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民乐县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16:0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掖市民乐县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掖市民乐县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张掖市民乐县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张掖市民乐县“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文件精神要求,为科学编制我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县文物事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我县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一)基本情况

民乐县现有博物馆一座,藏文物8815件,其中珍贵文物154件,中心库房2个150平方米,不可移动136处(“三普”后的数据),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5处。馆藏的八千余件文物,时间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尤以四坝文化和汉代陶器蔚为大观。藏品门类繁多,涵括陶瓷、书画、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牙角等,藏品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品。馆藏的116幅水陆画,时代从明初到清代,质地有绢、布本两种,画面工笔重彩,用金银粉、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就,颜色至今仍鲜亮如故,对研究中国宗教文化、绘画艺术、民俗信仰、服饰装潢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十一五”期间,全县文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完成了民乐县“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各项任务,加大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文物主管部门和文博单位的职能作用,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1.田野文物保护情况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历史悠久,人文发达,现存野外文物136处。国保单位2处,省保9处,县保125处。由于我县文物分布点多、面广,民乐县博物馆作为县内文保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始终把保护国家文物安全视为天职。目前我县已形成了县文化文物出版局督检,县博物馆巡查,村文保员看护的三级网络保护体系,实行文化文物出版局每季度检查1次,博物馆每月检查1次,并每周同文保员电话联系1次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了文物被盗案件的发生。“十一五”其间,先后破获3起盗掘古墓案,妥善解决了3起在墓群保护范围内扩推耕地,破坏墓群的事件,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遏制了附近村民对文物保护区的“蚕食”,确保了文保单位的安全。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县上组建了以博物馆专业技术骨干为主重要力量的文物普查工作队。博物馆举办了民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对文物普查工作队员、全县各乡镇文化专干、文保员进行了培训,制定了民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目前全县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

在近几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成立了文物保护所2处,县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县域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树立了20多处重要文物点的保护标志,制作保护界桩150多条,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完善了“四有”工作。

2.积极创新,加大博物馆建设工作力度

民乐县博物馆于成立于1989年,现有在岗人员13名,其中:其中有中级职称的2名,初级职称的2名。2009年上级文物部门投入资金55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5万元对博物 馆进行了维修改造,做了“民乐县历史文物展”、“水陆画展”2个固定展厅;上级文物部门投入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2万元对博物馆展厅、文物库房架设了监控监控设施一套,博物馆将于2010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结合县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文物征集力度。积极筹措文物征集费,有计划、有重点地抢救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5年来共征集文物近百件。

(三)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资金短缺。由于2003年10月25日,我县遭遇6.1级强烈地震,好多文物受损,特别是古建筑受损严重,如省保单位上花园戏台、四家魁星楼均发生倾斜,面临倒坍的危险。虽

然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仍难以满足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环境尚未形成,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未能建立。

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博物馆在建设、征集、陈列、展览等主要功能方面工作难以开展。由于资金短缺,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基础性工作及抢救性保护工作难以开展,致使一些文物遗址年久失修。

2.文物古迹保存环境有待改善。在硬环境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十一·五”期间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垦荒地和违章建筑的现象比较突出,严重破坏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环境风貌。

3.文物古迹保护各项基础工作仍很薄弱。文物的登记建档工作还不够完备,“四有”工作尚未完成,仍有相当数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设施,文物的保存设备尚不完善。

4.文物古迹保护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有文博队伍在数量、质量上,仍不能适应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人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方面的人才缺乏。

二、“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文物保护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为目的,积极探讨提升文物工作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有效途径,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四有”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做到文物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两提高。

(二)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积极争引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文物保护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强化管理和专业人员培养等措施,以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为着力点,以博物馆新建、库房改扩建和安全设施建设及大型古遗址(含古建筑群)的管理用房和环境整治、安防消防建设为重点,进行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争取到2015年,能够初步解决馆藏文物保存、古遗址保护的薄弱环节,使文物保存环境有一个较大的改观,尽可能降低文物的损毁程度,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三)“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

1.民乐县博物馆展示提升

民乐县博物馆于1989年1月成立,有两个在1997年制作的固定陈列室,展出文物180件,展线长度140米,展柜均系80年代制作。自开放以来,只对少量展品作过调整,展示服务水平较低,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博物馆原有陈列一直以文物藏品为中心,主要注重藏品的安全性,加之展览规模小,受益面狭窄,形式设计和展示手段落后,发挥不了文物的应有价值,致使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面狭窄,影响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使本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展览变得呆板而疏远了观众。

“十二五”期间,对我县博物馆展览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具体为:在内容上,对展品作大幅度的调整,增加和完善原陈列大纲内容;在形式上,改变参观线路,重新进行形式设计,以突现本县文物特色的艺术魅力为提升主题,为观众提供一个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展品丰富,主题突出,文物精品内涵深刻,容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在服务上,增加和改造博物馆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组织流动展览,送展到农村,普及文物法规,提高群众保护文物的法律意识,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展览提升共需资金30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24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60万元。

2.民乐县博物馆馆舍维修

民乐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8815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经费十分困难。1997年县上修建了文化中心大楼,博物馆设在三、四楼,有了库房、展厅、陈列室。但内部设施简陋,缺少柜架、襄匣等,使诸多文物无法存放,消防、技防设施也不齐全,文物藏品的安全始终没有保障。特别是2003年“10·25”强烈地震后,整个博物馆受损严重,库房、展厅尤为严重,多处裂缝,屋顶渗漏,对馆藏文物安全威胁较大。虽经局部加固维修,仍难达到文物保存和展出要求。

“十二五”期间,拟对博物馆馆舍进行加固维修,规划加固维修展厅、库房及博物馆顶部防水处理。维修面积2000平方米,按当地每平方米造价2000元计算,共需资金40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32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80万元。

3.民乐县博物馆保存环境达标

民乐县年内最高气温在34℃,最低气温在-11.5℃,昼夜温差在14℃,平均相对湿度相差54,因环境造成文物不同程度受损,虽经专家对部分文物进行了技术保护和维修,但库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保存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善,不久后修复过的文物又“旧病复发”,文物保存条件达不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和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

“十二五”期间,计划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使文物保存环境基本达标。主要是对文物库房250平方米范围进行标准化改造,包括空气调节、温度、湿度控制系统、有害气体监测、柜架囊匣和消防报警系统等内容。通过项目实施,使博物馆文物库房的文物保存条件基本达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试行规范》的要求。该项目改造面积250平方米,按当地每平方米造价3000元计算,共需资金75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6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5万元。

4.八卦营城址保护规划编制

八卦营城址是国务院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座北面南,规模宏大,城防结构复杂,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平面呈“回”字形,南北长690米,东西宽594米,面积41万平方米合615亩。城垣基宽14米,顶宽5米,残高4米。内城置于外城之中,南北长354米,东西宽310米,面积11万平方米合165亩,城垣基宽10米,残高2米。内外城各设护城河一道,南垣正中辟门。内城中部置宫城,宫城内筑40米×40米×5立方米的夯土台,面积近1600平方米,俗称“紫英台”。城西部被南来的童子坝河冲断,在其断面内和城内地表遗存大量的汉代陶片,砖瓦残块,城内出土汉代铁犁、五铢钱、大板瓦、陶器残件、和石磨残块等。城址东北300米处有一座40米×50米×5立方米的高台,俗称“点将台”。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八卦营城址保护规划编制:

4.1对八卦营城址进行科学的价值定位,并分析现存问题;

4.2界定保护区划,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4.3制定保护措施,策划相应的文物保护工程;

4.4编制环境规划,整治环境效果;

4.5制定展示规划,组织展示路线,策划展陈布局;

4.6编制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科学、合理的安防、消防、环境卫生等设施;

4.7编制管理规划,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以后的世遗管理提供依据;

4.8制定规划分期,并提出近中期的投资估算。

该项目经概算共需资金85.2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68.2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7万元。

5.八卦营城址保护设施建设

八卦营城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八卦营城址城西部被南来的童子坝河多次冲断,一到每年的盛夏雨季,河水暴涨,仍然冲刷着河东岸,“点将台”有被冲垮的危险。虽然古城遗址和八卦墓群有文保员看护,但离村子较远,在深夜时,有时会有盗贼行动。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遗址保护区新建文物保护管理用房一处400平方米,专门对八卦古

城遗址和八卦墓群的文物进行保护,并用围栏围圈城址,设置保护区界桩、界碑。该保护经概算共需资金141.85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13.4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8.37万元。

6.八卦营墓群保护维修工程

民乐县八卦营墓群,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券顶砖室墓、壁画墓、土室墓、瓮棺、钱棺等。出土文物有陶灶、陶杯、铜镜、钱币、木马、汉印等诸多,文物藏量很大,现馆藏的一级文物“一刀平五千”等都是该墓群出土的,1981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盗掘古墓歪风盛行,八卦营墓群深受其害,经过现场调查,暂发现有10座墓葬有保存完整的汉晋壁画,估计还有很多未发现的墓室壁画。1993年春,市文物专家协助博物馆,对其中3座墓室进行了清理记录。发现1号墓室四壁均绘有壁画,依次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绘有水波、山峦、兵器等,2号墓绘有女娲、金乌、玉兔。3号墓绘有北斗七星、山峰树木、独角兽等。此3座墓壁画风格略同,墓壁平滑、上涂刷白粉,然后用墨线勾绘,丹砂、土红、石青着色,绘画技法上运用中国传统线描手法、构图随意简练、用笔流畅自如。所有墓室壁画是不可多得的绘画艺术宝库。

“十二五”期间计划加固墓室15座,修复已盗墓葬的墓室壁画10座。概算资金:95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76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9万元。

7.八卦营墓群环境风貌保护

民乐县八卦营墓群1981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陶灶、陶杯、铜镜、钱币、木马、汉印等诸多,文物藏量很大,现馆藏的一级文物“一刀平五千”等都是该墓群出土的,近年来盗掘古墓歪风盛行,八卦营墓群深受其害,经过现场调查,暂发现有10座墓葬有保存完整的汉晋壁画,估计还有很多未发现的墓室壁画,这些墓室壁画是不可多得的绘画艺术宝库。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八卦营墓群环境风貌保护,修建八卦营墓群管理用房一座200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元,计40万元;将墓群用围栏围护起来,使用防护网6000米,每延米100元,计60万元;引水管道1000米,需资金40万元;该保护项目共需资金14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12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8万元。

8.东灰山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

东灰山遗址是由堆积较厚的灰土层形成的荒丘,群众称为灰山子,经考证属青铜时代遗址。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5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高约3—4米,地表遗存大量的红、褐色陶片及石器、兽骨,断面文化层厚0.5—1.7米。历年来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特别是在遗址中发现的小麦、大麦、粟、高粱等炭化粮粒,对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农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遗址被东侧的一条水沟冲断,使文化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工业项目建设日益增多,农民开荒种地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标志碑和四址桩屡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到了文物本体的安全,现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防止再遭破坏。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遗址东侧的水沟内砌长1公里、高1.5米的挡水墙一条、分水闸一座,并砌1.5公里长的支渠一条,设计工程总量900立方米,每立方米2000米,需资金180万元。在遗址四周设置防护网1500米,每米200元,需资金30万元,用来阻止生产生活活动对遗址造成人为破坏;该保护项目共需资金21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68万元,地方自筹42万元。

9.六坝圆通寺塔防雷系统工程

六坝圆通寺塔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砖土木结构,始建于明代,历经几次维修。圆通寺塔离居民住房较近,塔体高出周围建筑,没有一套完整的防雷系统设施,加之民乐为雷电高发地区,一遇雷击,存在重大火灾隐患,急需安装

一套性能先进的防雷系统设备,以防备文物和人身安全。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塔周围安装防雷系统一套,系统工程包括:接闪、接地、引下、屏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等。该保护项目经概算勘察、设计费3万,设备器材购置费60万,管线敷设费7万,共需资金7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56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4万元。

10.六坝圆通寺塔环境风貌保护工程

六坝圆通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国家文物局文保函[2003]289号《关于圆通寺塔勘测报告修缮方案的批复》,批准了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制定的维修方案。2004年,省文物局同意立项对圆通寺塔进行维修,同年3月19日下发了《关于民乐圆通寺塔维修施工方案》的批复。2004年8月12日开工修缮,历经82天,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修复任务。

圆通寺塔地处在六坝镇六南村居民区,东、南两面都有村民居住,地势低凹,水路不够畅通,常遭雨水损害,直接威胁着塔的安全。此外,塔周围环境破坏严重。除了居民离塔较近,柴草和垃圾堆集在塔附近外,在圆通寺塔东面40米处,有一通讯铁塔,高50多米,此建筑与其不匹配,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周边环境,还危机到了文物的安全。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圆通寺塔周围环境进行保护。按照塔的保护范围(距塔四周50米),四周建设围护栅栏墙500米;新建大门一座,设置遗址区环境气象监测和重点保护区域环境监测系统各1套;拆除保护区内的现代建筑物,清除杂物,硬化塔的保护区;新建圆通寺塔保护管理所一座,派专职人员对圆通寺塔进行看管、护卫。经预算:10.1栅栏墙:500米×500元/米=25万元

10.1遗址环境气象监测系统:3万元

10.2重点保护环境监测系统:5万元

10.3硬化:2100平方米×50元/平方米=10.1万元

10.4管理用房:300平方米×2000元/平方米=60万元

以上保护项目共需资金103.1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82.4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0.62万元。

11.六坝圆通寺塔安全防范系统工程

六坝圆通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历经几次维修。圆通寺塔由于地处六坝镇中心,与集市相邻,周围为民房,环境复杂,加之平时人流密集,目前无任何技防设施,一旦发生事故案件,不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确保文物和人身安全,加大安全防范的技术含量,急需安装一套性能先进的安全防范系统设备。

按照《文博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规定》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计划安装防盗报警监控系统一套,包括系统工程包括:探测系统、控制系统、传输系统、通讯系统、巡更系统、门禁系统、接地系统。该保护项目经概算勘察、设计费5万,设备器材购置费 25万,管线敷设费 5万,机房装修费及其他费用 5万,共需资金4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35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万元。

12.西灰山遗址保护设施建设

西灰山遗址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东西长252米,南北宽约21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属青铜时代遗址,遗址地表为软戈壁,地势平缓。遗址中部有孤立的砂丘。遗址本体有灰土和砂土构成,土质松软。文化层堆积厚度约0.5—2.7米。文化层内发现有炭化麦粒、谷粒、骨针等。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石器、陶器。石器多为砍砸器,陶器有夹砂彩陶、红陶。彩陶片纹饰除直线、折线纹外,还有网格纹、连弧纹。遗址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又是极为珍贵的从旧石器到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遗址西侧有一条干河从南到北穿过,每年雨季到来,泛滥的洪水都对遗址进行着冲刷。同时,由于遗物丰富,价值较高,距离居民地较远,长期被文物犯罪分子觊觎,亟需进行抢救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止进一步遭到盗挖。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遗址西侧修筑1条长0.8公里,高1.5米的拦河坝。在遗址外围建设管护用房300平方米,包括简易装修和配备简单办公用具;在遗址四周设置防护网1600延长米,阻止生产生活活动对遗址造成人为破坏;

该保护项目经预算:

12.1设计工程量650立方米×2000元/立方米﹦130万元

12.2管护管理用房:300平方米×2000元/平方米=60万元

12.3防护网:1600米×100元/延长米=16万元

以上保护项目共需资金206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64.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1.2万元。

以上项目预算资金共1866.15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495.96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70.19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依法行政。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大力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政策。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相关条例,努力营造规划实施的有利环境。

(二)完善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规定,建立和健全各级文物保护机构和执法监督机制。

(三)加大投入。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应逐步加大政府对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创新融资渠道,提倡多渠道筹集文物保护经费,努力落实规划项目投资。

(四)加强队伍。

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模式培养和引进文博专业人才。改革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二篇:鄯善县“十二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

鄯善县“十二五”文博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阶段,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我们要紧紧地抓住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化压力为动力,脚踏实地,迎难而上,为鄯善县的文博事业的大发展再创辉煌。

“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及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文化立县”的发展战略,以 “四有”工作为抓手,不断夯实文物工作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体系,提高全县各族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全力营造鄯善县文物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发展目标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鄯善县文博工作力度。到2015年把鄯善县发展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文物保护面覆盖到县域内所有文物遗址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做好博物馆的经营管理工作,不断充实馆藏文物,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楼兰缩影之地、历史文化胜地、爱国教育基地。

三、主要任务

在“十二五”文物事业的发展中,鄯善县文物局将结合本县文物工作实际,依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健全和完善四个长效机制(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机制;打击文物犯罪机制;文物保护宣传机制;文物犯罪举 1

报奖励机制);扎实推进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建设;强化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维护;加强博物馆经营管理,确保博物馆有序运营。力争到2015年鄯善县文物保护单位都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规划

2010年至2015年,鄯善县文物保护项目的建设计划重点是县域内长城资源遗址的拉网围栏工程;吐峪沟石窟的修缮工程;鲁克沁王府(柳中城遗址)保护工程;鲁克沁郡王夏府的维修工程;影视基地(柯克亚、大马营)的道路建设工程;坎儿井的加固维修工程等内容。

一、长城资源遗址的拉网围栏工程

鄯善县境内的长城资源遗址(烽燧、戍堡、古墓葬)在对研究吐鲁番地区古代的军事防卫、建筑、丧葬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计划在不改变历史面貌及环境特征的情况下,在长城资源遗址保护范围的外围划定保护区域以围栏的形式拉设铁丝网,并竖立保护标志碑,明确保护级别和保护范围,以半隔离的状态防止人畜破坏。由于工程涵盖范围大,施工强度高,预计工期为三年。

二、吐峪沟石窟的修缮工程

吐峪沟石窟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内的佛像、壁画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佛教美术史、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石窟位于吐峪沟大峡谷景区内部,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较为严重,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计划开展洞内修缮工程。一是结合实际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修缮项目,争取国家专项保护

资金;二是聘请专业人士制定保护修缮方案,解决施工技术难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工程顺利有序进行;三是对木栈道进行加固维修,保障游客安全。由于工程技术难度大,施工要求高,预计工期为三年。

三、鲁克沁王府(柳中城遗址)的保护工程

鲁克沁郡王府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80年),额敏和卓被封为郡王后,郡王府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扩建,共有六代郡王在此生活过,现仅存台基。据专家考证,鲁克沁郡王府所在地也是汉代西域重镇——柳中城的遗址,周边是汉唐屯垦之地,对于研究研究中国古代史、西域历史、西域军事史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原址保护。一是聘请专业人士按照可查史书的记载将鲁克沁郡王府的原貌复原成模型,在博物馆展示六代郡王的政治、社会和生活史。二是对在王府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非法占用的土地、居民以及违规建筑等进行有计划的征迁,逐步还原其历史风貌,突出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三是在王府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外围拉设铁丝网,以半隔离状态防止人畜破坏。预计工期为两年。

四、鲁克沁郡王夏府的维修工程

鲁克沁郡王夏府主体建筑为伊斯兰式结构,上下两层,一楼为窑洞式建筑,二楼为平顶式建筑,前有凉亭,后有果园,是鲁克沁王夏天度假休闲的庄园,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鉴于目前凉亭倾斜明显,面临坍塌的危险,果园围墙毁坏严重。在“保持文物原有的整体性,不改变文物结构和原状”的前提下,计划对郡王下府实施维修,一是将郡王夏府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内的违规建筑有计划地进行拆迁,恢复其历史风貌;二是聘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将凉亭立柱扶正、加固、维修。预计工期为一年。

五、两个影视基地的道路建设工程

目前,鄯善县的两处影视城(柯克亚、大马营)已先后承拍了多部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影视界当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扩展影视城的内涵和外延,做好仿古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借助拍摄西域题材、历史题材影片的契机,对外进行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宣传。计划开展两个影视基地道路修建工程。预计工期为两年。

六、坎儿井的加固维修工程

坎儿井是劳动人民长期与大自然斗法的智慧结晶,与京杭大运河、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是吐鲁番人民生产生活的保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鄯善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显示:鄯善县共有坎儿井414条,其中废弃消失的坎儿井有36条,有水坎儿井85条,干涸的坎儿井有293条。计划对有水坎儿井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加固维修工程。一是联合乡镇政府组织人力和物力对坍塌的坎儿井进行疏通。二是争取专项保护资金完善现有保护设施。三是聘请有资质的施工队按照既定方案开展加固维修工程。预计工期为两年。

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是实现鄯善县文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的五年规划,目标大,任务重,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需要有领导部门的正确决策,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的协调和有效的责任制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充分发挥鄯善县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的作用,统一协调文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将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班子分工中,要有一名班子成员分管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本部门文物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加强对文物工作的组织领导。

2、按照文物工作“五纳入”的要求,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鄯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3、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机制”、制定出台文物保护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及奖惩制度,每年政府与乡镇,乡镇与各村委会层层签订责任状,充分调动乡镇、村委会保护文物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二、建立财政经费投入机制

按照文物工作“五纳入”要求,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文物工作和博物馆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并逐年按财政收入的0.05%递增。切实保障鄯善县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文物法制建设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制定出台鄯善县《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文物保护法规。

2、加强文物执法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行政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发动基层群众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共同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3、建立打击文物犯罪长效机制。紧密联合公安、司法、检察等部门成立专项整治小组或机构,专门研究、协调,依法严厉打击盗墓、盗窃、倒卖、走私文物和破坏文物本体及其历史风貌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各类文物犯罪,切实维护文物安全。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遵守文物行政审批制度,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已普查的文物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施工建设、挖掘、爆破、钻探等作业的,必须报请鄯善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坚决禁止对文物资源的无序、过度、破坏性开发和利用。

四、拓宽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

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工作要与鄯善县对外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做好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的同时,主动和一些文博工作较为先进的县市以合作调研、举办文物互展、召开文物保护座谈会、互派干部学习等方式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文物学者对鄯善县文物保护研究的关注,带动鄯善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鄯善县文物局

二0一0年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最终版]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珍贵的文物资源不仅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基础,也是首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充分把握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对于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全面提升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促进首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双赢”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认真总结了“十五”期间本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未来一段时期内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使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本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提出了这一时期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博物馆事业发展、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建设和管理、文物安全执法、文物保护科研和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基本任务。在本《规划》的基础上,将抓紧编制工作计划和专项规划,提出更为具体的目标,制定具体有效的保障措施,从而提高《规划》实施的指导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一、北京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十五”规划的落实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按照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及“新北京、新奥运”的总体要求,全市文物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和完成了《北京市“十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任务,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加大保护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城市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北京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1、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城市建设工作时指出:在加快北京旧城改造的同时,要十分注意保护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都风貌,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拥有现代化新姿又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大都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进行旧城改造、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必须使北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特色和古都风貌保留并延续下去,绝不能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首都北京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被提高到与发展并重的高度。2005年1月,国务院原则通过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重申: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城市。强调北京城市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四个服务”的要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旧城整体保护、旧城的保护与复兴、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机制保障等具体内容。“十五”期间,国务院和市政府陆续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和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实施第五批、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5年底,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8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3片,地下文物埋藏区36处。国家级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7家。

2、文物保护和修缮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00年~2005年,市政府决定实施“3.3亿文物保护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拨款6.9亿元用于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0个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项目,带动各区县、各相关单位配套资金50亿元,搬迁不合理占用单位430余个,居民6000余户,13万平方米文物建筑得到腾退、修复,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市长期以来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的局面,而且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土城遗址、明城墙遗址、十三陵德陵、历代帝王庙、永定门城楼、长椿寺、普度寺大殿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已经完成并对社会开放。全市6处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全面修缮期,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得到抢险加固,故宫午门、武英殿,天坛祈年殿建筑群,黄花城和古北口段长城,颐和园佛香阁古建筑群得到修缮,十三陵康陵、庆陵修缮工程相继完工。

“十五”期间,市、区文物部门积极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进行前期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考古调查和勘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发掘和清理了1200座墓葬和5.4万平方米的遗址。先后进行了两广路道路市政工程、延庆颖泽洲住宅工程、圆明园遗址、五棵松奥运场馆、城市轻轨建设等项目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地下文物保护工作也顺利展开。

3、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显现热潮 “十五”期间,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博物馆建设势头强劲,博物馆数量以每年2到4座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底,全市登记注册博物馆达到130座,馆藏文物323.8万件(套)。2005年当年举办固定展览206项,临时展览437项,接待观众2923.7万人次,成为北京旅游业的支柱之一。2005年12月19日,位于复兴门外大街、总建筑面积达6.39万平方米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试运营。它以经典的建筑、完善的功能、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跻身于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博物馆之列,成为目前国内展览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新馆、中国邮票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新馆等一批现代化、设施完备、高质量、高水平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和开放,行业办馆、私人办馆日渐增多,使北京博物馆众多、特色鲜明的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与此同时,各博物馆不断提高服务和接待能力,内容丰富的文化宣传活动日益增多,中外文物精品、内容形式多样的展览“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更加活跃。

4、文物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市人大、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使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博物馆事业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本市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市、区县三级文物保护体系逐步完善。依照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改革的要求,我市落实了文物保护行政管理三级管理体制,即:国家主管机关、市级主管部门、区县级主管机构的管理职责、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公示了审核、审批事项的办理程序,使我市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5、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繁荣活跃

北京市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管理较为规范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其经营活动列全国首位。近年来,政府在加强管理、规范秩序、积极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玩艺术品交易业得以快速发展,呈现既平稳发展又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2005年底本市有旧货交易市场11家,文物商店18家,经营体制有国有、股份制和民营个体等方式。古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逐年大幅攀升。据统计,2005年全市45家古玩艺术品拍卖企业共举办各类拍卖达到298场次,成交额为91.6亿元。比2004年的193场和39.33亿元的成交额分别增长了54.41%和132.91%。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和流通中心。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仍然尖锐和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首都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仍面临巨大的危机和矛盾。在目前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区功能过分集中,城市功能相互重叠干扰,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旧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危旧房改造、旧城交通、市政设施及环境亟待改善之间的矛盾。政府管理工作受到各方经济利益发展的限制,城市的管理机制与体制上,缺少解决这种矛盾完整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建设性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2、文物保护资金仍然短缺

目前,本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不合理使用和占用,致使文物建筑无法得到修缮和合理利用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文物保护单位的搬迁腾退耗资巨大,北京段长城、十三陵整体环境、圆明园遗址等的文物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国家规定的“五纳入” 在有的区县尚未有效落实,部分区县重当地经济发展,轻文物修缮资金的投入,使大量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得不到修缮和维护。

3、文物安全形势仍非常严峻 目前,本市仍存在文物保护单位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据调查,在32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被单位和居民不合理使用的约占60%,存在火险隐患的占70%。全市其它2700处古建筑类的保护项目中,单位和居民不合理使用的占95%,并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火险隐患。同时,由于历史欠账过多,特别是分布于旧城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险情严重,亟待整改。

4、博物馆体制不顺,活力不足,事业发展不平衡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事业,在全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首都的特殊区位,博物馆管理隶属关系无法统一,现有政策和法规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的力度不够,使全市博物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博物馆活力不足,存在着管理体制、运转机制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状况。文物和藏品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些博物馆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科研工作的开展相对其它领域,不仅起步晚,创新能力不足,而且科研人员少,缺乏学术带头人。在文物、博物馆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利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整体向高级化利用水平转化还存在差距。

5、文物管理的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颁布后,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文物保护、文物建筑修缮行业、博物馆行业、古玩艺术品拍卖行业等标准规范还不完善,管理力度亟待加强,文物建筑工程招投标、文物工程监理等有待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文物保护、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全面、完整、坚定不移的执行《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完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管理机制建设。创新文物保护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以奥运为契机,按照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加快博物馆资源整合,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全面提升全市博物馆整体工作水平,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实现首都北京既延续历史文化发展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协调统一。着力解决文物保护、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全面落实和完成“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制定并开始实施文物保护中长期规划。重点研究国家为主,广泛争取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和常态化的政策措施,使本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状况有较大改善,着力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环境整治和保护维修,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创造条件。

推进国家和本市重点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保持数量、种类全国第一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上的突破。着力在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方面开拓创新,积累经验。增强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创新思路,使博物馆的内部管理、对外展览、学术科研、藏品保护、专业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有新的发展和新的提高。创建古玩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实现首都北京不仅具备适应国际艺术品交易的顶级高端市场,同时也有满足各类爱好者和收藏者需要的大众市场的发展目标。引导和规范文物经营,制定文物博物馆系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活跃和繁荣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服务。推进文物商店经营体制改革,使其成为北京独具优势的文化产业。到2010年,争取将北京建设成国际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

三、“十一五”时期的基本任务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坚定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整体保护。

以旧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中心,保持传统风貌特色。密切联系城市规划部门,加强对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研究与论证。依法严格对各类建设和城市开发、改造项目的审批。制定故宫及其缓冲区的专项保护规定。

坚持“原址保护”原则。依法制定《北京市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认定暂行标准和程序》。提出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城市景观线、对景建筑名单报请市政府公布。

积极与规划、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特别是旧城整治过程中,部门之间切实加强联动、统筹兼顾,逐步解决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区居住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

加强政策研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有关区县政府,完成御河、三眼井、白塔寺、大栅栏、鲜鱼口等历史街区整治试点项目。在实施旧城危房改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行“小规模、渐进式、多样化、微循环”的运作方式。按照专家建议和政府决策,合理区分危房和旧房,逐步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改善胡同、四合院内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继续配合城市规划等部门对北京旧城区内的有保留价值建筑进行调查;积极做好保护工作。落实形制较好、可成片保护的胡同、四合院实行整体保护的措施。

(二)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上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350处。

公布第四批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藏区达到50片。

各区县政府要依法公布一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基本完成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

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

完成50处北京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

完成2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

继续做好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与管理工作。

(三)文物建筑修缮重点

加强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重视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十一五”期间,完成《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中长期计划》,落实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百处文物建筑的修复。重点是:全面落实“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提出的整治“两线”景观、恢复“五区”风貌、重现京郊“六景”的目标。完成皇城景区、什刹海风貌区、国子监古建筑群游览区、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古城垣景区,以及京西风景名胜区、北京段长城风景保护区、帝王陵寝保护区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

“十一五”期间,配合各区县政府对不少于10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进行重点抢修。

继续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基本完成十三陵、天坛、故宫、颐和园主要文物建筑修缮与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大对北京段长城的抢险维修,完成怀柔、密云等重点地段长城的修缮。

(四)地下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成果研究

配合城市道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北京城市发展史的考古调查。重点做好规划市区的城市考古调查、勘探和清理发掘工作。

高质量的完成奥运场馆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沿线的考古工作。配合房山区政府力争完成琉璃河黄土坡村的搬迁工作,落实琉璃河遗址墓葬区、城址区的清理发掘工作。

完成“十五”期间东胡林遗址、琉璃河遗址、金陵遗址、圆明园遗址、石景山金代壁画墓等考古发掘、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专题报告。

(五)博物馆事业

提高博物馆保管、研究、展示和服务水平,改善博物馆基础设施条件,使北京地区博物馆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建立与首都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城市性质和特色相匹配的博物馆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悠久历史文化教育中的基地作用。实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有机结合,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位精神文化的需求。

发挥首都博物馆的优势和“龙头”作用,把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文物藏品科研保护中心、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场所,创新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发挥其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扶持博物馆建设,调查研究和制定北京市市属部门和区县利用文物藏品资源,创办有特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的鼓励与扶持政策。

研究制定社会投资主体兴办博物馆的引导支持政策、管理机制和规范制度。在坚持“资源整合、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下,保持北京地区博物馆适度增长。

全市博物馆年固定与临时展览的项目超过300项,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从现在起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实施“双两百”展示计划,推出有特色的固定展览200项,临时展览200项。

积极推进国家博物馆改建、中国科技馆三期工程、中国农业博物馆扩建、北京美术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等重点建设项目。

完成老舍纪念馆扩建、徐悲鸿纪念馆改造工程、妙应寺白塔管理业务用房、老山汉墓保护展示用房工程。

完成市属博物馆及区县所属文物收藏单位珍贵文物的清点、建帐工作。开展对博物馆现状评估和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调研。完善博物馆审核、检查制度。推广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博物馆科普工作水平,增加博物馆科技含量,重点推广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展示方面的应用。积极开展国内外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研究、技术成果、运营手段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和筹措资金的经验,提高全市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管理的水平。

积极引导各博物馆开展国内外展览和交流,以首都博物馆为基地,带动全市博物馆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展览,不断丰富首都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北京地区博物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鼓励各博物馆设计和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参观者和旅游者的需求,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入。

(六)古玩艺术品拍卖与市场经营

推动和促进北京古玩艺术品交易业的繁荣与发展。2010年北京古玩艺术品拍卖年经营额突破150亿元,争取达到200亿元。全市古旧艺术品市场的年经营额超过25亿元,争取达到30亿元。力争境外回流文物占到拍卖品总量的35%。

协助有关单位在2010年前建成“北京艺术品拍卖中心”大厦。重点推动以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品经营基地的建设。

创新文物商店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2010年文物商店的年经营额提升至2-3亿元。将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由每年秋季一次改为每年春秋各一次,到2010年每届“博览会”交易额争取突破6亿元。

积极筹备,争取自2007年起,每年或每两年在北京举办一次具有国际水准的“北京国际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世界各国的著名收藏家、艺术家、企业家参会,并努力使之成为世界品牌。

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第一为工作标准,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的管理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组织高层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境外考察、专业培训,提高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拍卖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市场动态的调查研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其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北京古玩艺术品交易业的繁荣发展。

(七)文物安全执法

健全全市文物安全督查、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责任制度,实现安全督查和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

完成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状况调查,做到底数清楚、档案健全、保护责任落实。

依法行政,对管理不善、修缮不力、隐患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加强管理,提出限期整治的措施,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配合市、区政府城市环境整治工程,使市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政府投资、管理使用单位出资、社会捐助有机结合的机制,五年内基本完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设施,实现市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重大隐患,确保市管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目标。

(八)文物科研与信息技术应用

发挥文物、历史、博物馆专家的作用,建立文物保护、博物馆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开展一批文物、历史、考古等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促进文物科研和学术交流。

加大对文物重点科研项目的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继续与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展文物科学保护技术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加强对文物建筑修复技术、壁画、石质文物、纸质文物、丝织品等保护进行多部门、多学科的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使本市文物保护科研体系与基地的建设得到完善和补充。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博物馆藏品管理、“四有”档案建设、文物拍卖、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等工作中。“十一五”期间完成“北京市文物、博物馆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设。

(九)人才队伍建设

紧密围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发展目标,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接收重点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为主要渠道,以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实现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总量增加、整体素质提高的总体目标。

开展北京市文物、博物馆系统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工作。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发挥学术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加快后备干部的推荐、培养和选拔工作。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办法,实行岗位竞争、择优聘任、高职低聘、待遇随岗的聘任制度。

加大培训力度,全面落实全系统干部培训任务结合文物、博物馆行业特点,不断拓宽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构建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网络,提升全系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要提高并增强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文物有效保护、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文物保护、博物馆事业与首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五纳入”的真正落实。继续加大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初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社会效益。按照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

健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文物维修工程的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验收等制度。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旧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市区文物执法体系,坚持并加大巡视检查的力度,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文物犯罪。

修改《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建立和完善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的行业规范、标准和制度。开展对博物馆的现状评估和制定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和制定鼓励、扶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博物馆设施建设与展览陈列改造,支持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文物、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建立北京文物、博物馆数据库和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全市文物、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物、博物馆信息的对外交流。

拟订《北京市文物(古玩)流通管理办法》。深入研究对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和拍卖企业的扶持政策,扭转单纯靠“管”的行政意识,将为市场服务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古玩艺术品交易业主体的发展,整顿和规范文物流通秩序,完善文物鉴定、登记和行政许可制度和工作程序,规范古玩艺术品流通市场和经营主体的业务活动。

建立切实可行的文物安全、消防、技防等保护体系和保障措施,依据市政府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市文物安全局面有较大改善的目标,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主线,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重点,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和培训,广泛吸引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全市文物、博物馆行业人才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专业人才结构更加优化,高级专家队伍有所壮大,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紧缺人才能得到补充。为首都北京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备注:

1、“古玩艺术品”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供鉴赏、研究的实用或非实用器物艺术品,它总的概念属于“文物”的范畴,但其中很多又有别于文物。

2、“古玩艺术品交易业”涵盖三种形式的载体: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前两种载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唯一允许存在的文物交易载体,“市场”的形式不允许进行文物交易。目前北京的古玩交易业的经营范围为古代艺术品和仿古艺术品。

第四篇: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

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

(2010年1月27日)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编制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省发改委关于编报“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要求,2009年底,省文物局开始启动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今后五年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及各地文物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现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国家按照五年一个规划期,确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和方向,部署全国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是科学合理地引导资源配置和测算资金需求的有效方法,也是各项事业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的基本依据。文物博物馆事业也不例外,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科学、规范,规划对事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因此,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期,统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对谋划和布局一个时期文物博物馆工作,凝炼和储备重要项目,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这里安排布置的“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省文物局组织编制并印发实施,其中重要项目和内容将积极争取进入我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是国家“十二五”重要项目规划,由国家文物局与有关部委联合组织编制,我们按要求申报我省相关项目,并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当前,根据经费渠道,主要包括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共同编制的文物保护项目规划和国家文物局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编制的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我们要按照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不同要求分别进行编制和申报。并且基于这两个项目规划,分别建立国家项目库。一般情况下,进入不了这两个项目库的项目,在规划期的五年中就不能申报实施,也得不到中央财政的经费支持。三是有关专项规划,如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的文物信息化专项规划等,今年还将在我省已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古代石窟文物数字化及应用“十二五”规划。而且委托我省开展编制的有关调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等工作,以期申请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设立专项经费,推动这项工作。四是各地、各单位自己的发展规划,由各地、各单位自行组织编制,应报我局备案,其中重要内容可考虑纳入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时,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开会进行过部署安排,得到了大多数市州、单位的重视和积极配合,按要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我们申报的较多项目进入了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及项目库。五年来,绝大多数得以实施,得到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及各地文物事业发展。我们组织编制的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也获得省发改委的认可,一些重要内容和项目被纳入我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得到了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投入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项经费逐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与大家共同重视并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有着直接的关系。我省是文物大省,但经济欠发达,各级财政财力都十分紧张,地方财政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与文物事业发展的需求差距很大,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尤为重要。因此,编制实施好五年规划,使尽可能多的文物保护项目进入国家项目规划和项目库,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支持,对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做好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及项目库编制相关工作的重要性。从“十一五”开始,国家为加强预算管理,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实行项目库管理方式,尤其是基于前述两个项目规划形成的项目库,是五年规划期内申报国家专项经费、实施保护项目的基础和前提。进不了国家项目库,就意味着五年内没有资格申报实施。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十二五”期间这种项目管理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在省级规划编制中,我们也将考虑借鉴相关做法,以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资金流向,进入不了省级规划的项目,每年安排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时也将不予支持。因此,规范项目申报管理工作,完善项目运作机制,编制切实可行的五年规划,对我省及各地文物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科学合理地谋划布局未来五年的文物工作,为重要项目的实施和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为统筹做好我省文物事业“十二五”规划,省文物局已于去年12月成立了副局长马玉萍任组长的规划编制小组,统一组织、指导各地、各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各地、各单位也要高度重视,要成立主管领导挂帅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抽调相关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1月底前,各地、各单位要完成工作机构组建及相关前期工作。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思路,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安排规划编制工作时,要做好统筹协调,合理调度工作力量,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人员责任,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1月31日前,请各市州文物(文化)局、省直各文博单位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落实情况(包括联络人和联系方式)报送省文物局。

(二)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确保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对未来五年的事业发展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调研论证,从拟申报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兼顾项目内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整个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做到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经费渠道、支持重点,切忌贪大求多。同时,要充分考虑与“十一五”规划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确保各项工作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有着深刻的教训。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编制规划时重视不够,不进行认真研究,只是安排一两个人应付差事,随便填报了事。进入规划期开始申报实施项目时,才开始考虑。致使想要申报某个项目,但却苦于该项目未列入项目库,而无法申报,一等就是五年;个别项目虽然进入了项目库,但内容不准确或不切实际,造成项目批下来甚至经费到位两三年都难以实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特别是申报进入国家规划的项目,从项目本身到项目内容,都要进行认真研究,确保其实施的可行性。

(三)明确要求,协调一致,及时做好国家重点项目规划申报工作。

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和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是按照国家文物局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要求开展的。我局根据其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统一组织开展我省项目编制、填报工作。各地、各单位要按照我局的工作部署,根据统一的时间、内容、方式和具体要求开展填报工作,以确保工作时效。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对编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进行了安排,今天我们重点也是对这项工作进行详细的部署。由于编制、填报项目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地、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今天会后立即按照安排意见部署开展工作,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关于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文物局暂时还没有进行安排,各地、各单位可以先期酝酿考虑,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暂不正式开展编报工作,待国家文物局及国家发改委有了明确安排意见后,我们再做具体安排。

另外,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还要全力配合省文物局做好古代石窟文物数字化及应用专项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为国家文物局向财政部申请专项经费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古代石窟实施数字化及应用项目创造条件。

(四)统筹考虑,合理安排,编制好本地、本单位发展规划。

各地、各单位在做好国家重点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统筹安排,做好本地、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市州文物部门还要积极向本地政府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部门汇报沟通,力争重要文物保护项目进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以利于今后一个时期积极争取地方资金的支持。

各地、各单位要在今年5月之前,力争完成本地、本单位“十二五”编制,并及时报送我局备案,为我们编制全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三、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规划编报工作的具体安排意见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编制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各市州、各单位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出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认真做好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工作。

由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各地、各单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少走弯路,不耽误时间,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经过积极努力,完成了我省拟申报的项目名单及项目内容、各类项目填报范本及各类项目经费需求测算标准,附在这个意见后面,请大家依此组织填报。这里,对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填报内容和要求再做一些说明。

(一)填报内容

1、编制文字材料,即总结报告。内容包括:

(1)对“十一五”以来本地、本单位所有文物保护维修、遗址保护、博物馆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和产生的绩效进行全面总结分析。

一是反映基本情况,主要包括:①文物数量(包括地上地下、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价值及重要性评估(主要指文物所含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②博物馆及中心库房数量、面积;③机构、从业人员数量;④“十一五”以来总投入数据(分中央投入和地方投入);⑤已做过的保护工作以及产生的效果(列举重大工程和有影响的项目)。

二是进行现状分析,主要包括:①文物保护、保管条件及环境(如博物馆原有及新增库房、原有及新增保护设施设备等);②文物损毁数量和程度;③文物安全状况;④现存问题和困难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包括机构、人员、技术、设施、经费、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分析。

(2)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本地、本单位今后五年文物保护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及总体目标,提出保护工作的具体设想、实施条件及拟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同时按文物保护类型归纳提出保护设想及需求,如世界遗产、大遗址、古建筑、博物馆等维修保护,藏品及出土文物修复,消防安防,文物征集,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等。同时还应包括一些专题性的跨省、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如长城、丝绸之路保护等。

总结报告要有研究分析,其中文物维修类和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类两块工作应分开进行总结。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情况和反映现状尽可能量化分析,要有典型案例(包括成绩、困难和问题),要有理有据,就实避虚。

2、确定拟申报文物保护项目,测算资金需求,并登录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项目库管理平台填报项目相关信息。

每一具体项目的填报材料必须全面反映该项目的情况,包括:文物存在的自然情况;已实施过的保护项目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现存状况和问题;实施该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项目实施内容及实现目标;具体经费概算及经费来源等。

除不可预见因素外,“十二五”期间所有需要实施的文物保护项目原则上都必须纳入此规划,但要按照项目的重要程度或紧迫程度,突出重点,分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确保一些重大、紧急文物保护项目优先申报实施。项目填报内容必须符合完整性、合理性要求,做到不重不漏。

(二)规划对象及内容

1、规划对象为:全省文化文物系统管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申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综合性区域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包括“十二五”期间根据工作需要拟新设立的新机构)、水下文物(我省不涉及)等。

2、规划内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大遗址保护以及文物安全、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等。具体项目有:保护维修、保护规划编制、大遗址保护、考古发掘、考古报告、文物征集、可移动文物藏品保护、展览提升、馆藏环境达标、馆舍维修、技防消防防雷、博物馆库房建设、较少人口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考古周转库房建设、县级综合性文管所建设、大型古遗址抢救性基础设施建设(含安消防,环境整治、道路改造、卫生设施、看护用房建设)、古建筑群抢救性基础设施建设(含安消防、古建筑环境整治等工程)。

(三)填报原则

1、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项目库管理平台设“国保单位”、“大遗址”、“拟申报的第七批国保”、“博物馆、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水下文物保护”5个版块,申请各类文物保护项目应进入对应版块填写申报信息。如安全防范、文化遗产风貌保护项目根据需求分别在“国保单位”、“大遗址”等版块中填报;文物维修、馆藏文物保护等分别在相应的“国保单位”、“博物馆、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版块中填写;由于主动考古工作一般是配合国保单位(含拟申报第七批国保)、大遗址的保护需要而开展,因此考古专项申报也在这两个版块中进行。

2、博物馆免费开放、中央与地方共建博物馆经费需求以及中心库房建设、考古标本库建设、区域性文物修复科学检测实验中心建设、石窟寺数字化工程由国家文物局规划办统一规划,各地、各单位无需填报。

3、已公布的第一至六批国保单位,国家文物局项目库已有基本情况简介,不再填写。拟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的名单由省文物局确定,单位基本信息(包括现在使用单位、管理机构信息)应进入“拟申报的第七批国保”版块、点击“新建单位”填写,其中简介文字要求500字左右,并附反映全貌和

重点局部的照片至少2张。

4、大遗址主要指“十一五”期间公布的100处,不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如需增加新的大遗址,原则需要国家文物局认可后再填报单位基本信息(包括500字左右简介和2张以上照片)和项目信息。

5、博物馆指标填报时,需要选择一、二、三级博物馆,三级以下的博物馆列为其他级别博物馆。综合性文管所、考古周转库项目(标本库)在“博物馆、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版块中填报。县级综合性文管所建设只针对没有建设综合性博物馆的县(市、区),如已建立博物馆,则不纳入规划。可移动文物藏品保护范围可扩展至部分重要三级以下文物;较少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指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少数民族博物馆的新建。

(四)部分指标项填报说明

1、博物馆、文管所和考古科研及其他机构的单位基本信息应包含:总建筑面积、展厅面积、库房面积、基本陈列、专题陈列、近三年观众量、馆藏文物数量、三级以上文物数量等内容。综合性文管所、考古科研机构如没有基本陈列,展览和观众数量等,相应指标可不填。〖是否免费开放〗指标项主要是为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覆盖情况,填报中直接选择即可。〖三级以上文物藏品数量〗指拟实施藏品保护或计划征集文物的单位现有三级以上文物的数量,填报其他类别项目时无须填写此指标项。

2、〖项目名称〗填写要具体,如维修故宫中和殿,项目名称填中和殿维修,而不能笼统填为故宫维修,〖项目实施对象〗填中和殿,而不能填故宫。〖项目类型〗在下拉菜单中选定。

3、〖批准文号〗,仅指填报时已批复、十一五期间未能完成需延续至十二五的项目的批准文号,其他项目则不需填写。

4、〖专项类型〗可多选,一个项目,既可能是涉台文物,也可能是乡土建筑、三普新发现等,设置此项是增强检索功能,也为“十二五”期间争取设立新的专项作准备。考虑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属跨省项目,三普新发现中也有需要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项目,因此设置了相应查询子目。如所列类别均不属于选择范畴,则选为“其他”。

5、〖十一五期间已实施的保护项目及成效〗主要指该单位(指整体单位,如故宫,而不是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中和殿)实施了哪些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保存现状〗填写拟实施项目的文物(如此次只对中和殿实施保护,只写中和殿)当前保存的客观情况。

6、〖十二五期间项目实施内容〗主要表述规划项目的内容,要尽量准确、详细,如对某建筑的某栋房屋实施维修还是日常维护,工程面积多少,如对馆藏文物实施维修保护,要讲清文物的质地和特征,多少件,等等;〖经费需求测算〗要针对工程量,并要列出测算标准,而不能只给个笼统的数量。如某古建筑落架维修,工程面积1000平方米,该类建筑属宫殿建筑,结合当地实际,每平方米造价5500元,维修部分工程造价550万元;如修复保护馆藏文物,要说明修复文物的数量、修复单件文物所需经费和需要的总经费数额;如改扩建、新建文物库房多少平方米,当地每平方造价5000元,共需要500万元,等等。

7、〖项目类型〗中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主要指维护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历史风貌而实施的如环境整治、防洪、绿化等开支项目;保存环境达标主要指博物馆为提升馆藏文物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恒温、除湿等项目;考古周转库房(含标本库)主要指文物考古科研机构新建的保存考古出土文物和标本所必需的库房。

8、〖申请中央经费〗、〖地方自筹经费〗指根据测算的经费总需求提出的拟申请中央经费、地方自筹经费的额度。

(五)其他需要强调的问题

1、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对象、内容以及项目库填报原则都有明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认真研究,明确规划范围和内容,务必按要求做好文本编制和项目填报工作。

2、省文物局根据“十一五”以来全省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我省实际,编制了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甘肃省申报项目名单(附件2),请各地、各单位按此名单申报具体项目。如认为名单中所列项目有遗漏或没有实施必要时,请书面向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及时提出,我们审核认可后可做修改或补充。

3、为统一和规范填报文物保护项目,省文物局按照项目类别分类制作了填报范本(附件3),请各地、各单位在填报项目时参照填写。

4、各项目的经费需求请按我局提供的测算标准(附件4)进行测算,申请中央经费和地方自筹经费的比例按照80%和20%计算。

5、尚未建设综合性博物馆的县(市、区),可申报县级综合性文管所建设项目。如有建设意向并具备建设能力、确有建设必要的县(市、区)可向省文物局书面提出,经审核同意后列入规划项目名单进行申报。

6、项目最终填报方式为网上填报,由各市州文物(文化)局、省直各文博单位集中填报,并逐项审核把关,经省文物局汇总、审核、确认形成省级项目意见后,统一报国家文物局。项目库管理平台网址、登录用户名及密码随后另行下发。

(六)时间要求

2月10日前,各市州、各单位完成文物保护项目的对接与确定工作。

2月底前,按要求集中填写每个项目的纸质表格,连同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文字材料一并以电子邮件形式报送省文物局。

3月1日—3月10日,省文物局对各地、各单位上报的项目进行首轮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市州、各单位根据意见修改完善项目资料,逐项审核确认无误后,开始组织集中网上填报。

3月25日前,各市州、各单位完成所有拟申报项目的网上填报工作,经省文物局审核后正式上报。省文物局完成编写甘肃省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4月15日前,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交规划方案(包括规划文本及网上填报项目库)。

附件:1.甘肃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2.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二五”规划甘肃省申报项目名单

3.项目填报范本 4.经费需求测算标准

附件1:

甘肃省文物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马玉萍

省文物局副局长

副组长:

柴生璋

省文物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副主任(副处长)

王 旭

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调研员

成员:

洪庆华

省文物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主任科员

杨 芳

省文物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副主任科员

余 恩

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副主任科员

仇 健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主任科员

朱森平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主任科员

戴子佳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主任科员

梁建宏

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主任科员

吕广伟

省文物局安全督查处副主任科员

联 系 人:柴生璋 王旭

联系电话:(0931)8865115 8866864 传 真:(0931)8865117 电子邮箱:csz@gsww.gov.cn

第五篇: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农业局

一、发展目标

至****年,我市粮食总产达**万吨,棉花*.*万吨,花生*万吨,瓜菜**万吨,果品*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鲜奶*万吨,水产品*.*万吨,林木覆盖率达到**%,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经济结构与市域布局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坚持“产业调优、品种调良、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稳定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一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在巩固粮食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基地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养殖上规模、规模上配套、配套创品牌、品牌创名牌上下功夫。三是林果业。着力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林菌(禽)间作种养增加丰产林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发展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工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充分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力争到****年,基本建立起结构明显优化、布局较为合理、素质显著提高、活力进一步增强,能够较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新框架。

(二)市域布局

*、种植业布局

一是优质粮产业。以发展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在生产趋势上以优质高产并重,按全生产和商品化提高为目标,++++++++、++++、++++、++++等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种植,优质粮率达**%以上。以++++、++++街道及沿运夹河套地带为主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力争将我市建成优质粮生

产基地县;二是瓜菜产业,以发展品牌菜为主,露地菜与反季节菜并重,以品牌菜创名牌,名牌菜增效益为目标,市域分布在沿大沙河两岸的++++、++++++++两镇及++++、++++等镇,尽快形成*万亩食用菌、*万亩水田藕、*万亩大白菜、*万亩土豆、*万亩黄瓜和西红柿及*万亩拱棚辣椒种植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油料和小杂粮生产,以发展油料经济作物为主,小杂粮市域化发展。小杂粮主要分布在++++、++++等镇山市丘陵地市,平原镇以栽培夏大豆和花生为主。饲料作物种植,以沿河道两岸及山市丘陵地带,食草畜禽养殖基础较好的++++、++++等镇为重点,从****年开始,前三年试点,后两年大面积推广。

*、林牧渔业布局

实施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必须把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一是林果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镇黄丘山市为主的甜桃生产基地,以++++镇南部山市为主的大枣、板栗、冬枣等杂果基地,以++++镇西部山市为主的石榴、甜杏等杂果基地,以++++、++++、++++++++、++++镇为主的速生杨丰产林基地。

二是畜牧业。在产业布局上,全市围绕粮食转化增值和秸杆开发利用,以适度规模为基础,把食草节粮型畜禽作为发展重点。生猪生产重点放在++++、++++等镇,肉蛋鸡主要放在++++、++++、++++++++等镇,肉牛以++++镇为发展重点,示范秸杆青贮饲料喂养,奶牛重点放在++++、++++++++等镇,肉鹅重点放在++++、++++++++镇,肉兔立足++++++++镇向全市扩展。

三是渔业。在市域布局上,以++++、++++街道、++++++++等镇街水塘养鱼为主,建成****亩的名优鱼精养基地,沿运重点发展网围养殖,搞好鱼、藕综合开发,建立立体生态渔业生产基地。

*、农村第三产业布局

****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重点培育**大龙头企业,开发**大名牌产品。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稳定落实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签订承包合同,发放经营权证书,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

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受益权。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入股、反包,进一步促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业企业运行机制,努力在“五荒”拍卖、农田林网、小型水利设施等拍卖承包上取得新进展。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步伐,不断探索新机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真正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窗口。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把引进、推广新品种作为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进名优稀特品种,搞好品种搭配,实施良种统繁、统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推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的先进实用技术,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两减三保”工程,实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的统测统配及生物治虫、间作套种、异体嫁接、立体种养、暖圈饲养、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机构,充实队伍,增加经费,使其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型就业能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科技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向村级延伸,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争取到****年,**%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掌握*—*门适用技术,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以上。

(三)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结合市域经济特色,重点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果品、桑蚕、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配套建设集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龙型链式企业集团,组成企业++++舰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产品优势市域化、产品品牌专业化、产品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瓜、菜、果、桑生产,发展畜牧水产生产,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专业产销大户、专业村和产业镇,膨胀优势产业规模,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年,全市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镇多业的市域经济特色。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加出口规模。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方引导、多头领办,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来调节龙头、基地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其发展重点放在产品运销专业协会、技术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个。

*、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要继续建设完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期货贸易市场,积极改造农村集贸市场,形成中心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相互联接、互为补充的市场网络。要大力开拓占领外埠市场,努力扩大对外销售比重,组织好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等营销方式。要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以市三农服务信息中心为依托,建立国家、省、市、市、镇(街)相连接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向农民及时提供经济信息。要进一步加强流通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民运销队伍。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高层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民营经济园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一规划、总体设计,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小城镇规划市聚集,严格控制规划市外新上项目的分散布点,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加快以城代乡、以工补农,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建设文明生态村,大力推广规模养殖与农村沼气,食用菌生产与废弃秸杆利用的节能型、清洁型再生能

源技术,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抓好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灌溉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业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精心组织实施好涝洼地综合治理项目和土地综合开发,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造林。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全面构建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完善经营服务机制,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强新型农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机械精播、++++收获、秸杆还田、化肥深施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化程度和作业水平。加强气象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象卫星应用和++++降雨等系统,要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报,进一步提高实效和精度。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尽快制订、落实农业和农村有关配套法规,深入进行普法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移风易俗,树立新风,遏制封建迷信,反对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广泛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村、家庭活动,培养人们的文明习惯,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开发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秩序,稳定农村大局,确保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下载张掖市民乐县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掖市民乐县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安定区永定路街道“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全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广播电视事 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张掖市民乐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张掖市民乐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城市管理迈向更高管理平台的重要机遇期。做好“十二五”城......

    辽阳市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辽阳市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

    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

    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讨论修订会会议议程 一、会议时间: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下午2:30-4:30。 二、会议地点: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二楼会议室。 三、主......

    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0年

    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近几年来,国家、省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多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职业教育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大好时期,抓住机遇,便能谋......

    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咸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特制定《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

    连州市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连州市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根据《广东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