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领导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乡镇领导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乡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乡情
县乡地处县北部45公里处,东部和北部与县乡接壤,南与马毗邻,西邻红甸乡,北靠323国道。全乡辖、、、、、、、、、10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共有5156户22736人。国土面积293.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62亩,境内森林覆盖率为36.8%。,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164万元,人均纯收入2340元,粮食总产量9445吨,人均产粮501公斤。
二、加大力度,认真实施,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乡严格按照县委、政府有关支农惠农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加大力度,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切实将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年共发放综合直补资金5259户134.09万元;发放种粮农民补贴资金5261户38.21万元;发放退耕还林款12.5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9.55万元;发放油菜补贴3500元;发放农村财政贴息资金6.9万元;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48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奖优免补资金2.7万元;两免一补政策拨付资金70万元;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补助192.3万元;发放民居地震补助26.1万元;发放能繁母猪补贴6.7万元;发放支农贷款291.39万元;争取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2万元;争取上幕重点村建设资金54万元,龙树脚新农村建设资金30余万元;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5.5万元。
三、精心组织,措施有力,支农惠农成效显著
(一)农业经济提速增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乡地区经济总产值达7164万元,农业总产值达3701万元,分别增长24%,12.6%。人均纯收入达2340元,增长18.9%;二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乡共完成总播种面积75747亩。其中:粮食种植40405亩,经济作物种植27673.5亩,粮经比例调整为6:4;三是冬农开发效益明显。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冬农开发力度,实施、冬洋芋样板种植余亩,实施、丫科格冬早辣椒种植余亩,实施蒜苔400余亩,新发展油菜500余亩。共为农增收500余万元;四是坚持把烤烟发展作为一大产业来培育,着力抓好落实,烤烟生产继续推进。全乡共种植烤烟1807亩,,全乡共交售烟叶5200担,占任务110.6%。烟农创收358.7万元,创税71.7万元;五是积极落实扶持鼓励发展畜牧业的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166万元(现价),占计划的100.3%,增长14.4%。全乡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395元,增长5.4%。六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化建设。全年共完成核桃产业预整地850余亩,落实核桃基地造林900余亩,油茶地块规划1000余亩,完善了第一、二批国家重点公益林51081亩及省级重点公益林3720亩的各项相关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惠民工程
一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30万元资金新建乡计生服务所,促进计生工作开展。投资12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投资10万元建设简易辣椒交易市场,有效缓解了街天道路拥挤不畅的问题。投入2万余元用于街道保洁治理,集镇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二是“一事一议”道路硬化工程强力推进。坚持公益性、实效性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共发动群众筹资38万元,投工投劳10350人次,全乡9个“一事一议”建设点工程全面竣工;三是民房改造为民添实惠。全乡100户拆除重建、27户加固改造、30户地震民居建设全部完工;四是土地整理稳步推进。共完成15000余亩土地的丈量和分配,修建了高质量农作路46千米,生产水窖1200余口;五是道路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善。实施丫戈格、、3个村委会通达工程,路面等级得到提升,全乡交通运输、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六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上幕重点村、龙树脚新农村两个建设点共投资98.2万元,硬化了村内主次干道2580米,入户道825米,带动两百多亩油茶种植,为群众后续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村内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是科技投入逐年加大,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能力不断增强,种养殖示范样板、示范村更为规范化、科学化,辐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二是“普九”、“普实”“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育环境明显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新建教师廉租房24套12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三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基础不断加强,医疗
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全乡农业人口共21078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5.63%,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全乡业余文艺队达53支,人员达666人,文化活动正常组织开展;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更为有序,全年组织劳务输出人数达250人,自发输出670人,劳务收入961.4万
元,所占农户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六是人民群众计划生育意识不断增强,各类超生、抢生现象逐渐减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七是文化、体育、邮电、电信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实现全面发展,全乡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
三、加强资金管理,发挥使用效益
一是按照上级部门对于支农惠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严格管理使用,实行法人代表“一支笔”审批报销制度;二是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专设帐户,专人负责,坚持专款专用,杜绝资金挪现象,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按照统一支付和统一管理的原则,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我乡在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有了新内容和新变化,落实各项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直接影响了支农惠农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虽然公益性筹资符合有关规定,没有超标,但由于个别项目一次性投入过大,建设资金尚有部分缺口,需要上级部门在农业基础建设项目中给予扶持解决。针对这些存在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乡将采取新措施,超前谋划,创新思路,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对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的认识。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稳定补贴面积,扩大补贴品种,严格执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杜绝重大案(事)件的发生。
二是继续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把减轻农民负担和惠及农民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通过加强监管、推动改革、健全法制、促进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减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
三是积极探索治本措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体制上、源头上逐步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稳定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对惠农资金进行监督审计,使专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补贴资金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根据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和自治区党委的有关文件要求,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农牧业局、卫生局、审计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就我市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对全市三区6个镇(办事处)的10个行政村进行了抽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乌海市现辖3区、5镇、15个办事处、62个行政村,总人口46.5万人,其中农区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10。全市耕地面积9450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农业比重较小,只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我市的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主要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近几年来,乌海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2004年以来,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实施农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区居民增收明显。2005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9亿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35元,列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9.3,增收额列全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降到2:1。
一是减轻农区居民负担。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乌海市积极改革农区税费制度。2002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少农村费用1126.41万元,人均减负213.86元。2003年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农业税及附加由各级财政代缴,实现农民零负担,共免收农业税140万元、牧业税6万元、特产税10万元。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2004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在“零负担”基础上,将3414名低收入农区居民纳入低保,截止2005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2005年实施了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当年共救助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4万;10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区居民参合率达85。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2006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09万元。“十五”以来,乌海市以“移民扩镇”、“千村工程”、“种草养畜扶贫年”和社会帮扶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扶贫,加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乌海市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为发展种植葡萄、保护地为主的特色产业,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各级政府不断完善鼓励,引导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种养大户加大补贴力度,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05年,市区乡三级财政对新建一亩温室各补贴1000元。新植葡萄市财政每亩补贴250元,部分区、乡对葡萄种植补贴达500元。
鼓励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对连片种植葡萄面积达30亩以上的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亩增加100元补贴。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0亩,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葡萄基地面积5000亩,无公害葡萄年产量约7500吨。全市通过自治区认定无公害瓜果蔬菜面积43000亩,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17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核认证。在加大补贴的同时,市政府为了解决农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协调市城市信用社代办支农贷款业务,2005年为农区居民发放贷款900万元,缓解了发展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是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1)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2004-2005年自治区对乌海市计划下达支农惠农项目和下拨资金,能较好地按要求下达并组织实施。两年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56232亩,落实退耕还林工程各项补贴分别为380.82万元和322.1万元,已全部发到农民手中;减免和取消农业税均为156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为69万和70.97万元,且均已全部兑现;上级下拨乌海市财政扶贫资金337万元和619万元,主要用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改善农区基础设施条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累计投资370万元,目前,已解决了1.77万人和1.14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上级共投资1420.6万元,用于全市62个自然村农电网改造,均于当年完成改造任务;上级共投入乌海市农村乡镇道路建设资金137万元,新建公路75.07公里。(2)农区社会事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从2005年春季开始,乌海市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
活费7.084万元。2004年和2005年,全市共投入中小校舍维修资金20768万元(其中包括中央、自治区下拨和市区两级财政自筹),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改造校舍12.3万平方米。今年春季开学时,中
央、自治区下拨的51万元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已预拨51万元。200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市区两级财政统一按时足额发放。乌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于2005年10月启动,参合农区居民达36563人,参合率达78。乌海市现有农区特困户1711户、34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2004年,乌海市将农区特困户全部纳入农区最低生活保障,截至2005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全市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03户、104人,已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其中集中供养43人,分散供养61人。至2005年底,市民政局共支付集中供养费12.6万元,集中供养人员年人均救助2950元;分散供养人员全部纳入农区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1800元。2004年以来,国家、自治区下拨乌海市救灾资金170万元,已全部按要求发放到灾民手中。2005年,乌海市开始实施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全年共救助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4万元。从人均受益金额和受益覆盖面来看,乌海市农区居民直接得到实惠较多的有三项:一是退耕还林补贴,退耕户人均年增收280元,退耕面积较大的可增收350-450元。二是免收农业税,种地农业人口受益面达100,人均年受益40元。三是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人均受益278元;享受住宿补助的学生每人每年受益100元,农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面达100。
从抽查情况看,乌海市各区都能较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各项支农惠农的项目资金都能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广大农区居民对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衷心拥护,尤其是对市委、政府的落实工作比较满意。
第三篇:乌海市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根据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和自治区党委的有关文件要求,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农牧业局、卫生局、审计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就我市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对全市三区6个镇(办事处)的10个行政村进行了抽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乌海市现辖3区、5镇、15个
办事处、62个行政村,总人口46.5万人,其中农区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10。全市耕地面积9450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农业比重较小,只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我市的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主要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近几年来,乌海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2004年以来,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实施农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区居民增收明显。2005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9亿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35元,列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9.3,增收额列全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降到2:1。
一是减轻农区居民负担。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乌海市积极改革农区税费制度。2002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少农村费用1126.41万元,人均减负213.86元。2003年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农业税及附加由各级财政代缴,实现农民零负担,共免收农业税140万元、牧业税6万元、特产税10万元。2004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在“零负担”基础上,将3414名低收入农区居民纳入低保,截止2005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2005年实施了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当年共救助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4万;10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区居民参合率达85。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2006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09万元。“十五”以来,乌海市以“移民扩镇”、“千村工程”、“种草养畜扶贫年”和社会帮扶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扶贫,加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乌海市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为发展种植葡萄、保护地为主的特色产业,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各级政府不断完善鼓励,引导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种养大户加大补贴力度,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05年,市区乡三级财政对新建一亩温室各补贴1000元。新植葡萄市财政每亩补贴250元,部分区、乡对葡萄种植补贴达500元。
鼓励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对连片种植葡萄面积达30亩以上的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亩增加100元补贴。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0亩,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葡萄基地面积5000亩,无公害葡萄年产量约7500吨。全市通过自治区认定无公害瓜果蔬菜面积43000亩,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17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核认证。在加大补贴的同时,市政府为了解决农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协调市城市信用社代办支农贷款业务,2005年为农区居民发放贷款900万元,缓解了发展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是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1)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2004-2005年自治区对乌海市计划下达支农惠农项目和下拨资金,能较好地按要求下达并组织实施。两年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56232亩,落实退耕还林工程各项补贴分别为380.82万元和322.1万元,已全部发到农民手中;减免和取消农业税均为156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为69万和70.97万元,且均已全部兑现;上级下拨乌海市财政扶贫资金337万元和619万元,主要用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改善农区基础设施条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累计投资370万元,目前,已解决了1.77万人和1.14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上级共投资1420.6万元,用于全市62个自然村农电网改造,均于当年完成改造任务;上级共投入乌海市农村乡镇道路建设资金137万元,新建公路75.07公里。(2)农区社会事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从2005年春季开始,乌海市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084万元。2004年和2005年,全市共投入中小校舍维修资金20768万元(其中包括中央、自治区下拨和
第四篇:乌海市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乌海市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汇
报
根据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和自治区党委的有关文件要求,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农牧业局、卫生局、审计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就我市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对全市三区6个镇(办事处)的10个行政村进行了抽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乌海市现辖3区、5镇、15个
办事处、62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区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10。全市耕地面积9450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农业比重较小,只占全市国
内生产总值的。我市的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主要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近几年来,乌海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2004年以来,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实施农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区居民增收明显。2005年,完成农业增加值亿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35元,列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增收额列全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降到2:1。
一是减轻农区居民负担。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乌海市积极改革农区税费制度。2002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少农村费用万元,人均减负元。2003年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农业税及附加由各级财政代缴,实现农民零负担,共免收农业税140万元、牧业税6万元、特产税10万元。2004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在“零负担”基础上,将3414名低收入农区居民纳入低保,截止2005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2005年实施了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当年共救助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万;10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区居民参合率达85。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2006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万元。“十五”以来,乌海市以“移民扩镇”、“千村工程”、“种草养畜扶贫年”和社会帮扶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扶贫,加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乌海市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为发展种植葡萄、保护地为主的特色产业,扩
大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各级政府不断完善鼓励,引导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种养大户加大补贴力度,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05年,市区乡三级财政对新建一亩温室各补贴1000元。新植葡萄市财政每亩补贴250元,部分区、乡对葡萄种植补贴达500元。
鼓励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对连片种植葡萄面积达30亩以上的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亩增加100元补贴。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0亩,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葡萄基地面积5000亩,无公害葡萄年产量约7500吨。全市通过自治区认定无公害瓜果蔬菜面积43000亩,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17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核认证。在加大补贴的同时,市政府为了解决农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协调市城市信用社代办支农贷款业务,2005年为农区居民发放贷款900万元,缓解了发展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是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1)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2004-2005年自治区对乌海市计划下达支农惠农项目和下拨资金,能较好地按要求下达并组织实施。两年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56232亩,落实退耕还林工程各项补贴分别为万元和万元,已全部发到农民手中;减免和取消农业税均为156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为69万和万元,且均已全部兑现;上级下拨乌海市财政扶贫资金337万元和619万元,主要用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改善农区基础设施条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累计投资370万元,目前,已解决了万人和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上级共投资万元,用于全市62个自然村农电网改造,均于当年完成改造任务;上级共投入乌海市农村乡镇道路建设资金137万元,新建公路公里。(2)农区社会事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从2005年春季开始,乌海市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
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万元。2004年和2005年,全市共投入中小校舍维修资金20768万元(其中包括中央、自治区下拨和12全文查看
第五篇:2013年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
××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镇辖胜利、灵源、文化、凤鸣、南华、凉水、西南街、东北街8个居委会和兴营、中和、大厂、黎明4个村委会,全镇有农业人口10328户,38693人。
我镇支农惠农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央、省、市有关减负政策规定,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周密安排部署,加强监督检查。按照市、县支农惠农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切实增强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把减轻农民负担和惠及农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支农惠农资金基本情况
(一)发放种粮农民补贴资金317510.30元,受益农户9791户;
(二)发放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资金2201402.01元,受益农户9791户;
(三)发放粮种524272.62元。
(四)发放XX年退耕还林款1086504元。
(五)办理家电下乡补贴1090台(件),发放补贴资金257489.50元,办理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394辆,发放补贴资金431362.50元。
(六)安居工程配套支出45万元,按每户5000元标准补助,全镇补助90户。
(七)发放抚恤金109.39万元,临时救济款12.32万元,发放农村低保846人,发放资金50.16万元,社保补贴682人。
(八)发放农村独生子女教育奖学金资金10.628万元。
(九)争取现代烟草农业、黎明易地扶贫开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水利灌渠、道路硬化等项目资金2487.56万元。
(十)教育基础设施投入510万元。
二、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传统农业稳步发展
XX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3622亩,产量达14030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963亩,总产量4738.5吨,玉米总产量3708吨。全镇大小牲畜存栏57297(匹、只),肉、奶、蛋总产量3188吨,畜牧业总产值3855万元。
(二)狠抓烤烟产业,促进烤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今年××镇被列为省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稳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实现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要求,以“稳定规模、改善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烤烟工作会议精神,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兴烟为动力,以扎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双控”政策,实现八个100:100基础设施配套,100工场化育苗,100机械化作业,100密集式集约化烘烤,100专业化植保,100建立非烟物质控制体系,100确保四项技术落实到位,100施用高温腐熟农家肥的工作目标。XX年,全镇烤烟面积落实涉及8个村委会50个村民小组389户,种植面积7317亩(地烟1917亩,田烟5400亩),(其中中和核心区1834.5亩,户均种烟22.65亩;兴营核心示范区4273.5亩,户均种烟22.14亩)。全镇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达18.81亩。烤烟收购工作于10月28日结束,共收购烟叶28295.976担,超任务完成4295.976担,中上等烟叶达24628.496担,支付烟农19560196.12元。其中丰产烟叶3598.896担,支付烟农交烟款20238523.14元,任务指标中上等烟叶均价16.04元/公斤,平均亩产值2765.96元,单产达169公斤同比增加28公斤,增长19.8。烟叶收购指标、上等烟叶比例、烟农收入、财政税收、户均收入、均价等六大指标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示范区按照“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各个生产环节的同时,突出商品化育苗、机耕、集中连片、规范化移栽、病虫害统防统治、集中烘烤等各项措施,并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真正做到烤烟产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的到增加,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进行管理,实行法人代表“一支笔”审批报销制度。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专设帐户,专人负责,坚持专款专用,杜绝了将资金挪作他用、浪费,强化了财务审计和监督,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提高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根据县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及审批程序进行。对于中央下拨的支农专项资金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发放,杜绝了人为滞留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为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按照统一支付和统一管理的原则,由各居(村)上报应补助户数和面积,经农经、民政、计生等部门审核确认,制定兑现方案,并提交镇长办公会通过后,经公开通报、公示确认无误后,由财政统一将资金直接打人到农民“一折通”存折账户。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有了新内容和新变化,落实各项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直接影响了支农惠农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虽然公益性筹资符合有关规定,没有超标,但由于个别项目一次性投入过大,建设资金尚有部分缺口,需要上级部门在农业基础建设项目中给予扶持解决。
五、XX年工作打算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对照新形势,把握新要求,采取新措施,超前谋划,创新思路,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做好XX年的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对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的认识。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执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杜绝重大案(事)件的发生。
二是继续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把减轻农民负担和惠及农民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通过加强监管、推动改革、健全法制、促进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减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
三是积极探索治本措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体制上、源头上逐步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稳定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