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七单元练习题
一. 很快算出得数:0.5+0.4 =1.4+2.7 =8.2+3.7 =7.5+2.4 =1.8-2.7 =7.3+0.9 =6.2+5.3 =2.0+1.8 =5.7+2.8 =6.6+2.2 =1.5+8.5 =7.4+1.6 =
7.5-6.5 =3.2-2.3 =4.2-2.2=
7.2-2.3= 二.我会填:
1.像6.3、5.9这样的数叫做(),“.”叫做(2.1元是10角,7角是
元,还可以写成()元。
20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3.小李的身高是1米75厘米,写成小数是()米。4.写出下面各小小数字。
(1)某市新建了一座跨江大桥,全长为一点三七六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二十九点四六年:()年(3)小琦的跳远成绩是一点五二米:()米
5.小光买了一个价格是2.3元的卷笔到刀,付了5元钱,应找回()元。6.把0.7、1.27、1.3、0.8从大到小排列是:
()>()>()>()7.0.57元表示()元()角()分。9.87米表示()米()分米()厘米。6元5角 =()元1米2分米 =()米
三、在○里填上“>”“<”或“=”。0.8 ○ 0.70.12 ○ 0.210.45 ○ 0.35
2.4 ○ 0.080.08 ○ 0.182.05 ○ 0.52。
四.竖式计算:0.6+1.4 =1.25+12.7 =6.2-3.9 =
4.5+2.3 =8.4-7.5 =1.10-0.3 =))米
第二篇:人教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第七单元练习题
班别: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ěnɡ
lüè
biàn
lùn
xìn
fènɡ
dǎn
dà
wànɡ
wéi
wéi
bèi
shuān
zhù
tuō
zhù
qīnɡ
chè
jiàn
dǐ
jiě
shì
xuān
bù
ɡù
zhí
shǎnɡ
xīn
yuè
mù
bànɡ
chènɡ
ɡǎnɡ
kǒu
chá
hú
yì
sī
bù
ɡǒu
bà
le
xiù
huā
hūn
dònɡ
rónɡ
wéi
yì
tǐ
chǎnɡ
huī
mò
mínɡ
qí
miào
quán
shén
ɡuàn
zhù
yú
ɡānɡ
xìn
xīn
shí
zú
yí
huò
bù
jiě
lónɡ
yǎ
rén
xiānɡ
pèn
pèn
yí
tài
duān
zhuānɡ
二、比一比,再组词。
傍()
格()
巷()
澈()
罢()
磅()
略()
港()
撤()
摆()
辩()
违()
微()
笼()
全()
辨()
围()
徽()
聋()
拴()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
()心()志
()()不移
坚韧()()
第七单元练习题
班别: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ěnɡ
lüè
biàn
lùn
xìn
fènɡ
dǎn
dà
wànɡ
wéi
wéi
bèi
shuān
zhù
tuō
zhù
qīnɡ
chè
jiàn
dǐ
jiě
shì
xuān
bù
ɡù
zhí
shǎnɡ
xīn
yuè
mù
bànɡ
chènɡ
ɡǎnɡ
kǒu
chá
hú
yì
sī
bù
ɡǒu
bà
le
xiù
huā
hūn
dònɡ
rónɡ
wéi
yì
tǐ
chǎnɡ
huī
mò
mínɡ
qí
miào
quán
shén
ɡuàn
zhù
yú
ɡānɡ
xìn
xīn
shí
zú
yí
huò
bù
jiě
lónɡ
yǎ
rén
xiānɡ
pèn
pèn
yí
tài
duān
zhuānɡ
二、比一比,再组词。
傍()
格()
巷()
澈()
罢()
磅()
略()
港()
撤()
摆()
辩()
违()
微()
笼()
全()
辨()
围()
徽()
聋()
拴()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
()心()志
()()不移
坚韧()()自()不()
全力()()
()()无为
半()而()
集腋()()
无坚()()
寸()尺()
聚()成()
知()而()
有()无()
一曝()()
鹏程()()
()地微笑
()地工作
()地邀请
()地站着
()地画画
()地议论
()的土地
()的年轻人
()的菜园
()的女像
()的感触
()的身材
四、填空。
1、他有时,把金鱼,像
;有时,很快地,仿佛。
2亚里士多德说错的是,从这件事中我们知道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的试验是,结果是。
五、下面的双引号有什么作用?用序号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强调
②特殊的含义
③特定的称谓
④讽刺或否定
⑤直接引用
1、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3、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4、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
5、大冯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
6、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7、百舌鸟和金黄鼠是一对“好朋友”。()
自()不()
全力()()
()()无为
半()而()
集腋()()
无坚()()
寸()尺()
聚()成()
知()而()
有()无()
一曝()()
鹏程()()
()地微笑
()地工作
()地邀请
()地站着
()地画画
()地议论
()的土地
()的年轻人
()的菜园
()的女像
()的感触
()的身材
四、填空。
1、他有时,把金鱼,像
;有时,很快地,仿佛。
2亚里士多德说错的是,从这件事中我们知道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的试验是,结果是。
五、下面的双引号有什么作用?用序号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强调
②特殊的含义
③特定的称谓
④讽刺或否定
⑤直接引用
1、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3、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4、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
5、大冯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
6、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7、百舌鸟和金黄鼠是一对“好朋友”。()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找次品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 … 轻的一端就会…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 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 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3 .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4 .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新授 .出示例1 :这里有5 瓶钙片,其中1 瓶少了3 片,设法把它找出来。.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 瓶钙片,其中有1 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帮助板书示意图。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观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5)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 … 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 练习:完成P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1 题,因总数为9 筐,故可平均分成3 份,只称2 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 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 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 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 题,把15 盒平均分成3 份,至多3 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课后反思: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能比较清晰的用图示的方法加上自己语言描述的方法比较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进步。第二课时:最优方法找次品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次)(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二、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 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
⑵第6 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 5 …… 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 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 人,所以参加课外小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组的一共有25 一6 一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 + 10 一19 =3(人)
2.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3.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课后反思:
第四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内容: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和两位小数。
2、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
3、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4、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难点:小数的含义的理解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读法、写法
学习内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写法,(课本第88-8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3、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学习准备: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写分数。
2、填空:(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2份占全长的()/()。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5份占全厂的()/();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3)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1元=()角
1角=()分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2、小数的认识。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它的单价,说一说是多少钱?(我的数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3、小数的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做“点”。如:5.98读作五点九八,0.86读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零,10.23读作: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1.23 0.92 0.05 2.40 12.04
4、小叔的写法。学习例1。
(1)一位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课件演示说明:①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么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2)二位小数的写法。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米)
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有一位小数)。
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厘米、5厘米、18厘米呢? 试一试。
15厘米=()/()米=()米 30厘米=()/()米=()米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写“0”来占位)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米。
三、巩固深化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2米40厘米=()米 1米8厘米=()米 7角7分=()元 1元7角7分=()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目标达成检测:
第二课时 小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内容,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学习准备:直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各数 0.8 0.66 1.3 1.25 1.05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1米3分米=()米 1米3厘米=()米 1米12厘米=()米 50厘米=()米 1元3角=()元 2元15分=()元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引入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你们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
2、学习例2。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学生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所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4)排列大小。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顺序。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1.2米)》(1.15米)》(0.9米)》(0.88米)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结合图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步的名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越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目标达成检测:
第三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学习重难点: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米 4厘米=()分米 8厘米=()米 12厘米-()米 1米6分米=()米 2米30厘米=()米 6米3厘米=()米 5分=()元 2元5角=()元 4元6分=()元 20元4角5分=()元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1.08 1.10 0.98 0.97 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96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学习准备: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0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学习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学习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第五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学习重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2、提出问题。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算一算:12.4+7.6=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数的基本性质。)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1)整位怎么对齐?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2)退位怎么退?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然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求“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明。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
(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员,这样一共是2元)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7岁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8-9岁。9-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四、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准备5、0、7、6这及格数字卡片。通过排列,写出结果。
1、小于1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2、大于7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