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3 00:5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讲课学时:68学时

实验学时:32学时

学分:4

适用对象:本科生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班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该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 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

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体系层次结构为总纲,系统地、分层次地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主要协议,重点介绍Internet采用的TCP/IP体系结构。

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应了解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学会计算机网络应用原理及其方法。应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模型为基础,重点掌握Internet 采用的TCP/IP协议族的分层,每层的主要协议及工作原理,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系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并且网络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渗透到所有的行业,所以网络技术的掌握和掌握得如何,对于一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来能否很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来说是很重要的。

本课程以协议为纲组织内容,按五层协议模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通信基本原理、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机制、以太网工作原理和帧格式、IP协议和IP地址、路由算法、TCP端到端可靠性传输机制、虚拟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的主要应用,无线通信网等,此外还介绍了IPv6网络技术的一些最新成果。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验、课堂讨论和课后自学等教学形式。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数据通信网和协议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网络分析方法。并且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的主要协议及工作机制。每一章的具体要求请参考第三部分的介绍。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3 因特网的组成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带宽、时延、时延带宽积格往返时延的概念。)理解在物理层和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的方法。

-熟悉网桥的转发过滤机制,以及透明网桥转发表的建立过程。

重点、难点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点对点协议PPP工作机制

-以太网工作原理

-扩展局域网方法

-透明网桥工作原理

第4章网络层

4.1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4.2 网际协议IP

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4.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4.6IP多播

4.7 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基本要求

-理解网络层的功能及其在网络参考模型中的位置。

-掌握广域网向上层提供的数据报服务和虚电路服务的特点和区别。

-了解路由器的作用和构成。理解网络互连的基本问题,网络互连设备及如何实现网络互连。

-掌握IP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的作用。

-熟悉IP分组格式,理解首部各字段的作用和意义。

-掌握IP地址的相关知识(分类编址和无类型编址)。

-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以及子网掩码的作用。

-掌握CIDR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CIDR地址块的分配方法。

-掌握ICMP协议的作用以及报文类别。

-掌握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以及因特网的主要路由协议(RIP、OSPF、BGP)。了解TCP协议的首部中的重要字段的含义及作用。

-掌握TCP协议中使用可变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的方法。

-理解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的含义与区别

-深入了解TCP拥塞控制机制—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快重传和快恢复算法,加性增和乘性减。

-掌握TCP协议中进行连接建立时使用的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连接释放的过程。

重点、难点

-相关概念,例如:端口套接字。

-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

-UDP和TCP报文段格式

-TCP传输机制:可靠传输、连接管理、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等。

第6章应用层

6.1 域名系统DNS

6.2 文件传送协议

6.3 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6.4 万维网WWW

6.5 电子邮件

6.6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6.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6.8 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基本要求

-了解下面英文符号所代表的应用层协议:DNS,FTP,TELNET,SMTP,POP3,WWW,DHCP等。

-掌握域名地址空间结构,域名服务器的分类及功能、域名解析过程。掌握电子邮件传输的原理,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SMTP、POP3、IMAP、MIME协议功能。

-了解DHCP的作用。

重点、难点

-各应用层协议的工作机制

-各应用层协议与运输层的接口(端口)

第7章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7.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7.2 两类密码体制

7.3 数字签名

7.4 鉴别

7.5 密钥分配

7.6 因特网使用的安全协议

7.7 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

7.8 防火墙

基本要求

-理解:数据加密模型,常规密钥密码体制(流密码、块密码、DES标准),公开密钥密码体制(RSA),数字签名,报文鉴别,密钥分配,电子邮件的加密,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与相关协议,防火墙及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实现Internet安全的常用方法。

-掌握:网络安全问题概述,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公开密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密钥分配,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与协议。实现Internet安全的常用方法。-了解:电子邮件的加密,防火墙及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

重点、难点

-数据加密模型,常规密钥密码体制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密钥分配

-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与相关协议

第8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8.1 概述

8.2 流式存储音频/视频

8.3 交互式音频/视频

8.4 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本章内容自学

第9章 无线网络

9.1 无线局域网WLAN

9.2 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9.3 无线城域网WMAN

本章内容自学

第10章 下一代因特网

10.1 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IPng)

10.2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10.3 P2P文件共享

基本要求:

-掌握IPv6的基本知识:IPv6的地址长度及表示方法,IPv6基本首部字段意义,扩展首部的特点,从IPv4到IPv6过渡的两种方法。

-了解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了解P2P工作方式。

重点、难点

-IPv6地址技术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四、实践环节

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每章都留有习题,每章都有一个主题进行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80题。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辅助于课程讨论。

七、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

[1]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参考书:

[1] 熊桂喜等译,计算机网络(中文版)(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James F.Kurose,Keith W.Ross著,陈鸣等译《计算机网络——用自顶向下方,法描述因特网特色(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总学时(课外学时/课内学时):10

总学分:0.5 必开实验个数:4 选开实验个数:8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包括专升本)

三、考核方式及办法:实验考核主要以上机实践时教师检查记录为主,再结合学生实验时的表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具体考核办法:上机实验出勤率考核(占平时成绩的20%);实验报告内容考核(占平时成绩的30%);上机操作(占考试成绩的50%)。

四、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讲义(自编);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实验技术》(石硕 等 编著)。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 认识计算机网络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了解网络实验室的规模、基本设计思想和软硬件配置;认识常用的网络硬件设备;了解网络实验室的网络性能,软件的功能及应用的具体情况。

(六).实验内容:现场查看网络工程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实验室的规模、软硬件配置、网络硬件设备、网络性能等。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服务器、网卡、交换机、路由器、传输介质。(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二 双绞线的制作

实验学时数: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了解常用网线的种类;掌握在各种应用环境下非屏蔽双绞线制作网线的方法及连接方法;掌握网线连通性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用非屏蔽五类双绞线制作一条交叉线,并用测线仪测试通过。(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双绞线、RJ45钳、RJ45水晶头、测线仪。(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三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演示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限选

(五).实验目的:了解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装过程及系统设置,如IP地址的设定、工作组的创建、常见协议的添加等。

(六).实验内容:虚拟机软件Virtual PC的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 系统的安装。(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Windows Server 2003安装光盘。(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四 局域网的组建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综合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根据要求设计局域网的拓扑结构、连接网络设备和计算机、测试组建网络的运行情况。

(六).实验内容:介绍局域网的基本拓扑结构、常用的测试命令,组建对等网,实现打印共享,实现软件、硬件资源共享。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交换机、双绞线、网卡等。(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五 子网掩码配置与子网划分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和子网掩码的设置;理解IP协议与MAC地址的关系;熟悉PING命令、ARP命令的使用。

(六).实验内容:根据指定的网络地址和要求,制定子网划分的方案,实施子网划分方案,设置主机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用PING命令和ARP命令来验证网络的连通性,并进行检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局域网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六 交换机基本配置与VLAN设置装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限选

(五).实验目的:学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掌握VLAN的配置;测试Vlan连通性,加深对Vlan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认识。

(六).实验内容:规划VLAN2;配置交换机的VLAN及端口;检查测试网络互连结果。(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CISCO2950交换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七 路由器基本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习路由器的基本连接和配置方法;了解路由器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掌握路由器接口配置;测试网络连通性

(六).实验内容:根据拓扑结构图,每组分别配置相应的路由器、组建相应的局域网;将四台路由器通过广域网串口连接成小型网络(模拟广域网实现);配置路由器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配置路由器的远程登陆;配置相应协议;检查测试网络互连结果。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CISCO2611路由器(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八 WINDOWS 2003 域服务器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掌握建立域控制器的方法及降级操作;了解域、目录的概念及域控制器的作用;掌握域控制器中用户和计算机帐户的设置。

(六).实验内容:安装指定根域中第一台域控制器;检验域控制器安装结果;设置用户帐户;将域控制器降级为独立服务器。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九 DNS Server配置与域名解析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掌握DNS Server的配置使用;理解主机地址资源(A)和指针记录(PTR)及正向搜索区域和反向搜索区域;理解DNS动态更新,掌握与DHCP一起使用DNS Server的配置。

(六).实验内容:建立正向搜索区域,添加主机资源记录;创建反向搜索区域,添加指针记录;配置DNS客户机;设置DHCP服务器;测试验证DNS服务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十 WEB服务器和FTP服务器的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掌握默认WEB站点和添加新的WEB站点的设置和使用;掌握FTP站点的设置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安装IIS,设置WEB服务;配置FTP服务。(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十一 邮件服务器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限选

(五).实验目的:学习邮件服务器的基本配置,加深对应用层协议的理解。

(六).实验内容:规划局域网络,确定局域网IP地址、DNS服务器,确定组内每台邮件服务器域名,mail序号.小组名.com;每组配置1台DNS服务器,建立本组邮件服务器的域名解析;配置邮件服务器;建立组内的邮件帐号,帐号命名,姓名拼音@邮件服务器域名;用POP3和Web方式收发邮件。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实验十二 个人防火墙配置

实验学时数: 2(一).实验类型:设计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实验(三).每组人数:6(四).实验要求:任选

(五).实验目的:了解个人防火墙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天网防火墙的设置和使用。(六).实验内容:安装和运行天网防火墙;设置和使用天网防火墙。(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计算机(八).所在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

„„„„„„„„„„„„„„„„„„„„„„„„„„„„„„„„„注:

1.“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总学时”、“总学分”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填写; 2.“实验指导书”的两种形式:(1)公开出版的适用本专业的指导书;(2)自编实验指导书;

3.“实验教材”: 指单独开设的实验课,要求填写出所用的实验教材(写清实验教材出版社及出版单位);

4.“主要仪器设备”:指本课程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5.“实验类型”:指演示型、验证型、综合性、设计型四种类型实验; 6.“实验类别”:指基础实验、(技术)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 7.“实验要求”:分别为:必修、限选、任选;

8.“每组人数”:基础教学实验要求一人一组,技术基础实验要求二人一组,专业实验

要求六人一组;

9.每个实验项目的常规仪器配套套数,不低于5套(大型设备及系统装置例外)。

第三篇: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参考)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应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结合TCP/IP协议簇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较为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

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念、用途、分类、组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包括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分层原理、网络协议。

2.物理层:数据通信基础(数据编码、多路复用、同步技术、检错码)、通信媒体、物理层标准(RS232-C、RS449等)、调制解调器。

3、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基本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基本数据链路层协议、滑动窗口协议、HDLC、SLIP、PPP。

4、媒体访问子层:多路访问协议、局域网协议(IEEE802.2、IEEE802.3、IEEE802.4、IEEE802.5)、城域网协议(IEEE802.6、FDDI)、网桥、集线器、交换机、高速局域网(Fast Ethernet/Gigabit Ethernet、VLAN、Switched LAN)、网络拓扑结构。

5、网络层:网络层功能、路由选择协议、拥塞控制算法、网络互连、IP(Version 4,6)、ARP、RARP、DHCP、ICMP、RIP、OSPF、BGP。

6、传输层:传输层功能、传输协议、差错控制、拥塞控制、TCP、UDP、Socket编程接口。

三、考试内容及考核目标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考核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拓扑结构,分层原理考核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组成。了解计算机网络历史。

.熟练掌握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理解两种参考模型之间的异同以及参考模型各个层次的功能。掌握原语、接口、服务、连接等重要概念。理解分层原则及其好处。

.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概念、要素和作用。

.对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过程有充分的理解。

2、物理层

考核知识点:

物理层功能,数据编码,调制解调技术,多路复用技术,通信带宽、速率,通信媒体种类及特点,RS232C标准考核要求:

.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包括数据编码(NRZ、MultilevelBinary、Biphase)、多路复用(PDM、TDM、STDM、WDM)、同步技术(同步传输、异步传输;位同步、字符同步;单工传输、半双工传输、全双工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ASK、FSK、PSK、PCM、DM)。

.掌握带宽、数据传输率、位错率(BER)等概念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尼查斯特定理和香侬定理。

.了解通信媒体的种类,双绞线(3类,4类,5类,超5类,6类)、同轴电缆(基带、宽带)、光纤(单模、多模)的物理特性、传输性能和使用场合。.熟悉RS232C串行通信标准,了解RS449、X.20、SONET/SDH、ISDN等物理层标准。

.熟悉调制解调器及其V系列(V.32、V32bis、V.34、V.42bis、V.90)标准。

3、数据链路层

考核知识点:

数据链路层基本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

考核要求:

.深刻理解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及其主要的设计问题。

.掌握帧的形成方法(封装、位填充、字符填充、最大传输单元(MTU))

和检错编码(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编码)。

.熟练掌握滑动窗口协议,以及如何使用滑动窗口协议进行点-点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熟练掌握 Go-Back-N和有选择重发两种滑动窗口协议。

.对常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如 HDLC、PPP、SLIP)有一定的了解。

4、媒体访问子层

考核知识点:

局域网参考模型,媒体访问控制算法,IEEE局域网协议标准(IEEE 802.2、IEEE 802.3、IEEE 802.4、IEEE 802.5),局域网设备,高速局域网技术考核要求:

.掌握计算机局域网的参考模型、媒体访问子层向高层提供的服务(IEEE802.2)。

.掌握常用局域网(Ethernet、Token Ring、Token Bus)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CSMA/CD、Token Ring、Token Pass)、协议标准(IEEE 802.3、IEEE 802.4、IEEE 802.5)及其性能特点。

.了解城域网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和协议(DQDB、FDDI),.了解局域网设备(中继器、网桥、集线器、交换机)及其主要功能。了解透明网桥和源路径选择网桥的算法。

.对最新的高速局域网技术(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大网、交换以大网、虚拟以太网)有一定的了解。

5、网络层

考核知识点:

网络层功能,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网络互连,IP协议

考核要求:

.理解网络层的功能及其在网络参考模型中的位置。掌握两种网络服务(数据报服务。虚电路服务)的特点和区别。

.掌握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和主要算法(最短路径法、泛滥法、距离向量法、链路状态法、层次法、广播法)。

.了解拥塞控制的概念和主要算法。

.深入了解TCP/IP协议族中有关的协议,如 IP协议、ARP、RARP、DHCP、ICMP、RIP、OSPF、BGP等。

.理解网络互连的基本问题及IP协议如何实现网络互连。

6、传输层

考核知识点:

传输层功能、端-端通信,端-端差错控制、拥塞控制、TCP/IP有关协议。考核要求:

.理解传输层的端-端通信性质以及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掌握两种传输服务的特点及其区别。

.掌握传输协议的基本元素(编址、连接建立、连接释放、流量控制、复用)。

.掌握端一端差错控制方法(滑动窗口协议),了解TCP控制拥塞的主要算法(AdditiveIncrease/Multiplicative Decrease、Slow-start、Fast

Retransmit and Fast Recovery)。

.对TCP/IP协议簇的TCP、UDP有深入了解,特别要了解TCP协议如何提供运输服务。

.熟练掌握TCP/IP运输层的Socket编程接口,体会网络应用如何使用运输服务。

四、上机考试要求

上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TCP/IP网络编程,为今后的网络应用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题目可考虑实现网络上两个进程之间的网络通信,通信使用TCP/IP

协议簇,编程接口使用Socket或Winsock,运输层协议同时使用 UDP和 TCP,通信模式为Client/server模式。实现功能自选(如对奕、远程数据库存取、实 时对话、多人聊天等)。实习应有一定的工作量。

实习要求一班一组,互相合作,但应有明确的分工。

上机结束时,要进行运行表演,解释程序流程,若达到上述要求,可给予 上机考试成绩。上机考试部分占总成绩的20%。

五、几点说明

1.本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由低到高分为6个层次:了解、深入了解、理解、熟悉、掌握、熟练掌握。

2.试题比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0%,物理层10%,数据链路层10%,媒体访问子层15%,网络层20%,运输层20%,其他15%。

3.题型:客观性试题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分为计算题、简述题、名词解释等。其中客观性试题占40%左右。

4.难度等级:试题的难度等级分为简单、中等难度、较难、难四个等级,大致比例为40:30:20:10。

5、作业:每章有若干作业,要求大家按时完成,将作为最终成绩参考。

第四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s 学 时 数:2周

学 分 数:2 课程类别:实践教学 应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作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进行了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认识,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实现,以及利用协议开发应用系统的方法,提高进行工程设计和系统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基本要求

1.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际分析设计、编程调试,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规程,以及协议的利用方法,体会体系结构分层的思路。

4.能够按要求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书,能正确阐述设计和设计结果、正确绘制系统和程序框图。

5.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实施细则

本课程设计共2周,采取集中方式,安排在授课完成后进行。1.设计一

利用Socket实现双机通信

目的与要求: 利用WinSock来实现双机通信,理解TCP状态机图

要求使用WinSock编程,采用其中的TCP面向连接方式,实现文本数据的交换。2.设计二

简单的即时通信软件

目的与要求: 利用WinSock进行点对点通信,工作机制模仿即时通信软件的基本功能,登陆,上线,传递信息等等。分为客户部分和服务器部分两块,客户部分类似一般通信软件例如QQ,服务器部分主要提供客户端用户基本数据配置。

3.设计三

客户端FTP软件

目的与要求:理解掌握文件传输协议的具体内容。要求可以与服务器交互信息,传递简单文本文件。4.设计四

简单的网络嗅探器

目的与要求:实现网络层抓包,并对获得包的源和目的地址、端口、协议等进行分析,实现简单的包嗅探器功能。

5.设计五

简单的端口扫描器

目的与要求:理解客户机-服务器与端口扫描的工作原理,实现对目标主机端口扫描的功能,即发现目标主机开启的端口信息。

四、课程设计的安排

1.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

任务书内容包括题目、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给定条件及原始数据、所用仪器设备和参考资料及文献等。教师讲授必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2.学生完成预设计

本阶段学生应明确任务,查阅资料及文献(主要自学),掌握工程设计基本方法,确定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完成预设计。

3.实验阶段

经教师审查通过预设计方案后,即可进行编程调试。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定时指导。

4.设计总结阶段

本阶段学生要认真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书,整理技术资料,如有需要还应写出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和改进意见。

课程设计报告书包括: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设计方案及论证结果、系统的原理框图、设计程序、实验结果、实验中主要问题及故障现象的分析及设计结论等。附实验数据、系统软硬件环境、使用说明及参考资料。

五、教学方法

1、学生以自学为主,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2、教师要按学生基础和能力提出要求,辅导要有侧重,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要勤检查多指导,对能力强的要提出更高要求,增加选做内容,充分发挥其潜力。

3、教师要教书育人。要求学生从点滴开始,踏踏实实按按规定去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通过设计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考核办法

可以通过进度检查、报告评审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设计水平,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设计报告的质量,平时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思想表现全面准确评定成绩。对每个学生要写出评语。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

第五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225014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设计学时:1周 设计学分: 0.5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课程设计是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与课堂听讲、上机实验、课外练习、自学研究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中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掌握尤为重要。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与课堂教学同步的上机实验完成相关内容的练习,但却往往局限于一些功能简单、彼此之间关系独立的实验。课程设计是一种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网络设备配置管理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与应用打下基础。新世纪计算机网络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这也是该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

二、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基本通信理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Internet与TCP/IP、局域网的概念及组成、网络设计与组网技术、Windows NT、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与基本要求

方式:

实际设计和操作。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结合实践应用,完成要求的功能。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为实现一个综合计算机网络设计与配置系统,内含5个部分,分别对应于课程中主要的内容和主要的网络设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网络的设计和配置,给出分析设计思路、配置清单,然后通过上机调试,直到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要求:

设备组成: 2台2924G,1台4802、一台1760路由器

(一)、课程设计内容:

1、对2924G进行基础配置

2、对4802进行基础的配置

3、在4802上进行路由配置

4、使用访问控制列表进行访问控制

5、对路由器进行基础和路由配置

(二)、课程设计试验设备:

1、核心设备,一台4802

2、接入设备,两台2924G接入交换机

3、出口设备,一台路由器

4、应用设备,普通PC两台做客户端

(三)、课程设计设置要求

1、将29交换机-1划分为2个VLAN,VLAN2包含端口2、25,VLAN3包含端口3、25。将29交换机-2划分为2个VLAN,VLAN2包含端口2、25,VLAN3包含端口3、25。

2、VLAN2分配的接口地址是192.168.2.1,VLAN4的接口地址是192.168.3.1与路由器1760连接的接口地址为192.168.4.1。

3、将PC1连接在VLAN3内的任一端口,PC1的IP地址为192.168.3.100,要求PC1可以ping通各VLAN的接口地址192.168.3.1、192.168.3.1、192.168.4.1,并且PC1可以和连接在其VLAN内的PC机相互通信。

4、PC1可以ping通路由器以太网接口192.168.4.2。

5、在路由器上设置ACL,允许192.168.2.0的网段可以进行NAT转换访问PC2,但不允许其它网段进行地址转换并访问PC2。(PC2不允许设网关)

(四)、课程设计要求:

1、网络基础环境的物理搭建

连接核心交换机4802的千兆铜缆1:1端口到汇聚交换机2924G-1的铜缆25 端口。连接核心交换机4802的1:2端口到汇聚交换机2924G-2的25端口。

2、在4802上添加两个Vlan user2和user3 creat vlan user2 creat vlan user3 配置Vlan user2的Tag 号为2 配置Vlan user3的Tag 号为3 config vlan user2 tag 2 config vlan user3 tag 3 把端口1:1和端口1:2以Tag模式添加Vlan user2和user3内 config vlan user2 add port 1:1-1:2 tag config vlan user3 add port 1:1-1:2 tag

3、配置2924G-1交换机并创建VLan 2和Vlan 3

Switch# vlan 2 Vlan 2 added Switch(vlan-2)# exit Switch# vlan 3 Vlan 3 added Switch(vlan-3)# exit 配置2924G-1把端口2添加到Vlan 2内,把端口3添加到Vlan 3内 Switch# vlan 2 Switch(vlan-2)# untag 2 Switch(vlan-2)# exit Switch# vlan 3 Switch(vlan-3)# untag 3 Switch(vlan-3)# exit 配置2924G-1的Vlan 2和Vlan 3都以Tag方式添加端口25 Switch# vlan 2 Switch(vlan-2)# tag 25 Switch(vlan-2)# exit Switch# vlan 3 Switch(vlan-3)# tag 25 Switch(vlan-3)# exit

4、配置2924G-2交换机并创建VLan 2和Vlan 3,具体语句同上。

5、配置4802交换机Default ,user2和user3 Vlan的子网IP接口 config vlan default ipaddress192.168.1.1/24 config vlan user2 ipaddress 192.168.2.1/24 config vlan user3 ipaddress 192.168.3.1/24 启用路由三层的转发 enable ipforwarding

6、配置2924G-1的管理IP地址和网关

Switch# ip address 192.168.1.2 255.255.255.0 Switch# ip gateway 192.168.1.1 配置2924G-2的管理IP地址和网关

Switch# ip address 192.168.1.3 255.255.255.0 Switch# ip gateway 192.168.1.1

7、把用户1和用户2分别连接到2924G-1交换机的2端口和2924G-2的3端口

并且配置

用户1 192.168.2.100 子网掩码 255.255.255.0 网关 192.168.2.1 用户2 192.168.3.100 子网掩码 255.255.255.0 网关 192.168.3.1 这时,两个用户都应该能够Ping通自己的网关,并且能够相互Ping通

也能够Ping通2924G交换机的管理IP地址

8、核心4802交换机和网络出口的路由器相连

连接1760路由器的E0端口到核心交换机的1:3端口

配置核心交换机:

创建一个vlan RouterV creat vlan RouterV 以Untag模式添加端口1:3到RouterV 内 config vlan default delete port 1:3 config vlan RouterV add port 1:3 untagged 配置Vlan RouterV的IP子网接口的IP地址为192.168.4.1/24 config vlan RouterV ipadd 192.168.4.1/24 启用路由三层转发 enable ipforwarding

9、配置1760路由器

配置1760路由器的两个以太网接口IP地址

1760以太网接口fa0/0 192.168.4.2 子网掩码 255.255.255.0

[Route]interface eth0/0 [Router-Ethernet0]ip add 192.168.4.2 255.255.255.0 现在从路由器可以Ping通4802的IP地址192.168.4.1

[Route]interface eth0/1 [Router-Ethernet1]ip add 202.1.1.1 255.255.255.0

网络现在物理上已经基本连接了起来,但是现在网络还不能实现IP层的全网联通,是因为IP的路由表还没有建立起来。

10、配置静态路由

如果内部校园网要上Internet网,需要在4802上配置静态的默认路由,网关指向192.168.4.2 [Router] 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4.2 并且需要在1760路由器上配置一条回指向内部网络的静态IP地址 [Router]ip route 192.168.0.0 0.0.255.255 192.168.4.1 这样内部任何PC机均能够Ping通192.168.4.2

11、配置访问控制列表,进行地址转换

在路由器上需设置访问控制列表,使192.168.2.0网段的所有主机均可访问INTERNET,其他网段不可访问INTERNET ,同时需将内部的私有地址转换为外部的公有地址

[Router]acl 1 [Router-acl-1]rule permit source 192.168.2.0 0.0.0.255 [Router]interface eth0/1 [Router-interface1]nat outbound 1 interface 此时内部的192.168.2.0的网段的PC机均可ping通外网PC机的IP地址202.1.1.100.(五)、《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内容与要求

1、给出详细网络设备配置清单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要求,给出设备的拓扑图和配置清单,并说明其功能。

2、给出网络的运行结果

对于网络的配置,进行测试,分析结果。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考核方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以上机实际操作为主,结合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解决熟练程度,给出成绩。

2、评分办法:

成绩分为A、、B、C、D和E。

六、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资料 联想计算机网络设备用户手册

《计算机网络》第3版,熊桂喜,王小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网络技术教程》,张公忠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第4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 谢 审核人:

参与讨论人员:邓昶 沈士根 日期

谦等 电子工业出版社

执笔人:郭步

下载《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任务一:  了解常用的网络命令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网络原理的使用20分 1. Ping 2. Tracerert/traceroute 3. Arp 4. Route 任务二:packetracer  了......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大纲 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 二00六年四月 一、学时学分 实验学时:17 学分:1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实验课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

    高等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2012

    课程编号:04810 高等计算机网络 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s 开 课 单 位: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教学大纲撰写人:蔡政英 课 程 学 分 :2.5 课 程 学 时:40(32+8) 学 生 层 次:硕士研究......

    《神经病学》(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

    计算机网络大型实验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大型实验教学大纲 任务一:  了解常用的网络命令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网络原理的使用:8学时,25分 1. Ping 2. Tracerert/traceroute 3. Arp 4. Route 任务二:packetracer......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教学实验室信息及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第一部分 实验室基本信息 计算机学院网络实......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课程设计是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都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所学专业知......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业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业 徐熙 2012141463178R1 答:没有不同,端系统包括PC、工作站、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连接的PDA、网络电视等等。是的。 R3 答:客户机程序是运行在一个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