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排名】三明学院特色专业-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6: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明学院排名】三明学院特色专业-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明学院排名】三明学院特色专业-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

第一篇:【三明学院排名】三明学院特色专业-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三明学院排名】三明学院特色专业-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

办学历史三明学院是公办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福建省中部新兴工业城市

——三明市,是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学校的前身是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还可以追溯到1903年陈宝琛创办、被誉为“闽师之源”的全闽师范学堂。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办学条件现有校园面积1012亩,各类建筑面积21.5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6.5万平方米。藏书近7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1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800万元。教学用计算机1321台,多媒体教室11792个座位,语音室734个座位。拥有田径场、游泳池、室内体育馆等。数字化校园建设初具规模,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办公、教学、学生公寓等场所。办学规模学校以全日制本、专科教育为主体,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现设11个系2个学院,即中文系、政治法律系、外语系、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物理与机电工程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土木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体育系、教师教育系以及海峡动漫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有28个本科专业和22个专科专业,可授予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士学位。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676人,其中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204人,中级职称247人。专任教师44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40.3%;高级职称教师占40.7%。有博士生导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三明市拔尖人才4人,三明市优秀人才1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蔚为风气,曹云露教授入选“感动福建”2008年度十大人物,曹阳飞宇同学入选“感动福建”2009年度十大人物。教学科研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办学质量为生命线,着力搞好本科教学评建和“质量工程”建设。拥有3个省级新建

本科院校重点学科、3个省特色专业项目。获得省级精品课程7门、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3个省高校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个省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验区项目。自2006年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77项,申报国家专利5项,获得专利授权3项。有8个科研项目列入福建省高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积极开展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实践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是省教育厅确定开展闽台联合办学项目的高校。同时,与复旦大学、福州大学以及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已建成“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闽

台林业研究所”、“福建三明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

三明学院招生网站:

第二篇:三明学院优秀毕业论文

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许冰婷

三明学院2005级化学专业 福建三明 365004

指导老师:周文富教授

摘 要:目的:草珊瑚黄酮硒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方法:用超声波法提取草珊瑚中总黄酮,以不可逆沉淀法,在乙醇溶液中,以n(草珊瑚黄酮):n(Se+4)=1:2,PH =3.0,反应温度为40~45℃,反应时间20min条件下。结果:合成了土黄色的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结论:通过光谱分析,确定该混合物为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

关键词:总黄酮;硒配合物;合成;结构表征

0.引言

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具有色酮环为基本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它们一般是由二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C-链)相互连接而成,即具有C6-C3-C6基本骨架。可以分类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黄烷酮类等。广义范围还包括查耳酮、嗅酮、异黄烷酮及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迄今已从天然产物中发现了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大多数具有显著的生理、药理活性。比如黄酮类化合物能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保护心血管系统[1];抗氧化、消除自由基、降低血糖、延缓衰老[

2,3],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5~7];雌性激素作用、泻下、解痉挛作用[15];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8~9]。此外,黄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功能食品添加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天然甜味剂等。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保鲜和护肤美容等作用[10~11]。

近年来大量的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中草药有效成分特别是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多是通过与生命必需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而产生。协同效应可使合成的配合物不仅具有比原中草药有效成分更高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提高抗肿瘤活性,同时还可降低毒副作用,这对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金属基药物具有重要意义[12]。

硒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硒的有机物易被人体吸收,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3~20]。硒还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目前补硒方法是添加无机补硒剂,如亚硒酸钠、亚硒酸氢钠、硒酸钠等[21]。但是,无机硒毒性大,利用率较低,而且动物排泄的硒造成环境污染的危险较大[22]。硒的有机物如植物硒蛋白,易被人体吸收,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艾滋病、抗衰老、毒性小等功效。

因此,寻找生物活性高且毒性低的有机硒化合物已成为微量元素硒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借助周文富教授[23]成功合成茶多酚硒这一研究,本课题利用自己提取的草珊瑚黄酮同Se4+进行络合,成功合成出草珊瑚黄酮硒的配合物混合物。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材料

材料:草珊瑚,无水乙醇(AR),四氯化硒(AR),碳酸钠(AR)等。

仪器:FTIR-360型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产(KBr压片制样);UV-1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产;超声波清洗仪;JBI-14H恒温磁力搅拌器;飞鸽牌高速离心分离机,2K82B型真空干燥箱等。

1.2 草珊瑚黄酮的提取

取1g的草珊瑚粉末,加入20ml60%的乙醇溶液,在40℃条件下超声波(100W)反应30min,趁热抽虑,残渣同上加入10ml60%的乙醇溶液,趁热抽虑,混合提取液,加压蒸馏回收乙醇。将100草珊瑚黄酮浓缩液真空干燥,得草珊瑚黄酮粗产品,于甲醇中重结晶,40℃下真空干燥,得纯的草珊瑚黄酮纯品,为淡黄色结晶。

1.3 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的合成 1.3.1 pH的选择

取n(草珊瑚黄酮):n(四氯化硒)=1:2,以20ml无水乙醇为溶剂,加入饱和的碳酸钠水溶液分别调节pH值:1.5,2.0,3.0,4.0;在40~45℃下条件下,分别恒温搅拌反应20min。

表1 不同pH值下的产品的颜色及产率

Table Yield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 at different pH pH值 颜色 产率%

1.5 暗红色 33.21

2.0 墨绿色 36.38

3.0 土黄色 51.50

4.0 棕褐色 48.82

在pH值为1.5及2.0条件下,由于草珊瑚黄酮本身含有游离的酚羟基,其自身会进行部分螯合导致产品得率低,产率分别为33.21%和36.38%。同时由表一可知,pH=1.5~2.0产品颜色较深。在pH为1.5~2.0条件下虽有利硒离子存在,但由于草珊瑚黄酮部分酚羟基被强氧化剂Se4+氧化成醌(鲜红色),醌同游离的羟基缔合形成醌氢醌墨绿色,同时酚羟基在pH <3.0难以电离为氧负离子,导致产品得率较低。pH =3.0时得到产率为51.50%;pH =4.0时虽有利酚羟基电离,但可能有部分Se4+发生水解,因此产品产率为48.82%。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较佳的pH =3.0。此外,反应涉及不可逆固相和水相的相转移反应,因此在强氧化-还原体系禁区仍可合成获得配合物。

1.3.2 温度的选择

取n(草珊瑚黄酮):n(四氯化硒)=1:2,以20ml的无水乙醇为溶剂,加入饱和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3.0,并分别在25~30℃、40~45℃、50~60℃下,恒温搅拌20min。

表2 不同温度下的产品颜色及产率

Table 2 Yield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 at different tempreratures

温度 颜色 产率%

25~30℃ 浅土黄色 32.33

40~45℃

土黄色 51.50

50~60℃ 深灰色 49.62

根据反应的实验现象及产率可知,当温度为25~30℃时,沉淀速度慢且量不多;当温度40~45℃时,溶液很快变为亮黄色,继而产生大量土黄色沉淀。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物沉淀量增多,但是温度升高伴随着产物氧化增多,产物的颜色也加深。基于以上因素,我们确定在合成草珊瑚黄酮硒,反应温度控制在40~45℃较为合适。

1.3.3草珊瑚黄酮与硒的摩尔比的选择

以20ml的无水乙醇为溶剂,加入饱和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3.0,调节温度在40~45℃,并分别在n(草珊瑚黄酮):n(四氯化硒)=2:1,1:1,1:2,1:3下恒温搅拌20min。

表3 不同摩尔比下产品的产率

Table 3 Yield of the product at different Molar ratio 摩尔比 产率%

2:1 26.45

1:1 33.25

1:2 51.50

1:3 40.32

草珊瑚黄酮含有芦丁,如图1和图二所示,4位C的羰基和5位C上的羟基可以与Se4+络合成五元环,3’C和4’C上的邻二羟基也可以与Se4+络合成五元环,所以芦丁与四氯化硒的摩尔比为1:2时产率最高。

图1 芦丁的结构式

图2 芦丁硒配合物的结构简式

Table 1 The Structure of Rutin

Table 2 The Structure of Rutin/ selenium

1.3.4 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的合成

取n(总黄酮):n(四氯化硒)=1nmol:2nmol,以20ml的无水乙醇为溶剂,加入饱和碳

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3.0,并在40~45℃下恒温搅拌20min,溶液变成亮黄色,继而产生大量土黄色的沉淀,高速离心分离,沉淀用无水乙醇淋洗,真空干燥,得到土黄色粉末,产率为51.50%。

2.目标产品的谱图分析

2.1 FTIR谱图分析

红外光谱法是根据分子内部原子之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振动等信息来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草珊瑚总黄酮的FTIR谱如图1,总黄酮硒配合物的FTIR谱如图2。

图3 草珊瑚黄酮的FTIR

图4 草珊瑚黄酮硒的FTIR Fig.3 TFTIR spectrum of Total flavonoids

Fig.4 TFTIR spectrum of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

由图3可见,3427.38cm-1为—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峰较强。由图4可见,3441.13cm-1为—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因为酚羟基同Se4+络合,π电子往环外移动,吸收峰红移了14cm-1;图3,1619.77cm-1为羰基的吸收峰,图4,1632.10cm-1羰基吸收峰,同样受Se4+络合的影响,波数红移了13cm-1,表明了羰基也参加了配位。IR结果表明,草珊瑚中黄酮和草珊瑚黄酮硒因为它们结构相似,官能团相同,图3和图4除羟基和羰基吸收峰不同,指纹区710~1300cm-1有所差别外,其余的谱峰基本相似。

2.2 UV谱图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情况,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它反映的是分子中电子能级间的跃迁。草珊瑚黄酮的UV谱图如图5线Ⅰ,草珊瑚黄酮硒的UV谱图如图5线Ⅱ。

图5 草珊瑚中总黄酮与总黄酮硒配合物的uv光谱图 Fig.5 UV spectrum of Total flavonoids and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

由图5可见,总黄酮与总黄酮硒的紫外吸收波长基本相似,只是总黄酮硒受Se+4络合的影响,各吸收值均明显增加。由于硒的配位使吸收峰发生红移,出现了650nm的新的吸收峰,峰值较弱。

3.结论

(1)以快速相转移法成功地在强氧化—还原体系禁区中合成出一种可望用于抗癌的药物——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

(2)在无水乙醇中,以n(草珊瑚黄酮):n(四氯化硒)=1:2,pH=3.0,反应温度为40~50℃,反应时间20min条件下合成了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

据周文富教授课题组对茶多酚硒、砷、锖等配合物的合成及药效实验,[71,20]

本项目合成草珊瑚黄酮硒配合物有望降低其生物毒性,且结构中似含有汰离的酚羟茎,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增强机体免疫等功能,可抑制艾滋病、抗衰老等功效,因此在此希望该配合物的初步合成能进一步促进合成有机硒化合物这一领域的发展。

致谢语

在此,非常感谢导师周文富教授对本实验整个过程的选题、资料检索、药品购置、方案设计、实验过程的悉心的指导,他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和严格要求使我得到很大的锻炼。以及柳群英、余鹰、刘仙金、林燕等同学的关心与帮助。还有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的老师黄河宁教授、刘冬玲、肖学明、杨朝辉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因为你们支持帮助,我的毕业论文实验才得以顺利完成,本人在此郑重对你们说声“谢谢!”

参考文献:

[1]ZHANG ZX1.Investigate flavone complex aspotentialpharm[J].Chin Tradit HerDrugs(中草药),1996, 27(3):1792-1821.[2]Dong Z,MaW,Huang C.Inhibition of tumorpromoter induced activator protein activation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by tea polyphenols,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nd theaflavins[J].CancerRes,1997,57(19):4414-4419.[3]Yang C S,Chen L.Blood and urine levelsof tea catechins after inges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green tea by human volunteers [J].Cancer EpideniolBiomarkers Prev,1998,7(4):351-354.[4]Imad Naasani, Hiroyudi Seimiya.Telomerasae inhibition, telomere shortening, and senescence of cancer cells by tea catechins[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Research Commnications,1998,249:391-396.[5]Okabe S, SuganumaM,HayashiM, et al.Mechanismsof growth inhibition of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 PC9, by tea polyphenols [J].Jpn J CancerRes,1997,88(7):639-643.[6]高永贵,王岳飞,杨贤强等.脂溶性茶多酚抗油脂氧化及其增效剂的研究[J].中国粮油报,2000,153:54-58.[7]周文富.茶多酚硒配合物合成及结构表征[J].精细化工,2007,24(3):248-261.[8]黄兴国,贺建华,鲁玖华等.硒的营养作用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1):85-88.[9]陆黎明,黄志坚.硒的营养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2004,21(6):40-43.[10]刘莉华,宛晓春,李大祥.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3):265-270.[11]张金桐,宋仰弟.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与电子结构关系的量子化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3(2):137-140.[12]张德权,台建祥,付勤.生物类黄酮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52-57.[13]晏文洁,李家璞.类黄酮抗氧化力与其结构之关系[J].台湾农业化学与食品科学,2000,38(1):80-88.[14]天津轻工业学院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5]陈春刚,韩芬霞.生物类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2949-2951.[16]戚琦,李蕾,罗国添等.稀土离子Tb3+与芦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分子光谱表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52-55.[17]曾毅博,周晶,张玲等.稀土柯因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中国稀土学报,2002,10:103-106.[18]赵兵,徐清海,段丽颖.国内黄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06,28(3):141-143.[19]周鹏,吴建章,仇佩虹等.芦丁-硒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12(24):24-28.[20]周文富,颜彩虹,何清松.油性茶多酚三角轴向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分析[J].精细化工,2008,25(7):245-249.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es of Sarcandra of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Ⅳ)

XU Bing-ting Chemistry(2005),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Engineering,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Abstract:Objective: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es of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Ⅳ).Methods: extraction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Sarcandra with Ultrasonic, with irreversible precipitation, In ethanol solution, n(total flavonoids): n(Se +4)= 1:2, PH = 3.0,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40 ~ 45 ℃,for 20 min Result: Get the a khaki-colored complex of total flavones selenium.Conclusion:Through spectral analysis, determine the mixture is complexes of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Key words:Total flavonoids;Selenium complex;Synthesis;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重新解读生产力 ——以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为视角

陈 恒

三明学院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福建三明 365004

指导老师:王立端

摘 要: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范畴相当的广泛,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领域。在博大精深的生产力理论中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即马克思在论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时,却没有系统探讨生产力本身有谁来决定的问题,即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的问题。而针对这个方面的理论缺陷,中外学者、哲学家、经济学家做了许多的填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存在不同的解读,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读。因此,应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动态;动力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在这块博大精深的理论中,马克思着重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但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或者说自身发展的动力问题没有做深入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各抒己见,为填补这块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存在了许多误读之处,还需继续修改补充,以促进该理论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研究的概述

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部分学者已经能够从“人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出发解析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他们的主要观点有,钱伟长认为:“生产力是人作为社会主体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它既是社会主体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又是社会主体以往生产实践的结果和产物,即既得的物质力量。因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不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或客体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生产力观,而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实践的生产力观(简称实践生产力观)。实践生产力观对旧哲学生产力观的变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由此可见部分学者能够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出发解析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已经能够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做尝试性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它偏向于“人的需要”。

其次,大多数学者能够从生产力内部矛盾出发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

李景春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内在动力的认识》中,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刘强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固然是推动生产

[3][1]

[2]

力发展的条件,但生产力系统自我运动最深刻的源泉是来自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王根虎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一文中也明确指出“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学者阐明了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除了少数的语言表达不够严谨外,大体上是正确的并得到认可,为我们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提供了素材。

另外,在学术界中也提出了许多对我们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比如说,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上层建筑是促进生产力发展重要动力,人的需要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等等。

在这几十年的研究中,该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一,他们在论证生产力发展动力时混淆了“动力”与“因素”、“根本动力”与“基本动力”。这两对词有一定的区别,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第二,不管是钱伟长先生还是李景春、刘强、王根虎先生都没有揭示生产力的本质,没有立足在科学的生产力概念的基础上来解析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更没有从动态方面解释生产力。这样必然就无法准确揭示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针对这些不足,首先要明确“动力”与“因素”两个词的涵义。这两个专业术语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指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主要解析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力问题;而“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则侧重解决为什么生产力可以发展,主要解析生产力发展的原因问题。其次,要区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基本动力”两个概念。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基本动力”也存在微小的区别。“根本动力”是指推动一事物发展归根结底的力量或者说推动力,侧重于源泉问题;而“基本动力”指推动一事物最主要的力量,更侧重于重要性问题,即地位问题。尽管两者之间的区别极其微小,甚至在一定情况下等同,但还是不能混淆使用。最后,应该科学定义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概念与内涵”的问题是解读生产力的最基本问题。只有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立足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二、从实践和动态角度科学定义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这里不必再补充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从马克思的话语中,有的学者总结为“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关系。”这个观点对生产力存在一定误读。从马克思的观点中可以看到:首先,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其次,生产力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再次,人的社会实践是通过与自然对象发生一定的关系,而这个自然对象不仅仅是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我们不能否认它随着社会发展正在包括或者说已经包括那些用来生产精神力量的对象,虽然其形式是物质,但是它是而且应该是人的意识与物质的产物,也是生产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我们会发现,人的社会实践与自然对象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中介”。而这个“中介”不仅仅包括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形式”,还包括一定的劳动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等无穷无尽的形式。这种中介是人得以与物、自然对象发

[5]

[4]

生关系的媒介,这种中介就是使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

于是,我将生产力定义为:生产力是指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人类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得以与自然对象发生关系的社会实践力量的结果。这样定义生产力,有如下特点:

其一,体现了生产力的本质特性是人类的实践或社会实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首先,人的实践贯穿着生产力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其次,人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范围都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与拓展的情况。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最终得到科学的证明。”可见,实践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这样定义生产力从而立足于“实践”这个基本点的科学基础之上。刘晏玲认为:“首先,生产力是生产力有机体的本质特性的反映。”而生产力的有机体的本质特性恰恰就是“人的实践”。所以这样定义不仅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同时涵盖了政治经济学领域,是一种科学的定义。

其二,体现了生产力是动态概念,是动态过程。

以往的学者更多的是从静态角度谈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讲,“生产力”包括实践的人本身、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的独立存在的要素。这是对生产力的误读。认为生产力是由不同要素组合而成,在一定程度上看也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生产力。即使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在本质上还没有完全跳出“静态”这个框架理解生产力。

有的学者将“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项基本指标”,并提出“生产力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动态属性:即方向、速度、效益和可持续性”。从而得出“生产力的方向、速度、效益和可持续性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动态要素或发展要素”

[11][10]

[9]

[8][7][6]

这个结论。这个观点混淆了“生产力”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概念,如果说它是一种进步,那么它仅仅体现在其说明了生产力的动态属性,它并没有从概念上,同样没有从概念的本质上,从源头上解析生产力是一个动态过程。

论证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生产力是人类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得以与自然对象发生关系的社会实践力量的结果。即从实践角度和“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入手论证。

杨慧民在《静态与动态:精神生产力本质新论》中说:“从动态的视界把握精神生产力概念,它是指精神力量(以科学知识为主)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能力。”是对生产力动态概念的一个巨大进步的解析,但是它的不足在于没有在整体上解析生产力;也没有从“中介”角度深入解析,以致没有触及到本质。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其结果必然发生变化。因此生产力是一个运动的动态过程。第二,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过程,是人类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在历史中,各个时代的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是有所不同,建立社会组织形式的人也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必然引发生产力的变革,新的形式产生,必然要求生产力概念的发展。而各要素在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才是生产力。因此,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种动态过程。也只有这些要素之间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生产力,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

[12]

第二,我们必须从生产力概念本身的发展历程分析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概念。

从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魁奈第一个提出“生产力”到马克思对“生产力”概念的表述。它是一种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对生产力概念不断拓展的过程。后来,邓小平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论证,第一次完成了对“以往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传统观念”的突破。接着,江泽民进一步将生产力提炼出“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加深了对生产力的横向认识。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对生产力概念不断发展的解释过程。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其三,说明了生产力形成过程内部各要素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将生产力内涵与外延有机的整合,避免了将生产力涵义直接定义为“要素说”。

刘晏玲认为:“生产力要素是生产力定义揭示的本质特征涉及的对象。生产力要素是生产力概念的外延,生产力本质特性是生产力的内涵。外延与内涵是构成概念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13]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或者说它的本质特性是“人的实践”,而其最基本外延应该属于生产力形成、发展过程的要素。这种定义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14]

可见,“劳动过程”或者“生产力形成过程”的基本要素是能动着的实践的人、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过程是指生产力形成过程或形成生产力的过程,并不是生产力本身。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原意,劳动过程不是生产力本身。而三个简单的要素是生产力内部的要素。第二,劳动过程或者生产力形成过程只是生产力这个概念的外延。生产力形成过程或者生产力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内部“要素”的作用,互相促进。依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即“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现在我认为这种观点依旧成立。科技、信息、管理在促进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广义上它们依旧属于生产资料或者生产对象,并没有跳出他们的范畴。生产力各要素内部就像分工一样越分越细,但究其本质就是“三要素”。

其四,避免了“征服论”和“利用论”或者“适应论”的不足。

“征服论”与“适应论”用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来定义生产力,并没有真正解释生产力的内涵,没有揭示生产力的本质。不管人类与自然是“对立”还是“统一”都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方式,都是生产力存在的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本身是共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支持“征服论”的于光远先生在《关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济学”的建议(草稿)》说:“生产力作为人们驾驭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都是有两个要素。”同时在1979年版《辞海》中生产力条目写道: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1990年版《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李秀林等人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90年第三版)把生产力解释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适应论”或“利用论”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协调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物质力量“所谓生产力,简要地说,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财富的能力。”“先进生产力是人

[15]

和自然关系协调的生产力”。他们片面地强调生产力与自然的关系。其实生产力本身只是一个概念,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同时可以进行双向运动。即生产力不仅表现为向前发展,同时可以后退。马克思说:“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由此可以得出生产力是可以后退这个观点。某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因为在某段时间内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交往的障碍而使生产力失传,从而造成该地区的生产力的消失进而导致其发展的后退。比如:战争,危机,某些技术不被后人掌握等等原因都会导致局部生产力的倒退甚至整体生产力的倒退。我们知道,康乾盛世再繁荣其整体生产力都在明朝鼎盛时期之下。

其五,它克服了“综合论”的“大包抄”的不良定义方式。他们指出:“所谓生产力,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再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社会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与自然生产力的总和,是人类利用协调自然,从而使人类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18][17]

[16]

再如:“对广义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界定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现实能力,是自然生态再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再生产能力的综合表现,它表明某一社会或国家的人们认识、利用自然的现实能力和人们保护、协调自然的现实能力的有机统一,从而能够生产使用价值、创造国民财富的现实力量的总和;这种总体的综合力量实质上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力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的总体能力。”

[19]

从这两个“综合论”的定义中,真是所谓的“真正的马克思”的生产力定义方式。我们尚且不去批判其背离马克思科学的生产力的本质,其在哲学逻辑上就犯了低级错误,一个无关紧要的“大杂烩”。它们在本质上不仅将生产力的“前进性”与“倒退性”对立起来。其次,他们都是“跳跃性”的定义,使之复杂难懂。最后,他们的定义角度都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综上所述,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人类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得以与自然对象发生关系的社会实践力量的结果。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具有动态属性,是动态过程。

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但是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是谁决定了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在上面的论证中,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力概念,只有立足这个科学概念之上,我们才能正确的解释这个问题。从上面的定义中,我认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实践、生产力各要素通过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相互作用、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以及生产关系等等。

首先,人的社会实践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人们社会实践能力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人们的实践”贯穿生产力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始终。从这句话以及目前生产力存在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人类的产生使得生产力的产生、形成、发展仅仅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可能性。一个生产力的概念是相对人类社会出现才有其存在的合理基础,而生产力的发展更是以现有的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合理基础。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生产力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物质”是没有其存在的理由。随着人类社会慢慢的形成,虽然“生产力”这个概念或者说“物质”并没有马上被人类所发现,而是

慢慢被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挖掘出来。尽管如此,它自始至终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后人不用这个“名词”来说明这个“物质”。“生产力”概念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魁奈第一个提出,继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又作了发展,大卫·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劳动生产力”概念,他在《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多次使用生产力概念。“生产力”这个概念才开始在经济学领域和哲学领域被广泛的使用,虽然不同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对其有各持己见的解释。我国沿用的“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生产力”概念。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生产力学说。马克思从不同的社会、角度、领域,研究并揭示并解释了生产力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二,人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范围都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拓展的情况。刘吉斌在《论生产力的决定》中是这样表述实践能力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创造能力是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对生产力有着牵引力量,生产力随着创造力的提升和范围的拓展而变化。”“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就是创造性劳动的历史,就是人类永不停息地改造世界也改造自身,从而不断获得进步的历史。”

[21]

[20]

不管是“创造能力”、“创造性劳动”还是“劳动的创造能力”,归根结底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的实践”与“实践能力”。

因此,根据这样的理论将顺其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实践能力和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实践能力越强,生产力发展速度就越快,发展质量就越好。反之,则相反。这种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反映出生产力发展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而这种动态是曲折的前进的统一。

第三,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决定了生产力发展是不断发展,是无限、无止境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今日”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建立在“昨日”的基础之上。因此,从理论角度以及实践角度来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生产力在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直到缺失其合理基础。上面我已经论证了,人的实践贯穿生产力发展的整个历程。而人的实践是在不断汲取以往的经验,突破束缚,向前发展,直至其“合理存在的基础”的消亡。然而,没有存在哪一个科学完全证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因为“人类社会走向灭亡只是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也只有这个结论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践”要求突破束缚不断发展,生产力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无止境地发展,实践就无止境地发展,必然得出生产力无限地、无止境地发展。

其次,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一定“中介”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论证这个问题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或者说我们要论证两个问题。第一,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生产力发展过程包括的要素。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人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2]

所以,可以大胆的将生产力整个历程中的要素归结为人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是,我们还要明确这个仅仅是生产力概念的外延,并不是生产力的本质特性。第二,我们要明确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且生产力本身就已经是动态过程。当然,生产力发展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持续的动态过程。这个在上面我已经详细的论证。只有明确这两个问题,才能从实践角度和动态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第一,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独立存在是不可能产生生产力。

当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时,或在散步、或在走路,甚至在独立的制造工具时,这个过程并不能形成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力。《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宾逊当他在荒岛中为了生存而打猎、制造工具。当时那仅仅是低级的个人“实践活动”,并没有转化为社会劳动,无法形成生产力。我们应该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实践的人是一个活物,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都是“死物”。我们知道一个还没有开垦过的田地,没有留下劳动的痕迹,它是不可能产生劳动产品,通俗的说,田还是那个田。同样的,你把一把锄头放在家里门后,它顶多是个物品,或者说得有意义一点就是摆设物。所以,独立存在的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不是生产力,也无法形成生产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这独立存在的各要素是给生产力形成、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第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只有三个要素合情合理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当我们劳动者或者说实践的人拿起“摆设”在家门后的锄头时,作用于田地时。凝结上人类的劳动,产生了劳动产品,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生产力。这时产生的效果即使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是形成概念上的生产力。这个建立在相互作用前提下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生产力)预示着它具有动态的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可见生产力形成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是社会物质变换的运动的过程,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样的,我们从这句话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当这些因素,或者各要素如果没有很好的配合,没有合情合理的相互作用,那么他们的结果同样是生产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最终体现了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是,各要素之间很好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生产力极大的发展。

在生产力三个要素中,劳动本身是其主导作用,是第一位的基本因素。“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的本身。”可见,劳动本身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他要素根本无法代替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王根虎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尽管这两个表述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将人的需要提高到如此高度,却恰恰说明了人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是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要调动劳动本身的积极性、培养劳动本身的素质与质量。

第三,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各要素应该要在“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下相互作用,从而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上面论证了,“合情合理”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总的来看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将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而且能够转化为社会劳动,为社会积累财富。劳动本身、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之所以能够很好的配合,“合情合理”的相互作用,关键是有一定形式的“物质中介”。通俗的解释就是:社会组织形式。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结果是其生产力及其低下,发展及其缓慢。然而,即使在再残酷的奴隶社会中,其生产力发展速度是原始社会无法相比的。之所以如此,其关键在于,奴隶仅仅是工具,是奴隶主生产的工具,其生产劳动是在奴隶主的强迫组织下

[25]

[24][23] 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里看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是地主以占有土地,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创造财富。可见,农民的劳动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其是封建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劳动形式。农民不仅为自己生产,同时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而这个关键是靠有组织的生产,这个组织者就是封建地主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马克思是这样形容的:“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不管是“自然力的征服,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27]

[26],还是“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河川的通航”[29]

[28]

“仿佛用法术从地理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里,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家建立各种社会组织、制度, “呼唤”了“大量人口”(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创造财富,组织生产、发展经济,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足见,没有社会组织下的劳动根本无法转换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三要素只有一定的“物质中介”或者社会组织下才能相互作用发挥其巨大的潜能。通过好的社会组织形式组织“三个要素”“合情合理”地相互作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这是通过组织形式,“物质中介”使得“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形成了生产力。由此得出通过组织形式或“物质中介”的三要素而引起的相互作用的本质就是“社会实践”这个结论。

因此,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一定“中介”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从生产力的实践本质来讲,生产力是一个动态过程。

最后,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造福人类;用不好,贻害无穷。当我们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人类的巨大发展都有一次伟大的变革在推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到迅速的发展,最终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之所以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秦王的支持,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在当时铁制工具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近代的历史,我们更能清晰的看清这一点。三次伟大的历史变革,毋庸置疑的是这每次变革都是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结构,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同样存在威胁我们的可能,而且事实证明,科技曾经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不管是第一世界大战还是第二世界大战,科学技术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正因为科技的发展才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试问,冷兵器时代,哪一次人类受到如此浩劫。可见,历史证明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才对生产力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我们不能误解邓小平在1988年9月说的那句话:“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0]

这句话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首先,这句话的历史大背景是我们处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其次,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而且比起发达国家落后很多。最后,这句话的前提是我们正面使用科学技术。(在后面的论述中前提是我们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我们依旧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魅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这么讲: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物质与人类精神结合的产物,是劳动资料的一部分。“就劳动工具而言,劳动工具是

科学技术的‘物化’”。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惊醒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可置疑,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已经共同成为制导和控制生产发展趋向和速度的关键。”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

在这块内容,首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自然而然,生产关系在适应生产力的情况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不适应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于这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后来的学者都正确的论证过,并且已经得到公认。因此,在这里不做重复阐述。生产关系在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公认的。当然,推动生产力发展不仅仅上述所体现的,还比如说:文化观念的不断解放与更新、信息管理不断的完善、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备变革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解读生产力时不能曲解生产力概念,在新的世纪里要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赋予科学的定义,并在这个基础上,深刻剖析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找出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从实践角度,从动态角度重新解析生产力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相关理论,得出了“生产力的本质特性是‘人类社会实践’,其发展的源泉来自‘人类的实践’”的基本观点。

[32][31]

四、结论

论文主要阐述在学术界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研究成果以及缺陷,提出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必须建立在科学定义生产力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观点。本文从生产力的本质特性“实践”以及生产力外延“三要素”入手定义生产力,论证生产力的动态概念,论证生产力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并在此基础,从实践和动态角度出发,提出“社会实践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内部三要素相互作用必须通过物质中介或者社会组织形式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新观点。提出只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观点。

致谢语

在撰写这篇论文中,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立端教授的提供思路、悉心指点和不畏劳累、不畏辛苦修改指正。多次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们交流。其次,要感谢叶良茂副院长悉心帮我解答该论文部分学术上的疑点,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钱伟长.社会生产力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283.[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8.[3]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J].哲学研究,2007(6):18—2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7-478.[5]王正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3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7]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8]刘晏玲.生产力问题的哲学探讨[J].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1985(2):2.[9][10][11]郭天文.论生产力要素结构的层次性和动态性[J].岭南学刊,1999(3):85—88.[12]杨慧民.静态与动态:精神生产力本质新论[J].学海,2000(1):155—159.[13]刘晏玲.生产力问题的哲学探讨[J].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1985(2):2.[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02.[15]蔡建华.生产力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16]杨玉华.先进生产力的时代特征浅析[J].工会论坛,2005,9(5):154—155.[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9.[18]李绪蔼.关于生产力的几个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4),234.[19]刘思华.马克思广义生产力理论探索(上)[J].湘潭大学学报,2006,5(3):50—56.[20]刘吉斌.论生产力的决定[J].生产力研究,2008(5):48—52.[21]刘同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J].唯实,2003(12):13—15.[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02.[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24]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97.[25]王根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1,(Z1):48—49.[26][27][28][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1.[30]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4.[32]王锐生,薛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64.Reinterpretation of productivity – from the perspeetive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CHEN Heng

Politics and Legal Department(2005),Sanming university, Fujian Sanming, 365004 Abstract:Marxist theory on the productivity is a wide range of significant areas which mainly related to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Productivity in the profound theory still has some deficiencies.Marx argues that productivit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in social development.They did not systematically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 productivity of itself who should decide the issue and what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problem.Against the theory of defects in this regard,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philosophers, economists have done a lot of fill,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even the existence of a certain misreading.As to develop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should be more in-depth study.Key words:Productivity;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Dynamic;Power

第三篇:三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承诺书

三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

我仔细阅读了三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关文件规定。

我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剽窃行为,是可耻的,也是违反毕业论文(设计)规定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郑重承诺,严格遵守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规定,以自己的真实水平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如有违反规定的行为,我将接受严肃处理。我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为:

学生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三明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第四篇:三明学院新年献词XX_1

三明学院新年献词XX

三明学院位于海峡西岸福建省新兴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是XX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XX年6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前身是三明高等专科学校,于XX年10月由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XX年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

据XX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校园面积1012亩,各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万平方米。藏书万册(含电子图书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设有15个教学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已建成校级研究所12个。共有教职工1021人,全日制在校生14883人。

三明学院XX新年献词

骏马奋蹄踏花去,金羊献瑞报春来。值此XX年元旦到来之际,我们代表三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及亲属,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三明学院已经走过十年本科办学历程。在刚刚过去的XX年,我们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吹响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冲锋号;我们举办了“十年本科、百年办学”系列纪念活动,组建了三明学院董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推动了三明学院漳州校友会的成立,修订了《三明学院章程》,进一步加强了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初步完善了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我们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展“学科建设年”活动,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内产业群、产业链、就业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打造“产业伙伴”、“地方智库”、“人才高地”品牌形象;我们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政工作,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品牌特色、环境文化、社会效应和师生的人生价值不断增值;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屡获具有高含金量的比赛成果,不仅斩获了“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厦门国际动漫节“海西创新金奖”、“醒狮杯”国际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等荣誉,也有青年教师获得福建省第一批特支人才“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称号,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还获得了多项国际、国内展赛大奖和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三明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新的提升。

对此,我们心怀感激、信心倍增。

三明学院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展望XX年,我们踌躇满志,再上征程。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十二次全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立足三明、服务三明,面向全国,加快推进实施三明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转型、提质、增值”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办学机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治理方式的改革,使学科专业更加贴近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就业导向,队伍建设更加强调实践能力,政校地互动更加注重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更加强化应用特色,推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我们坚信,凝聚着全校师生的智慧与梦想,XX年必将又是一个改革之年、发展之年、创新之年、丰收之年!

我们期望,全体三明学院人共同秉承厚德博学、艰苦卓越的校园精神,在推进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的道路上,续写新的华章,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祝愿,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校党委书记:曾祥辉

校长:刘 健

XX年元旦

第五篇:【长治学院排名】长治学院特色专业-长治学院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长治学院排名】长治学院特色专业-长治学院录取分数线

长治学院(ChangZhi University)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中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上党古城─山西省长治市,占地面积400余亩,分南北两校区,校舍建筑面积27万多平方米。校园建筑布局有序,绿树成荫,呈现出清新、恬静、文明、和谐的园林化环境。学校设有中文、法律与经济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外语、数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化学、计算机、电子信息与物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等13个教学系部。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新闻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英语(经贸英语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化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方向)、网络工程、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体育表演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学前教育等28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方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山西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设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全国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普通话水平测试站;有教学、实验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技术、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导游模拟、文秘实训、模拟法庭、体育保健、陶艺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93个。3个舞蹈排练厅共800余平方米,建有体育训练馆、有60多个专业琴房和24座带终端显示的数码钢琴教室。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31个。有全省高校中最好的动物标本馆:收藏1065种10000余份动物标本;海洋标本馆收藏500多种3000余份海洋标本;植物标本馆收藏1409种10000余份植物标本;有上党文物陈列馆,收藏有3000余件上党地区的珍贵文物。图书馆建筑面积21800多平方米,藏书100万余册,有电子图书12万册,期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9000余种,中文数据库2个(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藏有较珍贵的大型文献资料:《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部丛刊》、《申报》等;内设期刊、报纸、外文、艺术和人文、自然等多学科的阅览室,共计3200余座,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研究、学习环境。学校现有在校生9655人,生源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学校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7%,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8%,外籍教师5名;有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标兵等30余名,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60余人为我院兼职、客座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40余名)。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后,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努力为学生营造高雅、现代、宽松、舒适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成立有太行山生态与环境研究所、方言研究所、上党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书画研究所等5个研究结构。多年以来,5个研究所对上党地区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自然环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在学术交流与团队协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依托“上党文化研究所”和“太行山生态与环境研究所”的积累和成果,成立了“太行山生态与旅游研究中心”,该中心被山西省教育厅批准为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其它省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近年来先后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史坦尼劳斯分校、澳大利亚教育联盟、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印度夏尔达大学、日本作阳大学等6所学校签订了“友好学校”。并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启动了交换留学生项目。学校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学生社团十分活跃,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省全国学科竞赛活动中屡屡获奖,在历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中成绩优异。数学系、电子信息与物理系、计算机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1年获得省级一等奖5项、国家二等奖3项;2012年获得省级一等奖6

项、国家二等奖2项。外语系学生参加“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2011年获得山西赛区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项,2012年获得山西赛区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电子信息与物理系学生参加第三届“人教社杯”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2011年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体育系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12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2012年获得第一名;2012年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杯”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共参加了两个类别四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三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并获得了大赛颁发的“最佳表演奖”。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在逐步提升。学校秉承“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校训,弘扬“高尚人格、有用人才、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倡导“德高业精、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努力实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保持个性相结合,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着力建设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形成了“团结、严谨、敬业、创新”的优良校

风。曾获得山西省“2008—2009文明单位标兵”、山西省“2010—2011年文明和谐单位”、山西省“2011本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培育,倾力服务地方,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长治学院招生网站:

下载【三明学院排名】三明学院特色专业-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明学院排名】三明学院特色专业-三明学院录取分数线[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