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管理案例作业
作业:要求总字数在2000字以上。(用长江大学的材料纸)
一、案例分析
“捐款门”震及企业形象
2008年 5月27日下午两点,商务部研究院二楼那间可容纳百人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诺基亚、宝洁、雀巢、西门子、IBM、现代汽车、百胜„„这些知名跨国企业的政府与公共事务总监、公关总监甚至副总裁同时出现在会场。
在主管官员一个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一些外企代表开始激动地上台发言,他们愤怒地向商务部的领导诉说自己企业的苦衷和委屈,所有发言都对最近广泛流传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表示严重不满。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外资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发生了“大地震”。一些没有及时捐款的外企遭到网络舆论的强烈抨击。同样处境的,还有至今未被部分民众原谅的王石和万科。当然,更多的国产品牌在这场碰撞中获得了公众的空前追捧。
“铁公鸡榜”:在华外企备受指责
地震一周后,一个“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的短信广为流传,将对跨国企业的攻击推上顶峰。
“在中国发大财而又不捐款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诺基亚、LV、大金、宝洁、摩托罗拉。如果你有良心,共同抵制,相互转发!”这是广为流传的铁公鸡排行榜的其中一个版本。5月19日,许多中国人都收到了这条短信。“铁公鸡排行榜”的版本几经更替,最初的版本现已无从查找。
这个帖子的信息并不准确。5月12日地震当晚,百胜餐饮集团(肯德基母公司)已决定捐款300万元。5月14日,麦当劳宣布捐款100万元。
事实尚不清楚,愤怒已然集结。“铁公鸡”身后,还陆续出现了宝洁、戴尔、IBM等跨国公司的身影。
“铁公鸡榜”突然像发生核裂变般爆传于各大论坛、聊天室、MSN及QQ。“铁公鸡榜”还通过手机短信海量传播,从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到正在麦当劳就餐的中学生,手机里收到了同一条信息。
跨国公司顿时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但是,真正令跨国公司们始料未及的是,这场斗“鸡”大会迅速地从网络和短信上的口诛笔伐转向了消费者的身体力行上。
5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四川南充市五星商业步行街上的一家麦当劳餐厅的门口,被贴上了超大打印版的“国际超级铁公鸡”。
宝洁的经营也受到影响,一些超市和商场不敢从宝洁进货。5月25日,可口可乐华南区接到了福建一位经销商要求终止合作的通知。
诺基亚5月17日从300万元追加到1000万元;宝洁在5月19日追加了10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赈灾教育基金”;可口可乐从500万元追加到1700万元;肯德基所属的百胜餐饮集团19日也从300万元追加至1580万元,28日又增加了520万元员工捐款。
不在榜单上的BP中国5月20日从140万元追加到1050万元,戴尔5月22日从210万元追加到800万元„„
随着一些网民指出“铁公鸡”们并非一毛不拔,再加上跨国公司的陆续追加捐款,网民开始对追加表示“欣慰”。
万科危机:追加1亿元灾后重建
这场前所未有的企业形象危机,同样降临在了一个秉承西方公司治理理念的中国企业家身上。
这个人就是王石,他用二十年锻造出了中国房地产业第一品牌万科,并屡获企业公民奖;他的公司治理方式成为无数企业的楷模。
然而这半个月来,他的形象和万科的形象如同汶川地震中的房屋一样倒塌过半,这与两 1
个数字有关——“200万”和“10”。
因为在地震当天万科捐出的200万元被网民认为太少,与万科企业实力不相匹配。5月15日,王石在博客中回应:“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
2006年股东大会对万科每年的企业公民建设费用的授权额度为1000万元。在地震之前,2008年的这笔钱已经使用了近800万元。只剩下200万元。
接下来的话成为网友炮轰的焦点:“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王石就此得到了两个新名字“王十”、“王十块”。甚至有网友调侃地说:“做人不能太王石”。“不让赈灾成为企业负担”的说法,更令网民觉得空前国难之下,此种言论过于冷血。5月21日,王石通过媒体向网民道歉:“这段时间,我也为我这句话感到相当不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分心,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万科员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万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对广大网友表示歉意!”5月21日万科同时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公司在未来3-5年内支出1亿元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的开发。
部分网民并没有原谅王石和万科。一些网民认为,王石选择遵道镇是因为那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重建只是为商业目的而遮人耳目。“这只是堵塞众人口水的一种公关技巧、一种转移人们视线的营销手段而已,和那些真正向灾区捐献亿元资金或者物资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
商业伦理:普通人难以理解
5月24日,万科不得不再次发布关于地震后捐款情况的说明:公司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为完全无偿的纯公益性质。
6月5日,万科将为追捐亿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万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万科集团副总裁肖莉在给记者的短信中这样写道。
一些国产品牌在这场东西观念的碰撞中获得了公众空前的追捧。
捐款1亿元的凉茶饮料王老吉受到追捧。5月18日的央视赈灾晚会,王老吉的母公司香港加多宝集团捐款1亿元。网上马上出现了所谓“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同样延伸到了现实生活当中。王老吉也适时地出现在了很多原来并没有覆盖到的销售渠道上。
网民们开始自发地为王老吉策划广告词,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同时,网上开始讨论可乐等碳酸饮料的危害,以凸显出王老吉作为一种凉茶饮料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特点。
而一旦有人认为王老吉只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手段而已,马上就会被人骂作“枪手”。“就算它是成功的营销,我也要力挺,至少它给灾区人民捐了1亿元。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一位把日常饮料从可乐改成王老吉的白领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为王石和万科辩护的也大有人在。有评论说,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做公益、捐善款当然是善,但尊重公司的管理章程,在既定的游戏规则范围内行使权力,同样是“善”,甚至是一种更大的善。
5月2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网上传的公司都有很大的捐赠,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捐助是以自愿为前提的,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的权利。”
记者采访的数十家跨国公司,无一例外表示,捐款需要与总部的沟通,而且第一笔只能根据当时的灾情确定,后续的才能就严重程度继续申请。
其实,即便跨国企业总部考虑全球股东的利益而不愿意捐款,这也符合西方商业伦理的观念。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那就是为股东负责,遵守法律,赚取利润。
只是,在大灾难来临之后,普通的中国人难以理解或者难以认同这些价值观。
作业题:
1、“捐款门”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二、论述题
联系企业成功案例论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管理案例作业观后感
《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在观看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
(七)》后,我不得不感慨日本在二战后期使本土经济得到飞跃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在日本公司的崛起,使日本的经济曾跃居世界重要地位,也动摇了日本在之前所崇尚的“官尊民卑和重士轻商”的思想。
《公司的力量
(七)》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国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而又以松下、夏普、丰田等多家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的提出和比较总结,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促使公司在一个世纪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解说词里提到“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益和利益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而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断的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也要避免拿来主义,所谓的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将理论联系实际。而在纪录片里提到的极力主张引入新文化的福泽谕吉,就并非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者,“福泽最重要的思想是尽管西洋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介绍和接纳,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如果不把日本人的精神和需求、日本社会的历史传统、社会风气以及社会自身的特点作为根本,只是把西洋的东西借来使用是不行的。”日本在吸收了美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以后,使之适应了本国的发展,以来强身。
思想对于一个民族的进步是站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的,在纪录片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细节,在一位前来观察的英国记者在报告中写道:“日本人非常懒惰,这么懒惰的国家,经济是不会发展的!”这让日本人很气愤,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勤劳。而正是这个外国的记者的评论,我们补课否认的是在某个层面上对日本民族思想上所带来的刺激。而当日本的经济学家们去美国学习后所得到的经验在日本公司得到应用,这种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所以日本人在工作上更是注重效率并且十分忌讳迟到的。只所以说日本的公司在二战后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是吸取了百家的精髓的,他们是个好学的民族,日本人不仅仅在美国公司中学习到成功的经验用来结日本公司的实际,福泽谕吉还借用了《劝学》“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用来教会日本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热情,对一个国家的责任感更得以增强,如解说词中所说的“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每一个国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使得日本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不会说自己是单个的个人,当你问到时,他们会很荣幸的告诉你,我是“松下人”、“东芝人”、“丰田人”等,无可厚非的是,日本人受到武士道的传统思想影响,将其武士道精神融入到了现代公司之中,使得日本人都有一种为国家而努力的使命感。将个人的工作结合到公司之中,再上升为集体主义精神,为国家的努力,这种责任感往往会使得民众的内心更加的强大,从而激发了日本人在公司的建设中的潜力。
在纪录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公司的崛起,是发展在“明治维新”这样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的,而“明治维新”所提出的政策和思想引导在日本公司的发展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明治维新以来,主导开放改革的日本精英阶层就意识到:思想解放是国家进步的根本。明治维新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确保了人的权利的平等和自由。犹如解说词中提到“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日本对应当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仍然保留在所有的公司之中。这个社会所有的组织与个人都拥有国家的目的而造成共同努力的渴望。”所以在日本的公司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公司不是股东的,也不是经营者的,而是公司职员的,整个公司就
像是职员的家,给职员有一种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着眼于世界的发展,不仅仅只看到自己公司的利益,所谓的在公司的建设上,还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就是企业的人都要知道社会所需而去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只着眼于当前的利益。让松下幸之助受益匪浅的“三方得利”之说,意思是说,做买卖要让买方得利、卖方得利、还要社会得利,挣钱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持续地挣钱。也可以给我看到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的延伸,只有不断的发展,适应社会,才能得到更持久的获利。而松下幸之助在后来公司的发展,也吸收了美国五天制的作息制度,让那个员工们更好的得到了劳逸结合,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量为本,或者以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他们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日本企业的文化,就是在政治制度的引导下,在思想学家的思想指引下,以人为本打造企业自身的模式。就像明治维新时期一样,这位优秀的学习者总是善用自己所长,创造性地运用所学。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称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注入下一道工序。而这也看出了日本人做事更严谨,更注重细节。
吸收别人优秀的精髓,结合到自身的发展中去,公司更需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精神为引导,把握经济的发展和趋向,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惟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美国是公司发展茁壮成长的地方。但是,在世界的东方----日本,却向这位老大哥的霸主地位发起了挑战,我们如今看到的松下、索尼、佳能、尼康、丰田等一些享誉世界的大公司。日本公司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现在将的“以人为本”,公司将员工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它与美国公司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模式截然不同,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公司不是个人的公司,而是集体的公司,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当家做主的滋味。由于各种原因,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也是从那时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公司的不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技术的创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在世界许多的大公司,他们都将创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如今的时代,公司已经不能光靠模仿被人来做大做强。真正的创新,就是向外输出别人无法贡献的东西。
公司的成长史,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需要我们去好好欣赏,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历史的一些惨痛记忆,让我们从历史从吸取教训,更好地向前迈进,迎接公司更美好的明天,迎接中国公司在历史大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在《创新先锋》这一集,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二战之后的崛起之路,以及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恐慌。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再次依靠创新、软件、互联网、晶体管等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者。看了该集,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诞生的先决条件是自由,创新的主体是公司,创新的保证不是技术而是管理。美国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多的核心技术,源自于美国政府建立的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的产学研模式,而中国也在推行这种模式。
但是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却并未有美国如此高的技术转化率,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每年国家向大学和研究机构投入的巨资,是否都得到了回报,为何无法得到有效回报的原因还是因为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或许杜邦公司从知名大学聘请
教授做科研,最终研发出可用于多种商品的尼龙材料,应该成为中国产学研模式的榜样 我看完《大国崛起-日本》以后,有一种深思感,我觉得日本人的那种顽强的精神、对于做事认真的态度以及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我,一个大国崛起,不仅仅是各项经济指数等指标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一种国民的氛围,这种过敏氛围就是一种勤奋、向上的氛围,日本人对于做事的态度的人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成为了其在二战之后经济快速起飞的原因之一。这种严谨、一丝不苟,可能有些死板,有些不会走捷径,但是,这造就了日本电子工业的辉煌以及在科学界的成就。日本的企业等级森严,这就很便于管理,在其管理精密、严谨的背后,则是日本人的做事的一贯的态度---一丝不苟。日本人做每一样产品,都会对其质量、精密度、技术参数指标等等做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日本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这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日本是海洋性文化,对于船舶制造等专长,日本人把握的非常之好,这也是日本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人对于船舶制造的重视是全世界空前的,这也造就了日本人在船舶制造业的霸主地位,这是日本人能够在国际上取得一些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船舶制造当中,日本人的性格就体现出来了----严谨、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可以说,透过日本的船舶制造业,可以观察出整个日本社会的端倪。但是,日本还有一个更为惊人的奇迹-----就是在其经济、科技等保持高速发展的时候,环保工作做得十分之到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亚洲名列前茅,高于中国,这是中国做得不足的地方,从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日本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高要求,也正是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性格的综合体现。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案例(作业).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与特性 1.人力资源的内涵
2.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关系 3.人力资源的特性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1.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 2.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与层次 3.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种观点 1.系统观 2.权变观 3.工具观 4.成本效益观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1.古典管理学派 2.行为科学学派 3.现代管理学派 4.传统人事管理阶段 5.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6.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背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内涵、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的战略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观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重点与难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内涵 3.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的战略关系 4.人力资源的管理观点 【作业与思考】
1.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哪些特性?
2.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3.根据人力资源的特点,谈谈为什么人力资源能够被无止境地开发。4.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案例讨论1:王经理的为难事
王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在某上市公司、管理部工作,于90年代后期到销售部任经理,他提倡“柔性化管理”和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他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权力,切忌滥用,尤其是惩罚权。虽然必要的纪律是不可取消的,但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必须信任员工,相信他们的自觉性,这才是管理行为的出发点。
他到销售部任经理后,有两位员工打电话来请病假,假期满了,上班后才补交了医院病休证明。正当王经理因没有时间去关心一下优秀部属的病情(其中一位是销售部家电柜柜长,销售业绩突出)而感到后悔时,他收到人力资源部的报告,有人想人力资源部揭发该部门请假的两名职工时会同其他朋友出去旅游,还附有照片(照片上有日期)。人力资源部请示说,这是欺骗组织的行为,应该给予矿工处理,并给予警告处分。
王经理听了之后没有马上表态,他说:“待我好好想想再做决定”。
请帮助王经理做些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
案例讨论2:人事处长的困惑
A公司是一家20世纪60年代年产120万吨钢材,拥有3万名员工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A公司也进行了公司化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生产、经营业绩显著提高,员工收入明显增加。但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公司高层通过分析论证认为:产品成本太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闲杂人员太多,人未尽其事。因此,公司给人事处下达了2001年的工作任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将企业员工总人数降至2.5万人。面对5000人的减员计划,公司人事处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政策,采取下岗分流、内退、工龄买断、提前退休等措施。
经过第一季度的政策实施,在季度工作总结中发现公司减员成绩显著,仅钢铁生产部就减少员工300人,加上其他部门,第一季度总共减员1500人,人事处上下对这一成绩感到振奋,认为达到5000人的减员目标指日可待。但是在季度生产工作总结会上,人事处长却受到了各生产部门经理的责难。会上公司总经理认为第一季度钢材产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要求各部门经理找出原因。
生产部经理说,第一季度从我部门离职的员工有300人,其中有150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有5~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主动要求下岗离去,而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大多是通过买断工龄或提前退休离去。年轻大学生申请离职时都反映;从大学里出来,本来以为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发挥自己所学,没想到自己辛苦工作拿的工资与成天闲聊的技校生没多大区别,真没劲。离职的工程师说,都为企业工作了十几年了,小孩都快上小学了,一家人还挤在一间屋子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都走光了,产品质量能上得去吗?该走的没有走,不该走的全走了。我手里现在还有几个大学生的辞职报告,你说我批还是不批?
技术部经理也反映说自己部门里大学生流失严重,高级技术人员抱怨得不到再学习的机会,对前途没有信心,成天对工作不投入,技术革新缓慢,更谈不上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求人事部对此负责。
市场部经理抱怨:市场部业务员无论业绩多好工资也得不到提升,仍然拿固定工资,资金微薄,市场部业务员工作没有积极性。
对此,公司经理要求人事部经理作出局面解释,并制定有效的措施。讨论:请帮助人事部经理做些分析,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案例讨论3: M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M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私有企业,约有员工2000余人。该公司主要从事电信行业的生产与销售,连续多年出现了高利润、高增长的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潜力较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提出以人为动力的“人本原则”,构筑了“沟通、合作、奋斗”的企业文化。
M公司人事部有40多名员工,相对于全公司而言,大体是1名人事员工对应50名普通员工。人事部有多名职能主管,分管薪酬设计、人员招聘和培训开发以及绩效考核工作。鲍尔今年29岁,获得MBA学位后,进入M公司工作,担任人事部经理。在此之前,他曾在一家安装公司做过3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在,他准备到新公司好好干一番事业。
鲍尔到任之后不久便发现了问题。比如,除人事部以外,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很少有“规划”,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一份工作可以由甲干,也可以由乙干,全凭个人的技能和兴趣完成。有不少个人能力强于本人职务要求的雇员为此感到不快。当问及公司为何如此时,回答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人事部仅有一半员工具备人力资源及相关专业的学历,仅有1/4的员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除此之外,很多员工都是由普通员工转任或提升上来的。前任主管高林之所以晋升,并非由于他的工作经验有多么丰富,业绩有多么出色,仅仅是因为他拿到了企业管理的硕士学位。人事部的4名主管,1位原先是图书馆管理员,1位是办公室秘书,另外两名主管虽然有人事工作经验,但却都没有专业学历。至于4名主管手下的员工,更是五花八门。
公司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员工,拥有公认的学历与相关的工作经验后,就获得了一种“资历”,这些拥有“资历”的员工可以对新员工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在人事部一般无人具备这种“资历”,所以很少能对新员工进行帮助和指导,大家都是各干各的,彼此很少沟通,而且,人事部的决策很难对公司的大政方针产生影响。
比如,鲍尔的前任(高林)在担任人事部经理的时候,3年内员工工资涨幅不大。鉴于员工不满情绪日益高涨,高林向公司总裁提出调整雇员工资标准的方案,并建议公司适当修改一下薪资制度。总裁虽然表示可以考虑,但至今没有动静。
鲍尔认为,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先前所想象的大不一样。但仔细想想,自己又不能对此提出太多的异议。公司的每项制度与管理方式都有自己的传统,鲍尔还不敢说这种传统有多么不好,况且,目前公司运转情况还是不错的。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他无意中听到财务部部长在训斥一名雇员:“你最近怎么搞的?连连出错!你知道吗?像你这样,即使送你去人事部,恐怕人家也不要你!”
鲍尔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该怎样强化人事部的职能呢?换言之,M公司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呢?
请你分析M公司存在的问题并针对M公司情况设计出一份解决方案。
第四篇:管理案例分析作业答案
从董事长角度来看,他提的五年发展目标也是在分析了公司的基本状况后提出来的。由于董事长对公司的生存目标另有想法,所以他提出的那些目标会存在一定的偏颇,很难说是合理或不合理。
目标设立中要注意:(1)目标要略高于组织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并保证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2)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组织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3)目标期限要适中;(4)目标数量要适中。
2、约翰董事长的目标制定体现了何种决策和领导方式?其利弊如何?
体现了个人决策、专制独断的领导方式。速度快,更能体现个人价值,且责任清楚。但由于个人拥有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以及能够提出的可行方案往往有限,因此,个人决策比群体决策的精确性要差。
3、假如你是托马斯,如果董事长张听取了你的意见后同意重新制定目标,并责成你提出更合理的公司发展目标,你将怎样做?
答: 首先要理顺目标体系,使目标的结构科学化与合理化;其次要调整目标的内容,使目标与公司的资源相匹配;再次要确定关键目标,避免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
作业三
一、乐百氏的组织结构
1、乐百氏的早期组织结构为什么是有效的,而后来却不适应了?
乐百氏创立于1989年,当时企业规模小,采用直线职能制这种架构模式,可使乐百氏在创业初期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但随着乐百氏的壮大,原来的组织结构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不适应了。
2、结合本案例,谈谈乐百氏组织结构变化的历程。
从1989年创业到2001年8月,一直采用直线职能制,按产、供、销分成几大部门,再由全国各分公司负责销售;从2001年8月到2002年3月,实施了产品事业部制,虽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为实施区域事业部制奠定了基础;从2002年3月至今,采用的是区域事业部制,将乐百氏在中国的市场划分为五大区域:西南、中南、华东、北方和华北,每个事业部都成了一个“小乐百氏”,从生产到销售都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独立体系。
3、组织结构与人的心理与行为有关系吗?为什么?
有关系。
因为结构是影响人们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心理状态又是影响人们工作状态的重要因素。结构影响人们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 结构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定直接决定了人们在工作中对与他人关系的处理心理与处理方式。结构也决定了人在组织系统的位置和定位,而这种位置和定位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自我的定位,包括责任的定位、利益的定位以及工作权限和方法的定位。
4、结合本案例讨论各种组织结构的适用性及特点?是否存在一种完美无缺的组织结构?
(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特点: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并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实现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下,下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适用性:对于产品单
一、销量大、决策信息较少的企业非常有效。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特点: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组织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从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适用性:当总部的无形资产有巨大的吸引力且总部管理能力很强,同时分公司又有独立的市场和独立的利益时适宜选择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你从组织机构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组织变革一般分为适应性变革、创新性变革和激进性变革三种。适应性变革与渐进的变革,较容易为员工所接受。激进性变革是大规模的高压力的变革,变革的代价很大,一旦成功,对组织的前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创新性变革界于适应性变革和激进性变革之间,变革的范围和程度也较大,可能会对组织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二、星巴克:“人和”成就企业
1、你认为星巴克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星巴克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充分调动了人的潜质。
人相对来说是一种变数比较多的个体,同一种激励方法对于不同的人或是相同的激励方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于同一个,其结果都是不同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在对员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其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受到激励的员工,由于思想和情绪处于高度激发状态,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星巴克正是掌握了这一点,在设置其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完全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相应的激励方法,这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星巴克对合伙人的激励是从几方面进行的?你认为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星巴克对合伙人的激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企业文化的渲染(2)咖啡豆股票计划(3)优厚的工资和福利(4)创建学习型组织(5)畅通的沟通渠道(6)与员工的伙伴关系(7)员工的参与制管理方法,等等。
我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优厚的工资和福利。因为星巴克的工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同行业的工资水平每年都会固定做一次调整,另外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里的长辈、小孩在不同状态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并让员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需要而自由选择福利方法,这些做法尽管成本不是很高,但会让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感到公司的关怀并对此心存感激。
3、常用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有哪些?结合星巴克的案例谈谈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常用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有四种,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员工参与管理和工作丰富化。
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在激励过程中必需遵守一些原则。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会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星巴克在设置本公司激励机制环节中,严格按照员工的真正需要而设置相应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方法,虽然其成本不高,但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使其员工对公司心存感激。
作业四
一、诺基亚的工作团队
1、请分析诺基亚工作团队的构建有什么特点?
第一,关心下属的成长。公司关心的是市场竞争力和业绩,而员工关心的是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经理人应当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将员工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对下属硬性压指标,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授权下属负责某一个项目,定下大方向后,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求下属事无巨细地汇报,而让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发现了问题由大家共同来
解决,如果做出成绩是大家的。
第三,鼓励尝试创新。给下属成长空间,让他们敢于去尝试,并允许犯错误。否则,下属畏首畏尾,什么都请示领导,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没了。
2、结合诺基亚工作团队的案例,分析如何构建高绩效的工作团队?
第一,高绩效的团队成员要具备“三心”和相关技能;第二,构建团队的信任;第三,维持团队人员的相对稳定;第四,构建和谐的高绩效团队必须以人为本;第五,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第六,团队要有一个领导核心;第七,建立有效的团队激励机制。
3、诺基亚采取了哪些种类的沟通方式?其对工作团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作用:(1)提高管理者决策能力;(2)解决冲突,协调团队行动;(3)有效沟通可以提高团队效率,促进团队的变革、创新。
4、员工俱乐部属于哪种群体?它对于工作团队会起到什么作用?
属于非正式组织。
作用:(1)一些不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2)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与团结;(3)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
二、华为的狼文化
1、华为“狼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作为最重要的团队精神之一,华为的“狼性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用狼性文化来说,学习和创新代表敏锐的嗅觉,获益代表进攻精神,而团结就代表群体奋斗精神。
2、华为是如何将“做实”的企业文化做实的?
华为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实。企业文化在华为不单单是口号,而且是实际的行动。“狼性”与做实的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为华为的根本。华为是一个巨大的集体,目前员工2.2万余人,其中市场人员占33%,而且素质非常之高,85%以上都是名牌大学的本科以上毕业生。这么大的一个企业,急需依赖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来把这样的一个巨大而高素质的团队团结起来,而且使企业充满活力,那就是狼性文化。华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从培养“狼性”到维护“狼性”,从“讲到”企业文化到“做实”企业文化,华为营销人员用自身的发展经历证实了“狼性”与“做实”的难得。华为告诉我们,要成功打造营销铁军就得要让营销团队充满“狼性”,而且,也告诉中国的本土企业“狼性”的培养是可能的,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艰巨的。成功没有捷径,从招聘人才,到培训人才,再到使用人才,最后激励人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付出心血。
3、简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确定了精神支柱;其次,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再次,企业价值观能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励企业员工释放潜能.
第五篇:薪酬管理作业1(案例)
某房地产公司的薪酬问题
某房地产集团属下一家物业经营管理公司,成立初期,该公司非常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了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公司的业务增长了110%。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员工也增加了很多,人数达到了220多人。
但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没有随公司业务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还是沿用以前的。公司领导原以为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经营业绩理应超过以前,但事实上,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断滑坡,客户的投诉也不断增加,员工的工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出现了部分技术、管理骨干离职,其他人员也出现不稳定的预兆。其中:公司工程部经理在得知自己的收入与后勤部经理的收入相差很少时,感到不公平,他认为工程部经理这一岗位相对后勤部经理,工作难度大、责任重,应该在薪酬上体现出这种差别,所以,工作起来没有了以前那种干劲,后来辞职而去。因为员工的流失、员工工作缺乏积极性,致使该公司的经营一度出现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的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深入了解和诊断,发现问题出在公司的薪酬系统上,而且关键的技术骨干力量的薪酬水平较市场明显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公司的薪酬结构也不尽合理,对内缺乏公平,从而导致技术骨干和部分中层管理人员流失。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该公司就薪酬水平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分析,并对公司原有薪酬制度进行调整,制定了新的与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相匹配的薪资方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发展又开始恢复良好的势头。
问题:就薪酬方面,谈谈该案例中能够给予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