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武县双溪乡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临武县双溪乡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导言:田园大观鱼米粮仓香芋王国
绿满一方富庶之地魅力双溪
美丽双溪
——临武县双溪乡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五岭分楚越,此地最清淑。
在湘粤古道的临武县与连州市相接之处,有一美丽之乡叫双溪。因境内有两条河流而得名。这个临武的“千年粮仓”,山青水秀,水丰土肥。近4年来,全乡上下众志成城,不懈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乡,合奏了一曲曲创新建设、重在实干、成效显著的时代凯歌。双溪距县城3公里,因境内有两条河流而得名。是享誉湘南的林木之乡,鱼米之乡、香芋之乡。乡域面积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2.5%。是“省级林业绿化先进单位”。
坚持生态强乡,生态富民是双溪的长期追求和必然选择!近几年来,为切实打造魅力双溪、生态双溪,双溪人矢志创新工作,强化领导、强化规划、强化考核、强化责任,切实做到绩效考核、奖优罚后、合力推进。在强化投入上,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共投入2600万元完成了乡村两级公路硬化、乡卫生院综合大楼、乡敬老院、计划生育服务站、自来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饮水、亮化、交通、垃圾清运等问题,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力。为加快农村改路、改水、改
房、改厕、改栏和沼气建设步伐。先后投资500余万元,硬化了邝家至金盆村10公里的通乡公路和境内通村公路;新修了双溪至南强的通乡公路;投资1500万元完成改水4530户,新建沼气池130口,加快了建设生态家园的步伐。
为实现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目标,双溪切实加强山、林、水的保护,关闭了辖区所有污染企业,整治了开山采石、抛荒等生态破坏行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亩,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环评要求,投资108万元完成10座集中式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和38个垃圾池,购买了垃圾转运车6辆,全乡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处理率100%。建成了水冲式公厕4座,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有效地解决了生活垃圾、污水等问题。同时积极开展统一除“四害”、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家庭、文明村(户)等活动,聘请了4名清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作为林业大乡,双溪夯基而上,实现退耕还林8600亩、荒山造林2.2万亩、迹地更新造林1.6万亩。12个村庄的绿化工程使山上、沿河、庭院绿化嬗变喜人。2008年又引资950万元开发了1万亩松树种植项目,新栽树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现在的双溪,城镇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相处,建成区与村庄结合部环境整洁,主要道路平整,环境友好。在城镇建设区内,实行家畜全部圈养,保持卫生。通过乡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投入和治理力度,乡建成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白色污染”得到全
面控制。乡建成区内有水厂1个,净化部2个,分式水塔2座,水源取自老水江,日供水3000吨。结合高水池供水,自来水普及率100%。乡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好,地表水水质好,经检测,水质合格率为100%,可直接饮用。
强力推进的生态乡建设热潮,助推了双溪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招商引资,环保先行”的理念下,先后引资建设9个小水电站项目,年总产值1200万元。1个山泉水加工厂和1个木材加工企业,年总产值400万元。以舜源芋业为主的食品加工、储蓄中心,把香芋做成反季节供应,并把漫山遍野的野菜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远销省内外,同时引资11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的芋业加工厂房。以香芋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在这里成功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9年全乡实现GDP6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8元。为全面提升香芋产业的基地基础设施,双溪争取到了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投资2200万元,整理耕地11000多亩,涉及全乡11个行政村。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实现了全乡路相通,水相连,渠相通的目标。在生态乡的建设中,双溪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把生态乡创建宣传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群众满意率达100%。迈入小康生活的双溪人民,每个村都提质了党组织阵地实施、文化广场、娱乐场所、体育场、图书阅览室等公共场所,乡内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欢欣鼓舞,其乐融融。
天道酬勤,绿满双溪。随着城乡统筹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双溪人用实干和热情绘就了一幅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双溪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只争朝夕、开拓创新,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臻和谐的双溪,目标明确,奋力前行,不断去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篇:广安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专题片解说词
创建生态文明,提升乡村品位
——徐闻县广安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何强
前言:岭南有奇秀,此地最清悠。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徐闻,有一条美丽之村叫广安。广安村位于徐闻县海安镇西部,在207国道徐城至海安路段,距徐闻县城5公里,与国际旅游岛——海南岛隔海相望,下辖广安村、后朗村、北关村、城内村、新村仔村5条自然村,有493户2110人,总面积4954亩,其中耕地面积2071亩。这个依山傍海的村庄山青水秀,水丰土肥。近年来,广安全村上下众志成城,不懈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合奏了一曲曲创新建设、重在实干、成效显著的时代凯歌!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近几年来,为切实打造魅力广安、生态广安,广安人矢志创新工作,强化领导、强化规划、强化考核、强化责任,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印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实现生态物质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安村从2002年开始就加强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的要求,加强对实施广安国家级生态村建设工程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示范村建设不仅是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转变观念,1
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做好生态示范村工程实施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民生
在强化投入上,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共投入1500多万元完成了各自然村的村级公路硬化、生态村旅游项目、污水管线并网、无害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广安村在建的有辖区内有分式水塔大型5座,水源取自178米深的地下温泉层,日供水1000吨。结合高水池供水,自来水普及率100%。村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好,地表水水质好,经检测,水质合格率为100%,可直接饮用。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饮水、亮化、交通、垃圾清运等问题,提升了广安村生态的承载力。
三、发展生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广安村的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林果种植园、北调蔬菜种植业等。其中,农田、林地散布较大,以种植水稻和北调瓜菜、林果为主。在强力推进的生态村建设热潮中,该村两委有意识地助推了广安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生态农业,环保先行”的理念下,近年来该村利用气候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瓜果种植业,村委会向各农户家庭宣传绿色农业知识,出台政策鼓励使用有机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逐步淘汰使用化肥及普通农药。在这里成功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广安村人均年收入8036元,许多农户都建起小楼房,添置小轿车,广安这个昔日贫穷的村庄正一步步走向富裕,走向辉煌。
四、发展乡村旅游、擦亮广安名片
随着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徐闻县提出旅游强县,广安人瞄
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了打造“祖国大陆最南端最美乡村”设想,积极擦亮生态旅游这张名片。目前,该村积极打造出“响水潭”、“杏磊湾”、“石莲山寺”、“农家乐”、“田园风光”等旅游景点,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抓好旅游宣传推介。通过相关设施配套,真正做到乡村旅游“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这些景点一经推出就吸引众多旅客。特别是这种低碳、绿色、休闲乡村旅游深受到城市人群青睐。据统计,2010年广安接待中外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300多万元。
五、倡导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广安
在生态村的建设中,广安人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把生态村创建宣传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群众满意率达100%。广安村先后被评为湛江市农村改水改厕先进村、湛江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卫生村、湛江市最美丽村庄、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广东省最美丽村庄、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迈入小康生活的广安人民,每个村都建起了党组织阵地、文化广场、娱乐场所、体育场、图书阅览室等公共场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男女老少欢欣鼓舞,其乐融融。
天道酬勤,绿满广安。随着城乡统筹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广安人用实干和热情绘就了一幅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广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只争朝夕、开拓创新,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臻和谐的广安,目标明确,奋力前行,不断去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篇: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总结
发挥优势,齐心协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村
——安阳市滑县新区靳庄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滑县靳庄村位于滑县产业集聚区西北部,东邻人民路,南邻滑州南路,西邻大宫河,北邻城关干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滑县生态优美村庄之一。靳庄村现有2300口人,742户,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0亩。靳庄村2008荣获省级生态村称号。由于靳庄村人口多,耕地少,为了让村民有一个生态优美的生活环境,结合本村实际,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分期分批对旧村进行全面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四建”即通道路,通水,通电,通宽带及有线电视;建村级卫生室,建文化场所,建公厕,建垃圾池,制定环境保护村规民约和道路保洁制度,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村民行为,提高村民素质。靳庄村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努力创建生态,卫生,文明和谐新靳庄为目标。
我村于2006年开展生态村建设,在滑县新区党工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2008年成功完成了省级生态村的创建。自2009年开始,对照国家标准着手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我村生态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村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我村围绕创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狠抓工作落实,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全村上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完善机制,促使创建工作有序有保障。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村两委高度重视生态村建设,把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全村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仝济民任组长,村主任靳杰生为副组长的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任务量化分解落实到两委每个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我们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座谈会、村民代表会议,时常通过访问村民,多方听取村民对生态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活动,确保了生态村建设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规划,促使创建工作有指导方向。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为了建设一个文明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文明生态村,确保创建工作在村两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分工地开展,2007年滑县新区管委会对村整体开发建设进行了精心设计,为我村的发展描绘出了美好的蓝图。规划本着靳庄村实际情况按创建生态村的标准积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特色,使创建目标具体化、形象化。
(三)积极宣传,促使创建工作有良好氛围。
生态建设需要全村上下共同参与,为此我们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一是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学习会,传达并学习省、市、区关于生态村创建文件精神,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二是组织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省内和市内创建试点村和先进村参观学习,用活生生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创建热情。参观回来后,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村的重要意义和种种益处,调动了群众参与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开展环保培训,采用课堂讲解、图片资料、案例分析等形式,生动鲜明的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展现出来。四是抓好“法定节日宣传”。充分利用每年的“3·12”植树节、“3·23”世界气象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动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五是开展绿色家庭、文明家庭等各种形式创建活动,着力培育生态意识理念和绿色消费。六是充分利用宣传窗、宣传栏、宣传资料、挂横幅、致村民的公开信等形式,自创建以来,我村发放环保宣传资料1800余份,在重要地段张贴宣传横幅10幅,广泛宣传生态建设的有关知识,将生态建设宣传到村到户,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水平,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自觉参与中真正意识到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都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
(四)狠抓环境整治,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生态环境是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基础,营建蓝天、碧水、村美、人和的环境是村庄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村把村庄环境作为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两委会把改善村容村貌,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困难放在创建工作第一位,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投资了860万元对村内的路面进行了铺设,村内18200米道路全部硬化,硬化率100%,解决了村民出门难的问题;投资了36万元把村里安装了120盏路灯使村内亮了起来;投资近70万元铺设供水管道,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村民们都吃上了清洁卫生的放心水;投资120万元安装变压器4台,并在村里架设了电网,使村民用上了安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为村民节约了开支;投资4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数字电视、宽带、电话,使群众足不出户了解国情、商情、市场行情。购置12辆垃圾车用于收集清运生活垃圾;投资70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实现了通路面管网、通水、通电、通电视和电话。2009年底投资25.5万元新建125个垃圾池,并有专人负责进行定期清理,做到每日清运,投资进20余万元购买一辆垃圾运输车,将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厂,保持村内整洁卫生;投资50余万元建公厕4座。投资16万元新建健身广场一处,占地2000平米,健身广场硬化、绿化、亮化、健身器材全部建成到位,为村民健身娱乐提供了休闲场所。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对各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保证生态村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工作。
(五)软件同步,促使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我村不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文化景观园、治安岗亭、牌坊、生态卫生公厕、宣传长廊、活动中心、图书室等设施,使农村综合服务功能及配套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广大村民营造了一个清洁、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也促使了我村村民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为巩固、保持、扩大好已有的创建成果,我村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管理机制,防止重建轻管或前清后乱、边建边损等问题的出现,建立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此我村实施了“门前三包、户内达标”的制度、卫生保洁制度、保护“四旁”绿化管理制度、环境整治评比制度,规范村民卫生公约、村规民约。通过此举真正提高群众的主动参与性和高度责任感,使他们不仅是美好家园的创建者,也是美好家园的管理者。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我村自始而终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从文化教育上塑造和提高村民的素质,引导和培养村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探索增收渠道,促使村民在创建中得实惠。
针对耕地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依靠第一产业难以实现村民快速增收的现状,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对策,通过广开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凭借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等第三产业。有村两委牵头,组建汽车运输队一个,运输车辆82辆;组建建筑专业队伍3支,合理安排了村劳动力1410人,2009年村人民均收入达到6100元。
二、创建工作成效
在创建生态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遵循生态平衡理念,使村民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做到了在保护是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村主干道路面通畅,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绿化、净化、亮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常抓不懈,金溪河溪流美化治理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全面提升。
(二)生态意识全面增强。
群众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群众创建活动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改善环境问题主动提出建议,培育了生态理念,增强了生态意识,弘扬了生态文化,唱响了生态瞿岙的主旋律。
(三)发展环境全面理顺。
以创建来推动各项工作,按照创建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重点抓好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重点工程的规划,理顺了未来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实现产值大幅提升的发展思路。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村生态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照国家级生态村标准还不足之处。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我们将对照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一)强化群众生态文化保护意识。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环保生态宣教活动,深化全村群众的生态意识。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环保宣传大使”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把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抓好清水河道工程、生态护岸建设、巩固完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
(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广开思路、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提高效益,促进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发展方向。加快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繁荣第三产业,实现以生态带动经济发展。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瞿岙村村民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
第四篇: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技术报告
元氏县
北褚乡东阳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技术报告
第一节
东阳村基本现状和发展目标
一、东阳村生态村建设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力争把东阳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宜居村庄。
二、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10年,即2010年—2020年。规划分近期和远期,近期为2010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三、东阳村基本现状
1、地理环境、景观,历史文化方面。东阳村属北褚乡管辖,毗邻蟠龙湖,位于县城西部,全村306户,人口1500人,其中党员46名,全村耕地面积46.6公顷。
2、气候方面。东阳村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
3、水文、地理方面。东阳村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15公里,地下水以第四纪卵砾石及中粗沙潜水为主,主要由潴龙河冲积扇形成自西向东流,层深可达20-30m,层厚15米,资源较丰富,地下水总硬度一般在286.2mg∕L,PH值7.5~7.6。
4、人口、面积及经济收入。全村306户,人口1500人,总面积466公顷,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5、社会事业。在卫生、社保、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中取得新的发展。
四、东阳村在推进生态村建设中要完成的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相统一;加快村域绿化建设和环境设施建设,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使村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有效保护,提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把东阳村建设成为人居和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生态村庄。
2、具体目标:将今后10年的任务分解为近期和远期目标,具体如下:
近期目标:到2015年,生态村建设健康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72%,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节水灌溉全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基本完成。
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村实现节水灌溉,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生态型环境初具规模,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生态经济建设
1、培育三大支柱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危机。生态村建设也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此,在推进生态村建设的进程中,我村总体发展思路以农业为基础,汽车运输、种植、加工业为支柱。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旅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
东阳村毗邻河北省级风景名胜区蟠龙湖,在发展旅游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我村投资注册了蟠龙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对蟠龙湖进行房地产、观光旅游、餐饮服务、特色采摘等全方位开发,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基础。总之,东阳村生态村建设工作中的产业重点是最终要落脚到二、三产业的发展。商贸服务业、非农产业是确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支柱。
2、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村投资注册了蟠龙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投资150万元已完工的东阳村矿泉水厂,就地转移了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着重安排妇女劳动力就业来推动东阳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
第三节 土地利用保护建设
1、基本农田保护
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全村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进行依法保护。杜绝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发生,并将规定列入村规民约,让广大村民监督执行。
2、努力提高耕地产出率
东阳村的森林覆盖以山地,灌、乔木林绿化为主,以人工栽植经济林为辅。保护基本农田、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与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林业生态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中低产田土进行保水保肥改造;提高中低产田土的产出率。
第四节 环境保护建设
1、水环境保护措施
引导全村村民使用沼气池,有效收集生活污水,提高污水处理率。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保土蓄水,合理节约用水。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扩大液化汽、太阳能的使用率,减少燃煤对大气的污染。沿道路两侧栽植各种树木,调节大气环境。
3、固体废物控制措施
逐步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收集、清洁和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定点存放,使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第五节 生态文化建设
1、居住区生态文化建设
制定创建规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建立生态文化教育网络和制度,注重公众参与居住区生态管理,倡导节电节水、生活俭朴、环境良好。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修养等,形成敬业守法、爱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同时建立公众信息反馈渠道和机制。
2、村落生态文化建设 为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各项素质,建设一批富有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村落文化项目,培育一批个人素质好、示范带动强的村落文化带头人,大力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村成立了老年健身秧歌队和青年歌舞团,不定期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全方位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3、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重视村民的生态教育,每年分期开设生态建设培训,聘请相关技术人员给村民讲解生态知识及创建生态村的重要性和任务,以及建设的进展情况;利用报刊媒体和“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地球日”等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国民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开展农民生态环境教育。新建或改造一批文化活动室、绿色示范区等。
第六节 生态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任正国为组长,村两委班子为成员的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负责生态村创建和协调工作。两委班子具体实施生态村建设的工作,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形成事事有人管,各项工程有人抓的科学的管理机制。
2、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生态村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进外资,不断加大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监控、农业和村内企业工业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要重点投入确保实施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生态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健全技术市场功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科技信息网络。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村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提高人们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广大农民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教育。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监督生态村建设工作。
5、扩大合作交流,借鉴他人经验
要积极吸收和借鉴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建设水平。在生态村建设中,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生态建设目标。开展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活动,是在广大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抓手,是全面做好农村工作的有效载体,我们坚信,通过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过程,必将在东阳村有力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效。
北褚乡东阳村村民委员会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第五篇:八字渠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八字渠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工作总结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村以创建生态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契机,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互利互惠“双赢”的奋斗目标。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的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现已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
一、全村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村情
东园镇八字渠村是自治区和中卫市确定的塞上农民新居示范村,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以二、三产业和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708户,2550人,共有耕地2061.5亩。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947.52万元,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3元。按照中卫市乡镇建设规划,2008年规划建设了八字渠新村,栽路芽1800米,硬化巷道1000米,栽植风景树980棵,安装太阳能184座,铺设下水管道1800米,制作垃圾收集箱86个。我村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有利时机,从环境
治理入手,科学规划、抓点带面、积极推进、使全村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好的开局,环境面貌有很大提升。
二、创建工作主要措施
(一)、组织到位,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1、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村委定期召开会议针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成立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镇人大主席担任组长,分管卫生的副镇长、村支部书记为副组长,镇村规划办、农技服务中心、土管站、财政所、水管所、派出所、司法所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安排、督查、落实,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改善农居环境。
(二)、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创建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于的工作,为有效地推动工作进展,在全村大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发放传单2200份;制作广告牌匾10块;设立宣传展板11块;设立宣传咨询点2个;举办培训班6期;编发简报3期;上报信息13条;市广播电台报道2次。
(三)、措施到位、确保落实
结合“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抓好改水、改厕、改圈,开展沟渠清淤、垃圾清捡工作,着力整治环境脏、乱、差,力争使我村辖区村容村貌有
一个大变化。一是以我村主干道路为框架,由南到北逐步治理,2008年首先以村部、环村路环境治理为重点,启动农民新居示范点工作,一期工程新建塞上农民新居50户,今年100户新居全部落成,基础设施、上、下水及绿化等设施基本配套齐全。二是将4、10月定为我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月”以村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二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活动,把“环境卫生月”和“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气氛造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动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师生及农户开展声势浩大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三是以队为单位,对村庄巷道乱占、乱堆、乱放及违章建筑,统一组织,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中整治;四是加强对各队整治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定期到各点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近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本着质量第一,科学规划,严格把关,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程达标,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办成人民心中的“德政”工程;六是制定相应的补助奖励政策,筹资10万元,对积极参与支持生态村建设工作的农户、主动配合拆圈、清理“三堆”的农户,给予砖、水泥、大门和资金补助,对乱占巷道、乱堆杂物、违章建设的农户,勒令限期清理拆除,对拒绝拆除的农户,由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强行拆除,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七是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每个生产队选派一名环境卫生管理员,负责对村庄巷道公共区域进行定
期卫生清扫,监督每家每户垃圾清倒、杂物堆放,做到村庄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农民群众满意、舒心,确保工作的总体成效。
(四)、责任到位,严格考核
1、责任到人,严格考核。村支部书记及主管领导分别为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度管理、监督的第一和第二负责人,各队队长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对本村此项工作负有直接责任。
2、加强督促检查,现场评促。村上定期对各队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利用召开现场会、评促会等方式评比通报各队整治情况,对任务完成较好的队给予奖励,对进度慢、重视力度不够、工作不能及进完成的队进行通报批评,做到奖惩分明。
三、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狠抓沼气池建设工作,农村沼气应用作为农村一项基础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模式,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成为我村保护生态环境、节能降耗、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种植业和投入资金160畜牧业健康发展,实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万元,建成40立方米秸秆气化站一座,供气农户达300户。
二、依据我村养殖业、设施蔬菜产业现状,突出规模发展效益。目前我村从事养殖、设施蔬菜产业农户200多户。
三、大力开展水资源地保护工作。开展净化水源,强化供应工作,使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99%。
四、坚持不懈抓道路、沟、渠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推广工作。自20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开展以来,春秋植树造林工作的全力推进,年均植树7千株,累计达1.5万株以上,全村实现农田林网化率达35%,道路绿化率35%。
五、加大村庄道路硬化投入。2008年以来,硬化道路3.8公里,通过近年来累计设入,基本实现主道路和主巷道硬化、绿化,大力改善了农户住行条件。
六、生产中大力推广无公害肥料及生产技术。作为一个农业产业大村,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定位于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目标,通过“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发展种植、养殖、园林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四、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使大多数农民住进了农民新居,实现了新居改造工作。
2、清理三堆1550立方米。
3、拆除圈棚2350平方米。
4、基础设施完成情况。
其中:(1)埋设下水管道1800米。
(2)垫路基沙夹石365方。(3)硬化道路1000米。
(4)植树1.5万株,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5)制作垃圾收集箱86个,建成砌垃圾池16个。
二、我村生态村创建工作达到了以下标准:
1、农民人均纯收入。我村农村经济以种养殖、运输、服务等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据中卫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3元。
2、饮用水合格率达99%。
3、环境卫生
(1)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6%,户户有卫生厕所。(2)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我村各巷道均设垃圾池,并定期清运至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回收率达100%。
4、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100%,生活污水经三位一体沼气池处理,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
5、污染控制
(1)我村辖区无大型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2)清洁能源普及率(%)≥90%,80%以上农户使用液化气,并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应用技术,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
以上。
(3)农膜回收率(%)≥90%,组织农户对农膜全面收回。
(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秸秆全部实现粉碎还田,据市农牧局资料显示,我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6、资源保护与利用
(1)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畜禽粪便均被大型养殖场及自建沼气池利用。
(2)绿化覆盖率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无公害、绿化、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占30%。(4)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据农牧局资料,我村亩均化肥用量15公斤/亩,低于全市20公斤/亩标准。
7、可持续发展
(1)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引导农户注重农家肥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2)经调查,村民对环境概况满意率达99%。
五、几点体会
(一)创建生态村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加快
农村城市化步伐首先就要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所必须研究和解答的基础性课题,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二)创建生态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创建生态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领导班子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同时也体现领导班子讲政治的高度。因为它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项形象工程、民生工程,“抓好创建工作就是为民办实事”。
(三)创建生态村必须把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群众手中有了钱,集体经济壮大了,工作推进就有了支撑力,推进建设的效果就会显著。
(四)创建生态村必须领导带头、责任到人。要完成创建的各项工作,必须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创建活动责任制。必须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全村的第一负责人,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中卫市东园镇八字渠村村委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