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

时间:2019-05-15 16: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

第一篇: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

冷水中学八年级历史学案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主备人:王松格审核人:杨红闯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二、教学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三、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四、教学流程:

(一)设疑自探

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制定时间:年党中央制定。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实现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简称为“一化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从年开始至年完成。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成就:到1957年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不仅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的不合理布局。意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大改造:内容:改造、手工业和。实质:对实行变革,使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到的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年9月。颁布机构:第一届第一次会议通过。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意义:使我国的和法制建设有了。

(二)解疑合探

①你认为三大改造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③理解什么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三)质疑再探

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认识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四)巩固练习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常概括为()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项基本原则”C.“一化三改造”D.“一五计划”

2、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B.时间相当长,任务十分艰巨 C.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D.体现了工农联盟的原则

3、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C.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的实施 4、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其中不包括()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

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A.鞍山大型轧钢厂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C.长春一汽生产解放牌汽车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地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社会主义工业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8、继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展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活动。20世纪中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标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9、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赎买等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土地改革运动10、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D.讨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出台C.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出台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以上材料均选自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1)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材料一中“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具体内容。(要求写出四点具体史实)请列举出两个当时建立,并长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名称。

(2)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哪一历史结论?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

②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知道社会主义“三大发行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③ 知道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五”计划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 2.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

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 【新课探究】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含义: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制定,基本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其中“一化”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一化三改”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2、开始时间:1953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中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讨论原因:结合 19 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加以说明。①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②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③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注:从 1953 年起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4、建设成就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3、途径: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引导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于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实质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不足: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缺点和偏差,表现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一些问题。

讲到此,提醒学生“过渡时期”的时间跨度是1949—1956年,而不是1953—1956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目的:

引用课文 24 页第一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话明确制定宪法的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制定经过

1954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意:①《宪法》取代已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②《共同纲领》完成了临时宪法的历史任务,但仍是政协的指导性纲领。③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行使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是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3、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时代意义: 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总结历史经验。确认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新成就。

规定了国家体制(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等。)

课堂小结 1、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课后习题 【达标巩固】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常概括为()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化三改造”

D.“一五计划”

2、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B.时间相当长,任务十分艰巨 C.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

D.体现了工农联盟的原则

3、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实施 4、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其中不包括()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A.鞍山大型轧钢厂

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C.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地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1)

材料反映的是哪部文献的内容?制定于何时召开的什么会议?

(2)

这部文献的性质是什么?在它产生之前,是哪部文件代替它起到了临时作用?

(3)这部文献的颁布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3课习题参考答案: 1—7:C A D D D B A 8:(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

(2):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板书

第三篇:请深入理解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请深入理解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答: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

1953年,中国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实际上就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于1951年着手进行。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形成草案。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计划规定: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五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没有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不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国在当时进行这样巨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1956年,中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例如,长春第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飞机制造厂成功试制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青藏公路、康藏公路、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限额以上的项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开工或竣工。全国城乡呈现出一派建设的繁忙景象。这些建成的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都是国家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的国营企业。这些建设成就,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五”计划实施前的679亿元,跃升到1957年的1068亿元;财政收人从1952年的183.7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310.2亿元;粮食从6392亿吨增至1.905亿吨;钢从135万吨增至535万吨;发电量从73亿度增至193亿度;货运量从3.516亿吨增至8.0365亿吨。

(3)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推动力量。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到1957年应达到的指标,在1956年底就提前达到了。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斋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开始有了贫富分化。根据这个实际,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民在土地改革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冷却,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土地改革之后,互助组很快在广大农村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

互助组能否再前进一步呢?毛泽东调查研究后指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阶段,那么中国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合作社,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发扬起了两种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党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这种积极性,而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国家从1953年起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统购统销,基本取消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自由市场,限制农村的商业投机;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削弱城市资本主义和农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联系;大力发展信用合作,缩小农村中高利贷活动的地盘。这样,既保证了人民对粮食、棉花、油料等的需要,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总结了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一是互助组。这具有马全力: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性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人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逐步过渡,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前期,其发展是健康的。到1954年底,互助组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1953年为1.4万个,1954年秋为10万个,1954年底猛增到48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增加到1954年底的7000万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从19.2%增加到60.3%。80%以上的合作社都做到了增产增收。

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1955年夏,中国共产党内引发了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道路、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并对农业合作化同机械化、社会改革同技术改革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但报告不点名地错误指责邓子恢主持的中央农村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站在群众运动后面指手画脚的“小脚女人”,从而将正常的党内争论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87.8%。但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在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1955年底,党和国家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实际上,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而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积极推进。

区别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把官僚资产阶级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其统治,在经济上没收其资本。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因此,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则把他们当作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

改造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如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多种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在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有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了生产领域。此时,国营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了。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在这种合营企业中,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企业收益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所得不足1/4。这种企业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合营工业的产值占到全部私营工业产值(包括已合营的在内)的49.6%。同年,在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国家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这就叫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这种企业基本上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这种企业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了。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在资产阶级没有别的出路的条件下,这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案。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拟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赎买政策,但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绝大多数资本家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许多人担负了一定的领导职务。这既有利于发挥他们经营管理的特长,又为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了条件。国家还安排他们进行学习和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访间,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外形势,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许多原工商业者提高了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同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第四篇: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过渡时间表

广播电视数字化将使我国目前的4亿台电视机成为一个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大大加快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极大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带动高技术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等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形成上万亿元的产值。数字化是一场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分步骤实施。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充分分析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借鉴国外数字电视发展经验,广电总局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提出按照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同区域,分阶段实现向数字化过渡。《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户,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按照这个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和有线电视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一、地域划分

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外,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海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贵州。

二、时间划分

分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四个阶段。

三、过渡计划

第一阶段:到2005年,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第二阶段:到2008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第三阶段:到2010年,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第四阶段:到2015年,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四、过渡办法

采取分区分片整体平移的过渡办法。在一个HFC有线电视网中,以最后一级光节点为单位整体向数字平移,即在最后一级光节点所带用户每户至少配置一个机顶盒后,可以在该光节点关闭模拟信号。以此类推,当所有光节点都关闭模拟信号后,整个有线电视网就可以停止传送模拟信号。对于还未进行光缆改造的有线电视网,要求先进行光缆改造再向数字化过渡。

第五篇: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过渡》学习提纲(原创)

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4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背景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二)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远远相当落后。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主要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三、“一五”计划的起止:1953—1957年。

四、“一五”计划借鉴苏联经验,也得到苏联支持。中心: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一)汽车制造业与飞机制造业等一些现代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等。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如: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等。

六、“一五”计划的作用: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第5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内容: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任务与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方式:

1、农业与手工业:实行自愿原则,通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是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五、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基本形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54年。地点:北京。

2、主要内容: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享有全国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决定权、监督权(制定与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讨论决策国家重大事项,监督人民政府的工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2)选举国家机构组成人员: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国家主席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一)人民政协性质职能的转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组织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仍然存在。从此,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工作,发挥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职能。

【补充了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爱国统一战线】

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二)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

1、合作方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中共明确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特点:(1)多党合作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2)多党合作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3)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与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与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3、作用:

这一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既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也有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与国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补充了解:人大与政协的区别】

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大这一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和基础的政治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现阶段,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范畴。

2、法律地位: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并对人大负责。政协没有被赋予与人大相同或相似的国家权力,故不存在“一府两院”对政协负责。

3、职能与法律效力不同:人大有决策权,并在决策后监督“一府两院”的执行情况,体现了国家权力意志。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其意见与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4、产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界别推荐产生。

5、工作形式不同:人大工作形式主要有修订宪法法律、审查批准有关议案、执法检查、评议、任兔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质询或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政协的工作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民主协商会、座谈会会等,通过议案、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等进行民主监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政策: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为民族大家庭的解放贡献了力量。

(三)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共同纲领》与宪法所确认。

3、我国民族自治机关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4、民族自治区:省级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五)民族区域制度制度的意义:

1、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还巩固了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第7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一、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以本国的综合实力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二)建国初美国与苏联的对华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持敌视态度: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政府在国际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重新建立独立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理,再经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3、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在两极格局中,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提出:1954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并分别同这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二)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三)意义:

1、已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步入国际舞台

(一)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率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亮相世界外交舞台,并对会议作出积极贡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二)参加万隆会议 1、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重大贡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4.对中国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5、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下载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税初任公务员如何向正式公务员过渡

    地税初任公务员如何向正式公务员过渡《公务员法》第32条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合格的,取消录用。"那么,作为地税系统的初任公务员该如何做......

    2007-02-16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为推进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广电总局于5月13日制定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读后感

    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有感姓名:安梦天学号:2012103146 专业:经济学基地摘要:在这本书中,斯蒂格利茨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集中对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

    过渡句

    过渡句大部分用在提出分析问题间、分析解决问题间的过渡,其中上一节的必要性是万能过渡句,都可以用。 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有很强的针对......

    信号过渡

    (3)信号过渡施工 本工程施工时间紧、任务重,对既有运输影响大,新线引入站场后,需要停用相关信号设备,和电务、工务、车站等单位密切配合。 为减少施工干扰,节省过渡工程费用,方便生......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

    向沙漠进军学案五篇范文

    初二上册第19课《向沙漠进军》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写作思路。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了解......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案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点知识归纳】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是建设文化强国。1.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提示:文化的作用(与综合国力)、当前形势、背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