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部加协会的意义目的及注意事项
推行“支部加协会”模式
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同频共振
“支部加协会”是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农民自助服务性协会,并在协会中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以党员为骨干,以农户为基础,以专业协会为依托,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的工作模式。
一、“支部加协会”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协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它把多家农户组织联合起来,发挥群体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协会的带动下,引进推广适合本地条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将成功的致富经验推广到会员及农户中去,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支部加协会”是提高基层党组织“三力”和农村党员“双带”能力的有效载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领导核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更要体现在统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体现在引导农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上;体现在吸纳农村各方面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使自身成为人才高度密集的先进组织的能力上。“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有效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载体,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由直接决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由直接创办经济实体变为创造生产发展条件和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支部加协会”是确保专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我市成立的各类农村协会发展状况来看,农村专业协会是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但有部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在经营中遇到农民培训和资金筹措等困难,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有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将其与农村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的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实践证明,“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为实现这种结合找到了一种有效抓手,适应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四、“支部加协会”是实现农民得实惠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必须着力解
决好“如何把千千万万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如何把农民生产的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两个方面的问题。“支部+协会”通过不断向农民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支部加协会”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协会的原则,切实加强党对协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具体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而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的引导、舆论上的监督、工作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切实保证协会独立自主地发挥职能作用。
2、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坚持会员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管理制度和自主经营、自主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让广大会员和农民群众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3、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原则。农村专业协会的成立,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由旗民政部门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
理条例》办理注册登记;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依法办理企业经营执照。对已经建立的农村专业协会,进一步规范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发挥其在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户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原则。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多形式、多主体发展,引导农民围绕特色农畜产品建立发展各种购销专业协会,围绕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加工型协会,围绕推进农业科技化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注重在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协会,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建立协会,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建立协会,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建立协会,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建立协会。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实行“协会+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不断增强组织活力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开展“支部加协会”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组织体制设置上,可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为保证协会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党组织和协会的关系。二者是在工作中是领导、指导和服务的关系,党组织不能代替协会的职能,协会也不能行使党组织的职能。其次组织体制设置上应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即协会的领导组织中应有村党支部成员,村党支部成员中可以吸纳优秀的会员党员,但不宜采用“两个班子,一班人员”的模式。
2、在工作形式上,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支部加协会”的发展要贯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一要围绕搞活流通,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引导农民重点建立发展各种购销专业协会。二要围绕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等方面,建立各类加工型协会。三要以推进农业科技化,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
3、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先抓试点,不宜搞“一刀切”。要先从试点开始,逐步推进。试点的选择,既可以选择作用发挥较好的协会,也可以选择特色产品相对集中、尚未成立协会的乡镇或村,还可以选择群众成立协会的积极性相对较高的乡镇或村。旗委将选择复兴镇、三道沟镇、三岔河镇、新发乡、音河乡、孤山镇东山屯村、红花梁子镇两方六村等作为“支部加协会”的试点,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规范协会的各项工作,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试点工作中,旗直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支持。
4、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应先以服务为主,逐步向经济实体转变。目前,协会还不宜搞成经济实体的模式,应以服务群众为主,通过协会服务作用的发挥,增加农民收入,获得农民的认可。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群众性的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支持协会在提供种子、设备和销售产品等环节收取合理的费用,实现以费养会,不断发展壮大,确定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支部加协会
走支部加协会路子积极拓宽全县农村基层党建
工作新思路
中央组织部组织局、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联合调研组 对四川省“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进行调研后认为:四川省推行的“支部加协 会”的工作模式,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 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农村 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重要载
体;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县在党建工作中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 思路,不断丰富和深化“十强百富”示范工程,深入开展机关与支部结对共建活 动,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 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进一步增强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快我 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的步伐,在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
中,应积极在我县推行四川等地“支部加协会”的典型经验及我县福星红砚村和 南安园村走“支部加协会”的成功路子,积极拓宽我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思
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有效地深入到帮民致富的产业活动中,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思路
“支部加协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 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让 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新的农村工作模式。这一模式,能有 效地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推进农村技术、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 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2年10月**县**镇**村村党支部借整村推 进参与式扶贫项目,及时组建了“福星红砚养羊协会”。协会起初总投入资金
43.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万元,协会贷款10万元,群众自筹3.52万元。共引 进山东纯种小尾寒羊416只(其中种公羊38只,基础母羊378只),投放到64户农 户,建成标准化羊舍64座,建青贮池65个。该村山地较多,一直分散的经营使得 收效甚微,近两年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共种植各类优质牧草1400亩,户均近10 亩,通过“六统一分”及“投一还一”的工作机制,两年已出栏纯种小尾寒羊
450只,收入达到23万元。“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使该村基层党组织增添 了活力,农民得到了实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支部加协会”的运作方式
1、党组织领办、创办协会,依托协会带动和服务农户。村党支部充分发挥
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依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布局,积极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协会。要注重在我县农业产业的运销、种植等关键环节建立协会,拉动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上新台阶;在我县产业链中精深加工这一薄弱环节上建立协会,提 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在我县最具优势的马铃薯、药材等主导产业上建立协 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在我县农民最需要种养殖及劳务知识等服务的项目上建 立协会,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具体工作中,大多是一个村党支部创办一个协会,并且按照规定程序实行 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对于我县马铃薯、药材
等一些规模大、地域广的产业,则由乡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协会,形成专业乡
镇、专业村的格局。对于我县马铃薯产销协会等一些规模大、会员多、具备建立 党组织条件的,要及时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努力做到协会延伸到 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扩大农村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坚持党管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服务。要把坚持党管协会 与坚持协会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结合起来,既注重加强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和指 导,认真解决协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组织保
证,又要求党组织按章办事,坚持做到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而不发 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强调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的引
导、舆论上的监督、工作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切实保证党员和群众加入组 织自由,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尊重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 发展”的原则。党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保证作用。村党组 织带领和引导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积极参与协会建设;指导帮助协会选举负责
人,为协会推荐各类人才;指导帮助协会完善内部组织体系。二是协调服务作
用。党组织通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为协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政策、信息以及办理证照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宣传动员作
用。党组织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转变观念,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加入专业协会。南安园艺村由党支部牵头,从县农技中心请来专业技术人
员,对会员采取讲座培训、现场指导、提供信息等形式服务。
3.把党员干部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一是让党员干部在协会中挑大梁。乡村党组织积极为协会推荐人才,帮助协会选 配负责人。这项工作也要引起全县各级部门的重视,根据甘肃省《关于开展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点示范工作的意见》,要鼓励行政机关、事为单位人员或科 技人员离岗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县人事部门批准,保留原身份、职级 待遇,并充许其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取得相应的报酬;二是加强 教育引导。党组织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开展培
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党员干部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为协会 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福星红砚养羊协会,每个党员和养殖大 户对口扶持、带动5到10户农户,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 务,很快形成了规模养殖及种植。目前,养羊、种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 是开展“双向培养”。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协会发展中,积极开展“双向培 养”,使一大批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一大批符合入党条件的致富带头人 加入了党组织。**园艺蔬菜产销协会的26名党员会员都掌握了1-2门适用技术,15名党员会员已成为全村致富能手,有4名致富能人被培养发展成了党员。2003年发展的3名农民党员中有2名是致富带头人。依托蔬菜产销协会,有效地推动
了园艺村的脱贫致富步伐,村党支部先后被地、县、镇各级党组织授予“农村优 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4.加强对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始终坚持服务农民群众的发展方向。规范协 会的经营管理,保证协会始终沿着服务群众的方向健康发展,党组织要主动帮助 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协会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在推广新技术、传授 新技能、指导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会员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按照“双方自愿、互 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支持协会在提供种子、设备和销售产品等环节收取 合理的费用,实现以会养会,不断发展壮大。福星镇红岘村成立养羊协会,与养 殖户签订合同,由协会提供技术服务,并统一出售,每只羊出栏时协会提成**%,协会年增加资产**万元,不仅增强了协会实力,而且增加了集体收入。要
明确要求协会在开展活动中,必须坚持“五不”原则,即不得搞强迫命令,不得 违背大多数农户的意愿,不得低于市场价格压级压价,不得向农户摊派费用,不 得随意违反与农户签订的有关协议,以保证决不坑农、害农。党组织要指导和帮 助协会建立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协会章程、工作制 度等,使协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促进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引导协 会突出农民在协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为群众服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 务和最终落脚点,积极协调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各方正 当权益。
三、“支部加协会”的广阔前景
“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将使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
势有机结合起来,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能有效地改变我县部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更好地探索与创新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
主任、产业协会负责人“一肩三挑”的村级管理体制,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 农民增收。
1、“支部加协会”找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个有效载体,实现了农
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支部加协会”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 部进一步转变工作重心,站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支部加协会”使农村基层 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掌握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农村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农村党建工作的 生机与活力。
2、“支部加协会”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会加快农村经济结
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县现有的79个协会,都是根据各地区位优势组建 的,但由于部分协会会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带领农民创市场的本领不高。若依靠 党组织的优势,建立起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机制,会有 效促使一定的产业链条将农民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这一模式 会很好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户之间互助合作的能力,拓展农民增收的 渠道,促进全县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支部加协会”会引入市
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促进农村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同时吸引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农民对农业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园蔬菜产销协会在村
党组织的引导下发挥区位优势,引进资金3200万元,改扩建蔬菜批发市场50亩。据统计,2003以来,县、乡(镇)、村三级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带动农户 种植业结构调整800亩,已形成了当地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格局,带动农户356 户。
3、“支部加协会”不仅富了农民,还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全新的生产经营 模式使农民面对市场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农产品由自产自销走上产业 链条,直接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福星红砚养羊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895 元,比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高出200多元。福星村通过建立此协会,使全村 90%的农户养起了羊,全村人均年收入比建立协会前增加了350元。同时,在推 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的实践中,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一是通过把农民 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增强农民群众的发展意识,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听天由 命”的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通过实行民主、契约管理、开展互 助合作知识及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意
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诚信意识;三是通过建立健全农户间互助合作的各项 机制,增强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四是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能有效地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心思、智慧和闲暇时间引导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上 来。
4、“支部加协会”能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支部加协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农村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大批协会中的骨干分子和优秀会员被选拔到乡村干部岗位,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的结构,增
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逐步构建实用、灵
活、直观、便捷的培训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
术、信息和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他们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有效地解决 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支部加协会”的实践证明,它是农村改革发展中基层干部群众的又一重大 创举,尽管正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但事实证明,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要求,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我县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而 且可以更好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 政基础,从而取得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从我县福星红砚村及南 安园艺村“支部加协会”的成功路子可看出,这一做法很适应我县农村基层党组 织建设工作,具有较为普遍的推广价值。
第三篇:支部加协会典型材料
支部加协会典型材料
**乡***村地处**乡北部,有3个村民小组,户,人口635人。全村耕地面积1587亩,人平耕地仅2.5亩,属于典型的农业村。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想发展马铃薯产业,但村民一无技术、二怕亏本、三愁销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探索出以村党支部为龙头、马铃薯运销协会为载体、农户为基地的“村党支部+运销协会+基地”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做法]
***村党支部书记**同志担任支部书记2年来,他认谁了依靠协会发展马铃薯种植、建立农户基地的路子。2004年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创建了***村腾达洋芋运销协会,为充分发挥党员在协会中的骨干作用,选出党员彭永勤同志任运销协会会长,党员、运销大户韩发义同志任副会长。
多年来,支、村两委一直积极带领、支持协会搞好各项为民服务工作。针对农民缺少技术的实际困难,先后聘请了县种业公司、畜牧部门技术人员授课;购买技术资料700多份,对口发给种植户;举办或承办各种技术交流会3次、协会会员培训8次,参加人数达到800多人次;帮助困难户20多户,无偿提供种植60多亩;党员为协会提出合理化建议20多条,其中村党支部委员赵伟国提出的“大户牵头、参加自愿、集资入股、统一购销、定点加工、分散种植、统一外
销”的运作模式被协会采纳利用。
协会在党支部带动下,一方面引导农户改良马铃薯品种,促进新技术推广,相继引进陇薯3号原种10吨,全村实现了运销品种优良化。另一方面和部分公司联系,将种植户收获的马铃薯一批批运销到定点销售公司,价格从以往的0.3元提高到了现在的0.6元,使农户种植效益增加了一倍,农户种植热情普遍高涨。仅2009年,协会帮助农户销售马铃薯600多吨。随着运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协会组织得到壮大,协会成员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39人。***村现已达到年产1000吨的规模,成为全县知名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成效反响]
***村通过推行“支部+协会+基地”的工作模式,使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对接共振。
2008年以来,***村党支部被评为**乡基层党建示范点、农民群众满意的村党支部,运销协会被评为**乡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示范单位、先进运销协会,建设无公害运销种植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重点村、农业农村工作先进村、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第四篇:支部加协会建设新农村”活动
层台计生协会推进“支部加协会建设新农村”活动11月8日,走进遵义县龙坑镇谢家坝村,一栋栋独具黔北民居风格的农家小楼散落在坡下水边,远处田间地头,各式各样的蔬菜长势喜人。
谢家坝村是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前全靠群众自己肩挑背驮到外面卖。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谢家坝村计生协会组织大家成立了蔬菜分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培养大家的市场意识。
现在的谢家坝村家家户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蔬菜平均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万元田、千元院”的说法到处传。
这只是我省计生协会开展“支部加协会、建设新农村”活动的一个缩影。
2008年以来,省计生协会在全省开展了“支部加协会、建设新农村”百村试点活动,目前,试点村已达1000多个。
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帮助会员群众寻找发展路子,争取各种项目和资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环境。
遵义市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通村公路330多公里,维修水渠30多万米;金沙县岚头镇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一个2000亩的蔬菜产业基地,实现了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从江县洛香镇岩寨村计生协办起了股份制机制砖厂,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同时,各地通过积极倡导少生快富、优生优育优教等社会新风尚,积极参与“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群众传统婚育观念逐步转变,生活方式逐步趋向文明健康。
黔西南州成立了680多支村级计生协示范文艺宣传队,遵义市成立了“五生文化园区”宣传婚育新风,打造人口文化。
各级计生协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会员群众,坚持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环境卫生管护机制为重点,按照居住规范化、环境整洁化的总体要求,推动实施了改路、改水、改厕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第五篇: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
支部加协会 农民得实惠
中共汉台区委组织部
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理念,在全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铺镇、宗营镇和七里街道办事处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试点,把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机融合、良性互动,收到了支部巩固、协会发展、农民受益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顺应发展形势,引导创办协会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专业协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这些协会大多是在群众参与、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的,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会作用的发挥。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区委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试点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即以党支部为核心,专业协会为纽带,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广大农户为基础,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引导协会发展,实现支部、协会、群众的有机结合。在协会组建中,我们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完善已有协会的基础上,注重在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建立协会。在协会与支部的结合上,我们采取了四种形式。一是支部领办型。由支部牵头把专业大户、党员示范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领办、创办协会,党员示范带头,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户加入协会。二是支部介入型。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自发创建协会,农村党支部委员、党员按照协会章程入会,实现党支部对协会的领导。三是支部引导型。村党支部指导、帮助协会健全和完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规范其内部管理。在符合条件的协会建立党组织,保障支部对协会的领导。四是支部服务型。村党支部积极与协会联系,在协会与农户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协会和农户提供组织、生产、销售等服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这四种形式,共组建蔬菜、杂果、花卉苗木、优质稻米、养猪、养鱼、运输等专业协会14个,覆盖20个行政村,会员达570人,参与党员达112人,会员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二、强化服务指导,发展壮大协会
协会建立起来以后,我们注重加强对协会的组织引导、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不断改善协会发展环境,促进协会发展壮大。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组织引导。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有10名村主要干部担任协会领导职务,协会负责人中党员比例占80 %以上。在制度建设上,健全了协会代表会议、理事会议、监事会议制度和会员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加强了协会内部管理。通过村党组织与协会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工作等制度,在支部与协会之间建立起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在组织设置上,按照“支部分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以行业、产业等各类支部为骨干的新型组织网络。将党员在50人左右的村改设党总支,按党员所从事的行业和年龄等情况下设若干个党支部。先后将宗营镇上街、中街、范寨、赵庄和七里办事处马家坝村党支部改设为党总支,下设产业协会支部、流动党员支部和日常工作支部,改变了“一村一支”的传统模式。在有3名以上党员的协会中,单独建立协会党支部9个,有党员76人。跨村设立协会党支部3个,由产业重点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协会党支部书记。如宗营镇中街花卉协会,以中街村为中心成立党支部,辐射上街、新校、新桥等村,目前花卉苗木已发展到1000多亩,吸收会员150多人,有党员27人,建成了产、供、销为一体,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示范基地。
二是提供协调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在信息服务方面,投资建立网站,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等措施,畅通了信息渠道。在政策扶持方面,镇乡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协调解决协会发展中遇到的项目、资金、土地、活动场所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协调落实
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协调土地流转、解决周转资金等措施,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协会的发展壮大。村党组织为协会提供办公用房和启动资金,使协会达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章子、有人员的“四有”要求,保证了协会的正常运转。
三是加强指导扶持,发展壮大协会。按照“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从支持兴建基地、协助打造品牌、帮助开拓市场等方面,加大指导扶持力度,促进协会发展壮大。七里办事处胡家扁村党支部协调1000多亩土地,兴建莲藕生产基地,投资300多万元,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吸引农户到基地生产,并通过合作、招商等方式,发展基地的观光、休闲功能,把基地建成了集莲藕生产、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园。铺镇新铺村党支部以企业为龙头,建起了千亩绿色稻米基地,并帮助协会注册了“芳祥”牌商标,打造了国家级绿色品牌。目前,“芳祥”牌绿色稻米已远销全国16个省市。七里办事处马家坝村党支部积极为养猪协会会员联系购销渠道,与皇冠集团公司签订了购销协议,并协调信用社提供会员小额贷款20万元,促进了养猪产业的发展。
四是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农户入会。镇村党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宣传协会章程,消除群众疑虑。通过走访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等方式,动员和引导农户加入协会。试点镇、村共召开动员大会46场次,张贴标语400多条,办宣传专栏30多期,走访致富能手、产业大户120多人次,吸收会员570人,带动农户1200多户。
三、发挥协会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协会在党组织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是抓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协会党组织发挥会员技术优势,通过邀请技术人员举办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及时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信息和知识,引进、推广新品种,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增加生产效益。铺镇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86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使协会会员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二是抓服务,解决疑难问题。协会针对农户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的实际,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约束、成本控制、利润分配机制,实行统一生产经营、统一技术管理,解决了群众在良种选购、技术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宗营镇中街村蔬菜协会积极与区蔬菜站联系,请专家指导,选定种植品种,统一购买良种、统一技术管理,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菜农的收入水平。上街村养猪协会统一联系生猪销售渠道,使生猪销售价每斤高出农户自销价0.1—0.2元,每头增收20—30元。
三是抓帮带,帮助致富增收。协会党组织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经济上帮穷,把穷户变成富户,政治上帮富,把富人变成党员,增强了党员的帮带能力,提高了致富能手的政治觉悟。有68名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将13人发展成了党员。七里办事处马家坝村党员致富能手刘红艳,带动23户群众发展生猪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协会党员全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使他们掌握了致富技能。
四、支部与协会联动,初显生机与活力
“支部加协会”找到了农村党建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在增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显示了生机与活力。
一是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支部加协会”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掌握了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支部加协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形成了以养猪、养鱼、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为主的农村支柱
产业。
三是提高了农民素质。“支部加协会”,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实行民主、契约管理,开展经贸、法律、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建立健全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团结互助的分工合作机制,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把广大农民群众引导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上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是发挥了党员和致富能手的带动作用。“支部加协会”使党员和致富能手找到了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平台。他们在党组织的引导下,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构建了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培训服务体系,利用协会优势,及时向农民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信息和知识,锻炼提高他们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161名致富带头人经过选举,走上了村干部岗位,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