同。

2、煅淬法:药物按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药物质地酥脆。(一般以手捏成碎粒,或药物在1米高处掉到地上碎成黄豆粒大小)

目的:(1)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自然铜

(2)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

(3)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炉甘石 煅淬注意事项:

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应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所用的淬 液种类和用量由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目的要求而定。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煅炭。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操作方法: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复制法

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如半夏等。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操作方法:

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发酵、发芽法

1、发酵法

目的: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淡豆豉。

增强疗效。如半夏曲。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发酵。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方法是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发酵条件与发酵过程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在制备时,应具备其生长繁殖的条件:菌种、培养基、温度(30~37)、湿度(70%~80%)、其他方面。

2、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哟新的功能,扩大用药品种。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制霜法

1、去油制霜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 降低副作用——柏子仁

操作方法:取原药材,很除去外壳取仁,搌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暴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渗析制霜法

目的: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西瓜霜

3、升华制霜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 其他制法

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操作方法:烘就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药物所含水分徐徐蒸发,从而使药物充分干燥。焙则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经较短时间加热,并不断翻动,焙至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操作方法:

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

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操作方法:

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热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5、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操作方法:

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油等。有的在容器周围加热,在下面收采液状物,如竹沥油等。

有的用武火炒制备油状物,如蛋黄油等。

6、特殊制法:某些药物用一些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十一、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十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2)薄片:片厚1~2mm,如白芍(3)厚片:片厚2~4mm,如山药(4)斜片:片厚2~4mm。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5)直片(顺片):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7)段(节、诅):长10~15mm,如牛膝、党参(8)块:长8~12mm,如阿胶

十四、炙法与加辅料法的区别。

炙法与加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二者又略有区别: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黏附表面共同入药。

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用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十五、何首乌、黄芩、大黄、川乌、肉豆蔻、巴豆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原理、炮制作用与炮制应用。

何首乌

何首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久疟不止,高脂血症。

制首乌: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炖至汁液吸尽,药物呈棕褐色,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10kg。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kg,加水适量,煮约4小时,熬汁约15kg,;黑豆渣再加水煮3小时,熬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经黑豆至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之症。

炮制原理:何首乌中含有卵磷脂(约3.7%),蒽醌衍生物,二苯乙烯苷,淀粉,脂肪,矿物质等。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增加,使致泻作用减弱。制首乌的磷脂类含量增加,使补益作用更加突出,炮制时间对游离蒽醌和二苯乙烯有明显影响,时间过长会引起两者的损失。炮制时间以常压下蒸制32小时为好。

肉豆蔻

麦麸煨:将麦麸和肉豆蔻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并适当翻动,至麦麸呈焦黑色,肉豆蔻呈深棕色时取出,帅去麦麸,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肉豆蔻,用麦麸40kg。

滑石粉煨:将滑石粉置锅内,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投入肉豆蔻,翻埋至肉豆蔻呈深棕色并有香气飘逸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面裹煨:取面粉加适量水做成团块,再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将肉豆蔻表面用水湿润,如水泛丸法包裹面粉,再湿润包裹至3~4层,晒至半干,投入已炒热的滑石粉锅内,适当翻动,至面皮呈焦黄色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剥去面皮,用时捣碎。每100kg,用面粉50kg。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肉豆蔻辛温气香,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又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

煨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用于心腹胀痛,虚弱冷痢,呕吐,宿食不消。炮制原理:

肉豆蔻含有脂肪油25%~40%,挥发油8%~15%,脂肪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酸甘油酯,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醚、丁香酚、黄樟醚及多种萜类的化合物。肉豆蔻炮制后,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肉豆蔻醚含量亦降低,其肉豆蔻醚含量是面煨﹤麦麸煨﹤滑石粉煨﹤生品。丁香酚炮制前后变化不大,而甲基丁香酚明显增加,这使止泻作用增强。

巴豆

生巴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干后去外壳、取仁。

炒巴豆:取凉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内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凉。

巴豆霜:取凉巴豆仁,搌如泥状,里层用纸,外层用布包严,蒸热,用玉窄器榨出油,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少量者,可将巴豆仁搌后用数层粗纸包裹,放热炉上,受热后,反复压榨换纸,达到上述要求为度。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巴豆毒性强烈,仅供外用蚀疮,多用于恶疮、疥廯、疣痣。炒后毒性稍减,可用于疮痈肿毒、腹水、鼓胀、泻痢。

去油制霜后,能降低毒性,缓和其泻下作用,多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水、二便不通、喉风、喉痕。炮制原理:

巴豆寒巴豆油34%~57%,其主要成分为巴豆油酸,巴豆酸及其与其他有机酸结合而成的甘油酯,从油中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离出11种辅助致癌物质。尚含两种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I、II)等。巴豆脂肪油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刺激作用。为了保证巴豆用药安全有效,有必要控制巴豆霜的含油量。黄芩

黄芩: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大小分档,置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园气”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或将净黄芩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约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干燥。

酒黄芩: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每100kg黄芩片,用黄酒10kg。

黄芩炭:取黄芩片,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黑褐色,内部深黄色,取出,摊开晾凉。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病,湿温,黄疸,泻痢,乳痈发背。

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泻。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用于崩漏下血,吐血纽血。炮制原理:

黄芩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遇冷水时,会使共存酶激活,导致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酶解,产生黄芩苷元和汉黄芩苷元,而黄芩苷元是一种临位三羟基黄酮,极易被氧化而变成绿色,降低药效。而蒸或煮可破坏酶使其活性消失,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保证饮片质量和原有的色泽。

川乌

生川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制川乌:取净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及应用(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生川乌,有大毒,多外用于风冷牙痛、疥廯、痈肿。

制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打肿痛。

炮制原理:

川乌主要成分为双酯型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其毒性极大。炮制可降毒,原因如下:

1、酯型生物碱水解降毒原理

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苯甲酰乌头胺。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1/500。再进一步水解,使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乌头胺。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

2、炮制过程中,脂肪基取代了C8位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降低了毒性。

在炮制工艺中,加水、加热处理(包括干热法、湿热法)都能促进水解反应,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故采取蒸、煮法炮制乌头可降低毒性。

大黄

大黄,净制,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熟大黄,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焦黑色时,取出,干燥。

大黄炭,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晾凉。

醋大黄,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30kg。

清宁片,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摄氏度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

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炮制原理: 理化性质

加热炮制泻下作用降低的原理

生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有强烈致泻作用,加热炮制后,结合蒽醌转变为游离型蒽醌,游离型蒽醌无致泻作用。炒炭使止血成分大黄素-6-甲醚、大黄酚含量增高。加热炮制使鞣质含量降低。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增高而减少。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

毒性

炮制后可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十六、半夏、党参、黄芪、甘草、柴胡、朱砂、黄连、杜仲、血余炭、知母、地黄、山楂、鳖甲、苍耳子、当归、神曲、苍术、黄柏、厚朴、杏仁、炉甘石、自然铜、西瓜霜、阿胶、斑蝥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苍耳子

苍耳子,净制,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廯等皮肤病。

炒苍耳子,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山楂

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

山楂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用酸枣并山楂肉核烧灰,米饮调下,治肠风下血。栀子

栀子,净制,捣碎,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生品苦寒性强,易伤中气,脾胃弱者不宜。炒栀子,文火炒至深黄色,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

焦栀子,中火炒至焦黄色,灭火星。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苦寒性较炒栀子弱。栀子炭,武火炒至黑褐色,灭火星,善于凉血止血。

苍术

苍术,净制,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

麸炒苍术,先撒麦麸,中火加热,再放苍术。10麦麸/100苍术片;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

焦苍术,放入苍术,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党参

党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能。常用于气津两伤或气血两亏。

米炒党参:将大米置热的炒药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时取出,帅去米,放凉。每100kg党参片,用米20kg。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热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之证。斑蝥

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具有破血消癥,攻毒蚀疮的功能。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偻疮,痈疽肿毒,顽鲜瘙痒。米炒斑蝥,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20米/100斑蝥。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鳖甲

鳖甲,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净,晒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能。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气。养阴清热、潜阳熄风之力较强,多用于热病伤阴或内伤虚热,虚风内动。

醋鳖甲,先将砂置锅内,武火加热——加鳖甲——醋淬;质变酥脆,醋淬还可以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徵假积聚,月经停闭。阿胶

阿胶丁,取阿胶块,置文火上烘软,趁热切成约0.5cm左右的小丁块。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失眠。虚风内动,温燥伤肺,干咳无痰。蛤粉炒阿胶,中火炒蛤粉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阿胶丁,改为文火,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每100kg阿胶,用蛤粉30~50kg。炒制后,降低了滋腻之性,质变酥脆,利于粉碎,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蛤粉炒阿胶善于益肺润燥。用于阴虚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蒲黄炒阿胶,將蒲黄适量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稍微变色,投入阿胶丁,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蒲黄,放凉。以止血安络力强,多用于阴虚咳血,崩漏,便血。

黄连 黄连,净制,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生用苦寒性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酒黄连,取黄连片,加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就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黄连,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10kg吴茱萸加五倍量的水煎汁炒。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当归

当归(全当归),净制,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活血。

当归头,净制,稍润,将当归头部分切下4~6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止血。当归身,净制,润透,去根皮,取当归身部分,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当归尾,净制,润透,取根须部分,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破血。

酒当归,取当归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黄酒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每100kg当归片,用黄酒10kg。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用于经闭经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土炒当归,将灶心土粉置于容器内炒至灵活状态,倒入当归片,炒至当归片上粘满细土(挂土)。每100kg当归片,用灶心土粉30kg。既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可用于治疗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当归炭,中火加热,炒至微黑色。以止血和血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

柴胡

柴胡,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作用。生品升散作用力强,多用于解表退热。

醋柴胡,取柴胡片,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干。其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肋胁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鳖血柴胡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闷润至鳖血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和定量黄酒拌匀,闷润至鳖血和酒液被吸尽,用文火加热炒干。

鳖血炙品能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可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知母

知母,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苦寒滑利,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能。泻肺胃之火尤宜生用。多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盐知母,用文火加热,炒至变色,喷淋盐水,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可以引药下行,专入肾经,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善清虚热。常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杜仲

杜仲,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生品少用,一般浸酒。

盐杜仲,取杜仲丝或块,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常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和高血压症。

黄柏

黄柏,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多用于湿热熱泻痢,黄疸,热淋,足膝肿痛,疮疡肿毒,湿疹,烫火伤等。

盐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引药入肾,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肾阴,泻相火,退虚热的作用。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痿软,咳嗽咯血等。

酒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每100kg,用黄酒10kg。可降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用于热壅上焦诸证及热在血分。

黄柏炭,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清湿热之中兼具涩性,多用于便血,崩漏下血。

黄柏切制前水处理时要掌握好“水头”,若吸水过多,容易发粘,不易切片。厚朴

厚朴,净制,润透,切丝,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生品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

姜厚朴,取厚朴丝,用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或取生姜切片,煮汤,另取刮尽粗皮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并用微火加热共煮,至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干燥。每100kg,用生姜10kg。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痢,积滞便秘,痰饮哮喘,梅核气。甘草

甘草,净制,润透,切厚片,筛去碎屑。具有补益脾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蜜甘草,取炼蜜加适量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以补脾合胃、益气复脉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孪急,脉结代。黄芪

黄芪,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能。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蜜黄芪,(前面部分制法如蜜甘草)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也可用于气虚便秘。自然铜

自然铜,净制,干燥,砸碎。散瘀、接骨、止痛。多煅后用。

煅自然铜,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取出,投入醋液中淬制,待冷却后取出,继续煅烧醋淬至黑褐色,外表脆裂,光泽消失,质地酥脆,取出,摊开放凉,干燥后辗碎。每100,用醋30。煅淬后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加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多用于跌打肿痛,筋骨折伤。炉甘石

炉甘石,净制,打碎。一般不生用,煅后入药。

煅炉甘石,煅红后水淬,反复3~4次,倾去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粉末干燥。质地纯洁细腻,适宜眼科及外敷用,消除粗颗粒的刺激性。

制炉甘石

黄连汤制炉甘石,黄连加水煎汤2~3次,过滤去渣,合并药汁浓缩,加入锻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100,用黄连12.5。

三黄汤制炉甘石,制法同上。每100kg,用黄连、黄柏、黄芩各12.5kg。

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功效。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血余炭

取头发,除去杂质,反复用稀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装于锅内,上扣一个口径较小的锅,两锅结合处用盐泥或黄泥封固,上压重物,扣锅底部贴一白纸条,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为度,离火,待凉后取出剁成小块。

血余炭具有止血、化瘀的功能。本品不生用,入药必须煅制成炭,煅后方有止血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血丑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地黄

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热邪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丑等症。

生地黄,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厚片。为清热凉血之品,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用于热病烦燥,发斑消渴,骨蒸劳热,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熟地黄

(1)取净生地,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2)取净生地,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蒸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后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行散之力,起到行药势、痛血脉的作用。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崩漏,须发早白。

生地炭,取生地片,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

熟地炭,取熟地片,武火炒至外皮焦褐色为度,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苦杏仁

苦杏仁,取原药材,筛去杂质,拣净残留的核壳及褐色油粒。用时捣碎。燀杏仁,取净杏仁置10倍沸水,加热约5分钟,至种皮微膨起即捞出,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炒杏仁,取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应注意锅中水量要多,水沸后加药,药量要少,使水始终接近100摄氏度。否则破坏酶的效果不好。炮制作用

苦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能。生用有小毒。多用于新病咳喘(常为外感咳嗽),肠燥便秘。

制后可降低毒性,使用药安全。燀杏仁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又可破坏酶,保存苷。作用与生杏仁同。

炒杏仁性温,长于温肺散寒,作用与生杏仁和燀杏仁相同,多用于肺寒咳喘、久患肺喘。生半夏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用白矾20kg。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至透心,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津液pH值12以上,至切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炮制作用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

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

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姜半夏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亦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如香砂养胃丸。神曲

神曲,取杏仁,赤小豆辗成粉末,与面粉混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药汁,揉搓成捏之成团,郑之即散的粗颗粒状软材,置模具中压制成扁平方块,用鲜茼麻叶包严,放入箱内,按品字形堆放,上面覆盖鲜青蒿。置30~37摄氏度,经4~6天即能发酵,待药面生出黄白色霉衣时取出,除去茼麻叶,切成2.5cm见方的小块,干燥。每100kg面粉,用杏仁、赤小豆各4kg,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各7kg。药汁为鲜草汁和其药渣煎出液。麸炒神曲,取麦麸皮均匀撒于热锅内,待烟起,將神曲倒入,快速翻炒至神曲表面呈棕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用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每100kg神曲,用麦麸10kg。焦神曲,將神曲块投入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内部微黄色,有焦香气时,取出,摊开放凉。炮制作用

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如用于治感冒食滞,常与山楂。紫苏、藿香同用;又如治食滞中焦的“宽中降逆汤”

麸炒六神曲具有甘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焦六神曲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如治时暑暴泄及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的曲术丸。西瓜霜

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盖顶,挖出部分瓜瓢,將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扦牢,用碗或碟托住,盖好,悬挂于阴凉通风处,待西瓜表面析出白霜时,随时刮下,直至无白霜析出,晾干。

或取新鲜西瓜切碎,放入不带釉的瓦罐内,一层西瓜一层芒硝,將口封严,悬挂于阴凉通风处,数日后即自瓦罐外面析出白色结晶物,随析随收集,至无结晶析出为止。每100kg西瓜,用芒硝15kg。

西瓜霜味咸,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能。西瓜能清热解暑,芒硝能够清热泻火,两药合制,性味增强,起到协同作用,使药物更纯洁,增强清热泻火之力。西瓜霜多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热疮,牙疳,单双乳蛾。朱砂

朱砂粉:取原药材,用磁铁吸尽铁屑,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然后加多量清水搅拌,倾取混悬液。下沉的粗粉载如上法,反复操作几次,直至手捻细腻,无亮星为止,弃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倾去上面清水,取沉淀晾干,再研细即可。

或取朱砂用磁铁吸除铁屑,球磨水飞成细粉,60摄氏度以下烘干,过200目筛。

朱砂味甘,性微寒,有毒,归心经。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经水飞后可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和服用。内服多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肿毒等。

十七、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十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十九、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

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残茎: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

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去心: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先多主张不去芦

去瓢:枳实、枳壳、青皮、木瓜、罂粟壳 去头尾、皮骨、足翅:乌梢蛇、蕲蛇、蛤蚧 去残肉:龟甲、鳖甲、豹骨、猫骨等 去杂质及霉败品

第三篇:中药炮制学考试题

第一部分总题数:20 1 【单选题】(2分)白术、山药经土炒后有助于引药:

A.入肝经

B.入脾经

C.入肾经

D.入肺经

E.入心 正确答案是:B 2 【单选题】(2分)用酒炙大黄是“以热制寒”,这样称为: A.净制

B.从制

C.反制

D.火制

E.水制 正确答案是:C 3 【单选题】(2分)芡实用麸炒制的颜色标准是:

A.黄色

B.微黄色

C.深黄色

D.老黄色

E.亮黄色 正确答案是:E 4 【单选题】(2分)九香虫的炮制方法是:

A.炒焦

B.炒炭

C.土炒

D.炒黄

E.米炒 正确答案是:D 5 【单选题】(2分)炒炭的主要目的是:

A.止泻

B.止血

C.止痛

D.止呕

E.止痒 正确答案是:B 6 【单选题】(2分)每100Kg龟板用醋量为:

A.30Kg B.20Kg C.25Kg D.35Kg E.10Kg 正确答案是:B 7 【单选题】(2分)马钱子的炮制方法是:

A.清炒

B.土炒

C.麸炒

D.砂炒

E.炒焦 正确答案是:D 8 【单选题】(2分)一般性药材人工干燥的温度宜选:

A.1050C B.900C C.800C D.1000C E.950C 正确答案是:C 9 【单选题】(2分)槐花炭的贮藏容器宜用: A.竹篓

B.木箱

C.瓷缸

D.木桶

E.纸箱 正确答案是:C 10 【单选题】(2分)中药切制段的长度为:

A.4-8mm B.3~5mm C.10~15mm D.16~20mm E.6~9mm 正确答案是:C 11 【单选题】(2分)炙法的火侯多选用:

A.大火

B.文火

C.中火

D.武火

E.强火 正确答案是:B 12 【单选题】(2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炮制内容的项目是: A.炮制

B.炮炙

C.修治

D.修事

E.修制 正确答案是:C 13 【单选题】(2分)黄芩软化切片应采用:

A.润法

B.蒸法

C.抢水洗

D.淋法

E.冷水浸 正确答案是:B 14 【单选题】(2分)适应酒炙法炮制的药物有:

A.艾叶

B.芫花

C.杜仲

D.桑枝

E.知母 正确答案是:D 15 【单选题】(2分)炙马兜铃的常用蜜量为:

A.15%

B.20%

C.30%

D.10%

E.25% 正确答案是:E 16 【单选题】(2分)僵蚕通常采用的炮制方法是: A.清炒

B.炒焦

C.麸炒

D.土炒 正确答案是:C 17 【单选题】(2分)炮制需炒药后加盐水的药物是:

A.黄柏

B.益智仁

C.泽泻

D.车前子

E.荔枝核 正确答案是:D 18 【单选题】(2分)发酵法要求相对湿度为:

A.40~50%

B.50~60%

C.70~80%

D.60~70%

E.30~50% 正确答案是:C 19 【单选题】(2分)治疗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应选用:

A.熟大黄

B.生大黄

C.酒炒大黄

D.大黄炭

E.醋炒大黄 正确答案是:B 20 【单选题】(2分)薄荷切制水处理宜选用:

A.抢水洗

B.淋法

C.泡法

D.漂法

E.浸法 正确答案是:B 第二部分总题数:10 21 【多选题】(4分)中药炮制的常用固体辅料有

A.麦麸

B.米

C.土

D.砂

E.滑石粉 正确答案是:A,B,C,D,E 22 【多选题】(4分)中药炮制的常用液体辅料有

A.酒

B.醋

C.盐水

D.姜汁

E.蜜 正确答案是:A,B,C,D,E 23 【多选题】(4分)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哪几个历史时期

A.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B.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C.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D.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E.中医理论形成时期 正确答案是:A,B,C,D 24 【多选题】(4分)《五十二病方》中包括了哪些炮制内容

A.净制

B.切制

C.水制

D.火制

E.水火共制 正确答案是:A,B,C,D,E 25 【多选题】(4分)以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版的炮制专著有

A.《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B.《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C.《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D.《五十二病方》

E.《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是:A,B,C 26 【多选题】(4分)以下属于对樟刀评价的是 A.老君炉中纯火青

B.炼就樟刀叶片轻

C.锋利好比鸳鸯剑

D.飞动如飞饮片精

E.削铁如泥

正确答案是:A,B,C,D 27 【多选题】(4分)以下属于江西制药帮派的是

A.樟树帮

B.建昌帮

C.京帮

D.川帮

E.金陵帮 正确答案是:A,B 28 【多选题】(4分)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

A.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B.改变或缓和药物药性和功能的作用趋向

D.改变或增强中药的归经

E.增强药物疗效 正确答案是:A,B,C,D,E 29 【多选题】(4分)以下中药毒性较大的有

A.川乌

B.草乌

C.附子

D.天南星

E.半夏 正确答案是:A,B,C,D,E 30 【多选题】(4分)以下属于中药的作用趋向的是 A.升

B.降

C.浮

D.沉

E.毒性 正确答案是:A,B,C,D 第三部分总题数:10 31 【单选题】(2分)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A.√

B.× 正确答案是:A 32 【单选题】(2分)饮片越薄越能煎出有效成分。A.√

B.× 正确答案是:A 33 【单选题】(2分)车前子是先拌盐水后炒药。A.√

B.× 正确答案是:A 34 【单选题】(2分)芫花用醋制能降低毒性。A.√

B.×

C.改变戓增强中药 正确答案是:A 35 【单选题】(2分)竹茹用酒炙可增强疗效。A.√

B.× 正确答案是:A 36 【单选题】(2分)建昌帮的切制特点是斜、薄、光、大。A.√

B.× 正确答案是:B 37 【单选题】(2分)《黄帝内经》记载的“燔治左角发”即是当今的血余炭。A.√

B.× 正确答案是:A 38 【单选题】(2分)剁刀式切药机不适宜全草类药物的切制。A.√

B.× 正确答案是:A 39 【单选题】(2分)炒炭和煅炭的方法不同,所得的药物成品性状也是不相同的。A.√

B.× 正确答案是:A 40 【单选题】(2分)药物在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为煅炭法。A.√

B.× 正确答案是:A

第四篇: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⑪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⑫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⑬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⑭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⑮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⑯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⑰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⑱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第三章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的“炮”即用炒法。监: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煨: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

制: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度: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飞:指“研飞”或“水飞”。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摋: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煞:即晒。

曝: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2)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净制、切制、炮炙。(《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1)液体辅料

①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

③蜂蜜。作用:调和药性。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作用: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作用: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

⑥甘草汁。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

⑦黑豆汁。作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炮制作用:增效,解毒。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作用:益气,除烦,止渴,解毒。炮制作用: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适用于苍术、白术。

⑨胆汁。作用: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适用于胆南星。

⑩麻油。作用:清热,润燥,生肌。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适用于马钱子、地龙。(2)固体辅料

①稻米。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炮制作用:增效降毒。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作用:和中益脾。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适用

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作用: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适用于半夏、天南星。

④豆腐。作用: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垢。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炮制作用: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

⑥蛤粉。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作用:利尿,清热,解暑。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

⑧河砂。作用: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炮制作用: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第四章

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根去茎

去残茎: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去心: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先多主张不去芦

去瓢:枳实、枳壳、青皮、木瓜、罂粟壳 去头尾、皮骨、足翅:乌梢蛇、蕲蛇、蛤蚧 去残肉:龟甲、鳖甲、豹骨、猫骨等 去杂质及霉败品

第五章(咯)

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狭义而言,十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2)薄片:片厚1~2mm,如白芍(3)厚片:片厚2~4mm,如山药

(4)斜片:片厚2~4mm。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5)直片(顺片):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7)段(节、诅):长10~15mm,如牛膝、党参(8)块:长8~12mm,如阿胶

十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第六章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

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

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补:师问——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操作方法: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

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

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适于炒制胶类药物。)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等。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第七章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也有用白酒的。)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2).先炒药后加酒 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操作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

(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附】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

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第八章

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

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

操作方法: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

第九,十章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透,放凉。

(2)平炉煅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并用鼓风机促使温度迅速升高和升温均匀。在煅制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通过观察孔可见炉膛发

红或红亮)时停止加热,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本法适用范围与沪口煅相同。

(3)反射炉煅将燃料投入炉内点燃,并用鼓风机吹旺,然后将燃料口密闭,从投料口内投入药材,再将投料口密闭,鼓风燃至指定时间,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红后停止鼓风,继续保温煅烧,稍后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其适用范围与炉口煅相同。

2、煅淬法:药物按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药物质地酥脆。(一般以手捏成碎粒,或药物在1米高处掉到地上碎成黄豆粒大小)目的:(1)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自然铜

(2)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3)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炉甘石 煅淬注意事项:

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应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所用的淬 液种类和用量由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目的要求而定。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煅炭。

复制法

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如半夏等。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操作方法:

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发酵、发芽法

1、发酵法

目的: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淡豆豉。

增强疗效。如半夏曲。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发酵。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方法是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发酵条件与发酵过程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在制备时,应具备其生长繁殖的条件:菌种、培养基、温度(30~37)、湿度(70%~80%)、其他方面。

2、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哟新的功能,扩大用药品种。

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

制霜法

1、去油制霜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 降低副作用——柏子仁

操作方法:取原药材,很除去外壳取仁,搌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暴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渗析制霜法

目的: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西瓜霜

3、升华制霜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

其他制法

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

操作方法:烘就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药物所含水分徐徐蒸发,从而使药物充分干燥。焙则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经较短时间加热,并不断翻动,焙至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操作方法:

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

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

操作方法:

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热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5、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操作方法:

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油等。有的在容器周围加热,在下面收采液状物,如竹沥油等。有的用武火炒制备油状物,如蛋黄油等。

6、特殊制法:某些药物用一些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1炙法与加辅料法的区别。

炙法与加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二者又略有区别: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黏附表面共同入药。

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用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第五篇:中药炮制——天麻炮制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I.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残茎杂质,洗净以(《云南》)。

二、切制 洗净,润透或蒸软,切薄片,干燥(《药典85》)。

三、胞炙

1.姜制 取原个天麻,除去残茎杂质,洗净,滤干水,每100kg天麻加姜汤30kg(生姜5kg,加水40kg,煮取30kg),拌匀,使吸尽姜汤,润透体软,蒸3-4小时,取出,放冷,切2mm薄片,干燥(《广东》)。

2.麸制 取天麻片,用麸皮炒至深黄色,筛去麸皮(《上海》)。

3.煨制 在锅内铺好表芯纸,加水润湿,将天麻片铺上,用微火烧热,至纸干起烟接近焦枯时,翻动药片(约10-15分钟),煨至药片两面均呈黄色,放冷即可(《集成》)。

【现代研究】

天麻传统润软切片法具时间长、粘刀等缺点,改用“烘软法”结果比较理想。即大小分档,洗净后捞入筐内滤干水分,在70℃(±15℃)恒温下烘烤0.5- 1小时,趁软时切片。此法生产周期短,无粘刀或粘连现象,片面光滑,损耗率仅为3%以下(周志刚:中成药研究,(6):40,1985)。

下载中药综合知识-炮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药综合知识-炮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炮制培训

    中药炮制学课件 一、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使药材纯净 中草药多以原生药材入药,因此要首先做到药材洁净,除去非 药用部分及霉变、伪杂品、泥沙等,以保证用量准确和疗效......

    中药炮制——重楼炮制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yunnanensis Franch.或七叶一枝花Par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二、切......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炙:炮炙古代是......

    中药炮制学复习

    中药炮制学 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

    中药炮制——远志炮制

    【来源】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 Polygala tenu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干燥根。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略洗,润透,上心(《药典85》)。1、切制 略......

    中药炮制心得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 通过十一周对中药炮制学的选修学习,我收益颇多,不仅了解了炮制对中药用药的重要性,也熟悉了一些基本的比较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中药......

    中药炮制(定版)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一、 增强疗效,改变作用趋势 二、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炮制应......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推荐五篇]

    ——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中药炮制学论文 题目: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 班级: 药学11—1班 姓名: 虞加丽 学号: 20110863 指导老师: 施飞 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