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一流大学”,学经验何必舍近求远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5月18日《新京报》)
且不说此次活动已受到公众对于公款游玩、浪费公帑的质疑和诟病,如此兴师动众赴海外培训,真的有效吗?真的有必要吗?
亚洲一流大学就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就是不屑搭理。近日,亚洲大学实力排行榜刚刚出炉,虽然我们的北大清华未进前十,可亚洲最好的大学却并非在日本,排名前四位的大学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可以先放在一边,先跟着亚洲一流大学学点经验长点本事,先建成亚洲一流大学,肯定也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当然可以质疑,向国外大学学习管理经验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跑去大洋彼岸呢,学一学香港和新加坡的办学特色岂不是更具有“黄皮肤”的可借鉴性?
其实,问题远远不在这些表面上的“向谁学习”的层面上。另外的角度而言,大学能建成什么样、建不成什么样,根本就不是人为给定义出来的,倘若我国大学都有建一流大学的环境、条件和土壤,即便不用学,便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建成亚洲一流、世界一流或是宇宙一流大学也是顺理其章的事。如果一流大学是权力想建就能建成得了,那么我国一干高职学校还不都得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啊?
学者丁学良在其著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提到,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有三个条件:物质实力、制度和精神气质。“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先生将高校或学术的最高境界定义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于以上几者,我国大学都是比较缺少的。而问题的根源也是妇孺皆知——大学行政化、学术官僚化。毋庸置疑,我国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不可能,前提是首先要剔除行政化的官本位模式。
陈丹青先生从清华大学辞职时说,“我来到清华之后,整天开会填表,而真正的艺术不是填表填出来的。”而现在,组团出国考察学习本就是填表体制的一次大发作,这是一个“骑驴找驴”“让刀刃削刀把”的问题,用大学行政化这个短处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后也只能被后人当作笑话讲。
其实,“10年建一流大学”要比出国学习还要可怕。因为,出国学习只是浪费了几个公帑,而“10年建一流大学”却是典型的不懂教育建设与社会规律。建设一流大学不是计划经济,不是搞两个五年计划就能达到的。(王传涛)
第二篇:中国能否建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能否建世界一流大学?
背景材料:
1.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忧心忡忡地对温总理讲,“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4月15日《长江日报》)。
3.耶鲁2002届中国籍的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这是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多数网友表示对张磊,为发展先进配备完善的耶鲁大学捐款表示不理解。
【试题预测】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此事的看法,你认为中国能建世界一流大学吗?
【答案提示】
结合上述材料,我认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大学和国外的一流大学如剑桥、牛津、哈佛等的差距在哪里?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认真思考如何继承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及品牌价值的同时,积极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反思中国大学体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术问题。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教授就连大学校长、院士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也深陷抄袭门漩涡。除了明目张胆的学术腐败以外,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化倾向也比较突出。一些大学教授忙于社会事务、忙于经济创收,在校外上课、讲学,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导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或者在-1-
企事业单位兼职。国内名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2.精神文化沦陷。大学日渐注重门面工程,将教育资金过多用于校舍建设上;另外教授乃至校长都已经不再做学术研究,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赚外快上,大学精神文化呈现沦落之势,大学弥漫着官场化、学术道德异化的舆论氛围。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对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注重质量建设。我国大学教育近期一直在扩招,人人都能上大学,学生不断增多,大学的数量也在增加,注重数量上的扩大,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人才培养。实施课程改革,并改变授课方式。课程设置中,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中国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学生在大一(即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这么早的让学员选择专业,不利用学生后期发掘自己的潜力,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
总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头等大事,教育依托的载体是学校,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大学时期,所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培养实用性人才,对于国家发展也是异常重要的。所以我国教育事业应该追求卓越,注重教育质量,以此为核心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第三篇:我们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番改革发展的大潮,进入了内涵式发展、提高的阶段。大学人,特别是高教的领军人物都在思考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当下要做的重要工作有哪些?记者日前就此话题走访了哈工大王树国校长。
我们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
——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
■本报记者 陈宝泉
一流大学看重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诚信、奉献
王树国(以下简称王):我觉得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学文化的建设。我当了这些年的大学校长,越来越觉得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价值环境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思索,要做的工作还真是很多。我们高等教育经历了这一轮大发展,应该进入内涵提高的阶段。我们这些进入“985工程”的大学、进入“211工程”的大学不应该还停留在为了出几位院士、出多少成果、得了什么奖而沾沾自喜的阶段。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世界,反思一下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有什么差距。
过去我们在“硬”实力上与人家相比差距较大,要迎头赶上。现在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重要的是要在“软”实力方面多动些脑筋。我们都知道牛津、剑桥、哈佛、斯坦福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很多人都会说他们出过很多名人,他们的毕业生当中出了那么多总统、首相、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企业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杰出人才?是因为他们的名教授多?实验室设备好?经费充足?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看关键是大师成长的环境,是这些名校的传统、文化与信念,主张对于新的知识不懈的追求,自主发明创造,等等。这些学校的共同点是什么?我认为他们都看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比如诚信,比如奉献。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曾听人介绍,比较中美名牌大学,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研究生读书的目的。中国学生读研多数是为了谋生,读到博士仍有人是为了就业;美国学生读研是出于兴趣。现在看来说兴趣不够准确,应该说是为了追求,为了志趣,或是志向。
王:二者间主要是索取与奉献的差别。你所说的谋生或者就业,其实质还是谋取好的职位,看重的是收入、地位这些东西;而追求志趣就不同了,是通过对某个学科的毕生钻研来实现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贡献。“站在谋求人类福祉的前沿”。
记:这也和社会意识有关。评价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价值,中国人仍然是看能否尽快谋得一份现成的好工作。在一些工业国家,人们对此的评判是走出校门后能否尽快自主创业。好的毕业生应该能尽快为别人创造就业机会。
王:转变这种观念要从大学开始,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开始。从文化上、价值取向上引领社会本应是这些大学的重要义务之一。社会上总有人搞什么“名校排行榜”、“名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之类的东西。我们暂且不论他们根据什么搞这种排行,用的是什么方法,有没有充分的统计依据,就从价值取向上判断,也可以看出这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大学不要受这些东西的影响。你控制不了它就不要在意它,不要被这种东西所左右。
再有,作为大学校长,你要关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师生员工总体的价值取向。有个毕业生给我写信,说是上学四年一直都很受用,但是颁发学位仪式组织得不认真,不够庄重,给自己留下了终生遗憾。
记:我曾在一所名牌大学看到过,授学位时有的男生穿着短裤、拖鞋就去了,从背后一看很不雅。
王:这封信给我的震动很大,于是我要求各院系,对于学位授予仪式要精心准备,提出要求。校领导都要到场,给自己的学生一位一位地履行仪式。要体现出大学人的价值观,体现出师生间、母校与毕业生之间的尊重、爱戴、祝愿等等情愫。
还有一次在威海分校开会。我看到会场在大白天拉着窗帘,开着灯。我马上招呼大家把窗帘打开,关上灯。大学在当地应该是首善之区,大学人的思维与行为必须践行先进文化。现在节能减排、珍惜资源已经是世界主流文化,你怎能毫无意识呢?听说威海分校现在特别注重校园的节能减排,人走灯灭。
哈工大的一位学生,由于自身是稀缺血型,所以医院遇到情况就打电话找他献血,他也是有求必应。在校几年下来共献血15000毫升,可他从来不和别人说起这事。还有马祖光教授,出国期间把补助都买成仪器资料带回来。对于这些高尚行为,当校长的都要了解,要在学校里大力弘扬,不能看成仅仅是思政部门的事。
大学必须保证培养质量否则没有返修的余地
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您也有很多思考和见解。
王:我先说说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有一定条件保证,毕业生不像产品,出了瑕疵没有返修的余地。因此我们坚持师生比不能超过1∶12,尽管我们高校现行的拨款政策是按在校生规模计算。
记:我在和一些学者讨论研究生培养质量时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即研究生必须是手工培养,而不能是批量生产。
王:本科生的培养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哈工大正在试行给本科生配导师。这是复合材料专业的杜院士开创的。从二年级开始,本科生也有机会随导师听一两次学术会议,有机会到导师的实验室里看看读研的师兄们正在从事的航天材料高端科研项目。从本科生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这对于培养一流人才很重要。我去欧洲有幸接触了丁肇中先生。丁先生给我介绍了他的治学路程。丁先生刚出国时考取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他自己并不喜欢,不擅长制图。他最想读的是实验物理。他找到物理学导师去问,答复是可以转专业,但几门关键课程的考试必须能打“A”。丁先生说自己就拼命干了半年,得了几个“A”,走上了毕生孜孜以求的治学之路。
培养高水平工程人才除了价值取向和操守外,还要注重实践环节。哈工大在硕士生的培养方面正在试行三种模式。这是依据硕士生们的发展要求而定的。硕士生在发展上一般有三种诉求,一是去企业,二是继续考研读博,三是献身事业,做大学问。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模式上有不同的侧重,有偏重于工程能力的,有偏重于学术能力的。因此我们的培养模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培养。我们遴选了1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结成校企联盟,要求对方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高端技术装备,有稳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科研课题。二是在校内培养,跟着导师做国家、部委的大课题。三是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你知道哪种最成功?第一种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最成功。
通过这种模式我们知道了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出乎我们的想象。选准课题后,我们的学生就进入他们的团队,进入岗位,很快就进入角色。有的还当了小组长,领取一份不薄的工资。学生们在企业里融入企业的运作,领会团队精神,感受企业文化,成长很快,给人以一下子长大成人的印象。他们在专业上的收获也很可观,校学术委员会对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是:总体水平不低于在校内跟着导师做大课题那部分同学。这些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了,他们也成为企业与学校的桥梁。
循序开放育人环境
记:在育人的思路、学校内外的育人环境方面您还有什么思考?
王:我经常思索的是,如何把社会教育的因子引入高等教育,而不是把校园封闭起来。我去法国访问,去看我们派去留学的学生,问他们,在法国学习与在国内上学时有什么不同。他们回答说毕业实习很不一样。我们国内的工科类大学学生的毕业实习多半是在校内做,或是以校内为主,顶多老师给个真题做做,还有很多就是做模拟项目。而在法国就不是这样。法国工科大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做毕业实习,首先是学生自己去企业找项目,就和找工作差不多。然后是选一份好的做下去,期末时拿回来的有工作合同、月薪和一份实践报告、一份评语。这么做要用到很多素质、能力,这些素质、能力都是一个工程师所必需的。我们也考虑向人家学习,但是国内有些条件不具备,或者说环境不允许,实习单位还得由老师去找,去选择,由学校联系,老师带队去。我们现在就要作出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在生活上也是。我去法国留学最开始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找房子,当时有点犯难,觉得还是国内好,不必为这些事耗时分心,可是还得硬着头皮去找。等找了一圈下来才明白,这是接触社会最好的方式之一。法国大学的食堂只管中午饭,早晚饭要由学生自己解决。有的学生嫌做饭麻烦,晚饭就去买个汉堡包解决了。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本应该置身于社会之中。但是我们目前的办学方式把学生与社会的许多联系都截断了。
法国大学是引入社会企业来开办学生食堂,政府给企业减免,食堂在价格上给学生以优惠。这种优惠教师得不到。学校规定教师不得在学生食堂用餐,或者付出比学生高一倍以上的价格。有什么问题由政府与企业协商解决。虽然学生只享受一顿饭的方便与优惠,但还是感谢政府。我们高校的做法是把学生的生活都包下来,食宿、安全的责任都由学校承担。从某个角度看,是把学生当成未成年人来照顾。这样在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记:我在南方听到过高校后勤部门的一些意见。他们说沿袭计划体制的全部包下来的环境,难以培养出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学生来。但是这种环境的改变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大学办社会转向社会办大学在我们国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其步伐、方式要受不同地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要不断探讨,积极努力。
能否引入企业评价机制
记:在治学治校,比如匡正学风方面,您也是有整体思考的?
王:我以前对于评估、评比发表过不少言论。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改进的建议,谈谈大学在这些方面的责任。比如评估,可不可以分类指导?像进入“985工程”这一层面的大学,与那些经历体制改革不久,办学思路尚不成熟,硬件、软件都在完善过程中的学校不要用一套模式来评估。对于国内这一层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可不可以引入企业评价,引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居同一层次的大学,抽人组成专家组相互评估的方式值得推敲。比如让我去参加清华的评估我就不敢去。从某个意义上讲大家都是运动员,又都有机会当裁判,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不如请企业,请用人单位来当裁判。在香港,某年内地一所高校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超过100人,它的劳工部门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各个用人单位作调查,问得很细。在应对评估的态度上,大学也要端正态度。接受评估要严肃认真,但是过犹不及,要有从容淡定的心态。好的评价来自科学的办学方略,来自平时严谨求实的管理。急来抱佛脚就难免出问题,那就有违大学精神,甚至斯文扫地了。
记:我有一次出差,在机场看到当地一所名牌大学的人为迎接评估组专家跑到廊桥里打出牌子,感觉真的很不好。
欧美国家在教育需要做较大改革、调整的时候都会大量吸收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形成了机制,比如若干年一次的全民教育大讨论。发达国家的民众尤其是企业家也有关注教育的自觉,能够提出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建议。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劳工部门,他们掌握着就业市场的信息。我在十几年前看到过美国劳工部对高校的一份建议,提到当时就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素质要求:一是要具有分配财力的意识能力,二是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三是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快速理解系统的能力,五是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现在看来,具有这五方面能力的毕业生也是符合我们当前企业、社会需要的。比如能快速理解系统的年轻人,就业后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当然受欢迎。
王:我也经常思索这些问题。和校内的同事们探讨,如何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手段,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我最近给院系的同事们提出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加强收集企业对于毕业生情况的反馈,使得我们教育、教学的改进与来自企业的信息能形成一个闭环。现在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强,这个改进、提高、毕业生在企业里的验证、信息反馈、再改进调整的环节链还封闭不起来。
在匡正学风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堵塞漏洞,完善制度。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也很多。在哈工大,我们一直在强调,发表论文不看数量而要看质量,看你对于学界、对于社会的贡献率。你发表了10篇文章没人看,就不如发表一篇文章有10个人看。国际学术界很看重影响因子,他引率,即你的文章被别人引用的几率有多少。从今年开始,哈工大实行博士生论文“盲审”制度,即请同行专家审阅的博士生论文寄出时不得带有任何个人信息,杜绝那种导师为弟子的论文给熟人打招呼的现象。
教育改革要知难而进
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一脉相承的,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升离不开基础教育改革的配合。如果不改变社会用人、用工标准,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改进缓慢,急功近利的价值
取向还会影响社会,影响高等教育;而高校新生的选拔制度不变又使得中小学教育摆脱不了“高考指挥棒”。对打开这个死结您有什么思考?
王:这的确是个难题。我想现在可以从高校的自主招生试点方面做一点试验,看能不能取得突破。我们考虑过在百分之几的自主招生范围内,在中学推荐的基础上加上综合考评,由专家组票决。在考评前跟学生说清楚,你要是想学工程来哈工大就对了;你要是立志当一名科学家就报别的学校。后来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比如中学推荐上来的学生也是好学生,但不是最好的生源。学校仍然安排那些最好的生源参加高考。中学还是让那些最有把握的学生去冲刺高考,提高升学率,增加考取名校的比率。这样大学招生考综合素质的引领作用就被抵消很多。
总之,教育、考试、升学,牵扯社会公正,牵扯到到千家万户,关乎大政方针,改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碰它,就不动脑筋,就无所作为。改革开放30年,要总结、要思索的东西很多。你提起的这个题目应该是我们要通盘考虑,逐步、系统地解决的一个重要题目。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第9版
第四篇:二建经验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自考本科生一次性通过二级建造师(建筑专业)考试的一点心得 我2013年通过的二级建造师考试,管理84(满分120),法规59(满分100,本省合格线55,侥幸过关),建筑实务80分(满分120)。虽然不是高分,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一个外行自己积累的一点经验。我平时工作很忙,每周最多休息一天。学习主要是挤零星时间和晚上。我是从春节开始看书的,春节哪里都没去关在家里看书,都没有回老家和父母过年,哎,惭愧啊!
首先还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搞好调查,考什么,怎么考。考试性质,题型分布。社会上有哪些好的辅导老师的资料可以拿来帮助自己学习。说实话,这也是一种能力。第二,我要着重说一下影响复习和考试的因素,态度第一,方法第二,专业基础和自身聪明程度排在第三。
态度第一,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我是苦大仇深,内心告诉自己必须考过。考试过程即是为了考试,也是学习的过程。端正态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学习环境。一定要从根本上把晚上18点以后到睡前的大块时间都揽在自己手里,不要今天去唱个歌,明天吃个烧烤,后天亲戚来了得陪着说话,大后天得去走个亲戚,再转过来邻居来串门,再再。。。
干脆一点,只要不是救火救人那种级别的事,都不要理睬。也不要迷恋电影电视剧、球赛和综艺等等,其实那些和你没什么关系,只会侵蚀你的时间。
我都是晚上下班后吃完晚饭就把自己关在单独一个房间里看书,一看看到23点以后,有时看的起劲会看到0点以后。中间谢绝家人打扰和一切源于手机,QQ的干扰,拿出当年高考那时拼劲来学。
再说说学习方法吧,我的学习方法仅供参考。说之前我要先解释一下法规为什么只考了59,原因很简单,书都没看完,就认为法规简单,做几套真题卷子就能过了,结果上了考场傻了眼,只好会做的直接选,不会做的用生活常识来判断,再不行连MBA逻辑分析都用上了,真的是拼的“人生阅历”。真是惨痛的教训,以后千万要好好看书学习。好在过关了,江苏省55分合格。另外中午最好找个地方睡30分钟,别像我一样开车去的,但是心疼汽油,没舍得在车里开空调睡觉。结果下午头脑严重迟钝。
我学习的先后顺序还是法规,管理和实务。当然你也可以穿插着看,比如法规和管理起头并进,但实务的进度一定要稍微靠后,因为实务是以法规和管理为基础的。
对于每一科目还是分为三遍学习法:
第一遍:买一套或者两套“对路”的辅导书,推荐是那种按章节编排的用历年真题解析的那种,左手拿着辅导书(考点解析),右手拿着课本,把辅导书中讲到的真题看明白,考点内容看明白,在书上画出来。最好把考点的内容在草稿纸上抄一遍,对那些不明白不好记的抄五遍。注意这里用到了历年真题。
如果你实在不想买书,那就去下载点重点内容讲义之类的,根据它在书上划重点。这一遍,一定要按计划的快速进行,知识点短时间掌握到七八成即可,不要一页书看2天,力争一天看20页甚至更多。你能做到吗,我能做到。
第二遍,就是去做历年真题,可以开卷可以闭卷,无论作对做不对,都在核对答案后把每道题搞清楚,错题多抄几遍,改掉自己头脑中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错题最好在书中找到对应内容,加深记忆。尽量做完前五年至少前三年的真题。
第三遍,就是查漏补缺,把书快速看一遍,扫一下边边角角。能在白纸上试着画出每本书的知识脉络树。力争主要的内容知识点能在脑子里串起来。自己闭卷掐时间做几套模拟卷或者历年真题卷子,看看自己到什么程度了。
如果还有时间,那就自己去看看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或者找点所谓的押题,以及没做得习题集或者买点模拟题的辅导书,随便练练手。考前到QQ学习群里去看看有什么新动静
新资料不。
我上面虽然写了很多,实际上我第二遍都没有全部完成,就到了考试日期了。
说点碎的吧,可能有用。千万不要想着作弊或者买押题,因为这个成功概率很低,失败概率很高。
看书要学会总结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学会类比方法记忆等等。尽量把书读厚再读薄,我的书都让我写的满满的。平时多学学管理学啊,逻辑学之类的。阅历和才能是需要积累的。为了学施工用电,我还自学了一点电工基础。
另外讲专业实务的选择题,有人说专业技术不懂,选择题分数得几分算几分。我的意见是40分的选择题,一定要尽量拿到30+,这样后边的案例你会压力小很多。因为我一个外行对后边的案例题,掌握起来是相对很难的。同时选择题相对而言是黑白分明的,掌握了就得分,掌握不对就不得分。看一个知识点就能得一两分。我对选择题进行了特别强化,前后做了20套真题和模拟卷的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对题目所涉及的书上内容抄了多遍。最终达到,随便什么卷子选择题都能得到30-35分的程度(单选加多选一共满分40分)。我建筑实务自己估分,选择题大约考了31-32分,案例压力就小多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案例题,大家考前一定要先闭卷自己做做,然后和参考答案对比,看看差距多少。然后尽量把人家给的参考答案多抄几遍。照猫画虎的模仿,抄写的多了,你会发现你也写出来东西也有参考答案的一点“魂”了。因为看人家写的能看懂和自己能单独写出来、知道写什么,能写对、写到点子上,这两者之间绝对差距是十万八千里。一定要写出条理,起码要写出(1)(2)(3)来吧,另外把字写漂亮点。
好了,先写这么多吧,我要看书备考一建了,哎,我是个外行。。,其实什么事都要考努力的。。
额外加一点吧:
这是我考完一级建造师(建筑专业)的教训,一定要早早的做好学习计划,早点开始看书,不要等到最后三个月,很可能就来不及了。如果你信赖什么参考书,就果断买下来好好看,仔细看,系统的看,不要舍不得花那一两百块钱。你相信什么书,你从心里就信赖它,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用自己信任的书,按部就班的加速看,多看几遍,这样考试再难也不怕!
考前再去网上搜点押题什么的,这一点只是个“零食”,光靠这个是必然失败的。因为如果基本功不好,划了范围你也很难考过。就像你平时不好好练厨艺,就算告诉你考“做鱼”,你也来不及了,因为鱼有很多种做法,每个都现学也来不及了。
第五篇:文建明经验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经验交流 为贯彻落实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广以“三制,三定,三教育,两下,两集中”为主要内容的文建明工作法,提高乡党委科学发展和执政水平,切实转变乡政府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结合和爱乡实际情况,乡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深入推广了文建明工作法的学习
为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切引导和促进乡、村干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特成立了党委书记牵头负责,分管副书记具体抓,部门负责人协作配合的学习文建明工作法的领导小组,并在退休干部、人大代表、党员代表中聘请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听取群众意见和接受群众监督。
二、加大宣传,深入讨论,广泛掀起了向文件名同学学习的热潮
围绕“做好群众工作,当好基层干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学发展”主体,深入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实际,畅谈自身感受,深化思想境界,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把学习成效体现在党性增强、作风改进和促进发展上。我乡通过三干会、例会、中心组理论会、等形式向全乡大力宣传文建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向文建明同志学习。另外,充分利用全乡4村的远程教育站点收看文建明先进工作发报道。号召农村党员干部学习他信念坚定、践行宗旨、忠于职守,彰显了基层干部的人格魅力;学习他扎根基层、引领发展、为民造福,刻画了真情为民的公仆形象。
三、高度重视,专题学习,深刻领会学习了活动的精神实质
活动开展以来,我想把学习文建明同志的先进经验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线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创先进,在转变作风中争优秀。近期,我乡利用交售烤烟的时机,各驻村干部分别成立学习小组,在交售考研的空余时间加强学习,分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集中专题学习了文建明同志的先进事迹,认真研读《半月谈》和向上统一印发的《文建明先进事迹报告》。广大党员干部对照文建明同志扎根基层、、视奉献为快乐的奋斗精神,渗入查找自身和文建明同志的差距,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找准学习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提高工作水平。同时,把文建明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争优活动的生动教材,不断丰富学习载体,通过中心组学习、支部组织生活会、领导带学、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号召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认真做好借鉴文件名同志的先进理念和工作“高招”,努力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截至目前,开展专题学习活动20余次,组织观看文建明先进事迹影像资料30余次,撰写心得体会80余篇。
四、学以致用,创新机制,优化了全乡干部管理制度 全乡干部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文建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为中心,联系文建明“三制,三定,三教育,两下,两集中”的先进工作方法,结合和爱乡实际工作情况,全乡干部转变观念,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一是创新了作风转变了机制。为增强全体乡干部坚定信念,洁身自好,务实工作的自觉性,制定了《干部工作责任约束管理办法》、《畅通群众渠道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的相关规定》等规章制度。发展问计“六必访”:书记、乡长带着问题,求发展大计,深入到村、到干部群众中座谈调查,替身工作思路。同时乡干部每周不少于四天到项目一线、到村到户走访群众,对特困户。老党员老干部、邻里纠纷户、受灾户、对乡工作有意见户、对乡工作有贡献户必访,做好民情日记并首问负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拉近干部之间的距离;李勇包村干部下村指导交售烤烟的时机,与各村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烟农种烟、卖烟的情况,对今天的烤烟任务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明年的烤烟工作由了更多的把握。同时收集广大群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对干部工作作风问题的意见,对乡、村发展的建议,利用这次常驻村上的机会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要求。
二是创新规范了运行机制。先后研究制定了《和爱乡工作人员日常管理制度》、《机关工作人名目标管理制度》、《乡机关干部工作责任约束管理激励制度》、《村级目标制度》等制度,实行日常工作“岗位目标制”,对左右乡干部明确工作岗位、细化职责、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纳入年终对乡干部日常履行情况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工作“分线负责制”,将特色长夜建设、村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信访安全维稳、党建工作5项重点工作分成了5条工作线,没先确定一名领导牵头、乡干部竞争性选择参与的工作团队,实行工作任务、工作经费、考核奖惩包干负责制;全乡干部通过明细目标、明确责任的新规范,增强了工作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三是创新了党员示范机制。集中有一定使用技术和技能的党员长夜技术人员、种养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组建“农村产业人才联合会”,培训提升技术、培养致富带头人、村干部,实现能人致富与能人治村的有机结合;同时在乡机关和村级党组织中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让党员带头参与管理,带头在实践中创先争优。制定《建档工作责任制度考核内容和评分办法》将学习弘扬文建明同志崇高精神与搞好优质服务、解决热点难题等相结合,全乡党员干部立足岗位证先锋,履行尽责树榜样,在推动各项工作中创先争优,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了更多实惠。
四是创新了奖励惩治机制。制定了《和爱乡乡机关干部工作责任约束管理激励制度》,实行了“实事双承诺、落实双述评”机制。乡领导、部门负责人每季度初三干会上承诺阶段实事工作目标,季度末在乡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上述职并接受民主测评;增强干部抓落实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有激励才有动力,全乡干部在新的怎人奖惩制度下,深入改正了慵懒散问题,避免了推诿现象,提高凉快工作实效,真正为民及时办了许多实事,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