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回顾
在探索中积聚力量
——**医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回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受第一次阵痛的时候。在经历了1989年“六·四”**给国人带来的思想冲击后,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对改革开放十余年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逐步提出了新的创新的改革发展理念。随着这些创新的发展理念逐
步应用于实践,一些地方医院和企业开始大踏步地发展,随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作为部队医院,***医院党委一班人也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求索。1990年12月,医院院长***到任,新的党委班子随即成立。站在新落成的12层住院大楼前,面对着医疗人才极度缺乏、医疗设备十分落后的现状,医院党委感到发展之路举步维艰。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医院的发展步伐不可能如地方医院一样迈得那么大。应该说,“怎样探索出部队医院的发展之路,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是那时的医院党委思考最多的问题。在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部队医院的发展肯定面临着一个曲折与漫长的过程。
在领导“医院建设要抓思想建设,抓技术发展,院要有重点,科要有特色,人要有专长”“医院建设要注意吸收和培养人才”的批示下,医院确立了“科技兴院、质量建院”的建设思路,从改革制度、完善设施、引进人才三方面入手,迈开了改革发展的第一步。
首先,医院开始改革医院现有的制度。改革就是要使医院充满活力,这是医院党委对改革涵义的理解。在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端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多年沿袭下来的大锅饭,把平均分配改为以质定奖、以量定奖的奖罚分配制度后,医院逐步形成了“人人争先、科科创优”的良好氛围。医院党委一班人扭住“改革、进取、团结、奉献”这个八个字不放松,在医护人员中提倡“爱本职、爱医院、爱病人”和“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精神,要求医护人员把学雷锋与学习白求恩活动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并定期组织医院医生上街头进行义诊咨询便民活动,提高了医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扩大了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
其次,医院多方筹措资金,购进医疗设备。1991年,医院门诊大楼落成,原有旧房全部拆除,门诊所有科室同时搬入门诊大楼。1994年,引进岛津1000毫安x线遥控透视摄影系统,1996年新购置了美国ge公司产mx640全身ct扫描机;1994年6月,人工肾机启用,icu病房建立……到1996年医院医疗设备总值从1990年的10余万元攀升到了一千多万元。1999年1月,医院又投资51万元购进血液净化仪及水处理设备,成立血液净化中心。门诊大楼的落成和随后几年内各种设备的引进,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硬件建设水平,为医院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医院在人才建设上下功夫。九十年代中期,医院通过引进人才、院内培训、选送进修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医院医疗人才结构。先后招入地方医疗专业大学本科生30余名,选送进修人员150余人次,院内培训也逐步形成了一项制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医院在人才建设上下的功夫,从医院取得的各种科研奖项上就可以看出端倪,1991年到1999年间,医院共取得国家专利5项,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通过近10年的努力,医院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的医疗队伍,当初招入和选送进修的人才,现如今都已成为医院医疗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1995年年初,医院党委认识到,医院只有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水平才具备与地方大医院竞争的实力,才能保证生存求得发展。为完成医院达标上“三乙”的整体目标,医院组织机关三处部分同志组成“医院分级管理小组”,明确任务,拟定工作计划,为创“三级乙等”医院作了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工作。为使全体医护人员在此方面形成共识,院长、政委多次在不同场合向全体人员做动员。院长***的《医院三级管理》专题讲座,使大家认识到只有将“三级乙等医院评审标准”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医院的医德医风、医疗管理、医疗技术水平才有可能大幅提高,医院才能上档次,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同时,医院党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视医院大部分科室当时还处在“二乙”水平的现状,从而增强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忧患意识,激励了全院人员“争先创优达三乙”的决心和勇气。通过一年多的多方努力和精心准备,医院于1996年10月通过了**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评审组的评审,正式批准成为三级乙等医院。创“三乙”的成功,是医院发展历史上的一件承前启后的大事,它标志着医院迈开了进入大型综合性医院行列的第一步。
在进行院内建设的同时,医院还大力加强院外协作,并开始尝试性的引进新技术,走合作发展的道路。1992年9月,医院引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与**医院骨科联合成立了骨创伤外科,这是医院历史上的第一个院内外合作科室。同年10月,医院又与***合作在院内成立“近视眼矫正中心(中*合作)”。1995年1月,在中*医院友好专家的协助下,医院为两例高危患者进行肾移植手术。1998年12月,医院引进美国ok治疗近视眼新技术正式挂牌开诊。同时,医院加强了与**地区大医院的合作,加强了与驻地友邻单位的协作,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在**地区的知名度。1994年5月,医院被批准成为**市法医协
作医院。1997年,医院与**高速公路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高速公路急救中心,这是在全省乃至全国高速应急系统中第一次加入医疗队伍,医院也以优于地方医院的处突和应急医疗保障能力受到了高速公路管理局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展示了部队医院的良好形象。九十年代的十年中,医院在对外协作办医疗上虽然迈得步子不够大,也经受了一些小的挫折,但却为医院以后的发展,特别是在对外医疗上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医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十年是打牢基础、积蓄力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十年。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十年武警医院党委一班人的艰苦创业、开拓探索,就不可能有如今医院的辉煌成就。医院正是站在这十年的积累和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昂首步入二十一世纪,迎来了建设发展的春天。
第二篇:医院管理年活动回顾
附: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管理年活动回顾
1、护理部举行“三基”知识抢答赛(4月)
2、召开了管理年活动全院动员大会(9月)
3、开展“假如我是病人“的讨论”(9月)
4、开展“假如我是病人”的演讲赛(9月)
5、市卫生局副局长曹必君同志来我院进行“医德医风”专题讲座(9月)
6、全院召开“医疗质量”专题讲座(9月)
7、全院开展质控员培训(9月)
8、医务科编印了法律、法规资料(9月)
9、举行法律、法规培训及考试(9、10月)
10、副院长华力明召开管理年职能部门会议(9月)
11、编印管理年活动知识试卷两套,下发给各科室(9、10月)
12、发放管理年活动相关资料(8、9、10月)
13、编印“管理年活动简报”,定期上报卫生局(8、9、10月)
14、成立了四个管理年专项督查小组并召开专项督查小组会议
15、市卫生局领导来我院进行管理年中期检查,召开了总结大会
16、副院长华力明主持召开管理年中期检查质量安全分析会议并作了相应部署
17、医院开展护士长竟聘上岗
2005年10月18日
第三篇:简单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简单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面建设(1949-195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左倾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左”倾(“Left” deviation)(Leftism)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右倾
Right deviation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教条主义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教条主义 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第四篇:2006新媒体发展回顾
2006新媒体发展回顾
匡文波
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体。
网络媒体跳跃式发展
200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消息称,CN域名注册量逼近120万,位居亚洲第一,增长速度也居全球首位。2006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1.2亿人,仅次于美国的1.58亿,位居世界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宽频用户数已经超过了7700万,76.7% 的用户在40岁以下,用户对网上付费行为正处于逐渐接受的过程中。庞大的网民数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网络媒体跳跃式发展带来了机会。
1.网络新闻作品评奖
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对于网络媒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奖励,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它表明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也是对新闻事业的促进和发展。2006年第一次纳入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网的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新华网的网络专题《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集聚了新闻性、重要性、互动性和网络特色等多项突出优点,形式多样,为中国新闻增添了活力。
2.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难以逆转
笔者在2001年就预测网络媒体走向娱乐化,这在2005年7月CNNIC发布的报告中得到证实:网民上网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娱乐而不再是获取信息。2006年,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已经难以逆转。但是,无论如何走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网络媒体负有的沟通信息、传播观点、舆论监督的功能是不可推卸的。
3.IPTV的技术根基日益坚固
2006年2月开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铁通等主要宽带接入商陆续开始对ADSL2+展开测试。ADSL2+理论最大下行速率24Mbps,上行1Mbps,分别是第一代ADSL技术的3倍和2倍。三大电信运营商们快速升级ADSL2+是为了对应IPTV等业务拓展的需要。
2006年9月23日,中国工程院宣布,我国已经率先在全球建成第一个纯IPv6网(下一代互联网),该网络目前已经连接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等国内主要网络运营商。IPv6主干网的传输速度达每秒2.5G至10G,是各国现有第一代互联网速的100多倍。技术进步为IPTV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网络出版正在成为出版的主流
近6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使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一现象无论是对国家如何引导国民的阅读行为,还是对出版机构如何应对新媒体,都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截至2006年5月,全国已有400多家出版社开展了网络出版。
5.遗憾依然存在
2006年的新媒体界也留下一些遗憾。2月的“踩猫事件”、3月的“韩白论战”、4月的“铜须事件”,等等;因而产生了一些新的词汇,如:“网络暴力”“网络暴民”。
2006年元旦后,伴随导演陈凯歌新片《无极》票房的攀升,网上开始流传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短片。这部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的短片在网上是如此风靡,以至制作者胡戈迅速成为“2006年网络第一红人”。然而,“恶搞”的对象后来发展到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社会上招致强烈的批评。“恶搞”被网民总结为四大罪状:一是造成是非不明、荣辱颠倒;二是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三是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四是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Web2.0走向成熟
从互联网的发展看,技术引领、应用推广是最重要的动力。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2006年,Web2.0传播形态得到更蓬勃的发展。所谓Web 2.0,是以个人为基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手段,通过鼓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的平台。
博客被视为Web2.0最主要的表现形态。2006年9月,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3374.7万,成为互联网最大的热点应用之一。博客数量达到1748.5万,其中活跃博客为769.4万(指平均一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博客读者达到7556.5万。Web 2.0的本质是“参与式的架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发挥用户的原创能力,并真正形成网上网下的互动。“用户”与“受众”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再只参与消费信息产品,他们还能够参与生产与传播信息。笔者认为新闻业的形态正在由演说变成研讨会与对话。
博客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强大。6月8日,三一重工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在他的博客上发表文章,质疑美国投资集团凯雷收购中国徐工机械一案,由此掀起关于外资收购中国骨干工业企业的大讨论,并引起政策层面的关注和反应。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看好Web2.0。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2006年9月召开的互联网大会“2006国际互联网高层峰会”上表示:非常火的所谓web2.0,太多的风险投资投进来,这个情形跟1999年与2000年初的网络泡沫有类似之处。李彦宏说,Web2.0的挑战在于没有商业模式,泡沫破灭只是时间问题。这或许只是一家之言。
手机媒体初露锋芒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讯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的主要优势在于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至2006年10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4.49021亿。
2006年5月15日,中国移动CEO王建宙在纽约与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默多克会晤,中移动收购新闻集团持有的20%凤凰卫视(8002.HK)股份。王建宙称,这意味着“在电信与媒体逐步融合的今天,中移动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和选择”。此前,王建宙多次在公众场合说,手机已经具备了媒体传播的特性,实现手机媒体化是中移动的战略方向。中移动拥有超过2.6亿手机用户。凤凰卫视成为中移动造就“第五媒体”的第一站,手机广告使新媒体营销从理论转向业务。这都标志着移动网络“媒体化”程度的加深。7月12日,中国联通全面推出手机广告,向其1.3亿多手机用户提供广告信息服务。目前主要通过以WAP技术访问互联网、短信、语音和预先置入四种方式提供广告业务。
2006年的世界杯成为了促使手机电视腾飞的催化剂。拥有中国地区独家宽带网络和手机无线版权的上海东方宽频公司称,6月10日比赛当天数小时内,东方宽频视频点击量即突破数亿次。
管理难题
“恶搞”成为2006年网络最流行的词汇之一。2006年以来,恶搞之风愈刮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同时,2006年也是博客发展年,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队伍壮大、人数陡增外,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和缺陷也日益显现。在博客上进行人身攻击引发的官司日益增多,更有甚者通过博客泄露商业机密或者毁坏公司商誉也大有人在,在博客上进行个人情绪宣泄、语言暴力,发布一些不负责任和不真实的信息等现象并不罕见。于是信息产业部正酝酿博客实名制,并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进行调研、起草管理办法。
因此,博客实名制也成为2006年网络上最大的争议,想要直接立法限制博客,国内外环境并不具备,其面临的阻力是巨大的。对于“博客实名制”,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充足的理由。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实名制管理是否会破坏博客和互联网平等开放的基本精神? “博客实名”能否真的让博客文明?“博客实名制”是否会摧毁中国博客网站、乃至整个网络业?实名制是否会侵犯网民隐私权?实施实名制的社会总成本有多高?监管博客需要什么样的手段和机制等等。
在美国,网上博客可以用真名,也可以用假身份,美国的法律保护个人发表意见的自由,所以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限制博客用假身份发表意见。在韩国,政府则通过网络实名制对博客进行管理,使之规范有序地发展。同时要求服务商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但是在韩国也曾经因为实行实名制而造成大量用户信息失密事件。
在互联网管理方面,2006年最大的成就是实施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该条例于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不过,在互联网著作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侵权成本与风险太低、而维权成本过高,许多人可能赢得了版权官司却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
2006年新媒体研究学术成果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的检索,2006年在国内共发表有关新媒体方面的学术论文500多篇。通过国家图书馆网站、google、baidu等途径进行检索,2006年出版的新媒体方面的专著超过12种。其中包括:匡文波著《手机媒体概论》、钟瑛、牛静著《网络传播法制与伦理》、林凌主编《网络传播媒介导论》、黄瑚等著《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程》、张建华主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王少磊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彭兰著《网络多媒体新闻》、杨汉云、陈春晖、罗兵编著《网络视频新闻编辑与制作》、虢亚冰、黄升民、王兰柱等著《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等等。
来源:中国记者 2007年2月12日
第五篇:职业卫生发展回顾
职业卫生50年回顾
职业卫生工作是政府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在过去的5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保障了亿万职工的健康,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1、职业卫生法制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地宣布:“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8~10小时的工作制”,“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更庄严地规定了劳动者有受到国家保护的权利,如“逐步改善劳动条件”,“逐步扩充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这些对于改善劳动卫生条件,给予了有利的法律保证。
1952年,针对搬运工人发生的集体中毒事件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防止沥青中毒事故的指示》,批准了《关于防止沥青中毒的办法》。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及《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简称“三大规程”)。1958年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公布了防止矽尘危害的四个“办法”,即《矿山防止矽尘危害措施暂行办法》、《工厂防止矽尘的厂矿企业防痨工作暂行办法》。同一时期,卫生部、劳动部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快了法制化进程。《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痊素与射线装臵放射防护条例》、《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草案)》正在国务院法制办审议之中。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化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以引用前苏联标准为主,颁布的一些标准(如《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初,卫生部组建了全国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设立
标准处,使我国卫生标准的研制和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产生了一批依据充分,可行性较好,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高的标准,如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粉尘(系列)卫生标准等,使《尘肺病防治条例》、《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管理办法》等法规都适时有了一批相应的标准及其检测方法,为企业执行法律规定和政府监督管理、有效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了技术依据。
截至1996年,继80年代前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120项卫生标准后,又制定或修订了120项新的职业卫生标准,其中包括化学毒物78项、粉尘33项和物理因素9项。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2、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
1957年11月由卫生部、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防止矽肺危害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和颁发了几个防止矽尘害的方案。1962年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和冶金、煤炭等产业部门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防止矽尘危害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力争在3年内解决矽尘危害问题。1963年国务院批转了此次会议的报告,并拨出专款用改善劳动条件和防止矽尘危害。此后,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在矽尘危害的决定》(1956年)、《中共中央关于认真作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197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1984年)等文件,形成了职业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通知、对职业卫生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要求。通过多年来的工作,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职业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制度,并总结出了“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八字方针”,有力地加强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各大工业系统如冶金、煤炭、石油石化、铁路、电力等,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内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大中型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有害作业安全卫生操作规范、作业场所监测制度、职工健康监护制度等。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网络,近3万人从事职业卫生工作。
多年来,各工业部门对职业卫生工作也十分重视,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职业卫生行政管理系统和科研业务系统。如铁道、冶金、化工、煤炭等,均设有劳动卫生(防护)与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各大公司、矿务局、大型厂矿,有的设有劳动卫生研究所或职业病防治所,有的在职工医院内设的劳动卫生科或职业病科。一般大厂矿均设有专职或兼职专业职业卫生人员。
卫生部为了加强对全国职业卫生工作的指导,在中国预防医学院成立了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去年又在该院成立了中毒控制中心,并逐步形成了全国中毒控制网络。
3、广泛开展职业危害普查工作
为了了解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卫生部50年来做了大量的大规模普查工作。1974~1976年全年共普查了290万接触矽尘作业人,摸清了冶金、煤炭、建材、铁道和化工等产业系统矽肺患病情况。1981年前后对近百万接触工业毒物工人进行了普查,掌握了铅、苯、汞、有机磷农药和三硝基甲苯等职业中毒的发病和分布情况。1983年对接触8种致癌物质的10余万职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了致癌物的危害情况。1989年对15个省(市)30个县(市、乡)的乡镇工业职业卫生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我国乡镇工业职业卫生服务需求量大面广,现有职业卫生资源有限,所提供的职业卫生服务也很不充分。1986~1990年开展了全国尘肺病流行病的回顾调查,建立了系统的尘肺病档案。1996年在7省市对1421家“三资”企业进行了职业卫生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在我国的“三资” 企业中,职业危害的现状也是十分严重的。上述大规模普查,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指导全国职业病防护工作有重要意义。对已查出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4、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科研工作
50年来,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已对50多种硅酸盐粉尘、金属粉尘、有机粉尘等的致病作用进行了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在筛选矽肺治疗药物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制定出了尘肺X线诊断和尘肺病理诊断的标准。许多单位对工业化学物质和农药进行了实
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对噪声、振动、高频电磁场、微波、红外线、激光、高山病、减压病以及高、低温等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在劳动生理方面,对劳动负荷、能量代谢和体力劳动分级等也进行了研究,并制定出了有关的卫生标准。
5、齐抓共管,加强部门协作
多年来,冶金、有色、煤炭、化工、石油、机械、铁路、电力、纺织等工业部门,把职业卫生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相继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充实了职业卫生人员,在改善劳动卫生条件、加强职业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冶金行业从建国以来一直狠抓降温防暑、防尘、防毒等工作,使广大职工的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类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煤炭企业早在解放初期就重视防尘工作,50年代各地煤矿都积极推行湿式凿岩、喷雾洒水、冲洗岩邦、净化通风口等综合防尘措施,使煤尘浓度下降68%~89.5%。自70年代以来,化工系统多次召开全国性会议,加强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领导。原化工部颁布了有关化工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规定、安全卫生工作条例和职业中毒防治工作管理办法等,推动了化工系统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
6、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50年来,由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职业危害得到了有力的控制。目前,工厂的高温车间已基本消灭了重症中暑的发生。防止矽尘危害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少企业坚持综合防尘措施,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达到或接近国家卫生标准。有些耐火材料厂和钨矿已20余年未发现新折矽肺病人。防治职业中毒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许多工厂采取了以无毒代有毒、改革工艺、加强密闭和通风等综合性措施,基本杜绝了跑、冒、滴、漏的发生,常见慢性职业中毒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999的上全国生产作业场所有害作业点报告检测合格率达到73%,1999年较1990年报告职业病发病数下降了57%。
7、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成就
50年代末,我国在大国发展原子能工业和放射同位素应用的同
时,逐步在全国建立了各级放射卫生防护科研、教学、行政管理机构。1960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卫生部、国家科委相继制定了有关管理办法和卫生标准,使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有章可循。1964年10月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后,组织参加了核现场进行了监测,积累了大量资料,对放射性损伤及其防治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以后,国务院在1989年发布了《放射性同们素与射线装臵放射防护条例》,同时卫航天部单独或与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放射防护规定》、《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文件和标准,建立了放射性同位素“许可登记”制度,开展了多项大规模的调查和放射损伤的防治研究,开展了医用X线机的防护工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职业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我国仍有尘肺病患者41万余人,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自90年代以来,每年尘肺新发病人平均1.5万~2万例左右,死亡5000例以上。每年各类急慢性职业中毒数千起,罹患人数逾万人,而这还是通过正常渠道有统计的结果,各类隐性事件更是不可胜数。劳动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很低,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操作。另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的职业危害也愈来愈严重,随着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各种新的职业危害形式也不断出现。职业卫生保护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切实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掣肘。另外,随着职工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已经成为劳动者的需要和要求。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步伐的加快,职业卫生条件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职业卫生标准也越来越表现为国家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保护我国宝贵的劳动力资源,职业卫生工作急需得到有力的加强。