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发展与“三农”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16:2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信用社发展与“三农”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信用社发展与“三农”的关系》。

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发展与“三农”的关系

农村信用社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史,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农村信用社与“三农”之间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只有“三农”经济的发展,才会有信合事业的兴旺发达;反过来讲,信用社能发展到今天,也离不开“三农”经济发展这个基础。所以,笔者认为“三农”经济是农村信用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基、发展之源。

一、立足“三农”是信用社的立社之本。

作为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市场,有自身发展的空间,只有找准市场定位、正确把握市场、大力拓展市场,这个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信用社的市场在哪里?历史的、现实的经验已告诉我们,信用社的市场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发展在农村,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体,是由它的性质和服务对象所决定的。由此不难看出,农业的兴旺、农民的致富、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信用社的生死存亡,是信用社的立社之本。

二、服务“三农”是信用社强社之基。

我国农村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区域发展空间。“民以食为天”,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党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工作,因为农村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我们农村信用社是“三农”主力军,直接担负着为“三农”服务的重任,也是我们的办社宗旨。因此,服务“三农”是我们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信用社强大兴旺之基。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就不会有信用社的今天,信用社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三、支持“三农”是信用社发展之源。

经济兴,金融旺。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是辩正的有机统一体。既然,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发展在“三农”,那我们就应以支持“三农”为己任,不断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只有这样,信用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效益、社会效益和真正达到“社农”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始终与“三农”经济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只有我们永远牢记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竭尽全力支持“三农”发展,为“三农”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才能推动信合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开放教育试点金融专业专科社会调查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姓名 韩 世 磊 学号 1041001400556 学校 河南电大焦作分校 指导教师 刘 月 青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4月28日至5月5日,本人对农村信用社的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反映出一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

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

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

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

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代理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

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把信用环境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像抓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程那样,积极推动创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把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纳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相关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金融债权。要抓住源头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逾期拖欠贷款,对蓄意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惩戒,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怎样支持三农

农村信用社怎样支持“三农”

中国金融界网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任何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当前支农的难点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虽然近年来通过信用评定活动的开展,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农户的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总体来说,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是太理想,赖债现象还有一定程度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我国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相对弱势产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差;国家过去长期采用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积累少;我国农业是一个回报率较低,风险却相对较高的产业,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农业自发投资能力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 1

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及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最终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 20-25%,而发达国家可达80%。此外,我国的农业科技重点过于向生产环节倾斜,农业产前、产后有关环节的科技状况,如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更加不尽人意。

四是支农的合力没有形成。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的农业政策,财政的资金支持,涉农单位的合作,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农户个人素质的提高等等,虽然政府、财政、农业部门都有自已的扶农措施和办法,但是都是各自为政,信息互不沟通,如果仅仅是农村信用社靠加大投入单方面扶持,支农的效果和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因素。

一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信用社信贷员普遍偏少,据查,一个信用社一般有信贷员5—6名,一个镇有十多个行政村,一个信贷员要负责好几个行政村几千户农民,加上信贷日常工作,实在忙不过来。同时,为防范风险,信贷员不仅要懂得贷款知识,还要懂一

些科学知识,对种殖业、养殖业、企业管理、农村产业政策,整个市场行情等等都要了解。这就对信贷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是严厉的责任追究以及信用环境欠佳一定程度制约了信贷支农。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它是以安全为起点的,但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差的特点,而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与利益平衡机制,上级对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由于一些政策原因信用社债权长期无法落实,这给信贷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惧贷恐贷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改进信贷服务支农建议

(一)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在信贷资金投向上要体现“三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具体说一是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三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障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

化。

(二)进一步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民对信贷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加大的形势变化,不断总结小额信用贷款的经验,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在贷款期限上,要合理确定支农贷款使用期限,在经营方式上,由以往的“坐等放贷”转变为“主动营销”。在工作作风上,农村信用社信贷员要发扬老农金“背包银行”精神,坚持走出社门,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民富。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三)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困境。一是切实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健全农户贷款档案,各类管理台帐、卡片,要规范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帐、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帐实行计算机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其次是探索实行贷款公示制,将信用社的贷款条件,贷款对象,贷款利率,贷款程序公示于众,以程序的公开保证贷款管理的公正。再次就是转变工作作风,要规范信贷人员深入农户调查的次数、比例及内容,加强信贷调查,及时掌握农户真实的基本情况。二是建立有效风险防范体系。农村信用社要深入研究信贷支农风险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借鉴国外同类中小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先进的信贷风险评级方法,建立适合产业化特点和自身情况的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三是规范贷款责任认定。责任追究和认定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综合性指标,对不良贷款数量、占比等各种情况综合考虑,同时增加对信贷人员的奖励条款,对信贷投放效果好、质量高的信贷人员实行奖励政策,达到既控制违规贷款,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又有效地支持“三农”的目的。(作者 胡景甥)

第四篇:财政支农与三农发展

财政支农与三农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既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也受市场价格的制约,面临自然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这“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当前,“三农”问题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正在发展的高峰阶段,所以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国要想更好更快更准发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各级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随着支农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宣传支农政策,管好用好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愈发重要。所以,国家要发展,就要决绝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在财政经济上给予农民和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些补贴等政策。真正做到“支农”、“强农”、“惠农”。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三农,国家发展。

一、什么是财政支农

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是沿着历史发展演变和不断加强的。共产党在取得天下的也是现在农村发展起来的,采取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课件农村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所以,在国家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想要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个问题,党和政府明确的提出了“财政支农”这个实质性名词。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以下这些: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政策、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政策、小型农田水利补助政策、节水灌溉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政策、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家电下乡政策、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村医疗救助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类:首先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资、补贴、补助等;另一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等。

1.支出方面。中央财政政策有支持“三农”资金十五大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基金)、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建设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等。这一口径是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最大口径,基本涵盖了中央支持三农发展的各个方面。

2.税收方面。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一直实行轻税和税收优惠政策。2006年我国取消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这是财政支农在税收方面的重大措施。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和出口退税上,国家财政对加工农产品增值税实行进项税抵扣政策,对农产品及加工出口品实行优先退税政策。

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还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

从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财政支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少有所学,状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不仅是财政支农需要解决的,这也是我们国家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具体要解决概括起来也就是“多予、少取、放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放活”。多予和少取只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三农发展的政策帮助,但三农问题需要得到解决真正靠的是农民自己。所谓“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二、为什么要财政支农

“为什么需要财政支农”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在我们发展中占有的地位。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夸张一点说就是我们解决了三农问题,就是解决了我们国家的发展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理解此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GDP的快速增长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可是就在这么高速发展的国家,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农民占整个人口的四分之三,可是农民真正能享有的福利、生活条件、就业条件、医疗条件真的能和城市相比吗?就农村孩子的教学条件来说,许多农村的孩子连上学的条件都很差。我记得上次在电视里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是帮助农村孩子圆梦的。在云南某个地区孩子们上学要翻过两座山,经过几条大河,有一次因为大雨河水上涨,导致两个孩子在放学途中因过河踩滑被大水冲走了„„两条无辜的小生命就这样夭折了。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实。而许多城市的孩子不仅上学条件很好,还有更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能参加课外兴趣课堂,培养多种多样的才能。同样是祖国的花朵,而有太多的花朵因为许多外在条件的限制不能得到更好的呵护。

所以,就从孩子的教学条件来看,财政支农是必须的政策。太多像这样的农村孩子需要得到更好的照顾,不是一定要要求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现代化设施的待遇。起码能让他们在上学的途中能有条平稳的道路走,让他们能坐在不漏雨的教室上课,让他们有更多的兴趣爱好能得到培养„„

可见,财政支农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了107.7%。巨额的财政支农资金犹如春天的甘霖,给广阔的农村大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1.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以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系列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陆续实施。这些财政政策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即以“少缺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和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其中,以“四减免”为主的税收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以“四补贴”为主的支出政策则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支持“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了165亿元用于对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预算安排资金1022.8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村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2010年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而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也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3.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重视改善民生,逐步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保障范围。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245.2亿元,比2007年增长96.5%,其中,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611.4亿元,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支出90亿元。由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1.4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了生活补贴,逾8.15亿农民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4284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还体现在资金投入形式灵活,能够及时地保证支农资金的需求。为了应对当前北方部分地区严重旱情,支持抗旱保收和春耕生产,财政部提前拨付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16亿元和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同时,为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存量部分一次性全部提前拨付到各省份。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具有较高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较为充分地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对支农资金的需求,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4.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有助于启动农村潜在的巨大需求

当前,“三农”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农民工就就业和农产品市场交易出现了一定困难,农业生产也面临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我国更加重视“三农”工作,以保护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基。

5.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这一机制正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从形式上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趋势明显;从内容上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渠道不断拓宽。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除了要求直接增长外,还要求间接增长。

目前,我国新增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土地整理;从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资金扶持“三农”;利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手段,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吸引农民资金投入。此外,随着财政政策从“稳奖转为“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性愈发明显,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首要安排,是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载体。由此可见,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四、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投入资金不足,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根据网上的资料和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支农投入资金不足,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对的是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按照WTO《农业协议》我国农业综合支持率可以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8.5%,而日前仅为3.3%,“绿箱”政策12项支出(其中10项农业补贴)内容中我国有6项空白。因此,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投资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财政支农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不足,农业工作科研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不仅绝对额较少,而且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也较少。就比如说像袁隆平这样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不仅是我国的,还有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想想,如果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中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加大,那么在农业创新发展的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不一定说要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袁隆平出现,只是如果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增加了,那么农业科技的创新也可以为三农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约为40%,而发达国家早已达到70%—80%,如果我国的农业科技储备增加,成果转化率提高,那么农业潜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释放。

3.财政支农方式不佳,成本高

财政支农方式不佳突出的表现在农业补贴过多的用在流通环节。2000年-2010年,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环节的补贴在500亿-1100亿元左右,占农业支持总量的30%左右,占国家政策性补贴支出的70%左右,根据财政部农业司有关专家分析: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企业的补贴方式来简直补贴农民,需要好肥7元钱才能使农民得到1元钱。这样就在流通环节浪费了太多的人力无力尤其是财力,加大了财政补贴的成本,而且流通环节太复杂了,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太小,效果不好。

4.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有待改进

在这方面来说,对于强农惠农的补贴资金项目多,资金散。从最初的粮食直接补贴、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到油菜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棉花补贴等,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多。但是综合平均下来说,农民实际得到的补贴金额并不多。就像是钱是花出去了,但是没有用在刀刃上,从根本上来并没有解决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五、完善“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政策建议

在“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体系,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新体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构建财政支农政策监督体系。

1.建立财政支农政策监督体系

我们在上面提到了财政支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一点提到了财政支农政策的流通环节复杂,加大了成本。而在这些复杂的流通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资金流通时一级一级往下流通减少的问题。所以要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的统一使用,探索合理简洁的财政资金拨款方式,而且还要经常性的开展对支农资金、惠农补贴资金的检查。

2.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力度

首先要建立中、长期整合支农资金规划。规划可以是10年一个周期,规划内容有农业项目建设具体范围、项目名称、资金投入额度等。其次实行资金备案制,对中央、省、市安排的农业专项资金,由县市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后,编制报告,逐级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首先要有法可依,那么就需要健全立法。为农村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这样做可以使农村社保资金在“阳光”下得到合理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在这方面工作的公平透明公正,也让老百姓放心。切实解决农民人民的生活问题。

4.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合理运用

在前面的问题中,我们分析了财政支农政策在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有待改进。这就是说在以后是时间里,我们在财政支农的资金运用上不要广撒网,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而应该着重加强在几个重要的方面。比如说在农村教育方面、医疗方面、住房问题、农村低保五保户等方面,这些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方面。这样农民在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方面得到的补贴金额也多了,需要真正的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组,2010-1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王伟、杨锐、李东升,“十一五”财政支农政策存在问题及“十二五”对策建议,《地方财政研究》2010/12/第12期 [3]朱宏升,《入世背景下大连财政支农政策选择》[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获奖优秀论文选编(2004)[4] [4]龚蜜,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第五篇: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永恒的发展主题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永恒的发展主题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于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三农”,宗旨是服务“三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效力于解决“三农”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科学理解市场定位,支持“三农”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服务“三农”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体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农村信用社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服务“三农”工作,从全局上,战略上审视“三农”问题的演变,进一步延伸“三农”的概念和内涵,扩大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范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推进,农村经济中涌现出许多活跃的经济主体,规模种养户、农副产品贮运大户、农副产品深加工户等农村经济个体,农产品互助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涉 —1—

农中小型企业等等。这些不同的经济主体,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服务“三农”工作,就是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根据农村经济中各个不同经济主体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信贷支农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工作中,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农业高风险特征以及信用社自身的局限性等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还会依然存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民仍然靠传统种养业为生,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首先就是要满足农民传统种养业的信贷需求,大力推进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在利益、期限的匹配上,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其次,就是要推广扶贫贷款、抚灾贷款、助学贷款等救助贷款,满足困难户、低收入户的信贷需求,支持其脱贫致富,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农民的信贷需求,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根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工作,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基本要求。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2—

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信用社在制定服务“三农”的信贷政策上,要有前瞻性,要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要根据“三农”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经济主体的发展前影,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制定出具体的、科学的、全面协调可持发展的信贷支农政策。如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中的亮点和主力军,支持的好,对促进地方“三农”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三农”经济健康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之一,也是农村信用社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

统筹兼顾。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住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以信贷支农政策作为杠杆,重点解决“三农”经济中的主要矛盾,满足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实现“三农”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以创新意识提升服务“三农”质量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加速演变,传统农村产业向新型农村产业转变的过程中,为其服务的农村金融也必须同步提升服务理念才有出路。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无形资产和信息优势,敢于创新,开发新业务,开辟新落户,开发新产品,更 —3—

有效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术,服务“三农”的比较优势,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创新贷款支持方式,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一是继续积极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贷款方式上实行“一站通”、“一卡通”等,适应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满足广大农民传统农来生产的需求。二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体经营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支持这些农村经济中的活跃群体发展。三是创新贷款方式,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于传统农户,农村个体经济组织而言,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较大,期限较长。农村信用社可开办社团贷款方式,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在贷款利率、期限上,不要拘泥于现有的规章制度,大胆创新,利率上优惠,期限上放长,以优惠的贷款条件吸引客户,以防被扶持壮大的企业客户流失。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实行贷款审批一条龙服务,使客户感到满足,增强农村信用社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

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信用社需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和现代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力度,除信贷业务外,为农村企业和客户及时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汇兑、结算、票据、代理、保险、理财、咨询等中向业务以及银行卡等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努力满足农村不同经济主体的多层次的需求。

—4—

金融服务手段创新。一是加快电子化网络建设,疏通农村支持结算体系,加快结算速度,建立和完善以支票、汇票、本票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化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适应农村经济需要的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工具体系。扩大农村清算体系覆盖面,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支付手段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创新适应农民工的特色金融服务,针对农民工的特殊金融需求,加大制度创新,业务创新,积极推出针对性农民工的信贷、理财、保险等金融业务,加强对农民工的科技、结算和汇划服务。三是创新信贷支农方式。在送贷服务的同时,为农户送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帮助农户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推销农副产品等,密切信用社与农户的关系,丰富信用社与农户的感情,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村信用社是自家的银行。

以创建机制营造服务“三农”氛围

重塑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行制度,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革之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使自身成为独立、健康的市场主体。农村信用社只有立起自身的良好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把服务“三农”工作做好。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国家应建立对“三农”的多重保持体系,降低农村信用社的扶持“三农”的经营风险。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体系,切实加大 —5—

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工业化装备水平。建立符合农业和农村实际的金融支持体系,适应放宽农村信用社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立农村保护体系,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建立农业保险体制,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农村教育救助体系等。

创建政府保护机制,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保护护航。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服务“三农”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大力整治信用环境。积极推动创信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债权思空。加大司法打击力度,对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业严厉打击,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贷款。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6—

下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三农”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三农”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纪实

    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纪实谱写支农富民的新篇章——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纪实xx农村信用社业务辖区共有3个镇、29个行政村、223个农业生产队、8000余农户家庭、人口......

    关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一、......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一、......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 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摘要: 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

    如何处理好信用社发展与支持三农的关系[合集5篇]

    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无论其所有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其经营的方向都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都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偏离了这一方向,就背离了改革和......

    农村信用社关于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

    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经验交流 在21世纪的发展征途中,信用社应抓住机遇,瞄准市场,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要求,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创新金融工具和品种,强化综合......

    滨城区农村信用社心贴心服务三农(最终版)

    滨城区农村信用社心贴心服务三农 导语:今年以来, 区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做到市场早调查、措施早到位、资金早发放,心贴心服务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解说......

    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蓝海战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