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5:5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

第一篇: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盂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XX.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大盂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大盂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 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XX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XX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大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大盂。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大盂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XX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大盂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大盂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著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盂,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盂,大运路――南高庄――大盂——辛庄。至此,大盂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大盂、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大盂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改造大盂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盂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XX.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大盂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大盂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 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XX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XX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大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大盂。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大盂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XX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大盂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大盂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著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盂,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盂,大运路――南高庄――大盂——辛庄。至此,大盂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大盂、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大盂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大盂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优化产业,形成特色。巩固优化传统产业,以景庄、北家庄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在景庄、北家庄、金家岗等村规模发展小杂粮种植,以砂河、棘针沟养猪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发展农户规模养猪,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为带动,在大泉沟等村新发展温室大棚,以上原千亩枣园改造、大运高速山楂经济林景观工程为带动,在上原、砂河等村发展枣树、山楂树种植。特别要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展设施蔬菜、建设现代农业片区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把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契机,在大泉沟等村规划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基地,采取政府组织、干部带头、专家示范、部门服务、农民参与的模式,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有针对性的举办生猪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科技水平。

(五)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和,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关心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生活生产。竭力抓好事关全局、事关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稳定、防疫、防汛、防火护林工作,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解决问题,清除隐患,全镇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无越级上访、无荒火、无疫情。积极开展文明大盂、平安大盂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镇村文明程度提升,治安秩序好转。全面完成了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任务,合作医疗收缴任务,加快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第三篇: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2000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第四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当地或外地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

(一)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需要。目前,我县人口97万,其中有87万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9%。我县已开发利用的农用土地面积为134万亩,人均1.5亩,总体来看,我县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大县,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只有通过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减少农村人口来实现。

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小农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土地小规模和超小规模经营,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在合理解决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下,要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解决农村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就必须让一批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而减少农业人口,以利于农业经济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之所以增长迟缓,既有农业结构性矛盾、农产品价格低廉、农业科技不发达等方面的因素,但根本却在农村人口众多、生产效率低下上。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的治本之策。

四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实现城镇化的需要。目前,我县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2.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全省水平相比则差距更大,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加快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扩大城镇居住人口,是实现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过多的人口聚集在农村,显然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说到底就是要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进而以城带乡,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措施。

(二)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可行性

一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随着农业机械化、良种化、产业化的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有了现实可能。而且,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提高,走出去、闯荡市场的愿望十分迫切。据统计,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达27.7万。但这种外出打工大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转移,是一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他们在家里还有承包的土地,户口还在农村,家庭还在农村,不能真正调整解决农村生产关系,不能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创造条件,真正使这部分农民连同他们的家庭离土离乡,完全转移到非农领域。

二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需求。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三项建设、两个重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空间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7:42.3:29.0,二三产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蓬勃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激活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界限经纬分明,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等级森严,对农民进城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近年来,户籍制度方面得到了重大改革,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在劳动用工制度、工商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都为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创造了现实条件。

二、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我县辖19个乡镇(街道),22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常住人口72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58.8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居住的人口达8万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村人口转移主要集中于防水防潮行业和第三产业。我县是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常年从事建筑防水人员达15万人左右。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人数达到2.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0%。

二是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是农村人口转移在对象上不平衡。劳动力转移率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高转移率一般较高,年龄较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优势。凡是年龄偏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转移较快,占转移人口的50%以上。

四是农村人口转移以自发性转移居多。我县人口转移目前仍以自发、自愿为主,许多经济较落后的村往往是“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动一片”,大多数属亲属朋友介绍和自发的转移,而政府组织和劳动力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所占比例极小。

五是部分富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居住。我县部分农村人口因经济收入、子女教育和务工经商等原因,一些富裕农村人口在县城置业购房,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进行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

三、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发展园区经济,吸纳农民就近就业,为农村人口转移开辟了广阔渠道。我县大力整合资源,集约节约用地,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促进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吸纳当地农民进厂务工,带动农民增收。我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面积8.1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积3.9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累计建成148套,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入驻283家,其中工业企业128家,初步形成以皮革皮具、医药生化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产业集聚区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强大“磁场”,全县1.38万农民在此就业,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左右。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为农民进城打造平台,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过程,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我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载体,膨胀县城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高标准完成了城市总体修编工作,拉大了县城框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对旧城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增加了城市容量。近年来,我县吸引23亿元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房地产业,新建房地产项目131个,开发面积203万平方米,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县建成区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6万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网络体系。全县16个乡镇(不含古槐、清河、东皇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总面积30.3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小城镇占地1.78平方公里;小城镇辖区总人口9万人左右(不含县城区人口),带动了农民到集镇居住,务工,经商。

(三)政策推动,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了机会。我县以新城带老城,拉大县城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出台促进农民进城的政策,放宽农民进城条件,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出台多项扶持性举措:凡农民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租住房屋并有稳定工作的,即可落户县城;在规定期限内购房或租房的农民,享受县财政返还所交购房契税、办理廉租房租住手续等政策优惠,并享受城镇居民享受的一切待遇;同时农民进城后在农村享有的各种政策不变。

(四)三产带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空间。我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规划引导,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范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呈现速度加快、结构升级、效益明显、增势强劲的局面。目前,全县建材、农机、农资、蔬菜、皮革等各类专业市场达163个,大型超市及专卖店598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75个,县城区共有各类餐馆289家,60个以上标准床位的商务宾馆45家。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达28.8亿元,同比增长14.8%,入库税款1.6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75%。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

2.9万农民进城居住,务工,经商。

(五)狠抓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村人口转移打好了平台。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把建筑防水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产业运营、集团运作、基地发展的模式,叫响做强劳务品牌,切实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择业、劳动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在大中城市设立了320多个办事处,培养了近300人的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形成了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村委为依托,办事处为窗口,覆盖全县、辐射全国的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格局。同时,开展对外出务工的农民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竞争力。目前,全县回乡创业人员已达8000多人,创办了3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0多个,其中80%是从事建筑防水的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建筑防水务工年收入达25亿元,带动近20万农民致富。当前,从农村迁移到县城落户的90%的人员是外出劳务富裕起来的农民。

(六)发展城镇教育,带动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吸引农民进城定居。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通过公办、民办公助、民办等多种渠道,在县城新建、扩建了16所寄宿式学校,县城区学校达到54所。优质教育吸引了农村学生进城就读,也带动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县城区学校共接收农村寄宿式学生5636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51076人。城镇教育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外出务工子女的优质教育和管护难题,吸引了农民进城购房、定居。

四、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作用与影响

(一)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农村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劳务收入,据调查显示,县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1.2万元左右。外出务工的则更高,人均劳务收入2—3万元。外出务工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我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07、2008、2009、2010年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3.1亿元、49.6亿元、55.25亿元、69.2亿元;3320元、3813元、4136元、4781元。同时,农村人口的转移带动了农业的规模种植,也促进了在家务农人员收入的增长。

(二)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农村人口在转移的过程中,通过适应非农产业生产的大环境,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本领,自身素质大大提高。通过外出就业农民与未外出就业农民对比调查,外出就业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投资观念、风险意识、法律观念、社会交往观念明显增强。

(三)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居住地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几年来,县城人口增加到16万,县城面积、常住人口翻一番;流动人口12万,城镇化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繁荣了城镇经济,促进了土地集中经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产业支撑,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满足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二是反哺农业,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市场,促进农业的发展;三是回乡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凭借资金、信息、先进的生产方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四是培育市场,外出务工农民务工收入用来建造房屋、购买家电等消费品,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五)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减轻。一方面,将土地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在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就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建议 我县农村人口转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分布广,所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不能完全开展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的提高。由于在短期内不能学到实际技能,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吸引力,也造就了招生难的问题。目前,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每生补助400、500、600元,培训机构仅剩下2家,根本不足以解决设备投入,教师开支、人员培训等难题。二是农村人口转移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效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分散趋势,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竞争意识薄弱,就业观念落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岗位干不了,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四是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防水防潮及服务业。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五是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对农村人口吸纳能力不强。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六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畅通,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同时,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为此,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口转移力度。

(一)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我县农业人员多,农民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搞好农村人口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重大。当前,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生产要素的变更,还会使大量在农业领域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实施工业兴县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农村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农民务工的经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务工技能讲座,为农村人口的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积极开拓农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一是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速我县工业化进程,大力开展回归工程,进一步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富裕人员回乡创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二是城镇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人口转移的根本出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三是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继续稳固和加快以皮革皮具、医药生化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搞活园区经济,延长产业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打造成带动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规划引导,突出重点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服务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积极引导,强化服务与管理。一是加强职业技能转移培训。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培训和雨露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同时建立完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培训中心,优化培训专业,大量培训“技术农民”和“产业农民”,提升人力资本含量,克服劳动力转移的素质瓶颈。二是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劳动力维权力度。针对目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实际,研究、探索、制定劳动维权的长效机制,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民工有序流动。

(四)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壁垒,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解决农民在城市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为农村人口转移敞开方便之门。二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开放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加快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城市包括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三是创新土地制度。在稳定农民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和种田能手集中,通过大户承包、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分散的耕地整合起来,进行股份合作经营,探索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第五篇:乡镇深入推进基层组织调研报告

XXX乡基层组织调研报告

为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切实解决我乡基层组织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困难,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集中教育整顿工作打好基础,我乡紧紧围绕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这一主题藏区工作思路,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三分类三升级”、“1+6”等活动。按照县委的要求,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个别谈话、进村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全乡16个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村级党组织缺乏战斗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部分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和党员干部合力较弱、能力不强,对农村工作的要求难以适应。一是党员干部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能用汉语言与外界交流,更谈不上工作方式方法;大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信教”观念严重,一切事务都按照“佛教至上”来处理;缺乏服务群众的意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较少;模糊的党性意识、错误的党的认知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部分党员抱着“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交上两毛钱,无所谓党员不党员”的错误态度,觉得党员没有相关好处还要缴纳党费,甚至存有“干脆退党当一般老百姓”的想法。二是村级后备干部匮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大多数能人纷纷离开土地、离开村屯,从事非农业生产,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择业,出现了干部“难选”、“难找”、“难培养”的“三难”现象,个别村难以培养选拔出合适的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全乡45岁以上的党员占74%,16个村大部分村书记年龄超过50岁,甚至有5个村支部书记兼任村长一职。三是农村党组织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规章制度落实困难,甚至流于形式。虽然有制度、有规定,却难以落到实处;党内生活不正常。虽然新修了村民活动室、村级图书馆,但长期不召开群众大会、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不组织群众学习,干群联系少。

2、乡村干部缺乏影响力

我们党在藏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在于脱离人民群众,在群众当中没有相应的威信。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部分乡村领导干部不愿做群众工作,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对农牧民群众缺乏感情,平时不联系群众,工作不依靠群众,思想不贴近群众,忽视群众工作;有的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旧法不管用,新法不会用,不懂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不会说群众语言,工作方法简单生硬,引起群众的抵触和反感;有的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决策办事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作风不民主,处事不公道。

3、农民群众没有向心力

干部工作作风漂浮、脱离群众是造成群众没有向心力的主要原因。一些干部下乡经常车来车往,蜻蜓点水,存在干部不认识群众,群众也认不到干部。甚至有的干部把群众工作作为负担,觉得群众素质低打交道麻烦,看见群众来就头痛。遇到事就酥手无策,举措失当,驾驭不住局面。一旦为群众做了点应该做的事

就大肆宣传,自以为是。群众形象地说:交通便利了,干部离群众反而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和群众的交流反而更难了;干部文化水平高了,群众工作水平反而降低了。

二、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1、提高党组织自身“质量”,增强吸引力

党组织自身的“质量”,就是党组织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提高党组织自身的“质量”,必须抓好自身的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这两个重点。首先,要加强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关系着党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只有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凝聚群众的力量。一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一个坚强的堡垒。二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教育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联系群众之风,大兴团结协作之风,大兴为民谋利之风,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把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三要加强生活作风建设,教育每个党员警钟常鸣,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牢记“两个务必”,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一要疏通“出口”,保持队伍的纯洁性。二要严把“入口”,保持队伍的先进性。要坚决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考察发展对象时既要看才,更要看德,严防动机不纯、心术不正的人混入党的队伍。三要教育培养,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

伍建设,为党培训一支坚强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能人队伍。

2、提高党员自身“质量”,增强影响力

党员自身的“质量”就是党员自身素质、在群众中的威望以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党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质量”,才能走在群众前头,才能凝聚民心。一要提高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党员提高向心力的基础。共产党员要自觉带头遵守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影响周围的群众。二要提高知识水平。作为党员,应掌握与其职业、职位、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基本知识。要掌握科技和信息知识,始终走在群众前列。三要提高致富带富能力。要带头学习各种实用技术,提高创业本领,增强就业技能,带头致富,为群众做出样子、趟出路子。

3、缩小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形成向心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建设新形势下藏区农村不能仅仅依靠党员、干部的力量,还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一要“请进来”,充分发扬民主。要自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遇事要多向群众请教,多和群众商量,多征求群众意见。二要“走进去”,切实搞好服务。我们每个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经常和群众谈心议事,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精神境界,时刻把群众冷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抓在手上,为民解难造福。三要拓宽党组织的设臵方式,让党组织贴近党员、接近群众。努力扩大党服务

群众的范围,更好地组织、宣传、教育和疑聚群众。

三、当前维稳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防范措施有待继续完善。从调查中了解到,所制定的维护治安稳定的措施,在制度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空挡”,没有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有效防控措施,这是一个较大的薄弱环节。

2、普法宣传力度尚待加强。调查发现村民的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治安防控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夜间巡逻工作机制落实不到位,人员时有时无,给治安防范控制留下了隐患;由于关于土地、草牧场的群体性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暴露出“及时排查、各负其责、预防为主”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制度未能有效落实。

四、几点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全乡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综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参与面。不断巩固并扩大目前取得的成果,始终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改善社会治安状况,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综治干部队伍及自身建设,逐步落实基层综治经费。综治办要发挥协调能力,增强综治成员单位履职意识,调动积极性,做到有奖有惩。要不断加强综治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专职干部的业务培训,实行任职资格考核,推行“能者上、庸

者让”的用人机制。不断增加综治工作经费,拓宽筹资渠道,并逐步将基层综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3、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中心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持续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要针对新时期刑事犯罪特点,对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及时打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要针对农村的特点,掌握不同时期的治安状况,切合实际地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同时,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减少违法犯罪。

4、依靠群众,在群防群治上再下功夫。在加强专门机关工作的同时,充分挖掘民力资源,把群众充分发动和组织起来,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继续抓住综治工作的根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基础工作,坚固综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深入开展矛盾纠纷、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化解专项工作。要按照“立足预防、及时排查、各负其责、有效化解”的原则,健全组织,充实人员,建立健全防范和处臵群体性及突发性上访事件的预案,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把矛盾纠纷和不安定隐患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中共XXX乡党委

XXX乡人民政府

2012年8月16日

下载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对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纪委副书记李勇许宏江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工业集聚区优势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的 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是我省实施中......

    乡镇创建文明卫生城镇调研报告[全文5篇]

    ***镇创建文明卫生城镇调研报告 今年三月份以来,我镇组织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对城镇创建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征询、座谈、现场考察等方式,就我镇创建文明卫生城镇的现状......

    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保障政策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保障政策调研报告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我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状与特点,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

    乡镇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调研报告

    大河乡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调研报告 基层反腐倡廉工作是党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乡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近......

    农民工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洛文广发(2010)101号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关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的报告商洛市文化文物广电局: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及今......

    安徽省农民工调研报告

    关于安徽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包括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

    农民工工伤保险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县高度重视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调研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调研组,并组织人员开展了对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