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州扶贫生态移民会议发言材料
***2012年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2年8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推进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情况。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生态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项目实施。组建正科级的常设机构---生态移民办公室,落实编制10人,并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目前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二)计划下达情况。我县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经省发改审查,确定搬迁规模为五个点350户1707人,计划总投资2048.4万元(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194.9万元,地方配套853.5万元)。其中:**点150户747人,投资896.4万元;**点90户453人,投资543.6万元;**点40户185人,投资222万元;**点40户184人,投资220.8万元;**点30户138人投资165.6万元。
(三)资金到位情况。截止目前,累计到位资金1294.9万元(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194.9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发展资金到位100%,地方配套资金按项目实际进度进行配套。
(四)工程建设推进情况。目前,各安置点已完成了方案的编制、安置点的规划、地基平整、建房备料等工作。**
安置点还完成了防洪堤配套建设设施240米、**安置点正在进行道路(街道)硬化工程、**安置点开始打造房架。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80万元。其中:**完成50万元,**完成90万元,**完成37万元,**完成82万元,**完成21万元。提前实施**生态移民安置600户2760人,目前已完成征地补偿工作和场地平整工作,正在进行基础开挖。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一)多方统筹,整合人财物。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交通、住建、水利、文化教育、卫生、林业、农业产业、创业就业、电力通讯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安置房建设以政府主导为主,安置点群众自建的方式全面推进。
(二)切实落实好补助资金,确保搬得出,住得下。在切实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采取老百姓自筹1/
3、协调贷款1/
3、国家补助建房1/3的方式,确保农户搬得出,住得下。
(三)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加快城镇化建设。全力加快搬迁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向园区有序转移,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搞好产业服务,确保稳得住能就业。把发展产业,增强迁入群众创业就业技能作为生态移民工作的重点。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企业落户开发区,为搬迁群众提供富足的就业岗位。结合园区实际和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大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进厂就业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工资性收入。二是在每个移民点均建门面房,通过第三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创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农贸市场,建设以**为代表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使搬迁群众通过农畜种养解决就业。
(五)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搬迁农户后续有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移民子女初中毕业生,可在县职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扶贫生态移民自主创业,享受各级创业优惠政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并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上限。自主创办以吸收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为主的微型企业,享受“3个15万元”的扶持措施。对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的搬迁户,三年内给予相关税费减免。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
(六)加强对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的督促检查,做好监管工作。建立健全检查督查机制和制度,成立工程建设督查工作组,明确职责和任务,定期(周)和不定期对扶贫生态移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我们相信,有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按时保质完成全年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任务。
第二篇:扶贫生态移民感谢信3
感谢信
尊敬的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
您们好!
感谢你们在繁忙之中来看我的信,很高兴能为你们写信。希望赵书记、陈省长不要嫌弃,我只想对你们说说我的心里话,就是谢谢赵书记、陈省长,是你们拿钱给我们修了新房子,在说,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出头的农民,你们是省里领导。我叫张月进,55岁,老家在沿河县泉坝乡泉堡村。我们全家在今年9月十几号就搬进了新家。
以前,老家在香盒岩大山的半山腰,那里马路又窄,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一般车子开不进去,整个寨子又缺水,生活好困难。全寨子大多数的房子都透风漏雨,有的房子都要倒了,而且还怕后面山上垮下来。
我们家田和土都很少,大概只有4亩吧,且田和土都不肥,而且大多分布在斜坡坡上,用牛耕点都不方便,真是“下坡闪断脚,上山累死牛”!尽管我们辛苦劳动,但粮食收入总是不高,而且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所以家庭生活仍然很困难。
村里最让人操心的就是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到乡里学校读书,来去要3个多小时,好多人家只好让家里的一个大人陪着孩子们到乡里学校上学,专门照顾小孩。以前我儿媳妇就是在乡里小学陪着小孩上学,这样,我们全家就靠我和我儿子2个人。
赵书记、陈省长,现在我们搬进了新家,离开了原来那个老地方。现在新家就在乡里街上,新家周围都是新房子,都是我们寨子上的人。听乡政府的人说是你们出的主意,叫扶贫生态移民,拿钱来我们修的。新家到处都是漂亮整齐的2层砖房,街道又宽,路面干净,还配有专门打扫街道的,街道两边还安有路灯,晚上经常和邻居在街上走走,聊聊天,总是觉得政府好啊,共产党好啊!。由于家离学校都很近,我儿媳妇不在陪孩子上学,就在新家一楼门面看杂货店,做起了小生意,我和我儿子就在工地上班,全家都同时挣钱,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比以前多了近3千元,家里生活好多了,我们也过上了乡里人的生活。赵书记、陈省长,这可是我们几代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呀!
赵书记、陈省长,我们的生活是你们给我们的。我们感谢生态移民政策!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感谢您们,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祝赵书记、陈省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泉坝乡移民:张月进 2013年12月18日
第三篇:关于生态移民扶贫的思考
关于生态移民扶贫的思考
生态移民,既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又可有效改善民生,是海南精准脱贫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移民扶贫的推进,要将易地搬迁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要求“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海南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时强调,要立足绿色发展,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生态移民扶贫是海南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切实改变贫困农村落后面貌,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使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精准扶贫思想要求在实践上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这意味着精准扶贫要遵循区域性特征。海南精准扶贫既具有与全国精准扶贫的一致态势,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海南最大优势是绿色环境。这一特征决定了海南精准扶贫实践中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底色不能动摇。
从理论上讲,贫困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往往紧密相连,因此,生态移民自始就与扶贫相关联。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移民有两大目的:一是为了保护或修复生态环境;二是改善民生。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大背景下,生态移民被赋予了减贫的重要功能作用,生态移民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海南生态移民扶贫,主要是在坚守生态红线、立足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将生活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村人口(主要是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等少数民族县市)适度易地搬迁,按“美丽乡村”标准重建等。
目前,海南有5个国定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既有连片的贫困区域,也有分散的贫困农户,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一现实决定了生态移民扶贫在海南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地位。最近海南新出台的《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海南需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的有五指山、屯昌、乐东、白沙、琼中5个市县11个村,人口总数547户2228人,其中建档立卡为194户823人。这一规划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同步、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协调的原则。海南生态移民扶贫探索实践表明:生态移民扶贫只有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保护脱贫有机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才会更有成效。
生态移民扶贫要与发展生态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移民扶贫要坚持保护环境和脱贫并重。因此,生态移民扶贫要与发展生态经济相结合。产业是脱贫的支撑,只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找到生态移民扶贫的真正突破口。海南《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实施绿色产业脱贫”。这就是说,海南生态移民扶贫只有以绿色发展为指向,牢牢抓住生态经济增长点,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贫困问题。
通过培植特色产业,激活“造血”细胞。生态移民扶贫,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区域名片,如琼中的绿橙、白沙的绿茶等,同时,推动绿色农产品向精致化、集约化、外向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利用中部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着力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特色,把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转化为扶贫富民的新动力。
通过创新产业模式,疏通“活血”脉络。一要实施电子商务脱贫。充分利用“互联网+”,抓住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我省布局的契机,培育农村电商队伍,构建网上农产品营销平台,引导、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二要强化科技扶贫。通过订单培训、创业培训等形式,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精准培训,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确保其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三要强化利益联结。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公司+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模式,吸引贫困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入社入股,将分散弱小的贫困户纳入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贫困户资源向股权、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民转变,确保贫困户户户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持续增收有保障。
目前,我省生态移民扶贫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一要坚持政府主导、移民自愿原则;二要制定生态移民配套政策措施;三要把生态移民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四要完善生态移民后续保障体系,实行移民社会保障优惠政策,提高移民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补助标准等。
生态移民扶贫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双赢
首先,生态移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移民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得到有效治理。通过移民进行封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有效抑制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以及对珍稀动植物的影响。
其次,生态移民扶贫,可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往往是生活艰难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保护了山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地处生态核心区的琼中红毛镇合老村以及营根镇百花村已经启动了整村易地搬迁计划。年底之前,合老村将整体搬迁到距离生产用地约1.5公里处,建设合老新村,按照“富美乡村”创建标准建设,每户免费提供两层楼的居民住宅,建设面积142.02平方米;配套建设包括新村路面硬化美化亮化、给排水电气照明等工程;产业发展集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届时,全村贫困户一举脱贫,并生长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生态移民有利于探索特色城镇化之路。海南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通过保护生态而移民,通过生态移民而扶贫,通过聚集生态产业和人文风情而城镇化,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把他们集中起来,可形成新的村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无疑是城镇化建设新的尝试。
第四,生态移民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由于受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交通闭塞的影响,基础教育极为薄弱,生态移民有望改变这一状况。昌江的教育移民工程就很典型。昌江王下乡地处霸王岭深处,当地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完整,生态功能齐全,是一道靓丽的天然生态屏障。而居于此地的百姓却处于“刀耕火种”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对霸王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2006年始,昌江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将当地的孩子接到县城读书,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扎根于城镇。这种教育移民的方式,逐渐减少了生态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并改变了他们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篇: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发言
玛沁县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和再就业
政策落实情况工作汇报(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玛沁县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情况、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再就业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向参会各位领导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我们结合本县的实际对历年来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全面的摸底调查。截至2012年4月30日,全县共登记高校大中专毕业生344人,其中2002年9名、2003年15名、2004年49名、2005年30名、2006年63名、2007年21名、2008年34名、2009年44名、2010年42名、2011年22名、2012年15名;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学历层次划分本科生13名、大专生331名;按毕业生所学专业划分计算机应用类35名、畜牧兽医类45名、公安专业类33名、师范类45名、医学专业类49名、交通建设类37名、旅游类23名、文秘类47名、会计类30名。
1、分专业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大多为公安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偏高,其它专业的就业率却相对偏低。
2、就业区域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 由于我县工矿企业均处在停产、半停产状况,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被本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聘用,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安臵在我县临时性岗位的人员为16名,占总就业人数的5%、安排在见习岗位的人员为151名,占总就业人数的44%、教育系统特岗教师3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9%、“村官、三支一扶”人员35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0%、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的13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的38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1%;近年来,通过州、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的来看我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全县已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的283人,就业率为83%。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3、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
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大致有五种身份(一种是长期临时工、一种是安臵生、一种是见习生、一种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一种是县教育局自聘的特岗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是各不相同,全县的长期临时工月工资为920元,没有“四金”;安臵生月工资为1200元,缴纳“四金”;见习生月工资为1000元,缴纳“四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月工资1250元(省厅875元、县财政375元)缴纳“四金”、特岗教师月工资1000元,没有“四金”。2011年按照州委、州政府、州劳动局的文件精神为全县临时工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500元,为其它四类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200元。均未享受交通费、通讯费补贴。
二、生态移民和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情况
玛沁县辖6乡2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共有7665户29914人,全县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和生态移民人口,有劳动能力的人数过14530人,他们当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观念陈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技能的问题。这些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在牧民群众当中开展了汽车驾驶、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修理、掐丝唐卡、钢丝绢花制度、蔬菜种植等各种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通过几年的培训,他们的观念有了转变、技能有了提高、生活有了改善、现在有54名牧民从事农村客运、出租、运输业;23名牧民从事洗车业、127名牧民从事城市、厂区环保工作、603名牧民从事草原生态管护工作、40余名牧民从事个体经营、200余名牧民从事建筑工地小工等。2011年全县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3000人次,实现转移收入1050万元。
三、有序推进《就业失业登记证》换发工作
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青海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要求,从2011年1月1日起,全省停止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劳动者凭全国通用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为了使此项工作在我地尽快铺开,我们重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去年专门安排一名专职人员前往省厅参加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培训学习。回局后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使用统一样式《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广泛宣传《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程序和凭证享受就业政策等内容,营造《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使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基础信息均需通过网络填报,对网络的速度要求比较高,我局原有的网络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失业登记证》录入信息的上传标准,为此,积极同州电信公司协商提高了网络速率,截止日前,我局共受理申办《就业失业登记证》的资料48份。三是对申请更换《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严格按发证对象和发证条件审核把关,对资料不全坚决杜绝换证,四是作好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与《就业失业登记证》衔接工作,将原有证件上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与失业状况信息和享受政策情况信息转记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还将其所持《再就业优惠证》的证件编号标注在《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他记载事项”中。
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
1、强化监督检查,加快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做好政策落实和兑现工作,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州文件精神的具体表现,我县涉及到税费减免部门的各单位都能积极主动配合,认真执行国家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县纪检监察、劳动保障、财政、工会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先后多次对全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监督检查,促进了我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从2004年至今年3月我县已有下岗失业人员603人次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减免各项税费10.06万元,其中:96人享受地税减免,减免金额5.2万元;42人享受市场管理费、登记费减免,减免金额1.66万元;卫生部门减免费465人次,减免金额3.2万元。整个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
2、切实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根据中央、省、州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规定,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印发小额担保贷款宣传资料,下发小额担保贷款有关事项通知,发至各乡(镇)、各社区进行宣传张贴,有效地推动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确定办事人员,做到了组织健全,人员到位;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贷款发放工作。为把工作做好做实,我们在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资质审核时坚持实行“四级审核制”,也就是本人申请,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审查推荐,县就业服务局审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农业银行审定。截止目前,全县有115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462万元。及时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供高效、便捷的再就业服务。县就业服务局公开办事程序,公示办理结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工作进度。先后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达360人次,为5028名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了免费的职业介绍,托管失业人员档案450份,解除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作用,上下配合,为下岗失业人员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深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
五、再就业资金的运作、管理情况
1、资金筹集情况。2011年,我县通过多种渠道向州、县争取再就业资金,其中州劳动社会保障局下拨资金286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205万元。
2、资金管理使用情况。2011年再就业资金支出714万元,其中:用于再就业支出714万元(社会保险补贴83万元,岗位补贴190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5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35万元,草原生态管护人员生活费353万元,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数1万元)。
3、资金结余情况。2012年年初资金结余450万元。其中:再就业结余450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14万元,岗位补贴114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11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28.4万元,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22.5万元,三江源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136万元)。
4、资金的管理。我县再就业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执行,年初将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保财政专户”管理,按照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基层申报、劳动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核准的申报程序进行分账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使再就业资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就业观念滞后,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思想上严重存在“自主创业不算就业,政府分配才算就业”的观念,靠政府、挤财政,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不愿到企业和艰苦一线去干事业,大部分毕业生常因不愿选择个体、私营等这类单位而丧失就业机会。尤其是近几年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以来,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受年龄、心理、学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再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来实现就业,为此,建议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我县增加就业见习岗位。
2、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变择业观念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前提,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一些下岗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眼高手低,还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促进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把党和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及时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心中。
3、今年参加“村官、三支一扶”的14名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限已满,这一部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工作得到了牧民群众和乡干部的好评,建议能否在公务员考录时增加报考职数或在事业单位有空编的情况下,通过考核给予直接转聘等优惠政策。
4、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要想使农牧民群众富裕起来,就必须转移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就必须加大对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通过对农牧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尽可能向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玛尔挡水电站、格曲河水电站输运一批农牧民技术工人。
5、增加临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临时工在各部门担负的都是比较繁重繁杂的工作,正式人员不愿意干,可以说是干的多拿的少,加之近年来物价上涨,他们也要生活,建议将临时工工资给予适当提高,为他们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6、再就业专项资金筹集比较困难。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困难,为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我局已垫付再就业资金83万元,用于支付草原生态管护队员的生活费,为此请求上级部门打足、打满再就业资金。
第五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精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3〕3号)和铜仁市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会议等精神,为实施好我县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效改善我县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村贫困农户生存发展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偏远落后地区人口战略转移,改善其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保障,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采取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结合起来,与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与基础设施向下延伸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学、和谐、有序搬迁。确保扶
精
精
贫生态移民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源调配整合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统筹全县优势政策,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从而破解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尊重群众意愿,认真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搞强迫命令、强搬强拆,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2.坚持统筹安排、整体搬迁的原则。把生态移民与水利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工业园区移民、县城新城区规划移民、以工代赈移民等结合起来,采取政府帮扶、金融支持、社会捐助、农户自筹的方式,以自然村寨、村民组为单位整村整组整寨搬迁。
3.围绕县城新城区规划,坚持产业带动、集中安置的原则。以县城棚户区改造、三大工业园区和塘头、许家坝、大坝场、张家寨等集镇为主,同时在长坝石林、白鹭湖库区等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一批生
精
精
态旅游集镇,坚决杜绝从农村搬到农村,全部实行集中安置,不搞散 户、零星户和插花安置。
4.坚持就业优先、社保同步的原则。以就业转移安置为主,社保同步跟进,统筹解决移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放宽条件,制定奖励和激励措施,使部分移民能到园区企业就业,能到城市就业或从事三产服务业。充分用足用活用好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将移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确保移民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5.坚持房屋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原则。县人民政府是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主体,负责统筹安排全县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统筹制定配套政策和整合项目资金,统一规划移民搬迁点,统一设计移民安置房样版图,统一实施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统筹抓好安置房建设。
6.坚持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搬迁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农户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工矿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搬迁后原有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经果林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消除贫困与改善生态双赢的目标,促进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精
精
(三)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五个原则、五个结合、五个创新工作总体思路。即:以搬得出、有保障、奔小康为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建设、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特色小城镇相结合,实现对象范围创新、建设方式创新、金融贷款支持创新、房产权属确认创新、后续管理创新。举全县之力,在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集中打造桃园万人安置点,建设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四)目标任务。
2013年,思唐镇、青杠坡镇共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1161户4500人。其中,思唐镇双塘村桃园安置点362户1500人,思唐镇城北社区安置点638户2250人,青杠坡镇楠木王村盛云新区安置点161户750人。
二、移民对象和安置方式
(一)移民对象。生态移民搬迁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居住在一、二类贫困村中的农业户;
2、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缺水缺电、精
精
不通公路、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土地负载过重,人均耕地少于0.64亩(下等质量),即使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在当地仍难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户;
3、生存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且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建设成本高,只有通过生态移民搬迁,相对集中进行扶贫的农业户;
4、自愿搬迁,且通过
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脱贫致富的农业户。
三、建设内容
新建扶贫生态移民住房1161套11610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2.2公里,架设供电线路6公里、安装变压器10台及1161户入户电线电表,道路硬化35000平方米,建设1个集贸市场2000平方和绿化亮化及排污设施建设。
四、投资补助标准及资金来源
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9000万元(不含农户建房自筹资金)。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5400万元,市、县级财政资金3600万元。
(一)住房。投资5400万元,按人均1.2万元进行补助。全部由中央及省补助。
精
精
(二)基础设施。投资3150万元,按人均0.7万元进行补助,由市级财政配套及县级整合项目,整合资金解决。
(三)征地费用。建设用地征地投资450万元,按人均1000元全部由县及项目乡镇负责安排落实。
五、桃园安置点集中安置建设规划
2013年桃园安置点在做好2012、2013年的安置任务外,要认真做好集中安置10000人,2200户的规划任务。将桃园安置点打造成全省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一个亮点工程。
(一)安置点规划建设规模。桃园安置点整体规划征收土地面积200亩,拟修建220000平方安置房,安置10000人,2200户农户。
(二)安置点规划建设进度。2012年安置495人,120户;2013年安置1500人,362户;2014年安置5200人,1119户;2015年安置2805人,599户。
(三)安置点规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33000万元。其中,住房26400万元,基础设施6600万元。资金来源,总投资33000
精
精
万元。其中,中央、省补助资金12000万元,市、县配套整合资金3400万元,移民自筹17600万元。
六、配套政策
(一)住房政策。扶贫生态移民住房执行人均15—20平方米、户均80—120平方米标准,房屋设计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进入城镇安置的,为每户移民配套建设一个门面或摊位。对每户移民搬迁建房协调解决小额贷款3—5万元,期限15年,宽限5年,政府贴息。住房个人10年内不得转让,但可以抵押,10年后产权归农户所有。移民搬迁后原有
住房予以拆除,由当地政府组织复垦或进行生态建设。积极探索移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或租住廉租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移民安置房建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闭路电视入网费和用水入户费。
(二)土地政策。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统筹解决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用地,用地指标单列管理。实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置换成扶贫生态移民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由安置地政府统筹使用。减免办理土地、使用等相关费用。涉及的征地、拆迁等问题由项目乡镇政府统筹解决。建立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收益归原农户所有;以股份合作
精
精
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农户参与收益分配。扶贫生态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
(三)就业政策。拓展扶贫生态移民就业途径,促进扶贫生态移民稳定就业。对扶贫生态移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以及对4050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等途径,促进移民稳定就业。
(四)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依托城镇、工业园区,引导和扶持扶贫生态移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县人民政府设立扶贫生态移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加大对扶贫生态移民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扶贫生态移民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在专项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对吸纳扶贫生态移民就业的旅游项目,县财政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
(五)社会保障政策。扶贫生态移民必须是农村户籍人口,搬迁户数统计以2012年12月31日户口簿为准。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对孤寡、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当地政府统一集中供养;符合条件
精
精 的扶贫生态移民(新建安置房不作为衡量条件)全部纳入低保。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扶贫生态移民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由迁出、迁入地县级政府安排做好转移接续工作,解除扶贫生态移民后顾之忧。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鉴于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县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充实思南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 组(另行文),并明确成员单位相应工作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项目乡镇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职能,成立相应机构,抽人办公,落实经费,制定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实现责任到人、措施有力、抓出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有人抓,处处有落实、齐抓共管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合力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编制扶贫生态移民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扶贫生态移民专项资金,牵头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工作;县扶贫办负责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建设,并会同县农牧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切实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县财政局负责做好县级匹配资金的安排和资金拨付、监管工作;县住建局
精
精
负责协调推进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绿化、亮化工程和排污设施建设;县国土局负责土地调整、建设用地安排及土地整治,保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地需求;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道路建设;县水务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供水工程;县供电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电力设施建设;县工商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集贸市场建设;县文旅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广播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县人社局负责职业技术培训;县民政局负责协调社会保障有关工作;县公安局负责落实扶贫生态移民的户籍工作,并制定放宽移民入城条件、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的相关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做好移民子女入学安排及落实学生入学优惠政策等工作;县新闻中心负责协调做好工程实施宣传报道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扶贫生态移民与地质灾害移民、工矿区移民、以工代赈移民、水利等工程移民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
(四)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起点、高标
精
精
准规划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一步到位。认真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按程序规定进行项目论证和审批手续。按照审批的工程建设方案,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加快工程进度。加强工程质量监
督与管理,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制,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五)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好用好扶贫生态移民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严格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加强审计督促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六)加大督促检查,严格考核督查,确保工程落实。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纳入乡镇和各部门的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县目标绩效办组织考核。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行一周一次上报、一月一次调度、两月一次检查、一季度一考评、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制度,对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乡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拖延塞责、不能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乡镇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本《实施方案》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县政府督查程序,由县政府督查室会同县发改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等部门督办落实。
精
精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