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情况汇报
象鼻嘴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情况汇报
一、全村基本情况
象鼻嘴村位于张家界市东大门,距县城14公里,省道S306线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401户共1510人,版图面积8030亩。境内山青水秀、环境宜人、民风淳朴、生活富裕。2006年象鼻嘴村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义新农村示范村和市级生态示范村。几年来,村支两委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创建生态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抓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作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创建生态示范村,既是新生事物,又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显著的工作,为认真创建好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创建热潮。针对生态创建工作中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满足现状”、“等、靠、要”和“该干什么、怎么干”问题,村支两委采取多种措施层层宣传发动,统一全村上下的思想和行动。一是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远赴江苏华西村、浙江温州、上海浦东等发达地区和石门县柑橘示范基地、临澧县太平村养殖基地、长沙暮云卫生示范区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耳闻目睹生态创建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及产生的积极作用,使大家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坚定了村组干部带领全村人民抢抓机遇,建好生态示范村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广泛宣传动员群众主动参与创建。生态创建,广大群众是主体,村支两委通过广播、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讲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大讲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大讲通过生态创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先进典型,使全村群众在思想上实现了“三破三立”。即:破除了生在农村,得过且过的旧观念,树立了城乡要协调,幸福靠创造的新意识,破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传统,树立了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新观念,破除了一年混一年,一代管一代的旧思想,树立了为子孙着想,替后代造福的新思想。村生态环境卫生协会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生态创建活动,宣传好典型,交流好经验、提倡好作法,使全村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生态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创建规划。象鼻嘴村生态创建工作起步较早,经历了由自发创建到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创建目标的过程。规划是在县生态办的指导下,经过召开村支两
委会、党员会、村民小组长会、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反复修改,群众同意的基础上制订的。规划的编制结合了本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现状,既立足了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防止了不顾客观条件贪大求洋,又防止了就事论事的简单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体现特色。规划确定了象鼻嘴村必须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加工农业”的发展总思路。
3、加快实施“三绿”、“三清”、“五改”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一是采取“村出水泥、群众筹资购砾石、沙子并投工劳动”的办法,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使15个组和100%的农户告别了泥巴路。二是铺设连接各农户的自来水主、分管15000多米,安装水表401块,实行了农村饮水城市化管理,使群众用上了廉价洁净的自来水。三是积极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即建一口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栏圈。目前“一池三改”工程完工的有320户,厨、厕、栏圈改造率超过390户,全村绝大部分农户都用上了沼气、液化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告别了“森林能源”。四是关闭了2个每年可为村里创收6万多元的采石场。五是采取生态扶贫式移民的措施,将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的9户贫困农户予以搬迁。六是完成了全村主灌溉渠和排灌两用渠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全村900多亩水田旱涝保收,排灌自如,有效保护耕地近1000亩。七是修建了花池160多口,建起了2个垃圾堆放中心,配齐了垃圾桶和垃圾
运输车,村主道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了方便。
4、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优质水果、特种养殖、技能性劳务三大优势产业,并使绿色水果产业成为该村生态经济的主体。全村发展以桔橘为主的优质水果2600多亩,林果绿化覆盖面积占森林覆盖率的50%以上。今后几年,柑橘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桃、李、梨、葡萄将逐步形成优势。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广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粮食水果大多采取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不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为建设无公害粮食生产区和无公害水果示范区村里投入1万多元,安装了16盏电子灭蛾灯,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养殖业推广以粮食、秸杆为主的绿色饲料,并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猪沼果”、“猪沼粮”、“猪沼鱼”等生态技术和模式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深挖农产品加工潜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村里鼓励村民联合其他股东投资,在本村建成了一个年产值300多万元的香丝乐红薯粉丝加工厂。另外,我村还和省开源集团联姻,成立了湖南开源象鼻嘴经济合作社,通过建立合作社使该村新增养殖专业户40多户,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增加了村民农产品的销售收入。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村95%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现有程控电话300多户,手机1000余部,15个村民小组和100%的农户通了水泥路,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改厨、改厕率
分别达到90%以上,新建沼气258口,清洁能源入户率达90%,清洁庭院比率达90%,四旁绿化率达95%。全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环境宜人。村支两委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打牢了生态村的创建基础,形成了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的社会风气,农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近年来,我村先后迎接了中组部、司法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国卫生组织、省人大环资委等国家和省市级领导来村检查和指导工作。
三、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1、紧紧依靠群众,形成创建合力。生态村创建,广大群众是主体,创建的进程与效果,不仅取决于乡村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力度,更取决于群众的认可和参与。因此一定要设法引导农民自发投资、投劳,积极参加到生态村创建的热潮中。一是教育村民树立“自己家园自己建、建好家园为人民”的思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坚持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面前,形成“创建为人人、人人为创建”的氛围;三是关心群众生活,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增强群众对村支两委的向心力。
2、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生态经济上,让农民富起来。创建生态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让农民走出“贫穷——环境——恶化——更贫穷”的怪圈。农民没有钱、村内无积累,“三清”、“三洁”、“五改”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无力组织实施,全靠政府及有关部门拨款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不现实,必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解决。因此,必须要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
3、应当积极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村集体有了资金,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民进行生态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克服生态创建“等、靠、要”的思想。集体无引导资金,全靠集资搞建设,老百姓不相信,村干部无威信。我村现有4个园艺场,其中3个受益,年纯收入达6万多元,这些资金基本上都成了生态创建的引导资金,起到“资金杠杆”作用。可以想见,如果村里没有固定收入,生态创建的难度和阻力将会更大。
4、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树立长期干的思想。根据本村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经济状况的实际,在创建规划中既要坚持标准又不唯标准,既要防止不顾客观贪大求洋,又要防止就事论事简单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把重点放在为民办实事、解决当前主要困难和群众最关心、最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上。综合起来,生态创建就是要注重实效,要用实效去赢得群众对生态创建的理解与支持,每年选准几个项目精心组织实施,一年接一年,一代接一代的干下去。
零溪镇象鼻村民委员会
二0一二年四月
第二篇:国家级生态村申报材料
国家级生态村基本条件之一:
制定了**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一是制定了符合**村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并报河南省商丘市环保局备案;村域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生产区(包括工业和畜禽养殖区)与生活区分离;
二是村庄建设与自然景观芒山风景旅游区、历史文化协调,布局合理,村庄,无破坏林地、古树名木、自然景观和古迹的事件;
三是**村村容整洁,村域范围无乱搭乱建及随地乱扔垃圾现象,村设有垃圾池,有清洁员专门收集管理垃圾,管理有序。
四是村域内地表水体满足环境功能要求,无异味、臭味,村投资三十万元建设了污水管道。
五是村内宅边、路旁等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全部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1465000平方米,26万株。
六是村庄空气质量好,无违法焚烧秸秆垃圾等现象。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日
第三篇:市级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周家山镇留旗营村创建生态村
汇报材料
勉县周家山镇留旗营村村域面积2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山林面积17000亩,人均绿地面积近80平方米,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530户,1889人,年人均收入5200元。由青春村、李家坝村、留旗营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辖区内有浅山、丘陵、平川等地理条件错综,并且地处堰河以东,距县城2.5公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颇为便利。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方面,留旗营村走在了全镇的前列。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村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村内狠抓“五改”,做到新设施建起来,新环境亮起来。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我们结合本村实际,严格落实改房舍、改水、改厕、改圈、改电、改路等五改工作。
1、改房舍:在改房舍的过程中,我们做到因地制宜,节约适中,分为统一改和分批改两种。原青春、李家坝两个自然村因居住环境恶劣,再加之2008年地震影响,XX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到损伤,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偿,由村委会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把XX户农 1
民统一规划到留旗营新村居住区内,做到统一房舍、统一厕所、猪圈,新村内水通、电通、路通。对无条件的搬迁的农户因地制宜,先做出新村规划,按规划标准,成熟一户,改建一户,彻底改变过去乱搭乱建现象。
2、改水:我村东临堰河,枯水季节饮水不便且水质较差,为让农户饮用放心水,我村在2009年开始实施人需饮水工程,在村内统一铺设管网,引水入户,改变了过去吃水难的现象,在各级部门饮用水抽查中,我村饮用水质量名列前矛。并且加大力量改造本村下水管道,使得生活污水、废水得到妥善处理。
3、改厕、改圈:农村环境卫生中最大的隐患莫过于过去的露天厕所和猪圈,真可谓臭气冲天,蚊蝇满地,为彻底改变这一现象,镇政府给予我村政策优惠,倡导广大村民使用干净卫生的水冲式便池。同时我们动员广大农户,自力更生,对村内90%以上的厕所一律建成水冲式卫生厕,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卫生状况;同时对人畜粪便进行沼气净化处理,建设沼气池XX口对人畜污水、粪便、沼渣和沼液进行资源化利用,大大节约了生活成本,环境质量得到了提高。
4、改电、改路:结合农村电改,我村把电改与路改并举,在居住密集区域内安装路灯22盏,对村内主干道:留旗营至新村以及村内多条主干道统一规划,两侧电杆排列有序,道路用砖碴进行了硬化,既改善了环境,节约了电费,又方便村民的生产与生活。
通过村内“五改”,我们做到了给农民一座漂亮的房子,一口净水,一盏明灯,一个好环境,受到村民的拥护。
二、在村内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做到以特色产业促基地,依托基地促发展
为了做好既改善环境又使农村发展,农户增收这篇大文章,我村在镇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下,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突出三大亮点,实现“三园”并举,即村桔园、正在建设中的千亩茶园、正在建设中的花卉基地园。为利用好我村这一地理优势,我村在“三园”建设上下大功夫,实现村桔园XXX亩、茶园近千亩、花卉基地园30亩的“三园”新产业,该“三园”一律按照生态生产要求,做到施肥全部用农家肥,做到了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产品,让食用者放心,既增加了收入又改善了环境。三园全部投入使用后将解决本村500余名剩余劳动力,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200元左右。
三、利用多种形式,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相对提高,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娱乐方式,村委会因势利导,一是在退休的村两委成员中明确一名干部主抓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了留旗营村老年秧歌自乐班,定期开展群众秧歌大赛、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等,以引导群众开展健康积极的文化娱乐生活。二是准备在留旗营
村文化长廊修缮完毕之后,计划增设茶座、露天游乐场、棋牌室各一处,以增加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总之,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我们的目标,做到环境新、产业新、风尚新是我们工作的基点,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创建生态村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相差甚远,今后我们将尽心竭力,不断开拓进取,为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而努力奋斗。
周家山镇留旗营村委会
2011年11月28日
第四篇: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总结
发挥优势,齐心协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村
——安阳市滑县新区靳庄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滑县靳庄村位于滑县产业集聚区西北部,东邻人民路,南邻滑州南路,西邻大宫河,北邻城关干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滑县生态优美村庄之一。靳庄村现有2300口人,742户,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0亩。靳庄村2008荣获省级生态村称号。由于靳庄村人口多,耕地少,为了让村民有一个生态优美的生活环境,结合本村实际,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分期分批对旧村进行全面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四建”即通道路,通水,通电,通宽带及有线电视;建村级卫生室,建文化场所,建公厕,建垃圾池,制定环境保护村规民约和道路保洁制度,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村民行为,提高村民素质。靳庄村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努力创建生态,卫生,文明和谐新靳庄为目标。
我村于2006年开展生态村建设,在滑县新区党工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2008年成功完成了省级生态村的创建。自2009年开始,对照国家标准着手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我村生态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村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我村围绕创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狠抓工作落实,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全村上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完善机制,促使创建工作有序有保障。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村两委高度重视生态村建设,把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全村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仝济民任组长,村主任靳杰生为副组长的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任务量化分解落实到两委每个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我们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座谈会、村民代表会议,时常通过访问村民,多方听取村民对生态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活动,确保了生态村建设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规划,促使创建工作有指导方向。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为了建设一个文明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文明生态村,确保创建工作在村两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分工地开展,2007年滑县新区管委会对村整体开发建设进行了精心设计,为我村的发展描绘出了美好的蓝图。规划本着靳庄村实际情况按创建生态村的标准积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特色,使创建目标具体化、形象化。
(三)积极宣传,促使创建工作有良好氛围。
生态建设需要全村上下共同参与,为此我们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一是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学习会,传达并学习省、市、区关于生态村创建文件精神,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二是组织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省内和市内创建试点村和先进村参观学习,用活生生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创建热情。参观回来后,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村的重要意义和种种益处,调动了群众参与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开展环保培训,采用课堂讲解、图片资料、案例分析等形式,生动鲜明的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展现出来。四是抓好“法定节日宣传”。充分利用每年的“3·12”植树节、“3·23”世界气象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动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五是开展绿色家庭、文明家庭等各种形式创建活动,着力培育生态意识理念和绿色消费。六是充分利用宣传窗、宣传栏、宣传资料、挂横幅、致村民的公开信等形式,自创建以来,我村发放环保宣传资料1800余份,在重要地段张贴宣传横幅10幅,广泛宣传生态建设的有关知识,将生态建设宣传到村到户,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水平,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自觉参与中真正意识到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都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
(四)狠抓环境整治,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生态环境是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基础,营建蓝天、碧水、村美、人和的环境是村庄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村把村庄环境作为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两委会把改善村容村貌,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困难放在创建工作第一位,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投资了860万元对村内的路面进行了铺设,村内18200米道路全部硬化,硬化率100%,解决了村民出门难的问题;投资了36万元把村里安装了120盏路灯使村内亮了起来;投资近70万元铺设供水管道,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村民们都吃上了清洁卫生的放心水;投资120万元安装变压器4台,并在村里架设了电网,使村民用上了安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为村民节约了开支;投资4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数字电视、宽带、电话,使群众足不出户了解国情、商情、市场行情。购置12辆垃圾车用于收集清运生活垃圾;投资70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实现了通路面管网、通水、通电、通电视和电话。2009年底投资25.5万元新建125个垃圾池,并有专人负责进行定期清理,做到每日清运,投资进20余万元购买一辆垃圾运输车,将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厂,保持村内整洁卫生;投资50余万元建公厕4座。投资16万元新建健身广场一处,占地2000平米,健身广场硬化、绿化、亮化、健身器材全部建成到位,为村民健身娱乐提供了休闲场所。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对各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保证生态村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工作。
(五)软件同步,促使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我村不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文化景观园、治安岗亭、牌坊、生态卫生公厕、宣传长廊、活动中心、图书室等设施,使农村综合服务功能及配套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广大村民营造了一个清洁、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也促使了我村村民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为巩固、保持、扩大好已有的创建成果,我村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管理机制,防止重建轻管或前清后乱、边建边损等问题的出现,建立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此我村实施了“门前三包、户内达标”的制度、卫生保洁制度、保护“四旁”绿化管理制度、环境整治评比制度,规范村民卫生公约、村规民约。通过此举真正提高群众的主动参与性和高度责任感,使他们不仅是美好家园的创建者,也是美好家园的管理者。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我村自始而终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从文化教育上塑造和提高村民的素质,引导和培养村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探索增收渠道,促使村民在创建中得实惠。
针对耕地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依靠第一产业难以实现村民快速增收的现状,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对策,通过广开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凭借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等第三产业。有村两委牵头,组建汽车运输队一个,运输车辆82辆;组建建筑专业队伍3支,合理安排了村劳动力1410人,2009年村人民均收入达到6100元。
二、创建工作成效
在创建生态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遵循生态平衡理念,使村民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做到了在保护是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村主干道路面通畅,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绿化、净化、亮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常抓不懈,金溪河溪流美化治理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全面提升。
(二)生态意识全面增强。
群众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群众创建活动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改善环境问题主动提出建议,培育了生态理念,增强了生态意识,弘扬了生态文化,唱响了生态瞿岙的主旋律。
(三)发展环境全面理顺。
以创建来推动各项工作,按照创建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重点抓好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重点工程的规划,理顺了未来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实现产值大幅提升的发展思路。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村生态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照国家级生态村标准还不足之处。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我们将对照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一)强化群众生态文化保护意识。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环保生态宣教活动,深化全村群众的生态意识。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环保宣传大使”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把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抓好清水河道工程、生态护岸建设、巩固完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
(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广开思路、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提高效益,促进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发展方向。加快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繁荣第三产业,实现以生态带动经济发展。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瞿岙村村民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
第五篇:文明生态村建设汇报材料
文明生态村汇报材料
榆树屯村是通辽市最大的行政村,有1218户,4188口人,总面积:84300亩,其中:耕地面积24200亩;荒山面积:31000亩;机动车 510台;农田井78眼,其中机电井66眼;变台26个;有党员161人,其中,35岁以下党员35人,高中以上文化的党员21人,现有干部10人,群团组织健全。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760元。村党总支、村委会在鲁北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党员、村民代表、村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入手,更新观念,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陈规陋习,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旗委会议精神,努力搞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活动。抓好党建工作,组织学习以促进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干部普法教育,使干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为全村经济繁荣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一)每月安排政治学习一次,学习内容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方针政策。
(二)村干部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对语言、行为、仪表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工作环境清洁美化达到一流标准。
(三)村委会投资5万元对陈旧的有线电视网进行了改造,电视节目增加到32个,有效地提高了有线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出资7.8万元为学校修建厕所一栋,打深水井一眼,维修了漏雨的教室,粉刷了教室墙壁,为办公室吊上了PC板棚,改换了教室变形的门窗,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今年又引资15万元对学校进行了改造。
(五)为了使全村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幸福地度过晚年,在旗老年体协及镇老年体协的指导下,出资1万多元为老年体协购臵了VCD机、电视机、乒乓球台、台球案子,修建了门球场、维修了活动室、老年体协办公室、增加了晨晚练点,丰富了老年体协的活动内容。
(六)宣传部为我村投资25万元,维修活动室7间,新建图书室一处,拥有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和科技图书等1万余册,(旗图书馆把榆树屯图书站定为全旗试点,每月定期为村里轮换图书。)同时,购臵室外球案2个,新增篮球架2个,为村民安装沼气池43座,带动了清洁能源入户的速度,现在沼气池已经达到了211座。
(七)采取村干部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包街,群众出工的办法,进行了村屯整治,所有在院外的柴垛、粪坑全部挪到院内,对150多条小巷进行了彻底清理。
(八)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在“地市级安全村”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治保会、调委会,联防队、义务巡逻队,制定了“两委一队”工作职责、村规民约等工作制度,推进了平安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了以包片民警、治保会、联防队为主要力量的主体防范网络,以 党员、村民代表、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自防互控网络和对特殊人 群、大宗物品管理网络的建设,完善了村屯治安防范体系,预防了刑 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加强了村老年体协活动室、村务公开阅览室、法制图窗等宣传活动阵地建设,广泛开展了村民的法制、道德、文化教育,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了村调解庭、调委会、调解信息员队伍的建设,保证了各类纠纷被及早发现,及时被化解;加强了平安建设宣传工作。共建立宣传牌6个,书写永久性标语10余条,散发宣传材料3000余份,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平安创建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具体要求,按照多数群众的意愿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一)换届选举两委会,两委班子组成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下定决心,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全村老百姓服务,干部全年上班,没有节假日,白天处理外业,晚间处理内业,只要上级下达任务,就全力以赴,没有上下班时间,每晚一个调度会,直至完成任务,在实际上做到了“想捞好处,谋私利”进班子的人在这个班子中待不了,站不住脚。
(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全通过群众选举村民代表,村内的大事都通过党员、村民代表确定,各项任务也依靠党员、村民代表去完成,形成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的干部包联党员、村民代表,党员、村民代表包联群众这样的工作网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发挥,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无论是“一事一议”上砂料、村屯整治搞卫生、宣传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带头致富、还是为党支部、村委会出谋划策谋发展,都离不开党员、村民代表的参与,这为党支部、村委会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村内所有事项如土地承包、项目招标都必须通过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村委会所有内外往来账目都依法在村务公开阅览室进行了公开,并接受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审查,增加了办事的透明度。
三、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带领群众走脱贫致富之路
(一)原本我村负债300多万元,每年的村集体收入还不够偿 还利息,集体经济无法发展,连正常的运转都难以维持,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决定清理榆树屯村的债权、债务。用集体大井、园田地、机车、村部、机动地、荒山等集体资产偿还外债,通过半年时间的运作,偿还了近300万元的外债,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在农业生产上,我村始终把保护耕地,向土地要效益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几年来治理荒山2.7万亩,消灭所有耕地顺山垄,控制了水土流失。为了保证贫困群众能及时春耕,班子成员用个人财产担保向信用社借小额贷款累计达1000万元,解决了农民的春耕生产问题。为了鼓励群众打深水井,村委会从乌兰浩特请来物探测井队为群众测井位20多处,为每眼井协调打井贷款5000元,协调农电部门在农田里安装变压器26台,架设高低压线路52公里,新增了灌溉面积1万亩,使全村粮豆总量稳中有升。为了方便群众秋收运输,组织群众修了田间路52公里,上沙料2万多方。积极申请争取上级农业开发项目资金300万元,实施了万亩管灌工程,使人均水浇地达3亩,改善灌溉条件。
(三)在林业及生态建设上,我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几年来营造经济林1500亩,荒山造林,农防林、路防林补亩50万株,在水保治理区种植锦鸡耳5000多亩,兑现了已到期的果园3处,承包后经济收益89.5万元,围封了山杏3万多亩,并实行了全年禁牧,在禁牧加强生态治理后我村加大了护林防火力度,成立了专门的防火领导机构,购臵了2号防火工具,配备了专职护林、防火员,负责全年的禁牧与防火工作。我村在退耕还林中严把了栽植、抚育关,使177户退耕户的1055亩退耕还林地全部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营造的村南主路和油路两侧街道林,经过精心的管护,成活率达到了99%以上,目前我村的生态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四)在牧业上我村主要搞了舍饲牛、羊。
在禁牧加强生态建设后,大量的秸杆被闲臵,我村动员群众搞舍饲,提出发展养牛和舍饲养羊工程,积极鼓励群众转化农作物秸秆,实现过腹增值,协调养牛贷款50万元、养羊贷款60万元,为22户购进黑白花高产奶牛48头,为100多户购进优质,绒山羊1000多只,使羊存栏数达到了12000只,高产奶牛存栏达到162头,基础母牛达到178头,为奶牛养殖户配备了饲料地,为养殖5头奶牛以上的户每户推青贮窑池一座。从而提高了奶牛养殖户的养殖热情,通过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我村养殖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四、我村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加大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学习力度,制定了《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使计生工作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接近,完成了计划生育的各项任务。
(二)为促进经济发展,动用土石2000方,垫平了市场,并出资1万多元在市场的西南侧修建了一处公厕,方便了客商和群众。
(三)抓住机遇,利用大通道弃土20多万方,垫村中间大沟1.8公里,使过去深达5米的榆树沟变成了平坦的大道,方便了群众行车,高标准地修通了连接大通道的油路,为我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精心丈量了通道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分期分批精确地发放了占地款及粮食补贴款,达到了村民的满意。
(五)争取项目资金172万元,为本村上了“380”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总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包村工作队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榆树屯团结带领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和广大群众,在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很多以前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也都办成了许多,现在全村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富,建设小康的信心越来越足,步伐越来越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以全村老百姓的利益为重、竭尽全力地做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
榆树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