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桥村千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项目简介
附:1-15:
土桥村千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项目简介 土桥村位于丰北河乡西北部,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3个居民组,88户,323人。
该项目为国家千村贫困人口扶贫移民搬迁项目。该项目占地12亩,修建房屋40套120间,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搬迁40户200口人。该项目建设年限为2009年到2011年5月完工。工程总投资360万元,国投76万元,群众自筹284万元。其中建房总投资320万元,国投76万元、群众自筹244万元。项目位于土桥村一组和二组之间。项目建设共打后护坡坝480米,高2.5米;下水道1000米;新硬化道场1440平方米。截止2010年总投资280万元,已完成主体建设和21户的整体建设。2011年投资80万元,建设19户的整体装修,绿化、护坡、硬化工程。
该项目共搬迁本村条件较差的3个村民小组贫困户40户200人,该项目建成后,使土桥村公路沿线总户数达到60户,占全村总户数88的70%,为下一步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基础。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七制”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严把质量,加快进度。项目建成后,搬迁户居民可依托有利条件,快速致富。一是该搬迁区毗邻金世泰公司,可长期在金世泰公司就业,从事劳务输出;二是依托该组种植核板蓝根等经济作物,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增加农户收入。
第二篇:雷锋村陕南移民搬迁项目简介
雷凤村陕南移民搬迁项目简介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陕南移民搬迁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我镇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城乡发展,积极改善民生,深入推进贫困户群体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好移民搬迁攻坚战,全力推动移民搬迁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基本情况:雷锋村位于商州城西17公里处,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67户,总人口1480人。
二、项目建设情况:根据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要求,我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该项目建设从2011年5月开始动工,到2011年12月底结束,全村共搬迁群众56户,共271人。该项目总投资616万元,其中移民搬迁政策配套资金16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48万元。项目总占地面积20余亩,共分为3个集中安置点,分别是一组解决安置群众26户,125人。四组解决安置群众13户,61人。五组解决安置群众17户,75人。截止目前,各安置点工程主体已建起,争取春节前全面竣工,让群众过上温暖、祥和的春节。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1年11月18日召开了全区移民搬迁工作推进会,已将配套设施目标任务已下达到各单位,我们将积极与各相关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到它们的支持,解决好水、电、路、绿化等配套设施,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切实发挥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作用,做到建成一个,带动一片,推动全局,全力打造移民搬迁精品工程,为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第三篇:土桥文化长廊简介
土桥村文化长廊
土桥村位于清溪南面,下分三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现有村民171户,户籍人口569人,工厂企业39家,新莞人1万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土桥曾是中共清塘区委所在地,也是东江特委和东莞县委的联络站和东江纵队的情报站,那时全村仅300多人,就有46人参加了革命队伍,在战场牺牲的就有9位烈士。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使这块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的土地朝着乡野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伟大的历史性跨越,致力创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宜居、宜工、宜商的文明社区。实践中,村两委认识到: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持续发展需要文化来打造,一个地区文化建设需要人民的觉悟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升华。基于这一认识,土桥村两委为土桥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挖掘、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在经济建设充满挑战的情况下,挤出了100多万元资金兴建文化廊,以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让全村村民及子孙后代缅怀历辈英雄的典范事迹,激发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精神。
土桥文化长廊始于2002年,长108米,宽8米,整座建造物占地1000多平方米,2003年6月投入使用,当时就配有交通安全(展览)室、图书馆、青少年团队活动之家、家庭文明促进办公室、外出乡亲联谊会办公室、(中、小)学生文化补习教育室,民营企业厂长(经理)之家、(村史编写组、村务简报)编辑室等多个功能室。现时,土桥村图书馆藏书4000多册,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可达8册之多,并保持每年增书1000册速度来增加藏书,图书是提供给村民和新莞人免费借阅的,在2007年5月获市批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2006年,由于旧村委会办公楼改建,将原来设在村委会办公楼内的革命荣 誉室移至村文化中心内,并新设置一间占地200平米的土桥村展览室。文化长廊的内容也扩充多了 “土桥村革命活动纪实”、“现代企业产品展览”和“近代农家具陈设”等三大部分。为外界和村民全面了解土桥的光荣历史和现代发展成就提供了直观而翔实的资料。
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好文化长廓的设置,村两委根据村民的年龄、阅历、职业、爱好等特点,将村民分为村组干部、外出工作干部、村民代表、长者、共青团、在校学生、妇联、复退荣转军烈属、治安人员、企业厂长、民营企业主、后勤服务人员等多个团队,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专人负责管理,充分运用文化长廊各个功能室开展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我们都会组织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在这里进行学习,并由本村的退休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辅导,另外还会请来美术、书法等艺术教师来给学生讲课,以陶冶学生性情。
如今在土桥村,村民和新莞人闲瑕时分总会到文化长廊来转一转,缅怀前辈的光荣历史,感受现代的巨大变迁,从书籍的海洋中吸收知识,而每个学期的本村在校学生会议,前来参观文化长廊已经成为村里学生的“必修课”,人们在这里不仅铭记了历史,并从历史时空的演变中找到了奋发图强,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原动力,成为村民和广大新莞人学习的乐园。荣誉室
[“荣誉室”原来是设在村委办公楼内的,由于办公楼的改建,2006年5月迁至文化长廊]
土桥村原是东莞清溪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全村只有300多人。早在1936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土桥村的青年很快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积极要求进步。1938年,土桥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的组织。
土桥村在战争年代,曾经是中共清塘区委的所在地,也是中共东江特委与东莞县委的联络站、交通站,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情报站、交通站。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就有32人参加了党组织,先后有43名青年男女参加了东江纵队或粤赣湘边区纵队,村党支部把留下来的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游击自卫队,另外还有妇女会和兄弟会等村民自发组织,配合部队对日、伪、顽进行了长期、残酷的斗争。当时,全村被日、伪、顽多次洗劫,损失惨重,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解放,有9名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后人永远怀念革命先烈和继承发扬我们村的光荣革命传统,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团结一致,把我们土桥村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富裕、团结、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94年初,在黄克、黄布、邓华和莫志强四位老同志的倡议下,发动大家自愿捐款,1998年建设了“荣誉室”,陈列了全村烈士遗物、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她是我村的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同时也是清溪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览室
分为两个部份: 土桥村企业产品展览室:
陈列着在我村投资企业的部份产品。土桥近代农家具展览室:
这里陈列的都是我村在上世纪80年代前常用的农具和家具,大部份的展品都是由我们的村民捐出来的,有些则是从附近的村庄收集回来的。
[我们虽然是农村,但现在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人们的生活好越来越好,年轻一代对农村以前的艰苦生活了解却越来越少。这些旧农具既能让老一辈回忆起旧社会的农村生活情景,又能让新一代了解我们的过去的艰苦岁月,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第四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农户申请书
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农户申请书
兹有偶里乡寨霞村第四组龙开亿同缘妻龙正兰两人现有56、57岁,体弱多病,一家三口人,有劳动力一个,承包耕地面积2.01亩,家住寨霞村四组,地名布旧搞,住的木房已经30多年了,由于地基是黄泥巴,久而久之地面塌陷,现已经成为危房,特别是食灶建在二楼,支撑的木柱已经腐烂,对于防火及为不安全,想改建到一楼居住,但由于距离公路的路程较远,交通不变,搬运和倒运都十分困难,之所以一直都改变不了,主要是相距乡政府、街道市场有1.5公里,其中有一半的是泥巴路面,如遇雨天,行走就十分艰难,小孩和老人那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小孩上晚自习,时有滑下小溪的危险。龙正兰还在农闲的时间做收废品小生意补贴家用,为了便于收取,为此,我们全家人商量,申请生态移民搬迁,希望在乡政府及上级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由现居住地通过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到偶里乡寨欧村生态移民安置点居住,本人愿意按照乡政府的统一规划按时完成自住房屋和附属设施建设,同时一定在新的居住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并衷心的感谢上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申请
锦屏县偶里乡寨霞村第四组村民 龙开亿
2012年3月8日
第五篇:大垴移民搬迁项目建议书
榆社县岚峪乡大垴村移民搬迁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提要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榆社县岚峪乡大垴村移民搬迁项目
2、建设地点:岚峪乡前庄沟(距大垴村旧址1公里)。
3、项目建设单位:岚峪乡政府
4、项目法人代表:李星海(岚峪乡乡长)
5、项目主管单位:榆社县人民政府
6、项目性质:新建
7、建设规模内容:此次移民搬迁大约需占用土地35亩。移民建房 80户;新建村委会1个;新建卫生室1个;新建300㎡健身场所1个;新建农家文化大院1座;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新打井1眼,建蓄水池1座,泵房1座,铺设吃水管道2856米;安装变压器1台,电线10000米;新建主街道长516米,宽5米,巷道675米,宽3米。
8、建设期限:2012年至2013年
9、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870.1万元,除上级扶持资金外,其余不足部分由村集体和个人自筹解决。
(二)移民村基本情况
大垴村位于榆社县岚峪乡中部,地形呈箕形,两面是山,中间是沟,以丘陵山地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理 1
位臵相对偏高,年平均气温低于8.8℃,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63.5毫米。全村有144户,428口人,耕地面积1040亩,退耕还林面积498亩,人们居住比较分散。村民以种植玉米、大豆、谷子、小麦、笨鸡养殖、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笨鸡数达7000多只,外出务工人员有110余人,干果经济林200多亩,2010年人均收入1680元。
二、项目建设背景
(一)该村房屋主要分布在阳圈凹、道沟、窑上、韦地沟和上大垴五条沟,70%为土木结构,大多年久失修,居住了两、三辈人,不同程度出现了裂缝、顶漏等现象,虽然近年来落实国家政策对一些特别危险的房屋进行了改造,但大多数属于危房,一到雨季,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直接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该村所处位臵属地质灾害频发区。近5年来,共发生山体滑坡3次,造成15户房屋倒塌,经济损失75万元。
(三)该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出兵、出粮、出干部的模范村,当时参军46人,牺牲19人,前线运送粮食上万斤,并涌现一批先进模范人物,现在大垴村建有烈士纪念碑。
三、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村容靓丽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创意超前新颖、设计科学合理、便于实施操作”的原则,进行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筑标准,建设砖木结构平房,抗震要达到里氏8.0级。同时必须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保证水、电、路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注重住房的生态环保,做到住房100年不落后。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帮助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点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贫困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安臵,改变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群众的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充分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安臵的原则。
根据资金筹措能力和安臵条件就近安臵,确定移民规模和范围要科学合理,注重安臵方案的经济性、可操作性。要统一编制搬迁规划,移民新村要做到布局合理、思路超前。规划搬迁和安臵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
整相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
3、坚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移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的地方,避免迁入易涝、易旱等不利于长期生存发展的地区,力争一次安臵到位,避免二次搬迁。
4、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移民搬迁涉及多项工程建设,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农资金用于移民村的产业发展培育、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而保证移民户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移民搬迁范围、对象、地点和时间期限
此次实施移民搬迁的范围为岚峪乡大垴村,共 144户、428人,地点为前庄沟(距大垴村旧址1公里)。计划于2012-2013年,分2年分步实施。2012年办理各项前期手续,2013年建设移民新村,年底实行整体搬迁。
(五)建设规模及内容
此次移民搬迁大约需占用土地35亩。移民建房 80户;新建村委会1个;新建卫生室1个;新建300㎡健身场所1个;新建农家文化大院1座;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新打井1眼,建蓄水池1座,泵房1座,铺设吃水管道2856米;安装变压器1台,电线10000米;新建主街道长516米,宽5米,巷道675米,宽3米。
(六)存在的困难
1、资金筹措困难,主要原因是目前村民收入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人均年收入仅为1680元。
2、建设用地征用比较困难。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移民建房 80户,以户均202㎡,每户7万元测算,需投资 560万元,新建村委会1个,需投资45万元;新建卫生室1个,需投资5万元;新建300㎡健身场所1个,需投资5万元;新建农家文化大院1座,需投资40万元;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需投资10万元。新打井1眼,建蓄水池1座,泵房1座,铺设吃水管道2856米,需投资30万元;安装变压器1台,电线10000米,需投资51万元;新建主街道长516米,宽5米,巷道675米,宽3米,需投资45万元;项目前期费用79.1万元,投资共计870.1万元。
(二)资金筹措
村集体和个人自筹348.04万元,其余522.06万元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解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将移民工作列入乡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推行移民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移民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负
责人也负有相应的责任。将移民工作纳入实绩考核范围。
(二)狠抓落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细化工作,真抓实干,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干部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移民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移民工作顺利推进。
六、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
1、社会效益
通过移民搬迁可彻底改变该村村民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
2、生态效益
实施移民工程最大的效益之一就是让迁出区绿起来,此项目实施后,空出的山庄窝铺可以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或由大户经营发展庄园经济和植树造林,植被得以恢复,生态得以平衡发展,通过实施封山造林,达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不仅对迁出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有益,而且对全县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