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协和医生的感悟5篇

时间:2019-05-12 23:5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协和医生的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协和医生的感悟》。

第一篇:一个协和医生的感悟

且听一个协和医生的感悟

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吗?对此,大家众说纷纭。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下一个协和医生对中美医生对比后所得出的感悟:(以下为医生自述)

Fukushima老师是我2003年在美国学习时候的妇产科主任,是指导我科研的老师。他是我的一个值得我一生记忆的老师,是一个可以称得上我一生中的人生导师的一个人,也许他并不知道在中国有一个学生在如此感激他。

2003年,因为一个科研项目需要到美国洛杉矶学习,师从胎儿监护仪的发明人Edward Hon教授,Fukushima是Hon教授科研项目所在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因为Hon教授没有空带我,所以基本上是Fukushima带我。

出国之前,我所理解的医患关系就是一个有点冰冷的关系,10年前医患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这么大,但是也是有点冷冰冰的。但是,这一切,都在我那一次的美国之行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到医院的第一天,我特别兴奋,有了电话以后,到了房间就给我在圣地亚哥的同学打电话,电话足足打了20多分钟,当我挂掉电话的时候,听到了敲门声,打开一看,居然是Fukushima老师,问我需要不需要额外的帮忙,我很不好意思,问他在外面等了多久了,他说居然等了我10多分钟,我顿时甚为羞愧。没有想到一个科室的妇产

科主任,居然可以为我一个国外来学习的医生站在门外等待这么久。这只是开始,此后,Fukushima老师的一点一行逐渐影响了我,甚至让我重新了定义“医生”这次词。

那一天,我和他在医院里面等电梯,看到远处一个病人坐在轮椅上被推过来,电梯来的时候,他优雅地将电梯门一挡,静静地等待病人的轮椅车先进入了电梯,对于我一个习惯了医院里面医生是老大的人,表面上我虽然没说,却是震惊了他的那么一个优雅的一挡,至今深深地记在脑海里面。病人优先,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

再一天,他带着我去看产后的一个病人,是剖宫产术后的,那个医院是在洛杉矶的穷人区,产妇是一个黑人穷人,她看到医生来,想要起来下地,因为剖宫产术后的疼痛,下床困难,他看到了,立即去了床旁,搀扶着产妇下床,那一刻,我又惊呆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工作了5年,我在国内医院里面习惯听到医生对病人的训斥,鲜有见到医生对于病人有这么一个搀扶,而在这儿,一个妇产科的主任,可以为一个贫穷的病人亲自搀扶下床,那个时候我知道原来医生也可以这么做!

再一天,一个产妇的孩子因为有问题被转入到了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我和Fukushima老师陪着产妇在看那个28周的新生儿,我们因为是医务人员,可以近距离的见到新生儿,产妇和丈夫在玻璃门外不能近距离看孩子很是伤心。Fukushima老师拿出自己的相机,给孩子拍了一张照片。第二天早晨,他拿着在自己家里打印好的照片给产妇送到了床前。那一刻,我又震惊了,原来做一个医生可以这样为患

者这样服务。

每周跟随Fukushima老师到一个社区私立医院去看一个门诊,每次他都和那个护士热情地介绍我,到了门诊的时候,他会在病人进来之后,先问病人,我有一个从中国来的同事跟我看门诊,你是否同意。当然,一般情况下病人都会说可以。在门诊中,发现老师每次都是以细致耐心的态度在对待患者,在那,我感受到的是服务,医患关系在那不是冰冷冷的,是暖心的。

跟随Fukushima老师仅仅是短短的3个月,但是给我带来的改变却是一生的。他让我重新定义了医生这个词,让我知道在美国,医生无论多么高尚,无论怎么高收入,都是服务于老百姓的,都要以一个服务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病人。那一年回国了以后,我就以Fukushima老师作为我自己的榜样,摆正心态,以服务于病人的心态来要求自己。也正是因为此,使得我在病人心目中赢得了好口碑。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很多地方已经和国外很接近,去看机场、商场、酒店、咖啡馆,都可以和国外相当,唯独在医院,仍然是一个让老百姓头痛的地方,医疗上是有很多制度的问题,但是一味以制度为借口,不改变自己,那就只有用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患者。我知道改变我的同行很难,在中国,医生们还在讨论着医疗行业是否是服务行业这个话题。Fukushima老师用他的一言一行,改变着我,不管别人如何定义医疗,我认为医疗就是服务,无论你的患者贵贱,作为医生,我们就是用我们的技术来为他们提供服务。今年夏天,我带了一个医学生帮我做科研,有时间的时候,我带他看门诊,进手术室,跟随我一个月,他走之前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他告诉我,我让他也改变了,当他看着我在门诊耐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当他看到我在门诊之后不是回家而是去医院看术后的病人时,他说我改变了他,他知道以后医生应该怎么做了。也许,他就是Fukushima老师身上那种服务精神的传承。

今年8月,我有幸再到洛杉矶,拜访了他,他已经退休5年了,他经历了2个恶性肿瘤之后,身体仍然健康,见到他我甚是开心。人一生中,遇到一个可以改变你的人生的人,足矣。

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吗?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服务行业”的定义是:“为人服务,使人生活上得到方便的行业,如饮食业、旅馆业、理发业、修理生活日用品的行业等。” 再查找政府条例,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有对“公共服务行业”的概括,即主要是指商业、邮电、文化、铁路、交通、民航、旅游、银行、保险、医院等行业。实质上,服务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服务业生产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从这几个层面上理解,显然应该把医疗行业归到服务行业之中,然而长期以来,大家为何会产生概念上的含糊呢?那不得不提到医疗服务行业其自身的独特性。实际上,医疗行业与教育行业一样,同属于“专业性服务”,与其它行业的区别是,该行业的服务人员(医生、护士)与技术人员是同一个体,即该个体不仅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专

业技能去履行专业职责,还需要与需要这种专业服务的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这两方面的角色,在“专业性服务行业”的从业个体中无法分割,为什么?因为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看门诊的是医生,开刀的还是医生,而不像饮食、修车、邮政、日杂事务等,对象是物,接待客人的是服务员、前台,而处理业务的是厨师、技工、师傅等。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医院里,不管医生护士,我们每天的工作,看病人、写病历、上手术,本质上其实就是服务,即便有些医生不认同,至少在患者眼里是。至于个别同道不认同的理由,其实也好理解,多年的医学高等教育,逐渐深化了自身的专业角色,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服务角色。

然而实际上,目前医患关系的紧张,恰恰正是在“服务”这个环节上激化。正是因为部分医生对自己服务角色的不认可,没有用服务行业的道德标准去规范自己造成。

第二篇:医生感悟

一位患者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老人,患了尿毒症。接受血透,一透就是五年。终于在某一天,等来了做肾移植的机会。

那是冬季的一个早晨,他的儿子早早赶到病房。虽然外面寒风瑟瑟,雪花飞舞,病房内也没有空调,但是父子俩的心里还是暖暖的。

因为家境并不富裕,血透一次的费用大概在伍佰元,而当时他儿子的工资只有两百多元。也就是说:他儿子两个月的工资只够一次的血透。

按照医生的推荐,每周三次血透的效果会比较好。

老人为了省钱,坚持减少一次血透。每周只有两次的血透,使得老人每次再血透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全身浮肿,整夜呻吟叹气。

一度,老人还时不时地透露出厌世的情绪。每次数小时的血透,他看着自己的血液在管子里不断地循环,如此漫长。他甚至觉得,他拖累了家庭。

这次移植的消息,无疑给他和家庭打了兴奋剂。因此,一早他就早早地披着大衣起床。

病房的一位护士拿来一件手术病号服,扔到病床上。说:“马上要去手术室了,你到走廊的厕所里自己换上衣服。”老人拿了衣服。过了许久,老人哆哆嗦嗦地从厕所出来,打了好几个喷嚏。在厕所外面等的儿子,赶紧给他披上大衣。老人说:“厕所里很冷很冷,窗户上的一块玻璃也破了。为什么医院也不修一修啊!”

刚说着,医院的护工来接他,去了手术室。

儿子在手术室外面焦急地等待着。大概过了一小时,主刀医生从手术室的门里出来。医生无奈地告诉老人的儿子:“这次移植要放弃,因为手术中发现病人盆腔和肚子里的血管条件太差,无法做。”

事后,老人的儿子非常地惭愧和自责。

他后悔没有亲自陪老人一起去厕所给老人挡档寒风,他后悔没有在手术前好好地给老人检查一下肚子里的血管。哪怕给他摸一下脚上的脉搏,也许就会想到肚子里的血管有闭塞的情况,也就避免白挨这一刀。

可能大家已经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病人的儿子。

我在行医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件事情,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病人的感受。行医初始

如果在20年前谈现在的手机和微信,几乎是天方夜谭。几乎不会有人相信这玩意儿会挤掉电话机。

同样,人们很难预料到20年后的医疗是怎么样的。

我很幸运地看到,并亲历其中。1992年,我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有幸到当时还很有争议的浙江邵逸夫医院工作。所谓争议,是一家完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医院突然出现在中国,从文化和观念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邵逸夫医院开张后五年是由美国琳达大学医学中心托管,从院长到科室主任、护理部主任都来自美国。当然也有许多从其他附属医院派来的中方专家。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看到一家没有酒精气味、门诊大厅里摆有鲜花和植物的医院。而那时候,老百姓心目中的医院形象是:上白下绿的墙壁,充满酒精气味。

曾经员工们(包括我)抱怨医院太浪费。在门诊大厅放置那么多盆景和植物,病房走廊里的灯大白天都亮着。然而,美国院长说:医院的环境要比病人家里还要温馨,病人才会感到信任和心情放松,对疾病的恢复也有利。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懂得病床之间需要用布帘相隔开以保护病人的隐私。第一次知道检查女性病人的时候必须要有女护士在旁。而在当时,别说病床间的布帘,连有些国内著名大医院还有男女混住的病房。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知道应用偱证医学对于病人治疗结果的重要性。

说到偱证医学,我们的观念改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

一直我们的查房,说得最多的是:“以前我用了什么方法治好了一位病人,所以这个方法是好的。”这让美国医生很担心,因为个人有限的经验可能会误导年轻医生。正如一个人从三楼跳下没有死,并不代表大部分人从三楼跳下没事。

而经验性的行医理念,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

在中国,治疗普通感冒的经验有上百种,除了输液、抗生素,还有搓手心、捏耳朵,甚至放血。而偱证医学告诉我们: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饮水、休息,绝大多数会自行恢复。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捏耳朵和捏屁股,感冒都会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我们觉得很新鲜的理念,后来也慢慢成了国内医院的常规。

我也慢慢地体会到:我们用来给自己找理由的所谓“文化和背景”,其实大部分只是处在不同的文明进程阶段而已。三个理念

关于备皮

所谓备皮,就是手术前剃毛。那时候,年轻医生如果在手术前一天忘记在病房给病人备皮,第二天一定是要吃批评的。美国在70年代做了大规模的对照研究,结论是:手术前一天备皮,感染率比不备皮还要高。手术当天备皮的感染率最低。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使用脱毛剂或者剪毛,感染率比剃毛低。

而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医院,术前一天在病房用剃刀备皮非常普遍。更有甚者,做上腹部手术,也把下身刮得干干净净。

我当时看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献,就斗胆在当天手术室里备皮。结果被护士长投诉,挨了批评。原因是违反原则,而且搞得手术室一地毛发。

大外科主任和一位来自北京的著名专家(当时的副院长)都表示:他们经常去美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医生在手术室备皮。而且,我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年轻医生,竟敢这样做。

领导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我。我感到委屈,因为我是根据权威教科书《Textbook of Surgery》上说的去做的啊!后来我去了美国,才发现自己是对的,两位教授是错的:美国医生都是在手术室备皮。只不过他们没有把剪下的毛发搞得一地。

有人说,国人体质差异。

但是,很快这种说法被证实是错误的。

96年,由浙江护理学会发起的有关手术备皮的多中心试验课题,重复了美国的研究。结果惊人地相似。

可是,我们已经落后了整整20多年!

至今,还有许多医院仍采用术前一天备皮的不良习惯。无知,或不愿改变。

关于输液

输液大厅,是中国特色。

去过国外医院的朋友都知道,医院门诊是没有输液的。

道理也很简单,除了急症需要快速补液,或是消化道无法进食的情况以外,能吃能喝的病人,为什么要输液呢?输进去的是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和喝进去的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增加了输液的并发症。

而国内的输液大厅,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有些地方还用上了航空椅,配上DVD,大有把输液进行到底的决心。

邵逸夫医院当初不设输液大厅,遭到了来自患者甚至医务人员的反对。不过几年后,不轻易给病人输液,最终反倒成了医院的好口碑。

可喜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这个问题,取消了门诊输液,只开放急诊和病房输液。

关于患者权利

下面的问题,常常摆在医生的面前。

患者被确诊为癌症,家属要求医生别告诉病人本人,对病人隐瞒病情。如果您是医生,您会怎么做?

一、向病人隐瞒病情的请举手。(全会场没人举手)

二,不向病人隐瞒病情的请举手?(全场3/4举手)

换一个提问方式:如果我是癌症病人,我是希望医生告诉我实情,让我做好一切准备后配合治疗呢?还是希望医生隐瞒病情,以致后来越来越怀疑治疗的效果呢?

有研究表明,家属往往低估了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受到隐瞒的病人,对治疗的配合比知情的病人要差,承受的痛苦更多。甚至出现了对家人、对医生的信任障碍。一旦失去信任,治疗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除了知情权,病人权利还体现在隐私权上。

美国医生们反复要求中国的年轻医生,不要在公众场合,如电梯,过道上讨论具体病人的病情。至今,邵逸夫医院的电梯里还贴着提醒的告示:请不要在电梯里讨论病情。

时隔20多年,我们有多少医院可以做到?有多少医生可以做到?

困惑

怀揣着建立一个理想的独立血管外科的梦想,2002年,我从三甲附属医院---邵逸夫医院辞职。

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浙江省人民医院(三甲)组建血管外科,二是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甲)组建血管外科。

冲着后者院长的发展热情和开拓精神,我放弃了三甲医院做血管外科主任的机会,来到当时规模较小的杭州市第三医院。

从三甲医院跳槽到二甲医院,自己石沉大海。第一个月内几乎没有病人来看我的门诊。因为没有人知道你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你有多优秀。

哪个时代,跳槽对于医生来讲,真的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就仅仅一个月前,我还是邵逸夫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来找我看病的患者门庭若市。

我深刻意识到,中国医院平台的影响,远远超过医生品牌。老百姓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看病只能找医院,而不是找医生。

但我认为,这不符合患者的利益。设想一下,在一个名气够响的三甲附属医院,不管你的医疗技术高低,只要您坐在诊室,病人蜂拥而至。这正常吗?

我开始用在邵逸夫医院学来的理念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并且在科室推出“医患沟通制”。良好的医患关系,加上治疗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通过口碑和互联网传播。

仅仅两年时间,在卫生局的支持下,成为了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血管专科。

后来,有些上海病人赶到杭州来找我看病。我很惊讶,上海的医院高手如林,为什么要跑到杭州呢?

我有了想法,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理念和技术,在上海建立血管外科呢?

于是,在2007年,辞去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的职位,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血管外科。我的医生团队很快在病人中建立了口碑,在好大夫在线的病人投票排名中位居血管外科首位。

渐渐地,我又无法解决一个瓶颈。

我们的价格体系,严重地低估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在一个手术中,如果不用药和检查,医生的收入很难保证。而过度医疗,又是违背我的原则,损害病人的利益。另外,病人的挂号预约也是我的心病。

我们的特需住院病人占了全院的大部分比率,收入也有很大的增加。但是,手术医生的劳动回报,靠豪华的病房费拿出一部分来补贴,这让我的内心并不安。如果靠药品的灰色收入来弥补,一是损害患者利益。二是有损我的团队品牌,这是我不愿意见到的。

作为科室主任,我觉得对不起手下的医生们,没有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工作回报。我再次感到无助和迷茫。

偶然的会诊机会,让我了解到私立医院。

一位从菲律宾慕名而来中国的静脉曲张患者,他的一条腿是在公立医院做的手术,另外一条腿的手术,是在私立医院。

她把两次经历做了一个比较:

她说,为什么第一次手术,我被脱光衣服躺在手术台做麻醉时,听到来来往往与手术无关人员的说笑声。当时我就有种羞辱感。为什么,在我躺在手术台上才要求我麻醉签字,手术过程中还听到护士在喊找麻醉医生。

而在私立医院,您作为主刀男医生,在麻醉的时候,都在室外回避。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和我足足沟通了半个小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和我谈心放松我的紧张情绪。

她问:虽然主刀医生是同一位,为什么给我的感受如此不同?虽然私立医院价格高,但是我更愿意接受。

其实我心里明白,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工作好似走马灯,一刻不停。他们很努力,但也无奈。

中国的公立医院,长期处于朝南坐的服务模式,体制内形成的服务意识,已经很难改变。一个缺乏公平竞争的医疗环境,会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而做出改变吗?

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每一次跳槽为什么都没有解除我心中的困惑?

我的理想,难道就是主任医生、教授?难道就是查房的时候被前呼后拥?难道就是让病人半夜起来排队挂号?难道就是学术会议上坐上主席台?

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无意中在柜子里看到一只大皮包,母亲告诉我,将来你长大了做医生,就带着这个包去出诊看病。我还想起我在医学院毕业留言上写下的人生追求:做最好的医生

是的,做一个纯粹的医生!这个梦想一直就在我的潜意识里。我的每一次跳槽,都是这个梦想在引导我。也正是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困惑了我。

行动

这次,我下了决心,做出一个彻底的决定:离开体制,放弃编制,做一名自由执业的医生。

我签约了上海的第一家医院-------上海沃德医疗中心。等团队建设成型,下半年还要计划签约北京的高端医院。

至今短短七个月时间内,已经为数百位血管病人进行了手术。

在我签约的医院,病人在消毒的时候,护士会调高手术室的温度,以免病人受凉感冒。

在这里,所有的门诊和手术都是预约制。病人可以从容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在预约的时间赶到医院就可。在这里,医生可以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仔细询问病史和研究病情,对病情的治疗方案作个体化的设计。主刀医生会用最先进的设备亲自定位血管的病变。在这里,因为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同,静脉曲张病人无需住院和使用抗生素,术后3个小时可以行走回家。

在这里,病人的一切待遇等同于我的家人。不用托人开后门,不用送红包,不用担心联系不到医生。

最近我又认识了许多自由执业的同道们。他们有的已经是体制内的著名专家,有的是著名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为了理想,放弃了编制和职位。

结语

自由执业,除了勇气,还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

有记者问我,你们完全可以在公立三甲医院做你的主任。现在自由执业后,病人会冲着医生品牌来吗?将来你们这些自由执业医生的养老怎么办?体制内的少数同行在背后诋毁你们怎么办?

我说,尽管我们的医疗体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有些体制内的同行思维还没有开放和时代合拍,尽管自由执业还要面临各种困难,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感谢这个时代!

支撑我不放弃、不妥协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关爱患者!

因为,我们医生自己将来也会成为患者。

【一年后,医生集团在上海成立】

第三篇:医生工作感悟

工作感悟

好的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她可以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汲取书中的知识,融到自己的血液中,你可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每当翻看《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的时候,都会在心灵上产生震撼。一个个鲜活的事迹,使我感受到自己原来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近几个月来,科里收治的病人很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但静下心来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上天给我们安排的另一种历练。

人的一生会有起伏,有时高潮,有时低谷,生活的道路会有坎坷,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打破规律,唯一能改变或把握的是自己,那就是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叫人的心态,只有摆正心态,才能在岗位上走的更远、更平坦。

当患者少的时候不应在那怨天尤人,而是泰然处之,沉下心来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去丰富我们的沟通技巧,挖掘潜能,使我们更加成熟,羽翼更加丰满。待有新病人时才能从容、高效的完成“白衣天使”的使命,使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减少死亡率,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患者的认可度。

总之,想要在恶劣的医疗环境下拥有更成功的事业,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首先要学会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自己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为人类 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为我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第四篇:出走创业医生TOP10:“协和系”成主流

出走创业医生TOP10:“协和系”成主流

那些离开体制,自主创业的先锋医生,正在帮助我们更加便捷地就医,及用新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效率。他们开办了新型诊所、推出医疗APP,还有一些甚至走入研发及临床服务。

对于舍不得离开体制的医生而言,一家创业公司春雨医生正在搭建“空间医院”,为他们提供“线上个人诊所”,给医生一块空中自留地。

出走的“协和系”

1.张海鹏(前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现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作家)

医生档案: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

业,美国Emory University Goizueta Business School

工商管理硕士。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后加入华润集团,2011年10月,担任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

华润医疗:华润医疗现在已经拥有五家现成的公立医院,还有五家新医院在筹划建设,并购医院和自建医院各占半壁江山。总床位规模接近10000张床,总资产接近100亿,现在是国内最大的医院集团。

2.朱岩(前协和医院医生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卓正医疗,现卓正医疗创始人)

医生档案:持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和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 位。自2003年起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曾作为住院医师在大内科各专科轮转。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1年、肾脏内科主治医师3年,并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优秀住院医师”称号,2012年4月,因无法忍受医疗体制,与另两名合伙人借鉴香港连锁诊所模式,在深圳联合创办私人门诊 ——卓正医疗。

卓正医疗:卓正医疗是一家借鉴香港的连锁诊所模式的医疗集团,由优秀医生主导的、由专业行政人员运营的医疗集团,现已运营三家诊所。不同于公立体制模式,为中上产家庭提供高品质的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3.龚晓明(前协和妇产科医生,现任中国妇产科网创始人)

医生档案:1990年~1998年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历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

中国妇产科网:立于2000年1月1日,网站前身是“妇产科学者之家”,是专门为妇产科医师建立一个网站,是中国妇产科学领域专业、权威的学术网站,拥有丰富的妇产科学术资源,为广大妇产科医师提供专业的妇产科互动交流平台。

4.张遇升(协和医学院,现杏树林创始人兼CEO)

医生档案:2008年从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后去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先在霍普金斯读了公共卫生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1年底回国创办杏树林。现任杏树林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杏树林:杏树林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创业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现旗下目前有“病历夹”、“医口袋”、“医学文献”和“大话医学”4款产品。

非协和系的那些创业医生韩小红

韩小红,原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肿瘤内科医师,2001年毕业于德

国Heidelberg(海德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慈铭健康 体检连锁机构总裁。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慈铭大众医疗健康消费教育学校校长、卫生部《健康体检服务管理办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师管理与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留学生创业全国理事会理事。2013年9月16日,韩小红作为蓝天队成员,参加了江苏卫视举办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节目。

1997年韩小红从北京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到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工作。1999年,她获得了去德国做三个月访问学者的机会,“出去以后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读博,我就申请了,后来很幸运地获得了去海德堡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机会”。三年后学成归国的韩小红,本可以选择回医院,继续做一个肿瘤医生,后面的道路自然是一片光明,教授、硕导、博导,最终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回医院工作,走什么样的路我很清楚,我前面的一些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不想继续去重复。”韩小红说。

“我当了10年的肿瘤医生,面对的大都是晚期的肿瘤病人,他们就是因为没有体检,没有及早发现,到最后就无法治疗了,其实那个时候潜意识里我就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医疗有一些缺陷。出国以后,我又看到,在国外体检是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概念,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未来一定会有市场的”。于是,“倔强”的韩小红不顾家人的反对,扔掉了令人羡慕的“金饭碗”,开始帮助丈夫经营

门诊。“当时门诊亏损,要扭转局面,就要给门诊重新定位。”就这样,韩小红开始和丈夫一起创业。

2002年3月28日,凭着自己的医学背景,没有一点管理经验的韩小红,开了第一家慈铭健康体检机构。“我上任的时候,好多人都很怀疑,„这么年轻的姑娘能干出什么‟,所以我必须做出来,做好了,不管我有什么„背景‟”。两三个月后,慈铭开始赢利了,韩小红的管理潜能也被一点点挖掘出来。

6.孟凡强(前北医六院副院长,现北京翰博瑞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医生档案:前北医六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兼硕士生导师。2005年创办了翰博瑞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翰博瑞强:致力于全球医药研发的创新外包组织,公司拥有十余名在美国著名药企工作8-24年、精于临床试验运营管理、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或商业发展的管理团队,具有原研化合物/药物I、II、III期临床试验的实际操作经验。

7.张强(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现自由职业者)医生档案:1989年毕业于浙

第五篇:一个医生的辞职信

辞 职 信

尊敬的各位院领导:

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医院正式提出辞职申请,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写下这封辞呈。

回首至1998年参加工作的这15年以来,在各届领导关怀和温暖下,在这里将我所学有了用武之地;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医务工作者的圣神;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开明的领导和友善的同事;在这里我完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事——结婚、生子。总之,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也曾想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曾想知足者常乐;但每当我面对老父母、妻儿时又不得不让我回到现实。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们需求什么,他们的需求在哪里能实现,而青春正逝的我又还能做些什么,我的人生在哪儿能出彩。这一连串的问号一直让我困惑与无奈,让我无法安心工作,我必须要重新定位我的人生。因此让我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尤其近段时间工作中发生的一些事更加坚定了这个念头。

本着对自己、对家庭的负责的态度,经再三考虑,我郑重的向医院提出辞职。希望我的辞职能得到院领导的理解,同时也希望我的辞职能让院领导把辅助科室的待遇与地位有所提高。

离开工作生活15载的医院;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淳淳教诲;舍不得同事间的真诚和友善。在此衷心的向各位领导及同仁道声珍重!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3年月日

下载一个协和医生的感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协和医生的感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医生的感想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一个医生的感想 无论您是医生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您是路过还是看了标题进来的,先说声谢谢了。既然进来了,就看完它吧。 我从大学时代开始关注天涯论......

    一个医生的讲义

    本文由翰牛充栋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一个医生的讲义(关于呼吸系统感染) 一个医生的讲义(关于呼吸系统感染) 呼吸道......

    协和讲话稿

    捐赠仪式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协和医院全体员工对大家做以诚挚的问候!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修......

    协和策划案

    一、 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参加对象主题:心心相印 爱的奉献 ——协和医院6周年庆典晚会时间:待定地点:待定参加人员:待定 二、 活动执行前期双方准备工作1、院方准备事项......

    麻醉医生工作感悟

    麻醉医生工作感悟 麻醉医生工作感悟 又是一个通宵未眠的夜班,已不记得这是从事麻醉工作以来第几个未合眼的夜班了。看着手术台上处于麻醉状态的病人,看着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

    医生个人工作总结和感悟(范文)

    医生个人工作总结和感悟 临床检验科医生 回首过去的几年,我在院、科两级领导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同志们的热心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思想上、业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以......

    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后111

    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后感 观看有这样一个医生影片后,我深受感动。她从医以来一直坚持廉洁行医、甘于奉献的崇高医德,让我感动不已,同时也让我沉思及反省。 有人抽查了王争艳2008年......

    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医生》电影观后感本月行里组织全体党员看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本人因当天恰逢我负责的一个项目召开上线评审会未能去观影,事后我查找了该电影的背景资料,看过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