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历史活动

时间:2019-05-13 00:2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的历史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的历史活动》。

第一篇:邓小平的历史活动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伟大成就)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78年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平凡冤假错案,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6.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7.实行对外开放,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利用国家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8.改革开放后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

9.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0.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作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1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14.收回香港、澳门。洗雪了百年国耻,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二篇:如何理解邓小平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邓小平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是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正式使用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诞辰95周年。当我们把这两个光荣的纪念联系在一起时,便想起了这样一句古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确,如果没有毛泽东,便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如果没有邓小平,便没有共和国的今天。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所言:“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首先要在源与流两个方面理解。源,就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首先来自于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最根本的是因为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一个大前题,它表明的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思想方位。这不仅仅是强调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性,更强调了它的发展性。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神圣理想,他不但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而且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焕发了新的强大生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流,主要是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体现在与其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成果上。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宏观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开辟了新的道路,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必然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回答。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都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特征、历史条件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不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同,与毛泽东思想也不同。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邓小平同志说,现时代的特点,是一日千里,赶都赶不上。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认真对待、正确分析,作出同以往不同的或过去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的新的科学判断。可以说,“宽广眼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是邓小平理论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成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理解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后人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是历史规律。我们要以这种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把这些科学理论推向新的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伟大事业的需要。

三、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已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这个理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立论依据,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基本观点,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并且贯通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要在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有新的提高,最根本的是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目的在于用这一科学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回答和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学风的问题。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邓小平理论学得好不好,最终要看能否运用这个理论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四、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就是要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中更加牢固地确立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新世纪的新征途中,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并把它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努力奋斗。

第三篇: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是薄一波同志写给邓小平的一幅挽联。对这八个字,薄老后来解释说:“一人千古,表达了我对小平同志的哀思;千古一人,是我对他的评价,是说他成就大业、功勋至伟。”他还说:“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依我看,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薄一波与邓小平相知甚深,他的评价,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独立、富强、民主、统一,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伟大变革的集大成者。通过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认识是受错误理论支配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非常贫困。所以,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的。20世纪70年代末,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三,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第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八,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只要不带偏见,任何人都不会质疑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仅仅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都不可比拟的。需要强调的是,1978年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74岁了。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这还不是“千古一人”吗?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有人说,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实,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题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的措施也非常多。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得到根本扭转。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力主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实行党政分开等一系列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中国,封建专制实行了两千多年,民主制度建立还不到一百年。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项改革实行起来颇具难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所以,1980年,邓小平在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对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问题作出专门论述。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翻开《邓小平文选》,他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退休”,但他始终末能如愿。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三个月后,邓小平约见江泽民等中央负责同志,开宗明义:“今天主要是商定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他说,“我多次讲过,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这个事情就这样定下来吧。”当天,邓小平又致信中央政治局,郑重提出退休请求,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我们党以前没有解决好,留下了很多教训。邓小平从自己做起,开了好头,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

1994年,邓小平在他90岁的时候,还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发现自己的思维开始迟钝之后,郑重地说,一个国家老态龙钟,形象不好,以后国家的事情我不过问了。从那天起,邓小平就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了。我以为,这也是一件千古一人的事情。

第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第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历史上的统一,只有武力征服一种手段,都是以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的。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天才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

“一国两制”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的。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系统地阐释了“一国两制”方针,他说: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新主张,为打破几十年海峡两岸敌对状态,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源于解决台湾问题,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接触,始于1979年。1982年9月,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来华访问,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继续保持对香港的统治。“铁娘子”没有想到,在与邓小平的会谈中,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她便输给了有“钢铁公司”美誉的邓小平。

首先,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的观点,邓小平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中英两国进行谈判的前提。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第二,针对撒切尔夫人提出只有英国的统治才能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以主权换治权的观点,邓小平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政策。

第三,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中国如果宣布收回香港,“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的威胁,邓小平回答:“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通过这次会谈,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回归遂成定局。中英两国获得了双赢。撒切尔夫人由衷地对邓小平说:这是您倡导的“一国两制”的胜利。

正是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末,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对峙了几十年的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它从构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邓小平的这个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第四,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他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者、理论家。他一生务实,不善言辞。他的著作,没有长篇宏论,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旁征博引的资料和冗长的逻辑分析。他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邓小平理论正是从他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朴实无华,不用诠释,人人看得懂,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巨大的穿透力,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其实,邓小平是最高明的思想者和理论家,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从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标志,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使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若干个“第一次”的新观点、新结论。这就是: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20世纪,社会主义从全面崛起到陷入低潮,遭受了严重挫折。邓小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败,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一个人物,主要应看他比前人多做了什么。按照这个观点,邓小平的四大历

第四篇:浅谈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视线

浅谈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视线 ——改革开放30年纪念

中共宁国市委党校郑忆祥

内容提要:30年的改革开放让占人类1/5人口的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进入了“丰衣足食”的小康时代,中华民族在沉寂数百年后开始了新的复兴,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伟大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和实践。

关键词:改革开放纪念,邓小平经济理论

邓小平经济理论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深刻揭示了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理论平台

我们从世界共运史这一主线来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平台上展开的。

邓小平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做好,把他反对错的改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1)邓小平经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表现在,第一,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即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社会,其根本要求集中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第二、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出台政策;第三、奋斗目标是一致的;第四、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点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基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论在任何社会,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一切社会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基本原理,“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作为一个政治家,邓小平特别重视并以极大的精力研究解决经济问题,他总是把经济问题放在当代国内国际的政治高度和战略高度,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命运的高度来观察,分析和论述经济问题。他说:“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2)这说明邓小平同志把搞好经济建设,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根本的政治性任务,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的。

其次、邓小平经济理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后,在实践上不断地证明和补充,开始马恩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欧洲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并实现,后来通过对巴黎公社的研究并把目光转向东方后,提出了两个重要论述,对后继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马克思在其逝世前8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还保留着旧社会

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区分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的唯一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对东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研究,认为东方亚细亚式的生产方式的民族可以直接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恩格斯在1890年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他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及俄国的国情,提出了帝国主义论并成功地领导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不仅如此,列宁的伟大还在于,他在领导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再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后来各国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俄国革命胜利后列宁受马、恩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主张在俄国‘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使亿万人民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但“战时共产主义”虽然巩固了新生政权,却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1920年苏俄农业产值比战前下降了一半,工业产量仅相当战前的1/7,基本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对此列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了”,遂克服主观上的冒进,采取了符合俄国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社会经济的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社会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年经济增长率16%以上,社会总产值是1913年的17.2倍,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早在中华苏维埃和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作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亲往兴国调查,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经济理论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包括逐步明确中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逐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逐步科学地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总之,邓小平经济理论创造性地、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内在动因

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直接动因。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早在1949年6月毛泽东就说:“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一个伟大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4)但自从1953年后,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削足适屐,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民族危机,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和东欧问题进一步暴露,1955年毛泽东公开提出“以苏为戒”,并开始了他漫长的探求,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奇迹,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避免了强制剥夺资本而引起的社会动荡;采取农业合作化等多种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突破了以土地和企业国有化为标志的一举过渡的模式;把生产关系的改造与人的思想改造结合起来,在进行所有制改造的同时,把私有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成功地发展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但1957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对国家和党的政治生活作出了脱离实际的错误判断,“左”倾思潮越演愈烈,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犯了“急性病”,错误地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造

成了党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严重失误,导致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特别是庐山会议以后,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在毛泽东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煽动和操纵下,中国社会导致十年大**,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经济建设造成空前的浩劫,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原则性和创造性,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的复出,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求实精神,百折不饶的改革意识,临危不惧的革命胆略,领导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邓小平经济理论就是在拨乱反正后对“文化大革命”浩劫的反思中逐渐形成的。

其次、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深刻的变革,可以说是较大规模的历史变迁。在经济体制上,由原来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和富有效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建设战略上,从单纯重视经济发展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由外延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向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要素质量及效率的集约型、减量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这些根本性的转变,使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旺盛活力,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邓小平经济理论就是在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概括中形成并指导实践的,可以说,正是有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正确指导,我国才踏上了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我国外部环境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环境逐渐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政治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二战后,由于当代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在全球范围内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情况、新思维、新动向、新判断。

20世纪80年代末的国际风云变幻令世界目不暇接,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以及前苏联解体,二战后长达40年的冷战似乎一夜之间便烟消云散。然而冷战后的世界并没有像许多人所预期的那样,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相反,各种复杂交织的因素不仅 使大国间的关系重新调整,同时也使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社会仍处于一个冷和平、高风险的环境之中。江泽民对此有一个精辟的概括:“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动荡、分化、改组和向多级化发展的新时期。”(5)我们如何在当代瞬息万变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现象中,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洞悉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认识当今世界基本特征,对国际政治经济态势作出科学判断。

首先是对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什么是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质上既涉及个人利益,更主要涉及全人类利益与命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世界发展中无法忽视的客观存在。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多次讲到:“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是对当代世界主题的一个新的判断,这个判断改变和突破了过去我们曾作出的两个判断,即“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迫在眉睫;“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用革命制止战争”。综观上世纪的发展,世界主题在70年代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70年代以前,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这个阶段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二次

世界大战和无数次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这是一个风暴的时期,二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先后有90多个国家宣告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战争与革命的风暴过去了,世界大潮转向和平与发展。

和平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第一主题,这是当代人最为关切的一个重大问题。战后科学技术首先在军事领域发生重大突破,出现了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和先进的运载工具——各种射程的导弹。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奉行实力政策,进行核军备竞赛和冷战共处,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有5万多颗核弹头,爆炸力相当于1万5千米加(百万吨),可以把地球毁灭几次,美苏对准对方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对方40—60次,打起核战争来不会有赢家,这反倒使对方谁也不敢轻易动手,这样为战争而作的核竞赛反而成了制约战争的力量,世界出现了和平的现实前景。

当代世界的另一个主题是发展,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的发展民族经济。由于几百年的殖民统治,南半球发展中国家与北半球发达国家经济贫富悬殊,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任务更加迫切,所以,发展是很重要的主题。邓小平经济理论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述,这就是发展,这是它的核心。

其次是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世界政治格局已从美苏两级转变为多级,中国是其中的一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社会变革都有其根本性的经济原因,冷战后多级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也不例外。全球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冲破了僵化教条的经济体制,抛弃了封闭自足的合作机制,经济出现多元化,各国在经济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依存度空前增加,国际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多级化政治格局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

第三个新判断是对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重点的转移,从军事斗争、意识形态的斗争转变为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关注国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第四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生产诸环节联系的强化,从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经济向整体性、综合化方向发展,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整合效应,经济全球化加速。

面对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国能否在如此重大的历史关头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学习、借鉴、分析与吸收其他国家的一切有益经验和有价值的成果,研究新时代所带来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社会变革,在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力量之间,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抉择,这始终是邓小平所考虑的,他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 新态势,科学地分析和阐明了我国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强调指出:“我们既面临着机遇,又遇到挑战”。他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

邓小平经济理论正是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形成的,它牢牢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形成了有科学根据的新观念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一九七九年十月四日)

【3】1890年8月,恩格斯应德国社会活动家奥托·伯尼克的请求,针对当时德国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缺乏统一认识的状况,明确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4】《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5】《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143页

第五篇:邓小平的三个历史角色

邓小平的三个历史角色

1997年2月19日,当93岁的邓小平去世的时候,中国这艘东方巨轮已经驶过了“历史的三峡”中最惊险的一段。在去世之前的二十年,他一直是中国改革大戏中的“男一号主角”,而去世后的十年,他的思想仍然在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走向。

坚持者

邓小平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中将已经在意识形态的沙滩上搁浅的中国重新推入商业运动的大海的?其艰巨与反复,恐怕是后来者很难体会的。这是一个在必须坚持的时候,毫不含糊、分寸不让,而需要迂回的时候,身段无比柔软的政治家。

1978年底,召开了一次“全国科学大会”。

在大会上,邓小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论述。科学大会报告的起草人之一胡平回忆说,报告在党内高层传阅时,有人建议把此句改成“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队伍”,邓小平听了汇报后,只说了10个字:“这处意见一个字不能改。”后来出任国家副总理的李岚清当时受命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谈判引资事宜,美方提出经营(jointventure)概念,“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是一种互利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李岚清的第一个反应是,你是大资本家,我是共产党员,我能同你“结婚”吗?他当即将谈判做成简报,上报给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都在报告上简单地画了个圈,意思是“看到了”,但是态度是没有的,只有邓小平批了几个字,“我看合资也可以谈嘛。”

1981年前后,中国出现第一次宏观调控,三年前上马上的上海宝钢项目受到重大争议,一些人大代表联合提议让项目下马,一些已经签订的合作也被迫中止,《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用了一个很疑问原标题:《上海真的需要钢铁吗?》。便是在这一时刻,邓小平一锤定音,终于保住了这个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工业建设项目。

在1990年之前,邓小平事无巨细,管理半径非常之大,他要为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合同定性,要为首钢与地方政府的纠纷排解,要为松下幸之助的进入中国牵线,要为荣毅仁的中信公司护航。在做出所有决定的时候他唯一考量的标准就是:它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进步。

迂回者

邓小平被称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过,他并不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先知”,相反,是一个最善于审时度势来改变方向的智者。李光耀曾经评价说,“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5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一度想靠大量引进外资来振兴中国的经济。在他的指示下,中央政府曾经策划过一个庞大的10年引资计划,计划引进600亿美元的外资,其中包括了120个大型项目。他委派谷牧等人遍访欧美各国,寻求合资意向。然而,这个浪漫蓝图很快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邓小平很快就改变了思路,他当即决定在南方———那里有中国大陆唯一的外来资本跳板香港———设立“窗口”,通过特区的方式逐步地引进外资。而在国内改革上,一方面加快国营企业的体制松绑,另一方面对民间经济的活跃持乐观其成的放任态度。在处理任何突破性事件时,邓小平往往采用的是“拖一拖,看一看”的态度。

他对傻子瓜子年广九的处理方式就很让人印象深刻。年是安徽芜湖的一个小业主,1979年,因为生产兴隆雇佣了10来个雇工,国内媒体开始热烈争论他是不是个资本家,是不是在搞剥削。这是一个看上去很小,但其实却很严重的争论,当时国内类似现象已非个例。如果认可,则违背《资本论》的“经典论述”,如果堵死,则民间经济发展无从谈起。邓小平用的办法让所有人都感觉意外,他说,“不能动年广久,一动就人心不安,群众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第二年又有人将年案上报到他那里,他只批了6个字,“放一放,看一看”。

这一放就是7年。到1987年,雇工超过8人的民营工厂比比皆是了,在那一年的中央5号文件中,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数才被“允许”彻底放开。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当时,关于特区的争议如火如荼,有人报告中央,在深圳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共产党的,其他都已经变色了。在考察期间,邓小平马不停蹄走遍特区,一路上不讲话,不表态,参观时也很沉默,不露声色。到蛇口工业区时,袁庚汇报说,他们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整个工业区的口号。在那时,这也是一个很敏感的、明显带着铜臭气的口号。袁庚当场“将军”,自然希望老人家给一个明确的肯定。然而,邓小平眉毛一动,欲言又止。机灵的袁庚只好用自问自答的语气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

此言一出,全场大笑。主政深圳的梁湘一路陪同,总是希望邓小平给予一个肯定的意见,邓小平对他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讲的这些情况我都装在脑子里,不过不发表意见。”

稳定者

邓小平逝世后十年,中国商业环境的变化早非昔日可比,但是,最重要的变革脉络和逻辑却似乎仍然未改。

中国之崛起终于成为了公认的现实,如今它已经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国有企业的改革命题在他去世十年后已经告一段落,或许如今形成的格局非当年所想,但是其大舍大得之策略却颇得真传;上海的繁荣也是邓小平晚年最关注的命题之一,他对这座城市所寄予的厚望正在变成事实。

不过十年以来,很多他没有看到的事件也正在考验着后来的中国改革者。他没有看到亚洲金融风暴的惨烈,没有看到人民币面临升值的惊险,没有看到垄断性行业次第开放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也没有看到互联网经济对全球和中国的冲击。

中国仍然在“历史的三峡”中航行,我们也许将一帆风顺,也许将遭遇更险恶的激流。然而,邓留给中国的“思想遗产”,即仍然散发光芒。从1978年到1997年的二十年中,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的起点始终是“中国不能乱”。这也是中国改革最后走上了一条非比寻常的渐进式道路的原因。

他在晚年更是一再提及“稳定压倒一切”、“共同富裕”以及“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大议题,这些思想与当今中国打造“和谐社会”的理念宛若一体。

1986年9月,邓小平在谈论中提及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当时完整的表述是:“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至今我们仍然艰难地行走在他的这段语境之中。

下载邓小平的历史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的历史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书笔记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书笔记 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际,读到了由龙平平、黄亚洲、张强、魏人联合创作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值此,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于本月8号开始每晚黄金时间段在全国首播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每晚两集......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一)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片子有新闻记录片的风格。再现了当时重大历史转折时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毛概课上观看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前两集,整部电视剧有48集,说实话,我以前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但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的确经典,课后看了几集电......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院系:外国语学院姓名:黄亚菲学号:2013415848 最近一直在追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看完后感慨万千,心潮澎湃。虽然才看到四集,但已经被邓小平在经历......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观 后 感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四班 2013101156宋丽莎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年,在国庆节期间进行了宣扬国力的阅兵仪式,在观看途中感慨道我......

    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

    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 在尚未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社会主义科学,经过一个学期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的学习,终于了解了这是一......

    读《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有感

    读《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有感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苗键强 2011010645本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孔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