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官“八慎”
为官“八慎”
如何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对待自己的一举一动。特别要做到“慎独”,在众人看不到、监察机关监督不到的时候管住自己、管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警惕,防微杜渐,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具体而言,为官须有“八慎”。
一慎始——谨防“第一次”。人生贵善始。一位领导干部曾说过:“加强官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一次的关口,就是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此言不失为经验之谈。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第一次”,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向了深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时刻刻把握住自己,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警惕了“第一次”,就能累积成“每一次”,坚固的“思想长城”就不会被突破,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难以找到可乘之机。
二慎微——谨防小恶积大恶。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充其量只是小节问题,无伤大雅。由于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错觉,他们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贪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占一点,越陷越深,最后难以自拔。广东省汕尾市原副市长马红妹,平时不检点,把自家买水果、面包、鸡蛋、油、米等用的几十元、几百元开成发票,以公用名义报销,致使私欲膨胀,发展到将几万元、几十万元公款贪为己有。由此可见,一个干部的腐败,往往是从一些小事情开始的。小事不在乎,时间长了,大节就要出问题,甚至走向犯罪。
三慎言——谨防口无遮拦。现在,有一些党员干部口无遮拦,讲话不注意影响。有的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对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及工作评头品足、说三道
四、滥发议论;有的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把社会上某些妄加猜测的东西和互联网上所谓的“内部消息“及“顺口溜”当作谈资说料,添油加醋地传播;有的甚至津津乐道于一些消极颓废、格调低下的所谓“段子”……。这种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败坏了党的形象。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牢记自己作为一个党员的责任,不要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百姓。要切实增强党的意识,谨言慎行,做到与中央不一致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党的形象的事坚决不做。
四慎好——谨防嗜好误前程。一个人有点爱好是正常的,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是,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绝不能视为“小事一桩”,更不能恣情放纵。应当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同人品官德的修养联系起来,对有利于官德修养的则育之,不利于官德修养的则弃之。否则,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不法之徒腐蚀领导干部的“缺口”。从福建厦门远华走私案中可以看出,一些国家公职人员的堕落,就是被赖昌星之流从他们的“爱好”打开缺口的。所以,赖昌星总结出一句“至理名言”:“不怕什么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
五慎欲——谨防跌入欲海深渊。人有七情六欲,领导干部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但在个人欲望上一定要严加克制。有的干部之所以经不住权、钱、色的诱惑而坠马,究其根源无不是为欲所团、为欲所害。对待欲望的正确办法是以理导欲,以理制欲。以理制欲,就是欲求适度,欲不逾规,欲不损德。以理导欲,就是以正确的理论和原则为依据,划清什么是正欲,什么是邪欲,择其善者而从之。共产党员不是清教徒,也有个人利益,但追求个人欲望的实现,不能违背党纪国法和党性原则,应把正当的欲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到节而不过,遂而不纵。
六慎顺——谨防坦途翻车。人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形:有人行船,渡过了无数激流险滩、隐石暗礁,却在平静如镜的开阔水面沉舟翻船;有人行车,顺利通过了崎岖山间小道,却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毁人亡。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困境、险境、恶境之中谨慎小心,格外警惕,而在顺境、佳境之中怠心懈志,忘乎所以。因此,愈是个人成长、进步顺利的时候,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见喜忘忧,自松其绑,而应履平防险,浅水深防。既要“无病早防”,“人病我防”,更要“小病大防”。既要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敏感性,更要有改错于初萌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七慎友——谨防被“朋友”拉下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在结交朋友方面要慎之又慎。有些“朋友”就是瞄着你手中的权力而来的,他们千方百计和你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为达此目的,他们千方百计寻找借口,运用各种手段,甚至设臵陷阱,迫使你成为其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对领导干部来说,一定要谨慎交友,交结益友。只要你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那么,任何“朋友”的任何伎俩都奈何不了你。
八慎终——谨防晚节不保。人生之路,行百里,半九十,一步不慎,往往会前功尽弃。要做到善始善终,必须克服种种不良心理。其一是吃亏、补偿心理。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同“大款”、“大腕”攀比,攀出了“羞涩”感,比出了“吃亏” 感,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却“一无所有”,继而生出补偿心理。他们企图通过大捞特捞补上“损失”,勤“捞”致富,结果吃亏更大,损失更重。其二是及时行乐心理。在纷纷缭缭的“酒绿灯红”面前,一些人心花、头晕、目眩,对奢糜的生活由感叹、向往到迷恋,用公款上赌场、养“小蜜”,“潇洒”掉了自己的晚节。其三是侥幸、冒险心理。他们或自以为手段高明,无人知晓;或自恃“德高望重”,无人猜疑;或抱着“冒险一次,享受终生”的念头,不惜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身家性命为赌注,到头来,伸手必被捉,贪婪之心吞噬了自己的灵魂,赔进了自己的晚节。其四是懈怠心理。人生的历程,有如流水中行船,山丘中跋涉,丝毫松懈不得。而有些领导干部到晚年往往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要么抱从众心态,认为“随大流”既保险又有利,既能吃上肉又不沾腥,而实际上,同流必然合污,合污者终究逃不脱法律的处罚;要么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临近退职、退休之时,不是留恋工作,而是迷恋权力,利用即将离手的权力,拼命地为自己贪钱敛财,以图富度晚年,享受余生,结果却栽在最后一站再也起不来了。
第二篇:贪官高墙内总结的“为官三慎”对谁有用?
贪官高墙内总结的“为官三慎”对谁有用?
2010年11月23日 15:25:07来源: 人民网 【字号 大小】【留言】
【打印】【关闭】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局局长曾涛(副厅级)日前在湖南省警示教育基地的一次现身说法时说,自己曾是省直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自己第一笔贿款3万元改变了人生轨迹,自己高墙内反思犯罪教训,总结“为官三慎”警示他人。(11月23日《检察日报》)
记得有这样一句格言: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惨痛的代价唤醒别人。我感觉,这句格言对曾涛来说,再适用不过了。
他在现身说法时说道:改造之余,我一直反思是什么原因使自己从一个廉洁自律、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坠入了犯罪的深渊。痛定思痛,我总结了“三慎”:
一是要“慎始”。欲善终,当善始。领导干部守廉必须慎始,要始终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要始终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永葆革命者廉洁从政的本色。
二是要“慎顺”。有一位领导干部在我出事后,说我的人生之路“太顺了”。的确是这样,不管是读书、工作,还是从政,我一直顺风顺水,在阿谀、赞扬声中渐渐忘乎所以。在顺境中,我看不到风险,经不住磨难,没有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念。
三是要“慎权”。对待权力,一定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要看到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是把炽热的火,权力是湍流的水,而我只看到权力的“利好消息”,忽视了风险的存在,肆无忌惮地弄权、玩权、亵渎权力,疯狂捞钱,结果把自己捞到了犯罪深渊。现在我知道了,其实官做得越大,越要头脑清醒,小心谨慎,要时刻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否则迟早要用手中的权力给人家以补偿。
曾有网友说,贪官一忏悔,百姓就发笑。听了曾涛的现身说法,我相信,谁都笑不起来,因为他说的确实是大实话,是切身感受,是肺腑之言,让人震撼,引人深思。
从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一些腐败分子往往因为守不住第一道防线,导致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身败名裂。所以,与其悔之于后,不如慎之于初。
众所周知,顺风顺水好行船,但顺风船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方向,遇到水下暗礁,就会受到更大、更严重的损坏。
行船如此,从政为官更是如此。身为领导干部,重权在握又撑“顺风船”的时候,决不能忘乎所以,要“慎顺”。如果因赞声盈耳而飘飘然、昏昏然,居功骄傲,及时行乐,走上犯罪道路是迟早的事。
而“权力是柄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这是经过事实反复验证的真理。权力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权力不是私有财产,不能以权谋私。如果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贪图享受的温床,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如此说来,曾涛总结的“为官三慎”,对他自己来说,是“迟来的爱”,而对于我们各级干部来说,则是一副“清醒剂”,让其心灵深处受到一次震撼,给人以强烈的警示。腐败,说白了就是抵抗不住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而错用或滥用了手中权力。如果真能做到“为官三慎”,就会远离腐败,更不会步入曾涛的后尘。林伟
第三篇:《慎子》
《慎子》
《慎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慎到等人所著。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
“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第一,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时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第二,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他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旁观,不积极做事。等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老子问疾》出自于《慎子》。这则哲理寓言只简单记录了两个人物的对话,即商容与老子的对话。商容是商代的贵族,传说为老子的老师。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商容得了病,老子大概担心他一病不起,问他有什么教导留给自己。商容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存在吗?”老子回答说:“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存在吗?”老子说:“牙掉了。”商容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丧失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商容说:“哎,天下的事理全在这一句话中。”商容与老子的对话虽然简短,但作为寓言却非常典型,对话中所要表现的哲理全用比喻,而比喻恰恰是寓言最基本的要素,它具有借此喻彼,借小喻大的作用,抽象或深奥的道理往往从具体而浅显的比喻中体现出来。老子求遗教于商容,商容不正面回答,却张开口让老子看他的舌头和牙齿,以自身的舌存齿亡,启发老子从中悟出一个哲学道理,柔能克刚,柔弱胜刚强。老子一经点拨,便心领神会,明白了这个哲学道理。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柔弱胜刚强”一语就出自《老子》,在此书的其他各章中,也曾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如“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难怪《吕氏春秋》对老子一言以蔽之曰:“老子贵柔。”这一命题要从理论上阐述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现象中,强凌弱,大压小,刚摧柔的现象似乎更普遍些。但在一定条件下,柔弱胜刚强确实存在,所以这一哲学命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把它绝对化,那就错了。在封建社会中,不少人信奉委曲求全的哲学,因为刚强的人往往碰钉子更厉害,李固《遗黄琼书》中有两句名言:“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就与“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这一命题,在历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则寓言在艺术上有这样的特点:全篇仅开头一句是叙述语言,其他全为对话。它用舌存齿亡的比喻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虽非思辩性的论述,却比思辩性的论述更巧妙,更简净,语短理长。而且其说理手段带有趣味性,富有理趣。但是,列宁说过:任何比喻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则寓言纯用比喻来阐述某种哲学思想,以具体代替一般,以偏概全,又把“刚亡而弱存”夸大为天下事全在此一句话中,其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第四篇: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者当让位于贤
2014-07-16 09:34 求是理论网
字号:
为官不为,是作风整顿的一块硬骨头。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果不断制度化的当下,少数干部感慨为官不易,以“要求严了”“规矩多了”为借口,滋生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反四风、改作风,就要反对庸官、懒官、太平官,就要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为了做事才当官,而不是为了当官才做事,更不能为了保官不做事。“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古代一位普通官员的话,话虽简单,但却是为官者应铭刻在心的。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味人民服务,衡量一个好干部的标准就是要看在他执政期间,能否为百姓谋福利,百姓能否安康。若不能做到这几点,哪怕他才高八斗,都不是个称职的干部,人们都不会拥护的。这就是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个“福”字就意味着应该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我们要警惕,以“为官不易”为由,为“为官不为”寻找借口。从表象上看,这些官员是“平庸主义”、“好好先生”,奉行所谓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从本质上讲,是缺少敢于担当、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事实上,“为官不为”本身就是四风的突出表现。抓工作只重表面、不切实际的“虚为”,就是形式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给群众办事,遇到难题就“不为”,正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庸懒松散,不思进取,遇到事情就“拖为”,做事拈轻怕重,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没有新目标,就是更是享乐主义;占着位子却不作为,导致资源浪费、机遇流失、矛盾激化,岂不是更为严重的奢靡之风?
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也是评判一个干部境界高低的标尺。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为官者就应该敢于担当,并时刻保持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就是敢于干事,清正廉洁就是不要出事,两者虽然看似有一定矛盾,但其实是统一于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之中的。只要干部信念坚定、心底无私、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完全能够做到问题面前敢上前、原则面前不动摇,既敢干事、干成事,又不会出事。当然,敢于担当,需要干部加强学习修养,注重实践锻炼,增强担当本领。
当然,倡导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也离不开好环境和好的制度保障,要形成一种让“为官尽责”者升得了迁、让“为官不为”者过不了关的好机制。一方面,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为勇于改革的干部打气。应该树立这样的导向:有为才有位,而不是有资历就有位,甚至是不出错就有位;不能做事越多风险越大,让不干事的人安安稳稳。只有对该作为不作为的干部严肃惩处,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坚决撤换,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让今天的“为官不为”,成为明天的“为官不易”,才能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为官诚然不易,但其实并不是官不好当了,而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既然做了官,就要锐意进取、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如果觉得不堪重负、难以胜任,就不要勉强自己,应主动让位于贤。为官不为,要你何用?
第五篇:从政为官
学习吕振华,我该怎么办
近来,通过观看吕振华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资料,以及学习吕振华先进事迹材料,感受颇多,反响深刻,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震撼和洗礼,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正科级公务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该怎么办?该怎样做?
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紧紧围绕老百姓的利益认真去做
“我们当干部的就是为了老百姓,就是为了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中捷产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振华的话语似在耳旁,这是他从政几十年做事秉持的价值信念。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价值原点”,他的所作所为都能追根溯源到这里找到答案。“我们当干部的就是为了老百姓”。
在吕振华的“价值天平”上,老百姓分量最重。所以吕振华多年如一日,不浮不躁安心扎根盐碱滩,不为个人发展而为区域发展,使中捷产业园区十年实现百倍增值。在吕振华的“价值原点”上,老百姓位臵最高,所以他努力使中捷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都均等分配,为中捷百姓圆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梦。
吕振华说:“我们当干部的就是为了老百姓”——— 这句话至简至朴,却是我们党宗旨意识的生动体现,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为民情怀的真实映照。吕振华为什么能为百姓拥戴,原因很简单,就因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门心思为百姓谋利,说到底就是真正践行了“为民”两个字。
毛泽东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90多年来,“人民至上”始终飘扬在我们党鲜红的旗臶上。这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焦裕禄爱民为民的赤子情怀依然感天动地;“当官不是永久的职业,永久的职业是好好地为老百姓。”——— 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草鞋书记”杨善洲,至今依然被百姓装在心中;“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 郑培民身居高位而心系群众,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自己曾许下的诺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价值观念如何变迁,为民奉献是优秀党员干部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
所以说,今后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不论身处何位,我都要秉承“一切为了百姓”的“为人民服务”的为官之德,做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者。坚决不做“四不干
部”(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不晓民忧民愿)。要立足本职,甘心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群众路线
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大树断根。战争时期,“为民”的主张汇聚了革命的洪流;建设时期,“为民”的口号激发了干劲;改革年代,“为民”的信念激发了变革的勇气。今天,进入发展攻坚期和改革深水区,我们尤其需要与群众心心相印、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共同奋斗,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坚守执政的“生命线”,用“为了老百姓”赢得老百姓。“当干部就是为了老百姓”,作为一名具有高尚为民情怀的干部。吕振华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近日,吕振华的先进事迹传遍燕赵大地,这位沧州市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的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在中捷改制后的十年中,团结带领园区干部群众,大胆改革、全力上项目、谋求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由3.1亿元增长到90亿元,财政收入由3300万元增长到38.2亿元,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农垦区之首、全省开发区之冠,闯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振兴之路。
学习吕振华,我就要树立敢于为民造福的理想和抱负。敢于造福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实现经济腾飞。
学习吕振华,我要有为百姓勇于担当的勇气和胆识。我们当干部的就是为了老百姓,就是为了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让为民造福之梦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爱民情怀。
学习吕振华,我就要敢于担当、勤于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梦想的实现不代表着梦想的终止。当前河北正处于由大转强、蓄势待发的新阶段,实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打赢“四大攻坚战”,就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学习吕振华,我就要学习他对事业敢于担当,不断开拓,不断圆梦的追求。“央企梦”、“大学梦”、“国际旅游品牌梦”……一个个梦想正描绘着中捷的美好未来,希望在燕赵大地涌现更多像吕振华一样的实干追梦人。
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坚守官德
学习吕振华,我当然要学习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担当、为民造福,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但是我更要学习他严于律己、廉洁勤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崇高品德。
在中捷产业园区干部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干部提拔“零成本”。在某些心术不正者眼中,“乌纱”就是财富,“位子”就是资源,用帽子换票子,用位子捞实惠,也正是
他们一条“发财致富”的重要路子。而在中捷产业园区,之所以不用跑不用送,谁有本事就用谁,首先是主政者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一个人并不是说走上了领导岗位,有了权力和地位,就有了威信和威望。威信和威望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清廉。吕振华正是依靠正气和清廉,让群众信服、拥护,从而聚拢起民心,凝聚了力量,经十年不懈努力,闯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振兴之路。
学习吕振华,我要学习他的清廉而底气壮。吕振华做事硬气,不怕担风险。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领导说,吕振华顶着一年十几次、几十次的被告被查,坚持了8年,才使他们建成了园区内唯一的五星级酒店。一年十几次、几十次被告被查,吕振华何以依然毫不畏惧?有胆气是因为有底气。自身干净、清白,就不怕别人告,就敢于大刀阔斧地干事创业。一个干部自身不干净,说话办事就没有底气,更不会硬气。
学习吕振华,我要学习他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廉的名利观。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对待名利,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对于共产党员而言,选择了入党,就不能贪图个人名利。“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绝不是纯粹的共产党人。只有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乍看惊富贵,凝视即云烟”,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清廉留下的才是永久的财富。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一个人因位高权重可以得到廉价的掌声和笑脸,却得不到群众的真心拥戴和信赖;追名逐利可享排场阔气的生活,却换不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只有像吕振华那样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名利观,永葆清廉的政治本色,才能为党博得好名声,在群众心中留下好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