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和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王瑞
学号:***8
一、调查背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引领社会不断进步,社会调查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大学就好比半个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学以致用、学有所得、以学为乐、善学善思的良好局面,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会用学习积累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关注时事,表达一个满腔热血的为祖国四化着想的四有新人的理性想法。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的《寻乌调查》更是当时全党学习的典范和调查重要性的最好佐证,调查就是要我们成为一个实干家,知情人,凡事务实不务虚。
我来自农村,家住被誉为“汽车城”、“东方底特律”、“卡车之都”的十堰市下属县——郧县,以山川为主的十堰腹地,郧县的经济发展日益缓慢,尤其回到自己的家乡杨溪罗沟村,发现农村问题更是比比皆是。我作为一个走出大山见证了外界快速发展的青年,听闻当地百姓的抱怨、亲身感受农民的生活和目睹十几年来山山水水的巨大变化,感到一种无形的责任在催凑我为家乡做一点什么。于是,我决定在我的家乡做一次调查,让百姓的愿望和申诉能够被当权者关注,让政府切实从实际出发,为农民高效率、办实事,廉洁奉公,执法为民,向国家提出的“关注民生”靠拢,使农民感到踏实,感到实惠,感到满意。不瞒大家说,近几年来,农民眼中的政府往往充满不正之风,官员之行为日益猖獗,农民之痛恨日益强烈,真实再现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我时常在想:春风何时度家乡?房前屋后皆新绿。
二、调查情况
1、高速公路征地赔偿
十堰市境内的一条高速公路穿过罗沟村,也就是我所在的家乡,工程浩大,占了大片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征地补偿标准。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3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76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64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4.4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64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72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16万元。
该过程采用现场采访形式,在罗沟村一组、二组、三组选取部分家庭,询问占地赔偿问题,主要包括村民对村委的满意度,对赔偿所得满意度,对修高速路的自我看法,村民愿望和意见,村委在处理赔偿时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绝大部部分村民不满村委中饱私囊的做法,村民得到的赔偿只是一部分,还有的被官员据为己有。走访发现,一个村集体民愤壮告村委相关人员,被查处两人贪污公款达一百多万元。极少一部分,因赔偿比较多,满意度比较高。
2、农耕土地整改及相关设施修建 随着耕地面积大片闲置,没有人管理的土地逐渐破败、荒芜,加快了土地林地化,土地资源紧缩又将导致农村生存危机,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国家为保护耕地,对农村下达紧急命令,整改土地,加强对土地的重视和维护工作,具体措施主要有:融合土地,积小为大,加固田根,放水土流失,通修公路,便于机械进入田间作业,休整水塘,加强蓄水能力,确保旱涝保收。农民对此的大致看法,土地有效得到保护,可以使子子孙孙享用。俗话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该大力赞成,举手称颂,然而一些官员从中谋取大量私利,本来国家拨款可以更好地位人们服务,却因为主观因素有些事情只能做一些片面工作给国家看,应付差事。
3、农村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屹立世界,变得强大。封建社会留给中国的只一个烂摊子,中国从一无所有
仿佛一夜之间腾飞了,gdp跃居第二。我所在的地方,通村公路2011年十月份通车,不到一年时间,路面损坏严重,路基不够结合,整体来说给村民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2008年,一个烟花炮竹公司落成,闻名于十里八乡,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带动了该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整体生活水平。2011年,决定的村村通卫星天锅普及,一直没有兑现,对此很多人感到不满。2012年,决定每家每户安装太阳能补助工程没有眉目。2012年,村与村建立公路连接,促进人们出行方便,部分还没有落实······
三、问题整改建议 政府在应在一定程度上奉公廉洁,为民真实服务自己,把国家的点滴恩泽散布于民,经常派人走访民间,调查民情,了解真实有效的材料,帮助自己制定决策,同时检验政策取得效果。政府想办法引进投资,增加劳动就业,或者开创自己的新兴产业。
政府好比大脑,人民好比手脚,政府控制好了,农民才会大踏步前进,社会主义小康之路不在遥不可及了。
第二篇: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云南省农村耕地林地流转社会调查报告
--(以云南省宣威市为例)10级文秘班 桂晶 学号:104030352 导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云南省的耕地林地流转与全国全省同步进行,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具体地区土地状况,自然条件,以及政策实行方式和农民的观念问题等,也导致了某些地方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的矛盾。因此,我选择了以云南省宣威市为例,对该地区的农村土地问题进行调查了解,以便找出在农村耕地林地流转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资料,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关心身边以及社会的事。方法:
1、调查方式:网上资料搜索,像有关人员当面咨询
2、调查对象:云南省宣威市的城乡,如羊场镇、板桥镇、东山镇等。
3、调查内容:宣威各乡镇近年来的农村土地林地流转问题,政府对其的解决措施; 变量:各镇由于地势、政策、人口、土地分布、面积大小不同而有所不同
4、调查研究方法:网上搜索,数据统计,资料分析
5、调查研究步骤:(1)设计调查方案;(3)搜索相关资料;(4)向有关人员当面咨询;(5)统计数据,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调查结果);(7)整理资料和文档,打印并上交。备注:
特别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引用了部分网上的资料和数据,但是,在引用的时候,我也尽量确保了该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调查结果与讨论分析:
一、宣威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农地流转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一是反租倒包。指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户承包的土地反租过来,再转包给种养大户、单位或个人。其特点是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接包方只交纳土地承包费,不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适合成方连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小区和规模经营。
二是互换。指农户根据种养需要,将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进行调换。其特点是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互换双方继续履行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适合种养小区不愿意从事统一种养项目的农户进行土地调换。这种土地流转形式在农户中已被广泛应用。
三是转包。指农户将其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转让给其它农户、单位或个人。其特点是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接包方向转包方交付一定转包金或承担双方的其他条款。适合暂时无力经营土地或从事非农产业但不能完全放弃土地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将其土地使用权进行转包。
四是转让。指农户将其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转让给其它农户、单位或个人。其特点是终止原土地承包合同的关系,确定新承包方与发包方的关系,由新承包方履行土地承包合同和权利和义务。主要适合从事二、三产业、收入稳定、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将其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也适合解决因人口增减造成的人地矛盾。这种土地流转形式已开始被部分个体户采用。
五是租赁。指农户将其承包的土地租赁给其他农户、单位或个人使用。其特点是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接租方只交纳租金,不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适合一个或几个地块相连的农户联合进行土地出租,也适合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户的承包土地反租后,再向外租。
二、宣威市土地林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一)林地面积大大增加,改善了生态平衡,有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好森林资源,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宣威市积极实行耕地林地流转,是贯彻执行林业发展和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的有效手段。据调查显示,自实行耕地林地流转以来,宣威市森林占地大面积增加,其中,包含不少经济林,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共赢状态。并且,自实行耕地土地流转以来,该地区的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得到有效改善,这既有利于有效保护山区林地、耕地,也有利于避免当地农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
调查得知,宣威当地的农民把自家的承包所有的耕地、林地流转出去以后,各农户的收入普遍有所提高。
首先,根据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均可获得一笔稳定的转让金。
农户把自家承包的土地林地转让出去后,第一个好处是获得一份转让金。所谓转让金,其实就是地租。宣威市农民土地转让金一般在每亩每年500到1000元不等。较之农民自己耕种经营管理所得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次,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解除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以经营副业或进城务工取得除土地所得外的额外收入。非常有利于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
然后,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受让方为更好的经营被流转土地,必定会首先改善农村的道路的基础设施状况,增加农村与外界的有效联系,从而改变了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条件闭塞的现状,有利于农村的长远、良性发展。
同时,农民也可以在受让者的林场或企业单位务工,在获得额外收入的同时,学到一些有用的农业发展技术,为以后自己创业谋生存打下一定的基础。或者,农民可以自己取得流转土地,用以种植经济林,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农村的副食品供应状况,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宣威市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法规建设。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需要有一系列政策法规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出现矛盾和问题可依法解决,但目前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因此应尽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审批程序、主管部门和土地用途、地价及级差、流转期限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二是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使用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力的合理配置。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为农民脱离土地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改革农村户籍管理的作法,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恋土”观念。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四、关于宣威市土地流转状况的意见建议——要保持有序流转,规范运作
一是要经发包方(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当出现需要流转的情形时,双方应向发包方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经发包方同意后双方就合同项目和条款进行协商,明确流转的形式、期限、经济补偿等内容。也可由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原承包户同意的基础上,代表原承包方与接包方协商。土地承包方有偿转包、转让土地使用权,可以自己找到第三者,也可以通过村委会转包或者转让给第三者。
二是要明确转包,转让合同权力和义务。土地流转后必须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原承包方可以将自己承包土地的部分或全部转包给第三者,由第三者向承包方履行约定义务,再由原承包方向原发包方履行承包合同;原承包方也可以将自己承包土地的部分或全部转让第三者,再有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方直接履行合同。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要有一套规范的运作程序,避免出现口头约定,发生纠纷的现象。
三是要强化合同管理。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都要签定书面合同,并纳入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村委会,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各一份,与村以外的单位,个人外商转包或转让的,其合同必须由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签证、公证机关公证。签定的书面合同内容必须完整,责权明确,文本正规,程序合法。土地转包、转让合同鉴定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接转方应按承包合同规定,精耕细作,科学经营,严禁土地摞荒和改变用途,否则,发包方有权依法中止接转合同,收回土地,重新转包、转让。参考资料或文献:
云南省民族地区土地林地流转研究报告(上)赵俊臣 宣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 宣威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站 《森林法》
第三篇:关于农村土地使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2年8月暑假,本人对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大洋乡农村进行了实况调查,走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委会,现场询问了一些农民,调阅了一些村里宅基地的资料,并对村里土地使用情况所作的实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一、该乡发展概况
该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20公里。面积65.5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16个自然村。位于太行山脉西麓,由于修西大洋水库占去相当部分土地,口粮靠国家供应。其中西大洋水库是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承担着下游城市、工业和农业的供水任务,现状情况下,向保定市城市工业、生活供水5000万m3,规划供保定市9460万m3,规划向定曲电厂供水3200 万m3,同时也是北京市应急用水储备地之一。由于地形复杂,土地多为山地,并且多为库区,使得可耕地面积很少,农业主产小麦、谷子、红薯、玉米,农业收入极少,农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耕地多为开发后的丘陵,农业落后,难以实现机械化,难以形成规模农业经济。由于土地和交通发展瓶颈,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由于人多地少,土地紧缺,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宅基地问题
一、宅基地膨胀,侵占自由地
近十多年来,村里外出打工,农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有能力翻建和新建住宅了;人口不断增多,城市房价较高,购房困难。所以村庄的面积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优良的农耕地,造成了国土资源的大量流失和浪费。
二、宅基地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不合理
一些村庄街道布局混乱,交通不变,村子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老宅基地,出现空心村,造成土地浪费。并且抬高主街道处宅基地价格(每分地可达2万元)。而这些批在村子外围的新住宅,占用的大都是原来比较平坦肥沃的耕地。
三、村民土地法律意识淡薄,土地买卖存在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经营、管理,已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营组织经营、管理”。
当问及土地相关法律和国家政策时,不少人不太明白,分不清楚宅基地和自留地的性质,不理解使用权和所有权,不清楚参与宅基地的审批过程。他们多数通过村委会或其他人作证,私下进行自留地买卖,然后作为宅基地的使用。
三、农耕土地使用问题
一、土地流转存在问题。
改革以后,逐步按人口或劳动力承包到个人,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同时保留某些环节的集体统一经营。80 年代中后期,为稳定农民对土地制度的预期,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土地承包关系15 年不变。9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30 年不变,并于2003 年在法律上加以确定。2008 年,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村民对国家政策不很明晰,土地在私下流转存在问题。村里有些流转的土地虽然签订了流转承包合同,但没有使用规范统一的合同书,内容不够完整,容易引发合同纠纷。乡镇机构改革后,撤销了农经机构,取消了农经干部岗位,农村土地流转混乱,基本通过村委会代办。部分村民私下“以地换地”,特别是坟地方面较为严重。
二、土地荒置较为严重
由于可耕地面积少,当地农民不可能以种粮作为经济来源,并且由于地形复杂,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部分人采取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并且多为妇女和老人种植,一年中,青壮年多为外出务工;部分人全年在外,将承包的土地荒置,造成土地浪费。另一方面,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合理规划,墓地占用了大量土地。农村墓地多在农田中,不少的堆起一座座土丘,造成土地浪费。
根据上述现象的思考,结合我对一些村庄的考察,我提出几点个人意见和建议:
一、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农民土地法律意识。
加强国土管理部门、村委会和村民的联系,使村民能够更清楚更明白的参与自己宅基地、承包地流转的审批过程。针对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建议国土管理部门定期去农村进行法制宣传,让他们知法,才能守法。可以由国土管理部门的专门人员去宣讲,也可印制宣传材料发放到户。还可以和电台电视台合作,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宣传节目。
二、对整个村庄重新进行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
由于地处库区,村庄可扩展面积有限,村委会对主干街道适当拓宽,合理规划,鼓励翻新建造楼房,代替平房,楼房不宜高,两三层成本较低。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难以照顾老人是个问题,村委会效仿城市,也可以建设一部分老年住宅区或社区,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即可住进老年住宅区,并交纳一定的费用,去世后可以再有其他老年人居住。这样会不用再批新宅基地了,或不用侵占自留地。而这部分老年住宅区是在原来的空心村的旧宅上翻新建造起来的,对“空心区”街道合理规划,防止乱建乱搭。
三、山区土地适当发展果类树木种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供应基地。由于主要村民人均可耕面积少(每人约1.1亩,少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较为干燥,地形多为丘陵和山沟,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现代化农业。当地村民以种植玉米、红薯、谷子为主,自给自足,虽然处在水库区,但地形复杂,难以灌溉,每年为一年一熟,造成一定的浪费。按亩产玉米550公斤算,农民一家四口,去除成本(化肥、种植,不含劳力),总收入不足5000元,原始的农耕,使得劳动强度更高。基于上面原因,建议以村为中心,适当发展果树种植,核桃树、枣树较为适宜。核桃树耐旱,生长条件不是很苛刻,管理方便,大约经过五年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作为退更换林的一部分,不仅对山区的绿化有一定贡献,另一方面,减少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以其中一自然村村为例,亩产可达到100公斤,当前核桃收购价格约为18元/公斤,这样每亩收益是玉米的1.5倍,谷子的2倍多。为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常年外出打工人员通过合理途径,将土地承包给村里其他人,这样使得土地不至于多被荒废。
四、合理分布墓地,减少土地浪费。
由于山区、丘陵区,农民死亡后基本上葬在自留山、自留地内,其墓地以村民小组或以家族为单位自然形成,村民总认为“咱老百姓死了,自家人埋在自家田地天经地义”,农村墓地建设与管理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可以考虑创建骨灰堂。骨灰堂,占地少,可以多村联办或乡镇集中兴建,既节省建设经费,又能方便群众。可以作为公益性公墓建设的补充和今后骨灰安葬的发展方向。另外要加强现代殡葬理念宣传,破除丧葬陋习,节约土地资源,倡导健康文明的殡葬新风,引导农民群众逐步接受新的殡葬模式。通过村干部身体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机制,防止乱置墓地。
五、改善环境,因地制宜,适当发展库区旅游经济。
保护库区生态系统,可以考虑适当发展“农家乐”旅游经济。依托县内大茂山、秀水峪、大石峪、西胜沟生态资源及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西大洋水库生态经济。另外,要加强荒山绿化,保护山地植被,改善当地环境,为生态旅游提供基础。
通过这次农村土地使用情况调查活动,我对农村土地使用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农村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学习,由于地域性差异,该乡所处水库区,以山地为主,存在的问题具有特殊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也具有局限性,问题得放到实际中解决,依靠政府、村委会、村民共同努力,相互协调,相互加强沟通联系,促使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篇:农村土地问题
我希望和大家交流的第一个问题是“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增值利益分配”。我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1、问题怎么出现的。
这两年稍微关心一点时事的朋友都会看到与“失地农民”“上访”“拆迁”等有关的新闻,我们知道有大量的农民(根据人民日报的数字,是4000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去了赖以维持生计的土地,也知道了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或者变成工商业用地或者房地产业用地(一般统称为建设用地),其升值空间巨大,而中间的利益大部分被“政府”和投资商瓜分,农民所得甚微。失地农民的命运,见诸报章的多是悲惨。
2、问题的核心。
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学者很多,很多人都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产权问题。周其仁先生的文章分析的最为清晰透彻,主要是农民没有“完整的转让权”(这是我自己的归纳),农民虽然可以依法实施“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但是政府严格限制土地用途的转变,而且农民承包的土地如果要变成建设用地,合法的途径主要只有一条:就是经过国家征用。(虽然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下,农地可以不经过国家征用程序转为建设用地,比如:一是农民自用于办企业、住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土地,虽然也是农地转为建设用地,但可以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可以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行政审批的条件下,合法将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三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可以例外于“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建设”。但是这些例外条件,一般的农民恐怕也很难用的上。)
3、增值利益的分配问题。
直观或者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由于现有的制度条件和各方所处的形势,在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增值利益分配过程中,一般情况是:各级政府和房地产商、工商企业拿到大头(这两者之间究竟谁占大头,我不是很清楚),在剩下的小部分中,村集体要切下绝大部分,真正到农民手上的,很少。
但是这中间各方的行动策略是什么?各方到底可以拿到多少?什么因素影响最终的分配格局?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问题?可以总结出一些什么东西?
我冷静的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试图从中理出一个头绪和线索。我想可用的线索有一个,那就是产权的界定和各方对于产权租金的争夺。从这个线索出发,我发现:其实农民也不是一点办法没有,他们也在想办法参与这一块利益的争夺。不过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力量很弱小,他们只能通过自建房屋自用、出租,或者在征地以后持续不断的与房地产开发商、基层政府纠缠、死磕,到高层政府部门上访等方式争得这个蛋糕中小小的一块。而那些不会喊叫、不愿纠缠、害怕官府的农民,几乎什么也拿不到。同时,我们发现,土地征用制度表面上看似减少了城市扩张的成本,使得政府财政收入有方,开发商赚的盆满钵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潜在的巨大成本却在透支这个政府的信用和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
4、我们需要实证的研究。
是的,我们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证据就可以判断其中的不公,但是,这样说出来,是没有多少力量的。我们需要实证的研究。到底实际情况如何?
我们知道,无论是农民也好,村集体也好,各级政府和开发商也好,利益各相关方都会在局限条件下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我希望和大家讨论的是:各方的局限条件是什么?他们怎样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第五篇:农村土地问题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土地使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管理使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使用;合理使用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权利是实现其他权利的重要基础。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农村以及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
为此,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土地使用中的问题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农村土地合理使用的必要性1.1保护耕地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社会的稳定在于经济的稳定,而经济的稳定,有赖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保护耕地则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并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作为我们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以说,农业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水平和粮食单产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稳定粮食产量,稳定农业,首先必须稳定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
1.2合理使用农村土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管理土地的目的是使全社会合理利用土地,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土地能否得到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协调发展。农业一直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且未来尖端技术工业也离不开农业。这就要求在为经济建设项目分配农村土地时,既要考虑土地资源分配方案给有关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又要考虑占用耕地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寻求既能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又能促进经济建设,同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各种效用的土地资源分配方案。
1.3农村土地使用问题事关社会稳定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不但要承载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及全国工业化所需的原料,还必须负荷栖息在它上面的农民的生活来源,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60%的农村劳动力来讲,经营土地是一种福利和社会保障。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待业人员逐年增加,乡镇企业尚未充分发展之时,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大量转移。国家建设年年征用和批租土地,乡镇企业也要占用耕地,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然要以离土退田为代价,特别是国家建设占用城乡结合部的大量耕地,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排斥出来,而有限的征地补偿总归有用完之日,他们由此而失去了生活的根基。为此,党和政府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要重视和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吸纳因耕地减少而出现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问题不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不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解决,其后潜伏的将是不安定的因素。
2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耕地意识弱化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种粮食不如种工厂,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肆意圈占、破坏耕地。
2.2土地流转不够规范
土地流转存在无序性和无偿性,操作程序不规范、流转中介不健全、流转中政府定位不当等问题较为突出,没有有效地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流转机制。
2.3违规征占矛盾突出,闲置土地问题严重土地征占存在强迫命令和不当行政干预问题,土地征占补偿价格偏低,有的甚至无偿占用集体土地,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难以保障。个别单位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或征而不用,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浪费。
2.4宅基地的流转无章可循
存在未批先建、少批多建、非法圈地、私搭乱建、协议出让、私自买卖、破坏耕地等问题。
3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当前要确实把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要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2×108hm2耕地红线,应进一步强化用途管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增强保护耕地的法定性和强制性。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二是完善占补平衡等制度。
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坚决杜绝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三是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要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多的粮食主产区,由国家探索建立补偿机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3.2要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要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着重抓好落实土地承包期不变政策的完善工作,确保承包期限、地块、合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积极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严格土地小调整程序,除依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农户承包地。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监督管理。
3.3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服务土地流转。同时,要逐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一是坚持原则,引导流转。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在流转的方向上从自发、零星、无序、无偿流转向连片、集中、有序、有偿流转转变。在流转推进上从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到行政引导、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为主转变。在流转目的上,从主要解决人地矛盾,用于粮、棉、油生产,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转变;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全力搞好土地流转指导、合同签订及跟踪服务工作;三是完善机制,规范流转。
要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农村信息储备库和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依法规范流转合同,严禁强迫农户流转土地或截留、挪用农户流转收益。
3.4要改革征地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只有公益性用地才能采用征用的办法。
3.5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要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超标准建房。应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盘活用好农村现有宅基地。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安排满足集体建设用地需要。
3.6要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3.7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行为要认真贯彻对违法用地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制订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实施方案,建立县、乡、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形成三级国土资源监察网络,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那种经审批获得土地使用权的,要搞好跟踪管理工作,对不按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的,要依法收回其土地使用权,避免土地被闲置。就现阶段的土地违法形势而言,必须要求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设立农村土地执法监督员,使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成为土地执法的“第一”责任人,构建起法制宣传、举报监督、调查处理的协调联动执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伟.土地大辞典[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