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工作汇报(2012.5.10)

时间:2019-05-15 16:0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工作汇报(2012.5.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工作汇报(2012.5.10)》。

第一篇: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工作汇报(2012.5.10)

北碚区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

工作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2010‟156号、„2011‟158号文件精神,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工作的决定,我镇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作风和争先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奋发努力,在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改造、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等方面进行了试点探索,现就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工作推进情况

1、快速行动,推进有力。自接受集中试点任务以来,我镇按照市、区的统一部署,立即召开党政扩大会议,专题研究、专题布置,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全体镇级领导为副组长、各办站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兵强将搭建镇、村专职综合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创新等工作组的基础上,以建立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契机,迅速掀起了土地股权化改革热潮。

2、措施有力,成效明显。按照 “探索农村集体土地股股化改造路径,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广大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改革要求,我镇通过设计并组建涉及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农房和集体资产五大生产要素全覆盖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全面促进了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属由实体承包向虚拟股份转换、经营格局由家庭生产向集约经营转换,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股权化管理、要素化配置、固定化持有的目的,努力推动盘活宅基地、农房等“死资产”,在切实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六到农家”要求,1通过打捆项目资金、银行信贷融资、社会业主投资、群众自筹等形式形整合各类资金万元(其中:投资2062.8万元用于覆盖近5万人的15个村人饮工程;投资4401万元硬化农村公路64.03公里和修建园区道路7公里、投资1520万元修建生产便道335余公里;投资万元升级改造15个村的农村电网;投资万元为户建设天燃气、沼气和等清洁能源;投资3800余万元完成15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场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投资1434.5万元维修渠道和河堤24.3公里、整治山坪塘和病险水库78口、恢复灌面4万余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了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农民居住快速集聚。按照集中示范点改革要求,我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生态移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形式,积极探索集居点三种建设模式,快速形成了50户以上及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点5个,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分别为政府主导型:素心芳泽居农民新村总建筑面积为㎡、聚集户人、节约建设用地亩,台农园农民新村总建筑面积为㎡、聚集户人、节约建设用地亩;业主主导型:华夏养老中心农民新村总建筑面积㎡、聚集户人、节约建设用地亩;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型:集真寺集居点总建筑面积1.1万㎡、聚集55户193人,夹沟集居点总建筑面积

3.94万㎡、聚集197户689人。

三是土地改革健康推进。为探索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路径,我镇设计并组建了4个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入股农户569户、1642人,入股各类土地面积1542.68亩(按地类分:田825.69亩,土454.62亩,林地262.37亩;按股权分:耕地股 1189.38股,林地股262.37股),并

成功引进重庆海峡两岸、天恒成华、川江建材和碚圣农业等企业入驻兴业,为入股农户年创收201.68万元(其中:保底收益197.73万元,固定分红

3.95万元),实现户均年增收3544元、人均年增收1228元;为集体经济组织积累各类发展资金7.34万元(其中:管理费1.47万元,公积金2.2万元,发展资金3.67万元),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了“空壳村”集体经济。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推进,形成改革合力。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确保全面达到改革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关心,先后在区政府119次常务会和区委118次常委会上专题研究,并于2011年11月24日以北碚委办149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的意见》,整合30余个部门的政策、资金,定向投放到改革试点区域,群策群力加以统筹推进,全面促进了示范点的快速推进。

(二)科学规划,促进依法运行。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是一项创新性非常强的工作,为确保改革既能取得实效,又能依法运行,少走弯路,在改革之初,区、镇、村三级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地搭建了“12315”改革框架(1:1个主体,即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改革主体;2:2个目的,即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和增加广大农民财产性收入;3:3级管理,即村股份合作社、村两委会和镇土地股份合作管理中心分级管理;1:1种模式,即合作社均设置土地资源股和集体资产股进行量化配股分红;5:5大覆盖,即努力实现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农房和集体资产五大农村生产要素全覆盖),按照全面准备、封闭试点、稳步推进“三步曲”,创新地、稳步地、依法地推进了集中示范点建设有序运行。

三、下步工作打算

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土地股权化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工作,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静观实际,适宜全市推广的新路径,下一步我镇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探索、努力改革、认真总结、全面推广,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和打捆整合上级资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六到农家”;二是积极整合资金和力量,进一步加快涉及农业产业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特色水果基地、花木交易市场、颐老养老中心和农谷温泉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积极借鉴浙江、江苏等先进地区经验,积极争取政策努力创新,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农村五大生产要求全覆盖。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在市、区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静观镇以土地股权化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了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工商登记注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宅基地利用和农房使用权交易等政策瓶颈未破除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改革试点工作的健康进行,急待在今后的资金整合和政策改革方面加以解决。为此就该改革试点工作做如下建议:

一是统筹城乡建设资金投入是基础,目前虽各部门均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并重点倾斜各示范点,但由因农村基础设施等历史欠账太大,加之改革前期成本巨大,仅凭区、镇现有经济实力,还难以全面承担。建议对地方设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基金,加大对试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无息贷款,促进试点工作快速推进,实现广大农民早日通过改革增收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是关键,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确保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而制约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最大的瓶颈则是土地利用方面的约束。建议研究涉农行业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对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发展规模和资金投入比例,给予设施建设用地建设指标,加快产业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城乡一体。

三是统筹城乡建设政策突破是支撑,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的约束,对现有宅基地、农房等涉农政策结合本次改革试点进行适度调整,否则仅凭农村耕地、林地和集体资产的改革无法实现大的成效。建议工商、国土、规划、房管等上级部门积极进行涉农政策的创新研定和主动参与试点镇改革指导。

第二篇:统筹城乡,加快中心镇建设

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材料4篇

浙江中心镇建设的原理及知识点

韦天老师提示:浙江省的中心镇建设,既是得到中央肯定的做法,又是做好城乡统筹,加快浙江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因此,考生要结合韦天老师组的模拟卷的内容和下面列出的原理和知识点掌握好。

一、浙江中心镇建设的“成因症结”:

1、.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特色不突出。

2、规划缺乏特色,城镇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

3、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

4、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有待提高。

5、存在城乡户籍分割、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饥渴”等问题。

二、浙江中心镇建设的意义:加快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心镇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浙江中心镇建设要做到几个结合:

1、加快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要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2、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4、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浙江中心镇的基本思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以促进中心镇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发展之路,使中心镇建设在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五、浙江中心镇的对策和措施:第一、科学规划,促进中心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第二、实施“千亿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加快中心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支持中心镇设立产业集聚发展功能区。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三、实施“千亿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中心镇社会事业,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第四、开展强镇扩权改革。要赋予中心镇相应的经济项目、备案权和市政设施、市容交通、社会治安、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社会管理权。第五、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县与中心镇的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县与中心镇的财力分配关系,实现财力适度向中心镇倾斜,促进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市培育。第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要优先支持中心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合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切实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需要。第七、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金融机构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第八、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全面建立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村居民,可根据本人意愿,申报登记为城镇户口。第九、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制度和政策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差距。第十、要加快住房和化政管理体制改革。如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把已在中心镇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如要提高中心镇的行政效率等。

下附中心镇建设的四篇范文

范文一

“中心镇建设”: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所谓“中心镇建设”,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事实上,农民进城仅仅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它的实质则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

我省推进农村“中心镇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农村“就地城镇化”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思想认识存有误区,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管理体制错位脱节,建设资金捉襟见肘,户籍制度仍是樊篱,要素配置亟需调整。针对这些问题,继续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要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统一思想认识。要把各级政府领导的注意力,及时转移到小城镇建设上,杜绝部分政府领导仅热衷于大中城市建设,忽视或不屑小城镇建设的错误思想。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一定要处理好大城市建设“锦上添花”与小城镇建设“雪中送炭”的关系。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一要改革和探索中心镇管理体制。对于各地强镇,建议采取设市、转街、并区等方式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改变“人大衣小”、城市乡镇化管理的局面。二要探索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要推动全省新型小城镇建设,则应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把下放权限惠及所有镇,并增加扩权事项。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制定政策,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入领域,激活社会资本,建立新型小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小城镇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议将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重点转移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

建立人口梯度转移机制。要在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在解决进入城镇农民就业稳定性、降低迁徙成本、优化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新一轮政策创新。放开农村小城镇的户口迁移限制,允许农村人口自由地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消除就业制度上的歧视政策,增加进镇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建立健全进镇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减少“两栖人口”的数量,等等。

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激励机制。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大小城镇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工业企业向小城镇作梯度转移。严格控制大城市工业用地指标;将大中城市工业企业梯度转移数列入政府考核序列,确保落到实处;进一步建立健全小城镇承接大中城市工业企业的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建立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小城镇延伸机制。采取集团化模式,把大城市与小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有机整合,这既能缓解大中城市过重的功能负担,又可使小城镇居民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资源,缩小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如我省的一些名校、名医院等,都先后到市县甚至镇上与当地学校、医院联合办校、办医,有的已经形成集团化管理,连锁布点,有效推动了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延伸。

只要全省上下认定目标,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浙江中心镇建设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快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范文二

加快中心镇向小城市的大蝶变

从浙江的发展实际看,由农村工业化拉动的小城镇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当年的撤县设市使浙江的城镇化发生了第一次质变,那么,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化小城市的战略决策,将为中心镇的大蝶变带来重大的转机,开

启以新型农民为主体建设新型城市的新探索,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的战略决策具有鲜明的前瞻性,成为我省实施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战略的一个关键性举措。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小城镇建设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遵循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和小城镇差异化发展的现实性,把一批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强、人口承载潜力大的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城市数量太少和城少镇多的状况,这既是小城镇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加快农民转移转化、产业集聚集约的重大战略。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协同推进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把由中心镇转化而来的现代小城市培育成为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的新平台,这是全面提升城乡生态承载能力,实现经济集约、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的现实选择。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大创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把农村地域建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小城市,这既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以人为本、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重大契机。根据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和小城镇向现代城市梯度演变的规律,适时推动小城镇中的佼佼者——中心镇向现代小城市率先蝶变,将把小城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高点,为城乡融合发展和扩大内需提供广泛而持久的动力,为实现从工业化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向城镇化主导的内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大的战略支撑。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为实现城市化的科学发展提供现实路径。在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走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田园城市之路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充分体现城市与农村联姻的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将为我们提供一条既能让更多农民进入城市安居乐业,又能让城市现代文明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化、低碳化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双赢之路。

只要全省上下认定目标,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浙江中心镇建设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快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此文从意义去写)

范文三

科学定位中心镇的形态功能

对中心镇蝶变而成的现代小城市进行科学的形态功能定位,是这一新战略的目标任务得以全面实现的重要保证。

根据当代国际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趋势和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发展要求,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由中心镇培育建设而成的现代小城市,应该是充分体现城市与农村联姻发展、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的城乡一体化田园城市。具体来说,要念好“联动、互动、驱动、协动”八字经。

“两新联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让现代小城市成为提升城市化水平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平台。一方面,要把中心镇拓展成为实力更强、集聚力更大、吸纳人口劳动力更多、城市功能健全的现代小城市,成为吸纳周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中心。另一方面,要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动力机制,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层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形成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群互动”:城镇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让现代小城市成为县域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和城镇集群的新载体。率先推进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小而全的乡镇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的弊端,破解浙江小城镇多而不强,现有工业园区多而不专等问题,以现代小城市建设为载体,实现城镇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优化浙江城乡生产力、人口的空间布局。现代小城市建设,必须十分重视特色产业集群对人口集聚和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聚集度高,产业链完整,区域内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打造新城市功能区块,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两创驱动”:全面创新与全民创业驱动发展,让现代小城市成为农民进城创业的新基地和体制全面创新的试验区。一方面,要从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的力量和创业始终是富民强省的内源动力的实际出发,把创新提到更加重要和更高层次上,把创新战略全面贯穿到推进现代小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激发体制机制的新优势。另一方面,要把现代小城市作为让农民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创业创富的有效载体,以创业促就业,不断激发创业创富的激情,为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更为强大的动力。

“两和协动”:和美家园与和谐社会协同创建,让现代小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城市,成为务工经商农民的新家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区域。要从人居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完备、邻里关系和睦的和美家园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的实际出发,把和美家园与和谐社会的协同创建作为现代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和美家园创建活动来引领社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净化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低生活成本、高生活品质和普惠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来提升社会文明进步和公平正义,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和美家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和氛围,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只要全省上下认定目标,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浙江中心镇建设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快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范文四

中心镇建设的改革路径

浙江省中心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必须正视前行中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国我省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从根本上突破,户籍、土地、住房、社保、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制度障碍依旧存在;城乡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预算分配还存在严重偏差;中心镇作为农村行政区划和乡镇政府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传统制约;现有城乡规划建设体制难以适应城市化和中心镇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城乡居民和各级干部在城乡发展的观念思路和工作方法上还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心镇向小城市蝶变的重要制约因素。要使中心镇快捷地蝶变为现代化田园城市,必须整体做好“变性、换壳、增容、扩域、转制、综改”十二字改革文章。变性,就是要实现中心镇从大乡镇到小城市的质的转变,实现乡镇功能性质的中心镇向现代化田园城市的华丽蝶变。

换壳,就是要把中心镇作为小而全、小而杂的麻雀窝式的企业集中地转换成梧桐树式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地,实现产业升级的凤凰涅槃。

增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增强中心镇吸纳农民进城的承载能力,把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创业就业作为小城市发展的内源动力,让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及其家庭成员实现向安居乐业新市民的身份转化。

扩域,就是要从增强中心镇小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力、带动力的目的出发,突破中心镇行政区划的局限性,因地制宜地把周边乡村并入中心镇的版图,增加中心镇发展的腹地,使中心镇实现从乡村地域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向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以城带乡的前沿阵地的完美转身。

转制,就是要把中心镇作为乡村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为能有效承担城市管理服务和以城带乡发展功能的公共服务型城市政府,实现从传统型乡镇政府到现代型城市政府的转型升级。

综改,就是要把中心镇作为率先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联动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社保制度、产权制度等配套改革,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进城农民市民化、农地经营规模化、农民居住社区化、村级资产股份化、集体建设用地资本化,努力实现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新体制的历史嬗变。

只要全省上下认定目标,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浙江中心镇建设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快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第三篇:XXX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

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XXX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近年来,XX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改善了农民增收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农民收入由缓慢提高转变为平稳较快增长,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6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7%,达到2.28亿元;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8.2%,达到4.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4783元。200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6.9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7%,达到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7元,增幅12%。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非农业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镇一体化建设明显加快,截止目前,XX镇城镇化水平已达到%,非农业人口已达到万。预计2008年实现社会总产值7.6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

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683元。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XX镇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作思路、方法上不够大胆、不够创新,出现了重农村、轻城镇的现象;村与村之

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城镇化与人口增长、人均资源少、环境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规划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适应城市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与扩大劳动力就业的结合上,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和制度保障;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较差,产生了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了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瓶颈”,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我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约因素。

今后几年,镇党委将以科学发展观总缆农村工作全局,以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一河两湖三线,发展繁荣一镇”,突出打造旅游小镇和都市农业两大特色,大力实施商贸富镇、旅游兴镇、科技强镇战略,努力完成设施园艺示范带、高效养殖示范带、生态旅游示范带和中心镇村商贸带四大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打造“三大”农业品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提升集镇建设水平,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建设以小城镇为依托的绿色城镇体系,加速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XX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良好的局面。

按照“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工业面向农业办,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路子和办法,始终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一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规模”的原则,以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优势主导

产业,以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为目标,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连片规模经营的产业基地。积极扶持兴办带动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粮食、蔬菜、乳品等深加工企业,实现规模集约化经营,形成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局面。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以“花卉、蔬菜、粮食、畜牧”为主的四大产业板块,致力于建设以设施园艺为主的花卉和蔬菜产业,形成以昆仑、洼路、茂盛、官湖四个科技示范园区为主的设施园艺带,逐步打造XX鲜切花和无公害蔬菜两大品牌。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完成测土配方施肥示范30000亩,在汉延渠以东形成以粮食作物为主的优质米商品粮基地10000亩。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针对农村之间发展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本着“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发展特色村”的思路,狠抓村镇规划,通过抓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努力把XX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相对完善的小城镇。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镇的目标,突出“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三大特色,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带,推进“塞上农民新居”建设,以鸣翠湖、清水湖等湿地资源开发建设为主,加大“四水产业”和生态旅游建设,加快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沼气、信息网络普及率达到100%。针对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认真落实国家土地承包政策,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发挥城镇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功能,活跃壮大第三产业。三是统筹城乡生

态建设,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治理“脏乱差”为切入点,以“四化一配套”(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配套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修路、改水、整环境等,使农村面貌整体大改观,形成路畅、水净、地绿、村美的新农村。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认真落实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各项政策,健全完善教育、医疗、突发性困难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农民参保率达100%,农村中、小学学生入学率达100%。五是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以“农民技术学校”为依托,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三大工程,充分利用冬季农闲时期为农民“充电”,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扫除“科盲”,让农民在新的领域掌握一技之长,为开展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使农民真正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来,成为了企业的产业工人。六是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全镇农村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平安村庄”、“文明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快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和扩散,促进了农民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活跃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塑造“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七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核心,健全完善村级为民服务阵地,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四篇:彭州市升平镇关于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示范点建设的实施方案

中共彭州市升平镇委员会 彭州市升平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示范点建设的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综合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彭委发“2011”1号)精神,结合升平镇实际,特制定升平镇2011年综合示范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开展综合示范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综合示范、统筹集成、突出特色、远近结合‛和‚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等基本要求,围绕实施‚四二一一‛发展战略,以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为载体,以‚六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

总体要求:紧扣‚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清罗公路为主轴,以场镇为中心,用4—5五年打造龙福、昌衡、莲泉、玉泉、银雀、积泉等‚六村一社区‛综合示范线,建设龙吟、青春、石桥、广圣、墓山等五个综合示范点。2011年,重点实施龙福村市级综合示范点建设,全面展示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和人文深厚的世界现代田园先行区发展风采,把龙福村建设成为彭州平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和典型。

二、龙福村基本情况

龙福村位于升平镇之北,与彭州市中心城市——天彭镇紧邻,处汉彭公路支线——清罗公路升平段的端口。全村辖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68人,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775亩。‚5〃12‛地震发生后,该村抢抓发展机遇,借力灾后重建,建成了宁德大道和统规统建点,一产规模经营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的愿望十分强烈。在产业发展上呈现出三大特色:一是引进成都玉圣公司,一期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7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二是引进成都建稚农业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打造彭州一流乡村酒店;三是乡村旅游业态形成,2010年被彭州市评为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工作方案

(一)科学制定规划。按照升平镇制定的‚十二五‛城乡一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一是由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牵头,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6月底前完成龙福村村庄规划;二是由镇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在市农发局的指导下,5月底前完成龙福村产业发展规划。‚两大规划‛的总体目标;农民集中居住及配套设施齐全、花卉苗木主导产业拓展升级、乡村旅游产业提档优化。

(二)实施两个集中。建立健全镇为主体的提升‚三个集中‛质量和水平的责任体系,强化市场手段,全力吸纳社会资本统筹推进龙福村农民集中居住和土地规模经营。一是由镇社会事务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分室、劳动保障所牵头,在5月底前,建立健全已建成统规统建点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管理服务机制,并有效运转。二是由镇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力抓一产招商引资,至少引进投资 规模过千万项目1个,同时,做好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服务管理工作,实现玉圣生态进一步扩大规模,建成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启动建稚农业乡村酒店建设。到11月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300亩。

(三)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力打造彭州城市后花园‛发展思路,发挥玉圣生态的带动作用,形成明确的花卉苗木、乡村旅游主导产业。由镇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通过建立专合组织、农民自主联合体等形式,依托玉圣生态,发展壮大花卉苗木产业。具体措施:一是以玉圣生态为龙头成立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吸引镇境内外花卉苗木专业户和当地农户以资金或土地作价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户+带地农户‛的规模经营模式;二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彭励农民以土地入股,集中成片开发花卉苗木产业,其集中规模经营运作模式为‚‘土地银行’+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农户成立农民自主联合体,按照农民自愿原则多种方式集中经营土地,支持农民发展花卉苗木,建成1个百亩蔬菜规模经营示范片。

(四)强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落实‚1+13‛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由党政办公室牵头,7月底前完成龙福村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室、劳动保障站、村卫生服务室、人口计生服务室、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村调解室、警务室和健身广场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由镇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于10月底前,运用市场化手段,在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新建日用品放心店和农资放心店各1个;由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牵头,于6月底前,在农民集中规划区内,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公共厕所1个,并建立起环境整治配套机制;由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牵头,于12月底前,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污水处理设施1个。镇综合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市 相关部门的联系,争取项目对村境内沟渠、河道、提灌等设施实施整治。

(五)探索产改成果运用新机制。以镇为实施主体,以龙福村为示范主体,由镇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在市国土局、房管局和市农发局的指导下,4月底前完成完成确权颁证收尾工作,采取四条措施,探索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新途径:一是运用好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围绕乡村旅游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主导产业,推动蔬菜、养殖、乡村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快速跟进。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组建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贷款抵押管理办法,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落实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明晰土地权属。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集中连片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健全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力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总之,要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用好用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着力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着力促进农业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难题、着力拓展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渠道。

(六)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按照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大五机制‛要求,由镇综合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制定2011年龙福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示范标准,相关办(所)、中心组织实施,9月底前完成。一是在教育方面,实施‚寸草心家园‛计划,新建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利用综合活动室功能,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办培训班至少4期。二是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建立计 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在文化体育方面,管好村群众文化体育广场和健身器材;管好群众报刊阅览室,建好村便民服务室;加强村广播电视室等设施管理,提高使用率。四是在治安方面,组建村综合巡逻服务队,提供治保、协助纠纷调解、代办村民事务、政策宣传等服务。五是在环境卫生方面,推行‚一村一组‛试点工作,落实农户院落‚门前三包‛责任制。对重点路段的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管护,由村采取比选招标方式推向市场,实行‚购买服务‛。六是在农业生产综合服务方面,由村采取比选招标方式‚购买服务‛;依托镇农技畜牧片组建1支推广农业科技和动物防疫服务队,通过市场运作,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七是在就业和社保方面,建立就业培训、就业信息联络机制和及时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劳动力及时就业、平等就业、充分就业;做好社保政策宣传、咨询和农民参加社保等审批事项的代办工作。八是在村便民服务室建设方面,建立村便民服务代办制度,设立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党员服务、残疾人帮扶、老年证办理等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九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主要道路、沟渠的维护,由村采取公开竞标或比选方式,实行‚购买服务‛。十是在小区建设管理方面,在市民政局、市房管局的指导下,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

(七)完善“131N”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由党政办牵头,采取大规模培训干部和村民议事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及村民代表等方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利用今年镇换届机遇,加强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宣传,提升自治组织 的地位;二是要定期召开村民小组议事会、村民议事会,严格按照议事程序讨论议决村内事务,提升村民民主议事的意识和水平;三是要坚持村民议事公开制度,对村民诉求、意见和建议要广泛征求意见,过筛议事,全过程推行议前公开,议后公示,过程监督,事后评议,确保群众满意。

(八)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龙福村要围绕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量化、农业专合组织健康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等方面出亮点,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由镇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在10月底前完成‚暂缓确权‛农户的确权颁证工作和农村自留地、未到户土地和房屋、集体经营性资产的确权工作,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加强对专合组织市场运作的指导,完善章程、健全制度,拓宽专合组织融资渠道,把专合组织建成经济实体、市场主体;二是由由镇劳动保障所牵头,采取政企协作、村企联合等方式,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三是由镇党政办牵头,努力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模式,搭建农民集中居住管理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陈寒秋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洪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单位有镇纪委、党政办、目督办、农发办、村镇办、社事办、财政所、劳保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司法所、龙福村、昌衡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党政办,由刘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龙福村也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工作人员,统筹推进综合示范工程。其他成员单位的 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牵头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紧密结合龙福村实际,编制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建设工作措施、推进办法,建立起综合示范建设月推进制度和目标管理督查制度。

(二)实施集成推进。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规划、项目、资金和创新‚四集成‛的办法,协调各成员单位,于3月底前,把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发展、林盘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报送市委统筹办、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局,确保项目列项和资金到位,工作全力推进。

(三)推行集中打造。镇上要集全镇之智、举全镇之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龙福村综合示范点。市上配套的政策和资金全额用于龙福村综合示范点,确保龙福示范点取得实效。镇上同时匹配一定资金,支持龙福村农业产业发展。龙福要加强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积极配合镇上各办(所)、中心开展工作;要教育全体村民发挥主体作用,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体现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引导。

(四)严格考核监督。把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建设工作纳入专项目标管理,实行各成员单位职责对口、绩效挂钩的考核办法,由镇目督办按月对综合示范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实施进度滞后、任务未完成的,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按规定追究责任。

2011年2月25日

第五篇:特色学校建设--城乡统筹

特色学校建设——农村中学实现城乡教育统筹之路

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校

梁光建

[摘要] 按照党中央“314”总体部署,重庆市已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市政府提出了在2012年基本实现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2020年,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实现全市城乡教育和谐发展,建成西部教育高地的目标。这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改革。而重庆教育特殊的“二元结构”状况注定了这是一场教育机制改革的攻坚战。这场战役,对农村中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中学只有变被动为主动,走特色学校建设之路,才可能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城乡教育统筹

均衡发展

农村中学

特色

学校建设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正式签订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提出了“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科学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度、水平提升一体化的城乡教育统筹改革思路。这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身处农村的相对薄弱的学校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走特色学校建设道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质的飞跃,迎头赶上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潮。

一、城乡教育统筹改革的实质是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

会的相对均衡。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市情。由于长期历史的、管理体制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偏低,不同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突出。要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就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加大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力度,科学处理好教育在规划、布局、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羁绊教育城乡发展失衡的矛盾,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

衡、高效发展。

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实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和全新的教育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教育视野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指

导思想。

二、特色学校建设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学校效能建设,而特色学校建设正是建立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效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一,特色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特色学校就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特色学校是教育质量优质、办学特色成功,能够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兄弟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本质就是创优,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有学校独特性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出学校教育的育人

功能。

第二,特色学校的独特资源可以较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它是经过特色学校长期自觉努力建设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特色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教学质量、教育效果上的“优”,而且还能提供“特”。即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的需要,既关注孩子的差异、为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也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第三,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大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中学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及教育总供给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要靠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来缓解这一矛盾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必须抓好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事实证明,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他们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发展艺体特色教育,使这个处于重庆最西端的农村普通中学一举成为在重庆市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市级重点中学。因此,创办特色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外援”式学校发展方式,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农村中学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

创特色不是名校、重点校的专利。任何学校只要努力都是可能做到的。农村中学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没有特色显然是难以为继的。通过创建特色教育项目,以点突破,点面结合,走“合格——规范——特色——品牌”的发展之路,农村中学是完全可以发展优质教育,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

(一)创建特色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

现代教育竞争是现代教育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教育竞争机制包括教育运行机制,教育激励机制,教育自身调节、约束机制等,不能把教育竞争都看着是消极的东西,积极的教育竞争是每个学校前进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学校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助推器。一所学校缺乏竞争机制,就必然是要走向教育的死胡同的。积极的教育竞争是学校创建特色、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质教育的过程。教育竞争总是为学校创设了一个发展的积极环境,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

(二)创建特色学校是农村普通中学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得办出特色。农村普通中学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是发展优质中学教育的需要,是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过去的荣昌安富中学,经过多次与其他更加薄弱中学的合并,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办学成果和社会声誉等方面,和市内重点中学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同一个县的重点中学相比,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也有很大的距离,甚至于在办学成果上一度落后于县内其他几所普通高完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决策者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提出了“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的超常规发展思路,挖掘传统优势项目,开展柔道、摔跤及陶艺等艺体特色项目建设,以学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作为突破口,既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推动了其他方面工作的发展,学校也“创重”成功,获得了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势头逐年好转。如今,学校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又发展了美术、舞蹈、跆拳道、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艺体项目,由点到面,使更多的学生能融入到学校的特色教育中,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宏毅”传统文化也在这些艺体项目的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学校真正走上了内涵式的特色学校发展道路。

(三)创建特色学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的要求

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统一、整齐划一的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下,学校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缺乏办学自主权,出现了“千校一貌”的局面,学校特色、教师特长被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被桎梏。只有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生产线”出来的“标准件”,创建学校特色,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荣昌安富中学从1991年建立柔道、摔跤队伍以来,培养了两名世界冠军,4名全国冠军。多次在重庆市运动会,青少年柔道、摔跤比赛中获取冠军。从2000年到2007年,柔道、摔跤队有39名学生考取上海体院、武汉体院的本科专业,为学生的多样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获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农村中学特色建设的几个原则

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很大原因是农村学校在发展中存在长久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和薄弱之处。对这些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薄弱为特色,以此为突破口找到薄弱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的道路。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

上有几个原则要遵守。

(一)可行性原则

纵观许多特色学校,往往都是从优势项目开始的。优势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优质性,能够逐渐向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继而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进而上升到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因此,学校校长要通过分析研究,弄清哪些是自己的优势项目。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模式?是学校文化,还是学校课程?只有从优势项目入手,才可能较快地走上特色学校建设发展之路,并且由点到面,不断取

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继承性原则

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重视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那些成就显著的特色学校,往往是许多任校长有继承性地持续打造的结果。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往往创建不成特色学校。特色需要

固化,需要稳定。

在对学校办学历史的追溯与反思过程中,荣昌安富中学结合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找准了学校积累、发展和创新的起点——传统的柔道、摔跤项目,并且在这个项目上重塑了学校的“宏毅”传统精神,使其得到了发扬。即使是换了新的领导班子,学校也高举“宏毅”旗帜,在特色学校的建设道

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三)创新性原则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因此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绝不是单靠项目、活动、形式、特点等来体现的,而是靠文化来支撑的,是一种长期的内在的深层校园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不论外在表现有多少种和多么的不同,最终结果是必然要生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非常适宜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育人效益。这个历程往往时间很长,得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打造才有可能生成出来。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是不可复制的。正因为不可复制,它才是独特的、创新的。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积累。因此,农村中学在这一轮城乡教育统筹改革中既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走发展学校特色的道路;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挖掘自身的传统,不断积累、深化,就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优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统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 2.《瞩目30年:重庆教育的成就与经验》彭智勇《今日教育》

2008年11月总第216期

3.《创新教学管理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尹霞等 《科学咨

询》2008年第14期

4.《树立科学的教育公平观》陶西平《中国教育学刊》2007.10 5.《主体自觉 教育求真》钟代文《今日教育》2008.9 6.《普通中学实施特色教育的研究》蔡晓燕http://jkgh.e21.edu.cn/e21web/content.php?acticle_id=1503

下载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工作汇报(2012.5.10)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静观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建设工作汇报(2012.5.1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5篇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尊敬的***及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对***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位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按照......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模版)

    底庙镇第三季度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今年,我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实施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两大工程‛,全......

    安宁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汇报

    安宁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汇报 安宁区总面积82.33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辖8个街道,26个城市社区,33个涉农社区。现有各级党组织481个,党员6307名。近年来,该区立足全省全面城市化示范......

    敖镇城乡统筹试点建设汇报材料

    敖镇统筹城乡试点建设 汇报材料中共敖勒召其镇委员会 敖勒召其镇人民政府 (2011年6月17日)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敖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旗参加统筹城乡试点启动......

    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中心镇既不同于一般的县城,也不同于一般的乡镇,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在县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节点。中心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

    建设城乡统筹综合示范镇汇报材料

    建设城乡统筹综合示范镇汇报材料 建设城乡统筹综合示范镇汇报材料 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强县作为建设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的首要战略,淮口镇迎来加快发展的特殊机遇。淮口镇将......

    镇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汇报及下一步打算

    **镇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 汇报及下一步打算 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城三镇”率先突破发展试点的宏伟战略后,**镇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强添措施,奋力推进,效果显著,现将近期开展情况汇报......

    山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结合现代城镇体系构建,实行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