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出台钢铁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
记者从省经信委获悉,为加快全省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推进钢铁行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我省制订出台了《山西省钢铁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全省钢铁行业发展目标,即到2011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含铸造生铁)、4000万吨。
依托资源禀赋,我省目前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太钢,还发展了长治钢铁、海鑫钢铁、中阳钢铁、中宇钢铁、安泰钢铁、美锦钢铁等一批产能超200万吨的优势钢铁企业。截至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约有78家,实现销售收入1652亿元;全省生铁产能为5400万吨,产量2782万吨;粗钢产能为4000万吨(其中不锈钢300万吨),产量2345万吨(其中不锈钢180万吨)。同时,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集中度偏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此次的调整振兴实施方案,我省钢铁行业今后的发展重点包括建设五大钢铁行业基地、推进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大钢种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
·五大钢铁行业基地
以太钢为核心,在目前已形成的3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施铁前系统的省级改造,进一步扩大不锈钢产能,加快不锈钢新钢种的研发生产,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建设太原国际不锈钢生产基地;此外,打造长治、运城、临汾、吕梁钢铁生产基地。
·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重点是加快太钢集团重组安泰钢铁、美锦钢铁进度,推进太钢集团联合省内大中型钢铁企业,推进太钢以新临钢实施“退城搬迁、升级改造”为契机,对临汾市钢铁行业的整合,使太钢通过联合重组、产能置换、升级改造,总产能占到全省钢铁总产能的70%以上。
·淘汰落后、节能减排
到2010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11年底坚决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000万吨以上、炼钢产能约1600万吨;力争到2010年,使我省钢铁行业污染物总排放在2008年的基础上降低30%以上,废水全部循环利用,废固全部实现综合利用。
第二篇:北京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促进本市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与本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侧重于近3年的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现状
本市物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三环、五带、多中心”的发展空间布局,物流业务网络辐射全国。
(一)总体规模快速扩张。
200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27%;从业人员45.1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2%,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5%。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06至2008年,本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00.5亿元,年均增长27%。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3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7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956公里,电气化线路营业里程达339公里;首都机场通航国家达88个,通航城市187个,货邮吞吐量近137万吨。
(三)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京发改〔2007〕377号)要求,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等物流基地以及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初步构建了以物流基地为支撑,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专业化、规模化节点布局,形成了与交通干线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
(四)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专业化物流企业733家,业务涵盖“海、陆、空”各个领域。在2008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前4名均设在北京,前50名中有10家设在北京。“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形,现代物流已成为推动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2007年,本市首次发布实施了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时期全市物流业发展目标和各项保障措施。2009年,国务院《通知》明确将本市列入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本市物流业的振兴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尽管近几年本市物流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物流基地引导物流资源聚集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以承担社会化物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较低;三是部分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振兴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为契机,以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为基本立足点,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城市物流配送,积极拓展区域物流,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构建符合首都城市功能要求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加强规划指导,着眼长远发展。结合首都发展要求,针对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好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大型物流项目建设,完善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完善物流体系,实现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努力实现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加快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调整城区内传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物流节点空间格局。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的正常运行。
3.整合资源功能,实现集聚发展。加快城市物流用地、设施装备、信息系统等各种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向物流基地聚集,使各类物流资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4.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首都信息化水平高、科技资源丰富等优势,鼓励开展物流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绿色物流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提升物流业整体效率。
5.优化政策环境,实现高端发展。研究调整价格、交通等政策,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引进高端物流服务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京设立总部和营运中心。鼓励创建自主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振兴目标。
保持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近3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25%左右,到2011年突破7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到2011年突破600亿元,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
加快以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房山良乡、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物流基地(以下统称五大物流基地)为重点的物流设施建设,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都市型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提升对城市运行的服务保障能力。
优化物流发展环境,发挥物流枢纽的吸引辐射作用,实现高端物流业务集聚发展,使本市成为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
继续推进物流基地道路改造、市政管线、场地平整、配套设施等工程项目建设,完善五大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带动社会投资。
加强分类引导,强化特色功能。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吸引跨国公司国际分拨中心入驻;顺义空港物流基地要充分发挥北京临空经济区核心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体现首都特色和优势的航空物流产业;平谷马坊物流基地要在完善设施和功能的基础上,加快与天津港实现口岸直通,通过海陆联运发展国际物流,为本市外向型企业拓展新的海运通道;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要加紧推进设施建设,为实现朝阳口岸功能平移创造条件;房山良乡物流基地和大兴京南物流基地要充分利用公路铁路联运优势,积极吸引物流企业入驻。
通过完善基地设施及功能,力争近3年内五大物流基地物流业务营业收入总额年均递增30%以上,到2011年达到500亿元。
(二)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调整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完善市内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农产品、冷链等物流配送体系。到2011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城市专业化物流网络,进一步提高品牌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建立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提高危机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有实力的内资民营物流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力争在3年内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8至10家,引进国内百强物流企业15至20家。促进物流总部发展,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业务,提升本市物流业影响力,强化物流枢纽地位。
实施品牌物流企业培育工程。集成政策资源,加强分类指导,扶持龙头企业。到2011年,重点培育年营业收入百亿元、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3至5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以配送为主业、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5至10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食品、烟草、汽车等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专业化物流企业10至15家。通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行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
(四)推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
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扩大社会物流需求。开展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试点工程,选择10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联动示范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联动发展试点组合。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实施共同配送工程,发展面向商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通过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力争使试点物流企业增加物流业务收入30亿元。
(五)强化区域深度合作,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
发挥首都的综合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合作,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层次紧密合作机制,创办环渤海区域物流合作论坛。加强协调,推进区域间口岸合作,加快“大通关”建设,积极探索公、铁、海、空联合运输的新模式,提升物流基地口岸服务功能。发挥本市产业高端化优势,对于参与外埠市场竞争、输出技术和管理并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六)打造三大平台,建立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建立政策支撑平台。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要求,帮助企业解决重复纳税问题;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逐步实现物流企业用气与工业企业同价;认真梳理针对物流企业的各项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现行交通管理政策,借鉴奥运期间的经验,推动组建城市生活必需品绿色运输车队,使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物流系统实现常态化运行。
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北京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支撑专项,开展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管理技术和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培育一批在物流技术及管理模式上具有示范效应的园区和企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物流装备、信息系统及管理方法,提高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支持“电子商务+物流”新模式,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共同发展;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物流科技支撑体系,保持本市物流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建立信息支撑平台。支持建立北京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间、区域内物流节点及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衔接;健全本市物流统计监测体系及行业发展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决策、引导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本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研究解决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
(二)编制本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
认真编制好本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确立“十二五”期间本市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以“高端、专业、冷链、绿色、应急”等物流为重点,编制专项物流规划,明确关键突破点、责任分工和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政府对物流业调整、振兴、创新的资金支持。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纳入本方案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物流业,支持金融、担保机构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四)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力度。制定物流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北京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履行行业自律和服务协调职能,发挥在政策建议、企业行为规范、区域交流与合作、社会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篇:全省铸造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
各市经(信)委、各行业办、有关企业:
《全省铸造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全全省铸造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
铸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纺织、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力量增强起着重要作用,全省铸造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年初国家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大型铸锻件列为未来要提升发展的四大基础配套产业之一,加快铸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空前优越。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承接国内外铸造产业向我省的转移,加快铸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增强行业竞争力,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铸造业现状
我省铸造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的铸造生产基地。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经过多年的调整发展,形成了高强度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灰铁、碳钢、不锈钢、铝镁合金等多种材质的大型装备制造配套铸件、汽车铸件、基础机械精密铸件、3C铸件、铸管等品种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了晋城、临汾、运城、晋中、吕梁五大高精铸造产业集群。目前我省除有一批如太重集团、晋西机器、大同机车、山西柴油机厂、榆液集团等由国有经济主导的围绕装备制造主机产品配套的大型铸件生产企业外,已发展壮大一批如侯马汤荣、华翔集团、三联铸造、泫氏集团、晋城小笠原、山西恒泰等起点高、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的民营企业,引进了富士康等世界知名企业,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我省铸造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全行业民营企业铸造产量已占到我省铸件总产量的70%以上。截止2008年底,我省铸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30多亿元,生产能力800万吨左右,产量300多万吨,拥有各类铸造企业500多个。目前我省铸造企业已广泛推广采用了直接浇铸工艺、V法造型工艺、丹麦迪沙无箱造型工艺等国际铸造业较高档次的工艺和技术手段,铸件与工艺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省是铸造大省,而非铸造强省,铸造业与国内同行业相比,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差,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劳动条件与环境保护水平较差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以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为动力,以国家紧缺的大型和精密铸件为方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整合省内铸造资源,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推行先进铸造工艺,加快信息化融合,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推动节能降排,延伸产业链,做强优势品牌,实现我省铸造行业的产业升级。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生产能力控制在8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各具特色的铸造产业集群。全省形成1个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3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铸造骨干企业。
三、发展重点
(一)做优重型机械等大型配套铸件产品。紧盯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政策导向,围绕主机产业发展,以太重集团、晋机集团、大同机车等大型企业为依托,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重型机械配套铸件、煤矿机械配套铸件、水电和石化用阀门及船用不锈钢铸件、铁道装备配套铸件及配件、风电铸件等产品。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技术装备大型铸锻件技改项目年产大型锻件40000t、大型铸钢件15000t的生产能力100000153000晋西机器集团有限公司铁路产品铸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年产2万吨铸件3045243932大同市爱碧玺铸造有限公司铸钢车轮技改项目年产25万片2000080000山西成凯机车车辆配件公司K6B+钢整体芯摇枕、侧架及电力机车芯扩建项目摇枕侧架12000份、电力机车轮芯6000件5179950190山西古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万吨/年铸造产品—期4万吨/年铸造技改项目年产3万吨风力发电机设备和1万吨铸塑机设备铸件2496340600山西华德冶铸公司20万吨大型工程机械特种车辆零部件生产及加工改造项目年产20万吨大型工程机械特种车辆零部件9000140000
(二)做大汽车铸件,建设国内配套齐全、最具竞争者力的汽车铸件生产基地。依托运城三联集团、亚新科国际、华晋冶金铸造,临汾侯马汤荣、恒泰、山西华尔动力,晋城清慧、群英、小笠原、汉通、路宝,吕梁岚县三鑫、岚县恒升、交城鑫宇、方山新星、交城至诚等重点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区域资源整合,推进工艺创新,做精优势产品,做大运城、临汾、晋城、太原、吕梁等汽车铸件集群,带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建设国内配套齐全、最具竞争者力的汽车铸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发动机缸体、缸盖,汽车制动鼓、轮毂、刹车盘、变速器壳体、汽车车桥等汽车铸件。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晋城群英特种铸造有限公司年产9万吨汽车配件精加工项目年产150万件汽缸套2189065000晋城清慧汽配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汽车零部件扩建项目年产16万吨轮毂、刹车盘1800080000晋城路宝汽车铝铸件有限公司年产60万件铝合金轮毂项目年产60万件铝合金轮毂996020000山西汉通机械有限公司年产200万件出口汽车配套机加工项目年产400万件法兰、转动节、制动鼓等铸件800011000晋城市金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汽车配件项目年产5万吨轮毂、刹车盘等820036000山西晋城小笠原铸造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出口汽车配件精加工项目年产150万件汽缸套、刹车盘、刹车毂等860018000山西三联集团年产20万吨汽车发动机类、底盘类铸件及30万吨大型球墨铸管项目年产22万吨发动机缸体及变速箱铸件146520265500亚新科国际铸造公司发动机缸体缸盖铸件年产5万吨发动机缸体缸盖铸件1600050000华晋冶金铸造厂年产50万吨大型铸件(精密铸件)及配套实施技改项目年产30万吨大型铸件、10万吨发动机铸件等70000600000华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变速箱壳体改造项目年产3万吨变速器壳体700013500山西千军铝业有限公司汽车发动机缸盖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30万套铝合金缸体缸盖等1920065250永济市华茂铸造有限公司年产35万台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缸盖罩铸造件及精加工技改项目年产35万台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缸盖罩铸件30843113侯马汤荣汽配公司年产50万吨汽车零部件铸造和加工项目年产100万件制动鼓48000200000恒秦制动器有限公司年产40万件汽车制动盘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30万件制动鼓、140万件制动盘、20万件离合器、压盘1200014000山西华尔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年产100万件发动机缸体(EpC)项目年产100万件发动机缸体2170056575蒲县光明铸造有限公司年产26万件单缸柴油机体项目年产26万件单缸柴油机体480016000山西迎宪铸造有限公司年产载重汽车盘式制动器总成13万套项目年产载重汽车盘式制动器总成22000130000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年产200万件汽车配件项目年产200万件汽车配件842015000岚县三鑫继亨铸造有限公司10万吨/年汽车配件项目年产汽车水泵壳体2万吨、轮毂、制动盘、变速箱4万吨1500080000岚县恒升特种钢冶炼公司10万吨/年汽车配件项目年产制动盘、轮毂4万吨、缸体、缸盖6万吨1200065000交城鑫宇铸造有限公司5万吨/年汽车配件项目年产汽车前、后桥3万吨、制动盘2万吨792230000方山新星冶炼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年汽车配件项目年产汽车水泵壳体3万吨、轮毂、制动盘3万吨、变速箱4万吨1200070000交城至诚铸造有限公司5万吨/年汽车配件项目年产重卡刹车毂、车桥5万吨800030000蒲县晋源永红煤焦公司年产5万吨汽车毂、刹车盘、煤炭装备、锁坯铸件项目年产5万吨汽车毂、刹车盘等铸件800030000蒲县秦裕焦铁公司年产5万吨刹车盘、转向节铸件项目年产5万吨刹车盘、转向节铸件700038000侯马市中晋机械有限公司重车前桥和转向节、前轴扩建工程项目年产重车前桥1万台、转向节、前轴5万台298410500侯马市模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铸件项目年产50万吨内燃机曲轴、铸件等35000450000
(三)做强铸管产业,建设国内最大的铸管生产基地。依托晋城泫氏、晨晖、润强,临汾翼城县华煜、钰烨,晋中平遥峰岩集团,吕梁交城兴龙、山西光华等骨干企业,加快提高工艺技术,整合周边铸管企业,淘汰落后能力,做强优势品牌,构建球墨铸管产业体系,建设国内最大的球墨铸管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城市建设精密铸管、井盖、配套井筒,大口径城市地下供水和排水球墨铸管及管件,各种落水和排水系列球墨铸管及管件。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山西省高平市泫氏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铸铁排水管项目年产10万吨排水管2300060000阳城县润强铸造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离心球磨铸件技改项目年产8万吨水冷金属型离心球磨铸件1000040000阳城县华王通用离心铸管厂年产10万吨离心铸管技术改造项目年产10万吨离心铸管1000020000平遥峰岩集团30万吨铸管项目年产铸管30万吨68000385000交城新远大铸造有限公司12万吨/球墨铸管生产线年产12万吨球墨铸管750072000山西星宝冶炼有限公司6万吨/年离心铸管项目6万吨/年离心铸管620035000山西光华铸管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二期工程年产30万吨球墨铸管50159124700汾阳市龙泉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20万吨水冷金属型离心球墨铸管项目年产20万吨水冷金属型离心球墨铸管28608120000山西交城县兴龙铸造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迪砂造型线及配套井筒技改项目年产5万吨铸件1800040000翼城县华煜离心球墨铸管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管1100045000翼城县钰烨铸造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管1500048000蒲县滕岳铸造冶炼公司年产5万吨铸管等铸件项目年产5万吨铸管780030000翼城县晋源实业有限公司15万吨球墨铸管年产15万吨球墨铸管1495065000翼城县永欣铸造有限公司10万吨球墨铸管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1100040000山西励鑫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球墨铸管及1.5万吨铸件年产16.5万吨球墨铸管及铸件1800075000翼城县创新冶炼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5万吨球墨铸管1500065000古交市万方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铸管、铸件技改项目年产铸管6万吨等1300070000高平市福鑫铸管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吨离心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5万吨铸管950060000陵川县鑫达冶铸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离心铸管生产线技术改造年产20万吨铸管1500086000陵川县金烽工贸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离心铸管生产线技术改造年产6万吨铸管350028800陵川县彩虹铸造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出口铸管管件生产线技术改造年产6万吨铸管管件1200037500陵川县鸿翔铸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离心铸管生产线技术改造年产6万吨铸管350028800沁水县顺世达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离心铸管年产15万吨铸管1120060000沁水县亿豪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年产10万吨铸管600040000钰海冶铸有限公司年产9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9万吨铸管360036000亨韵冶铸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870022000晋城市鸿辉管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900040000泽州县鸿钰铸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5万吨球墨铸管500020000键牛工贸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管二期工程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管275018000晨晖管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20万吨球墨铸管***鑫环球铸管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800045000世纪铸造有限公是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200045000兴方管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400045000原平钢铁有限公司10万吨离心球墨铸管、5万吨离心铁排水管年产10万吨离心球墨铸铁管、5万吨离心铁排水管1200061500山西盛远管业有限公司8万吨离心球墨铸管改造项目年产8万吨离心球墨铸管1000036000
(四)做精基础机械、液压等配套铸件产品,规划方案《全省铸造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依托山西柴油机厂、经纬纺机、榆液集团等企业,加快推进装备升级,推广采用国际先进制造工艺,做精纺机等配套铸件产品。重点发展发电机气缸体铸件、液压铸件及配件、纺机配套铸件及配件、减速器、柴油机体、机床配件等产品。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榆次液压集团公司高精度液压铸件项目年产3万吨1000021000经纬纺织机械股份公司榆次分公司高效节能环保高端铸造生产线项目(一期)年产2万吨优质铸件1000014000平遥县巨隆福利铸造有限公是10万吨电机壳加工生产线项目年产10万吨电机壳加工1280030000灵石隆达铸造有限公是20万吨铸件项目年产10万吨机载配重、6万吨机床床身、4万吨电机外壳29000176000平遥县福龙冶炼有限公司20万吨柴油机机体连铸及机械加工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20万吨铸铁件14492026550荣世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机加工精密铸件项目年产2万吨精密铸件650010000山西省正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精密铸造项目年产10万吨精密铸造1400040000山西中亚神力铸造有限公是20万吨铸件项目年产20万吨铸件60000200000忻州华茂精密铸件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耐磨铸件技改项目年产60万吨耐磨铸件110000113240繁峙中兴铸造有限公是年产45万吨耐磨铸件技改项目年产45万吨耐磨铸件1996384934朔州金华实业有限公司年产230套压铸、注塑、锻造模具项目年产230套压铸、注塑、锻造模具53008300交口县兴荣冶炼有限公司10万吨精密铸件项目年产10万吨精密铸件852370000汾西县玉匣铸业有限公司扩建32万件消失模炉前连铸机械壳体及加工改造项目年产32万件消失模炉牵连铸机械壳体1200036000蒲县鑫贸源冶炼公司年产3万吨锁坯等铸件项目年产3万吨锁坯等铸件340022000蒲县锦英钢铁铸造公司年产3万吨铸件项目年产3万吨铸件216723000曲沃县山西长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烧结机机头脱磕开发项目年产100套500010000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消失模铸件项目年产1万吨消失模铸件34967300蒲县红兴冶炼公司年产3万吨铸件项目年产3万吨铸件360023000达康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健身器材生产线年产10万吨健身器材250040000
(五)做特铝镁合金等特种铸件。依托富士康、太原同翔、五矿盛盈、华泽铝电等企业,加大产学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做特我省铝镁合金特种铸件。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3C产品、航空航天、医学、军工等领域用铝镁合金铸件产品。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太原市同翔金属镁有限公司高强韧镁合金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年产镁合金挤压件8000吨、镁合金铸件12000吨1446383700五矿盛盈合轻金属(山西)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镁合金及500万件压铸件项目年产10万吨镁合金及500万件压铸件250000500000金水河金属材料公司年产3万吨镁合金及汽车压铸件项目年产3万吨镁合金及汽车压铸件9969100000山西华泽铝电有限公司铝合金铸造机深加工技改项目年产10万吨铝合金铸造机深加工产品5585795625山西金秦不锈钢有限公司7000吨/年特种钢产品铸造深加工项目年产700吨特种钢铸件1569449000交口县旺庄生铁有限公司4万吨/年高精度钢铁及有色金属合金铸造项目年产4万吨高精度钢铁及有色金属合金铸件1489228000
四、政策措施
(一)优化整合产业结构。逐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新建和扩建的铸造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准入标准。对机械化程度高,有相对固定的产品对象和市场,而产量在10000吨以上、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积极推进建立工业园区,促进做强做大;对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但产品基本稳定,而产量在1000吨以上、产值为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积极推进整合重组,集中技术、设备和人力物力,壮大规模,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铸造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逐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着力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敏捷制造技术、快速响应制造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等新技术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铸造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根据产品品质要求,采用适合企业条件的先进、成熟、适用的工艺技术与装备。根据所生产铸件的材质、品种、批量,合理选择粘土湿型砂、树脂自硬砂、水玻璃自硬砂、熔模精铸、消失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重力、离心、高压压力、低压等)先进的造型工艺,以及冷芯盒、覆膜砂壳芯、热芯盒等制芯工艺;利用山西省的煤铁资源优势和淘汰小高炉的政策,有选择地采用机械化、半自动及自动造型生产线发展短流程铸造。
(三)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积极向国家申报全国百强铸造企业,争取铸件产品增值税先征后退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关联度大、带动性强、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优势项目,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予以资金支持,并对省重点项目,省人民政府列支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国内外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来我省投资。
(四)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优势品牌。依托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拓展产业链,由提供初级加工向深加工延伸。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积极与国际化接轨,做强优势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着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国内外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着力推进清洁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铸造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铸造的清洁化生产,加大行业结构调整,鼓励铸造企业淘汰高能耗落后设备,积极推广铸造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装备,实现节能高效生产。支持企业贯彻IS014000环保管理体系标准,并尽快通过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发挥行业协会重要作用。铸造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各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附件2:
全省锻造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
锻造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发展程度决定整机的性能、质量、使用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贯彻落实《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锻造行业快速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行业竞争力,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行业现状
我省锻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太重集团为代表的大型自由锻件、以国营山西锻造厂为代表的系列模锻件、以定襄金瑞高压环件为代表的环型锻件三大工艺专业化集群。目前拥有大、中、小锻压生产企业约1000余家,其中定襄县占860余家,被誉名“锻造之乡”。全省年锻件生产总能力约50余万吨,占全国锻压行业总量的13.5%。
但是,我省锻造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装备水平不高,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偏少,技术水平偏低,污染较严重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低消耗为目标,推动装备升级,通过工艺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重点发展大型自由锻件、模锻件和法兰锻件,发展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集约化程度强的大型锻件生产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拳头产品。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省锻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
三、发展重点
(一)建设太原大型自由锻件制造基地。以太重集团为核心,通过装备升级,创新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太原大型自由锻件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大型核电、不锈钢锻件、轧辊等优质锻件。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技术装备大型铸锻件技改项目达到浇注钢锭300t、铸钢件单重420t、锻件单重180t的能力年产大型锻件4万吨、大型铸钢件1.5万吨的生产能力100000153000
(二)建设临汾大型模锻件制造基地。以国营山西锻造厂为核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设临汾大型模锻件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前轴、发动机曲轴、石油阀体等大型模锻件。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国营山西锻造厂160MN重型汽车前轴、大马力发动机曲轴锻坯生产线扩建项目年产35万件汽车前轴、10万件大马力发动机曲轴2797364500
(三)建设定襄法兰及环型锻件制造基地。以定襄金瑞高压环件、定襄煌星机械加工、定襄双环、定襄县林泉机械加工、定襄管家营、山西天宝等企业为主体,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工艺技术,加大产业重组整合,推动园区发展,建设全国最大的锻钢法兰基地。重点发展不锈钢法兰盘、精密环件与不锈钢管件等。
重点项目表(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改造后总产能总投资销售收入山西省定襄金瑞高压环件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风力发电塔筒关键结构件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3万吨风力发电塔筒关键结构件2301354000定襄煌星机械加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风电法兰项目年产1万吨风电法兰840023000定襄县林泉机械加工有限公司年产15000吨风电法兰项目年产1.5万吨风电法兰1200027000定襄北城法兰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精密环件生产线项目年产1万吨精密环件666219660山西冠力法兰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法兰盘项目年产1万吨法兰盘493812000定襄管家营法兰有限公司3万吨/年锻钢法兰盘生产线项目年产3万吨锻钢法兰盘1500070000山西天宝法兰有限公司3万吨风电法兰生产线年产3万吨风电法兰1500063000定襄县金石锻造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法兰管件项目年产1万吨法兰管件51188400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企业重组,发展产业集群。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支持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培植大企业集团。推动定襄锻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品为核心、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引进推广行业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淘汰落后技术、产能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加大政策支持,推进产业有序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强力推行锻造企业加热装备向电力或天然气方式改造。给予资源类型转换的技术改造项目以资金支持。对于关联度大、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优势项目,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予以资金支持。
(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锻件质量,降低消耗;淘汰夹杆锤、限制蒸汽锤、禁止使用燃煤反射加热炉,禁止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下的小型专业锻造厂投资建设。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废弃物处理专业化水平。
(五)发挥中介作用,加强锻压产品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山西重型矿山机械工业协会完善加强锻压产品行业管理,为企业提供国内外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向政府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企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2010-08-24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快发展我省现代物流业,现制定《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09年~2012年。
业现状
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33万亿元,增长11.9%;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13.19亿元,增长9.4%;社会物流总费用1963率为18.1%。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5.73亿吨,增长13.2%;其中,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71亿吨,增长14.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4.2%;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99.36亿元,增长12.1%。与此同时,一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2008年,我省获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11家,上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物流企业8家(其中5A 级1家),获评“中国物流A级信用企业”3家(其中3A级2家),列入国家物流税收试点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规划建设了一批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我省周边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提供“公铁水”联运的物流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中。厦门市和福州市分别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我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和十大物流通道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业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海、空港口为枢纽,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以内河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福州港三大港建设步伐加快,厦门港进入我国集装箱干线港口行列,其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七位;福州港成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目前位477个,综合通过能力达2.3亿吨;集装箱专用码头36个,吞吐能力达912万标箱。铁路干线有鹰厦、漳龙、峰福、赣龙、温福等5条铁路网相连,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向莆铁路福建段等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逐步形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主骨架,现有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泉州晋江、南平武夷山、龙岩冠豸山等5个机场。管道输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LNG和石油输送管道建设已全面展基础建设取得新发展。2008年,全省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973万门,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23.7万公里,移动交换机容量4629万户,移动5万户,移动短信中心容量8108万条,宽带接入端口达407万个。福建电子口岸项目在厦门已实现与口岸通关联检、物流企业等联网,建的宽带网络和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通关数据支持系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福建交通集团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完成整体步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各项功能的开发建设和应用。
西部地区发展的物流通道正在形成。我省积极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和对台通道作用,大力拓展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合作,出台了《福建省关福建省港口进出口货物及投资建设码头泊位的规定》等优惠政策,建立了闽赣海铁联运联席会议制度,并多次赴中西部和周边省份推介对接港口的经济腹地,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对外开放的出海通道。近年来,中西部省区通过福建进出的货物流量呈上升趋势。
流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物流企业分布比较散,规模较小,实力偏弱,港口节点的大规模集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无缝衔接需进一步完善,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物流业增加值才缺乏,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还相对较低。
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以降产业结构和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以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以培育和规范现代物流市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厦门港等港口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强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物流通道建设;加大引进力度,重点扶持龙头大物流项目,不断推进区域物流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坚强的物流保障体系。
基本原则
持发挥优势与先行先试相结合。充分发挥我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体作用和比较优势,努力构筑对台交往、两岸物流合作的前沿平积极推动跨区域物流合作,形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重要物流通道。持大力引进和自身培育相结合。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利用其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提升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度,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增强我省物流企业发展实力,提供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现代物流服务,提升服务其他产业的能力。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立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着眼产流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
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相结合。以加快提升厦门和福州物流业发展水平为突破点,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与物流业的融合,完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发展实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完善市场运作规则,着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发展目标
2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1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08年的18.1%降低到17.1%。物流园区要商贸市场等物流设施建设投资额达600亿元以上。争取将厦门港建设成为国际航运枢纽港,将厦门建设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全国性物流远洋航线班轮、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3,力争全省进入“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保持在13家以上,获评5A级物流企业10家。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进系、物流节点网络建设显著进展,物流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和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业总体实力环境持续改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通道建设更加完善,闽台和闽港澳物流交流合作更加密切。
要任务
加强区域合作,拓展物流通道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物流合作。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物流协作组织的作用,推动跨省区域物流合作。、南平等地“无水港”建设,支持港口企业、物流企业到内陆地区拓展“海铁联运”等业务。积极对接两大三角洲物流业,充分发挥我省省份企业到沿海建设“飞地港”,加快形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重要物流通道。
闽台物流合作。发挥我省对台优势,先行先试,加强与台湾物流业的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推进厦门、福州机场成为两岸货运包机新增航点。增加两岸集装箱班轮航线,加快发展对台客货运滚装业务。推动两岸物流信息网络相关合作机制建设。设立两岸合作海关特殊监管区,大力推进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设立对台农产加强与之配套的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厦门、南安、东山和霞浦海峡两岸农(水)产品集散中心功能。加强闽台两地港口购、国际中转等业务。推动对台小额贸易,放宽经营范围限制,扩大闽台贸易。鼓励我省物流企业到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加设。扩大闽台物流科教交流合作,开展我省赴台湾物流运作管理培训工作。
闽港、闽澳区域物流合作。推进闽港澳物流合作平台建设,强化物流项目招商引资,引入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物流企业挥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在推动闽港澳合作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联系组织港澳物流企业来闽考察商洽投资项目,支持港总部和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鼓励我省物流企业在香港上市。加强闽港、闽澳物流科教合作和物流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继续开展我省赴工作。
发展国际物流,强化保税功能
厦门、福州和湄洲湾港口及厦门、福州国际机场物流园区的国际物流服务能力。积极发展转口贸易,简化境外船舶进出港区手续,优化港口大型海运、航空货运企业入驻,增加远洋集装箱和航空货运航线,提高我省海、空港口国际货运集散能力。
区港联动,推动设立福州保税港区和泉州保税港区,加快泉州出口加工区、福州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推进平潭岛海关特殊监管州保税物流园区、海沧保税港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东渡、象屿、航空港物流园区)等。合理规划布局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海关税物流辐射带动作用。结合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拓展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属地报关、口岸验收”和跨区域转关模式,建立检验检疫“直通放行”制度,扩大适用企业范围。推进EDI建设,实行进出口数据跨境网核查和企业网上办理进出口手续,不断完善口岸通关便利化措施,积极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能力。加大引进培育力度,发展壮大物流企业
壮大知名外商投资和央属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跨国、央属物流企业品牌和网络优势,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整合做强规模大、实力高市场集中度和占有率。鼓励支持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总部或运营中心落户我省。
物流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国际物流渠道,开拓以服务跨国公司为主的高端物流业务,积极参与跨国公司在华的物流业务。引进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管理咨询、保险团购等增值服务。鼓励物流企业在我省产业集聚地区开设集工业品展示、零售、批发、配送等于一体的工提供原辅材料集中采购、产品包装、统一配送等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盟。引导物流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与省内外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物流企业与内陆地区的物流企业开展运输、仓储、代理、包装、配送等物流分工与协作。
货代、船代、报关等物流中介组织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鼓励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存货质押、在途货物抵押等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
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拓展物流服务领域
推广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的理念、技术与方法的运用,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船货代理、商贸批发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型业务,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等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围绕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和冶金、纺织服装、轻工、建材、林产等传统产业和重点流业积极服务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和联动发展,提高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引导鼓励的原则,专注核心业务,改造物流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推进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合作领域从销产物流、回收物流扩展,合作内容从传统的储运外包向代理采购、工位配送、融资监管等新兴服务领域渗透,合作范围从单一物流环节向方案延伸。
发展商贸物流。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物流配送,建设商品配送中化、专业化的商贸物流配送企业,实行采购、包装、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建设一批以服务城市民生工程为主“共同配送”等物流运作模式。加快大中型商贸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改造提升,扩大经营范围,延伸服务领域,专业配送中心,提高统一配送比例。
发展农村物流。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服务网络,推广统一配送模式。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和冷链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与配送以及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拓展以连接城乡、服务农村市场为主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送业务,构建城乡“双向物流”。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
推动重点商品物流发展。建立煤炭、石油、钢铁、粮食、农资、散装水泥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体系;完善药品、食盐及工业盐的仓储配送汽车及零配件物流发展,加快建立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图书影像产品物流,加快建立快递物流服务体系。
建设物流运输网络,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对接
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整合港湾资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北部以福州港为主体、中部以湄洲湾港为主体、南部以厦门港为主体的三流节点功能,发展多式联运,形成覆盖我省沿海主要港口、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快速集疏运体系。
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构筑“三纵八横”海峡西岸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以福州、厦漳泉、龙岩、三明、南平等国家级交盖整个海峡西岸的“半日交通经济辐射圈”,覆盖江西、浙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湖南南部等地的“一日交通经济辐射圈”。
实施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的海西铁路发展项目,推进形成“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推动省内铁路网功能整合和扩能提速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强化与国家干线铁路的联系,使海峡西岸铁路成为国家路网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
干支结合的空港布局,推进现有机场更新改造,完善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两岸空中直航的设施条件,加强泉州晋江、武夷山、连城冠豸山开辟国内外新航线,扩大服务领域,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体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石油、天然气等管道铺设进度,努力完成1100公里以上石油管道、1000公里以上LNG管道铺设目标,逐步形成油、气输送管道化。
建设物流节点网络,提升整体辐射效应 门对全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加厦门港集装箱航运班轮挂靠班次、航线和大宗散货运输航线,提升厦门枢纽港的辐射能力,强化港口物流门市现代物流业。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优化物流业区域布州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强化厦门的经济特区龙头示范作用和福州的省会中心城市重心辐射作用;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泉州市,州、莆田、三明、龙岩、南平和宁德市,凸显泉州的支撑带动作用和漳州、莆田的骨干作用,发挥三明、龙岩、南平和宁德的后发优势,流整体辐射效应。
点城市应加强本地区物流设施的普查,并根据本地区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市场需求,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和开发模式,制定物流园区建设方案,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根据我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建设为和配送服务体系,推进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网络建设发展,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
建设物流信息网络,强化行业基础性工作
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信息化与物流业的融合。大力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推动物流企业完善信息系统,并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及。推动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和物流信息数据中心,加快全省性、区域性和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区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扶持培育物信息服务供应商,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加强“福建电子口岸”、“福建省交通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推进“福建电子口岸”实现与中国电子口岸的联网,加强与浙江、江西、粤东等地电联互通及数据共享。
物流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工作,推动组建福建省物流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鼓励我省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物流标准的开展现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物流企业在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推广,大力推进无线射频技术、卫星定位系统、二维码、传感及感知等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逐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和管理。支持物流企业和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物流科研成果的产业与管理创新,加快机械化、自动化进程。
行业协会工作,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服务、自律、协调等作用。继续开展我省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建立“福建省物流统计网上直发展的监测、预测、预警制度的建设和运行监测分析。
物流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进物流学科专业和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培流专业教育,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扶持力度,加快联办物流学院的建设,扩大联办功能,调整办学方向,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物境内外引进现代物流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加强与境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继续制定实施物流培训组织化、常态化。
策措施
有关部门要认真把握国家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契机,先行先试,落实和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
我省物流法律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制定《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
与内地海关的合作,推行口岸放行进、出口提运单电子化,实现无水港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检验检疫放行制度货物实施直通放行制度,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施检、一次通行”。
送进出我省港口货物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免收政府还贷普通公路通行费。加快推行对通行高速公路运送进出口我省港口货物的国“递远递减”的优惠计费模式。
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和交通情况,制定相应措施,为物流配送车辆的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
政府教育、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加强物流业相关专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对从境内外引进的现代物流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海西人才高地的有关政策。物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建立物流企业信用档案试点,完善物流社会信用评价查询体系和手段,推进我省物流企业规范化运作。
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降低物流业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的境外资本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
加大物流业用地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在城乡总体规划中应规划物流业用地,并按照城乡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建设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及保障物流业发展用地需求。《方案》提出的规划建设项目用地要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本地区土地储备或土地利用年优先安排规划建设项目用海用地,并依法依规减(免)缴海域使用金;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可优先用于发展物流土地使用税10年。
点培育和扶持的物流企业物流项目用地实行最优惠地价政策,按我省工业用地最低地价标准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并适当放宽其全部付
建设项目用地出让年限可在法定最高年限范围内按需设定,出让金按设定的出让年限计收。允许实行土地年租制,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金,减少一次性用地成本投入。物流企业以土地、房产抵押融资的,有关部门应简化登记手续。
改制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设立仓储、包装、运输物流企业的,按《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属单位土地资产处置的〕91号)规定,变更为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并转增国家资本金或国有股资本金。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对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现有厂区、厂房改造建设的项目,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通过财政预算支出全额返积极落实和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精神,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的支持,推企业列入试点物流企业名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纳入物流税收试点企业名单中的企业集团、总公司,其所属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制造企业利用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入股成立物流公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物流企业租赁制造企业的仓储等闲置物流设施,其租赁支出按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增加各级财政投入
取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专项资金的支持,调整和优化省级部门预算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统筹使用财政预算安持物流业发展,并保持每年有所增长;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专项资金采取补助、奖励和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工业企业物流外包、首次列入中国物流百强或评定为国家5A级和重点培育扶持的规模大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国际海运新知名物流企业引进、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等。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构应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如获得中国物流A级信用级别)和进入中国物流百强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物权法》框产、无形资产、权利为抵(质)押品的信贷业务,并着力加强类似仓单质押、存货监管融资等符合物流企业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支市融资、再融资和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专项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筹集发展资金;优先支持完成上市辅导的企业加快在主板、中小募集资金的步伐。
织实施
部门要切实围绕《方案》的实施,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兴的良好环境。
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协调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任务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查,建立总结和评估制度,每年对《方案》的执行进展情况及其成效进行总结评估,并对规划建设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及时充实调整相关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新问题及时报送省经贸委和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五篇:上海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
【发布单位】上海市
【发布文号】沪府发〔2009〕37号
【发布日期】2009-07-30 【生效日期】2009-07-30 【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上海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
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沪府发〔2009〕3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本市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七月三十日
本市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要求,结合推进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和实施《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特制定本市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为2009-2011年。
一、面临形势
进入“十一五”以来,上海物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前三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2008年达到17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1%,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3%。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8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800万标准箱,位居世界第二;上海航空货邮量达到304万吨,其中浦东国际机场已位居世界第三位。
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逐步加深,上海物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物流市场外部需求减少,提供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服务的企业效益下滑,部分物流企业经营困难。同时,上海物流业的运行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物流设施衔接水平较低,尚未建成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大量企业仓储、运输等设施不适应现代物流集约化高效运营的需要;二是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企业运作规模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多数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三是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软环境”还不完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等体制性障碍需要进一步突破,相关政策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物流标准化建设和中高端物流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物流业作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制造业行业间联系的纽带,也是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载体。认真贯彻落实《规划》,对上海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面对当前严峻形势,要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提升物流服务能级,着力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支持骨干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物流业整体抗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是有利于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现代物流业与金融、贸易、航运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上海现代物流发展,有利于拓展金融服务领域、丰富贸易服务功能、提高航运服务效率,进一步发挥上海综合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海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推动物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而且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其他产业调整振兴,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有利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保障流通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立足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着眼现代物流业的长远发展,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为主线,坚持扩大市场需求与提升供给能力相结合,存量资源整合与增量资源优化相结合,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环境营造相结合,政府政策引导与企业市场运作相结合,以现代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着力改善物流企业经营状况,保持物流产业稳定发展。重点是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上海世博会物流保障能力,形成多式联运相衔接的物流集疏运网络;促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物流装备技术应用,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形成资源有效整合配置的物流节点布局;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完善物流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市场环境。
到2011年,确立并巩固物流业作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基本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物流市场需求社会化、物流服务专业化
1.扩大物流市场社会化需求
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推动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市商务委牵头负责);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鼓励农产品通过直销和配送形式实现产销对接(市农委牵头负责)。
2.提高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延伸物流产业链,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的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条码采集等高端物流服务(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引导物流企业在网络组织、经营业态、管理理念等方面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配送中心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资商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专业化配送和服务(市商务委牵头负责)。积极推进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冷藏运输、特种货物及重点物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发展,提高运输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运输与现代物流服务的融合(市交通港口局牵头负责)。
(二)促进物流企业培育壮大、提升能级
1.培育壮大骨干物流企业
推动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物流资源和业务整合,逐步培育形成若干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先进管理水平的现代物流企业(市国资委牵头负责);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在上海建立总部基地和营运中心,形成战略合作联盟,鼓励骨干物流企业创新完善供应链管理模式(市商务委牵头负责);培育一批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的物流企业,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2.提升中小物流企业能级
加大对中小物流企业调整和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中小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企业诚信运作和专业化服务的水平,盘活资源,激发活力;支持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上海合资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提升能级,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港口局牵头负责)。
(三)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
1.拓展口岸物流服务功能
以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推动洋山保税港区开展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试点,进一步完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入区发展转口贸易、采购分拨、仓储加工、期货保税交割等业务;积极推进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建立,研究洋山保税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协同发展机制,探索海、陆、空保税物流领域优势互补的发展途径;推动各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深化上海口岸进出口环节的无纸化通关改革,完善“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作业模式,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推进长三角电子口岸信息互联互通(市口岸办、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探索符合现代物流特点的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拓展口岸服务功能,推动长三角口岸物流联动发展(市口岸办、市商务委牵头负责)。
2.提升制造业物流服务能级
积极推动本市产业基地和大型制造企业实施“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分拨配送等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推广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及时生产(JIT)、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现代物流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推进建立面向本市各工业区、重点制造企业以及专业物流企业的业务协同平台,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传输、工作流引擎、无线传输等综合技术,扩大本市制造业物流服务范围(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3.提高城市配送物流服务水平
深化上海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等设施的规划布局,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的流通效率(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委牵头负责);加强对各类配送主体的引导规范,发展适应电子商务终端配送的新型业态,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的满意程度(市商务委牵头负责);推进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配送查询系统,适度调整城市快递、商业配送等货运车辆的道路通行规定,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的交通管理水平(市建设交通委、市公安局、市交通港口局牵头负责)。
4.增强城市运行重点物流保障
为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功能;积极推动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提高医药物流运行效率;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管理,建立长三角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联网监控;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市商务委牵头负责);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四)完善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
1.深化重点物流园区和基地建设
按照《规划》对上海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要求,继续深化推进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综合4个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以提升服务功能和资源共享为突破,促进物流企业集聚,提高物流运作规模效益,形成一体化的口岸服务和腹地辐射的综合物流能力;继续深化汽车城、化学工业区、装备制造业、钢铁及冶金产品4个重点物流基地建设,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相关项目落地,形成汽车和零部件、化学危险品、特种装备和钢材的多层次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2.推进跨区域物流合作
按照《规划》对全国物流区域和物流通道发展的要求,推进长三角、长江流域的物流规划衔接和企业合作,逐步实现区域物流服务一体化(市商务委、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牵头负责);促进电子口岸、港航信息的交流共享,加快实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建设,推进长三角高速公路运行信息互通(市建设交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发挥上海航运交易所、陆上货运交易中心作用,强化信息咨询、价格发现、资源配置等服务功能(市建设交通委、市商务委牵头负责)。
(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1.增强多种联运能力
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以发展“公、铁、海、河、空”相互衔接的多式联运为重点,加快推进小洋山西港区、外高桥港区七期、宝山罗泾港区和杭州湾港区建设,优化完善现有港区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大芦线二期、苏申外港线、杭申线等航道整治工程,建立长三角内河集装箱江海直达联运机制;加快推进沪杭高速拓宽、崇启通道、沪苏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强本市公路的对外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和国际中转流程;加快推进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通、沪乍、金山支线等铁路项目建设,调整完善铁路南浦、杨浦、西站等货场布局,不断增强铁路芦潮港中心站、北郊站的海铁、公铁联运能力(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牵头负责)。
2.加强物流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协调
根据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规划布局符合区县发展实际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加强市内以及与周边地区主要物流通道的有效衔接;加大对本市相关行业仓库、货站、停车场等传统设施资源的整合力度,合理规划调整相关物流设施布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完善本市城市配送物流体系,推进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等相关城市配送设施的建设(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商务委牵头负责)。
(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1.提升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
不断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运输、仓储、报关、货代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相关物流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物流信息软件,实现物流交易信息化和业务流程规范;扶持一批物流信息专业服务企业,推动物流信息服务外包;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建立部门间的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流共享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牵头负责)。
2.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上海电子口岸建设,推动进出口数据跨部门交换、联网核查,方便企业网上办理相关手续和信息查询;探索建立航运物流服务企业征信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本市物流资源运行效率;加大长三角、长江流域口岸大通关合作力度,加快推进建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综合信息共享和应用体系(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口岸办牵头负责)。
(七)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1.积极制定和推广物流标准
推动本市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物流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大力宣传贯彻并组织实施一批对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按照国家已颁布的物流园区、托盘等物流标准,做好在物流园区(基地)和A级物流企业的推广和施行工作,并在A级物流企业中率先推广《上海城市配送物流车营运技术规范》等物流标准;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率先制定和使用化工、医药、食品冷链、农产品等物流作业和物流服务地方标准,并争取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相互联通、数据兼容和格式统一(市质量技监局、市交通港口局、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2.开展长三角物流标准化合作试点
选择在长三角市场融合度高的商贸物流领域,以及产业共性需求强的物流信息领域,加快标准化合作试点,增强物流运作的效率;在关系社会民生的危险品、食品冷链物流领域,加强区域物流标准联合研制,确保物流运作的安全;鼓励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物流加强标准化研究合作,逐步建立区域物流行业标准对接,以及协调互认的工作机制(市质量技监局、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八)促进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1.加强物流新技术研发应用
研究完善物品编码体系,扩大电子标签应用范围;加大对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和快速分拣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强物流装备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物流新技术的产业化;鼓励物流重点项目使用建模软件优化物流方案,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2.促进物流服务创新
推动金融业和物流业合作,促进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扩大物流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物流企业的动产及货权质押等贸易融资业务(市金融办牵头负责);培育一批物流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开发物流资源动态优化系统,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解决和产品开发方案;大力发展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商务服务,推进物流服务贸易结算平台建设(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在国家落实《规划》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总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以及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具体工作方案的协调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方案》的落实情况,研究协调物流业调整振兴过程中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各区县、各部门(包括开发区和特殊监管区管委会等)以及中央在沪单位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切实做好细化落实工作,确保取得实效。继续发挥上海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的作用,做好本市物流业运行监测、协调推进和服务企业的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牵头负责)。
(二)改革相关物流管理体制
打破行业垄断,依法消除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加强对运输、货代等行业的管理和规范,完善物流企业的交通安全和服务质量的监管机制。加强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协调机制和等级评估互认制度。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物流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工作(市工商局、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
(三)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办法。深化、细化本市物流产业政策,按年发布物流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研究完善物流税收管理政策,扩大物流企业差额征收营业税试点范围。落实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航运企业和仓储、物流企业从事相关业务的营业税免征政策,同时按照规定开展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实施相关税收优惠。优化完善落户本市重点物流园区、相关物流基地的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审批绿色通道。鼓励支持本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供应链服务体系,加快创建自主服务品牌。进一步研究完善物流车辆进入中心城区停靠、装卸、配送的方案,适度调整通行限制政策(市发展改革委、市地税局、市商务委牵头负责)。
(四)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资金投入
在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根据上海物流业重点发展领域,结合物流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专项投资管理办法》的要求,梳理一批重点物流项目,积极争取国债专项资金支持。运用本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加大对社会公益、城市运行、技术改造等物流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银行资金、民间资本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租赁、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对物流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牵头负责)。
(五)完善物流统计和信息沟通制度
完善本市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沟通机制,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在重点物流园区(基地)和企业开展物流统计调查,建立全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完善物流相关刊物、网站的编制维护工作机制,定期反映本市和长三角物流业联动发展情况,搭建沟通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信息沟通平台(市统计局、市商务委牵头负责)。
(六)推进物流业国内外开放合作
加快物流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加强本市企业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本市吸引外资和总部经济政策,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到上海设立物流总部和分支机构。重点扶持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物流品牌企业,积极推动其物流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建立联通国内外、竞争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为物流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市商务委、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牵头负责)。
(七)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物流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支持建立校校、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体系、实验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鼓励A级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阶段的合作培养物流人才项目,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或大型制造业企业设立硕博物流研修站或博士后流动站。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引进市场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八)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物流、仓储、交通运输、港口和国际货代等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信息沟通和中介协调功能。建立长三角物流诚信建设协调机制,支持物流企业参加诚信守法等级评估,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推动物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市商务委、市建设交通委牵头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