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学院排名】新余学院特色专业-新余学院录取分数线

时间:2019-05-13 10:2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余学院排名】新余学院特色专业-新余学院录取分数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余学院排名】新余学院特色专业-新余学院录取分数线》。

第一篇:【新余学院排名】新余学院特色专业-新余学院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新余学院排名】新余学院特色专业-新余学院录取分数线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拥有“浙赣线上的明珠”、“仙女湖的故乡”美誉的江西省新余市城区内,是新余市唯一的普通高等学校。它处于新余市两大风景区??北湖风景区和仰天岗风景区的环抱之中,离闻名全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女湖风景区仅二十分钟的路程,校园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新余职业大学,1986 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它标志着新余自己创办高教事业的开始。为集中力量、充实办学条件,1987 年,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决定,新余职业大学与 1985 年成立的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以及 1987 年设立的江西师范大

学新余专科班合并,统一教学,统一管理。为适应高教改革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992 年 4 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新余职业大学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归属新余高等专科学校领导,江西师范大学新余大专班同时自然消失。1998 年,因职能归属,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从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分离出去。2002 年 2 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余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新余卫生学校成建制地并入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新的新余高等专科学校。近20 年的艰辛创业和发展,学校现占地面积 1200 亩,发展规划用地 2000 亩,校舍建筑面积近20 万平方米,拥有两个高标准的 400 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现有基础化学、基础物理、生物、电工电子、专业技术、音乐美术、微机原理、软件中心、医学基础、医学临床、电化教学等 21 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拥有座位数达 2000 多个的设备先进的语音室,6 个外语调频发射台,18 个计算机房,配备 1500 多台电脑,总座位数达 4000 多个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总值达 2000 多万元,藏书 60 万册,中外期刊 1000 余种。2001 年,学校开通了校园网,迈开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

还与上海、南昌、广州、深圳、浙江等地的一些工矿企业和教育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人才输出基地。全校有 500 余名教职工,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博士 2 人,教授有 9 人,副教授 101 人,硕士 80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各 1 人,省级骨干教师 3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外籍教师 3 人。学校集中财力,坚持每年派遣一批青年教师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进行脱产学习,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和定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校还从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南昌大学等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台湾大学教授胡述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起人、著名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专家王遐方,著名画家、教授傅二石,博士生导师、原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周绍森,博士生导师、教授、南昌大学副校长扶名福,博士生导师、教授、南昌大学副校长刘三秋,广东医科大学教授黄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李点博士,美国里昂大学教授章向华。根据新余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办学的实际条件,学校设有九系一部一附校,即人文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机电与自动化工程系、艺术系、外国语系、经济与贸易管理系、数学与物理系、体育系、医疗与护理系、中专部(师范部)和附属小学,开设有中文、数理、外语、音乐 4 个本科专业和工业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设计、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生物工程及应用、音乐、美术、体育、商贸英语、市场营销、经济法、法律、新闻学、国际金融、涉外秘书、电子商务、广告装璜等 43 个专科专业。招生的范围扩大到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学校现有在校生 6000 多人,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格局。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学校坚持教考分离制、学籍管理试读淘汰制、多证毕业制等制度,坚持计算机不达标不发毕业证,英语不达级不发毕业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强化管理和深化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7 年,组织学生参

加全国大学生英语二级考试,整体通过率为 54.7%,列江西省 37 所高校第五名,1998 年,再上升至江西省高、师专科院校第一名。2001 年,成功通过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合格评价。2002 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的评估,涉外文秘专业成功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同年,电子电工实验室顺利通过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基础实验室评估。2004 年,我校在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江西赛区)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我校在高职高专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江西赛区)中,荣获一等奖。2005 年,我校声乐普通组小合唱在全省第五届大学生文艺展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还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是江西省省级普通话推广基地和江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本着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充分利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设备先进、交流方便的优势,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共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28 项,校内科研立项 63 个,累计出版专著、教材百余部,都职工每年发表论文 600 余篇,创办有《新余高专学报》,办刊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力保持校园稳定。建校以来,多次荣获江西省“文明学校”、“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高校学生公寓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高校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新余市“文明单位”、“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科技拥军先进单位”等 50 余项光荣称号。连续 10 年荣获江西省“国内安全保卫先进单位”称号。2005 年我校在 2003----2004 年全省首次高、中等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成绩突出,被评为省级优秀单位,在高职高专中,是唯一一所专科学校。学校遵循“立志、求实、勤勉、奋进”的校训,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品”意识,从严治校,严谨治学,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助学金,每年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

毕业生到本科院校学习,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奋发成材。

余年来,学校已培养学生数万名,输送大批毕业生到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海南、浙江等地,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许多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记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内练内功,外树形象,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地把学校建成一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为主,涵盖文、理、经、管、医等多学科,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新余学院,使它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源泉、新兴产业的火车头、政府决策的智力库,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学校地址:江西省新余市城北五一路一号 邮政编码:338031 电话号码:(0790)

6442861 传 真:(0790)6455847 网 址:

第二篇:新余学院国学社章程

新余学院国学研究社章程

说明

一、根据院团委颁布的《新余学院社团管理办法》制定此章程范本。

二、此章程范本,旨在为学生社团制定章程时提供依据,规范社团行为。

三、学生社团制定章程,原则上应包括此章程范本所涉及的内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

作适当的补充。

四、学生社团据此制定的章程,须报院团委核准方能生效,院团委将以核准后的章程

为据进行监督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社团的名称:新余学院国学研究社,简称国学社。

第二条 社团的性质:自愿组成,非营利性校园社团。

第三条 社团的宗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学修养。

第四条社团的运作:接受共青团新余学院委员会的领导,接受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监

督管理,接受新余学院人文科学系团总支的指导。

第二章活动范围

第五条社团的活动范围

(一)国学文化研究

(二)国学文化宣传

(三)文学创作

(四)组织活动

第三章会员

第六条申请加入本社团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新余学院正式学籍;

(二)热爱国学,热爱中华文化;

(三)承认本社团章程。

第七条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出入会申请;

(二)通过社团委员会的审核;

(三)由社团执行机构发给会员证。

第八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社团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社团的活动;

(三)获得本社团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社团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九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本社团的决议;

(二)维护本社团的合法权益;

(三)参与社团每次活动;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本社团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条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社团,并交回会员证。(必须载明会员退会清退会费的办法)。

第十一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社团执行机构会议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二条本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社团执行机构;

(三)审议社团执行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三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或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四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年一届

第十五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社团开展日常

工作,对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六条社团执行机构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筹备召开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

(三)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四)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五)决定社团下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六)领导本社团各机构开展工作;

(七)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七条本社团的会长(社长)、副会长(副社长)、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热爱国学;

(三)学习成绩中等以上,每学期不及格课程不多于两门;

(四)大学期间未受过学校的处分;

第十八条编制改革制度。

(一)本社团设会长(社长)团支书各一名、副会长(副社长)两名、各部门部长及副部长各一名。

(二)本社团下设六个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1)办公室:主要负责本社团的人事安排及本社团内部信息传递;

(2)外联部:主要负责加强本社团与社团联合会及其他兄弟社团的联系;

(3)组织部:主要负责组织策划本社团活动;

(4)宣传部:主要负责活动宣传及会场布置;

(5)实践部:主要负责本社团理论研究及实践,定期提交理论研究报告;

(三)各部门负责人任期时间由社团会员大会决定,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本社团会长

不兼任其他学生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及本社团财务负责人。

第十九条本社团会长(或社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执行机构会议;

(二)检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社团执行机构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社团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四)定期查看本社团财务收支状况;

第二十条副会长(副社长)行使以下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枝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协助会长(社长)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一条本社团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赞助;

(三)在核准的活动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二条本社团按照校团委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二十三条本社团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挪作他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二十四条本社团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十五条本社团具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变动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二十六条本社团资产管理必须执行新余学院学院社团联合会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各级指导单位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专项资金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团委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会员公布。

第二十七条本社团换届或更换社团负责人之前必须接受团委组织的财务审计。第二十八条本社团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二十九条对本社团章程的修改程序,由社团联、本社团执行机构或10名以上本社团成员联名提出,并交经本社团会员大会审议。

第三十条本社团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大会上通过后7日内,报院团委。

第七章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一条本社团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之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社团执行机构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二条本社团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指导单位审查同意。第三十三条本社团终止前,须在院团委组织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四条本社团经院团委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既为终止。

第三十五条本社团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团委的监督下,按照《新余学院社团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章程经2011年04月01日会员大会表决通过。

第三十七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社团会员大会执行机构。

第三十八条本章程自团委核准之日起生效。

新余学院国学研究社2011年03.月

新 余 学 院

新余学院国学研究社

第三篇:新余学院文学院简介20130107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是人文科学系,是学校最早设置的教学系部之一。我院自1986年始办学并招收了第一届文秘专业的学生,1987年招收第一届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学生,2002年招收第一届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2000年我院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10年招收新余学院第一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三个专科专业(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200余人。

全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4人,这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梯队明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我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齐全,设有影像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口播实验室、文秘实验室。

文学院凭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不断夯实基础,扩宽专业口径,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学院建有“林间文学社”、“话剧团”、“国学社”、“致远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出版《学而》等文学刊物,每年举办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活动。同时,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活动,取得不俗的成绩。

第四篇:新余学院国家助学金申请表

新余学院国家助学金申请表

说明:本表由学校留存备查。填写后请二级学院统一打印,签名处需本人亲自签名,打印的格式、字体和纸型要与样表一致。

第五篇:新余学院特色专业群建设指导意见(完整)

附件1:

新余学院特色专业群建设指导意见

特色专业群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体现办学特色、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我校专业建设步伐,彰显特色专业群优势,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转型发展定位,对我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新余学院委员会

新余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新余学院转型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适应新余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深度融合。引导二级学院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接区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

2.差异发展。引导二级学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重点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格局。

3.资源整合。引导二级学院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建设目标

从2015年起到2018年,用四年的时间建设2个特色专业群,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使之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制定未来四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专业群构建。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二级学院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建设,以此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中核心专业建设,使核心专业的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

2.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设置,要打破原有的按学科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着眼学生能力培养,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新组织教学结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方式和时间,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以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能力分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剖析其能力构成,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3.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按照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逻辑线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总课时的40%以上。实验项目类型齐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

(三)实践条件建设

1.校内实践条件建设。按照专业群内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特别是充分整合校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入驻企业的资源,建设专业群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实验开出率高于教学大纲要求的90%。根据专业特点,提倡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2.校外实践环境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要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满足现场教学、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

(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以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群内其他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着力把核心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专业群带头人应在省内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群内各专业要努力培养能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应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专业群和群内各专业应有1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企业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或企业经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其中至少1门为专业核心课程)。

3.青年教师培养。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用,每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至少帮带1名青年教师成长。建设期内,特色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省级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省级课题(教研教改项目)。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5.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要求,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等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建设期内,专业群深度合作企业达5-10家,核心课程要实现60%以上校企共建,力争建立1个校企共建的培训中心。

2.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建立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根据课程的特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考核,形成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并以量表的形式呈现。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

3.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特色专业群建设密切关注区域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相关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主动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支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特色专业群建设要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五、申报、遴选与管理(一)项目申报

1.申报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的专业应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的本科专业为主体,必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纳入学校或学院建设规划,建设成效良好。

2.申报特色专业群所有专业应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专业群包含的专业数为三个或三个以上。

3.申报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应在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方面具有2-3个鲜明的特色或亮点;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4.特色专业群应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各专业之间具有共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性教学。专业群中的专业群带头人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队伍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或具有相关企业经历背景的教师。专业群涵盖专业在校生不少于300人。

5.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①项目申报书(见附件2);②项目建设任务书(见附件3)。

(二)项目遴选

1.专家评审。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初选立项名单。2.批准立项。初选名单由学校审定后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发文批准立项。

(三)项目管理

1.本项目纳入《新余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统一管理。学校对本项目的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项目所属二级学院要切实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教务处每年组织专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会审,并对项目的下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下载【新余学院排名】新余学院特色专业-新余学院录取分数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余学院排名】新余学院特色专业-新余学院录取分数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