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医疗建筑住院部公共空间特点
我国医院建筑发展阶段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医院建设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建设时期。国家每年用于医院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200多亿元。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全国拥有的医院数量约在1.8万所,注册登记的医疗机构在29万个,总床位数达到330万张。医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大量大规模医疗建筑的出现给医疗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水平提出了更大挑战,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
(1)医院建设布局不够合理,原有医院建筑受到巨大冲击。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医院建筑建设时期较早,许多建筑均面临改扩建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郊区城市化造成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使得医疗资源日益紧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医院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形式在改扩建过程中遇到难题。
(2)医院规模的增大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由于建设规模的需求,一般大医院在病床规模上不断扩大,从800床增至1000床,后增加至1600床,有的甚至达到4000床(如四川华西医院)。由于大规模医院往往在城市的核心地段,再加之建筑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得建筑对周边的城市交通、停车、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3)医院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目前的医院建筑设计中,往往还是以满足当前治疗水平为基本出发点,更多考虑如何处理各种流线,在建筑空间与功能设计上欠缺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4)建筑空间缺乏“人性化”关注。在现代医院建筑中,功能和流线往往成为建筑解决的重点,以及医疗设备技术的需求,而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合理性方面,缺乏对患者心理方面的考虑。
现代医院建筑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发展阶段。信息化与城市化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医疗制度的改革均已成为我国现代医疗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无论从建筑演进、理论发展还是空间模式的变化,医院建筑的内在发展始终离不开其最终的围绕核心——人。
第二篇:住院部医疗质量考评标准
表1、住院部医疗质量考评标准
年月日
考核
内容
分值
要求
考核检查方法
得分
质量
管理
制度
和
组织
科室有工作制度,有各级人员职责。对核心制度有所了解,科室设有“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分工合理。
查看文字资料,无制度扣1分,无组织扣1分。对核心制度不知晓扣1分。
医疗
质量
自查
实行质量监控,每月或每季度一次医疗质量(病历质量、医疗安全等)自查,结果有记录,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和整改意见。
质控员介绍质量自查情况;查登记本;未开展工作扣2分;无记录扣2分。
三级
医师
查房
制度
管床医生每日查房不少于2次,二级医师日常查房每周不少于2次,三级医师每周查房不少于1次。普通病人入院24小时内有二级医师查房,有一天内有三级
医师日查房,病危病人要求上级医师随叫随到,病情允许二级医师8小时内,三级
医师24小时内完成首次查房,病危都病情随时记录,病重者至少1天1次记录,病情稳定后3天1次记录,慢性病者至少5天有1次病程记录,经治医师首次入院录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抽查院病历。,访问在院病人5人,一处未完成扣1分;入院一天内无上级医师查房扣2分;上级医师无签字一外扣1分;未及时完成病历书写或记录一分扣2分,查房病程记录不确切或不规范一外扣2分。
急诊
会诊
制度
急诊抢救在5分钟内到位,急会诊在15分钟内到位,平会诊在24小时内到位。
抽查会诊单;讯问当天收治留住病人;查投诉意见,一次不到位扣2分。发现一人不及时扣2分
疑难
病例
讨论
一般患者住院3天确认;疑难危重病人一周内未能确认者应有合乎讨论意见记录;特殊疑难危重或新技术、新业务病例要求有全科或全院讨论记录。
查住院病历;发现1全未做到扣2分
死亡
病例
讨论
死亡病历在一周内讨论,并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师主持;内容包括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及参加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讨论意见记录。
查科内死亡登记本,到病案室核对本科的死亡病例,发现一例未讨论不得分,讨论记录不全一外扣2分。
围手
术期
管理
制度
严格执行手术分组管理制度,对中、大手术要有术前讨论意见,疑难危重或新技术、新业务手术除需科主任签字外还要上报医务科备案(查完成常规的术前准备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术中手术不良后果的预防与抢救是否及时;术后医嘱是否合理正确,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否即时,手术记录及时完成)
查手术病历,一例未执行手术分组管理制度扣3分。术前小结、术前讨论、手术同意书等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一项未完成扣2分;术后医嘱不合理,不及时一外扣2分
临床路径的实施
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程,入径率要求达100%。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要填写临床路径表单、治疗、检查、护理等
按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进行。
未制定临床踒的病种扣2分,查病历,一例没有实施临床路径损耗0.5分。
病案质量
病历所有项目按时完成,书写符要求(按病历评分标准);抢救成功率>100%;三日确认率>95%;入院诊断准确率>95%;手术前后诊断准确率>95%;临床与病理诊断准确率>90%;治愈好转轨>95%;
处方书写合格率>98%;传染病登记与报告三日内报告率100%
抽查住院病历,按其病历书写质量标准评分;一外不合格扣0.5分,一份丙级病例扣10分。
合理用药
抗菌药使用轨<60%;I手术切口预防抗菌药使用率<30%,其中时机合理率>90%,疗程合理率9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抽查在院病历一外不达标扣1分发现一外用药不合理扣1分。
合理用血
申请用血有指征,有谈话记录,输血前偹有记录。
一外不符要求扣2分
心肺复苏
评估、开放气道、应用简易呼吸器、胸外按压、操作后处理。
以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价标准扣分。
表2、手术室、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考评标准
年月日
基础质量
考核内容
分值
要求
考核检验方法
得分
质量管理制度和
组织
科室有健全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有工作制度,对核心制度有所了解。有各级人员职责。科室设有“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分工合理。
查看文字资料,无制度扣2分,无组织扣2分。对核心制度不知晓扣2分。
医疗安全
建立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实施手术安全核查与风险评估。坚持执行查对制度,对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发现差错及时登记发生医疗事故及时上报。
查看文字资料,未建立相应制度和程序不得分,抽查医生和护士对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的知晓度,一人不知晓扣1分,检查手术安全核查与风险评估执行情况,一例不合格扣2分,查差错登记本、讨论本,如差错未登记或上报一起扣2分,急救会议
参加临床插管抢救5分钟内到位,急会诊15分钟到位,平会诊24小时到位。
查投诉意见,发现一次不及时扣2分。
医疗质量自查
实行质量监控,每月或每季度一次医疗质量自查(病历质量、医疗安全等);自查结果有记录、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和整改意见。
质控员质量自查情况;查登记本;示开展工作扣2分;无记录扣2分。
麻醉前准备
术前麻醉医师访视病人;告知麻醉风险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危重病人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认真制定麻醉计划;坚持病人入室后查对制度;麻醉药品、器械及急救药品、急救器械准备齐全、性能良好,保证随时应用;急诊手术麻醉医师接到通知后10分钟内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
抽查病历结合现场检查,查麻醉术前访视单,知情同意书、危重病人讨论记录,查麻醉计划,发现一处质量缺陷扣2分,三处质量缺陷不得分。
术中麻醉
严格无菌操作,麻醉者坚守岗位,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麻醉方法选择适宜、麻醉质量符合手术的要求;有和抢救意外的措施,并能及时正确处理。
查病历麻醉记录单,现场检查,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麻醉术后
无麻醉差错、事故及并发症;麻醉死亡率为零。麻醉记录单准确、完整、真实;麻醉结束后认真整理仪器设备、补充药品;按要求做好术后随访工作并有记录,术后由麻醉医师将病人送回病房并与病房医护人员交接。
查病历麻醉记录单,现场检查,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麻醉质量和效果
术中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舒适无痛,提供的手术条件。
现场调查医生、病人。一例不合格扣3分。
医院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院内感染的各项制度,无菌物品按要求存放和使用,有消毒灭菌日期,有效期限7天。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操作性废物放入锐器盒,标识清楚,医疗垃圾当日清理,放入内医疗垃圾箱。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要于24小时内报告医务科,并登记。医院感染发生率<8%。
发现一处不合格扣2分。
心肺复苏
评估、开放气道、应用简易呼吸器、胸外按压、操作后处理。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价标准扣分。
第三篇:住院部医疗质量万里行
住院部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计划
根据医院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工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全面开展和创建“三好一满意”活动,继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现就我科工作布置如下:
一、工作目标
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卫生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牢牢把握卫生事业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在院委的领导下巩固和扩大我科工作成果,加快卫生服务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科室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认真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科工作改革与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工作思路
2011年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中蒙西医结合的特色住院部建设,认真学习社保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合理利用我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使住院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1、严格服务态度,与经济挂钩作为一切服务的起点。
2、搞好科内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多思路的学习及活动增加科室向心力与凝聚力。
3、有计划对本科医师进行全科医师模式的培训,需要
院委规划和支持。
4、科内积极支持中医、蒙医及中蒙西医结合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蒙医药特色和优势做出贡献。
5、有计划地开展农合、社保报销制度学习培训,努力做到知制度、用制度、守制度。使干部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6、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激发全科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争优秀创先进。
7、全面开展好“三好一满意”活动,举全科之力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的好科室。
住院部
2011.6
第四篇:建筑特点
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展厅的灯光都不那么刺眼,但由于房间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光线,所以整间展厅不显得那么的昏暗。
四周围的落地窗旁都放置着长凳供游人休息,人性化的设计处处可见….而上海博物馆用的是自动灯光,人走近展品的话就会亮灯,人离开了就会熄灭。但要是走累了的话只能走出展
厅到外面长椅上去休息。一下车就看见了那气势磅礴的建筑群,灰白的复古风格融合传统与时尚为一体,大气而不失典雅精致,使人一到门口就禁不住想到里面去一看究竟。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展厅都在这条神秘走廊的一侧,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时空交织处
拙政园 屋顶运用了很多几何图案来表现空间感值得称道。
建园特点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
一、楼
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大屠杀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的丛葬地。该馆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
1、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
2、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3、它叫标志碑,外形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着南京城是在12月13日沦陷的。碑的上端刻着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碑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坑,坑内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鹅卵石,寓意着纪念馆是建立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4、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5、“和平大钟”由旅日华侨林同春、林伯耀等14位爱国侨胞捐资在南京铸造,以铭记历史教训,祈祷世界和平,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6、是东南大学齐康教授精心设计的,每一处都蕴涵庄严和肃穆。据在铺设现场的朱成山馆长介绍,这条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设计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由222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重要证人脚印铜版以及178块光铜版相间铺设而成。我们从万人坑遗址看过来,注意到这条路上有的脚印只有一只脚,有的少了一只脚趾头,这足以说明日本法西斯所犯的残暴罪行是不可饶恕的,应该向我们有个郑重的交代。看着这条路,我们感觉这不是用铜版铸成铺成的,而是用30万遇难同胞的血肉和泪水浇铸的,我们不忍心走在上面,担心惊动那些冤屈尚未安息的灵魂。作为我们年轻一代,当将这段历史铭记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国家强大起来,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以告慰那些死难的同胞。
7、“古城的灾难”。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长明火”等一个个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的。它们表达的主题为悲与愤。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墙上弹痕累累,墙体的左上角虽然被炮火震开了裂口,但仍然刚强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为中国人民在侵略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后半截,刀的截面处作了颜色处理,好像仍残留着遇难者的血迹,刀面上刻着“300000”的数字,寓意为侵华日军曾经在南京杀害了30多万人。这尊象征着遇难者的头颅高2.7米,直径为2.5米,重达2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那座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长7米、高2.75米、重5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这两尊青铜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吴显林设计,南京晨光机械厂浇铸的。整座雕塑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间特大惨案。
8、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并配有中、英、日文字说明。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和电影(厅内近200座位的电影放映厅全天用中、日、英三种文版循环放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纪录片)等多种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此外,该馆院内还有约翰.拉贝日记资料展览和东史郎日记案资料展。这两个展览用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分别从一个德国人当年在南京所记录的日军暴行和一个曾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所记的日军暴行史实,再次真实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特殊的证言展览。
从2005年起,我们在做了新馆陈列布展时,从建筑设计和陈展设计之初,就开始把握如何“采光”和“用光”。我们受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国内陈展设计先进的博物馆,大胆采用人工光源的艺术手法启发,在奉行自然采光与人工采光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从陈展效果出发,在大幅度地采用人工光源的前提下,适当地选用自然光源。主要体现在三处:
一是把好入口处光源的逐步减弱变化。从博物馆的服务大众的功能上来说,凡是优秀的陈展艺术,一定要首先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和舒适度。我们在门厅设计上,采用了自然光源,适应观众从自然中走进博物馆的光源需求。在进入情景中庭的“战火中的南京”时,我们便采用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相结合,让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有一个光的过渡。由于台阶的落差和自然光线的变化,特别是傍晚夕阳西下时,一缕阳光穿透门厅的玻璃墙,穿过情景中庭敞开的入口,远远地投射在复原的高大城墙上时,形成了只有在影院中才能看到的一束投射光束,十分奇妙和独特。只有当观众走过了情景中庭,转身进入序厅开始,才完全进入人工光源区域,感受沉重压抑的氛围。
二是展厅内遗骨坑复原上方的“苍天有眼”的局部自然采光,它原来是展厅建筑材料的出料口,巧合的是它正对着遗骨坑中央。陈列设计时保留了这个出料口,加盖了玻璃封盖,并在室内做成聚光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用光环境景观。
三是尾厅的“一道天光”自然光线的处理,倒是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等人事先的创意,在建筑外形上是一把断裂的军刀,在展厅内部,它是唯一的被设计为自然采光的一条天际线。在与整个展厅的灰黑色氛围及较暗的人工采光的比较中,形成了强烈的光亮,使观众仿佛看到了一种光明,一种希望,这种环境被用在陈列设计的结尾部分是合适的,通过对具体展品的处理和对这一特殊空间的塑造,形成了个性化的新的亮点。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折断的军刀”寓意
扩建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以军刀造型示人,以控诉侵略者的罪行。
据何镜堂介绍,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寓意日本法西斯侵华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
设计者说
新建纪念馆有五大特点
昨日,本工程的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向记者揭开了该方案的神秘面纱。
百国文字
写上哭墙
参观者在入口处将会看到长明火把,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哭墙,哭墙上用100个国家不同的文字写下“300000遇难同胞纪念馆”,旨在让来参观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明白,给人震慑之感。
枯树卵石
象征哭诉
参观者随后进入和平广场,场地内布满枯树、卵石,人踩在地上能听到沙沙作响之音,象征着无声的血泪控诉。
万人坑旁
要设碑林
参观者进入万人坑,感同身受杀戮现场,这是展览的高潮。设计者着意在万人坑旁边增设碑林,以高矮不一的坟墓营造祭场的感觉,国殇的气氛。
水中蜡烛
铺“烛之路”
参观者随即进入冥思厅。该厅中间为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蜡烛铺设烛之路,两边是镜面玻璃,烛光在镜面的反射下使空间得到无限延伸。
纪念碑形
状如“犁”
人们随后到达和平公园。公园内建有南京大屠杀纪念碑,纪念碑以黑色花岗岩为基座,透明水晶体顶端消失在空中,为亡灵铺就通天之路。纪念碑形状如“犁”,以铸剑为犁的设计理念寓意不再有战争。
图:
冥思厅室内。
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上海博物馆用地0.8公顷,建筑总面积38000平方米,由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构成,建筑高度29.5米,从高处俯瞰,上海博物馆圆顶犹如一面硕大的汉代铜镜,若从远处眺望,新馆建筑又仿佛如一尊青铜古鼎,默默承载起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的完美契合,在室内装饰上也得以充分的表现,大堂扶手栏板均由回首卷尾的龙纹图案组成,均胎息于商代青铜器的龙头、当作沿着石阶,登堂进入博物馆时,将会领略到推开历史之门的沉重和喜悦。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驰名中外,庄重肃穆的青铜馆在1200平方米的展室内,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许多流传有绪,具有盛名的重器和近几年获得的名件构成了青铜馆展品的特色,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当时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青铜馆内用具体、典型的实例、完整地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3世纪古代社会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青铜器雄伟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史料丰富,书体优美的铭文和高超的铸造技术,显示了绵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国古代青铜器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顶部为圆形,底部为方形,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暗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传统文化融和时代精神,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 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第五篇:公共空间讲文明
第一、安静从小事做起:尊重自己,读书学习以静制动;尊重老师,课堂听讲安静认真;尊重同学,自修复习宁静为主。还要做到图书阅览安静、集会就餐安静、轻声慢步过走廊等等。不得大声喧哗、扰人,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妨碍别人。
第二、安静从身边做起:心中能自省,与困难相遇沉心静思;心中有家人,与父母交流平心静气;心中有集体,与同学相处和气冷静;心中有他人,处公共场所有序安静;心中有社会,帮助弱者平静无功利。
第三、处处讲文明:尊重自己,仪容仪表大方得体;尊重老师,礼貌问好虚心求教;尊重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尊重他人,文明用语宽容待人;尊老爱幼,懂得感恩学会爱护。
第四、时时有公德:心中有秩序,排队上车耐心等候;心中有规范,交通规则常记心中;心中有他人,礼貌用语时常运用;心中有爱心,主动让座热情帮助;心中有社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心中有公德,公共卫生绝不侵犯。
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如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而“公共空间意识”是指公民的公德之心。
楼道宿舍等公共空间,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避免?我们每天都穿梭往返于不同的空间。有的空间是私密的,比如个人住所。有的空间对所有人开放,比如广场车站。还有一种公共空间,一般情况下只属于少量特定人群,比如办公室、宿舍、楼道等等。
楼道宿舍等公共空间,有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避免?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发表意见,大家历数许多发生在公共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其中,一位读者寄来的长信令人生出很多感慨。这封信的标题叫“一封求救信”,是说他们小夫妻俩自从搬进新居两年来,一直被一户人家堆在楼道的大量杂物所烦扰。问题看似不大,却很折磨人。两年来他们也想尽办法,比如主动和对方沟通,自己动手搬移,找到社区调解„„但一直毫无成效,徒增了烦恼。这位读者在信的末尾询问:我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这个问题我思考很久,却发现真的不能给他提出有效的建议。现在,私人空间越来越受法律保护,公共场所也有城管、交警、市政等执法部门“综合治理”。可是,发生在宿舍楼道等公共空间的侵权,应该由谁负责维护管理?总不能老为这些事去打官司吧。
我发现,有的时候,文明只对讲文明者有效,道德也只会让有德者自勉,除了这些“软”的约束,我们的社会可能还缺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