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医药零售行业存在涉税问题分析及管理建议
对医药零售行业存在涉税问题分析及管理建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问题,医药零售行业随之发展迅速。医药零售行业特点突出,市场准入严格,药品售价稳定,行业利润相对较高,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大税收风险。本文以XX市XX辖区医药零售企业为例,剖析涉税问题,提出管理建议。
一、XX区医药零售行业税收管理现状
截至2013年底,该局管理医药零售企业112户。其中:一般纳税人6户(含总机构5户),小规模纳税人42户,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64户。2013年,XX区局医药零售行业入库税款280万元,同比增收23万元,增幅9%,占零售业税收收入的5%。
该局医药零售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除一些规模较大的医药连锁企业经营手续、财务核算制度齐全,相对正规外,大部分纳税人帐表设臵不健全。二是医药零售企业、个体户比较集中,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多,管理上有一定难度。三是医药零售行业经营模式独特,隐蔽性大,税负相差较大,大部分业户低于全市行业平均税负。
二、医药零售行业存在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部分企业存在帐外经营、隐瞒销售收入的现象。
管理中发现,医药零售企业利用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迟记收入、隐瞒收入现象严重。有的医药经营企业存在购进药品不入账、不申报抵扣进项税金、销售收入也不入账的帐外经营现象;有的医药经营企业人为压低部分商品的销售价格,少记销售收入,造成企业账面反映的毛利率与税负偏低。
(二)部分企业挂靠分支机构较多,统一核算管理有漏洞。多家医药企业下属分支机构较多,部分个体经营者挂靠在其下,名为企业分支机构非独立核算,实为个人承包、挂靠经营,仅向总公司每年上交一定数额的承包费、保险费、养老金外,其他均自主经营,企业设臵虚假账簿,偷逃税款。
(三)发票使用开具不规范。
消费者购买药品后索取发票意识不强,致使医药经营企业存在大量不开发票业务。普通发票的填开质量差,有的只填写名称和总金额,名称一栏只填写“药品”,无具体品名,数量和单价栏空白,很难从普通销售发票上看出具体商品的销售价格。
(四)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
一些医药零售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健全,销售明细账不明细,结转销售成本无依据;对货到票未到商品计入“商品采购”科目;购进和销售大部分采用现金交易,不易控制资金流向,财务核算不能全面、完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三、加强医药零售行业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税收政策引导。
强化纳税辅导,增强医药零售行业负责人、财务人员的纳税意识。严格发票管理,杜绝以条代票现象,实行以票控税。同时,加大医药超市和小规模药店发票宣传的力度,规范发票的领购、开具和使用。
(二)加强总分支机构申报管理。
清理界定总分机构纳税主体,对分支机构要求一律采取汇总方式申报纳税。总机构必须向税务机关提交对下级机构购、销、存的有效监控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汇总应纳税额准确计算。
(三)加强行业纳税评估。
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筛选评估对象,对所筛选出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定性和定量判断,实现对医药零售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充分利用工商、药监、卫生、医保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的数字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定期采集反馈数据信息,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医疗机构执业经营信息等第一手资料,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信息保证。
第二篇:“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一、“甲供材料”的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广泛存在“甲供材料”现象。所谓“甲供材料”,是指施工合同中的甲方(即建设单位)自行采购材料提供给乙方(即施工单位)用于建筑、安装、修缮、装饰等行为,也可以指此种方式提供的工程用材料。由建设单位提供“甲供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材料和工程质量。
二、乙方“甲供材料”纳税的合理性分析
以一项合同总价为1000万元的施工合同为例,其中包括甲供材料600万元。假设此工程最终审计结果与合同约定一致,建设单位实际向施工单位支付工程款400万元,向材料供应商支付货款60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因此,施工单位虽然只收到400万元工程款,但必须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对此缴税规定的合理性,很多施工企业存在疑问。
我们不妨假设600万元材料全部由施工单位采购,对应款项由建设单位付给施工企业,在此假设条件下,施工企业对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是没有疑问的。现在我们在此假设条件下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为1000万元,成本为600万元材料款加上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对原例中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400万元,成本为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通过两种材料供应形式下工程财务分析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甲供材料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缴税,既没有增加施工企业的税负,也不会影响施工企业的收益。施工企业对“甲供材料”有意见,不是因为税负增加了,而是因为丧失了在材料采购中获取利益的机会,而这种利益并不是正当的。
三、对“甲供材料”缴税的征收和管理
营业税条例和其实施细则都规定了施工企业要把“甲供材料”金额纳入营业额缴税,但没有任何公开的文件规定“甲供材料”征收和管理的具体流程。南京地税咨询热线认为,施工企业要按照包含“甲供材料”的金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只需按照实际收到的工程款向建设单位开具发票。简言之,就是“全额缴税、差额开票”。此种操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单位虚列成本的行为发生,缓解“甲供材料”纳税征收管理的混乱情况,值得肯定推广。问题在于,施工企业全额缴税由谁来监管。单靠税务部门的有限力量,监管效果不可能令人十分满意的。如果出了问题,问责建设单位,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建设单位不是国家税务机关,无权对施工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2006年12月6日,江苏省地方税务局下发了一份《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值得各地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纳税征管中借鉴参考。该通知规定,“工程施工方应在建筑工程合同签定并申报领取《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向其工程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项目信息,如实填写《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表》”;“施工方在建筑业工程项目完工并经相关部门竣工验收及出具工程竣工结算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主管税务机关在办理工程项目清算时,应对工程结算价款、甲供材料、设备扣除等项目进行核实确定,同时清缴税款,在项目清算结束后,出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 但上述规定仍然不能对“甲供材料”纳税进行最有效的管理。由于很多施工单位是外地企业,仍以上例为例,如果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供了400万元建安发票而没有缴清1000万元对应的税金,建设单位是无法查知的,税务机关事后获知情况后再去追缴税款是很麻烦的。因此我们建议,税务机关应当发文明确:“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结算尾款时,除取得施工单位提供的建安发票外,必须取得税务机关出具给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方准支付工程款。”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是在施工单位结清项目税款后税务机关出具的,做出上述规定就可有效堵塞施工单位逃避“甲供材料”税款的漏洞。而且,有了税务机关的正式文件,建设单位也可获得协助税务机关监督施工单位全额缴税的权力,厘清“甲供材料”纳税征管各方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财税[2006]114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包括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不再纳入施工企业的营业额。此规定是对从事装饰工程的施工企业的一项税收优惠,而不是对营业税实施细则的否定。
四、建设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如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假设这是一项桩基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600万元;贷:预付账款-××材料供应商600万元。”根据施工企业提供的建安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400万元;贷:预付账款-××施工企业400万元。”
五、基层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征管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是很不规范的。仍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他们要求建设单位支付材料款时用取得的发票复印件入材料账,施工单位领用材料时作为预付给施工企业的工程款,最后要求施工企业提供全额工程发票,建设单位据此出成本。施工企业以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原件作为成本,以全额工程款作为收入。
首先,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是以建设单位为抬头的,施工单位据此列支成本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其次,“甲供材料”施工单位列为成本后,将产生对应的应付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支付。再有,施工单位以全额发票列为收入后,将产生“甲供材料”对应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收取。
正是由于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会产生上述问题,所以我们说它时很不规范的。或许有人认为施工单位可以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对冲来解决难题,但问题是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发生时就不能得到对方单位的确认,对冲也不能解决源头缺陷
第三篇:“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一、“甲供材料”的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广泛存在“甲供材料”现象。所谓“甲供材料”,是指施工合同中的甲方(即建设单位)自行采购材料提供给乙方(即施工单位)用于建筑、安装、修缮、装饰等行为,也可以指此种方式提供的工程用材料。由建设单位提供“甲供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材料和工程质量。
二、乙方“甲供材料”纳税的合理性分析
以一项合同总价为1000万元的施工合同为例,其中包括甲供材料600万元。假设此工程最终审计结果与合同约定一致,建设单位实际向施工单位支付工程款400万元,向材料供应商支付货款60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因此,施工单位虽然只收到400万元工程款,但必须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对此缴税规定的合理性,很多施工企业存在疑问。
我们不妨假设600万元材料全部由施工单位采购,对应款项由建设单位付给施工企业,在此假设条件下,施工企业对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是没有疑问的。现在我们在此假设条件下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为1000万元,成本为600万元材料款加上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对原例中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400万元,成本为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通过两种材料供应形式下工程财务分析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甲供材料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缴税,既没有增加施工
企业的税负,也不会影响施工企业的收益。施工企业对“甲供材料”有意见,不是因为税负增加了,而是因为丧失了在材料采购中获取利益的机会,而这种利益并不是正当的。
三、对“甲供材料”缴税的征收和管理
营业税条例和其实施细则都规定了施工企业要把“甲供材料”金额纳入营业额缴税,但没有任何公开的文件规定“甲供材料”征收和管理的具体流程。南京地税咨询热线认为,施工企业要按照包含“甲供材料”的金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只需按照实际收到的工程款向建设单位开具发票。简言之,就是“全额缴税、差额开票”。此种操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单位虚列成本的行为发生,缓解“甲供材料”纳税征收管理的混乱情况,值得肯定推广。
问题在于,施工企业全额缴税由谁来监管。单靠税务部门的有限力量,监管效果不可能令人十分满意的。如果出了问题,问责建设单位,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建设单位不是国家税务机关,无权对施工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2006年12月6日,江苏省地方税务局下发了一份《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值得各地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纳税征管中借鉴参考。该通知规定,“工程施工方应在建筑工程合同签定并申报领取《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向其工程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项目信息,如实填写《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表》”;“施工方在建筑业工程项目完工并经相关部门竣工验收及出具工程竣工结算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主管税务机关在办理工程项目清算时,应对工程结算价款、甲供材料、设备扣除等项目进行核实确定,同时清缴税款,在项目清算结束后,出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
但上述规定仍然不能对“甲供材料”纳税进行最有效的管理。由于很多施工单位是外地企业,仍以上例为例,如果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供了400万元建安发票而没有缴清1000万元对应的税金,建设单位是无法查知的,税务机关事后获知情况后再去追缴税款是很麻烦的。因
此我们建议,税务机关应当发文明确:“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结算尾款时,除取得施工单位提供的建安发票外,必须取得税务机关出具给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方准支付工程款。”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是在施工单位结清项目税款后税务机关出具的,做出上述规定就可有效堵塞施工单位逃避“甲供材料”税款的漏洞。而且,有了税务机关的正式文件,建设单位也可获得协助税务机关监督施工单位全额缴税的权力,厘清“甲供材料”纳税征管各方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财税[2006]114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包括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不再纳入施工企业的营业额。此规定是对从事装饰工程的施工企业的一项税收优惠,而不是对营业税实施细则的否定。
四、建设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如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假设这是一项桩基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600万元;贷:预付账款-××材料供应商600万元。”根据施工企业提供的建安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400万元;贷:预付账款-××施工企业400万元。”
五、基层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征管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是很不规范的。仍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他们要求建设单位支付材料款时用取得的发票复印件入材料账,施工单位领用材料时作为预付给施工企业的工程款,最后要求施工企业提供全额工程发票,建设单位据此出成本。施工企业以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原件作为成本,以全额工程款作为收入。
首先,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是以建设单位为抬头的,施工单位据此列支成本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其次,“甲供材料”施工单位列为成本后,将产生对应的应付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支付。再有,施工单位以全额发票列为收入后,将产生“甲供材料”对应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收取。
正是由于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会产生上述问题,所以我们说它时很不规范的。或许有人认为施工单位可以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对冲来解决难题,但问题是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发生时就不能得到对方单位的确认,对冲也不能解决源头缺陷
第四篇:浅谈当前村委会存在的涉税问题及分析措施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站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村民委员会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式,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日益得到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较,村民委员会的管理水平落后、税收意识淡薄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款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亟待解决和规范。
一、基本情况
村民委员会是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农村按村民居住地区设立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村特别是具有地域和资源优势的村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民委员会的各类收入逐渐增多,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权出租、房屋租赁、村办实体承包承租给他人等。上述收入均属应税收入,须按规定申报纳税,然而,大多数村民委员会很少就此类收入主动缴税。据了解,我区共有行政村424个,按规定均应在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但实际在我局办理登记的仅为215个,只占应办登记数量的50%,加之村民委员会管理上不够规范,“白条”入账现象普遍存在,大大增加了税务部门监控的难度。近年来,针对村委会存在涉税问题的举报案件呈上升趋势,从我局受理情况来看,2002年为2件,2003年为3件、2004年为4件、2005年1-9月为4件,通过检查发现全部存在涉税问题。[找文章到大 秘书-/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二、主要问题
(一)税务登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村民委员会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对税收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少数村民委员会税务登记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个别村民委员会保管税务登记证件不利,存在丢失税务登记证的问题。上述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暴露出村民委员会在涉税事项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税务机关针对农村地区的税法宣传有待加强。
(二)应纳税款方面存在的问题
1、营业税 在对村民委员会实施检查的过程中,涉及营业税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出租房屋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一些村民委员会将闲置的房产出租给个人或企业,收取固定的租金,却不申报缴税;
(2)出租土地使用权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将土地使用权对外出租或者投资入股,获取固定租金或利润,未申报缴税;
(3)销售房屋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了旧村改造工程,部分村委会将建好的房屋对外销售,收取大量房款,不申报缴税;
(4)旧村改造自建或承包工程发生的建筑业务收入不申报缴纳税款。
2、企业所得税 一是村民委员会普遍认为自己不进行生产经营,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二是账簿设置、财务核算不够完整和规范;三是对于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划分不清,致使企业所得税核算不正确。
3、个人所得税 村委会人员的工资存在分次支付或年底一次支付的形式,很少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4、其它税款 当前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农村与外界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村民委员会签订的经济合同逐渐增多,这其中应税合同不缴纳印花税的问题也较为普遍。此外,村民委员会出租房屋或土地使用权,大多数协议中未按照税法规定明确双方纳税义务,在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缴纳方面易产生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村民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及财务人员认为村民委员会是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应税行为发生,因而没有纳税义务。
2、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强。大部
分村民委员会的财务人员存在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较慢、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财务核算能力较差、税收政策了解不够的问题,由此导致了村民委员会财务管理上的混乱。
3、对村民委员会的税收监管不足。长期以来,“组织收入”成为税务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就重点税源而言,由于其对整体税收的影响较大,税务机关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到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与管理上。而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认为农村发生应税行为少、入库税款小,因此,管理上相对弱化。
4、税收宣传针对性有待提高。一直以来,税务部门非常重视税收宣传工作,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内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及各类宣传活动,普及税法知识,在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下功夫,特别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税法宣传还比较匮乏。
四、解决措施
1、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村民委员会的税法宣传力度。尽管当前税收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依法纳税氛围的形成,但是税收宣传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要面向全社会,才能促使税法遵从度迈上更高层次。因此,要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税收宣传,通过农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提高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纳税意识,并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集中对财务人员进行辅导,特别是对村委会出租土地使用权、房屋等涉及的税收政策进行详细讲解,充实、完善财务人员的财务、税收知识,逐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督促其建章建制,正确核算各项应税收入和支出,以保证村民委员会依法、足额缴纳税款。
2、加强对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税务约谈。针对村民委员会存在的涉税问题以及村民委员会自身具有的特点,仅采取税务稽查的方法,效果十分有限。因而,税务机关可以组织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对其实施集体约谈,有助于涉税共性问题的解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由于每个村委会的具体情况不同,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约谈。这样,一方面能够使税务机关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村委会存在的税收问题,一方面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纳税服务,帮助村委会查遗补漏。总之,对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实施税务约谈,可以及时发现村委会存在的涉税问题,督促村委会按时足额缴纳税款,避免由于对税法理解有误增大未缴税款数额,减少一次入库困难的情况发生。
3、依托“村账镇管”模式,加强对村委会应税收入的监控。当前,农村财务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村账镇管”模式的推出,使村民委员会财务由自行核算,转变为由镇政府指派专人统一核算管理。这种变化制约了村委会在账簿管理及财务收支上的随意性,使村委会的财务工作更趋于规范。因此,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村账镇管”的模式,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协助,由其归集和整理村委会取得的应税收入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反馈,以达到对村委会的有效监管,促使村委会依法及时申报缴纳税款。
4、完善村民委员会等特定组织的税收政策。由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村民委员会的应税项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问题逐渐显现,个别税收政策需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完善。例如某村委会实行旧村改造,建造房屋后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给本村村民。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该村委会需缴纳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但一定意义上讲,此种行为并非纯粹的经营活动,而且受益者是农民。因此,针对此类行为,税收法规应给予新的界定和解释,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根据村委会应税收入的构成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税收政策给予支持,以降低村委会的税负,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第五篇:针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涉税问题管理的几点建议(小编推荐)
针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
涉税问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各主管税务机关:
我市商业流通企业经营模式经过数年调整后,逐步形成了以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为主导,以专业型商贸企业为辅助,以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其中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会计核算也基本普及了电算化。如何在新形式下,加强对商业流通领域的税收征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要课题。把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管好,把税源管住,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结合专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行业性问题,提炼总结,形成建议,以供参考。
一、我局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
针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检查是今年我局专项检查的重点之一。经过对十余户企业的检查后,我局发现该行业主要违法行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1、利用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率差少交税款。
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基本都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17%高于营业税税率,特别是对于平销返利或者向厂家收取的上架费、宣传费、进场费、广告促销费、管理费等,其中和代理商品销售数量、销售额 1
挂钩的(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往往会故意缴纳营业税而不做进项转出。如查出某大型百货企业时发现:该公司对自营化妆品厂商的收取促销活动费用(转扣款),具体是按活动期间销售的3%—5%不同固定比例收取的促销费用,企业在取得上述收入的当期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计提并缴纳了营业税,未做进项税金转出也未申报缴纳增值税。该公司对三家公司的管理费和广告费是按销售额的1%收取的(该公司其他的联营专柜都是按照固定金额收取的),企业在取得上述收入的当期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计提并缴纳了营业税,未做进项税金转出也未申报缴纳增值税。
2、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的购进货物申报抵扣进项税金。某大型超市在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间因为经营需要,购进水、电、宣传品、经营用耗材等,取得费用类增值税进项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金,该进项税额无法确定具体项目,企业也未在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免征增值税项目销售额间分摊。
3、成本核算中入账发票存在假票、套票现象。
随着增值税链条的逐步完善,此类企业在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存在问题较少,但在广告宣传、房屋租赁、物业费管理等方面接收的服务类发票出现问题较多。如某大型连锁企业在列支其分店的物业管理费时,收取的服务业通用发票数百万元,经地税验证,均为假票。
4、发票开具不规范。
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销售购物卡时,开具发票内容一般为商品大类,如“百
货”、“食品”、“劳保商品”,作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列支,而不是作招待费、职工福利费等方面列支;二是小票换大票时审核不严,内容填写不规范,多张小票上的品名,在换开后的发票中没有明细;三是发票换开时,品名随意变更,便于列支成本。四是普通发票换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审核不严,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述这些行为,严重侵蚀了增值税、所得税税基,给国家税收造成巨大损失。
二、加强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征管的建议:
1、大力普及税法宣传,加强税收政策解读力度。
一是广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进行长期宣传,一事一议,一问一答。二是召开专项政策解读,尤其是易混淆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应税项目进行解读,杜绝财务人员因为业务水平不足而发生缴税错误。三是将税法宣传、典型表彰、案件暴光、偷税举报等内容定期向企业通报,向社会公告,营造人人监督的氛围。
2、完善相关监管规范及法律法规。
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收取与销售额、销售数量相关的各项费用时,往往做得比较隐蔽,具体表现在签两份合同,或是在合同约定中并不提及收取的方式和比例挂钩。具体结算此类业务时也会避免出现零散数字,这加大了打击查处的难度。应出台相应的行业监管规范,如要求企业保存各类合同备查,并明确至少5年保管年限,同时要求企业对于此类业务缴纳营业税的应向国税主管机关报备,便于核查。
3、统一规范购物卡销售时开票品名的填写内容。
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普遍存在开具票据填写品名不规范现象。随着税务机关要求严格,这种情况逐渐好转。但是企业在销售购物卡时,开具的名称一般为大类如食品、百货等,有时也能开具劳保用品,购货人持购物卡实际消费时往往与发票品名不一致。可由主管税务机关作统一要求,开具品名为购物卡。
4、加强对换开发票行为的管理。
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销售时使用的小票基本都为税务机关监制的正规发票,除极个别情况,一般应不允许进行换开。主管机关应定期重点抽查此类发票换开的记录,对于不规范行为,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要求换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要求该企业提供税务登记证等手续,严格核实把关。
5、年终汇算清缴时加大对列支成本的发票审核力度。
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汇算清缴时,不仅要就帐查账,还应抽取相应原始票据进行核查,发现线索,及时限期改正。同时向企业做好宣传工作。部分企业财务对网上比对发票信息了解不够,易造成额外不必要的损失。目前国税地税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上发票比对查询系统,不仅是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所有人均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发票的真伪信息,应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防范意识。
6、加强对涉税中介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从严资格认定,对涉税中介机构存在的违法行为应严肃处理。
税务中介机构在年终汇算清缴时,应严格负责,认真履行职能,出具公正、可信的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应从管理者
角度出发,加大对其业务指导和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行为应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