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务人员的思想变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增强,既有观念更新、奋发向上的一面,也有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浮躁不安的一面,觉悟滑坡。前者的发展是积极的,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医院的改革,深化改革的全面发展;后者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准下降,一些医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渐淡化,利用职业之便,“搭车开药”、“私收红包”、“暗示病人送钱、送物”等,严重损坏了医院的形象。无论是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找原因,还是从医院监督机制的环节找原因,这些症结所在就是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认识不足。
首先,职业道德是医院形象的直接体现。所谓医院形象,就是社会公认和医院职工对医院的评价和整体印象,这种评价虽然是无形的,不是某种实物,但是却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是医院的重要财富。职业道德所依据的是道德观念和理想,“爱岗敬业、满腔热情、精益求精、文明行医、奉献社会”
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每位医务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如果说一个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水平是衡量其社会形象的重要尺度,那么职业道德则是另一个重要尺度。因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关系着病人的健康,并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形象。再好的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会使医院的整体形象受损。反之,一流的医疗质量和一流的职业道德就会有一流的服务,使医院真正成为人民的医院。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甚至服装仪表都可能成为职业道德优劣的表现,工作中是否以病人为中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上,如对病人使用安慰性、保护性、规范性语言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塑造医院的整体形象。与此同时,医务人员高技术、高效率地为患者服务,对医院来说,“救死扶伤”更意味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漫不经心、不负责任等置职业道德而不顾的行为,不仅有可能造成病人失去抢救机会而死亡,而且还失掉医院声誉而最终失掉患者。医院要想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获得双丰收,就要在创造高水平的医院质量的同时,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强职业教育,增强道德观念
应当承认,当前的市场经济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新的变化,由此丽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白衣天使的形象,因此应从二方面抓好教育:
1.职业理想教育在这个教育中,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结合起来。把树立崇高理想与医院发展结合起来,引导职工自觉选择和树立符合历史潮流的价值趋向。可定期组织职业道德知识学习,弘扬正气,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敬业精神,抓好典型,为提供正确的人生坐标增加辨别荣辱、美丑以及是非的能力,从而在自己的职业括动中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保证。要使医务人员养诚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就必须加强职业纪律教育,让其了解什么是职业纪律,应该遵循哪些职业纪律。对照有关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对违反者严厉处罚,以教育更多的人,同时医务人员也要遵纪守法,在岗前培训班上增加法制教育内容,以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加强管理.建立考核、奖励制度
制度规范是医院工作的法则和依据,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要环节。在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要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目前的状况,制定出与职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条例、公约、守则等,要严格管理、奖惩、严明,要明确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团结协作等,这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二是要明确医院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具体规则,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岗位职业道德对“是”、“非”、“善”、“恶”、“荣”、“辱”,都要通过规范加以规定,从而成为职工从事行业工作的标准,使职工用“规范”自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明确职业道德规范后,还应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是一种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要做到考核结果同个人业绩、奖金、职称评定,以及相应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之切实成为一种有效的鞭策手段。对各方面表现好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对那些职业道德并的,违反院规,缺乏社会公德,社会反响严重的人员作出严肃处理.奖惩分明,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职工的道德素质,而且对医院确立良好的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卫生改革中的职业道德建设
卫生改革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与卫生改革本身,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卫生改革中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
要认识到,卫生改革中加强卫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既是对卫生改革的重要保证,也是卫生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检验卫生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要认识到,卫生职业道德建设要靠行政手段,要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具体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医院的职业道德建设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认识到,卫生改革的全过程就是卫生职韭道德的全过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对每一项卫生改革,都要用卫生职业道德是否受到影响去衡量,从而把握改革的方向,超前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在社会与本单位,卫生职工与患者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患者利益,为社会稳定的大局服务,就是使卫生职业道德再升华、再前进。
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卫生改革的实践进行。特别要发挥党支部、科室负责人、党员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具体业务工作贴在一起,而不是两张皮。
要认识到,卫生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其职业道德建设如何,重要的是社会服务对象(即患者群)的评价、认定。因此,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形象,在医疗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时期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新途径、新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保证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第四节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随之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卫生事业的福利性也同时转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改革越深入,市场经济越完善,公众对卫生事业的要求越高,越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好卫生工作有许多有利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卫生工作的职业道德面临新的考验。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如何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当前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当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件大事来抓,想方设法去解决事关13亿人民群众健康的切身利益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作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必须保持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站在“三个代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处理好医患关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再树“白衣天使”形象,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模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医学科学领域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在和千差万别的患者个体相结合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技术问题,这就必然引出了新理论、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道德问题;加之近年来一些新的医疗法规、规章及其他配套文件、有关医保的政策等的陆续出台,同样也给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探索和加强的问题。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俗语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大至全世界、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无处不受规矩、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卫生事业同样也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和行业的规范要求。医德医风顾名思义就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自然是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就是说要必须做到做好的。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一种动力,它促进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痛苦,去钻研业务,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从而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相反,医德败坏,只能是涣散我们的队伍,导致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盛行,医务人员滥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结果与“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背道而驰,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与尊重。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有力武器。改革开放给社会思想文化带来了空前广泛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使人们摆脱了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禁锢,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这是人们当前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主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有所滋生,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环境。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错误的价值观,是一种腐蚀剂,使医疗机构的某些医务人员斗志衰退,理想动摇,涣散了医疗机构内部的人际关系,影响医务人员与患者、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还干扰了我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和方向,导致局部医德滑坡。近年来一些重大医疗事件的发生固然有不可预见性和客观性,但与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不无关系。目前在医疗卫生系统中时髦的“红包”、“回扣”等敏感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有必要把“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医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全行业范围内坚决贯彻执行。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医疗卫生工作不仅要立足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根本目的,而且还要不断适应医疗卫生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引出一些随着利益调整而产生的现实矛盾。例如,面对日益深化的改革,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国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医务人员之间收入不平衡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必然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取向,在医疗工作的全过程要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这一根红线,为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道德保证。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我国是一个有悠久伦理道德传统的国家,也是世界古代医学和医德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优秀的传统医德在医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曾留下一些颂扬端正医德的传说,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十毒”的故事,反映了我们的远古祖先为救治人命,发展医学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被后人尊为“医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公开申明自己学医、行医的目的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重长全,以养其生”。中国古代名医的高尚医德和行为思想,对后世行医者,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现代,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古代医家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医德秉承光大,涌现出了大量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2003年春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坚决打赢防治“非典”的攻坚战,我国医务人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舍身忘我,战斗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和高尚的医德医风。纵观医学发展史,高超的医术加高尚的医德,会流芳百世,相反则会被人们所唾弃或忘记,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每一位矢志于医学事业的医务工作者都应当自觉践行的或为之研究探索的重要历史性课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不能动摇。
二、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树立行业的新形象。医德医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医护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卫士,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医德医风建设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是关系党和政府威信的大事,也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树立窗口形象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院,即使有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人员,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和良好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相悖的医德行为。它使医患之间产生了鸿沟,甚至互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形象,同时还给党和政府造成不良影响。可以说,医德医风建设问题,既是社会议论的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又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难点,更是医院工作的重点。因些医院应把医德医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提高认识,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作风行为,真正树立行业的新形象。
增强遵守医德规范自觉性。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神圣职责。这一道德的每项内容和要求,都是医护人员神圣职责的体现。医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把道德原则转化为医护人员 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帮助医护人员判断善恶、荣辱界限,陶冶情操,明晓对病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因此要靠道德的力量,强调责任感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医德教育,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当前开展思想教育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因人施教相结合。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对象从事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次的医护人员进行教育,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教育、启发、激励和引导的方法,使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医疗规范。二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卫生改革相结合。在医院改革过程中,应教育医护人员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严格考核,对那些工人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停职待岗、推行“末位淘汰制”等约束机制,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三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展现新时期医护人员形象。四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教育、制度、奖惩相结合。对医德医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分析原因,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用制度、纪律约束规范医疗行为,发扬医护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五是坚持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如每年对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上岗前的医德医风教育,并进行有关知识考核。平时可采取党、团组织生活或班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员工学习医德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医德教育专题片、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遵守医德规范的自觉性。
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关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医院规范建设,是保障医德规范对医务工作者行为的有力手段。在当前的形势下,除建立完善工作职责、行为标准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应深入研究,设立院内、院外监督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听取意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接待日制度,把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进行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对违规违纪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二是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医院应有明确的自查自纠规定,做到值班查、医护人员结合自己的岗位查,重点查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收费标准、投诉信件,通过这些措施及时了解医德医风现状,做到边查边改。三是建立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奖优罚劣。按级成立考评小组,制定出考评标准,经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评,主要考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收受物品等情况,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对医护人员进行集体综合考评,将考核情况装入档案,把考评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地向群众公布,与晋升、调整工资、表彰先进挂钩,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教育大家的目的。
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正是由于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政府对药品购销差价缺乏管理,从而滋生了药品的回扣。政府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责任主体,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对药品价格监控力度,对所有药品的出厂价格实行成本加上一定比例利润的制度,这里的利润就是能够维持药厂生存与发展的盈利空间,或者政府加大对药厂的投入力度,用于人民群众的药品价格只是药品生产的成本,铲除医务人员滋生腐败的土壤。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对所有的医务人员待遇负起责任来,让医务人员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无德无医,医德医风问题是对医务人员的第一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风医德建设,足以说明医风医德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服务群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 [本章要点]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包含着八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实践内涵包括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包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敬业精神。
第一节 职业精神概述
一、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
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一,职业分工及由此决定的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其二,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其三,职业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以及职业内部的相互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精神涵养和情操,反映着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可见,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分别从特定方面反映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作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职业精神,大体上由八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一般说来,关于从业者对职业的要求,可以概括为职业三要素: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这“三要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选择中都是必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广大从业者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分别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职业,社会才能顺利地前进和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包括从业者自身,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逐步获得全面发展。
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它不公揭示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他们参加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其中,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为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者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伦理学的研究证明,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责任。职业责任包括职业团体责任和从业者个体责任两个方面。例如,企业应该是在国家统一政策,拥有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责、权、利的经济实体。在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中,责是主导方面。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正确划分了国家与企业的贵、权、利,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正确规定了企业与从业者的责、权、利,并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同从业者的关系,培育职业精神,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促进从业者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的道德义务。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职业技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职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
员、技工和其他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熟练从业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各级科技人员之间,以及科技人员和工人之间都应有恰当的比例,生产建设才能顺利地进行。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
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纪律是从业者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从业者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职业纪律由外在的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形成新的精神观念。从根本意义上分析,社会主义职业纪律可以保障从业者的自由和人权,保障从业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职业纪律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更有为从业者的内心信念所支持、自觉遵守的另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从而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自觉的意志表示和服从职业的要求,这两种因素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职业纪律的基础。这种职业纪律是社会主义法规性和道德性的统一,成为职业精神的重要方面。
职业良心。就是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职业良心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从业者重要的精神支柱。职业良心能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对没有履行职业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以至毅然改正自己的错误。
职业信誉。职业信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从主观方面看,职业信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职业良心中的这个方面,能使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去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美,也不愿违背职业良心,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职业精神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职业信誉鲜明地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从客观方面说,职业信誉是社会对职业集团和从业者的肯定性评价,是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同时,职业信誉又要求从业者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强调职业信誉,更重视把社会的客观评价,转化为从业者的自我评价,促使从业者自觉发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职业作风。即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在从业者职业生活中习惯性表现。社会主义职业作风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锻炼成坚强的从业者,使老的成员能永远保持优良职业品质。职业集体有了优良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就可以使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发扬起来,使坏思想、坏品质、坏行为受到抵制。职业作风具有丰富的职业精神内涵,甚至可以说职业作风就是职业精神。
二、职业精神的一般特点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地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人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
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一,职业的分工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至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其二,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同所从事的职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推进他们对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其三,职业活动 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以及职业内部的相互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精神涵养和精神情操,反映着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综上所述,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职业精神具有以下一般特征。其一,在内容方面,职业精神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本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之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职业精神往往世代相传。其二,在表达形式方面,职业精神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精神要求,总是从本职业的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适应于本职业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因而,它不公提出原则性的要求,而且力求具体、有可操作性,诸如企业精神、职业誓词等。其三,在调节范围上,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人们的内部关系,二是他们同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和巩固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调整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其四,在功效上,职业精神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之间的关系,就是特殊性与般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精神的要求。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范围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从业者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影响主体的精神风貌。
此外,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不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为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就是职业领域内社会主义精神的特殊要求。第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内容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使职业利益同社会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各种职业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共同的精神要求,即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人民性,构成它区别于以往各种职业精神的本质特征,使之能够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第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精神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它的主体内容不象旧的职业精神那样,可以自发形成;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通过社会主义中有觉悟的职业成员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因此,加强对从业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的教育,使之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本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是十分重要的。
三、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推进职业精神向职业实践的转化和发展。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敬业。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实践内涵,即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者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职业特别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尊敬和热爱。敬业从本质上表现为一种特定文化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从业者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活动,去实现自身本质的自为自觉的文化价值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念。敬业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共同构成职业精神的完整价值系统。从事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完善。职业精神所要求的敬业,承载着强烈的主观
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在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马克思所树立的伟大典范,清楚地表明敬业在社会发展和职业社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勤业。古语云:“业精于勤”念白求恩》一文中对勤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他指出: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同志“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极好的教训。”为了做到勤业,我们不仅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还需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提高,题的实践中去提高,在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实践中去提高。(3)创业。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处在持续不断的创业进程之中,需要继续发扬创业精神。在当前,尤其要发扬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的不竭动力。”职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就是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眼界,紧跟世界潮流,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历史反复证明,推进职业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量。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研究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从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吸取营养,工作。
(4)立业。当人类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所要“立”的根本大业。神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业。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发扬职业精神,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核心的职业任务就是用十七大精神指导职业实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瓣局面。第二节
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
人道主义,其词源自拉丁文
。因此,职业精神必须落实到勤业上。毛泽东在《纪“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白求恩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空洞的理论,而是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在解决复杂矛盾和突出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我们的职业活动必须开阔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察觉和改进和完善我们的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各行各业的职业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全面推进
Humanitas,意指“有人性、人格;仁爱、友好”等含义。
需要清醒地看到,古罗马人西塞罗首先用这一词,表达一种能促进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指的是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和理论。这种思潮和理论,主要关注于人性、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它反对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和经院哲学的世界观,反对把哲学当作神学的侍女,从而首先在文化各个领域展开反对神学束缚的斗争,以后逐渐渗透到哲学。这时的人道主义主张:(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哲学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观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哲学。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化运动。但是,由于其在现实性上所具有的革命性,和自然本身,就具有了世界观变革的意义。在17—18世纪,为配合资产阶级的兴起,发展资本主义,一大批启蒙哲学家们纷纷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大力批判人们在封建制度下的被压迫现实,在很多哲学家中,自由、会和世界的出发点。由此,人道主义从反神学、反经院哲学而走向反封建、主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至20世纪以来,人道主义的讨论在西方哲学中开始发生变化。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现实性上,直接结束了近代以来的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以及作为
4)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供用知识造福人类,而发展到近代哲学中,就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主体性更直接的只是一种新文它把人们对神的关注的视野拉向关注人
“博爱”等口号来鼓舞人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这些哲学家鼓舞人们为求得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自由而生活。并被当作一种观察社求自由和价值为
(这种文艺复兴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的兴起,、平等、博爱等被用来解释历史的目的和原则,
第三篇:浅议新时期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浅议新时期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摘 要: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会计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事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会计而言,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会计人员没有严格按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履行其岗位职责,为了使会计人员切实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就当前经济形势下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建设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完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会计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乖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会计而言,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会计人员没有严格按会 „职业道德的要求履行其岗位职责,切实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沽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本文就当前经济形势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进行探讨,以供参考。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显成效。从80年代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作规则》到9O年代的《会计基础作规范》,以及2005年新修定的《会计从业资格僻理办法》等相关法规都不同度地姐化了会汁职业道德的m要性,推进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但从近些年发,案件米看,一些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仍就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意识淡薄,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从业足会计人员做好会计作的基本条件。前经济,一些会计人员在面对家利、单位利益利个人利益的冲突时,往往不能坚持原则,也不按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足随意听从单位领导的授意指使,向社会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国家、公众投资者等蒙受损。订调 资料显示,对一千多名会计人员的抽 中有61.27%的人认为应按单能领导的意见,做好会的“技术处理”即可;21.86%的人认为戍仉接按领导的意思 做;只有16.87%的人认为婴 持原则办m。
1.2 利益驱动参与造假,践踏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足会计信息的 接生产者,会计人员f1身的利益问题,也直接影响肴会计信息的质。在单位,39会计人员与 位管理层属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避免冈违反法律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 ;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按单位负责人的管理要求米开展 作,维护单位利益,并由此获得加薪、升迁、奖励等。会计人员要面临执行单位领导的违规指示不1l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的两难选择。薪水的多少、职位的晋升及再就业的压力等都使得会计人员本身并没有主动权。单位负责人往往为了人为达到一定的经济利益目的,就会不断向会计人员施压,迫使会计人员违法违规,参与弄虚作假。
1.3 监督不力,虚有会计职业道德目前的会计监督、财政监督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干HⅡ交义,造成各种监督措施不能有机结合,无法订效地发挥监督作川。代表国家利益行使内部 计职能的内审机构,足国家监督体系的一部分,但实际调查发现,这只不过是单位领导追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的部门。内部市计部门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接纳,只能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刚。新时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职业道德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每年的会
计继续教育必修课,贯穿每个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始终。川一些严惩会计违法行为的案例来进行实事教育,让会计人贝时时警惕,以达到自觉遵守会计业道德的口的。会训‟主管部门要人力宣传优秀会计人员的先进书迹,对模范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给 奖励,职称评审的时候给予照顾等,从而营造{Jl良好的会训„从业环境。
2.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督作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到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因会计违法行为所造成损火的 事赔偿责任的规定。这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有关民事赔偿的规定,并加人对单位负责人会计违法行为的的赔偿力度,这样既可以保障会计信息使J1j者的利益,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人员的违法成本。同时还要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建设,如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等,让会计违法者无缝可钻,以达到法制监督的目的。
2.3 建立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激励机制,以先进促后进健全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激励机制,魁对会计人员依法从事会计、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职业行为进行奖励的制度保障。从我困会计人员表彰制度的发展来看,始终突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弘扬,既肯定他们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的先锋模范作,义可以鞭策和鼓励受奖者周围的人,真正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财政部于1990年举行过两次表彰人会,山于种种原闪地方财政部门及会计行业纰织等却很少涉及。笔者认为应当鼓励如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社会符界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对会计人员的激励I-}l米,奖先进促后进,以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体系。
2.4 推行管人与用人相互独立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会计人员之所以不能完全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米开展,而走在违法违规的边缘,一个主要闪素就是当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
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就必需服从所在单位领导的指示,否则就可能被辞退,面临失业而蒋找工作的风险;如果执行了领导的指示就可能违背法律法规或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让会计人员左右为难。如果能设一个社会瞥理机构来管理所有会计人员,让用人单位不能随便解除与会计人员的劳动合同关系,如人单位违反此规定就给予一定的处罚,如对单位进行通报、记入不良信档案等,这样可有效促使J{j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会计人员也敢坚持原则、依法从业。小结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职业活动中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会计作者会计行为的衡量标尺。当前,在我国人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经济实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社会公众的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鉴证者,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者。
第四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
(二)遵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三)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五)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六)按照规定书写病历资料,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物品和资料。
石家庄市桥东区彭后街道办事处棉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五篇:浅谈新时期如何深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CZHONGZE.COMBXXWOOD.COMTEXRESOURCE.COMFJNPDX.COMherealife.cn
浅谈新时期如何深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审计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要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全面把握审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探索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审计能力,积极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国家实现良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审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审计职业道德是指在长期的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者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指导审计工作者的行为为目的,对审计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约束作用,是对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
(一)依法审计,坚持原则。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任务时,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审计程序办事,对问题的处理,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不徇私情,不拿原则作交易,不被干扰所影响,不被人际关系所左右,正确行使审计职权,严格审计执法,努力维护法
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时,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从严实施审计,力求掌握最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并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加以归纳分析,对问题不掩盖、不夸大,如实反映情况,慎重作出审计评价,确保审计质量,尽力规避审计风险,力争使每一个审计结论都能经得起法规和历史的检验。
(三)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人员只有做到廉洁奉公,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只有做到保守秘密,才能赢得被审计单位信任。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自觉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严守工作纪律,依法行使职责和权力,顶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抵御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坚固防线。
(四)正直坦诚,勤勉尽责。正直坦诚就是审计人员要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被审单位给予的小恩小惠要勇于拒绝、敢于说不;不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勤勉尽责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坚守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运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遵循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效。
二、深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多管齐下,营造格守审计职业道德的良
好氛围,积极地加以引导和调控,塑造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强化监督制约措施,大力推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扎实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结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多形式、多渠道宣讲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努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和有关审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文件法规,使广大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能够践行审计职业道德操守,做一个思想坚定、道德高尚、作风正派、工作扎实、纪律严明的审计工作者。一是提高职业道德认识。要使广大审计工作者深刻理解并接受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不断提高对审计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和评价标准的认识。二是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它包括对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有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正确行使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正确处理好审计部门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三是锻炼职业道德意志。这是按照审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自觉克服一切困难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有了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就能以全局为重,敢于冲破各种困难和阻力,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计个人得失。四是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它表现为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审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正确的,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是正义的。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才能牢固树立起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搞好工作。五是养成职业道德习惯。审计职业道德习惯形成过程,是审计工作者对审计职业道德的认识,由必须遵守到转化为习惯遵守的过程,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还要求审计人员把养成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落实到实际行
动之中。
(二)夯实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意识的根基。一是要积极塑造审计人员正确的人生观。审计部门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业务部门。审计人员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很难耐得住清苦、挡得住诱惑。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审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把人生价值趋向定位于“审计事业为本”上,正确理解奉献和索取的关系,从而促使审计工作者发扬积极进取、勇于竞争、艰苦创业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事业的成功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找准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二是要培养审计干部坚持真理的勇气。对此,各级审计部门在依法审计其他违法责任人的同时,对审计部门的责任者也应予以追究。一个有良知的审计工作者必须将维护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作为自己的天职,使实事求是这一永恒的真理不断发扬光大。三是要制定统一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了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既便于审计工作者遵守和执行,也便于组织、领导的监督和互相制约。制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要坚持义与利、职业道德与审计事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充实完善道德规范,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积极营造适宜于审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一是优化审计工作的内部环境。要通过各种方式切切实实地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干部职工切实感受到审计工作是有奔头的,是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从而树立起奋发向上的精神;要建立良好的同志间互帮互助关系,培养同志间情感和集体温暖感,组织上要主动帮助生活上和其他方面有困难的同志,工作做到“家”,使每个人一旦加入审计这个集体,就有难舍难分之感,从而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同时,千方百计地不断改善条件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因此,审计部门必须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干部职工有较好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二是致力于审计外部环境的改善。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有许多因素不是审计部门能够主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部门对此无所作为。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审计立法,为审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提供法律保障;二要支持审计人员坚决抵制歪风,当审计人员受到打击报复时,上级审计部门要依法加以保护,使之感受到有强大的后盾和支柱;三要取得当地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大造舆论和审计工作的有所作为,提高审计工作的社会地位,使广大审计工作者感受到从事审计这一职业是光荣的,也是大有作为的,只要广大审计工作者拥有安于清苦、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
(四)切实强化审计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切实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依法办审计,依法治审计,依法兴审计的道路。搞好审计执法,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克服以往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倾向,真正理解《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精神实质,以及自己依法应当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及应负的法律责任,提高执法的自觉性。要做到严格执法,必须以加强法制建设为重点,综合治理审计质量,树立依法审计、“质量第一”的法律观念和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和发展,以提高审计质量为核心,对审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审计工作只有靠法制才能有威力。要搞好审计普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的审计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守法、有法必依;要始终依法治理审计环境,加大审计执法力度,认真查处违法案件,维护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为此,要破除畏难情绪,以审计法规为准绳,对违法者敢于执法,秉公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查处一案,震动一方,教育一片,从而促进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二是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坚持审计法治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舆论监督,促进全社会依法审计,依法治审计,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者要关心社会舆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学会根据社会舆论的要求,纠正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然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那么,每一种事业,每一项工作,都应该对人民负责,都应该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社会舆论是广大群众表达自己意见和愿望的重要手段。广大群众通过舆论赞扬对人民有益的行为,谴责对人民有害的行为。各行各业尤其是审计部门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使审计工作者,学会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自觉尊重社会舆论,诚心诚意地把社会舆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一种重要标准;坚决纠正各种受到舆论谴责的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让广大群众满意,从而促进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